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州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0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F第~二O教育`资源 网[2010年高三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0年,“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
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
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
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
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
”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
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2010广东语文卷答案解析版一、12分1、A解析A笑/叫,矿/广,剩/乘B同为“脚”,JZ声母不同,仙/欠C蛮瞒同,挑衅抚恤韵母不同,埋伏/瞒怨D快/愧,斌/贫,辟谣与精辟同。
2、C解析: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
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
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甚嚣尘上,用错对象。
而且,褒贬也失当。
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3、BA搭配不当。
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谓变成“理念”“证实正确”自然搭配不当。
删去“经过”,二“这”归一。
B共同做定做状皆可。
C表意不明“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
D搭配不当。
完成与理想,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4、C解析:第一层,谈创作活动和作品的关系,确定3句为起始句。
2句三个“自己的”,确定与个性特点呼应,放在第3空。
检验余空,尚可。
5、B委放置,丢弃A语,说C识,明白,知晓,动词D恙,病,担忧。
6、B利为彼有,为,二解。
其一,介词,表被动。
其二,判断动词宜为报仇为+动词,判介词,省小宾。
翻译:给,替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表被动,为。
所结构D方位地点7,、D排除法。
1句,地势之要,2句,喻证地势之要,皆与形势分析无关。
8、C敌方间谍,错。
原文中,“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
9、(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
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
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1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2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广东省2010届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2009-11-2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8页,24小题,试卷满分150分,做题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水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卷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狩猎(shòu)荼毒(tú)哽咽(yè)长歌当哭(dàng)B.盛器(chéng)哨卡(kǎ)讣告(bǔ)博闻强识(zhì)C.秕谷(bǐ)画帖(tiě)徇私(xùn)呼天抢地(qiǎng)D.应允(yìng)哺育(bǔ)荷载(hé)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清代的学者积累知识是明代人无法望其项背的,许多传统的学问在清代复兴了,但这种繁荣是以清代的文化限制、压迫和文字狱为前提的。
清代是文字狱最频繁的时代,只言片语就有可能招致飞来横祸,清代一朝禁毁之书达数千种之多,制造出一种非常恐怖的氛围,弄得文人士大夫危若累卵,动辄得咎,他们只好躲进离现实最远的文字训诂和考据当中去了。
A. 望其项背B. 飞来横祸C. 危若累卵D. 动辄得咎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世界银行18日公布一项计划,目的是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追讨被腐败官员转移到境外的非法资产。
B.信息时代传媒方式的变化对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C. 藏戏形成、发展于民间,孕育、成长于雪域高原,具有群众基础广泛、乡土气息浓郁、强烈的民族风情和神奇的高原特色。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解析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答案】选B项。
【解析】A、皎洁/打搅jiào 业绩/污渍 jī/zì纤维/纤夫xiān/qiàn;B、效仿/发酵xiào/jiào 空旷/粗犷 kuàng/guǎng 盛开/盛饭shâng/chãng;C.隐瞒/蛮横 mán 挑衅/抚恤xìn/xǜ埋伏/埋怨mái/mán;D.市侩/反馈kuài/kuì濒临/频繁bīn/pín 辟谣/精辟pì/pì【考点】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
2.【答案】选C项。
【解析】A项“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B项“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C项“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
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
这里用错对象,而且褒贬也失当。
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D项“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3.【答案】选A项。
