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档案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
- 格式:pdf
- 大小:719.47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其公平公正的执行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案件因为证据不足、疑点重重或涉及复杂的社会背景,使得法官难以做出公正的判决。
本文将探讨几个历史上难判的法律案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案件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案件背景:清朝同治年间,浙江余杭县发生了一起轰动一时的杀人案。
杨乃武被指控杀害了妻子小白菜,而小白菜的邻居葛毕氏也涉嫌同谋。
案件审理过程中,杨乃武坚称自己无辜,并提出了许多疑点。
案件分析:此案之所以难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证据不足:案件中缺少直接证据证明杨乃武的罪行,而葛毕氏的证词也存在矛盾。
2. 社会舆论压力:当时,杨乃武被描绘成一个英雄,而凶手则被描绘成一个恶魔。
这种舆论导向使得法官在审理过程中难以保持中立。
3. 官僚腐败:审理此案的官员受到贿赂,故意偏袒凶手,导致案件无法公正审理。
最终结果:在舆论的压力和民众的呼吁下,案件最终得以平反,杨乃武得以释放。
三、案件二:张辉璟案案件背景:1947年,河南省鹿邑县发生了一起强奸杀人案。
被告人张辉璟被指控强奸并杀害了被害人王玉贞。
案件审理过程中,张辉璟坚称自己无罪。
案件分析:此案之所以难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证据不足:案件中缺少直接证据证明张辉璟的罪行,而证人证词也存在矛盾。
2. 官僚腐败:审理此案的官员收受贿赂,故意偏袒被告人,导致案件无法公正审理。
3. 社会背景复杂:当时正值国共内战时期,政治斗争激烈,此案也成为各方势力斗争的牺牲品。
最终结果:尽管张辉璟被判无罪,但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种种疑点仍然让人质疑判决的公正性。
四、案件三:乔伊娜案案件背景:200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谋杀案。
乔伊娜被指控杀害了自己的女儿,而她坚称自己无罪。
案件分析:此案之所以难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证据不足:案件中缺少直接证据证明乔伊娜的罪行,而证人证词也存在矛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旷世奇冤杨乃武与小白菜惹上人命官司真相
导语:旷世奇冤:杨乃武与小白菜惹上人命官司真相小县城的人命官司,怎么惹来千里之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过问?无权无势的小百姓如何越过层层官卡
旷世奇冤:杨乃武与小白菜惹上人命官司真相
小县城的人命官司,怎么惹来千里之外的清朝最高统治者过问?无权无势的小百姓如何越过层层官卡,将真相大白天下?旷世奇冤是官官相护的牺牲品,还是另有隐情?
同治十二年十月初十,浙江省余杭县,一民居里突然传出震天的哭声,原来是豆腐店帮工葛品连暴病身亡,娘子小白菜在一旁哭得死去活来,谁也没想到,一场旷世奇冤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扑朔迷离的命案
这小县城的葛品连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怀疑是中毒身亡,几天之后,娘子小白菜被抓进了衙门,很快她就供出了与奸夫杨乃武密谋杀害亲夫的过程。
没过多久,两个人一个被判凌迟,另外一个被判斩立决,但令人奇怪的是,二人迟迟没有被杀头,而是在监牢里一坐就是三年。
这个案子中间审了不下有十次,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迂回曲折,案情也是扑朔迷离,以至于到后来,这个案件竟然被列为晚清四大奇案之首。
常言说无风不起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被怀疑,就怀疑杨乃武一个呢?一对最底层的平民犯的案子,最后却惊动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真是一个让人很惊奇的事情。
今天咱们就一起追根溯源,对这个案件彻头彻尾仔细分析一下,揭开它历史背后的真相。
二、离奇死亡
说到葛品连的死,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同治十二年的十月初七,刚出门的葛品连忽然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走路非常缓慢,像两腿灌
生活常识分享。
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典故【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简述冤假错案的定义及社会影响二、冤假错案的来历: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背景1.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2.社会背景对冤假错案的影响三、冤假错案的典故:历史著名冤假错案案例1.案例一:赵氏孤儿2.案例二:苏轼乌台诗案3.案例三:杨乃武与小白菜四、现代司法制度下的冤假错案:原因与防范1.原因:司法不公、刑讯逼供等2.防范措施:完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等五、结论:冤假错案的启示与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正文一、引言冤假错案,指的是在司法过程中,因司法人员的失误、故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无辜者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判决的结果。
冤假错案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本文将从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典故入手,探讨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和现代司法制度下的防范措施。
二、冤假错案的来历: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背景1.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的是一种行政司法合一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司法审判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司法不公和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2.社会背景对冤假错案的影响古代社会的宗法观念、封建等级制度以及道德观念等因素,也影响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这些社会背景因素往往使得司法审判的结果偏向于有权有势的一方,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
三、冤假错案的典故:历史著名冤假错案案例1.案例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贵族子弟,因被陷害而流落民间。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曲折,赵氏孤儿得以昭雪,恢复了名誉。
2.案例二:苏轼乌台诗案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一首诗被指控为讽刺朝廷,被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讯和辩护,苏轼最终得以获救,但这一事件使得许多无辜者受到牵连。
