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70.50 KB
- 文档页数:4
高考生物的复习计划(精选8篇)高考生物的复习计划第1篇一、引导思想:以教材、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同学本领为重点,全面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和应试技巧。
通过高三生物总复习,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点学问,学问结构,学问结构扩展三个层次的学问内涵及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立体学问结构。
把基础学问教学与本领进展触为一体,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复习目标:通过高三三轮复习使同学坚固结实把握生物学基础学问和基本原理,形成较娴熟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育同学较强的应用生物学学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三、复习布置:第一轮:__年8月—__年1月。
第二轮:__年3月—__年4月(2个月)。
第三轮:__年5月(一个月)。
四、复习策略第一轮:以教材为主,强化基础学问。
以老师叙述、讲解、归纳、总结为主。
依据同学层次,要求同学要重视基础学问的记忆、理解。
在复习内容上,练习布置上一般生与尖子生有所区分,力争使全体同学通过复习在不同的起点上都能有所提高。
实在措施: (1)读.课前读课本,发觉问题. (2)讲:课堂按学问体系,疏理学问,形成网络,提炼生物思想和方法,理清基本题型,典型例题的讲解,重在讲清解题方法. (3)练:包括课前头一天学问点填空和课后相关学问点的练习。
精选习题,通过训练把握学问,形成技能。
强调掌控数量,讲求质量,不避陈题,特别是经典题。
(4)测:每周对上一周复习的学问点进行默写并进行单元滚动测试,查漏补缺。
(5)评:全批全改,统计问题,课堂讲评。
(6)补:适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对作业中显现错误的同学肯定抓好错误订正,错题再测的工作,以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第一轮复习进度表(上学期已完成必修一第一章到第四章复习)第二轮:重视学问间的纵横联系,帮忙同学构建学问网络,突破重、难点。
培育同学取得信息、分析、综合、探究的本领。
强化学科用语、规范用语。
生物实验专题复习的建议一)三原则,两注意(1)三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因子原则(2)两注意:①注意要达到目的:如Ca2+促进血液凝固,A试管加草酸钾血液不凝,还要加CaCl2让血液凝固,否则不算达到目的。
②注意可操作性:(二)一般方法(1)了解题目要求:题目给出的实验条件、材料用品是什么?要求回答什么问题?(2)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探究什么,论证说明什么?(3)分析实验原理:即实验依据,为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而应用的科学理论知识(源于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4)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实验目的、原理而进行的思维过程,构建实验设计基本框架,是实验设计的蓝图。
(5)设计实验步骤:有了思路,具体是怎样操作问题,设计步骤时,要遵循实验设计原则,一定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条件,并思考这些条件起什么作用和怎样运用。
(6)结果预测分析: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是实验设计的终结,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预测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可能性,分析要科学、实事求是,应具说服力。
(三)课本实验可分四类1.物质鉴定与提取: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色素提取和分离;DNA粗提取与鉴定例1.下表是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操作及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例2.有一种植物,有降低血糖的功效(1)自选材料设计实验排除这种植物有淀粉和可溶性还原糖(2)没有研钵和漏斗,你怎样改变设计2.基本技能:高倍镜使用观察叶绿体;观察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微生物培养基本技术例3.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最.调焦观察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例4.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膜的问题:(1)磷脂分子参与构成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4个)(2)2003年研究细胞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初中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环境因素对生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
3. 了解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保护。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态环境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 生物的适应与保护4.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三、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环境问题。
2.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进行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实验,提高他们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3. 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交流思想。
四、教学步骤:1. 热身教学(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实验,并让他们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分享(15分钟):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5. 总结复习(10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课外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环境与生物的知识。
2. 完成一份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分析问题成因及解决方法。
3. 准备下节课的互动讨论话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和讨论分享环节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生态环境的价值3.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价值、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第2周:生态环境的价值3. 第3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第4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第5周: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认识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考向2 生物的特征;考向3 科学探究常用方法—调查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向4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考向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向6 生态系统的概念;考向7 生态系统的组成;考向8 食物链和食物网;考向9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知识清单1】:生物的基本特征【知识补充】生物其它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考向1 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定【2022贵州贵阳】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
下列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A.能自主运动B.不需要营养C.按指令做事D.会发出声音【答案】B【解答】解:智能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生长和繁殖、不需要营养物质等,所以不是生物。
而运动、按指令做事、发出声音都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不能作为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
可见B 正确。
故选:B。
考向2 生物的特征(2022·甘肃·永昌县教学研究室中考真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了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的情景,这体现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为()A.可以生长发育B.能够繁殖后代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需要获取物质和能量【答案】C【解析】AB.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且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AB不符合题意。
C.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鸟类因受到惊吓而起飞,就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C符合题意。
D.生物的一生需要为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从而为自身提供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清单2】科学探究常用方法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周围的信息,就是观察。