【解析】B项残缺与混乱,应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的正确”;C项歧义,“部分”福利院还是“部分”孤儿?D项搭配不当,“完成理想”。
【考点】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4.【答案】选C项。
【解析】③②说作者的创作活动,⑤①说作者的个性特点,④紧承“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①总结上文内容,作尾句。
【考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
广州二模真题语文答案解析近年来,广州市的中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众多优秀的学子层出不穷。
而在广州市二模考试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们来说,既是一次考察能力的机会,也是一个对于知识掌握的检验。
下面将对广州市二模语文试卷的一些题目进行解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解题技巧。
一、阅读理解题1. 题目:作者认为“山水都有一种盲目的属相”意味着什么?答案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
选项中提到作者认为“山水都有一种盲目的属相”是指山水的自然规律不受人为的干扰和控制,既有神秘性又有自然的美。
2. 题目:文中提到的“文化深度挖掘运动”,是指什么?答案分析:这道题考察学生对于具体词语的理解能力。
选项中提到了“挖掘民族、地域文化的内涵以及历史、法律等文化维度”,这是文化深度挖掘运动的具体内容。
二、作文题1. 题目:请你以“读书”为题,写一篇文章。
答案分析:这道题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学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谈一谈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影响等等,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或者外部的案例来展开叙述。
三、填空题1. 题目: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考试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个方面。
答案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古代科举考试的了解。
选项中提到了经义、史书、诗词和策论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四个方面。
四、古诗词填空题1. 题目: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_____犹自穿银针。
答案分析: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选项中的“鹊桥仍自梦粉笔”是词作者以自然景象隐喻人物情感的描述。
通过对广州市二模语文试卷的题目分析与解答,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于高考的一次检验,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必备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培养自己的语感与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考试挑战。
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_参考答案2010.042010高三语文二模试卷2010.04现代文阅卷情况说明(一)《对复兴汉服的忧虑》1、[参考答案]对日益被世界同化的文化现状的不满,并时时表现出焦虑心理。
(或者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焦虑心理)(2分)[检测目标]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答题状况]许多同学从第四段找到了“重构秩序的封建思想和扬我大汉风范的沙文主义”以及“精神或思想的复辟”,或是找到了第七段“重树权威”“仇恨心理”或第八段“文化暴力”。
其实稍作整合,不难得到答案。
[能力提升]概括整合的能力亟待提升。
2. [参考答案]通过引用来说明服饰作为一种手段(1分),对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2分)。
(写“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或“服饰将人们各就各位,各行其是。
”给1分)[检测目标]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与效果。
[阅卷说明]手法:引用1分;“对建构一种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整个社会形成‘垂衣而治’的象征系统”两点出来一点就给2分;写“服饰象征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修养,也制约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或“服饰将人们各就各位,各行其是。
”给1分[答题情况]因为题目出的是“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所以学生考虑了结构上的作用“有开启下文”或“总括本段的段意”或“为下文作铺垫”等。
[一点建议]如果题干表述为“效果”而不是“作用”,是否答题指向更明确。
答案设置可以考虑,“旁征博引”“增强文学性”“增强文章说服力”等“引用”手法的形式效果是否更好,供商榷。
3. [参考答案]既,又(既……也;一方面……一方面)(1分)。
前后关系为并列,点明的是“改服易冠”的两个功能。
(两点各1分)(理解为递进关系,如言之有理,给1分。
)[检测目标]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文意。
[阅卷情况]从关系来讲并列和递进都得分,所以相关两种关联词均可使用,并且,我们认为填递进更好。
2010年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及范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
它们在不同的季节里绽放着自己的精彩。
物如此,人亦然。
请以“各有各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一、试题评价“二模”作文属标题作文,“各有各的精彩”题意明确,所给的提示语先以自然景象从正面对其做出了形象的诠释,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作从物到人的联想,引导学生在“人”及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社会现象上落笔。
