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备考重点总结-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233.89 KB
- 文档页数:1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江西省09 年07 月名词解释题)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艺术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1897年冯特。
德。
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
2、人格理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4、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应,也简称心理。
5、影响人心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家庭、教育、同辈背景、个人经历)6、艺术心理学——早期称“心理学美学”是研究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过程的心理现象。
7、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巴甫洛夫(俄)——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费希纳费希纳强调美的形成是因人的心理条件,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美学导论》体现他的研究内容一、名词解释1、意蕴美:是指客观事物内部含有的一种向上的力量,它含有深邃的精神魅力,可引起人的情感上的共鸣,给人向上、鼓舞的力量。
2、移置作用:心理能量的释放从原发对象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3、高峰体验:指人进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状态时,可能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快乐的体验。
4、原形:心理活动所必然遵循的某些具有普遍一致性的模式或范型。
5、美感:是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和欣赏大自然景物时,所体验到的优美、崇高的情感,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6、升华作用:指心理能量从其原发对象上,转移到文化领域较高的目标上。
7、移情:是一种情感移置现象,指人把某一事物作为对象,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或转移到对象上面,是对象成为具有人的情感的对象。
8、意象:形成于心灵中的表象或表象的集合,包括观念、画面、听觉等种种感觉和心象。
二、简答题1、艺术情感有哪些功能?(1)艺术情感可以激起人向上的精神。
(2)艺术情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3)艺术情感可以愉悦心情。
(4)艺术情感使人性更美。
(5)艺术情感可以令人身心健康。
精品文档《文艺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琼州学院06中文本2 王李雄一、填空、选择、判断1、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2、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升华的产物的是弗洛依德。
3、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唤醒理论。
4、朱光潜著作的有《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5、.体验的核心是情感。
6、阿恩海姆在文艺心理学上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知觉概念,而且在研究绘画时还提出了著名的简化原则。
7、马斯洛审美需要是高级需要的是第四个层次。
8、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指导的学派的是社会历史文化学派。
9、认为艺术创造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优越”的动机的文艺心理学家是阿德勒。
10、童年经验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主要是积极意义。
11、艺术家保持“赤子之心”属于归依体验。
12、“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说此话的人是荣格。
13、癫狂状态往往是无意识创造的突发。
14、一般来说,形象范式的生成主要与个人的无意识有关。
15、反映事物本质化属性的范式被称为属相范式。
16、陌生化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效果谈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的特性。
17、批评家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富有攻击性气质。
18、大雁南归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表现的母题是怀乡。
19、实验派心理学代表人物:费希纳、吉布森、贝里尼和基泽。
费希纳被人尊为实验艺术心理学的鼻祖,著有《美学导论》;吉布森力图研究有关人知觉世界;贝里尼提出“唤醒理论”,《美学和心理生理学》是当代最赋名望的艺术心理学著作之一;基泽《内在的视觉:对于艺术和大脑的探索》。
20、20世纪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流派是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
精神文艺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荣格。
弗洛伊德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的主要理论观念有潜意识、泛性论、本能说、人格结构和论梦。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的理论体系包括集体无意识的描述、原型说与心理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湖北民族学院⽂艺⼼理学重点归纳复习⽂艺⼼理学⼀,名词解释4个⼆,判断分析(先判断,再分析)2个三,简答2个四,论述2个第⼀章1,个性,在西⽅⼜称⼈格。
指⼀个⼈的整个⼼理⾯貌,即具有⼀定倾向性的各种⼼理特征的总和。
现代⼼理学⼀般把个性定义为⼀个⼈的整个精神⾯貌,即⼀个⼈在⼀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定倾向的、⽐较稳定的⼼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形成的四种主要学说:(1)体征说:克瑞奇⽶尔、谢尔顿。
主要观点:个性与体格、体型有关。
缺陷:缺乏严密的论证(2)颅相说:⾼尔。
主要观点:个性与颅⾻的状态相关。
贡献:精神与脑相关。
缺陷:缺乏科学性(3)思维类型说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第⼀信号系统:凡是以直接作⽤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信号系统。
第⼆信号系统:以语⾔为信号刺激所建⽴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信号系统,为⼈所独有。
第⼀信号系统占优势表现为“艺术型”,第⼆信号系统占优势表现为“理智型”,两种信号系统平衡者为中间型。
(4)⼼理类型说:荣格认为,⼈的⼈格应分成:⾃我、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
三者互相独⽴,同时⼜相互联系。
⾃我(self)是⼈格的中⼼,是指⼈的现实存在,是⼈的思维、情感、认知与感知觉的综合。
3,个性的⽣成(1),遗传决定论:个性⼼理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
代表⼈物:(英)⾼尔顿《遗传和天才》(1869),调查研究法。
(2),环境决定论:环境和教育对⼈的个性形成具有决定性作⽤。
华⽣(1978-1958)《⾏为主义》、《婴⼉⼼理之研究》(3),遗传-环境相互作⽤论:遗传和环境对⼈的个性形成都起到重要作⽤。
⽪亚杰《发⽣认识论原理》(4),实践活动论:列昂捷夫主体个性的形成来源于个体与世界的⼴泛联系,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
早期经验(主要指童年经验)⼉童早期接受外界刺激在⼼底所留下的感受和体验。
早期经验对艺术家尤其重要。
早期经验会由具体时间演化深留⼼底、回味悠长的滋味。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1.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具体为:生产领域——1.艺术家的心理特征2.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文本领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接受领域(本学期的重点)——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创作过程即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2.移情:✧移情与投射移情是投射(projection)作用的一种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
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
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
(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
《文艺心理学》复习题维戈茨基如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结构的内在矛盾来提示审美反应的心理机制。
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矛盾来提示美感反应的心机制,在他看来,分析作品的结构主要是分析结构的内在矛盾,从心理基础来讲就是所谓“逆向感情”的运动。