为了更好的观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的定义2.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是什么4.说说调查种群密度的一些方法5.标记重捕法怎么应用?公式?6.理解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7.区分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8.理解种群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9.什么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10.自然条件下,什么时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什么时候种群密度最大?11.区分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波动12.学会用血细胞计数板去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14.区分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1.群落的定义2.什么是物种丰富度?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因素3.数量多就是优势物种吗?为什么4.种间关系有哪些?明白某些物种之间的关系5.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受什么因素影响6.群落季节性的含义7.什么是生物的生态位?具体到动物或植物怎么来理解8.生态位形成的原因及意义9.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什么方法10.列举群落的主要类型及其中生存的生物特点1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1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相同点和区别1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会有什么影响?14.怎么改善生态环境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含义2.生物圈的含义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4.生产者的组成内容,作用,地位5.消费者的组成,作用,地位6.分解者的组成,作用,地位7.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都有哪些?作用是什么?8.会写食物链,开端和终端是什么成分?9.在食物链中,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有什么关系?10.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什么?11.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什么?12.能量流动的过程1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14.能量流动的途径,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的形式,能量散失的途径,能量散失的形式,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转化15.能量流动的特点16.生态金字塔都有哪些?17.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8.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措施19.碳循环的过程图20.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方式2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2.碳循环的特点23.什么是生物富集?2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5.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6.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什么方面?28.负反馈调节的含义和作用29.怎么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四章人与环境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5.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7.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生物与环境》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1. 应用生物学术语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3.关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4. 认同生物圈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前预习任务】1. 回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回顾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熟悉的生态系统;3.回顾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相关知识内容;4. 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某些生态环境问题,思考其形成原因及严重后果。
【课上学习任务】1. 根据材料,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准确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并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分析;3.通过材料分析及生活经验,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稳定性;4. 学会在较复杂的新情境中利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和推理。
【课后作业】1.野鸭湖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曾经由于过度放牧、土石开采等原因,自然面貌被严重破坏。
建立保护区后,经过多年的人为保护和自我修复,植被恢复,鸟类回归。
目前鸟种总数近 300 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金雕等,高等植物近500 种、鱼类近 40 种,重现“苇荡深处闻雀鸣”的景象。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鸟类、高等植物、鱼类构成湿地生态系统B.“阳光→水藻→鱼→黑鹳”构成一条食物链C.野鸭湖保护区的物质和能量不与外界交换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限度2.街头绿地对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局部小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在石景山区内选取了4块大小相同但植物种类不同的样地,进行了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测量,结果见右图。
下列关于街头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通过降温和增加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B.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C.增加街头绿地的面积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水循环D.植物种类越复杂,调节局部小气候的能力越强3.下列诗句或谚语中体现出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是()A.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点点飞C.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生物课上制作生态瓶,老师给出的材料用具有透明且可以密封的广口瓶、蒸馏水、河水、菹草、金鱼藻、沙土、小鱼、小虾等。
如何搞好初中生物复习课的几点建议摘要:生物复习课,与新课是有明显区别。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中考的趋势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拘泥于教材,强调以能力和教育价值立意,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本地实际和环境问题,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广,信息量大。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做到想学、会学、善学。
复习也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尤其几年来新课改越来越彰显试题的难度不大,但灵活度在不断提高并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刻板机械的复习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主参与、充分展示的空间,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总结,进而巩固提高,并能运用,使所学知识不再停留于课本,而是变为己有,受益终身。
关键词:生物复习课依纲扣本点面结合改进教法把握考点由于生物复习课所涉及的内容多,复习时间又短,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满意的复习效果,达到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目的,认真研究复习课的策略就非常重要。
下面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上好生物复习课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依纲扣本,把握考试方向中考的命题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考试不仅重视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情况,而且重视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环保意识、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
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权重以及难度和比例,明确复习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的教学质量。
二、点面结合,构建知识网络复习课中要重视让学生说“学”,即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所学的内容,“说”学习方法、“说”思维过程。