审题难度小,不易发生审题失误;有针对性,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
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可以考察学生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不足:题意明确,但限制性比较大;审题不易发生偏差,但可发挥的余地不大,立意比较单一,也易流于肤浅。
二、应试情况(一)难度:0.65(二)平均分:38.87(三)优点:1.扣题意识较强。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扣住题目中的“精彩”来些。
2.议论文文体特征较鲜明,大部分考生能写出规范的议论文。
3.选材时代感增强,许多学生能关注社会热点,举出新事鲜事。
如“玉树地震”、“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
4.考生完文能力提高,对比一模,未写完作文的情况有所减少。
(四)存在问题:1.对“精彩”的内涵和感情色彩把握不准确。
如举马加爵、杭州富二代70码事件,认为是展现了黑暗的精彩。
2.虽然扣题的意识较强,但扣题的能力差,一些考生虽然在文中不断地重复“精彩”二字,但东拉西扯,所写的并非“精彩”的内容。
也有些学生忽略了“各有各”这个论述重点,转向写自己的精彩,寻找精彩,或重点写怎样做到“精彩”,如“坚持”、“面对困难要有毅力”、“奉献”等。
样卷中的8号文和9号文就是这样的典型。
3.中心明确,但立意肤浅。
不少学生只是罗列材料证明一下“各有各的精彩”而已,没有深入谈自己的看法。
甚至有些学生没注意材料中的一个关键提示语“人亦然”,文章仅以四季景物特征为主体,展现不同季节的景物的不同精彩。
2010年广东省实验中学等三校高三年级二月联考语文试题2010年广东省实验中学等三校高三年级二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松柏2010年广东省实验中学等三校高三年级二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A解差/解元都读ji劲拔/遒劲都读jn;B畜养/蓄养都读x ;D愠怒/蕴藉都读yn2.C(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A目不交睫:形容不能入睡。
B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有一个可以成对,多用于贬义。
不合语境D无事生非:本来没有问题,故意找岔子,制造纠纷。
)3.A(B“透过”与“模仿”搭配不当;C“回收管理不及时”与“消费者随意丢弃”之间语序失当;“由于”和“的原因”语意重复;D“达”与“以上”语义矛盾,不合逻辑;“无害”与“破坏维生素C”语义矛盾)4.B(这段话就整个句意来看,中心是在讲戏曲的鉴赏问题。
首句是一个设问句,先回答了“怎样才能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的问题,所以句排在最前面。
接着句阐明谈话的中心——“戏曲的鉴赏”。
然后从句起,则是从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阅读剧本都需要运用想象和联想,来进一步解释话题中心。
句要在句的后面。
要在的前面。
最后以收束全段,“这样”指代上文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戏曲鉴赏,具有总结的意思,所以排最后。
)5.A(B物化:特指死亡。
C戒:准备好。
D勾当:办理,处理。
)6.B(B代词,他。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折。
C副词,于是;副词,才。
D介词,用;连词,表并列)7.A(A为宾语前置句。
)8.B(A不是“因为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是因为“性定”。
C不是“当即”,而是第二天。
D公子的夫人派仆人到长清寺院。
)9.(10分)(1)(4分)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每错3处扣1分。
)(2)(6分)僧人自己也不申辩解释,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
给(他)拿粗米饭(他)就吃,酒肉(他)就拒绝。
(译对“但”字和“饷”字各1分,译对大意给1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文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协商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夫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广东省广州市2010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株湖北的竹子龙应台五月初回到欧洲的家。
孩子们争相报告季节的消息:“快点来看,妈妈,竹子开花了,好漂亮!”竹子开花了?放下行囊,我们走向花园西角的竹丛。
啊,真的开满了花穗,鼓胀地包在红褐色的苞瓣里。
我摸摸那仍旧滑绿的竹杆,发现地上已经落了一圈枯干卷起的竹叶。
孩子们不可置信地听我的解释:怎么会,怎么会呢?这竹子怎么会开了花就死?我也不明白。
竹子不是每九十年或一百二十年才开花死亡吗?这丛与玫瑰比邻的竹子才来我们家三年,来时还是一丛年纪轻轻的嫩竹。
翻看前两天的报纸,完全没有预料到,一翻开就是竹子的新闻:欧洲竹子全面开花,濒临死亡。
原来欧洲的竹林来自一根竹子。
1907年,英国人威尔进从中国湖北用船运了一株竹子回到英国,并且以他钟爱的女儿之名为竹子取名:Muriel。
原本无竹的欧洲从此就有了竹子。
德国大约就有五百万丛竹子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花园里头,在九十年后的今天,默默地开了花。
千万丛的竹子,在我驻足凝视的此刻,点点滴滴绽开了花穗;每一粒花穗里埋藏着种子,每一粒种子里埋藏着时间,回走的时间里埋藏着1907年湖北的土壤和雨水。
谁又能向我解释所谓基因的哲学意义?三年前我自园丁手中买下的嫩竹,虽然年纪极轻,虽然竹叶新绿,竹杆初挺,但是它已经承继了1907年以来的岁月,一日亦不稍减。
即使是昨日培植而成的新枝,今天也已到了开花的时辰。
原来每一粒种子里不只埋藏着过去,还隐藏着未来。
剪下几枝竹花,插在瓶里,放在案头。
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进来,使五月的春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欢快。
孩子与竹花之间,一定存在着一种关系;让我在这竹花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1907年的中国。
五月,黄花岗之役失败;六月,七女湖之役失败。
