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7.26 KB
- 文档页数:3
二十四节气知识竞赛题库(试题附答案)1.二十四节气于哪一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单选题)A。
2014年B。
2015年C。
2016年(√)D。
2017年2.下列哪一个节气出现在四月份?(单选题)A。
谷雨(√)B。
立夏C。
XXXD。
芒种3.人们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候内开花的植物中,选出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作为代表,称为该候内的花信风。
以下哪种花的花期在惊蛰?(单选题)A。
蔷蔷(√)B。
牡丹C。
荷花D。
山茶4.哪一句诗描写了XXX这一节气?(单选题)A。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B。
露湿寒塘草,月是故乡明。
(√)C。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D。
XXX又来,XXX。
5.苦菜是中国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
据说当年XXX为了活命曾在寒窑吃了18年苦菜。
请问哪个节气可以吃到苦菜?(单选题)A。
雨水B。
夏至C。
XXX(√)D。
XXX6.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几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XXX225度为准。
(单选题)A。
15B。
17C。
19(√)D。
217.在我国沿海一带,()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
是日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煮好鸡蛋。
鸡蛋带壳清煮,不能破损。
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
(单选题)A。
大暑B。
夏至C。
立夏(√)D。
小暑8.《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
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候?(单选题)A。
三(√)9.下列哪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热的节气?(单选题)A。
小暑B。
大暑(√)C。
立夏D。
夏至10.“种瓜点豆”是哪个节气前后?(单选题)A。
春分B。
立春C。
谷雨(√)D。
雨水1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写的是哪个节气?(单选题)A。
XXX(√)B。
立夏C。
清明D。
惊蛰12.哪个节气代表夏天的开始?(单选题)A。
夏至B。
立夏(√)C。
小暑D。
芒种13.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是什么?(单选题)A。
立夏B。
二十四节气试题(精选)冬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用来指导农耕和生活,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试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个有趣的话题。
一、选择题1. 二十四节气中,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是:A. 立春B. 大寒C. 小寒D. 雨水2. 下列哪个节气与“白露”字义相符?A. 惊蛰B. 白露C. 谷雨D. 处暑3. 春分节气是每年阳历的:A. 3月21日B. 2月4日C. 4月4日D. 3月2日4. 农历三月是阴历年中的:A. 开春B. 清明C. 雨水D. 小寒5. 夏至节气标志着:A. 我国进入夏天B. 白天最长,夜晚最短C. 阳气最旺盛D. 农田里的农作物开始成熟二、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立春是冷天气的开始,同时也是春天的开始。
()2. 冬至之后的每一天,白天都会比前一天更长。
()3. 夏至之后,我国的温度将开始逐渐下降。
()4.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字意味着节气开始的第一天。
()5. 秋分之后,日照时间将逐渐变短。
()三、填空题根据描述,填写正确的节气名称。
1. 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太阳直射地面点位于赤道上,这一天的阳光直射点称为________。
2. 冬季寒冷时节,与“尽人事,听天命”相呼应的节气是________。
3. 霜降过后,气温继续下降,所以这个节气叫做________。
4. 阳气和阴气达到平衡的时刻是在________。
5. ________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盛夏,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四、解答题1. 请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和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间节点,指导人们的农耕生活和社会生活。
每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气候变化、人体健康和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
节气的到来,不仅对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遗产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xx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维系着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持续感,也是确保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的重要资源。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当今农业社会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变迁中,已丧失实际功能。
也有人认为,只要存在农耕,二十四节气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而应“再创造”,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引发你哪些感想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1.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2.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是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雨水4.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5.哪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6.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哪一个季节?惊蛰7.“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种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8.踏青是哪一个节气的习俗?踏青9.“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11.哪个节气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1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哪一个节气的现象?芒种13.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14.“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15.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小暑16.一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是哪个节气?大暑17.萤火虫飞舞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大暑18.七夕节和哪个节气相近?立秋19.桂花飘香是在哪一个时节?白露20.有两个节气的白天和夜晚一样长,是哪两个节气?春分、秋分21.动物开始准备冬眠,建造自己的住所,这是哪个节气?秋分22.中秋节在哪个节气?秋分23.重阳节在哪个节气时期?寒露24.“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指的是哪个节气?大雪25.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26.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27.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谷雨28.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29.秋分以后,雷电逐渐减少,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西方30.冬至这一天,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北方。
24节气知识竞赛问答和选择题部分春夏秋冬,岁月更迭,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一套独特的时间划分方式,即24节气。
这些节气包含了人们对大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感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气候等自然现象,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那么,你对于24节气的了解有多少呢?让我们来进行一场24节气知识竞赛问答和选择题吧!1. 春分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下面关于春分的描述,哪个是正确的?A. 春分是整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候。
B. 春分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副赤道。
C. 春分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
D. 春分时夜晚和白天的时间相等。
2. 立夏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夏天的开端。
下面哪个选项是关于立夏的正确说法?A. 立夏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
B. 立夏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边。
C. 立夏是我国一年的第三个节气。
D. 立夏是我国农历五月初一。
3. 秋分是秋天的开始,也是农历中秋节的前一天。
以下关于秋分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 秋分时夜晚和白天的时间相等。
B. 秋分是整年中黑夜最长的时刻。
C. 秋分时太阳直射地球南边。
D. 秋分是农历八月十五。
4. 我国从古至今都有冬至节的庆祝习俗。
关于冬至的描述,哪个是错的?A. 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时间最短的时候。
B. 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C. 冬至时太阳直射地球北边。
D. 冬至是整年中白天最短的时刻。
5.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下面关于立春的陈述,哪个是错误的?A. 立春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边。
B. 立春是我国春节的前一天。
C. 立春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时刻。
D.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
答案:1. D2. C3. A4. A5. C通过这个24节气知识竞赛问答和选择题,相信你对24节气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在每个节气的到来时,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了解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我们能够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24节气。