在《被子植物的一生》一节复习课教学时,我设计了“交流平台”这一环节,让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复习方法,同学们非常活跃,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有提纲式地梳理知识,有列表式的总结,还有生物简图式复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复习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关系;2.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3.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调节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难点:生态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生物与环境相关实例资料;3.学生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复习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引导学生回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5分钟)1.讲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2.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生物的适应性及调节机制(20分钟)1.讲解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调节机制;2.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3.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和调节机制。
四、生态平衡及其调节机制(20分钟)1.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2.引导学生掌握生态平衡的调节机制;3.讨论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原因和影响。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教师出示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答题;2.学生互相讨论答案,教师校对并解答问题。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提出反思与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课堂作业:1.完成生物与环境相关的习题;2.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做好笔记。
小结:通过本次复习,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生态平衡及其调节机制的相关知识。
希望学生能积极应用这些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高三年级生物课复习计划5篇生物课是当代的重大科学课题,然而却又是依旧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三年级生物课复习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年级生物课复习计划1一、回归教材,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提升学习能力1.注重主干知识、生物模型知识和方法体系的梳理,重新编码复习内容。
高考要求考生具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与较快的思维切换,因而二轮复习要寻找新的重组方式和切入角度,对原有知识信息进行再新编码,将已学知识融入到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体系中去,以保持复习的新颖度和兴趣。
例如,从一个免疫学案例入手,探究该疾病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病理分析、疾病预防及治疗等。
对于主干知识复习要做到“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如细胞代谢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遗传变异与基因工程、研究性学习与实验、动物调节与免疫、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
要把局部与整体加以联系和联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生物学问题和模型,把有关的术语、条件、场景转化为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将遇到的新情景与学过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将隐藏在教材中的重要原理(如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温诱导多倍体的形成、植物顶端优势)、规律(如染色体、DNA、基因的行为,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遗传定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原则(如碱基互补配对、中心法则)、图解信息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和概念图。
生物学的方法体系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对照实验、杂交实验、显微镜使用观察等。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有效地克服遗忘,通过知识的迁移、归纳、整合和拓展,理清知识脉络,分清知识树的主干与侧枝,在知识网络的联结处多提不同角度的思考问题,达到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如“免疫与健康”这一专题复习,可以把人体稳态与调节、人体营养与平衡、环境与健康、癌变与衰老、免疫、人类常见疾病、优生优育等内容进行辐射法或穿线成珠法复习,使有关知识存储有序化和网络化。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建议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徐茂田一、该单元的知识网络二、 高考要求 1、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点,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固性。
4、 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连续进展,生物的多样性的爱护。
三、高考命题趋势生物与环境专题包括《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两个部分,是最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它和《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一起成为了生物学科高考的三大重点。
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近几年高考中,该部分的分值逐年增加,每年都有2个大题考查该部分知识,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关怀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1、本部分要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能够表达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章节之一。
(1)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正确描述和明白得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能量流淌的图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共生、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曲线等;(2)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
(3)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强调运用生物科学的理论,去说明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进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4)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专门是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以及推导实验的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建议XX 省沭阳高级中学徐茂田一、该单元的知识网络二、 高考要求 1、 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和水),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2、 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3、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多样性的保护。
三、高考命题趋势生物与环境专题包括《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两个部分,是最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它和《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一起成为了生物学科高考的三大重点。
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近几年高考中,该部分的分值逐年增加,每年都有2个大题考查该部分知识,这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
1、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能够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章节之一。
(1)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要求学生能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能量流动的图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共生、捕食和竞争的关系曲线等;(2)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
(3)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最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强调运用生物科学的理论,去解释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4)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
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培养,不但要求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数据),以及推导实验的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2、从试卷知识分布分析,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案例研究、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综合题中还可以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进行考查。