201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语文2010.3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
每小题3分。
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整饬.(chì)着.落(zháo)紧箍.咒(gū)舐.犊之情(shì)B.妊娠.(chén)狡黠.(jié)一沓.纸(dá)瞠.目结舌(chēng)C.熨.贴(yùn)蹊跷.(qiāo)解剖.图(pōu)戛.然而止(jiá)*D.恪.守(kè)龃龉.(yǔ)刽.子手(guì)方枘.圆凿(ruì)【A.着.落(zhuó)B.妊娠.(shēn)、狡黠.(xiá)C.熨.贴(yù)】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铁肩担道义,___著文章”,这是学界精英应该具备的素质,说白了就是“道德文章”四个字。
②目前,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___字词的教学,以为是小儿科,将其交给学生自学,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2010 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目考点分值答案1 字音识记 3 B2 词语使用3 B3 语病辨析 3 A说明B.全部读yì\u12290XA.依次读jué\u12289Xjué\u12289Xjué\u12289Xjué\u12289Xjiáo;C.依次读yùn、yùn、yūn、wēn;D.依次读dǐ、dǐ、zhī、dǐ。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罄竹难书:比喻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两者意思相同,感情色彩一致,可以互换。
A.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见风使舵:比喻跟着情势转变方向;贬义。
两词感情色彩不同,不能替换。
C.谈笑风生:形容有说有笑,轻松而饶有风趣。
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用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
句子语境没有紧张或危急情况,不能替换。
D.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前者用于写作,后者泛指做事,不能替换。
B.成分残缺。
“参加”后缺宾语的中心语,在“计划”后添上“的会议”。
C.语序不当。
应调整语序前后位置,即“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改为“将在显著位置对亚运会开幕式”。
D.不合逻辑。
“男女项目”“团体项目”“各单项”概念交叉,不能并列,改为“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论是男子抑或是女子,团体还是单项都有长足的进步。
4 语言得体 3 C 写教师解惑,学子勤学,与高考考场情景不合。
5 文言实词 3 B 留给A.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起指代作用。
B.语气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舒缓语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6 文言虚词 3 A7 信息筛选 3 A8 内容归纳 3 D 9.【断句与翻译】(10 分)示陈述语气。
C.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就”。
试卷类型:A2010年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语文2010.1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位置填涂考生号。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
2.1-13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14-24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拮.据/攻讦.毗.邻/濒.临穷形尽相./相.机行事B.辍.学/掇.拾缔.造/谛.听济济....一堂/人才济济C.梦魇./赝.品徜徉./佯.装狼吞虎咽./咽.喉要道D.殉.职/殒.灭解.数/解.读量.体裁衣/车载斗量.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由于雨后路滑,他一起跑就滑倒了,但仍爬起来奋力追赶,最后把所有对手甩到后面,成为后起之...秀.,夺得3000米跑的第一名。
B.有人认为,某些当上政协委员的明星,文化素质不高,如果硬要他们拿出高水平的提案来与其他代表共商国是,明摆着是赶鸭子上架.....。
C.全国羽毛球精英大赛女子团体决赛将于今晚7:30在北京市国家体育馆举行,江苏队与广东队对垒,冠军呼之欲出....,观众拭目以待。
D.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大,都是空前的。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疆将用三至五年时间,力争在冶金、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和物流等领域组建五、六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百亿”企业集团。
2010年广州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及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
它们在不同的季节里绽放着自己的精彩。
物如此,人亦然。
请以“各有各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一、题目分析本题属于标题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
“提示语”只是对学生构思的引导启发,写作时不需拘泥或引用。
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精彩”在词典中的意思为“出色、绝妙”,“各有各的”强调彼此的不同和区别。
“精彩”可以是浅层的理解,比如“美感”“长处”“优点”,也可以做深层次把握,比如“价值、亮点、才能、学识、成就”等等。
“精彩”可以从两个层次着笔,第一,这个精彩可以是有普遍意义的,大家所公认的,有着普世标准的,比如提示语中所提到的季节花卉,它们的美就是符合大众标准的;同样,在社会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精彩”,比如,奉献精神,爱心,感恩之心等等;第二,这个精彩可以是个体的自我认识,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必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自惭形秽。
