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免证权的适用范围
- 格式:docx
- 大小:53.57 KB
- 文档页数:16
作证豁免制度简介-根据日本刑事法学家田口守一的解释,证人的刑事豁免权制度是指:“根据自我归罪特权而先例拒绝陈述权,从而不能获得证实犯罪的必要证据时,对于共犯关系中一部分人免于刑事责任,使他丧失拒绝自我归罪的特权,强制让他陈述,用他的陈述证明其他人有罪的制度。
”可见,证人豁免权制度是与证人的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紧密联系的,并且可以说,证人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是证人豁免权制度的前提与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是现代法治国家一项重要的诉讼原则,也是联合国确立的最低刑事司法准则之一。
它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和证人的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证人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证人因陈述而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究或处罚时有拒绝作证的特权。
赋予证人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固然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保护证人的利益,但是其不利之处就在于,无论司法机关是否决定对证人的相关罪行进行追究,都无法获得他对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的陈述。
这样,对于与该证据能否提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对于需要就案件进行审理的法院都是不利的。
因此,各个规定有这一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在采用这一制度时也对其设定了一定限制,旨在于趋利避害,证人豁免制度可以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方式。
即在一定情况下要求证人放弃反对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而对有关事实进行陈述,对于这种陈述可能给其自身带来的不利后果,赋予其刑事豁免权。
这样,司法机关就有权获得证人的证言,从而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而与此同时,证人也并没有因为提供证言而导致自证其罪,达到了与主张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而拒绝作证同样的效果。
豁免是为了取得证人证言,而进行的一种司法交易。
因为,证人的犯罪行为极有可能与当前被追究的犯罪有关联,当证人指证他人的犯罪事实时,有可能会同时暴露自己的罪行,将自己置于面临被指控的危险的境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证人往往行使拒绝作证特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附带遮掩了他人的犯罪事实。
《我国刑事诉讼之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刑事诉讼作为维护社会正义和法律秩序的重要手段,对于保证公正审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其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更是影响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
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是针对涉及亲属关系中的犯罪案件,法律为保障亲情关系,为证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设定的一项权利,通过限制特定亲属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出庭作证的方式,达到维护社会伦理和家庭和谐的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现状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法律上已有明确规定。
这一制度主要基于对家庭伦理的尊重和对亲情关系的保护。
在司法实践中,亲属作证特免权主要适用于直系亲属和配偶等近亲属之间。
当案件涉及这些关系时,法律允许证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以保护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三、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问题尽管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庭伦理和亲情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理解上的差异。
其次,对特免权的滥用现象时有发生,部分证人或犯罪嫌疑人利用此制度逃避法律责任。
最后,在特定情况下,由于缺乏证据或证人不足,可能导致案件无法顺利推进。
四、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建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明确法律规定:应进一步明确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程序,确保司法实践中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
2. 强化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对特免权行使的监督机制,防止其被滥用或误用。
3. 引入替代证据制度:在证人或相关人员行使特免权时,允许通过其他替代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法律宣传与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众对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其正确行使权利。
五、结论总之,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在维护社会伦理和家庭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析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豁免权摘要:长久以来,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中将证人作证看作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和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证人作证豁免权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