24节气知识竞赛问答和选择题部分24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情况,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并以自然界中特定的气候、物候现象等来命名。
这些节气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如今,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24节气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提高对24节气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些问答和选择题,供大家参考。
问答部分:1.什么是"立春"?它标志着什么?立春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
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也代表着阳气开始恢复,大地开始复苏,冬天的寒冷逐渐消散。
2.什么是"芒种"?它意味着什么?芒种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6月5日或6日。
它意味着夏天的开始,也代表着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季节的到来。
3.什么是"小寒"?它预示着什么?小寒是农历十二月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它预示着天气更加寒冷,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
4.什么是"大暑"?它预示着什么?大暑是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公历的7月22日或23日。
它预示着盛夏的到来,天气更加炎热,人们要注意防暑降温。
选择题部分:1.下列节气中,哪个标志着秋天的开始?A) 小满B) 白露C) 处暑D) 秋分正确答案:D) 秋分2.下列哪个是冬至的日期?A) 11月22日B) 12月21日C) 1月20日D) 2月19日正确答案:B) 12月21日3.下列节气中,哪一个代表了万物开始复苏的春天?A) 雨水B) 寒露C) 立春D) 霜降正确答案:C) 立春4.下列节气中,哪一个是春天结束、夏天开始的节气?A) 谷雨B) 小寒C) 清明D) 立夏正确答案:D) 立夏5.下列节气中,哪一个代表了万物进入冬季的节气?A) 大雪B) 小雪C) 惊蛰D) 冬至正确答案:A) 大雪通过这些问答和选择题,我们可以对24节气有更全面的认识。
初四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专项练习题主备人:刘玉兰备课组长:崔宏审核: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
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4.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 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 “立”是幵始的意思,古代以立舂、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幵始。
初四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专项练习题主备人:刘玉兰备课组长:崔宏审核: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
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赐菊花图、插茱萸等习俗。
D.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如子为鼠,丑为牛,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戌年生的肖狗,亥年生的肖猪。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
B.中国文化历史中的“史圣”“书圣”“诗圣”分别指司马迁、柳公权、杜甫。
C.中国“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夏至、立秋、冬至.D.《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李太白全集》,这几部作品集命名方式分别是谥号式、封号式、表字式。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
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D.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4.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 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 “立”是幵始的意思,古代以立舂、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幵始。
微专题08:24节气入选“非遗”【高考真题回顾】(2016北京卷)2016年8月21日-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等地举办,读图1,回答第1~2题。
1.本届大会期间,北京()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2.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A.位于北半球中纬度B.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C.人口增长模式不同D.南部沿海有寒流经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及相关的地球运动知识。
第1题,由材料可知,大会期间北半球正处夏末,为中国农历的处暑节气,A项正确;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出现在深秋,B项错误;大会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比首尔纬度高且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北京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小,C项错误;北京比华盛顿昼更长,日出更早,D项错误。
第2题,图中举办地所在国家为中国、韩国和美国。
三个国家并不是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A错;三个国家均地处环太平洋灾害带,B对;三个国家均处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C错;中国的南部沿海有暖流经过,D错。
答案选B。
【参考答案】1.A 2.B【必备知识推介】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用来指导农事和农业耕种的补充历法应运而生,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
其他地区与此存在一定差别。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的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选择题专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2016年11月30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读图,回答1~2题。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立春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A.45° B.105°C.195° D.315°2.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B.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C.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D.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答案】1D 2.C【解析】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全年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地球绕行约15°。
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按照地球公转方向,则立春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315。
2. C选项谚语正确的表述应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天。
读图回答3~4题。
3.二十四节气在公转轨道上都间隔15°,但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下面节气间隔时间最大的是( )A.小寒 B.冬至C.白露 D.小暑4.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说法错误的是( )A.容易出现在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B.北方残余的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形成的锋面雨C.清明时期,因暖湿气流还没有达到强盛期,多以连续性降水为主D.形成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向北移动有关,此时其位置到达最北【答案】3.D 4. D【解析】3.小暑在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慢,故间隔时间长。
4.“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形成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北进西伸有关,但其位置还没有到达最北。
微信中的创意中国二十四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图1为小暑和大暑的表情符号。
小学非遗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皮影戏C. 芭蕾舞D. 剪纸艺术答案:C2. 以下哪个节日与端午节无关?A. 赛龙舟B. 吃粽子C. 赏月D. 挂艾草答案:C3. 中国四大名绣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苏绣B. 蜀绣C. 粤绣D. 湘绣答案:C4.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A. 古琴B. 二胡C. 琵琶D. 钢琴答案:D5. 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屋顶形式?A. 歇山顶B. 悬山顶C. 硬山顶D. 圆顶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______。
答案:印刷术2.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指的是角色的______。
答案:行当3.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的______月______日。
答案:正月初一4.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春天开始的节气是______。
答案:立春5.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它使用______来表演故事。
答案:剪影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答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 描述一下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答案:春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给压岁钱、舞龙舞狮等。
3. 请简述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答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结合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对指导农业生产、安排农事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2021小升初涉及到24节气的考试题型汇总〔共54题含答案〕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风俗?〔立春,这个风俗也叫“咬春〞〕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场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开场,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开场发芽?〔雨水〕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14.哪一个节气里,开场打雷?〔惊蛰〕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展〕说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
