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及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根据年龄选部位对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以采用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为宜。
有时候患儿血液循环不好,偶尔穿刺不见回血,捏一下皮管即出现回血。
因头皮静脉易固定,针头不易滑出,故新生儿宜采用头皮静脉注射。
3岁以上的患儿多选择四肢静脉注射,也可根据患儿头皮适当选择穿刺部位。
注射中常出现滑针、肿胀现象,操作中应注意做好固定。
操作方法操作时患儿应采取仰卧位,并垫高头部,让家长配合按住患儿双脚,避免患儿乱踢。
操作者双手放两侧,固定患儿头部,左手拇指和食指前后分开,将头皮绷紧,右手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对准静脉穿刺,穿刺角度为10~15度。
针头刺入表皮后即向血管平行推进,见暗红色血液缓慢出现后,即为穿刺成功。
固定方法将胶布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贴于针柄、针头处,再用胶布交叉贴于针头处,最后将头皮针管变成环形,用8厘米长的胶布固定好。
这样固定针头,小儿活动自如,针头不易滑出,拔针时胶布应顺着头发方向缓慢揭下,以免引起毛发牵拉疼痛。
给特殊患儿穿刺给头部血管较明显的患儿输液比较容易,但是对于比较胖和头皮较黑或有水肿的患儿,选择血管就比较困难了,这时就主要靠手感和经验了。
以右手拇指在头部几个大静脉处找,手指和静脉成垂直方向在头皮上轻轻滑动就可以摸到静脉沟,在感觉到有静脉沟的地方用拇指按压静脉,用力不必过大,既可看到充盈的静脉稍稍高于周围的皮肤。
此时立即穿刺,成功率最高。
对可见而又细小的静脉稍加按压也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
在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时,也可将看上去非常细小的毛细血管当成选择对象,穿刺成功率比凭感觉穿刺成功率要高。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新生儿。
新生儿头部皮肤红润,有时根本看不清血管的走向,有个诀窍,那就是涂硝酸甘油(扩管的作用)。
给严重脱水的患儿扎针也比较困难,因为患儿脱水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不好,血管弹性差,有时已经穿刺进血管,但是没有回血,会误认为未成功穿刺而退出。
因此,要先看清血管的方向,穿刺后有滑空感既可推入少量的液体,针头前面皮肤无隆起则证实穿刺成功。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及注意事项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一种常见的静脉输液途径,但是技巧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
1. 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来说,选择头顶正中央的头皮静脉最为理想,但如果该位置难以穿刺,也可选择其他位置,如侧面或后部。
2. 前期准备:保持小儿安静,让其舒适地躺下或坐着,清洁穿刺部位并涂上透明敷贴。
3. 穿刺技巧:用一手把头皮固定,另一手握住穿刺针,将针头以30度角插入皮下,穿透头皮,顺着头皮向下一直穿透到静脉。
4. 穿刺深度:小儿的头皮比较薄,穿刺深度一般为2-3毫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5. 注意事项:穿刺时要细心、轻柔,避免针头弯曲或插入过深,同时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6. 穿刺结束后,要确认静脉通畅,将输液管连接好,同时观察小儿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总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和注意事项需认真掌握,以确保安全有效的输液治疗。
- 1 -。
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及技巧(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技巧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静脉穿刺作为一种临床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也要随之提高。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能及时穿刺成功,将直接影响对小儿的治疗与抢救。
为了尽可能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为治疗和抢救患儿获得宝贵的时间,故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特点及技巧。
现对小儿头皮穿刺经验作如下探讨。
1 小儿头皮静脉分布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血液可以通过侧支回流于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至心脏。
因此,顺行和逆行进针都不影响静脉回流。
1.1 正中静脉正中静脉在颅冠缝起于静脉网,汇成正中静脉后,沿额骨表面在近中线处垂直下降,与对侧同名静脉并行,至眉的内端续与内眦静脉。
该静脉是头皮静脉中较大的一支,粗短而直,好固定,暴露较明显,但容易外浸,易滑动。
1.2 额浅静脉额浅静脉具有不滑动、容易固定、暴露明显、
不外渗等特点,是头皮静脉输液最佳部位,但此静脉较细小,穿刺难度较大。
