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

——《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二十二章

【解析】

29、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第二十一章

【解析】

32、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第二十七章

33、温故而知新,。——《中庸》第二十七章

34、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无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35、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中庸》第二十九章

36、,;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37、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中庸》第三十三章

【解析】

3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学》第一章

【解析】

39、,。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第一章

40、,。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第一章

41、,。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大学》第一章

4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第一章

【解析】

4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大学》第一章

4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如好hào好hǎo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第七章

【解析】

45、,,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第七章

46、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大学》第八章

47、,;一家让,一国兴让;,。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大学》第十章

国学经典《中庸》默写题

《中庸》《大学》必背名句(中华书局,王国轩译注) 1、天命之谓性,,。——《中庸》第一章 【解析】: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第一章 3、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 【解析】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第一章 【解析】: 5、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 6、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 【解析】: 7、,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8、,;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十二章 9、子曰:道不远人。,。——《中庸》第十三章 10、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第十三章 【解析】 11、忠恕违道不远,,。——《中庸》第十三章 12、在上位,不陵下;,。——《中庸》第十四章 13、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4、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5、,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第十四章 【解析】 16、君子之道,,。——《中庸》第十五章 17、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寿。

——《中庸》第十七章 【解析】 19、夫孝者:,。——《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0、,,孝之至也。——《中庸第十九章》 【解析】 21、,。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中庸第十九章》 22、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中庸第二十章》 2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 24、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5、诚者,天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解析】 27、,,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第二十章

国学试题及答案

国学试题及答案 11.近日,李先生收到陈先生的一份请帖,上写为了庆祝“弄璋之喜”,陈先生的喜事是( C )。 A、新婚大喜 B、乔迁新居 C、妻子生了个男孩 D、考试通过12.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 C )。 A、法律条文 B、美德善行 C、圆规曲尺 D、道德准则13.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14.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 A )。 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 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C、10米 D、30米15.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16.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17.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 B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18.不属于文房四宝的是( D )。 A、宣纸 B、湖笔 C、徽墨 D、河砚19.“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 A )。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20.“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B )。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21.“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 )。 A、男角 B、女角 C、儿童 D、男女均可22.“文武二圣”指的是( B )。 A、孔子、曹操 B、老子、关羽 C、孔子、刘备 D、孔子、关羽23.“小李杜”指( C )。A、李白、杜甫B、李白、杜牧C、李商隐、杜牧D、李商隐、杜甫24.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 A )。 A、130 B、120 C、140 D、16025.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 A )。 A、戊 B、戍 C、戌 D、术26.我国古代历法中的24节气中“立夏”这一节气大约是现行公历的什么日子( B )。 A、4月5-6号 B、5月5-6号 C、5月7-8号 D、4月7-8号27.中国画、书法中的“飞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哪方面的典型表现( B )。 A、虚短实长 B、虚实相生 C、心物对应 D、虚实相抑28.古代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A )。 A、注重线的作用 B、注重光的作用 C、注重色的作用 D、重视材料的运用29.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哪里( C )。 A、诗经 B、元曲 C、乐府诗集 D、唐诗三百首30.成语“笑容可掬”中“掬”字的意思是( B )。 A、谦虚 B、捧起 C、生动 D、弯腰51.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这里的“锦城”、“锦官城”指的都是哪一个城市( B )。 A、西安 B、成都 C、重庆 D、南京52.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C )。 A、驾车 B、骑马 C、奔跑 D、飞行53.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作品,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B )。 A、木兰诗 B、木兰辞 C、琵琶行 D、陌上桑54.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B )。 A、晚春 B、盛夏 C、初秋 D、寒冬55.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B )。 A、炎炎夏日 B、夏去秋来 C、春去夏来 D、秋去冬来56.“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D )。

大学中庸试题答案

汾阳中学2016年高一年级入学考试国学试题 (本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规律 B.见君子而后厌然厌然:讨厌的样子 C.其机如此机:机遇 D.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处事精详 2.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A.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B.弟者,所以事长也 C.其所薄者厚,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 D.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3.下列各项中两个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尧舜率天下以仁 B.未之有也毋自欺也 C.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孝者,所以事君也。 D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4.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C.如恶恶臭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 D.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如好好色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着:彰显出来 B.此之谓自谦谦:谦虚