3.案例三: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朝末年,杨乃武被冤枉杀害了自己的妻子,而小白菜则被认定为同谋。
经过多次审讯和上诉,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杨乃武和小白菜得以昭雪。
四、现代司法制度下的冤假错案:原因与防范1.原因:司法不公、刑讯逼供等现代司法制度下,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司法不公、刑讯逼供、证据造假等。
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朝民间故事的文化象征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中,有一对名字几乎人人皆知的夫妻形象,他们就是杨乃武和小白菜。
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探讨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故事的背后象征和内涵。
首先,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背景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严格,等级森严,人们的命运往往由出身和阶级所决定。
而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却展现了一个不按规矩出牌的形象,他们超越了现实社会赋予的身份局限。
这种突出个体潜能和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他们的故事,人们得以潜移默化地激励和鼓舞自我,相信公正和正义的力量。
其次,小白菜在故事中的形象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白菜是一个普通的蔬菜,它无声无臭,却是杨乃武心中那份纯洁无暇的象征。
它不仅代表着纯真与善良,也代表着淳朴与坚韧。
小白菜的形象在杨乃武心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贫穷与富裕,无论是表象还是内涵,杨乃武都视小白菜为最完美的意象。
这种视角可以解读为人们渴求真善美的状态,在现实中保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不受现实困境的束缚。
此外,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中还体现了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婚姻并不是典型的儿女亲事,而是两个人对于彼此真心的选择和尊重。
这一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他们的关系不受财富和地位的束缚,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爱护的基础上。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根植,并被广泛传承。
最后,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也对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他们的形象直观地展示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勇敢、善良、正直等。
这些品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强调,通过这一故事传承给后代,不仅可以激发人们内心中这些美好品质的追求,也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总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朝民间故事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展现了对个体潜能和公正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纯真善良和平等尊重的崇尚。
杨乃武小白菜一案的启迪作者:薛家柱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年第5期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案情跌宕起伏,社会背景复杂,牵涉到上至朝廷下到浙江余杭官场100 多人,真可谓天下第一奇案。
一百多年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
但是,以往的作品津津乐道于杨乃武、毕秀姑(小白菜)二人之间那种“莫须有”的暧昧关系,甚至胡编乱造的“情爱戏”“情杀剧”,而较少能从法律、民生、民主意识的层面作深层的剖析,缺乏对封建司法制度与贪官污吏的批判。
杨乃武、毕秀姑在层层官僚的主观蛮横、严刑拷打之下,七次都只得屈打成招。
而最后澄清此案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在强大社会舆论和媒体监督之下,清廷最高当局不得不颁旨由刑部彻查此案。
于是,一连串的荒唐演绎和一百多个官员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此案也真相大白于天下。
杨、毕一案是有真实的生活基础:“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回忆史料、乡土文献和史料(家谱、故居、墓、碑等)、清廷档案文献(奏折、谕旨、官员日记等)都有大量记载,特别上海刚刚开埠不久创办的《申报》曾经有近80 篇的跟踪报道。
只要对尘封已久的老《申报》档案进行深入研究,从全程近80 篇跟踪报道中就能充分窥透事件的真面目。
开头,案件本身并不出奇。
清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1874 年1月6 日)刚创办一年多的《申报》刊发了一条社会花边新闻《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细情》:“禹航某生者,素以风流放宕自豪,不拘小节,其轶事常流布人口,广为美传。
邻有卖浆之妻,小家碧玉,风韵天然,眼波眉语,相视莫逆,乘间密约,订以中宵……秋榜既发,生果高捷……即赴药店购得砒霜钱余……妇调酒进其夫,卖浆者竟暴卒……”《申报》一登,立即成了社会特大新闻。
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家家户户在谈论这个新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的故事。
但很快,此稿惹出麻烦。
余杭新科举人吴以同、汪树屏等向《申报》发电报抗议,杨乃武姐姐杨淑英来沪上访,要《申报》派员到余杭对质。
第1篇一、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相对成熟,案件审理也较为规范。
本文将通过对明清时期一些著名案件的解析,来探讨当时的法律体系、司法制度以及社会风貌。
二、明清时期的法律体系1. 法律渊源明清时期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大明律》、《大清律例》、《律疏》等。
这些法律文件规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刑罚制度。
2. 刑法制度明清时期的刑法制度以刑罚严厉著称,分为死刑、流刑、杖刑、罚金等。
其中,死刑是最为严厉的刑罚,包括斩、绞、凌迟等。
3. 民法制度明清时期的民法制度主要涉及婚姻、继承、借贷、租赁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法律对财产关系的规定较为详细,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
4. 司法制度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以皇帝为中心,皇帝拥有最高的司法权。
