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苯酚》说课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周洁)获奖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7
《苯酚》说课稿一、教学背景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苯酚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这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
首先,化学2中简单介绍了几种典型有机物,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而后,选修5中以分类的思想来研究有机物,让学生体验分类思想对有机物学习的重要意义。
同时,借助更多有机物的学习,进一步凸显“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核心化学思想。
醇和酚同为具有相同官能团——羟基的物质,却具有不同的性质。
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为结构、性质的对比学习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
2.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必修阶段学生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并能进行基本的实验设计与探究。
依据我校学生情况,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苯酚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应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思想,在对比中完成从苯、乙醇到苯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方法,借助实验设计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苯酚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辩证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难点:理解有机物基团间的相互影响4.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设疑、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归纳、迁移应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对比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4个环节,借助情景设置,问题引导,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建立学科观念,提高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认知发展。
2.具体流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我以杭州发生过市民疯狂抢购矿泉水事件,引出苯酚泄露新闻,由此引入新课。
我以本段视频材料作为贯穿本堂课的情境线索,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环节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1.物理性质认识苯酚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直观观察、分组实验并结合阅读课本进行。
《苯酚》说课稿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的周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酚。
说课环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
而今天,请允许我先谈谈本堂课的设计流程。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苯酚,是一堂传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而研究性质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这终点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联系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满足;于是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是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的!一个完美的旅行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从情境中提出课题便是第一步;整理行囊出发前,除了了解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还得有着对课题的困惑,方可借此设计旅行路线,便是探究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旅途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并在思想驿站里,解决过程中延生出来的问题;回味全程,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个热门节目《大魔术师》,其实学生对一些利用科学知识的障眼法极为感兴趣。
我将氯化铁溶液伪装成“神奇的茶水”,倒入三个已分别用氢氧化钠、硫氰化钾、苯酚润洗过的“空杯”里,“茶水”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
从红褐色沉淀和血红色液体的特征现象中,学生猜出了那黄色的所谓的“茶水”很可能含有三价铁离子,但却猜不出那特别的“紫色”如何而来,苯酚的课题就在这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提出来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极大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其显色反应埋下了伏笔。
苯酚是酚类最简单的代表物,什么是酚?我设计让学生从常见事物所涉及到的分子结构特点中,去构建酚的定义;同时,水果变色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酚易被氧化的特点,这便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实物或呈粉红色的原因;如此巧妙地利用生活知识拉近了学生对于酚的认知和好奇;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进行性质研究的愿望。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苯酚。
首先以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及空间构型,再由微观到宏观,展示实物,让大家直观地感受物理性质中的色态味;接着,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性。
《苯酚》说课渭源二中郝亚东本节课是高中化学(旧人教版)高二年级必修加选修版用书,第六章《烃的衍生物》第四节《苯酚》为了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说教材【内容和地位】在已经学过的醇和苯及其同系物的知识中,醇羟基的性质和苯环对侧链的影响为学习苯酚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所学的电离理论中酸性的大小比较、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也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可以加深对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的理解。
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来制造酚醛塑料(俗称电木)、医药、染料、农药、炸药等。
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医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苯酚的性质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在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及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医药等的重要作用;(2)在理解苯酚的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苯酚的化学性质;(3)初步了解分子中各原子或原子团的相互影响;(4)使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分析有机物结构进而掌握它的性质的学习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苯酚性质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对苯酚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苯酚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酚和乙醇分子结构的特点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学生在这一节最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两点:将苯酚钠与少量CO2的反应的产物认为是Na2CO3,而不是NaHCO3;将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生成的白色三溴苯酚沉淀曲解为可在任意溶剂中存在的沉淀。
因此在讲解苯酚化学性质时一定要将这两个方面讲清楚透澈,并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二、说教法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采用综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教学方法,同时根据知识内容也采用了讲授、对比分析、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宣化四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说课稿教案评课稿反思稿)苯酚任课年级高二年级任课学科化学任课教师郭政做课级别校级2014 年 5 月《苯酚》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一、说教材1.内容和地位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的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