笔者根据新刑事诉讼法中对此制度的新规定,结合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对下一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证人作证豁免权的实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证人;证人作证豁免权;刑事诉讼一、证人作证豁免权在我国的确立---结合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今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也顺应了这一趋势,进一步强调证人的可强迫性。
如:第一百八十七条条文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并增加了相应的惩戒措施,法条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作证或出庭后拒绝作证的可以对其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可以处十日以下拘留。
由此可见,法律规定进一步加重了证人的义务。
而过分强调义务,可能会导致权利和义务的失衡。
但值得欣喜的是:新颁布的《刑事诉讼修正案》在强调传统的证人”义务本位”的同时也使证人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扩张。
法律规定除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殊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亲属(限于父母、子女和配偶),享有拒绝出庭作证的权利。
近亲属拒绝作证权终于出现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条文中。
自新刑事诉讼法颁布之日起,人们关于”近亲属作证豁免权”的热烈讨论就从未间断过,媒体称这是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众多亮点之一。
当然也有些学者持批判态度,认为不能把近亲属可以拒绝出庭作证这一权利上升到近亲属作证豁免权的高度,认为这种权利同真正意义上的证人作证豁免权差距甚大。
抛开二者之间的差距议题,单从这次刑诉法的修改使”近亲属拒绝作证权”首次在我国提出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我们应该看到立法者的这次改革是向”证人作证豁免权”迈出了前进的一步,应给予肯定。
中国政法大学陈光中教授指出:”虽然这样的规定还不能颠覆’大义灭亲’,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立法者对证人作证豁免权的一种谨慎的态度,但不能不说这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人道、以人为本的精神。
浅谈免证特权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中的积极作用范治斌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摘要】免证特权制度是证据法中有关证人作证问题的一个环节。
免证特权制度在中国其实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国古代,为维护既有的家庭社会伦理,就确立了“亲亲相隐”的制度。
现代西方国家,尤其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己的诉讼法律制度中也制定有相应的“证人特权制度”。
免证特权制度的广泛适用说明这一特定的证据制度尤其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免证特权刑事诉讼作用所谓免证特权在证据法上又被称为拒绝作证权或保密特权,它是指在案件事实查证过程中具有证人资格的公民在法定的条件下享有的拒绝充当证人或拒绝回答某类问题的诉讼权利。
它实际上是证人作证原则的一种例外,是当今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诉讼法律所规定证人的一项特殊权利。
目前,在外国的证据法中,这种免证特权一般包括配偶、近亲属特权,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特权、职业特权和公务特权等。
基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要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建立免证特权制度,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是,作为证人制度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要看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一、免证特权制度对维护社会伦理道德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是人们评价善恶、美丑、正邪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伦理则是涉及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的别称,伦理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一样也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它受作用并反作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它是由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和意识发展而来。
虽然伦理道德具有阶级性,但人类社会中仍然存在客观的基本的道德衡量标准。
符合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方向的就合乎道德,反之,就是不道德。
在家庭关系中,道德褒扬亲人间的关爱态度和扶助行为,摒弃亲人间的仇视态度和排斤行为。
在于亲人有利的场合,道德肯定人的积极的作为,否定人的消极的不作为;在于亲人不利的场合,道德肯定人的消极的不作为,否定人的积极的作为。
证人特免权规则研究在法律体系中,证人证言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某些证人来说,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不能在法庭上作证。
为了保护这些证人的权益,许多国家设立了证人特免权规则。
本文将围绕证人特免权规则展开,探讨其定义、历史发展及现状,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证人特免权规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法律规定证人不得被迫作证,否则将受到法律指控。
然而,这一规则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适用还是在英国普通法中确立了沉默权之后。
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也规定了不得被迫自证其罪的特免权规则。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法律中规定了这一规则,保护证人权益。
证人特免权规则是指特定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必出庭作证,或者不必披露某些可能会使其陷入不利境地的信息。
这一规则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刑事案件中的被告、民事案件中的当事人以及一些特定的关系人,如律师、宗教人士等。
在这一规则下,证人不必担心因作证而受到惩罚或者其它不利后果,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虽然证人特免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证人的权益,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这一规则可能导致一些关键证据被隐瞒,从而影响案件的审理结果。