地方设有府、州、县三级审判机构,负责审理各类案件。
此外,还有专门的司法机关,如刑部、大理寺等。
三、明清时期的著名案件1. 明朝“杨家将”案明朝万历年间,杨家将因涉嫌谋反被逮捕。
经过审理,杨家将被迫自缢。
此案反映了明朝中期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2. 明朝“严嵩案”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因贪赃枉法被抄家。
此案暴露了明朝中期官场腐败现象,也反映了皇帝对腐败官员的惩治力度。
3. 明朝“海瑞案”明朝万历年间,海瑞因弹劾官员、推行改革而被贬谪。
此案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改革受阻的现实。
4. 清朝“和珅案”清朝乾隆年间,和珅因贪污受贿被赐死。
此案揭示了清朝晚期官场腐败的严重程度,也反映了皇帝对贪官的惩治决心。
5. 清朝“戊戌变法”案清朝光绪年间,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被贬谪。
此案反映了清朝晚期改革受阻、政治腐败的现状。
四、明清时期案件的特点1. 刑罚严厉明清时期的案件审理以刑罚严厉为特点,尤其是死刑的使用较为频繁。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秩序的维护和对犯罪的威慑。
2. 官场腐败明清时期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官场腐败现象严重。
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滥用职权,导致冤假错案频发。
怀旧电视《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杨乃武与小白菜(01)上时长: 22:04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1)下时长: 21:55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2)上时长: 22:23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2)下时长: 22:11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3)上时长: 22:10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3)下时长: 21:46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4)上时长: 19:41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4)下时长: 20:3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5)上时长: 20:5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5)下时长: 20:50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6)上时长: 22:58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6)下时长: 20:0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7)上时长: 22:24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7)下时长: 22:26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8)上时长: 23:22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8)下时长: 23:33播客: syfolen管理视频批量下载杨乃武与小白菜(01)上时长: 22:04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1)下时长: 21:55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2)上时长: 22:23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2)下时长: 22:11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3)上时长: 22:10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3)下时长: 21:46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4)上时长: 19:41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4)下时长: 20:3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5)上时长: 20:5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5)下时长: 20:50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6)上时长: 22:58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6)下时长: 20:0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7)上时长: 22:24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7)下时长: 22:26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8)上时长: 23:22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8)下时长: 23:33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9)上时长: 23:30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09)下时长: 23:54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0)上时长: 20:27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0)下时长: 20:23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1)上时长: 14:42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1)下时长: 14:06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2)上时长: 13:38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2)下时长: 13:49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3)上时长: 12:40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3)下时长: 11:34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4)上时长: 20:25播客: syfolen杨乃武与小白菜(14)下时长: 20:19播客: syfolen求助编辑杨乃武与小白菜目录剧情简介演职员表演员表职员表音乐原声主题曲片尾曲评价展开剧情简介演职员表演员表职员表音乐原声主题曲片尾曲评价展开编辑本段剧情简介14集大陆90版《杨乃武与小白菜》晚清年间的浙江余杭县仓前镇……杨乃武与小白菜剧照(11张)一日,年轻貌美的小白菜在一家酒楼巧遇帮人写诉状的杨乃武,杨乃武顿为小白菜的美貌吸引,而小白菜又正好租下了杨乃武家的房子。