正是这种运动造成艺术的感染力,产生艺术的功能。
他认为。
:逆向感情“就是构成作品内容的情绪和激情沿着两个相反而又趋向同一终点的方向发展。
在终点上仿佛发生”短路似的,排除了激情,感情得到改造和净化,也就是痛苦的和不愉快的激情得到一定的舒泄,转化为相反的激情。
他指出:“审美反应本身实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这种净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认为脱离心理学就无法解释文学,心理学对于理解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艺术的特殊功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二章思考练习题1、体验有哪些特性,它与艺术活动有哪些同构关系2、艺术体验的生成有什么特征?3、童年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什么重要作用?大量的事实表明: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
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心理学领域中,各派心理学家尽管有许多分歧,但都十分重视童年经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童年时期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印象深刻的经验往往给艺术家的一生涂上一种特殊的基调和底色,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家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和作品情感或情绪的基调。
童年经验之所以被艺术家珍视,还在于童年以经验包蕴着最浓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可以说它本身经常就是一种审美体验。
它不仅与其他体验有所不同,而且根本地体现了体验的本质类型。
童年经验作为人类个体的一种本真的生命体验超越了现实世俗的干扰,是对经历物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因而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本性,是最真实,天然,也是最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的。
4、缺失性体验为何激活艺术家的异常认知?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还表明,人处于缺失状态中,有着知觉活动的明显变化。
缺失状态常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活跃。
《文艺心理学教程》复习提纲导论第一节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产生与发展:(一)西方:1、文艺心理学的开创:费希纳的实验心理学、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等。
2、文艺心理学的发展: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弗洛依德)、格式塔文艺心理学(阿恩海姆)、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马斯洛)、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维戈茨基)(二)中国:1、文艺心理学的开创:王国维的“境界说”、郭沫若的诗论、鲁迅的文论等。
2、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朱光潜的《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文艺心理学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的结合。
二、文艺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原因:1、自然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发展的影响;2、社会变革、特别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1、性质:属文艺学美学的一个分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现象。
2、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包括:艺术家、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接受。
第三节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多种学科的综合:美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等的结合。
2、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心理学传统方法、美学和文艺学的方法(系统方法、比较方法、类型方法、结构符号方法、历史分析方法等)。
3、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注意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历史制约性和社会实践性)。
4、研究的关键:充分考虑审美对象的审美特性。
5、文艺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对象不同:人类普遍心理与人类特殊心理(审美心理)之分;研究方法不同:实验方法与体验、内省方法之分;二者的结合:普通心理学理论方法的指导性与审美心理的特殊性。
第一章实验派心理学与艺术心理学第一节费希纳的研究:一、费希纳简介:费希纳(1801—1887),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美学导论》。
二、费希纳的16种原则:审美阈原则、审美加强原则、多样统一原则、和谐真实原则、清晰性原则、审美联想原则、审美比较原则、审美序列原则、审美调和原则、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满原则、审美的持续与交替原则、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现原则、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审美的安定性原则。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1、心理学文艺学、心理学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文艺哲学:对文艺现象的本质作形而上学的阐述(宏观)文艺社会学: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文艺现象,着重研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
文艺符号学、文艺价值学、文艺信息学、文艺文化节3、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4、核心命题:审美体验(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5、文艺心理学的研究:A、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深刻的生命体验、敏感、洞察力、将这种体验形式化的能力。
(储备童年的体验)B、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生命体验的再现和升华;创作心理的两极对立——生命意识和角色意识(审美意象、艺术表现形式)C、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品:作品作为一种符号,其奥秘正在于这种符号和这种形式同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体验的天然契合,而最终使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体验生动表现出来,使艺术品获得一种生命力。
(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理内容)D、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通过接受者审美体验达到人性的重建,达到培养感情和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二、研究方法1、多种学科的综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作家、艺术活动家2、多种方法的综合:传统心理学方法:实验、观察、内省、问卷、心理测试美学和文艺学:系统、比较、类型、结构符号、历史分析第二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实验派心理学费希纳德国《美学导论》16种原则:审美阈原则(一定强度、一定时间);审美加强原则(联合产生大于孤立产生);多样中的统一原则(戒错杂纷乱);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清晰性的原则(直观);审美联想原则(当下直接感受+过去的印象);审美比较原则(质、量可比性);审美序列原则(时间、对照)、审美调和原则(不快、快感)、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和原则(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疲惫和不快);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审美疲劳);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回忆与现世)、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快乐来自同所抱目的的相关的精力的最小消耗,而不是来自精力自身的最大节省)、审美的安全性原则(和谐)吉布森美国《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个人的艺术风格如何转化为社会性、普遍的风格:视觉艺术的个人风格、样式与其是通过模仿还不如说是通过知觉的移植从而达到一种共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