其次,在某些情况下,这一规则可能被滥用,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工具。
最后,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这一规则的解释和适用存在差异,也可能导致国际司法协助出现问题。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证人特免权规则在保护人权、促进司法公正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特免权规则的适用范围和条件,防止滥用。
同时,对于违反特免权规则的证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增强法官和检察官对特免权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这一规则的运用。
3、建立和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减轻证人作证的后顾之忧。
这可以包括提供安全的作证环境、对证人及其家人进行保护等措施。
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
关于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思考摘要:《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义务”,这一规定使得所有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必须要承担作证的义务,然而,随着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刑事诉讼法的进一步发展,证人作证豁免制度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避免因某些证人的证言使其他的较为重要的的社会价值遭受侵害,西方的一些国家相继规定了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享有作证豁免权,如配偶父母子女等近亲属、律师、医生、心里咨询师、教父等等,证人作证豁免彰显了对人性的考量,更好的维护了社会道德与伦理秩序,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的价值和目的,有必要排除这些人作为证人的资格,建立证人资格豁免制度。
关键词:证人、作证豁免权、法理分析正文: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
”,同时该法又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在具体的审问证人程序中,法官一般要求证人宣誓“保证所作的证言属实,否则将要承担作伪证的法律责任”……这些都是对证人作证的相关规定,根据以上相关法律,我们得知,证人都有作证的义务,除了“生理、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以外的一切自然人都有可能作为证人出现在法庭的审判当中。
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从而更为迅速有效正当的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抚慰被害人的利益损害,实现法的正义价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要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或了解案情的人, 不论其身份、职业如何, 也不论其与案件或被告人有何关系, 都应当履行证人的义务, 以利于查明事实真相。
然而,有些人基于其身份或者地位的特殊性不愿意或者不能出庭作证,笔者认为,应当对这些人适用作证豁免制度,赋予他们拒绝作证的权利,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证人作证豁免的概述(一)证人作证豁免的概念证人作证豁免是指法律赋予特定公民在法定情况下可以拒绝充当证人或对某些问题拒绝陈述的权利。
论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摘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源自证据的合法性特征,也是现代诉讼制度中一项具有普适性意义的证据规则。
本文将从非法证据的范围、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非法证据规则的例外等着手进行相应的论述,以期对将来我国的立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使用范围适用标准例外一、非法证据的范围《证据规定》第68条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这一规定把证据形式从《批复》中的”录音材料”扩大到所有的证据形式。
从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到《证据规定》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但这其中并不乏问题,仍需注意几方面的问题:(一)不合法主体收集的证据的排除问题。
证据的合法性应当包括证据形式合法、收集程序合法以及证据收集主体合法三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样非法证据也应当包括收集程序不合法的证据、收集主体不合法的证据以及形式不合法的证据。
①(二)拒证权或者免证特权制度。
各国为实现发现真实的诉讼目标与其他重要价值之保护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在排除非法取证所得证据的同时赋予了当事人以及证人享有拒证权或者免证特权。
社会期望通过保守秘密来促进某种关系,社会极度重视某些关系,宁愿为捍卫保守秘密的性质,甚至不惜失去与案件结局关系重大的情报。
②不仅英美法系国家、地区,而且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以及刑事诉讼法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证人资格限制规则,或者说较为详细的拒证权制度。
③(三)收集程序合法但因其内容致使其使用有可能损害其他重要价值的证据。
这些证据之所以禁止使用并不是基于证据取得的违法性,而是基于其自身内容的违法性。
具体包括追诉机关依法取得的但在内容上存在瑕疵的证据,和私人不法取得的证据。
④由于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收集与提供主要由当事人承担,且当事人违法取得的证据均以取得程序不合法予以排除,所以收集程序合法但内容存在瑕疵的证据,即证据之使用有可能侵害其他重要价值的证据并不多见。
析刑事诉讼中的免证特权一、免证特权制度的概念所谓免证特权在证据法上又被称为拒绝作证权或保密特权,它是指在案件事实查证过程中具有证人资格的公民在法定的条件下享有的拒绝充当证人或拒绝回答某类问题的诉讼权利。
这一项权利在审判实务中具有涉己和涉他两方面的效力,即权利人自己有权拒绝作证,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权阻止他人作证。
它实际上是证人作证原则的一种例外,是当今绝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诉讼法律所规定证人的一项特殊权利。
免证特权的性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冲突规范,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化解特定主体所持信息的保密性和其所负如实作证义务之间的矛盾,以保护较实现诉讼目的更有价值的特殊社会关系和利益。
免证特权一般包括以下四种:(一)拒绝强迫自我归罪特权。
