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
- 格式:ppt
- 大小:6.64 MB
- 文档页数:30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1、广州管圆线虫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
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
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福寿螺含有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福寿螺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
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条至6000条管圆线虫。
避免方法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烹煮熟透。
含虫食物:未熟肉类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并且感染率很高。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
避免方法食用肉类前要充分烹煮至熟透,定时消毒与肉类有接触的厨具。
含虫食物:猪肉、黄鳝避免方法尽量减少鱼类的生吃次数,选择合法安全的用餐场所食用生鲜类食物。
含虫食物:小龙虾、蟹类烤、炒、腌、醉等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幼虫全部杀死。
避免方法不要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小龙虾、蟹类即可。
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5、绦虫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主要寄生于人小肠,虫卵在牛肠内孵化并可随血循环遍布全身,生长成囊尾蚴,人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3个月后即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人体内寄生牛带绦虫后,不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肠梗塞等并发症。
牛肉中可能含有牛带绦虫卵(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牛肉避免方法最好不购买未经检验的牛肉,切完牛肉后用开水洗烫砧板和刀具,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牛肉最好冷冻后再食用。
6、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淡水鱼生鱼片中会存在肝吸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淡水鱼生鱼片避免方法淡水鱼最好不生吃,杀死肝吸虫囊蚴最好的办法是高温,超过90度只需要几秒钟肝吸虫就能被杀死,所以只有吃熟鱼才安全。
关于病因学案例——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首次爆发的病因学研究一、流行病学关于病因研究的一般步骤描述——分析——实验三部曲:1.提出假设:常用Mill J S的逻辑推理方式①求同法:在相同事件间找共同点。
如在待研究病因的所有患病者之间找共同点。
②求异法:在不同情况间找不同点。
如在患病与未患病间找差异点。
③共变法:看疾病发生频率及强度是否与某因素的变化相关。
④类推法:若所研究疾病与已知病因的某疾病的分布特征相似,可推想两种疾病的病因可能相同。
⑤排除法:对多种可疑病因一一排除,剩余的最难排除的因素很可能就是病因。
2.分析性检验假设:一般是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后作队列研究3.实验验证病因:指基础医学实验研究,可有①生化实验:对营养代谢药物毒物等进行鉴定②微生物学实验:当疑为传染性病源微生物致病时可用③分子生物学实验:可从分子水平研究可疑病因及其致病机制。
④动物实验: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证实病因假设。
另外还有临床研究。
二、1.病因假设的建立:①求同法寻找共同点:最初出现的病例以病因未明的临床少见病例加以处理,随着相似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的病例不断出现,临床医生开始将患者作为一群体共同研究。
开始查阅文献,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动员患者认真详尽回顾并前1个月接触史,以查找可疑病因。
②早期病例发病危险因素的排查,寻找可疑病因线索:由参加H饭店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人员聚集发病现象找到可疑病原地——H饭店,继而发现可疑传播途径——特色生拌凉菜③排除法依次排除可疑病因:W市卫生局组织大会诊,分析疫情,对可能病因进行一一排除。
对病因做出初步推断: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蠕虫蚴移行症),以广州血管圆线虫感染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能性最大。
④病因假设建立:通过文献调查,在高度怀疑“神经系统蠕虫蚴移行症”的前提下,经调查证实有明显“聚集发病现象”、“集体聚餐”食用“特色生拌凉菜”的暴露接触史,“生食螺肉感染蠕虫蚴”的病因假设成立。
2.病因假设的论证:①病例调查研究:拟定调查表,指派调查人员对早期患者患病前的生活接触史进行全面细致的回顾性询问调查,尤其生活饮食方面的暴露情况。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标准
一般可以通过病史、伴随症状,以及脑脊液改变、物理检查,确定自身是否患有广州管圆线虫病。
1、病史: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地区,若自身存在生食或接触过本虫中间宿主的历史,自身罹患该病的概率相对较大。
2、伴随症状:该类患者一般会出现明显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发热等症状。
3、脑脊液改变:患有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脑脊液压力一般会升高,且脑脊液内还会呈现乳白色或浑浊,如同淘米水样。
4、物理检查:颅脑部X线、CT等检查,可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由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褐家鼠的肺中检出[1]。
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沿海城市,发病率不详,多呈散发,亦有群体性暴发流行的报道[2]。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而儿童病例报道罕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经实验室及广州管圆线虫基因检测证实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15~25个月。
3例均以发热就诊,其中嗜睡1例,呕吐2例,咳嗽2例。
3例血常规及脑脊液常规检测均存在不同程度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表1)。
经详细追查病史,3例均存在螺类或蜗牛等感染源接触史。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仪器与方法患儿检查前禁食≥4h ,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为0.5mL/kg 体质量)镇静后分别行头颅MRI 及胸部CT 检查。
CT 扫描采用ToshibaAquilion 64排螺旋CT 机,扫描参数:120kV ,25~30mAs ,层厚0.8mm ,矩阵512×512。
增强扫描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浓度300mg/mL ),剂量1~2mL/kg 体质量。
MRI 扫描采用Siemens Skyra 3.0T 扫描仪,行轴位平扫,扫描序列及参数:T 2WI ,TR 4200ms ,TE 109ms ;T 1WI ,TR 2000ms ,TE 9ms ;T 2FLAIR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21[通信作者]吴倩倩,Email :。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艾斌,刘鸿圣,薛婷,吴倩倩(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放射科,广东广州25001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护理,广州管圆线虫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
*一、预防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病从口入,不要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转续宿主蛙类、鱼、河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不让婴幼儿在有蜗牛、蛞蝓出没的地上爬行。
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一旦发现有通过鼠类传播的情况,应灭鼠以控制传染源。
加工淡水螺时防止幼虫通过皮肤侵入机体和防止幼虫污染厨具或食物。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护理方法,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常见护理措施。
*广州管圆线虫病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广州管圆线虫病若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则疗效好、预后佳。
国内曾有1例11个月的女患儿因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未能及时作病原治疗而死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广州管圆线虫病”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is)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is)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长侵入心脑肺等部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最早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当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is)。
后由Matsumoto1937年在我国台湾报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
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
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
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
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
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
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广州管圆线虫病如何诊断鉴别,广州管圆线虫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广州管圆线虫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颅脑CT检查、 EEG、脑脊液压力、 CT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数、颅脑MRI 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检查*一、检查1、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0.08~0.37,常多于0.15。
白细胞总数可无异常,但以轻度升高为多,常超过10×109/L。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清亮或稍黄浊。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占0.10~0.62;白细胞数升高,达(50~1400)×106/L,多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大致各半。
蛋白质正常或升高,0.27~1.09g/L。
取患者脑脊液镜检可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的第四或第五期幼虫,但检出率并不高。
3、免疫诊断: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A)、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
应用ELISA 法做血液和脑脊液的实验时脑脊液的阳性检出率较血液高。
ELISA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检测方便,可在3~4 h内获得较满意的检测结果,是目前较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4、影像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组织中有斑片状改变,边界模糊、不整。
脑电图检查患者的α波变慢较常见。
虫体感染肺部时经胸透可见肺组织中有小结节病灶散在分布于两肺的周边部,小结节周围呈磨砂玻璃样浸润性改变。
*以上是对于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广州管圆线虫病易混淆疾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如何鉴别?:*一、鉴别本病应与其他寄生虫病相鉴别,如曼氏裂头蚴病、斯氏狸殖吸虫、蚴病犬弓首线虫蚴病、棘颚口线虫病、猪囊尾蚴病等。
上述寄生虫感染都可出现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病也多因进食未煮熟的鱼、虾、蟹、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