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11.58 KB
- 文档页数:2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腹泻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
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
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
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
亦不用固涩止泻。
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
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
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
常用药物:一般将敛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中脘穴等。
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目前尚未查明病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也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不愈,难以根治。
应用中药保留灌肠是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7岁;病程0-1年20例,l-3年23例,5年以上的7例。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内镜检查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
1.2方法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便,用生理盐水清洁灌肠,清除肠腔内粪便、脓血、黏液,用中药(红藤、地榆、蛇舌草、枯矾)浓煎100mL,配以锡类散2支、云南白药2粒配制成灌肠液,注入250mL液体瓶内,连接输液器及一次性导尿管,按照静脉输液法排气备用。
根据病变位置选择合适体位,病变在直肠、己状结肠、降结肠者取左侧卧位,病变在横结肠、升结肠者取右侧卧位。
用石蜡油润滑一次性导尿管后插入舡门20~25cm,调节滴速,灌肠速度宜缓慢,使灌肠液30min内匀速滴入,滴注时轻晃输液瓶,灌肠后改平卧位,臀部及床尾抬高10cm,交替翻转体位2~3次,使液体在肠腔内保留2~3h或者更长时间。
1次/晚,也可感觉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灌肠时间,3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继续治疗。
2 结果本组患者经过灌肠治疗与细心护理,36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3.33%,效果比较满意。
3 护理3.1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心身性疾病,由于病程长且病情反复,病人会产生焦虑或抑郁心理,而心理因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发因素,因此必需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操作前讲解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恐惧及害羞心理,取得配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长期性溃疡、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目前,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和手术治疗,但其中副作用和风险也不可避免。
而中医药治疗因其温和、安全、有效等特点,逐渐成为了患者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选择。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脾胃、活血化瘀。
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多样,可以饮食调养,可以内部服药,可以外用贴敷等。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脾胃的调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遵循中医饮食的原则,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食品,例如稀饭、粥、米粉、菜汤等。
同时,还可以食用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食物,例如红枣、鸭血、红糖等。
当然,饮食调养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完全治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治疗。
内部服药中医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疗病灶,二是调理全身。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黄柏等,这些药物有着温和、强壮、利湿、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帮助患者调节身体状况,缓解炎症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应注意药物的组方和配合。
不同的疾病状况需要不同的药方,同时药物之间也需要有适当的搭配,以发挥最佳的疗效。
因此,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治疗,切忌自行服药,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外用贴敷外用贴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腹部是脏腑的中心,可以通过腹部的贴敷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具体方法是在腹部适当位置贴上含有中药的药膜,让中药可通过穴道渗入人体,发挥药效。
外用贴敷有着温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适合长期治疗的需要。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持续性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但中医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气滞、湿热、瘀滞等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药治疗旨在调节体内的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抗炎、抗菌、止血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四川连翘、黄连泻肠汤等,对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也有一定效果。
二、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以达到缓解炎症、减轻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可缓解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三、中医推拿治疗推拿作为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患者的腹部按摩、敲击等手法,刺激气血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排出。
中医推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气的流通,舒缓结肠炎症。
推拿手法需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操作,不宜自行进行。
四、饮食调理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也十分重视饮食调理。
因为饮食对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
同时,应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以促进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医推拿治疗以及饮食调理等多方面综合应用,以达到缓解症状、调节体内平衡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选择正规的中医机构和医生进行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日常的护理和生活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
奥沙拉嗪与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我院2004年6月~2006年10月临床资料较完整的门诊和住院患者28例,年龄18~75岁,其中男16例,女12例,病程2个月~15年。
均符合2000年成都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黏膜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結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和(或)黏膜活检支持,诊断本病。
方法:奥沙拉嗪胶囊1次0.5g,1天2次,饭后口服。
加中药保留灌肠28例。
中药灌肠液:大黄10g,白蔹10g,五倍子6g,仙鹤草,马齿苋各30g。
每天1剂2煎,得药汁200ml滤过,灌肠前加温至38~39℃,睡前嘱其排空大小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直肠病变者深约15cm,灌肠成功后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0分钟左侧卧位30分钟。
已状结肠或以上部位深30cm,灌肠成功后改胸膝卧位15分钟,左侧卧位30分钟,右侧卧位30分钟,使药液保持4小时以上。
治疗前严格按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治疗。
6周后记录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复查内镜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2000年成都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