该规则最早源于美国殖民地时期的“被告人说话”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律师的介入以及辩方证人的作证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随着殖民地和英帝国之间冲突的加剧,殖民地的人民开始要求享有由公正陪审团审判等普通法权利,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写入美国独立前各州的宪法或人权宣言的。
拒绝强迫自证其罪主要是针对口头陈述而言,其宗旨是为了防止这样一种危险,即一个人所说的话可能被用作刑事起诉的证据。
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将拒绝强迫自证其罪特权表述为沉默权、自由任意性规则。
拒绝强迫自证其罪也包括实物证据,即不得强迫提供可能陷自己于犯罪的文件和物件。
但美国的普通法认为,强制提取犯罪嫌疑人的血样、指纹、照片、笔迹、声纹等身体构成方面的材料则不受该规则的限制。
(二)“亲亲相为隐”特权。
许多国家的法律都规定,如果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亲属关系或者同居关系,则该证人享有免证特权。
该种情况在我国古代的封建制法中称为“亲亲相为隐”或“同居相为隐”。
该原则为秦代以后历代刑律所援用,只是在相隐范围上有所变动。
直至民国时期,该原则的精神和特征还在刑法、刑诉法、民诉法等法律中得到体现。
该原则在西方法制中也加以确立。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之完善陈琴【摘要】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首次涉及了近亲属免证特权,此次规定完善了证人作证制度,引发热议。
文章试从探析近亲属免证特权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结合域外考察来分析第188条的进步意义与存在的缺陷,同时为了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近亲属免证特权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The new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rticle 188 first relates to the close relatives Testifying privilege, the provisions to improve the Witness System, sparked heated debate. The article tries from close relatives of the privilege system Testifying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mbination of progressive extraterritorial study to analyze the defects and Article 188, and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criminal proceedings close relatives Testifying privilege system make some suggestions.【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5(017)011【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免证特权;近亲属免证特权【作者】陈琴【作者单位】中共南平市委党校,福建南平 3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5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此次修正一经公布即引起了众多学者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关注。
哪些人可以作为证人,证人应该如何作证根据刑事诉讼法,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1、按通知的要求出庭的义务。
2、如实作证并回答质询的义务,如实作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证人必须如实提供证言,其二是不得隐匿事实。
3、有保守国家机密的义务。
刑事诉讼中要求,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是有作证的义务的。
而此时作证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证人,其所作的证供为证言。
实践中,证人的范围有所限制,那哪些人可以作为证人?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马上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一、哪些人可以作为证人根据刑事诉讼法,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一)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并且这种缺陷或者年幼要达到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程度时,才能排除其证人资格,而是否达到了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程度,不能以个人主观判断,必须由专门人员的鉴定来确认。
证人必须有作证能力,对于证人的作证能力应当采取推定法,即推定每一个人都有作证能力,如果要否定一个人的作证能力,必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或者鉴定。
(二)证人只能是自然人,单位或者组织出具的证明材料,只能以书证的形式出现,而不能以证人证言的形式出现。
(三)证人证言必须坚持个别化原则,即一人一证,利用座谈会形式形成的材料不能作为证人证言使用。
(四)证人的身份是由于他(们)对案件情况的感知在客观上与案件之问形成了相应的证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证人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不能由办案人员随意指定或更换。
证人必须亲口陈述或亲笔书写证言,除办案人员制作笔录以外一般不能委托他人代理。
这种不可替代性同时决定了证人作证的优先,即当诉讼中的证人身份形成以后,他(们)将不可以在诉讼中担任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及鉴定人、翻译人员等。
(五)证人是指除了当事人以外的了解案件情况并向公安司法机关陈述的人,因此“所有知道案情的人都是证人”的说法是错误的。
论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刑事诉讼是指国家机关依法采取一定的诉讼程序,对涉嫌违反刑法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起诉、审判和判处相应的刑罚的司法活动。
刑事诉讼程序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免证事实在刑事诉讼中则是一种独特的证明方式。
一、免证事实的含义免证事实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某些不需要再通过举证来证明的事实,因其具备既定的法律效力而不再需要再行举证的证明。
也就是说,在该事实的认定和证明上,法院不需要通过证人证言、物证、鉴定、认证等方式进行证明。
