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腹泻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
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
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
亦不用固涩止泻。
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
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
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
常用药物:一般将敛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中脘穴等。
2012年第9期若长期处于高压,机体得不到放松和恢复,必然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因而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是根本解决问题方法。
2.1.1正确对待工作压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急诊护士要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养成对急诊工作的特殊敏感性,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
当我们感到自己有压力时可自我评估,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放松方法,以释放和调节情绪。
如作深呼吸,向关心信任自己的亲人、朋友倾诉,体育运动,散步或听音乐等。
2.1.2不仅要注重生命的抢救,也要注重护患沟通:在急诊中,患者亲属会出现焦虑、攻击和否认等一系列身心反应。
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这样既使病人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
2.1.3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急诊科护士需不断学习,掌握较全面的医疗护理知识,熟练掌握急救程序,这样才能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
另外,急诊医学进展迅速,急诊护士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更新,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了解、学习急诊医学领域的新进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医疗急救。
2.1.4培养健康人格及工作态度:护士要认识造成工作倦怠感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选择积极的应对策略,释放内心的压力。
2.2管理者的支持:管理者在临床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理解和支持是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有效途径。
护理管理者应设法消除工作情境中可引起护士工作倦怠感的因素,具体如明确护士的工作职责、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减轻护士的负荷等。
管理者还应注重对护士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两方面,如优化医院的人员配置,改善工作条件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
管理者还应组织护士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内容包括人际沟通技巧、正确应对方式等。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目前尚未查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不愈,难以根治。
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0-1年20例,l-3年23例,5年以上的7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内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
1.2方法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清除肠腔内粪便、脓血、黏液,用中药(红藤、地榆、蛇舌草、枯矾)浓煎100mL,配以锡类散2支、云南白药2粒配制成灌肠液,注入250mL液体瓶内,连接输液器及一次性导尿管,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备用。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己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
用石蜡油润滑一次性导尿管后插入舡门20~25cm,调节滴速,灌肠速度宜缓慢,使灌肠液30min内匀速滴入,滴注时轻晃输液瓶,灌肠后改平卧位,臀部及床尾抬高10cm,交替翻转体位2~3次,使液体在肠腔内保留2~3h或者更长时间。
1次/晚,也可感觉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继续治疗。
2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灌肠治疗与细心护理,36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3%,效果比较满意。
3 护理3.1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且病情反复,病人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而心理因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因此必需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操作前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恐惧及害羞心理,取得配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中医情志护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发布时间:2021-07-15T15:11:26.79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0期作者:王紫月王婵[导读] 研究分析将中医情志护理运用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能否发挥其优良作用。
王紫月王婵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442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中医情志护理运用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过程中,能否发挥其优良作用。
方法:抽取我院最近一年的13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展开对比实验,按人数将其分成A(对照组)、B(实验组),分别65例;对A组进行常规化护理模式,对B组进行专项中医情志护理。
结果:在护理完成之后,B组的临床症状数据,包含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测评结果都比A组明显更低(P <0.05)。
结论: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开展专项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生存的质量,值得进行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中医情志护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护理效果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较普遍的内科疾病,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基因传递和感染是引起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途径[1]。
现目前应对这类疾病的主要途径包括药物、中医和手术治疗,又因为个体的差异较大,采取不同治疗方式产生的效果可能也大不相同。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情绪状态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的心态有利于促进病情快速恢复;而不良情绪则会加重病情恶化,产生后续麻烦。
于是本次实验重点研究中医情志护理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积极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最近一年来接受诊治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抽取符合本次实验要求的对象130例(全部患者均是经过肠镜检查已确诊的,且未出现精神意识障碍、脏器功能受损以及正处于妊娠哺乳期的女性等干扰项[2]),按人数平均分成两组。
A组(对照组)65例,B组(实验组)65例。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组中男女比例33:32,年龄为(53.6±5.9)岁,病程为(10.2±8.5)年;B组中男女比例30:35,年龄(52.6±6.4)岁,病程(11.6±7.2)年。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2012年6月第2卷第11期·中医中药·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分析张晓昌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肝病科,江苏新沂 221400[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中药栓塞、针灸等中医多种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方法 将9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的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实验组50例采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中药栓塞、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中药栓塞、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中药栓塞;针灸[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1-81-02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直肠、结肠黏膜层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病情表现复杂,除大便稀溏、黏液脓血便、腹部胀痛不适、腹泻外,还可出现骶髂关节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症状,在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西医至今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可根治溃疡性结肠炎,所以患病后病情迁延难愈,并发症逐渐增多,容易癌变[1]。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药汤剂、灌肠、穴位贴敷、中药栓塞、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患者,共计9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5岁,平均(37.6±3.5)岁;病程5~14年,平均(9.4±2.1)年。
实验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66岁,平均(38.1±3.4)岁;病程5.5~15年,平均(9.8±2.0)年。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
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
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
亦不用固涩止泻。
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
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
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
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中脘穴等。
6、遵医嘱耳穴埋豆,取穴: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脾、神门穴等。
7、遵医嘱艾灸,取穴: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天枢、三阴交等。
8、遵医嘱中药熨烫,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9、遵医嘱隔姜灸,取穴:神厥、关元、天枢等
三、脓血便
1、观察大便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予以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做好患者情志护理,避免紧张、悲伤情绪。
4、瞩患者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宜少渣、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食物,避免虾蟹、牛奶、花生等食物,。
4、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5、遵医嘱结肠透析保留灌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