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
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苯酚》说课普宁第二中学陈传鸿515300一、说教材1、课材内容:《苯酚》本节课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理论为主线,实验为基础,介绍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一一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炷,而苯酚是芳香炷的衍生物的代表性物质,可见,《苯酚》在高中化学里面处于重要的地位。
《苯酚》安排在醇类之后,便于苯酚与乙醇性质的对比,理解醇羟基与酚羟基的区别,了解炷衍生物的性质不仅决定于官能团,而且受炷基的影响。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苯酚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4、教学重难点:重点是苯酚的结构、性质;难点是苯酚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二、说教学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才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准确、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家赞可夫在《新教学论》中提出: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主体——学生如何学。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
也就是说,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因而本节课教学方法的确立遵循三大原贝IJ:层次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1、实验探索法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一一讨论一一小结,优化课堂的教学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2、类比教学法把苯酚与结构、性质相似的其他物质进行比较,通过练习一一讨论一一小结,增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
3、引导阅读法精心设计导学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能力。
《苯酚》说课稿说课教师:湘潭市湘钢一中周洁大家好,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其实教与学,何尝不是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而我设计的《苯酚》这堂课的思路,也将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一、了解想要去往的地方-—教材分析苯酚,是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应用. 从教材整体上看,酚类在中学化学里面,只重点介绍了苯酚;作为最简单的酚类物质的代表,《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而苯酚和乙醇的结构中都含羟基,两者的性质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
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
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二、整理行囊-—学情分析: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课前总会有学生很好奇,既然酚和醇有着相同的官能团,为什么它们的性质却不一样?如此一来,课前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一路上,该如何前行?——教学设计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结构,预测性质,实验证明。
本堂课最开始从酚的认识着手,进而探讨最简单的酚类代表—-苯酚,利用分子模型强调它是由苯环和羟基共同组成的,再引导学生回顾含羟基的乙醇和含苯环的甲苯分别有的化学性质,在官能团决定物质主要化学性质的思想下,它们是否完全一致?还是会有差异?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差异?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再就这些预测,我们共同设计实验证明,得出了酚羟基弱酸性和酚中苯环可三元取代的结论。
《苯酚》说课稿(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苯酚说课稿(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介绍本次说课稿以《苯酚》为主题,是一份全国优质课获奖案例。
本节课旨在通过讲解苯酚的性质、用途及危害,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掌握苯酚的常见用途和产生的安全隐患;- 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苯酚的性质- 引入苯酚的概念和简要历史背景;- 介绍苯酚的化学式、结构和物理性质;-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苯酚的一些特性。
- 第二部分:苯酚的用途- 分析苯酚在工业、医药、农业等方面的常见应用;- 强调苯酚的安全使用和正确处理方法。
- 第三部分:苯酚的危害和安全防护- 解释苯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个人防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研究兴趣;2. 授课环节: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苯酚的性质和用途;3. 实验演示环节:展示苯酚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学生动手操作;4. 讲解安全防护知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苯酚的安全使用方法和处理技巧;5. 总结与展望:概括课堂所学内容,并展望下一节课。
教学手段- 智能白板/电子屏幕:用于展示苯酚的图像和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苯酚的实验现象及安全操作过程;- 进行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等。
教学评价- 学生互动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研究反馈:开展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和体验反馈。
参考资料1. 《化学教学参考书》2. 《苯酚及其在工、医、农业中的应用》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了解苯酚的性质、用途和安全防护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
同时,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苯酚》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六章第四节苯酚,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五方面设计这节课:一、说教材1.内容和地位本节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组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着重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
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
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性质与乙醇性质又有不同之处,本节内容安排在此还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高中化学选修5 苯酚说课稿高中化学选修5《苯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一,教材和学生分析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
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
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思想汇报专题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一、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
《苯酚-第1课时》教案
清远市梓琛中学赵露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②掌握苯酚的化学性质。
③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苯酚结构分析,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提高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实验活动的参与、观察、记录、总结,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理解,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树立辨证分析的观点。
②通过实验合作探究,形成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发展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苯酚的化学性质,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苯酚》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的周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酚。
说课环节由这几个部分组成。
而今天,请允许我先谈谈本堂课的设计流程。
都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苯酚,是一堂传统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而研究性质的过程就好比一场旅行;感受过程中的艰辛和喜悦,享受达到终点的成就和满足;这终点不仅仅是了解它的性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所学知识来联系生活,甚至是改变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满足;于是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是从一趟学习之旅中拉开序幕的!