尤其是当涉及到特定的罪名时,免证事实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免证事实在刑事诉讼中包括如下几种:1、法定情节:法定情节是指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一些与犯罪有关的事实,如罪名、犯罪构成、犯罪主体、犯罪后果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于涉嫌违法的案件,律师举证的力量不仅仅是把案件交由警方或法院审理,而是需要对案情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为被告人辩护。
2、公认事实:公认事实是指公众一般都已经知道或者毫无争议的事实。
公认事实的判断标准是指对于基本的文化常识和科学常识,由法官或者判决机关掌握的历史事实和实质性事实。
3、犯罪嫌疑人自诉的事实:犯罪嫌疑人自诉的事实是指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和侦查过程中,自述的相关事实。
如果事实具备法律事实的标准和权利要求的条件,则法院会作为免证事实加以认定。
二、免证事实的作用免证事实在刑事诉讼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缩短审判时间,减轻工作量免证事实可以减少审判程序中需要证明的事实,从而使程序简化、时间缩短。
在某些犯罪案件中,有关免证事实已经非常明确,法官可以直接据此作出判断,而不必要进一步证费。
2、加强对公认事实、法定情节的重视公认事实、法定情节已经被法律明确规定,在法律的认定下,其事实效力已经得到认可,更加符合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效率。
在明确做好法定情节和公认事实的认定基础上,才能保证每一个案件的司法公正、正确。
律师作证义务豁免权作为专业的法律服务提供者,律师在诉讼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律师的证言也是确保公正和正义得以维护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律师可以豁免其证言义务。
本文将探讨这种情况,并解释律师权利的具体范围。
律师证言的义务通常情况下,作为一名法定代理人,律师必须遵循其证言义务。
这意味着,在诉讼过程中,律师可能被传召出庭作证,并对与案件相关的问题提供信息。
对证人的证言要求确保证人提供真实和精确的陈述,这种义务要求律师诚实、准确地提供与案件相关的所有信息。
豁免证言义务然而,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律师可以豁免其证言义务。
根据普通法,律师证言的豁免权是一种法律特权,被认为是重要的法律保护措施之一。
豁免权的主要原因是确保律师可以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恪守对客户的保密承诺。
在美国,佩里斯证言豁免权通常适用于三种情况:1. 相关证据的主题涉及额外的客户咨询或建议。
这种情况下,证人可能因为披露该信息而严重违反合同和道德义务。
2. 法官必须考虑何时引用律师驱动力的证据会对与案件有关的主题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 引用证据将威胁到与律师性质或合法性质有关的特定刑事或民事案件的保密性,在这种情况下,证据的披露将被认为是不适当的。
豁免权的延伸在某些情况下,豁免权可以直接延伸到律师的客户。
通常情况下,该延伸保护那些在法律意义上是“潜在的”客户,即那些试图寻求咨询但未申请律师服务的人群。
豁免权的意义豁免权的实质意义是确保律师能够忠实地履行其专业责任,同时保护其客户的隐私和敏感信息。
这种保护措施鼓励了人们积极向律师寻求咨询的信任,尤其是在敏感问题和高度争议性的案件中。
这样的信任,使得律师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重要的法律服务。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律师不能担任专业顾问而要作为证人出庭,他们可能无法客观地评估案件的利与弊,从而对他们的客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结在法律领域,律师证言权豁免是一项强制性的法律保护措施。
这种特权的实质意义是鼓励人们积极寻求法律帮助,并确保律师能够忠实地执行其职责。
浅谈证人特免权【摘要】《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尘埃落定,但是仍然有些制度值得我们继续讨论。
此次修正案第68条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入案正是我国证人特免权制度的开端。
【关键词】证人特免权;《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就有“亲不为证”的传统理念,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旧法的废止,使得证人的特免权从法典上消失了。
值此《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六十八条规定,“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特免权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
一、特免权在中国的历史沿革证人特免权又称证人免证权、证人拒证权,是负有一般证人义务的诉讼参与人在特殊情况下享有可以拒绝作证的权利。
在国外,其特殊情况一般指的是证人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特殊关系或证人对案件事实有保密的义务,具体有证人基于职务关系、亲属关系和公共利益事实的存在而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证人特免权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对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贯彻,对个案正义的追求。
回顾中国数千年历史,我们曾有“亲亲相隐”的司法政策。
从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父子相隐”,经过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为封建宗法伦理制度其中的亲属相隐,再到唐朝《唐律疏议》中“同居相隐不为罪”,一直到《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第一次规定特免权制度,走过了尚不能称为特免权制度的“相隐”、“容隐”,发展到基于民主、平等、自由产生的一项证人权利。
不可否认容隐制度为特免权制度的移植奠定了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后,废止了国民党的旧法而重新修法,尤其在“文革”后,国家从立法和思想上与特免权划清界限,特免权退出了我国立法。
①二、构建特免权的理论基础的确,证人作证的义务得到各个国家的赞同。
证人作为案件亲历者或案件了解者,是查明事实的重要证据来源,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证人作证义务遇到特定关系的证人时,其正当性仍存在吗?首先,证人与当事人具有亲属关系、职业关系时,其证言的证明力有多大?②最高人民法院曾在一份文件中明确规定:“一般公民不论他与案件有无直接利害关系,都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作者: 王崇
作者机构: 辽宁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5-128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5期
主题词: 亲亲相隐;证人免证特权;出庭豁免;近亲属出庭作证
摘要:证人免证特权原则是刑事诉讼证据运用的一项重要规则,意指证人可根据其与被告人之间的近亲属关系或特殊职业身份,免除作证义务。
证人作证特权就是这项证据规则的重要体现。
