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及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根据年龄选部位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以采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
有时候患儿血液循环不好,偶尔穿刺不见回血,捏一下皮管即出现回血。
因头皮静脉易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故新生儿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
3岁以上的患儿多选择四肢静脉注射,也可根据患儿头皮适当选择穿刺部位。
注射中常出现滑针、肿胀现象,操作中应注意做好固定。
操作方法操作时患儿应采取仰卧位,并垫高头部,让家长配合按住患儿双脚,避免患儿乱踢。
操作者双手放两侧,固定患儿头部,左手拇指和食指前后分开,将头皮绷紧,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0~15度。
针头刺入表皮后即向血管平行推进,见暗红色血液缓慢出现后,即为穿刺成功。
固定方法将胶布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贴于针头处,最后将头皮针管变成环形,用8厘米长的胶布固定好。
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着头发方向缓慢揭下,以免引起毛发牵拉疼痛。
给特殊患儿穿刺给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比较容易,但是对于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主要靠手感和经验了。
以右手拇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
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也可将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当成选择对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向,有个诀窍,那就是涂硝酸甘油(扩管的作用)。
给严重脱水的患儿扎针也比较困难,因为患儿脱水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不好,血管弹性差,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但是没有回血,会误认为未成功穿刺而退出。
因此,要先看清血管的方向,穿刺后有滑空感既可推入少量的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则证实穿刺成功。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及注意事项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输液途径,但是技巧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
1. 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来说,选择头顶正中央的头皮静脉最为理想,但如果该位置难以穿刺,也可选择其他位置,如侧面或后部。
2. 前期准备:保持小儿安静,让其舒适地躺下或坐着,清洁穿刺部位并涂上透明敷贴。
3. 穿刺技巧:用一手把头皮固定,另一手握住穿刺针,将针头以30度角插入皮下,穿透头皮,顺着头皮向下一直穿透到静脉。
4. 穿刺深度:小儿的头皮比较薄,穿刺深度一般为2-3毫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5. 注意事项:穿刺时要细心、轻柔,避免针头弯曲或插入过深,同时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6. 穿刺结束后,要确认静脉通畅,将输液管连接好,同时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总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和注意事项需认真掌握,以确保安全有效的输液治疗。
- 1 -。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方法首先,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前需要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包括局部麻醉药膏、消毒纱布、穿刺针、穿刺组套、输液管、生理盐水和抗菌药物等。
穿刺前需要对小儿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头皮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引起穿刺困难的因素,如头皮静脉位置、形态、颅骨受损情况等。
同时需要充分与家属沟通,了解其病情、护理需求和期望,以便做好准备和安抚。
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首先应选用适当的穿刺点。
常用的穿刺点包括前囟门冠状缝内皮下静脉、侧枕部上泪溝的静脉以及头顶部的静脉。
选择穿刺点时应考虑到头皮血管的分布情况、发育畸形、损伤部位等因素。
在选择穿刺点前,需要注射局部麻醉药膏,以减轻穿刺过程中的疼痛。
接下来,需要对穿刺点进行消毒,使用无菌麻醉纱布擦拭消毒。
消毒后,取出穿刺组套,将针头插入穿刺组套中,调整好穿刺角度。
在进行穿刺时,需要根据小儿头皮的厚度和穿刺点的深度,选择合适的穿刺深度。
通常情况下,穿刺深度约为0.2-0.5厘米。
在穿刺中,需要保持针头平稳,避免剧烈晃动,以免损伤血管。
当观察到血液进入穿刺针时,表明针头已经成功进入静脉腔,此时可以将穿刺组套拔出,保持针头稳定,用无菌止血贴或敷料固定。
穿刺完成后,需要及时连接输液管和适当的输液设备,进行输液治疗。
在输液时,要注意监测小儿的输液反应和输液速度,根据小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除了上述穿刺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头皮静脉穿刺,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定位和穿刺引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穿刺过程的无菌环境。
2.选择适合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根据小儿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在穿刺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伤及周围组织和血管。
4.在穿刺后,及时固定针头,并连接输液设备进行输液治疗。
5.在穿刺后,及时观察小儿的输液反应,如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
总的来说,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操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及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穿刺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血管和光线,充分准备皮肤,采用最新穿刺手法,牢固固定针头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