1.3 颞浅静脉颞浅静脉起始于颅的顶部和侧面静脉网,汇成颞浅静脉,在颞筋膜的表面,颧弓根的稍上方,外耳门的前方,与同名动脉伴行,可摸到颞浅动脉的搏动,静脉常在该动脉的前方,颞浅静脉直、较额浅静脉粗,暴露清楚,但此处皮下组织疏松,深浅度较难掌握。
1.4 耳后静脉耳后静脉位于耳廓后方,向前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该静脉较粗,略弯曲,易滑动,不易掌握深浅度,须剃去头发,才便于穿刺及固定,加之患儿多动,不易护理。
2 小儿头皮静脉一次性穿刺不成功的原因
(1)部分患儿静脉暴露不清楚,血管不充盈等,增加穿刺难度;(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差,畏惧穿刺小儿头皮静脉,缺乏自信心;(3)穿刺时小儿无配合意识,不利于固定,易漏针;(4)未及时作好穿刺成功后的固定准备工作,导致穿刺成功后不能及时固定;(5)患儿家属期望穿刺能一针见血,如果一次成功,患儿家属即高兴,反之心理不高兴,甚者大吵大骂,在这种情况下加重了护理人员穿刺心理负担,特别是年轻的护理人员此时缩手缩脚,心理慌乱,无从下手。
(6)最主要的是部分年轻护理人员未完全掌握小儿头皮特点和穿刺技术,易造成穿刺失败。
3 小儿头皮穿刺技巧
3.1 护理人员首先鼓励患儿,稳住其家属情绪,增强穿刺自信
心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穿刺前通过抚摸患儿,并多与患儿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责任心和信任感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保持正常的心态及稳定轻松的情绪。
3.2 光线强弱的选择一般明亮的自然光线最佳,光线太弱,眼睛容易疲劳、眼花,看不清血管;光线太强,眼睛容易刺痛,影响穿刺,阴晦天气可借助60W的日光灯,置于操作者前方,距穿刺部位50~60cm处才便于进行穿刺。
3.3 选择部位一般根据年龄和疾病特点来估计治疗时间长短以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小儿腹泻最好选择正中和耳后较粗大的浅静脉;小儿肺炎输液时间较长,选择血管时宜从远端开始,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要选择粗大的头皮静脉穿刺;新生儿多选用颞浅静脉。
3.4 固定技巧 (1)无论是任何年龄和疾病的患儿,在穿刺时,头部固定决定穿刺的成败。
因此,首先要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
(2)穿刺成功仅是抢救与治疗患儿的初步工作,关键在于固定针头与家长配合护理小儿。
穿刺成功后,常规固定好胶布,为防止小儿输液途中躁动流汗导致胶布脱落及针头滑出血管外,可将胶布环绕头部固定1~2周,输液管前端固定在环绕的胶布上,嘱咐家长注意喂奶姿势,并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患儿,将患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抓住另一只手,防止患儿扯掉输液针头。
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固定小儿四肢或使用镇静剂。
3.5 穿刺技巧 (1) 对暴露清楚的静脉,进针采用快速穿刺法。
剃去穿刺部位的头发,由助手固定好患儿头部,常规消毒皮肤后,左
手拇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拇食指持穿刺针,在距离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约0.5cm 平行刺入皮内,然后沿静脉方向略前行,感觉有落空且有回血则证明穿刺成功;或感觉有落空感但无回血时,停止进针,轻轻挤压输液管前端,见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2)对暴露不清楚的静脉,剃去穿刺部位周围的头发,阔宽视野后用食指尖顺静脉走向触摸,感觉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以及滑动程度,随后绷紧皮肤,在感觉最清楚的部位向后移0.5cm,将针头以5°~10°角刺入皮肤后继续平行缓慢进针,有落空感或见回血即证明穿刺成功。
(3)对于长期输液的患儿,因较大的头皮静脉被重复穿刺,而不能再选择,只选择头皮静脉的分支,但穿刺有一定难度时,最好选择4.5号头皮针头进行穿刺,如果常规穿刺未见回血,可采用注射器轻轻抽吸;另外,可推入少量生理盐水,如见局部隆起,推生理盐水感觉有阻力,则证明穿刺未成功,需要重新选择血管另行穿刺,如局部无隆起,推生理盐水畅通无阻,即证明穿刺成功。
以上方法可以有效保证静脉穿刺顺利完成,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治疗。
总之,为了提高小儿头皮穿刺水平,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向家长说明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要树立穿刺成功的信心,以正常的心态和沉着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
关键在于工作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以解剖知识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才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作为一名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提高自身业务和心理素质修养,努力学习和总结经验,熟练掌握头皮穿刺技巧及特点,是提高头皮穿刺输液成功率的关键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