C.此谓成于中,形于外形:比较 D.听讼,吾犹人也听讼:听到诉讼案件 6.下列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B.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C.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D.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7.下列有相关文化常识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B.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C.古人二十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D.儒家经典“四书”,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着作的总称。 8.下面句子出于《大甲》的一句是() A、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B、顾諟天之明命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9.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汤之《盘铭》曰 B.未之有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C.之子于归小人之使为国家 D.生之者众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10.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

2018年国学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

2018年国学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 诗词接龙30题: 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5、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8、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1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8、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0、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智勇双全必答题 古典名著 1、“三曹”分别指曹操,曹植和谁?(曹丕) 2、《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膑还是孙武?(孙武) 3、“封狼居胥”说的是哪位古代名将的典故?(霍去病) 4、“红学”指专门研究四大名著中哪一部著作的学问?(《红楼梦》) 5、“青梅煮酒论英雄”说的是曹操和谁的故事?(刘备) 6、《水浒传》中绰号“智多星”的是谁?(吴用) 7.《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人是谁?(吕布)

大学人文试题与答案

《大学人文教育》习题集解答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__现实主义诗风的源头,“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__六义” 2、“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语出《__易经______》一书. 3、近体诗可分为___律诗__和__绝句___两类。 4、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艺术成就最高的是《_论语_》 5、___陶渊明_____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___谢灵运________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 6、王维被称为“_山水田园诗人_________” 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_白居易________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纪传体_________通史。 9、“四书”是指《_论语》《孟子》《大学》《_中庸》 10、“溯洄从之”中的“从”字的意思是__追寻_______ 11、“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中,“嗣”字的意思是__寄,传________ 12、“可怜光彩生门户”中“可怜”的意思是___可爱_________ 13、"雪肤花貌参差是"中“参差”的意思是_仿佛__ 14、“丛菊两开他日泪,__孤舟一系故园心___” 15、“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此恨绵绵无绝期___” 16、“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沙,_九夏芙蓉__,_三春杨柳_” 1、《诗经》是我国_现实主义______诗风的源头。“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___六义________” 2、《子衿》一诗首开后世小说___言情心理________描绘。 3、《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与《_周礼_________》、《仪礼》合称为“三礼”。 4、《礼记。大学。明德》一文中提出的三纲是指:________明明德_____、亲民和止至善,八目是指:__格物、致知___诚意、正心、___修身____、齐家、治

国学经典《中庸》六年级下册

国学经典《中庸》六年级下册 《为政在人》教学设计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倪幸子 【教学内容及分析】 《中庸》第二十章(1) 《为政在人》选自《中庸》,《中庸》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各方面精华。而《为政在人》则来自第二十章的部分,这部分主要通过孔子回答鲁哀公问政的话语,来展示明君的标准。虽然是针对封建君王所提的建议,但其中的道理对于当下仍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从中得到启发,了解修身、尊贤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反复诵读中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文意。 3.学习本章,感受孔子的智慧与治国之理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 难点:从文章中获得启发,联想自身。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答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情景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看过古装剧啊? 生:看过。 师:古装剧里有很多皇帝都是叱咤风云,权利巨大。你们羡慕吗? 生:羡慕。

师:今天,老师让大家也做一次君王。但是同学们只看到了君王自由的一面,我们要知道权利越大,责任越大。今天老师要好好考一下我们的“君王”,面对一个国家你如何治理呢? 生自由发言,纷纷表达看法。 师:刚刚有同学说要致富,有的同学说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其实我这里有一计更妙,你们想听吗?(出示“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家想知道什么意思吗?老师卖个关子,我们一起先去瞧瞧出自这句话的春秋时期吧!(板书:为政在人) 二、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原文,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尝试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师:大家有没有看到标点符号呢,这些标点符号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也是朗读时停顿的标志。现在,大家注意标点符号,来试着有节奏地齐读一遍吧! 4.学生齐声朗读。 5.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6.师:现在是大家个人展示的时间,哪位同学能主动举手让我们听听你的朗读呢?指名读。 7.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三、悟——品读感悟 1.师:其实刚才那句话是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作出的回答。孔子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伟人,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创办私学,提出了很多理念,如有教无类,被列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简介孔子) 2.师:鲁哀公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关于鲁哀公的生平资料很少,他出现在史籍里主要是向他人问政的事件,比如我

