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yy10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37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肺部血管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94年在台湾省发现人是非正常宿主形态成虫线状,细长,体表有微细环状横纹雌虫:17~45x0.3~0.7mm,尾斜锥形雄虫:11~26x0.2~0.5mm,交合伞对称,呈肾形呵呵,看我长这样,妖娆漂亮吧!!!生活史终宿主:鼠(犬、猫和食虫类也可)肺动脉内一期幼虫经呼吸道至消化道随粪便排出,在体外潮湿或有水的环境中发育3周中间宿主:螺、蛞蝓转续宿主:蟾蜍、蛙、蜗牛、鱼、虾、蟹在中间宿主(螺、蛞蝓)体内为感染期幼虫鼠因吞食中间宿主、转续宿主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再来秀一下我的生活史,看我怎么祸害人民,哈哈!!!人感染的方式和途径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喝含幼虫的生水致病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病变部位:大脑、脑膜、小脑、脑干、脊髓等脑组织症状:剧烈头痛、颈项强直、躯体疼痛、低中度发热潜伏期:1-27天,平均10天诊断流行病学资料:有吞食或接触本虫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经历症状和体征:神经系统受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正常1-2%)免疫学检查: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流行与防治流行:东南亚地区、太平洋岛屿,我国主要在台湾、广东、浙江、黑龙江等地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3000多病例报道传染源:鼠类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人是非正常宿主,幼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治疗:阿苯哒唑,及时治疗效果好、预后佳预防: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生菜、生水,灭鼠生baby so easy!!!!!!附注:是在鼠类体内发现并命名的广州管圆线虫所引起的疾病,如今已被列为国家新发传染病。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1、广州管圆线虫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
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
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福寿螺含有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福寿螺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
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条至6000条管圆线虫。
避免方法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烹煮熟透。
含虫食物:未熟肉类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并且感染率很高。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
避免方法食用肉类前要充分烹煮至熟透,定时消毒与肉类有接触的厨具。
含虫食物:猪肉、黄鳝避免方法尽量减少鱼类的生吃次数,选择合法安全的用餐场所食用生鲜类食物。
含虫食物:小龙虾、蟹类烤、炒、腌、醉等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幼虫全部杀死。
避免方法不要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小龙虾、蟹类即可。
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5、绦虫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主要寄生于人小肠,虫卵在牛肠内孵化并可随血循环遍布全身,生长成囊尾蚴,人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3个月后即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人体内寄生牛带绦虫后,不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肠梗塞等并发症。
牛肉中可能含有牛带绦虫卵(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牛肉避免方法最好不购买未经检验的牛肉,切完牛肉后用开水洗烫砧板和刀具,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牛肉最好冷冻后再食用。
6、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淡水鱼生鱼片中会存在肝吸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淡水鱼生鱼片避免方法淡水鱼最好不生吃,杀死肝吸虫囊蚴最好的办法是高温,超过90度只需要几秒钟肝吸虫就能被杀死,所以只有吃熟鱼才安全。
脉管系统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
一形态
1. 雌雄异体
2. 雌虫后半部分有红白相间的螺旋纹
3. 雄虫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的肺动脉中。
2. 一期幼虫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继续发育。
3. 人食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
4. 人是本虫非正常宿主,幼虫主要寄生于眼前房、后房、视网膜等处。
5. 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蛞蝓
三致病
1.该虫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重要寄生虫。
2. 幼虫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3. 临床症状:高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头痛、颈强直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四诊断
1. 主要依据为有无生/半生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史+临床症状。
2.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20%~70%)也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3.本病的病原学检查较困难,较难获得虫体。
4. 在所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中可以尝试检查虫体
5. 已有的免疫学诊断试剂盒也可提供辅助诊断支持。
五流行与防治
1. 关键:不吃生/半生螺肉。
2. 此外,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的皮肤侵入,应加强螺蛳加工中的防护。
3. 目前仍未有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仅能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
4. 可以尝试使用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病理病因,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广州管圆线虫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
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
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