《刑事诉讼法》第188条首次规定了近亲属出庭作证豁免权,也是这项证据规则的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但是证人作证特权和出庭作证豁免并不相同,近亲属的证言依然有可能作为指控犯罪嫌疑人的证据,同时近亲属的不出庭也会带来辩护方无法对其证言充分质证的矛盾。
近亲属拒绝出庭作证本是对人伦、亲情道德的尊重,但是如何在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刑事诉讼法基本任务之间找到更恰当的立足点,是这项法律规定进一步完善的发展方向。
证人特权规则
证人特权规则是指,在法律程序中,证人在作证时可以享有的特殊权利。
根据证人特权规则,证人可以拒绝回答某些问题,而不必担心被起诉或追究法律责任。
这是为了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以便让他们能够提供真实的证言,不被外界的恐吓、压力和威胁所干扰。
在证人特权规则下,证人可以有权保持沉默,不必回答可能会使自己遭受刑事追究的问题。
证人还可以拒绝证明某些事实,比如在婚姻和家庭纠纷中需要保守秘密,证人可以拒绝透露某些隐私信息。
此外,证人还可以申请保护证人身份,以免自己受到报复和威胁。
总之,证人特权规则在法律程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并确保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证⼈不出庭作证会对案件有什么影响法律证据讲究⼈证物证俱在,这样才能成⽴。
所以在法院处理案件的时候通常都会要求⼈证物证。
我们知道,所谓的⼈证就是证⼈的指证,必须要有证⼈出庭才算是合乎法律规定的⼈证。
那么证⼈不出庭作证会对案件有什么影响?下⾯就让店铺⼩编为⼤家详细的讲解吧。
证⼈不出庭作证会对案件有什么影响除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规定的证⼈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特殊情况外,当事⼈提供证⼈证⾔的,证⼈应当出庭作证并接受质询。
如果证⼈不出庭作证,可能影响该证⼈证⾔的证据效⼒,甚⾄不被采信。
我国证⼈作证即了解案情的案外⼈对于其所了解到的他⼈犯罪事实如实向公安司法机关做出陈述。
我国刑诉法第48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都有作证的义务。
⽣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不能正确表达的⼈,不能作为证⼈。
”本法只是简单的将不能辨别是⾮和不能正确表达的⼈排除在证⼈范围外,并没有做出其他例外规定,因此亲属证⼈没有任何特权,同样负有作证的义务。
所谓刑事证⼈是指凡是知道刑事案件情况,并能辨别是⾮、正确表达意志的⼈。
所谓刑事证⼈出庭作证,是指刑事证⼈在法院开庭审理案件过程中,出席法庭,当庭陈述和回答本⼈知道的案件事实。
证⼈证⾔是刑事诉讼中使⽤最⼴泛的⼀类证据。
证⼈不出庭作证是制约庭审功能发挥和保障案件质量的瓶颈之⼀。
为了促进证⼈出庭作证,新刑诉法从证⼈出庭的范围、不出庭的后果以及加强对证⼈的保护等三⽅⾯作出规定。
应出庭⽽不出庭的法律后果新刑诉法规定:“经⼈民法院通知,证⼈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的配偶、⽗母、⼦⼥除外。
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以下的拘留。
”也就是说,新法对应出庭⽽不出庭的法律后果规定有三种:强制到庭、训诫与拘留。
以据传的⽅式强制证⼈到庭,是处理证⼈⽆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通常做法。
例外情形是被告⼈的近亲属有权拒绝出庭作证,这有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
遇到诉讼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证人免证权的适用范围证人免证权并非适用于任何事项,受免证权保护的事项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且确有免于披露的必要。
概言之,享有证人免证权需具备四个方面的条件:第一,相对人对于业务人告知相关事项,系基于某种信赖关系,且不愿泄露身份;第二,信赖关系是维持双方关系之重要因素;第三,双方信赖关系之保障,根据社会一般观念确实需要加以审慎维持的;第四,在“保障相对人与业务人的信赖关系”与“国家追诉犯罪的利益”这二者之间进行权衡,比较出轻重再作取舍。
参考国外立法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证人免证权应仅限于以下范围:1、涉及职业秘密的事项这些事项中包括律师与委托人秘密交流事项、心理医生与病人的秘密交流事项、神职人员与忏悔者交流事项。
(1)律师与委托人秘密交流事项律师在刑事辩护中主要承担的是提出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从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
对于律师因职业获悉当事人的秘密和个人隐私,基于“良心”和“职业利益”具有保密义务。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律师有保守职业秘密的义务而没有赋予其特定情况下的作证免证权,律师无法避免因其不提供对于被告人不利的材料而受到刑事追诉或行政、经济制裁的可能。
世界刑法学会第十五届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4条规定:“一切证据调查必须尊重职业秘密作证免证权。
”而联合国大会1990年批准的《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22条也规定:“各国政府就确认和尊重律师及其委托人之间在专业关系内所有联系和磋商均属保密性。
”建立律师与委托人之间关于证人免证权的规则,有助于加强对律师人格权、人身权的保障,改善目前我国法律对律师保护不力的现状。
但是,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对于律师与委托人之间的秘密交流事项,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律师是不享有证人免证权的。
虽然我国《律师法》第33条规定了:“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然而,该条规定所保护的交流秘密非常狭窄,在实践中有的律师如果基于职业道德和执业利益不愿透露当事人的秘密,则很可能被检察机关认为涉嫌刑法第306条(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定罪,成为不完善的证人制度的牺牲品。
因此,在我国建立律师与委托人之间就提供法律服务所产生的秘密事项的免证权制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之事,而且这些事项,不仅包括律师与当事人之间的秘密交流内容,还应该包括律师为实现以提出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减轻、从轻、免除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这一目的,而与第三人进行秘密交流,或者由此产生的相关文件、资料。
当然,下列事项是不受上述免证权保护的:(1)律师在代理过程中知悉的被告人无罪的证据。
(2)律师代理过程中知道的被告人正在进行或计划实施的犯罪行为。
(3)在当事人对该律师提出的违背职责争议中。
(4)在委托人死亡的遗嘱或生前转让纠纷中。
(5)在针对由律师见证的文件引发的争议中。
(6)法庭裁定的其他情形。
(2)心理医生与病人的秘密交流事项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秘密交流之所以比一般的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交流更值得保护,是因为心理治疗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患者自由交流的愿望和能力,对这种交流的保密性存在的担忧,足以威胁到心理治疗的成功性。