国学试题及答案

1.《胡笳十八拍》琴曲记述的是什么故事: A昭君出塞远嫁吐蕃B蔡文姬流落塞外C荆轲刺秦王 答案:B 2.《珍玩续考》称“渤海国献玛瑙柜,方二尺,深茜色,上巧无比。” 其中‘茜色’是指什么颜色: A红色 B.白色 C.黄色 D.青色 答案:A 3.《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中一人名伯邑 考。‘伯’和其他3字是古代兄弟排行的次序,由此推断伯邑考在兄弟中排行第几: A老大B老二C老三D最小 答案:A 4.《清明上河图》是谁画的: A河图B张择端C马良D郭熙 答案:B 5.《三言二拍》是几本书? A 1 B 3 C 5 D 6 答案:C 6.“草圣”是指哪位书法家: A张旭B贺知章C王羲之D韩愈 答案:A 7.在《现代汉语词典》以下那个是“兰若”的解释:

A香气B寺院C美丽女子 D 史书 答案:B 8.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官城”? A因牡丹有名B因蜀锦有名C因古代高官多出自这里答案:B 9.成语“布鼓雷门”与下列那个成语意思相近: A蚍蜉撼树B心宽体胖C屡试不爽D牝鸡司晨 答案A 10.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A.史记 B.左传 C.汉书 D.甄嬛传 答案:A 11.以下哪个不属于岁寒三友() A.松 B.竹 C.菊 C.梅 答案:C 12.以下哪位属于竹林七贤() A.纳兰容若 B.白居易 C.李太白 D.嵇康 答案:D 13.“围魏救赵”是战国时下列哪位实施的军事策略: A田忌B曹操C诸葛亮D田卓 答案:A 14.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 A西游记 B.红楼梦 C.封神榜 D.水浒传

答案:A 15.碧螺春是一种: A红茶B白茶C黑茶D绿茶 答案:D 16.王维是什么时期的著名诗人? A盛唐B北宋C元D明清, 答案:A 1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是: A事物的相对性B事物的独立性C事物的条件性D没有道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诗句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 18.A李白《长恨歌》B关汉卿《孔雀东南飞》C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C 19.《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A蔡元放B蒲松龄C李宝嘉D吴敬梓 答案:D 20.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A李白 B.柳永 C. 屈原 D.纳兰容若 答案:C 21.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引用的三句词的作者是谁?(多选) A晏殊,柳永,辛弃疾 B晏殊,柳永,李白

大学中庸全文

书名:《大学》 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国学经典:中庸智慧:允执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为常道也”。《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论语·尧曰》称中庸要“允执其中”,道统之传,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谓尧、舜、禹三位传说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为传世之宝,授受之际,叮咛告诫也。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 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与上文借无线电学名词用的“调谐”同义;这里的“和”,亦即“和谐”或称“和合”。“和者,天下之达道”,“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论语·雍也》乃有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先秦时代,许多学派都研究过事物对立面的调谐(统一)和变革(斗争)的关系。其中道家认为祸福、正奇、善妖等对立面之间可以反覆无条件转化,颂扬弱胜强的转化,但不明确变化的目的性;法家则强调对立的绝对性,主张强凌弱,大制小。儒家观念与他们不同,以实现调谐为变革的目的,也以调谐为变革的高明手段。“允执其中”就是调谐观念在方法论范畴的表述方式,也是中庸思想的高度概括,贯彻於儒家的全部理论和实践。 《荀子·宥坐》篇记载孔子在鲁桓公之庙,看到欹器,有感而发的故事。夫子问守庙者:“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於是让弟子注水试验,可见“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 如前所述,作为“调谐”的“和”,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

