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高考考点专题突破复习题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0.59 KB
- 文档页数:6
2024高考生物历年真题生态与环境专题全解生态与环境一直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生物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历年真题中关于生态与环境专题的题目进行全面解析。
通过对真题的剖析和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题目1】某地方的一片森林被山火烧毁,为了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这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请结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这些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解析:当森林被山火烧毁后,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
采取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灭火救援:在森林火灾发生时,需要第一时间组织灭火救援行动,控制火势的扩大,减少破坏。
这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种植植被:在森林烧毁后,可以采取种植植被的措施,例如人工种植树木、草地等,以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这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各类生物的繁衍和生存。
3. 控制人类活动:为了保护恢复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应该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控制砍伐、放牧等,避免对新生植被的破坏。
这有助于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和发展。
综合来看,上述措施采取的作用和意义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帮助恢复植物多样性,并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促进新的生态系统的发展。
【题目2】某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结合生态学的理论,分析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和策略。
解析:在草原地区发生连续干旱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时,恢复生态系统的措施和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管理:针对干旱情况,可以进行水资源管理,包括合理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例如,在水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灌溉系统、蓄水池等来保证植物的水分供应,从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2. 植被恢复:草原的植被对生态系统起着重要的维持和恢复作用。
在干旱后,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植物、采取合理的放牧管理等措施来恢复草原植被。
2024高考生物生态与环境历年考题详解生物生态与环境是高考生物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中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高考中,经常会出现相关的考题。
本文将对2024年高考生物生态与环境的历年考题进行详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1. 填空题(1) 自然界中,心脏和动脉、肺泡和呼吸道等属于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生物体各个层次的组织之间的协同关系。
心脏和动脉是生物体内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肺泡和呼吸道是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此,答案是“器官”。
(2) 生态系统中,受环境条件制约最强的生态位称为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受环境条件制约最强的生态位是原生态位,因此答案是“原生态位”。
2. 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A. 气候变化B. 生物多样性丧失C. 土地荒漠化D. 人类活动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环境污染的原因。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环境问题,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人类活动,因此答案是D。
(2) 以下哪种行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A. 森林砍伐B. 濒危物种的放生C. 河流污染D. 垃圾焚烧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森林砍伐、河流污染和垃圾焚烧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而濒危物种的放生则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因此答案是B。
3. 解答题(1) 请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其中,生物群落包括各种生物体的种群,它们在同一地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影响。
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2) 请简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解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加剧了环境问题。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深圳经济飞速发展,伴随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张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地处深圳湾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下图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1)图示所有成分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_(2)纵横交错的公路和林立的高楼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某种群由于被公路分隔开,产生了________,导致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3)为调査这300hm2的保护区中卷羽鹈鹕的种群密度,研究人员对25只卷羽鹈鹕做标志后放回原地,20天后再次捕获的168只中有7只带有标志,保护区中卷羽鹈鹕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hm2 ,后来发现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该数据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卷羽鹈鹕的真实种群密度。
(4 )随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保护区内毁林填海、毁林建房现象时有发生,人类的这些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而且人类的这些活动还导致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为提髙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有人提议引进新的物种,但要采取谨慎措施,原因是________。
【答案】⑴生物群落(群落)⑵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点缺一不可)地理隔离⑶2 大于⑷速度和方向引入的新物种可能缺乏天敌,使种群数量迅速增加,侵占大量资源,导致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降低)(其他合理描述也可)(2分)【解析】⑴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故图示所有成分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⑵公路和林立的高楼阻断了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由于被公路隔开,产生了地理隔离。
⑶将M只卷羽鹈鹕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卷羽鹈鹕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在300hm2的保护区该卷羽鹈鹕群约有(M×n)/m=(25×168)/7=600只,进而推知每hm2有600/300=2只。
高频考向练4生物与环境1.掌握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草地植物地上总生物量的变化,对确定合理放牧强度、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在川西北高寒草甸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1)物种丰富度是指。
可采用法调查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
为减小调查的误差,应做到随机取样和。
(2)由图甲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由图乙实验结果可推测,若使川西北高寒草甸保持可持续性利用应采用放牧强度,理由是。
(3)不同放牧强度会使高寒草甸植物优势种群发生改变,这属于群落的演替。
2.图甲表示某受到严重污染的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图乙表示翘嘴种群密度与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的关系,图中横线表示不同的收获配额(指允许收获者在每一季节或每年收获一定数量的猎物)。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白鹭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法。
(2)当草鱼数量增加时,翘嘴和白鹭的数量也会增多。
一段时间后,草鱼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态系统内部调节的结果。
(3)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