一个完美的旅行首先要有一个梦想的地方,从情境中提出课题便是第一步;整理行囊出发前,除了了解结构和物理性质外,还得有着对课题的困惑,方可借此设计旅行路线,便是探究苯酚性质的实验设计;旅途中,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并在思想驿站里,解决过程中延生出来的问题;回味全程,收获知识,学以致用。
新课引入的灵感来自于央视的一个热门节目《大魔术师》,其实学生对一些利用科学知识的障眼法极为感兴趣。
我将氯化铁溶液伪装成“神奇的茶水”,倒入三个已分别用氢氧化钠、硫氰化钾、苯酚润洗过的“空杯”里,“茶水”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
从红褐色沉淀和血红色液体的特征现象中,学生猜出了那黄色的所谓的“茶水”很可
能含有三价铁离子,但却猜不出那特别的“紫色”如何而来,苯酚的课题就在这揭秘魔术的过程中提出来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极大的求知欲,同时也为其显色反应埋下了伏笔。
苯酚是酚类最简单的代表物,什么是酚?我设计让学生从常见事物所涉及到的分子结构特点中,去构建酚的定义;同时,水果变色的小知识也让学生领会了酚易被氧化的特点,这便顺理成章地理解了实物或呈粉红色的原因;如此巧妙地利用生活知识拉近了学生对于酚的认知和好奇;让他们有了想要继续进行性质研究的愿望。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苯酚。
首先以球棍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结构及空间构型,再由微观到宏观,展示实物,让大家直观地感受物理性质中的色态味;接着,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溶解性。
从苯酚溶于乙醇的现象中,大家领会了其安全处理措施。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提出可以利用实验现象设计成“牛奶”变“清水”的小魔术,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极大关注。
显然,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比老师简单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研究化学性质前,我以苯酚的用途之一,合成阿司匹林作为情境;向学生展示了诺丁汉大学在实验室里自行合成阿司匹林的视频;这段视频除了引出课题外,更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其中提到了合成的关键物质——水杨酸,截取文献了解到它可由苯酚在一定条件下制得,而从它的反应条件中,学生有了疑问,苯酚的酸碱性如何呢?如此,便为探究苯酚的酸碱性创设了情境。
从结构出发来预测性质,因为和乙醇有着相同的官能团羟基,两者必有共性,比如说都可与钠反应;于是,我设计了乙醇溶液,水,苯酚溶液分别和钠反应的视频,通过现象,学生却真实感受到了两者的差异性,苯酚羟基的活性要明显大于乙醇;再加上水和钠反应实验的对比,不少孩子都认为,苯酚是有酸性的。
但是,如何证明呢?