大学语文自考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一) 第Ⅰ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文章,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一句的是【B 】 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五代史伶官传序》D.《论毅力》 2.劝贾岛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改成“敲”字的人是【A 】 A.韩愈B.柳宗元C.苏轼D.欧阳修 3.《我的世界观》主要阐述【A 】 A.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情感”B.现代物理学中的相对论 C.宇宙和谐之奥秘D.作者的哲学观点 4.《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D 】 A.杂文B.驳论文C.讲话D.文艺专论 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 】 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 6.《冯谖(xuān)客孟尝君》的中心旨意是【A 】 A.如何巩固政治地位B.如何礼贤卞士C.如何报效知己D.如何求取功名 7.《张中丞传后叙》中用来刻画南霁(jì)云形象的是【B 】 A.停杯投箸B.抽刀断指C.背诵《汉书》D.杀妾食肉 8.下列作品,体现思想文化变革精神的是【C 】 A.《冯谖客孟尝君》B.《垓下之围》C.《赵武灵王胡服骑射》D.《西湖七月半》 9.《先妣事略》写母亲娘家的良好家风和娘家人的受欢迎,对刻画母亲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方法是【C】A.对比B.类比C.烘托D.象征 10.张岱《西湖七月半》在各类游客中,最欣赏【C】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B.“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C.“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D.“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11.《爱尔克的灯光》中,“爱尔克的灯光”的象征意义是【B】 A.封建家庭和礼教的没落与崩溃B.美好希望的破灭和旧生活的悲剧 C.对旧家庭的憎恶和对财富的鄙弃D.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2.称赞《蒹葭》一诗“最得风人深致”的是【A】 A.王国维的《人间词话》B.朱熹的《诗集传》 C.郁达夫的《故都的秋》D.王夫之的《姜斋诗话》 13.《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D 】 A.对比反衬B.象征暗示C.类比彰显D.侧面烘托 14.《行路难》中,抒写英雄失意时抑郁悲愤心情的诗句是【A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是【B 】 A.雄奇飘逸B.沉郁顿挫C.通俗易懂D.清朗峻爽 16.《鹧鸪(zhègǖ)天》中,体现感情超越生死的词句是【C】 A.同来何事不同归B.头白鸳鸯失伴飞C.旧栖新垅(lǒng)两依依D.谁复挑灯夜补衣 17.《一句话》中“火山爆发”的隐喻意义是【C】 A.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民众B.民众中压抑不住的革命情绪 C.民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D.民众革命运动的巨大声威 1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抒情方法是【B 】 A.借景物抒情B.借象征抒情C.借举止抒情D.借典故抒情 19.《苦恼》的主旨是【D 】 A.反映专制统治下下层小人物的悲惨生活B.揭示专制统治下上层大人物缺乏同情心 C.反映专制统治下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D.揭示专制统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20.《金鲤鱼的百裥裙>作者叙述故事的基本笔法是【D】 A.夹叙夹议B.幽默风趣C.充满激情的抒写D.不动声色的白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 分。 21.下列《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明论点的有【BE】 A.河内凶,则移其粟于河内B.以五十步笑百步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一:《大学》——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 约2000字,孙中山先生称这本书是“中国独有之宝贝”,是中国人必读的一本书。曾国藩选拔人才的标准“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所谓“器宇”即一个人的心量,而读《大学》可以培养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小就建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格局。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二:《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 约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所以,《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学了《中庸》,能够开发领导潜能,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成为一个高eq素养的人才。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出自《中庸》。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三:《老子》——中国人的智谋奇书 约5000字,是中国人的智谋奇书,众所周知的《孙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运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就将《老子》的思想运用到研究领域;企业家张瑞敏则运用《老子》;从小熟读

《老子》,领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尔不凡。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四:《论语》——中国人的“圣经” 约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它形象、生动地教会我们人生永恒的法则,从小熟读《论语》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个人无论是经商、从政,还是企业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识人、选择朋友等等,都能从《论语》中得到巨大启发,教会一个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五:《千字文》——童蒙识字教材首选 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一篇韵文,最好的童蒙识字教材。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学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轻松开始阅读,及早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探究式学习习惯。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六:《三字经》——中国文化史纲 约1100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和推荐。《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学了《三字经》,就等于将中国文化史纲记在脑子里了,对孩子的升学考试和文化修养都有极大帮助! 儿童必读的国学经典著作七:《弟子规》——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 约1100字,是一整套系统化的“儿童行为守则”。《弟子规》

2018年国学知识竞赛题200题及答案(精选)