结果:两组穿刺方法比较,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观察组患儿回血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穿刺操作的满意度为99.0%,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能有效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保证患儿抢救与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标签:静脉穿刺;技巧;效果观察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和抢救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术[1],是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
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地分析总结,掌握了一些穿刺的技巧,运用中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200例患儿中,男107例,女93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4.5±0.6)个月,体重≥标准体重。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进行额正中静脉、额浅静脉和颞浅静脉穿刺80例,毛细血管穿刺20例。
1.2 方法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选择4.5号或5.5号针头,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静脉并绷紧穿刺血管的两端[2],右手持针适当减小穿刺角度(5 ℃)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后,延血管走向平行进针至回血,见回血后再前行约0.3 cm固定。
1.2.2 观察组穿刺法(1)选择血管:护士轻、稳、慢、准,选择自己认为有把握的血管,对空虚不充盈的血管,穿刺前可用局部按摩、热敷及指压等方法,尽量让血管充盈。
耳后、顶部、颞前、额正中都是头皮静脉的选择目标区域[3],在经过按摩、指压等方式帮助静脉清晰易见之后,尽量选择弹性佳、滑动性差、弯曲少、直径大的血管,且穿刺者触摸应当没有波动性、沟状凹陷感明显,若患儿头皮处仅能找到细小血管的时候,可帮助患儿抬上肢,观察目标区域血管充盈情况,若目标区域血管可快速达到充盈状态、触及有较为明显的凹陷感、可见清晰的界限[4],则可以选择为穿刺血管。
浅谈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一项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质量、患儿的治疗及护患关系。
由于小儿头皮血管细弯、较直的血管短,且不充盈,加上小儿不配合躁动,穿刺难度大,不易固定,家长期望值高,加重护士穿刺的心理负担,致使穿刺失败率高[1]。
笔者从事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十几年,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大大提高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介绍如下。
1 穿刺前的准备1.1患儿及家长的准备:先与家长进行沟通解释,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并告之家长不喂奶及水,以免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因哭闹引起恶心、呕吐,造成误吸,甚至窒息等意外的发生。
同时告诉家长约束患儿头部及腿部的方法,让患儿平卧,其中一家长摁住患儿的膝关节,另一家长双手绷紧患儿的头皮,双臂轻压、夹患儿的双肩使其相对固定[2]。
1.2护士的准备:患儿哭闹时,家长心情焦虑,心疼孩子遇事易激动,这种情绪往往会干扰护士的操作。
因此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能理解家长的心情。
在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排除干扰。
1.3环境的准备:穿刺时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成功率[1]。
光线太强可使瞳孔缩小,光线太弱可使瞳孔散大,明亮自然光线其亮度适宜,是最理想的光线,静脉显露清晰,操作者眼睛不易疲劳。
阴雨天及夜晚,要借助日光灯,将灯泡置于操作者左前上方,距穿刺静脉40—50cm为宜。
2 穿刺的选择及注意事项2.1血管的选择: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较其他部位的静脉穿刺难度大,因为小儿不易合作,所以静脉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从解剖角度来说,头部的额正中静脉、耳前的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眉弓上的眶上静脉等都适于静脉输液。
2.2针头的选择:针头大小选择原则是根据静脉粗细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头皮静脉选用4.5-5.5针头为宜。
2.3穿刺时的注意事项:穿刺时首先要看清静脉走向,摸清静脉弹性及正确区分动静脉。
穿刺时如果静脉若隐若现,可用右手大拇指及大鱼际向心方向赶压几次,可使静脉显现。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及特点静脉注射是临床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输液要求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相比之下,掌握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技巧则更困难。
做到一针见血,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治疗和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与下列几点密切相关。
一小儿头皮特点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
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
对付不同血管,有不同的对策: 1额正中血管:一般看不清,只能摸着该处有条沟.摸清楚该处血管走向,左手拇指和中指压迫血管两端,绷紧皮肤,右手持针,进针角度20-30度吧,对准血管方向,由浅入深,进针宜慢,空虚感较强,或是见回血后压平角度平行推入,注意此时推入角度也别太平.2额前毛细血管:像头发丝样的,只可隐约见到红色丝样的血管,选项用四号半头皮针,别看这些血管小,进针角度也不用太小,按我经验,进针角度也可大,10度左右,对准血管由浅入深,见回血后,平推针梗少许,若不平推也行,只要回血通畅,少有外渗.而且滴速不会比五号半的慢.3两侧粗大血管:我们形容是头皮里的水龙头,固定患儿侧卧(制动患儿头部相当重要,是穿刺成功的一半),寻找按压血管,使血管充盈,左手绷紧穿刺静脉两端,若不是很充盈,皮肤可以不用太绷紧,右手持针,进针角度可大,20-30度,对准血管,由浅入深.这种血管回血不一定好,但落空感强,有回血或有落空感,可压平角度推入足够长针梗,要不然虽然回血好,也会渗会肿.对付这种血管,关键是要摸清血管走向,推入足够长度针梗.深浅不要去管它.以回血和落空感为准.4不是很细也不是很深的但是比较清楚的血管:尽量使血管充盈后,在拟进血管处的后0.3厘米皮肤处进针角度小,5度左右,角度也别太小,太小了角度进针,会阻力好大,而且进了针后不好挑血管.5度左右进针后再压平角度挑血管,见回血后平推针梗.注意啊,别推破了血管啊,没把握的情况下就阴着点指尖推进少许就行.5骨缝处深血管和肥胖小儿血管:一般比较粗,摸准了方向后,进针角度要大,对准血管由浅入深,见回血后压平推针.不能见回血后就不进针,要不然虽然回血好也会渗会肿.大多数肥胖患儿在深血管没把握的情况下可以耐心找头皮上的丝样的毛细血管.二操作者的心理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正常稳定、轻松的情绪,多与小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增加信任感。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及技巧(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技巧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作为一种临床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也要随之提高。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及时穿刺成功,将直接影响对小儿的治疗与抢救。