因此,从世界各国立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虽然可以不对一般的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秘密交流作出免证权规定,但对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秘密交流确实应当规定享有免证权。
我国1999年实施的《执业医师法》对于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发现一些患者信息,规定了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制度,所以,对一般的医生知悉的病人秘密作出免证权规定不太现实,而且,在有关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的一些规章中已经对医生在执来过程中知悉的患者秘密作出了保密的规定,足以保护病人的隐私权。
但是,心理治疗的特殊性使人们有理由对心理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秘密交流事项持谨慎态度。
如果不对这些事项赋予免证权,势必会对我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心理治疗职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对于出于治疗为目的的病人和心理医生(包括精神医生、具有执来资格的心理医生和其他心理治疗者)之间的秘密交流事项,病人可以主张医生免证,医生也可以为了患者的利益主张免证权。
但是,在因治疗纠纷而提起的诉讼中或者在法庭需要检查该病人身体状况时,不得主张该免证权。
(3)神职人员与忏悔者交流事项宗教在我们国家也跟在西方国家一样,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当今我国的宗教是指流传于我国并被部分群众所信奉并受到家法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虽然我国信仰各类宗教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到10%,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信教人数仍在1亿以上,并且仍在持续增加。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法律和政策所规定的基本原则。
保护信教人员在忏悔时的交流秘密,也是尊重宗教的一个必要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定神职人员——忏悔者的交流免证权的是需要的,但是对于其范围应当作谨慎的规定。
我们认为,我国不宜在宽泛的意义上规定神职人员基于职业所知悉的秘密享有免证权,而应当将免证权保护的事项限于宗教仪式中信徒向神职人员所作的秘密陈述。
这里的神职人员限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组织中有权接近信徒忏悔的人员。
2、有可能导致自证其罪的事项不自证其罪原则是《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之一,我国作为该公约的签字国,承认该原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国内对于沉默权制度的确立颇有分歧,但在不自证其罪问题上却有诸多共识,要求删除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告人如实供述义务规定的呼声也不绝于耳。
因此,从理论上和实务上看,规定不自证其罪免证权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刑事诉讼改革的一个动向。
参考各国刑事诉讼法有关证人就可能导致自己受刑事追究或处罚的事项拒绝作证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建议我国立法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迫做不利于自己的陈述。
对于可能导致针对自己的刑事指控的事项的问题,证人有权拒绝回答。
但是,由于证人拒绝作证对查明案件事实存在巨大原阻碍,有的时候必须对此免证权予以限制,即强制其提供证言的同时豁免其刑事责任或免于起诉,这样既可以达到获得重要证据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不追究证人这一与不自证其罪免证权的效果相同的结果。
3、关于公务秘密的事项基于公务秘密的免证权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设定,当然应当成为免证权制度的一部分。
在我国虽然没有明确公务秘密免证权制度,但就《刑事诉讼法》第45条第2款、第152条第1款来看,我国法律为防止泄露国家秘密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不公开审理制度),不过这并非是证人免证权的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权条例》第14条规定:“外交代表享有刑事管辖豁免。
……外交代表没有以证人身份作证的义务。
”第15条规定:“领馆成员可以被要求在司法或者行政程序中到场作证,但没有义务就其执行职务涉及的事项作证。
领馆成员有权拒绝以鉴定人身份就派遣国的法律提出证词。
领事官员拒绝作证,不得对其采取强制措施或者给予处罚。
领馆行政技术人员和领馆服务人员除执行职务所涉及的事项外,不得拒绝作证。
”这两条规定,是否说明我国已经承认了该项证人免证权,对此理论上不无争议。
其实从保护事项而言,外交人员可以就其执行职务事项免于作证义务,应当是公务免证权的一种,因为它也是属于一种国际礼让的特免事项。
然而,这个规定的适用范围只限于国际礼让,适用的主体只是属于外国公民的证人,未免狭窄,严格来说不足成为免证权制度。
在构建我国证人免证权制度时,除了规定外交人员免证权外,还应当规定国家公务员或受委托从事公共职务者,在涉及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时,也应当享有免证权。
4、不利于近亲属利益的事项基于亲属关系的作证免证权是证人免证权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同时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项,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于哪些主体应当享有该免证权,可能会有重大的差异。
有的国家将保护的主体仅限于夫妻之间,有的国家限于血亲,有的国家扩大到姻亲,甚至订婚人。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伦理关系,所以规定亲属之间的免证权是必要的,但是享有免证权的范围不宜太宽也不宜太窄——太宽了则过于限制证据的来源,太窄则难以保护基本的社会关系。
由于我国当前的家庭关系已经脱离了传统社会的大家庭模式,近亲属的范围基本上以父母、兄弟姐妹为限,我们认为,基于亲属关系所享有的证人免证权应当限于较小范围的亲属,以被告人或自诉人的配偶、直系血亲、二亲等内的旁系血亲或姻亲为限,而享有免证权的事项也应当仅限于可能使上述亲属陷于刑事指控的事项。
至于配偶之间的秘密交流免证权,主要是为了保护夫妻之间的隐私权,此观念正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缺失的。
在日益重视隐私保护的21世纪,该权利当然值得倡导。
但基于我国证人作证的现实状况,衡量因证人出庭作证导致配偶之间信赖关系的损失和证人不作证导致的司法公正的损害,完全规定配偶之间秘密交流均得免证是不太实际的。
故在构建我国证人免证权制度时,应当规定证人是当事人的前配偶,可以免于提供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作的秘密交流信息。
当然,对身份关系纠纷与亲属之间的案件,由于亲属可能是唯一的证人,证人不得主张该免证权。