2018年国学知识竞赛题200题及答案(精选)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C ) A、《孟子》 B、《易经》 C、《论语》 D、《中庸》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绝交书》是竹林七贤中的谁写给山涛的:( B )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向秀 3、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C )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哪位诗人的作品?( D ) A、李白 B、杜甫 C、李商隐 D、李清照 5、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D ) A、射 B、御 C、礼 D、武 6、“豆蔻”是指( A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二十 7、中国的书院制度自唐代始,有官方和私人设置的两类,下列各书院属于官方创办的是:( C ) A、岳麓书院 B、嵩阳书院 C、集贤书院 D、白鹿洞书院 8、友谊的深浅,由下列那一个成语可以看出情义最为深重?( C ) A、莫逆之交 B、金兰之交 C、刎颈之交 D、点头之交 9、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 B ) A、自叙帖 B、自言帖 C、中秋帖 D、黄州寒食帖 10、鲁迅先生称( A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11、郑谷有诗曰:“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诗中的李先生指的是:( C ) A、李商隐 B、李贺 C、李白 D、李煜 12、“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C ) A、周 B、元 C、商 D、夏 13、张渭《别韦郎中》一诗中有“不知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一句,句中所提到的“桑落酒”原产地在:( A ) A、永济 B、桑落 C、汾阳 D、绵竹 14、“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 C )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15、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A )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16、魏晋时期,建安七子是当时文学的代表人物,下列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D ) A、嵇康 B、曹植 C、山涛 D、阮瑀 17、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作的是:( C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18、下列哪一个名称的由来与伍子胥有关?( B ) A、月老 B、千金小姐 C、新郎 D、岳父 19、下列不属于中医别称的的是:( C ) A、杏林 B、悬壶 C、黄芪 D、歧黄 20、“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C )

最新国学知识竞赛习题(含答案及解释)

最新国学知识竞赛习题(含答案及解释) 01、切脉是中医独创的诊法,中医把脉时摸的是:(B) A、静脉 B、动脉 解释:“切脉”,“切”主要是在桡动脉。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老年人较慢,为55到60次/分。切脉是汉族独创的诊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0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形容为:(B) A、花之君子者 B、花之隐逸者 解释:原文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03、我国古代的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雅称,请问我们常说的"润笔"指的是什么?(A) A、文章书画稿费 B、替人研磨墨汁 C、为人作序 解释:润笔,是指拿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

作画的报酬。 0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名言?(B) A、孔子 B、屈原 解释: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05、"杏林"指代的是:(B) A、教育界 B、医学界 解释: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06、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 A、《山海经》 B、《世说新语》 解释:《山海经·海外北经》卷八: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07、"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描写的是:(C)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清朝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

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

课题:《国学经典---中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文言翻译,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合作探究,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理解中国“和”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的重点实、虚词标注到课文中,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中的翻译部分。要求书写规范,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 激思导引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自主探究 1、什么是中庸? “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人性来讲,中庸就是人性的本质,人的智慧本性。 《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2、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

2020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0国学智慧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成绩:100.0分 1《礼》起源于()。(1.0分) A、生活 B、社会 C、家族 D、禁乱 正确答案:D 2《周易》讲的德行就是一种对人的()。(1.0分) A、关怀 B、习惯 C、激励 D、勉励 正确答案:D 3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1.0分)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法经》的内容不包括()。(1.0分) A、《宪法》 B、《捕法》

C、《杂法》 D、《盗法》 正确答案:A 5不属于《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的是()。(1.0分) A、安而行之 B、利而行之 C、懒惰而行之 D、勉而行之 正确答案:C 6《礼》在中国文化中起的是()的作用。(1.0分) A、法律 B、道德 C、宪章 D、规矩 正确答案:C 7不属于范宁在《谷梁传集解序》对三传的评说的是()。(1.0分) A、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 B、谷梁辩而裁 C、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D、谷梁其失也短 正确答案:B 8《中庸》中“率性而谓道”的“率”的意思是()。(1.0分)