为了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为治疗和抢救患儿获得宝贵的时间,故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及技巧。
现对小儿头皮穿刺经验作如下探讨。
1 小儿头皮静脉分布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
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
1.1 正中静脉正中静脉在颅冠缝起于静脉网,汇成正中静脉后,沿额骨表面在近中线处垂直下降,与对侧同名静脉并行,至眉的内端续与内眦静脉。
该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粗短而直,好固定,暴露较明显,但容易外浸,易滑动。
1.2 额浅静脉额浅静脉具有不滑动、容易固定、暴露明显、
不外渗等特点,是头皮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穿刺难度较大。
1.3 颞浅静脉颞浅静脉起始于颅的顶部和侧面静脉网,汇成颞浅静脉,在颞筋膜的表面,颧弓根的稍上方,外耳门的前方,与同名动脉伴行,可摸到颞浅动脉的搏动,静脉常在该动脉的前方,颞浅静脉直、较额浅静脉粗,暴露清楚,但此处皮下组织疏松,深浅度较难掌握。
1.4 耳后静脉耳后静脉位于耳廓后方,向前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该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须剃去头发,才便于穿刺及固定,加之患儿多动,不易护理。
2 小儿头皮静脉一次性穿刺不成功的原因
(1)部分患儿静脉暴露不清楚,血管不充盈等,增加穿刺难度;(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差,畏惧穿刺小儿头皮静脉,缺乏自信心;(3)穿刺时小儿无配合意识,不利于固定,易漏针;(4)未及时作好穿刺成功后的固定准备工作,导致穿刺成功后不能及时固定;(5)患儿家属期望穿刺能一针见血,如果一次成功,患儿家属即高兴,反之心理不高兴,甚者大吵大骂,在这种情况下加重了护理人员穿刺心理负担,特别是年轻的护理人员此时缩手缩脚,心理慌乱,无从下手。
(6)最主要的是部分年轻护理人员未完全掌握小儿头皮特点和穿刺技术,易造成穿刺失败。
3 小儿头皮穿刺技巧
3.1 护理人员首先鼓励患儿,稳住其家属情绪,增强穿刺自信
心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穿刺前通过抚摸患儿,并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责任心和信任感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保持正常的心态及稳定轻松的情绪。
3.2 光线强弱的选择一般明亮的自然光线最佳,光线太弱,眼睛容易疲劳、眼花,看不清血管;光线太强,眼睛容易刺痛,影响穿刺,阴晦天气可借助60W的日光灯,置于操作者前方,距穿刺部位50~60cm处才便于进行穿刺。
3.3 选择部位一般根据年龄和疾病特点来估计治疗时间长短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小儿腹泻最好选择正中和耳后较粗大的浅静脉;小儿肺炎输液时间较长,选择血管时宜从远端开始,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要选择粗大的头皮静脉穿刺;新生儿多选用颞浅静脉。
3.4 固定技巧 (1)无论是任何年龄和疾病的患儿,在穿刺时,头部固定决定穿刺的成败。
因此,首先要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
(2)穿刺成功仅是抢救与治疗患儿的初步工作,关键在于固定针头与家长配合护理小儿。
穿刺成功后,常规固定好胶布,为防止小儿输液途中躁动流汗导致胶布脱落及针头滑出血管外,可将胶布环绕头部固定1~2周,输液管前端固定在环绕的胶布上,嘱咐家长注意喂奶姿势,并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患儿,将患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抓住另一只手,防止患儿扯掉输液针头。
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固定小儿四肢或使用镇静剂。
3.5 穿刺技巧 (1) 对暴露清楚的静脉,进针采用快速穿刺法。
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由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常规消毒皮肤后,左
手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拇食指持穿刺针,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5cm 平行刺入皮内,然后沿静脉方向略前行,感觉有落空且有回血则证明穿刺成功;或感觉有落空感但无回血时,停止进针,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见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2)对暴露不清楚的静脉,剃去穿刺部位周围的头发,阔宽视野后用食指尖顺静脉走向触摸,感觉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以及滑动程度,随后绷紧皮肤,在感觉最清楚的部位向后移0.5cm,将针头以5°~10°角刺入皮肤后继续平行缓慢进针,有落空感或见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3)对于长期输液的患儿,因较大的头皮静脉被重复穿刺,而不能再选择,只选择头皮静脉的分支,但穿刺有一定难度时,最好选择4.5号头皮针头进行穿刺,如果常规穿刺未见回血,可采用注射器轻轻抽吸;另外,可推入少量生理盐水,如见局部隆起,推生理盐水感觉有阻力,则证明穿刺未成功,需要重新选择血管另行穿刺,如局部无隆起,推生理盐水畅通无阻,即证明穿刺成功。
以上方法可以有效保证静脉穿刺顺利完成,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总之,为了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水平,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向家长说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要树立穿刺成功的信心,以正常的心态和沉着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
关键在于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以解剖知识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才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作为一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自身业务和心理素质修养,努力学习和总结经验,熟练掌握头皮穿刺技巧及特点,是提高头皮穿刺输液成功率的关键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