来源:(证人免证权的适用范围/ss/488736.html)诉讼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决书书写格式2018 /ss/662491.html•民事诉讼上诉书范文都有哪些内容/ss/662490.html•刑事证据的基本特征有哪些/ss/662489.html•撞死人保释需要多少钱/ss/662488.html•解除监视居住就是撤案了吗/ss/662487.html•二审不服还能上诉吗 /ss/662486.html •审查起诉阶段程序 /ss/662485.html•人民法院怎样决定逮捕/ss/662484.html•刑事案件再审程序规定(2018)/ss/662483.html•职务侵占很难立案吗 /ss/662482.html •哪些情况下被刑拘可以提出赔偿要求/ss/662481.html•2018年如何办理2018取保候审/ss/662480.html•公安局立案侦查的期限是多少天/ss/662479.html•公诉案件不起诉的种类/ss/662478.html•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需要满足哪些条件/ss/662477.html•检察院作出不起诉的决定需要经过什么程序2018最新/ss/662476.html•坐牢花钱能保释吗 /ss/662475.html •案子到检察院能取保吗/ss/662474.html•什么是刑事上诉,刑事案件上诉程序是什么样子的/ss/662473.html•怎样见到被羁押在看守所的亲友/ss/662472.html•什么是辩护人的阅卷权/ss/662471.html•检察院批捕后能取保候审吗/ss/662470.html•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实施细则/ss/662469.html•家事审判制度 /ss/662468.html •刑事拘留后可以直接行政拘留吗/ss/662467.html•刑事案件受害人怎么撤诉/ss/662466.html•刑事上诉辩护词如何书写/ss/662465.html•第二审程序的审判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ss/662464.html•无期徒刑保外就医的条件和程序/ss/662463.html•被盗多少钱可以立刑事案件/ss/662462.html•刑事拘留取保候审要交多少钱/ss/662461.html•打人不想拘留赔多少钱/ss/662460.html•刑事判决书生效日期 /ss/662459.html •刑事案件二审审限如何规定(2018)/ss/662458.html•被告人拒绝辩护人辩护怎么办/ss/662457.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标准(2018年)是什么/ss/662456.html•民事判决书的执行申请书(2018最新)书写格式2018 /ss/662455.html•有法院判决书对方不执行怎么办/ss/662454.html•刑事辩护律师存在的意义/ss/662453.html•委托代理人能否申请回避/ss/662452.html•仲裁裁决书格式范本 /ss/662451.html •离婚诉讼二审会判离婚吗/ss/662450.html•民间借贷纠纷二审答辩状范文/ss/662449.html•二审败诉怎么办 /ss/662448.html •取保候审到期会判刑坐牢吗,到期后怎么办/ss/662447.html•被刑事拘留6个小时怎么保释/ss/662446.html•法院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区别/ss/662445.html•刑事犯罪判刑信用卡透支怎么办/ss/662444.html•拿上判决书怎么执行 /ss/662443.html •刑事案件立案标准(2018年)/ss/662442.html•派出所立案后有期限吗/ss/662441.html•驳回反诉裁定书的事由有哪些/ss/662440.html•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ss/662439.html•监视居住是否折抵刑期/ss/662438.html•70岁老人可以刑事拘留吗/ss/662437.html•检察院不起诉的案件有哪些种类/ss/662436.html•刑事拘留对于年龄有关规定(2018)怎么样的/ss/662435.html•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天/ss/662434.html•生效民事判决申请抗诉受理审查的期限/ss/662433.html•检察院批捕通知家属吗/ss/662432.html•刑事案件定罪条件证据/ss/662431.html•什么是单位证明,单位证明能否成为刑事诉讼证据/ss/662430.html•刑事案件处理程序规定(2018)/ss/662429.html•辩护权有哪些种类 /ss/662428.html •哺乳期可以刑事拘留吗/ss/662427.html•烧山保释要多少钱 /ss/662426.html•特殊涉毒人员收治期间可折抵刑期有哪些情形/ss/662425.html•申诉向谁提出 /ss/662424.html•侦查终结的条件有哪些,对案件的处理又是什么/ss/662423.html•刑事拘留取保候审后还会被拘留吗/ss/662422.html•怎样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再审抗诉/ss/662421.html•什么是法 /ss/662420.html•监外执行收监谁决定 /ss/662419.html •监视居住的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有哪些/ss/662418.html•未收到判决书就执行了怎么办/ss/662417.html•罪轻辩护和轻罪辩护哪个更好/ss/662416.html•哪些官员职务犯罪需要指定异地管辖/ss/662415.html•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的区别和联系/ss/662414.html•取保候审了多久会到检察院/ss/662413.html•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标准(2018年)/ss/662412.html•附条件不起诉和相对不起诉的关系是什么/ss/662411.html•行政拘留7天可以请律师保释吗/ss/662410.html•刑事案件终止审理的情形有哪些,刑事案件如何申诉/ss/662409.html•刑事传唤是强制措施吗,刑事传唤不到会怎样/ss/662408.html•2018年交通事故判决书范本/ss/662407.html•临时羁押期限是多久 /ss/662406.html •侦查阶段刑事律师如何为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ss/662405.html•起诉时被告人死亡怎么办/ss/662404.html•取保候审到期后能自动解除吗/ss/662403.html•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起诉状范文/ss/662402.html•什么是第二审程序 /ss/662401.html •法律对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是如何规定(2018)的/ss/662400.html•被拘留15天可以保释吗/ss/662399.html•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的可以实行监视居住的司法机关 /ss/662398.html•向检察院申请抗诉需要具备哪些条件/ss/662397.html•刑事上诉书如何写 /ss/662396.html •被偷多少钱可以立案 /ss/662395.html •刑事案件不起诉意见书/ss/662394.html•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保证金能退吗/ss/662393.html•刑事诉讼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是什么/ss/66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