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中化学说课大赛一等奖: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作用(林西一中)(27ppt)
- 格式:ppt
- 大小:4.48 MB
- 文档页数:27
二氧化硫说课稿二氧化硫(SO2)说课稿一、引言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刺激性气味和有毒性。
它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
本文将从二氧化硫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性质1. 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气体,在常温下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的密度较大,溶解于水时生成亚硫酸,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 化学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稳定的气体,在空气中不易燃烧。
它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也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此外,二氧化硫还可以与许多金属形成硫化物。
三、制备方法1. 硫矿石燃烧法:硫矿石燃烧法是最常用的二氧化硫制备方法之一。
将硫矿石加热至高温,硫矿石中的硫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2. 硫酸法:硫酸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二氧化硫制备方法。
将硫酸与金属还原剂(如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
四、应用领域1. 工业生产:二氧化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例如用于制备硫酸、二硫化碳等化工原料。
此外,二氧化硫还可以用作食品防腐剂、漂白剂和消毒剂。
2. 环境保护:二氧化硫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用于烟气脱硫,减少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
此外,二氧化硫还可以用于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起到去除污染物的作用。
五、环境影响1. 大气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到大气中,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导致眼睛和呼吸道刺激,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酸雨: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后,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硫酸,进而形成酸雨。
酸雨对土壤、植被和水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六、结语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
然而,它的排放也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二氧化硫的控制和管理,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的内容。
以STS思想和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训练的要求为依据,我对本课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前期分析】本节课从知识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块,即二氧化硫的性质、酸雨的形成及防治。
从酸雨入手,通过实验探究,重点探讨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包括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还原性。
然后具体阐述了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形成过程、危害及防治手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联系整个中学化学教材,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地位价值。
本课之前学生学习过几种重要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及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学习了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方法,本课的学习将对旧知起到一个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又为后续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分析本班学生,具备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基础,并且对化学给予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敏捷,可以与教师形成很好的互动,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实验现象解释模糊,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理解困难,知识迁移能力欠佳的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酸雨的形成过程难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漂白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即学生知道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认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即学生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去认识物质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建立更成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强化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通过对酸雨等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的探究,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的探讨,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科学的价值,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环保意识与绿色化学观念,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索化学的奥妙。
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生活便是寻找新知识。
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中,化学扮演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今天我将和各位一起从化学的角度探讨生活现象,谈谈《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让化学为我们打开一个广阔的视野。
下面我将从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通过对酸雨的防治措施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
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二,说学情本节课针对的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储备。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知道酸雨的危害和二氧化硫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从多方面防治酸雨。
但是学生的知识归纳类比迁移能力比较薄弱,不知道如何从旧知识从探究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能力有待加强。
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归纳总结,类比迁移,在模拟实验,交流讨论中完成对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知识构建。
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那么二氧化硫是不是就是百害无一利,让学生产生如何变害为利的想法。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第一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第一单元,教材以硫酸型酸雨为背景,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为主线,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本节课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它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为学生建立以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也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钠、镁、铝、铁、硅、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因此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对硫酸型酸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建立“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学习者分析】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且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学习者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活跃,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学生的思维仍不够严谨,虽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SO2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并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和发现事物。
二氧化硫说课稿一、引言二氧化硫(SO2)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刺激性气味,是工业生产和燃烧过程中常见的废气排放物之一。