〔春分〕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清明〕风俗?〔清明〕最正确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27.哪个节气,水开场变暖,鱼虾开场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场下海捕鱼?〔谷雨〕28.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29.前后,种瓜点豆。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复习建议:重点掌握,出题频率高。
21.初伏日在夏至第三庚,意思是三伏中入伏第一天是在夏至后的第三天的第三个庚日,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距离初伏最近的是()。
(19下小)A.大暑B.立秋C.处暑D.秋分【答案】A【解析】初伏固定为10天,是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的。
因为每年的夏至时间都在6月21日前后,第三个庚日一般要20天左右,所以,就到了7月份。
大暑在7月23日左右,BCD均在7月之后。
4个选项中距离初伏最近的是大暑。
选A。
21.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
下列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是()。
(18下中)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答案】B【解析】6月21日左右为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
选B。
12月22日左右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白昼最长。
2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18上小)A.清明谷雨B.立夏小满C.中秋重阳D.冬至小寒【答案】C【解析】中秋和重阳是节日不是节气。
23.在我国既是农历节日又是节气的是()。
(15上中)A.清明B.谷雨C.中秋D.重阳【答案】A【解析】二十四节气为: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A清明是节气,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
B谷雨是节气。
C中秋和D重阳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故选A。
23.下列节气不在春季的是()(14上中)A.谷雨B.惊蛰C.清明D.白露【答案】D【解析】二十四节气为: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列入农历中。
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
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
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
“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
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材料二: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常识】“二十四节气”历年国考、省考真题汇总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2、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5、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24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试题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此回答1-~2题。
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这种科学认识,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宣敏儿独特的风格
②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科技成果
③要坚持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
在当前区域和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影响,整个季节循环去整体增暖。
这说明:
①正确揭示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②真理随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③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指导实践④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推动着认识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3.“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
①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③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④增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歌满曰: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这说明我国古代人民:
①认识到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真实联系②节气文化的形成体现了事实判断以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已获得了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终极真理④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一个节气对应的诗歌都不少。
在文人墨客笔下,它们记载着四季变换,书写着农事与民生。
这体现了: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并享用着文化②文化深刻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6分)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
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
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12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10分)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
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4分)7.(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12分)(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10分)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
(4分)
参考答案;
1.B
2.D
3.D
4.A
5.A
6.(1)①物质决定意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了从实际出发;(4分)②意识具有能
动的反作用。
由于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发挥了正确意识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4 分)③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二十四节气正确反映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
( 4分)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ff]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优秀文化,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 (3分)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分)③中国“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的深亥彳认识、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它来自对祖国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祖国文化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有利于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分)
(3)让二十四节气走进课堂,挖掘其科学价值和文化意蕴;把二十四节气的理念应用到养生保健之中;开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俗节庆活动;把二十四节气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农业之中。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满分不超过4分)
7.(1)通过教育等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
(3分)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要加以利用,同时剔除与当时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分)结合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科学,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承中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分)
(2)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1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分)随着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真理性认识也应该不断向前发展。
(2分)而且二十四节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其不具有普遍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有其局限性。
(2分)当然,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等其他领域还有其一定作用的。
(2分)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
(1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
(3分)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3分)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2分)如今仍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
因而说其在今天的作用微乎其微是不合理的。
(1分)(3)范例一:发挥名家效应,借力名人向国外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
范例二: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制作成电影、舞台剧等对外进行宣传。
范例三:举办“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每条建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