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想到利用pH试纸或者石蕊试剂来验证,动手操作后,大家却从实验结果中,产生了认知冲突,引发了短暂的争论,随即便有学生提出,还可利用与加入酚酞的NaOH溶液反应来证明;我很欣喜,激烈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思维;当大家看到浊液变澄清的那刻,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苯酚是有酸性的,不过很弱。
整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苯酚酸性弱到什么程度,和碳酸相比较呢?这个衍生问题使很多学生马上想到要利用强酸制弱酸来验证,便自然过渡到设计二氧化碳与苯酚钠反应;我让学生尝试往苯酚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来验证,结果很难成功,于是,我演示了装置试验,学生很困惑,我随即从吹出的浓度来解释失败的原因,让大家明白,理论设计和实际操作中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引出第二个衍生问题“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有人说是Na2CO3,也有人认为是NaHCO3,还有人认为要由二氧化碳的量来确定产物;此时,演示往苯酚浊液中加碳酸钠的实验,孩子们豁然开朗,又顺势列出了各酸的电离常数数
据,给这由实验得出的结论以坚定的理论依据。
彻底解决了这一平日容易出错的知识点。
从前面学到的甲苯进行知识的迁移。
学生认识到苯酚的酸性是因为苯环对羟基有活化作用。
那反过来,羟基会不会影响苯环的活性呢?指导学生实验,往苯酚稀溶液中逐滴加入浓溴水;实验现象很明显,但部分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于是,我引导大家讨论部分实验失败的原因,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一旦溴水不够,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于苯酚,因而看不到沉淀;这也解释了为何除去苯中的苯酚不可以加浓溴水然后过滤的问题。
学生从苯与液溴的反应条件对比中得出结论,苯酚中的苯环比苯更活泼,且应该和甲苯的取代反应类似,为邻对位的三元取代。
如此便验证了羟基对苯环的活化作用,强调了官能团对所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结论。
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除了浓溴水,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更加快捷地检验苯酚的存在?我提示大家联系新课引入,并演示了显色反应,让学生对这特征反应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以此迁移掌握了其他酚类的检验。
课堂就推动到了最后环节,整合提升、学以致用。
围绕着课堂设计,指导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是从结构到预测性质并到实验,而又以实验结果来认识性质并反映结构的过程;重申了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思想,采用给苯酚建化学档案的方式特色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课堂从苯酚用途出发,来认识苯酚性质,最后自然要上升到应用性质的高度;课后练习设计实验方案分离含酚废水,巩固了学生对苯酚物理、化学性质的应用;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产联系起来。
进一步培养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
课外探究则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倡导绿色化学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教学整体的流程,整个流程以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主线,使课堂的每个环节与之有机结合。
其依据则是由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共同决定的。
苯酚,是新课程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烃的衍生物知识链中的特殊环节;相对于必修二来说,它是全新的知识;但和醇又具有相同官能团羟基,所以可看成是醇类知识的延生,这就是为何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将酚设置在醇之后的原因。
通过对比各自代表物苯酚和乙醇结构和性质的异同,充分体现了官能团与取代基的相互影响,这对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加了很好的注解;教材围绕着课程标准进行设计,苯酚的学习既巩固了醇的知识,又为后面烃的衍生物学习提供了方法。
同时也由苯酚迁移认识了其他酚类化合物。
学生在课前已掌握了醇、苯和甲苯的结构与性质,并在其过程中初步理解了官能团对衍生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前面的学习也培养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学习醇类的时候,学生的探究激情和问题意识就已经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既然和
醇有着相同的官能团,为什么不是同一类别呢,酚到底有什么性质?有什么用途呢?可以说,从学生的内心来讲对这些问题是迫切需要一个答案的。
于是,我针对性的设计就是为了达成以下的教学目标,已在教学环节中一一阐述过了。
过程中,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的方式,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迁移对比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点,即苯酚的化学性质;解决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的相互影响。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回味教学旅程——我有了很多反思和收获:
我的收获:
1、为了实验的严密性,在验证苯酚酸性时指导学生向等量的苯酚浊液中加入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比较现象,防止学生误认为变澄清了是因为溶液中的水增大了溶解。
与Na2CO3溶液反应时亦同。
2、学生在这一节最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两点:
1)将苯酚钠与少量 CO2的反应的产物认为是碳酸钠
2)将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生成的沉淀曲解为可在任意溶剂中存在的沉淀。
因此一定要将这两个方面讲清楚透澈,并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我的困惑:
学生对实验探究课兴趣高昂,但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小组的成员的存在差异,导致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学任务可能难以完成。
如果只考虑教学任务,实验探究可能不够彻底;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跟得上节奏,还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给我意见和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