为尽快使该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应采取的措施是。
(4)分析图乙可知,一定会导致翘嘴种群灭绝的收获配额是图中的(填字母)。
既能使翘嘴的收获量最大,又能使翘嘴的种群密度长时间保持稳定,最好应在(填种群密度范围)时收获,收获配额应为(填字母)。
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江南某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研究性小组对该湿地的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 kJ/(m2·a)]。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能主要通过图中(填字母)的过程输入到该生态系统。
(2)若上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过程是(填图中序号)。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3)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能力,因此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各项中,能构成一个种群的是()A.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C.一个农场中的全部植物D.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动物【答案】B【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一个农场中的全部植物和一个湖泊中的全部动物,所包含的生物均不只一种,因此都不能构成种群,A、C、D三项均错误,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均由同一种生物构成,属于种群,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能力差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答案】C【解析】人工马尾松林的生物种类少,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故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C.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D.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输入【答案】D【解析】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活动范围和能力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正确;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植物的种类增加,光能利用率随之增加,B正确;行为信息只能由生物自身发出,故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C正确;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投入物质和能量,D错误。
【考点】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高考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专项练习试卷(含解析)生物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进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伙儿举荐了高考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专项训练试题,请大伙儿认真阅读,期望你喜爱。
1.(14分)(2021?山东高考)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纳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 ____。
依照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操纵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阻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操纵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操纵在图中A、B、C三点,则操纵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刻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能够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 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
(2)纵坐标表示“成本或价值”,由题干信息“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阻碍作物的价值”可判定纵坐标中的两条线,其一表示防治成本,其二表示作物价值。
实际生活中,作物价值高于防治成本才有收益,由此估量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曲线Ⅱ表示作物价值。
从图中可看出,B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因此该点收益最大。
(3)进行生物防治,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生物与环境的高三复习试题及答案生物与环境的高三复习试题及答案1.J1[2012全国卷]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1.B[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豌豆和杂草争夺阳光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等,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
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属于寄生关系。
2J2 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4.J2[2012重庆卷] 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2.B[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
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确; 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C正确;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3.D3J2I3[2012天津卷]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D.在“探究a-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3.A[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和-萘乙酸生根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高三生物生物与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引起大气层臭氧量减少的主要物质是()A.水蒸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氟利昂【答案】D【解析】人类过多地使用氟利昂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污水的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
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
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污水净化过程中,微生物仅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分解B.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所需的能量由微生物供给C.该系统所遵循的生态原理是整体性原理D.植物池前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后部的少【答案】D【解析】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都可以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A错。
水生植物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B错。
该系统所遵循的生态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错。
污水中的溶解氧被前面水池的微生物消耗,到达植物池的水溶解氧较少,经过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后期水中溶解氧增加,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某陆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三叶草、蜗牛、鸫和雀鹰等生物,其中雀鹰捕食鸫,鸫吃蜗牛,蜗牛吃三叶草。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蜗牛属于;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三叶草处于第营养级。
(2)研究雀鹰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若该生态系统被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并对雀鹰造成严重危害,这种现象称为。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最终都将以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
【答案】(1)消费者一个(2)标志重捕法生物放大(3)太阳能热【解析】(1)根据题意可写成食物链三叶草→蜗牛→鸫→雀鹰。
所以,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蜗牛属于消费者;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三叶草处于第一个营养级。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考情分析】本专题知识综合性大,从元素、细胞一直到生态系统,并和生产实际联系的内容较多。
高考中的考查热点内容有:种群的数量变化、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特点及相关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原理;群落间生物种间关系及群落演替;全球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命题形式:知识点的考查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坐标曲线题、表格题较多)。