A、遵循 B、领先占领 C、随心随欲 D、心想事成 正确答案:A 9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1.0分) A、1.0 B、2.0 C、3.0 D、4.0 正确答案:B 10法家的“因性说”的“因”是()的意思。(1.0分) A、因为 B、顺着 C、遵循 D、按照 正确答案:B 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仁体现在社会交往中 B、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C、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D、仁指的是责任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庸国学知识竞赛试题 及答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的意思是君子之道体现为四个方面,孔子有一个方面没有做到。 √ × 从《中庸》一书中我们得知,孔子认为,只要具有了智、仁、勇三德,人就可以永久守住中庸之道。 √ × 《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车马走在相同的轨道上,用同样的文字书写,行为有统一的价值观。 √ ×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参”的意思是“参加,参看”。 √ × “天地位焉”,“位”可以理解为各安其位。 √ × “素隐行怪”指的是寻找生僻的歪道理、做事不合常理欺世盗名之人。 √ × “力行近乎仁”一句的意思是:身体力行去做某一件事,离仁就很近了。这是鼓励我们努力去做。 √ × 《中庸》:“果行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即使天资不够聪明,通过后天的努力也能成功。 √ × 《中庸》中孔子说:“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这是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信而好古”相违背的。 √ × 从《中庸》中可知,孔子是好古的,因此夏商周三代之礼,孔子选择了夏礼来遵从。√ × 《中庸》一书认为,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方法是慎独自修。 √ ×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褅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意思是:明了了祭祀之事,治理国家就变得容易了。 √ × “天下国家可均也”,“均”的意思是平均。 √ × “所求乎弟以事兄”,指的是“悌道”。 √ × 最早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列为“四书”之一的是程颐。 √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中庸之道。 √ ×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三年之丧”,天子可以不必遵守。 √ × 《中庸》:“燕毛,所以序齿也。”“燕毛”的意思是饮宴的时候以毛发的颜色来定座位,就是尊贤。 √ × “博学之,审问之”,“审问”的意思是细心谨慎地向他人求教。 √ × “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君子所行之道,广泛而深刻。 √ × 《中庸》:“诚者,自成也。”至诚之德,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自我完成,是发自内心的。 √ × “舜其大知也与”,“与”在此处是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 × 据《中庸》可知,孔子认为,孝道的最高表现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 × 按照《中庸》的说法,修养自身品德是君王统治天下需要做的三件大事之一。 √ × 从《中庸》一书中可知,孔子认为自己是能够长久执行中庸之德的人。

《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尚书》《易经》老子、左传、史记、说苑11部国学经典名句汇编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3、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 4、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6、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诗经·小雅·斯干》 10、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1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豳风·七月》 1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13、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论语》 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6、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7、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8、贫而无谄,富贵无骄。《论语·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 1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17、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18、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2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智慧树中华国学试题及答案

1 【单选题】(1分) “中华国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妥当的一项是:B A. “中华”一词主要是文化概念 B. “中华”一词主要是种族概念 C. “传统”是指在古今有重大影响的内容 D. “学术”是指系统性的知识 2 【单选题】(1分) 当前流行的国学概论著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下面哪一项不在这三种形式之内:C A. 以四部之学为框架的形式 B. 兼顾四部之学与现代学术分科的形式 C. 以经学为中心的形式 D. 以古代社会思潮为脉络的形式 3 【单选题】(2分) 关于本课程的宗旨,下面哪一种阐述最为妥当:A A.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现实生活提供借鉴 B.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为国家政治需要服务 C.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以便牢记历史 D. 发掘和阐述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以便传承历史 本题总得分:2分 4 【多选题】(2分) 关于本课程内容的基本格局,下面哪两种表述比较合适:CD A. 以儒家经学为核心 B. 勾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C. 先秦时代以诸子学说为核心 D. 秦汉以后以儒道佛三教为框架 5 【单选题】(3分) 从“导论”的内容看,本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是:A A. 思想性强,可以丰富人生智慧 B. 历史感强,利于了解中华文化 C. 形式活泼,显得不太枯燥乏味 D. 内容全面,有利于宏观的认识 6 【单选题】(3分) 阅读下面的史料: 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將黜殷作大誥王若曰猷大誥爾多邦越爾禦事弗吊

天降割於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嗣無疆大曆服弗造哲迪民康 根据上述史料,下面哪一条最能概括其中心思想:D A. 周武王驾崩 B. 周初三监之乱 C. 周公将讨伐三监之乱 D. 周公诰命诸侯:周人的统治遭遇了危机 1 【单选题】(2分) 《易经》这部古老的文献,最初主要用于:C A. 学习 B. 龟卜 C. 蓍筮 D. 战争 2 【多选题】(2分) 我们今天所见的《易经》,是由多少卦、多少爻组成的:CD A. 八卦 B. 四十八爻 C. 六十四卦 D. 三百八十四爻 3 【单选题】(2分) 在汉代,以京房为代表的易学家继承了“易传”的传统,发展出一套繁琐复杂的方法,用以推算祸福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D A. 义理易学 B. 卜筮易学 C. 术数易学 D. 象数易学 4 【单选题】(1分) 义理易学是中国易学的学术流派之一。“义”是卦象、卦辞的含义,“理”是道理、真理,义理易学就是着重探讨《易经》卦义和道理的学说。义理易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C A. 董仲舒 B. 荀子 C. 王弼 D. 京房 5 【单选题】(2分) 上古时代的人们用乌龟的腹甲,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放在火上炙烤,然后根据龟甲显示出的兆纹判断吉凶。这种方法被称为:B A. 蓍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