中国古代冤案及其评判——以杨乃武案为视角摘要:时光荏苒,作为唯一仍然延续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审判制度在其发展史上取得了独一无二的成就,但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冤假错案,其中杨乃武案在当时社会就造成了十分轰动的影响。
本文从杨乃武案出发,主要探讨仅凭口供定案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为刑法定罪量刑提出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杨乃武案口供定罪证据规则一、杨乃武案件简介在清同治十二年十月,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发生一起命案,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暴病身亡。
知县刘锡彤怀疑本县举人杨乃武诱奸葛品连之妻毕秀姑,毒毙葛品连,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重刑逼供,断结为“谋夫夺妇”罪,上报杭州府衙和浙江省署。
杭州府与浙江省也照原拟断结,上报刑部。
后经杨乃武之姐杨淑英二次京控,惊动朝廷中一批主持正义的官员,联名上诉。
朝廷下旨,由刑部开棺验尸,才真相大白,冤案昭雪。
本案本已“铁证如山”,在县审、府审、省审、刑部复审,均人证、物证确凿。
在此期间,杨乃武双腿夹断,小白菜十指夹断,当事人在刑部复审上也不再异议。
且本案受害人(小白菜之夫)死亡已久,关键证人(钱宝生)病故,上告人杨淑英(杨乃武之姐)被都察院押送回浙,相关场所没有监控设施,犯罪痕迹物证已经灭失,尽管办案人员尽最大努力,采取了当时能够使用的各种刑事侦查措施,仍未获取推翻原判的直接证据,因此维持原判,就此结案。
但是在朝廷一班正直之士的干预、社会清流的鸣喊、浙徽商人的襄助、舆论的压力以及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在无数次的审讯、复审、用刑、会审之后,历时三年四个月,终于沉冤昭雪。
这是晚清时代司法夕阳下的一抹亮色,在当时引起了广大法律人士关于“仅凭口供定案”正当性的思考,并对刑事审判中定罪证据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1。
二、证据制度在我国发展进程在杨乃武中,就因为屈打成招,导致杨乃武口供成为他们定罪的关键因素,在当时可谓铁罪成山,此案沉冤昭雪后,不少法律人士关于口供在整个案件中的重要性有了质疑并提出很多关于证据方面的思考。
清朝的谜案(5)同治皇帝于公元1875年1月12日驾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年仅19岁。
少年皇帝的死亡,引起200多年来的种种议论与猜测。
究竟是什么病死亡的,由于掌握实际情况的差别与据实分析之角度不同,基本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判断,一认为同治死于天花;一认为同治死于梅毒。
那种更符合同治死因的实际,似乎都有难以确证的问题。
那么是天花?还是梅毒?更可能是同治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分析研究其历史背景、天花预防技术、是否有天花流行、宫廷特别是同治之母后——慈禧的态度等,在讨论分析中不可忽视。
当然,百年后学者从整理清宫医案发现的同治十三年十月立《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薄》,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不过对此理应审慎对待,姑且不论其诊断是否正确,重要的是要考虑政治影响的慈禧的态度与认知。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
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
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
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
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
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湉(tián)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
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
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生活放纵,同家庭关系不和谐有关。
据说:同治既近女色,或著微服冶游。
有人给他进“小说淫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
他常到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
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
”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
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
更引帝与之狎。
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
”据记载:醇亲王奕曾经泣谏其微服出行,同治质问从哪里听来的?醇亲王怫然语塞。
又召恭亲王奕,问微行一事是听何人所言?答:“臣子载澄。
浅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作者:王烽吉赵欣妍林志文来源:《法制博览》2014年第06期【摘要】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晚清四大奇案之首,经七审七判,历时三年得到昭雪,作为晚清轰动朝野的一大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中国法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着重对此案体现的晚清法律制度、冤案产生的原因、以及最终平反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是使读者从法律角度对此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依律断狱;证据制度;刑讯制度;逐级转审复核制度一、案情回顾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十月,浙江省余杭县所在地余杭镇发生一起命案,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暴病身亡。
知县刘锡彤怀疑本县举人杨乃武诱奸葛品连之妻毕秀姑,毒毙葛品连,对杨乃武与毕秀姑重刑逼供,断结为“谋夫夺妇”罪,上报杭州府衙和浙江省署。
杭州府与浙江省也照原拟断结,上报刑部。
后经杨乃武之姐杨淑英二次京控,惊动朝廷中一批主持正义的官员,联名上诉。
朝廷下旨,由刑部开棺验尸,才真相大白,冤案昭雪。
本案审理中所体现的清末法律制度(一)依律断狱《大清律例》规定“凡断罪,皆需具引律例,违者,笞三十”这就是清朝的依律断狱制度,此制度规定,只要是大清官吏断案必须依《大清律例》中的既有条款定案,否则会受到相应的刑罚处罚,本案中,浙江巡抚杨昌浚按照《大清律例》中“谋夫夺妇”条规定,判处“小白菜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即为依律断狱制度的体现。
(二)办案时限制度清代对于司法官吏承办的案件时限有着严格的规定,绝不允许官吏对案件久拖不决。
这就是办案的时限制度,也叫审限制度。
不同案件,有些不同的时限规定,其中,有关命案的时限长短规定如下:凡审限,直省寻常案件限六个月,其限六个月者,州县三个月解府州,府州一个月解司,司一个月解督府,督府一个月解刑部。
本案中,参与审讯的各级官员都严格的遵循了审限制度,例如,从同治十二年十月九日,葛品连身死案发,到同治十二年十月二十日,余杭县令刘锡彤向杭州知府陈鲁移交案件,中间只用了十一天的时间,这充分表明清朝地方官吏都严格的遵守审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