【知识网络】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分子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宏观生物学(生态学)【知识综合】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2.种群的增长曲线”型曲线3.种间关系。
高峰变动滞数量可能减少。
提醒:寄生是从活体获得营养物质,寄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腐生是从死体上获得营养的生活方式,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群落演替二、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组成将有物质循环通畅进行途【典例导航】1. 【2012、全国新课标、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 .田鼠和杂草B .豌豆和杂草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答案】B【解析】A 、B 、C 、D 描述的种间关系依次是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和寄生 2.【2012、海南、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 .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 .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D【解析】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A 正确;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B 正确;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 正确;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 不正确。
必刷06 生物与环境必刷点一种群的特征1.(2018·全国Ⅲ,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黑光灯传递的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此外还可运用此方法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C、D项正确。
2.(2017·全国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答案】B【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两种,计数时无须标记即可直接计数;若种群个体数量过少,则应适当增加样方面积。
3.(2016·全国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67 生态环境的爱护1.人口增长(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诞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4年,人口总数要限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起先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削减,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接着限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爱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疆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爱护和自然爱护区建设。
⑤推动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1)列举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连线)3.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4.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6.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爱护。
(2)易地爱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爱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扬教化。
考向一环境污染实例分析1.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改变状况。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改变无影响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参考答案】D解题技巧水污染类型的推断技巧(1)依据污染成因推断①若水中富含N、P等养分元素引起的污染,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水中富含有机物引起的污染,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引起的污染,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2)依据危害结果推断①若湖泊中表现为水华,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则为无机污染。
②若异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则为有机污染。
③若较高养分级生物体内重金属、农药浓度高,则为重金属、农药污染。
高考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生物学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种,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
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推荐了高考生物与环境题型突破专项训练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14分)(2018?山东高考)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
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m2。
样方编号?1?2?3?4?5?6样方面积(m2)?1?1?1?1?1?1田螺数量(只)?15?18?15?19?15?14(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
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
(2)纵坐标表示“成本或价值”,由题干信息“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可判断纵坐标中的两条线,其一表示防治成本,其二表示作物价值。
实际生活中,作物价值高于防治成本才有收益,由此推测曲线Ⅰ表示防治成本,曲线Ⅱ表示作物价值。
从图中可看出,B 点时作物价值与防治成本差值最大,所以该点收益最大。
(3)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无机物,促进水稻的生长。
第二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6.2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6.2.1 阐明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因素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6.2.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6.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6.2.4 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6.2.5 解释生态金字塔表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6.2.6 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6.2.7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6.2.8 分析特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决定其营养结构6.3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6.3.1 解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并维持动态平衡的能力6.3.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事件、人类活动或外来物种入侵等6.3.3 阐明生态系统在受到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时,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6.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依据生态学原理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6.4.1 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6.4.2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6.4.3 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6.4.4 举例说明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6.4.5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高考考点专题突破复习题含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的λ(λ=当年某种群的个体数/一年前该种群个体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强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λ值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为探究pH 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 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 -1( )A.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 ”型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 值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3.