“各有各的”可以是不同的个体,比如,不同的人、事、物、地区;也可以是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学生行文过程只有扣住“各有各的”和“精彩”两方面展开记叙或论述才算符合题意。
这个题目设置的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认识自己,如何去认识他人,如何去认识社会。
现代社会,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标准纷纷涌现,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去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建立对别人和外物的清晰认识,是现代中学生要着力思考的问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文章只是罗列事例,泛泛写出有哪些人或事精彩,比如“人物A、人物B、人物C”都有精彩,但没有点出“精彩”在哪里,没有写出彼此的不同,论述流于表面,挖掘不深。
2. 文章并没有从精彩着笔,而是在肯定“各有各的精彩”的前提下提出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或他人,围绕这个问题确立观点并展开论述。
2010广州市高三第二次综合检测语文试卷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狷獗.攫.取云谲.波诡细嚼.慢咽B.肄.业游弋.光彩熠.熠嘉言懿.行C.愠.怒蕴.藉云烟氤氲.不瘟.不火D.诋.毁官邸.胼手胝.足中流砥.柱【题析】语音识记。
AB两项是读音相近,CD两项是字形相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A.参加公务员面试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随机应变....,三是言之成理。
这也是公务员在实际上作中应具备的素质。
(见风使舵)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擢发难数....;战后,几经谈判,犹太人终于从联邦德国获得丁34亿多马克的赔偿。
(罄竹难书)C.2009年第25个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
中午,他来到学校食堂,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并共进午餐。
(谈笑自若)D.汉末文学家祢衡才思敏捷,擅长辞赋,他应黄射邀请一挥而就....的作品《鹦鹉赋》,寓意深刻,文采斐然,得到世人的赞赏。
(一蹴而就)【题析】正确使用词语。
用能否替换的形式考察词语意义、感情色彩、使用范围的差异。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火车票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春运倒票现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旅客买票难的问题,还必须加大铁路运力,加快铁路的建设。
B.区长上午参加了研究和制定创建和谐社区及建设精神文明计划,下午主持召开了全区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经验交流会。
C.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将在广州海心沙岛隆重举行,各大报纸届时都将对亚运会开幕式在显著位置作详细报道。
D.中国冰雪健儿们在温哥华冬奥会取得的战绩,再一次说明中国队不管是男女项目还是团体项目,抑或是各单项,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题析】辨析并修改病句。
涉及到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等。
4.下列的对联,内容不符合高考考场情景的一联是A.十载寒窗天道酬勤九州唯斯多才俊百万学子壮志凌云社稷于今择栋梁B. 盛世重英才问谁可展卷挥毫抒壮志岭南多俊彦看我能扬鞭策马上征程C. 夫子儒雅授业解惑教海无涯倾厚爱后生聪敏焚膏继晷书山有路攀高峰D.多年蕴蓄志远功深日日攻坚期获益一卷摊开神驰笔畅科科游刃庆有余【题析】语言得体。
此题形式新颖,用对联的形式考察是否符合语境。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9题。
诫子书张之洞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责,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令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妻外鸳。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题析】此文段选清人张之洞家书,为父者谆谆教诲,一片苦心深虑,笔端饱含父爱,既具文学性,亦具德育价值。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勿惮.劳,勿恃贵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赠给C.为贱卒,苦身戮.力竭尽D.当必亲炙.之熏陶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B.果也.除体操外然犹兢兢也.C.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D.今则.去国万里矣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7.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③学校肇开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⑥得学问上之益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9.断句和翻译。
(10分)(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4分)寒暧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①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②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①辛弃疾暗香横路雪垂垂。
晚风吹,晓风吹。
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
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
欲开时,未开时。
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
