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6.21 MB
- 文档页数:30
读者信箱 管圆线虫病是人畜共 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问 国内最近报道人感染管圆线虫的病例增多,请问这种寄生虫病在人、兽、软体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何 琼 玉林市)答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ontonen 2sis)是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发现的,其成虫寄生在鼠类的肺动脉和右心内。
雌虫产卵后,卵经血流至肺部毛细血管,数日后孵化为第一期幼虫,幼虫由肺泡游走经气管至咽部,被宿主咽下,经胃、肠随粪便排出。
第一期幼虫经陆生螺类等软体动物吞食,幼虫在中间宿主内经两次脱皮,成为第三期幼虫,此期幼虫可长期生存于软体动物体内等待机会,鼠及人类若食入此类软体动物,或未曾煮熟的软体动物即可感染。
此外,鱼、虾、蟹、蛇等食入第三期幼虫,则幼虫转入其肉内并长期存在,此现象称为转宿主,若人或鼠类食入此类转宿主动物的生肉或半生肉,也可发生此病。
现在已证实该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人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称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目前此病感染有增多的趋势,至1988年台湾省已报告310多例,1984年我国大陆在广东省报告了首例病例后,1997年温州暴发55例,2006年6月至9月北京131例。
全世界流行区域内,病例报告已超过3000多例。
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软体动物有78种,其中陆生软体动物有36种,淡水螺类32种。
人类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人高热,出现脑膜炎、脊髓膜炎、脑炎或脊炎等症状,患者脑脊液内有大量嗜酸性细胞。
人类预防本病主要措施是不食未经煮熟透的田螺、福寿螺、蛇、蟹、鱼生片等。
此外,经蜗牛、蛞蝓爬过污染的水果也应注意。
有可疑病史及症状的病人要及时就医。
(李康然 广西大学)关于保育仔猪胃液酸度的问题问 我们猪场在实施集约化养殖方式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提高保育仔猪胃液酸度的意义、生理阶段和方法的认识差别较大,意见不一。
请有关专家给予指导。
(蒙智 南宁市)答 提高保育仔猪(早期断奶仔猪)胃液酸度是减少仔猪拉稀、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
最常见的6种肉类寄生虫1、广州管圆线虫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
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半生的螺肉而感染。
其幼虫主要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残。
福寿螺含有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福寿螺福寿螺带有多种寄生虫。
一只福寿螺中就多达3000条至6000条管圆线虫。
避免方法食用福寿螺必须经过100摄氏度的高温彻底烹煮熟透。
含虫食物:未熟肉类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都可以感染弓形虫,并且感染率很高。
人的传染来源主要来自于这些动物的肉类。
避免方法食用肉类前要充分烹煮至熟透,定时消毒与肉类有接触的厨具。
含虫食物:猪肉、黄鳝避免方法尽量减少鱼类的生吃次数,选择合法安全的用餐场所食用生鲜类食物。
含虫食物:小龙虾、蟹类烤、炒、腌、醉等方式不能将小龙虾体内可能携带的肺吸虫幼虫全部杀死。
避免方法不要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小龙虾、蟹类即可。
小龙虾的虾头易潜伏细菌、寄生虫,一般不要食用。
5、绦虫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主要寄生于人小肠,虫卵在牛肠内孵化并可随血循环遍布全身,生长成囊尾蚴,人一旦食用含有囊尾蚴的牛肉或被囊尾蚴污染的食物,3个月后即会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人体内寄生牛带绦虫后,不仅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还会出现贫血、肠梗塞等并发症。
牛肉中可能含有牛带绦虫卵(华盖供图)含虫食物:牛肉避免方法最好不购买未经检验的牛肉,切完牛肉后用开水洗烫砧板和刀具,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牛肉,牛肉最好冷冻后再食用。
6、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
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
淡水鱼生鱼片中会存在肝吸虫(华盖供图)含虫食物:淡水鱼生鱼片避免方法淡水鱼最好不生吃,杀死肝吸虫囊蚴最好的办法是高温,超过90度只需要几秒钟肝吸虫就能被杀死,所以只有吃熟鱼才安全。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由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褐家鼠的肺中检出[1]。
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沿海城市,发病率不详,多呈散发,亦有群体性暴发流行的报道[2]。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而儿童病例报道罕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经实验室及广州管圆线虫基因检测证实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15~25个月。
3例均以发热就诊,其中嗜睡1例,呕吐2例,咳嗽2例。
3例血常规及脑脊液常规检测均存在不同程度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表1)。
经详细追查病史,3例均存在螺类或蜗牛等感染源接触史。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仪器与方法患儿检查前禁食≥4h ,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为0.5mL/kg 体质量)镇静后分别行头颅MRI 及胸部CT 检查。
CT 扫描采用ToshibaAquilion 64排螺旋CT 机,扫描参数:120kV ,25~30mAs ,层厚0.8mm ,矩阵512×512。
增强扫描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浓度300mg/mL ),剂量1~2mL/kg 体质量。
MRI 扫描采用Siemens Skyra 3.0T 扫描仪,行轴位平扫,扫描序列及参数:T 2WI ,TR 4200ms ,TE 109ms ;T 1WI ,TR 2000ms ,TE 9ms ;T 2FLAIR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21[通信作者]吴倩倩,Email :。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艾斌,刘鸿圣,薛婷,吴倩倩(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放射科,广东广州25001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is)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is)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长侵入心脑肺等部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最早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当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is)。
后由Matsumoto1937年在我国台湾报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
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
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
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
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
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
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指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一、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多种鼠类的肺动脉内,交配、产卵,产出的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内,约经6日后卵内已含幼虫,卵在肺内孵出的第一期幼虫,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鼠粪便一起排出外界。
当这些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中间宿主(如褐云玛瑙等淡水螺类与蛞蝓)吞食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体内后,在其组织内进一步发育。
约于感染后1周,蜕皮为第二期幼虫,2周后第二次蜕皮,发育为第三期幼虫(也称感染期幼虫)。
幼虫寄生在软体动物血液、内脏及肌肉,以肺内居多。
终末宿主(鼠类)吞食了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后,幼虫钻入肠壁,进入血管,经血循环至身体各个器官,其中多数是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常寄生在大脑的前部。
幼虫于到达脑部,在感染后4~6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后成为第四期幼虫。
在感染后7~9天,再经第四次蜕皮成为幼龄成虫。
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天,经静脉系统至右心,又从肺动脉到达肺部。
幼虫被鼠吞食至发育为成虫需42~45日。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有散在或暴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但直至60年代才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有关。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的。
在我国,至1988年台湾省报告病例共310余例,其中病原确认的35例;自1979年至今,广州、香港、浙江、天津、黑龙江、辽宁、福建等地相继有病例报道。
(二)传染源能够排出广州管圆线虫第一期幼虫的各种鼠类均为传染源,终末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
(三)传播途径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本虫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动物的肉而感染;食入被动物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
人体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寄生人体内虫体为滞育在第四期幼虫或早期成虫(性未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