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湿地、海洋生态系统阳光温度水种间关系生物圈的稳态及生物多样性稳定性3、从题型及难度来分析,本专题出现的题型有选择、简答、实验设计等,且以图、表形式呈现试题内容越来越多,多考查理解与记忆能力,基础性较强,部分选择题及简答题为图形题,题目综合性较强,且具有立意于能力测试的趋向,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本专题知识与其他相关章节交汇考查方面:(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与新陈代谢有联系;(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有联系;(3)森林作用与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联系;(4)生态学知识与人与生物圈紧密联系。
四、应考策略1、本专题这部分知识主要关注:(1)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等。
基础知识有: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种群和种群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正确把握基本概念,熟练应用基本知识,对生物学专用术语的使用和对生物学现象的描述要规X,尤其是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更需要将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表述出来。
(2)重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复习时要将有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
从而构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
(3)适当做题,提高解题能力。
针对知识点,不断给自己设置问题,并自己解答。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
做练习题时,要确定它所考查的知识点。
要尽量选择带图、表的试题,以提高对高考类似试题的适应能力。
2、本专题要突出以下相关方面的复习:(1)生物与环境上的相互关系。
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科内综合考查,生态因素与光照强度、日照时间长短,主要考查生物适应环境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
(2)种群和生物群落。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和意义,种群增长的“J”和“S”曲线的原因和条件,若干个种群数量的变动情况,我们应当选取典型题目(如人口变化曲线、,某一种动物变化曲线等)进行强化训练,理解、掌握有关知识,以提高应试能力。
(3)生态系统。
要了解几种典型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对于这些生态系统的要求较高。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该部分的重点内容,也是该部分的主要考点。
生态系统的内容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代谢类型相互联系。
在平日的复习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能够举例说明,能够举一反三。
(4)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复习时可进行列表复习,要注意能够举例说明。
(5)本专题部分涉及许多热点问题:①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如害虫的防治方面,进行生物防治、如培养害虫的天敌,以虫治虫;研制开发寄生虫在害虫体内的病菌(病毒)以菌治虫等,从而减少农药的用量。
如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建立、推广人工生态系统,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有益的部分。
如南方农村建立的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
②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及西部大开发等环境问题。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干扰破坏及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如森林的过度采伐、围湖造田。
工业生产的布局不合理等,使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是改善环境质量,要退耕还林(草),这是因为森林在环境保护中具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具体措施有:加快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建立南方九省市速生林用材基地;抓紧平原农田绿化和防护林建设;营造薪炭木和发展经济林,疏林地和灌木林封山育林和抚育改造再生林;合理采伐并及时更新,提高综合利用率;重视森林放火和病虫防治。
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物理、化学的联系密切。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我们可以将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等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是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是该部分的命题方向,所以我们要重视者部分知识的学习,要通过一些具体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五、该单元复习和选题技巧1、复习注重基础,“降低重心”:如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在语言表达方面准确性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帮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到概念清晰,相关知识的切入点清楚,通过训练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2、选题技巧该单元供选练习试题多,因此,教师在选题时,要注重那些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问题,同时,有能用教材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表达,且简答题、答案是唯一的,不允许乱理解和表达的试题,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高考试题分类列举1、(06全国)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塘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塘蝌蚪总量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构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 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 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 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蝌蚪月D 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06XX)下列有关干旱区域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A 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抵抗力稳定性强B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恢复力稳定性强C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寒突变D种群密度是限制干旱区域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3、(06XX)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
下列叙述正确是(C)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事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量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4、(06XX)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C)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 B 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 D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5、(05年XX)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C)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6、(05年XX)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D)A光合作用 B 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 太阳光能7、(05全国)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的水平。
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8、(06XX)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种成分组成。
下表列出三种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所占面积比、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现存量以及被食量。
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净生产量(109吨/年)现存量(109吨)被食量(109吨/年)热带雨林 1 37.4 765.0 2.6荒漠0.9 13.5 60.0 2.0海洋21.1 55.0 4.0 20.21)热带雨林的生产者主要是常绿乔木,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
2)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雨量,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则是矿质元素。
3)据表资料,按单位面积计算,净生产量依热带雨林,荒漠和海洋的顺序减少,这是因为(C)A生产者被食量按序增大B环境温度按比例顺序降低C叶绿素含量按此顺序减少D太阳光利用率按此顺序增大4)据表分析,热带雨林的现存量最大,而海洋生态系统的最小,其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被食量远大于热带雨林。
(3)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如图,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乙,这是因为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9、(06XX)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 + + + -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