(2017山东肥城统测)下表为三个相邻群落的植被丰富度的调查结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三个层次植被丰富度调查时样方大小要一致B.甲群落植被丰富度最高,一般情况下甲群落整体的丰富度也最高C.乙群落植被丰富度最低,该群落的演替可能还没达到相对稳定阶段D.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4.(2017湖南衡阳一模)将一荒地改建成(复合种植的)果园后,该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果园中果树生长整齐,但该群落也有垂直结构B.将荒地建成果园,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对果树的产量没有影响5.有关下图的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40A6.(2018安徽合肥一中等六校教育研究会一联)如图为某鱼塘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m-2·a-1)]。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鲈鱼所占营养级为第五、第六营养级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8.9%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D.该图只包含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7.(2017江苏镇江一模)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集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8.如图是某共生型生态农业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是①过程固定的太阳能B.④过程表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能量C.②过程主要是无机物,③过程主要是有机物D.该生态农场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9.(2017河北唐山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慢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10.(2018山西平遥月考)在水库的上游,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二、非选择题(共30分)11.(10分)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现存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科研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因地震导致山体滑坡30年后,恢复群落和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的不同植被类型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在两个群落中________选取多个样地,收获全部植物,按照植被类型分类后,测定生物量,结果如图所示。
图中代表恢复群落的生物量的是________ (填“S1”或“S2”)。
(2)地震导致山体滑坡后,原有植被已不存在,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恢复群落的过程为________演替。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伴随这一演替过程,群落的物种________________逐渐增加。
未受干扰的原始林群落具有较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________________的利用率。
(3)恢复群落植被的总生物量只有原始林群落的20%,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________稳定性较低,群落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原状。
(4)恢复群落植被不易恢复的关键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可利用人工措施重建________________群落,帮助群落植被快速恢复。
12.(10分)(2017河南郑州入学考试)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有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这个食物网包括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狮子与野狗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除包括图示各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________。
(4)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300万千焦/年。
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则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其种群的生存,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万千焦/年。
(5)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鼠类大量繁殖,种群密度大增。
此时鼠类获取的能量占本营养级的2/3。
其仍按10%能量流动,其他生物量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计算人类干预后,狮群能够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万千焦。
如果狮群维持原有的种群数量继续生存,狮子的捕食区域的面积应大约是原来的________倍。
如果草原的面积有限,则预测狮子种群的密度将会________。
13.(10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
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
请分析回答问题。
(1)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依赖于(填图中字母),碳元素在A、B、C间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
(2)信息传递存在于________ (填图中字母)之间,而且这种传递是________的。
动物捕食过程中通过鸣叫给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__信息。
(3)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生态平衡的特性,该特性称为________稳定性,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该稳定性越________。
(4)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等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污染加重,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此过程中,早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后期属于________反馈调节。
(5)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B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λ大于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导致种内斗争变化趋势逐渐增强。
λ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
在理想条件下,无环境容纳量。
2.B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属于无关变量,各组要相同,A项正确。
表格中,并不是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pH为3.0、4.0条件下,酵母菌全部死亡,种群数量为0,B项错误。
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C项正确。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项正确。
3.A用样方法对植被丰富度进行调查时,不同种类植物应采用不同大小的样方,如乔木的样方一般为100m2,而草本的样方一般为1m2。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所以一般而言,群落的植被丰富度高,群落的整体丰富度也高。
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演替到稳定阶段时,群落的丰富度一般较高,乙种群的丰富度低,可能是群落演替还没有达到稳定阶段。
丙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最低,但总的植被丰富度并不低,可能因为该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植被更加茂密,光照强度不足,影响了草本层植物的生长。
4.D果园中有各种生物,此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项正确。
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项正确。
该地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引起了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项正确。
若各种昆虫之间的竞争、捕食等关系发生了变化,可能对果树的产量有影响,D项错误。
5.D图中的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鸟和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由图分析可知,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M是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其中大部分的能量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只有10%流向昆虫和鸟类,所以M不可能等于m1+m2。
若鸟类的食物构成中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需要生产者的能量为1/3A÷10%÷10%+2/3A÷10%=40A。
6.B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是鲈鱼,为第五营养级,A项错误。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40+210+1260)÷(3780+4200)=28.9%,B项正确。
太阳鱼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由图可知,只知道同化量和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得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