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诊治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5.69 KB
- 文档页数:3
肿瘤科医师晋升副主任(主任)医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2年9月28日肝恶性肿瘤腹膜及腹膜后转移诊治病例分析【一般资料】女性,63岁,农民【主诉】发现肝癌2个月,纳差、呕吐伴腹胀10余天入院。
【现病史】于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伴上腹部疼痛,无返酸、烧心,无恶心、呕吐,在家未予治疗,后来到我院。
上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肝Ca并腹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后在我科住院治疗,经治疗20余天后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于入院前10余天患者再次出现纳差、呕吐及腹胀症状,家未予任何处理,为进一步诊治再次来到我科。
查腹部B超:肝脏多发实质占位、腹腔积液。
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稍差,食欲差,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史】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慢性咳喘病史等慢性疾病病史,无外伤、手术史,否认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查体】T36.5℃∙P89次/分∙R18次/分∙BP∙126∕78mmHg•发育正常,神清语利,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
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
心脏浊音界不大,心律规整,心律89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明显杂音。
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肝区叩疼,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
脊柱呈生理弯曲,无叩击痛,双下肢无指凹性水肿。
生理征存在,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2017-03-01)我院查上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肝Ca并腹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查腹部B超:肝脏多发实质占位、腹腔积液【初步诊断】肝恶性肿瘤∙腹膜及腹膜后转移【鉴别诊断】结肠肿瘤;常为排便习惯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瞑泻、使秘、或龚便中带血,脓液或粘液。
常可触肿块,CT检查及肠镜检查可助鉴别【诊疗经过】•给予内科二级护理、易消化食物,给予胃黏膜保护、止吐、营养、补液等药物治疗及其对症处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1例
杜军;罗晓红;许瑞元
【期刊名称】《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10
【摘要】患者,男,51岁,汉族,因间歇性腹泻2年余于2015-03-07入我院。
入院前间断服用'黄连素'治疗3个月,效果不佳。
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65I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57IU/L,碱性磷酸酶127I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275IU/L。
IgG4水平1 520~2 121mg/dl(<1350)。
C反应蛋白1.270 mg/dl,血沉31mm/h。
上腹部增强CT示:腹腔干及其分支.
【总页数】1页(P656)
【作者】杜军;罗晓红;许瑞元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甘肃兰州 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7
【相关文献】
1.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王玉娟;胡春梅;曲荣锋;佟显爽;李亚荣
2.1例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表现及诊治体会 [J], 秦丹青; 李茂林; 韩承林; 吴倩; 柏素云; 张立民
3.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10例临床分析 [J], 张伟; 薛峰; 王淑娟; 刘雪
梅; 闫焕新; 杨国帅
4.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影像特点分析 [J], 黄春嘉
5.IgG4相关腹膜后纤维化致急性肾损伤和硬化性胆管炎1例及文献复习 [J], 石晓梦;郎艳华;肖淑佼;邵乐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腹膜疾病]“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腹膜后纤维化【病史摘要】男性,67岁。
有腹主动脉瘤支架置入病史1年,发现腹主动脉旁病变。
图1腹膜后纤维化【影像所见】肾动脉水平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影,呈扁形(图1A),增强后轻度强化,边缘毛糙,包绕腹主动脉及肾动脉(图1B)。
【分析和诊断】腹主动脉周围轻微强化低密度灶,发生于肾动脉水平,结合患者腹主动脉瘤病史,可考虑腹膜后纤维化。
【误区防范及鉴别诊断】腹主动脉旁软组织影,包绕血管可考虑腹膜后纤维化、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CT及MRI可显示病变范围及组织特点,了解病灶发展阶段及指导临床。
同时应结合临床病史,了解病因,判断良恶性。
【临床病理及随访】手术病理:腹膜后纤维化。
【评述】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是一种以腹膜后纤维、脂肪组织增生为特征的非特异性炎症,常累及腹膜后腔脏器。
约2/3病例病因不明而称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目前认为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另1/3的RPF与某些药物、肿瘤、外伤等因素有关,称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RPF多见于30~60岁成人,平均发病年龄50岁。
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对输尿管、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生殖腺等部位的压迫和侵犯。
典型病变常位于腰4、5椎体前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血管周围的腹膜后及盆腔间隙。
病灶向上超过肾门水平者少见,沿血管走行。
病变分布可为中线两侧或一侧,对称或非对称,呈弥漫性浸润生长或境界清楚肿块影。
主动脉常常被肿块完全包绕,颇具特征。
因病灶组织成分比例及病理阶段不同,CT平扫密度多变,增强表现不一。
MRI显示病灶T2WI稍高或高信号改变,这与含胶原成分有关。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叶寅寅;赵洪静;徐海红【摘要】At present,peritoneal dialysis has been widely promoted in clinical,and peritoneal dialysis-related perito-neal fibros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withdrawal of peritoneal dialysis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eal fibrosis. The pathogenesis of peritoneal fibrosis involves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system,abnormal express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abnormal aggrega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peritoneal dialysate high glucose toxicity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therefore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increase peritoneal dialysis efficiency and has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目前腹膜透析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退出腹膜透析最重要的原因,因此研究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纤维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腹膜纤维化发病机制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转化生长因子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异常表达,细胞外基质异常聚集,腹膜透析液的高糖毒性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等多个途径,对其有效防治能改善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腹膜透析效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21【总页数】5页(P4262-4266)【关键词】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上皮间质转化【作者】叶寅寅;赵洪静;徐海红【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内科,安徽芜湖241000;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内科,安徽芜湖241000;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肾内科,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9.5随着慢性肾脏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腹膜透析已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腹膜透析依赖于人体腹膜的半透膜特性,通过弥散、对流和超滤分别对溶质和水分加以清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