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整理思维导图3.血液
- 格式:pdf
- 大小:712.81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章绪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殖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运动生理学概念、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任务①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②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③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④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生理调节机制及特点神经调节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适应性反应过程。
一般来说,自身调节的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但对于生理功能的调节仍有一定意义生物节律由于生物体内生理活动的节律性变化,使生物体对内、外环境的程序性变化具有生物“预见性”,产生了更完善的适应过程第二章骨骼肌功能2、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①当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②Ca2+从细胞外液进入轴突末梢,促使轴浆中含有乙酰胆碱的突触小泡向接头前膜移动③当突触小泡到达接头前膜后,与之融合进而破裂,并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④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与特异性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后膜Na+、K+通道开放⑤使Na+内流、K+外流,使得接头后膜膜电位幅值减小,即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⑥当终板电位到达一定幅度时,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使得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1、静息电位产生原理①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大,而对Na+通透性较小,所以就形成静息时K+向细胞外流动②离子的流动必然伴随电荷转移,使细胞内丧失带正电的K+而电位下降,细胞外增加带正电的K+而电位上升③这就造成细胞外电位高而细胞内电位低的电位差④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⑤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3、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第二章骨骼肌功能5、兴奋—收缩耦联释义: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①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内部。
以上,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水分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浆的酸无机盐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蛋白质糖类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脂类0201030405血浆成分及作用红细胞形态与功能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
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能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血红蛋白也能与二氧化碳结合,将二氧化碳从组织器官运输到肺部排出体外。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结构功能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房与心室每收缩一次,即分别为一个心房或心室收缩期,每舒张一次,即分别为一个心房或心室舒张期。
心室收缩期结束到下一次心室收缩期开始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完整心动周期。
心脏泵血心脏泵血是指心脏收缩和舒张两个过程。
收缩过程是血液从心房泵入心室;舒张过程即抽吸血液的过程。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
心动周期心脏泵血过程VS血管系统分布与特点血管系统分布血管特点血液循环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微循环与淋巴循环微循环淋巴循环凝血因子及其作用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作用凝血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个途径,最终形成共同的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
要点一要点二凝血机制内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内膜下组织暴露的胶原纤维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激活。
两条途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确保凝血反应的迅速和有效。
凝血过程及机制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了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过程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意义通过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抗凝物质含量以及纤溶系统活性等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