本次说课旨在介绍二氧化硫的性质、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以增加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二、二氧化硫的性质1. 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形成亚硫酸。
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密度较大,不易挥发。
2. 化学性质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和酸性。
它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也可以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三、二氧化硫的来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燃烧、矿石冶炼、化学品制造等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
2. 燃烧排放燃煤、燃油、燃气等燃料的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会被释放到大气中。
3. 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尾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硫。
四、二氧化硫的危害1. 空气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物之一,会导致雾霾、酸雨等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造成危害。
2.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引起呼吸道刺激,导致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3. 眼部刺激接触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引起眼部刺激,导致眼结膜充血、眼痛等症状。
五、二氧化硫的防治措施1. 减少工业排放通过改进工业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减少燃煤和燃油等高污染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
3. 加强监管和治理加强对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放监管,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保护环境。
六、结语二氧化硫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推广清洁能源以及提高环保意识,才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
希望通过本次说课,能够增加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二、实验器材1、演示实验:双联鼓气球、三颈烧瓶、恒压漏斗、洗气瓶、漏斗、烧杯、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图1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2、学生实验:教师创新装置——变色球图2 二氧化硫漂白性变色球3、学生实验:学生创新装置——三角管、注射器、导管、气球、乳胶管图3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三、实验改进要点使用以前的探究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串联装置(见下图),发现二氧化硫气流不能顺畅通过四个洗气瓶,从而导致漏气而污染环境;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此尾气处理可能会产生倒吸现象;另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硫不好处理,不利于后续清理工作。
图4 二氧化硫性质探究装置1、演示实验气体发生装置改用三颈烧瓶和恒压滴液漏斗,加一个双联鼓气球既方便检验装置气密性又方便处理实验后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硫。
尾气处理改用倒置漏斗。
常规标准化学实验仪器串联组装,易得,气体通过溶液产生连续气泡,现象明显,易观察,视角直观体验强烈,适合课堂教学演示;且通过观察实验基本认识化学常用仪器及基本使用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很有效。
2、学生实验自制二氧化硫变色球,内装褪色后的品红溶液,将溶液分到两球,加热其中一球,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硫可被另一球中的溶液吸收,水蒸气可被冷凝,安全有效。
变色球可实现二氧化硫漂白、恢复的反复实验,循环、对比性强。
3、学生创新实验学生课外对实验仪器进行了创新,自制三角管,简单、方便,具备支撑功能,易操作,可加热,实验药品用量小,经济、安全、环保,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四、实验原理Na2SO3+H2SO4=Na2SO4+SO2↑+H2OSO2+H2O ⇌H2SO3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SO2与品红溶液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使品红褪色,加热可恢复红色SO2 + 2S2- + 2H2O= 3S + 4OH-5SO2+2H2O+2MnO4- = 5SO42-+2Mn2++4H+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SO2的性质,了解其用途以及SO2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们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题目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我们将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实验器材仪器:六孔点滴板、透明饭盒、脱脂棉、胶头滴管、小试管、小气球、酒精灯、试管夹、火柴、胶带药品:亚硫酸钠、浓硫酸、品红溶液、石蕊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碘水、氢氧化钠溶液、酚酞二、实验改进要点1.二氧化硫实验微型化2.同时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集三个性质于一个实验,一举三得3.操作简便、材料易取、装置可重复使用4.环保无污染三、实验原理1.漂白性:二氧化硫可与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无色物质易分解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
2.酸性氧化物可使石蕊变红多余的气体可以用碱液吸收3.还原性可使碘水褪色可使高锰酸钾褪色四、实验教学目标通过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让学生初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证据推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素养。
五、实验教学内容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六、实验教学过程1.用滴管吸取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点滴板周围棉花上,用来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并滴4滴酚酞,用于观察二氧化硫的吸收情况2.在点滴板中分别滴入4滴品红溶液、4滴石蕊溶液、4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4滴碘水。
3.在中间的一个孔中放入约1/3药匙的入亚硫酸钠,迅速滴入浓硫酸,并盖上饭盒,记录现象。
4.打开饭盒上的小孔,用棉球蘸取褪色后的品红溶液、碘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分别于两支小试管中,关闭饭盒上的小孔,试管口套上小气球,在酒精灯是微热小试管,观察现象。
5.叙述现象,分析原因。
七、实验效果评价采用学生调查法感谢评委老师的倾听,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说课稿一、课标和教材分析关于此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在教材体系中,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是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的起始课,二氧化硫是含硫化合物里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化合物,它的性质既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又与生产生活密切关联,而且,它又是酸性氧化物的代表物质。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迁移到其他酸性氧化物的学习中,也为后续硫酸的制备和性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3)通过以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建立辩证认识化学物质的观念。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由于酸雨的形成原理中,涉及到硫的不同价态的转化,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过程,容易给学生造成认知困惑,因此我将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就学情来说,学生有过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经历,同时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并且具有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基础,也知道SO2会形成酸雨,接触过有关SO2的负面报道。
这些都为本节课实验探究SO2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为辩证认识SO2提供了素材。
四、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拟采用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以酸雨的形成为线索,在对酸雨形成原因的探讨中,通过实验探究逐步揭示二氧化硫的性质,。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的开始,我将为学生展示一些酸雨侵蚀雕塑,酸雨腐蚀树木以及酸雨发生频率区域图等图片,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联系日常生活经验,不难知道酸雨的危害,此时我会提问:那么酸雨特别是硫酸型酸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酸雨的形成与二氧化硫的性质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不难回答出含硫物质的燃烧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原因,那么,从单质硫到硫酸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因为,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因此,问题又转化为从SO2如何转变为硫酸?此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认知兴趣迅速转移到对SO2性质的学习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