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
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
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
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人类不是广州管圆线虫的正常宿主,只能充当其转续宿主。
III期幼虫在人体内可发育为第IV、V期幼蜱或成虫早期,但不能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
幼虫移行的机械性刺激和抗原性作用可使病变部位产生炎症反应及过敏性反应。
尤其是在死亡变性的虫体周围组织表现得最为明显。
如幼虫在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脊神经根脑膜脑炎或脑脊髓炎等。
此外,在巴西、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地区存在着一种由哥斯达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ostaricensis)引起的哥斯达管圆线虫病,其主要引起肠和腹部病变,可致肠炎、肠脓肿、肠肉芽肿与肠穿孔。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is)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is)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长侵入心脑肺等部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最早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当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is)。
后由Matsumoto1937年在我国台湾报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
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
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
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
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
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
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指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一、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多种鼠类的肺动脉内,交配、产卵,产出的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内,约经6日后卵内已含幼虫,卵在肺内孵出的第一期幼虫,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鼠粪便一起排出外界。
当这些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中间宿主(如褐云玛瑙等淡水螺类与蛞蝓)吞食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体内后,在其组织内进一步发育。
约于感染后1周,蜕皮为第二期幼虫,2周后第二次蜕皮,发育为第三期幼虫(也称感染期幼虫)。
幼虫寄生在软体动物血液、内脏及肌肉,以肺内居多。
终末宿主(鼠类)吞食了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后,幼虫钻入肠壁,进入血管,经血循环至身体各个器官,其中多数是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常寄生在大脑的前部。
幼虫于到达脑部,在感染后4~6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后成为第四期幼虫。
在感染后7~9天,再经第四次蜕皮成为幼龄成虫。
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天,经静脉系统至右心,又从肺动脉到达肺部。
幼虫被鼠吞食至发育为成虫需42~45日。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有散在或暴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但直至60年代才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有关。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的。
在我国,至1988年台湾省报告病例共310余例,其中病原确认的35例;自1979年至今,广州、香港、浙江、天津、黑龙江、辽宁、福建等地相继有病例报道。
(二)传染源能够排出广州管圆线虫第一期幼虫的各种鼠类均为传染源,终末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
(三)传播途径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本虫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动物的肉而感染;食入被动物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
人体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寄生人体内虫体为滞育在第四期幼虫或早期成虫(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最简单处理方法“哎呀,这可咋办呀,我好像吃了没煮熟的福寿螺,会不会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呀!”我着急地对老公说。
那是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人去外面吃饭,我一时嘴馋点了一份炒福寿螺。
当时也没太在意,就觉得味道还不错。
可回到家后,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关于福寿螺可能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的报道,这一下就把我给吓到了。
老公看着我惊慌失措的样子,连忙安慰我:“别着急别着急,先冷静一下,咱先上网查查看看有啥办法。
”我们俩赶紧打开电脑,搜索关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处理方法。
网上说,如果怀疑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出现头痛、发热、颈项强直等症状。
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一直嘀咕着:“我不会真的这么倒霉吧?”老公握住我的手说:“别怕,就算真有啥问题,咱也能解决呀,现在医学这么发达。
”接下来的几天,我整天提心吊胆的,时不时就摸摸自己的额头看有没有发烧。
老公看着我这样,笑着说:“你呀,别自己吓自己了,也许啥事都没有呢。
”我白了他一眼说:“你说得轻巧,万一真感染了怎么办呀?”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身体并没有出现异常症状,这才慢慢放下心来。
我感慨道:“哎呀,以后可真得注意了,再也不能随便吃那些可能有风险的东西了。
”老公点头说:“对呀,这也算是给我们一个教训了。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在饮食上真的不能马虎呀!就像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稍有不慎可能就会摔倒。
我们对待食物也应该如此小心翼翼,不能因为一时的口腹之欲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难道不是吗?我们可得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所以呀,大家一定要记住,吃东西要谨慎,别像我这次一样吓自己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