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②有谁知。
[注]①是作者在江西带湖赋闲时所作。
余叔良,辛弃疾的友人。
②冷澹:清冷淡泊。
【题析】此题选辛弃疾罢官赋闲之作,以托物言志手法,借梅花自喻,表现淡泊名利的情怀,孤傲高洁的情操。
(1)作者笔下的梅花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2)从“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澹,有谁知”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4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若夫能乘天地之正,____ ____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____,____?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师说》)(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____,____。
(陶渊明《饮酒》)(4) ____,____。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15题。
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王岳川处在千纪年转换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有可能检视一个世纪学术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而从新的层面上追问:中国文化精神向何处去?二十世纪中国与传统中国相比,一个根本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百年间受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
总体上说,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码三次重大文化转型,即从古希腊的两希(古希腊与希伯莱)精神,到文艺复兴以后的理性精神,再到二十世纪的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精神。
而中国却延续了二千余年汉语文化形态的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在二十世纪初为西方现代文化所中断。
这就使得中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面临总体危机。
这一总体危机不仅意味着终极关怀的失落,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符号的错位:儒家、道家、佛家三套符号系统,固在时间上与当代人失却了时代的同步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信仰要求;而西方基督神学的符号系统,在空间上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存在着某种隔膜,因而难以成为中国人的信仰核心。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只能从东西方文化的全新整合曁当代特型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重建新的语言符号系统,才有可能使其所面临的文化危机逐渐减轻以至于消除。
百余年来,中国一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价值层受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文化体系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然而问题在于“西方”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不易把握。
一方面,“西方”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指从古希腊、希伯菜、古罗马、文艺复兴 -直到现代和后现代的欧美文化;另一方面.“西方”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地理概念,指不同于东方地域的欧美地区即发达的“第一世界”国家。
这种概念含义的复杂性导致中国话语图景中的“西方”成为一个自由阐释的对象,并使学“西方”的中国知识界面对成堆的问题:百年中国学西方是学古希腊文明中的民主、科学精神呢,还是希伯莱文明的基督神学精神?是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呢,还是启蒙主义以来的理性精神?是反理性的现代主义呢,还是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这些历时态的“西方”文化精神在百年间尤其是近十几年共时态地“涌入”中国,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汉语思想界究竟该接受谁?可以说,现代人在现代或后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主要不是器物层和制度层的问题,而是观念价值层面上的迷失与失落。
选择对象的复杂性和选择主体多层性,使中国知识分子心境极为彷徨苦涩。
如今又迭加上经济热潮和市民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世纪末困境。
这种世纪末困境的文化表征是,中国文化面临从“五四”的“古今”之争到夸天的“东西”之争、“南北”之争、“灵内”之争,从而构成当代文化冲突的多元景观和杂色纷呈色调。
“古今”之争是价值冲突问题,核心是反传统价值;“东西”之争是文明冲突问题,核心是否定东方;“南北”之争是后殖民问题,核心是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渗透;“灵肉”之争是个人与群体、升华与沉沦问趣,核心是沉重的肉身对沉重的精神的颠覆。
这四种文化论争使今日知识精英与大众对话倍感失语和受阻,同时面对西力强大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中西对话也十分艰难。
面对中国文化的当代处境并寻求解决之策,已成为跨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界。
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世界全球化中保持民族精神,清醒地分析和选择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中国现代化展示其前景;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性创造与批判性重建问题,只有通过转型性创造,才能在批判的反思中发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