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 陆俭明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Adele E. 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 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 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现在可以用构式语法来解释,这样的句式可以称作“存在构式”,该构式有三个构成要素:存在物+存在处所+存在方式,这三个要素在词汇层面上投射为NP1NP2和V着,在认知层面上则投射为一个存在的场景,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该场景的意义并不能由词或词素的结构组合来推知,而是该构式本身就具有这样一种意义,是独立存在的。

还有一类构式相似的句式,即“一锅饭吃了十个人”“一条板凳坐了五个人”“五十个字写了一天”等这类“供用句”(蔡维天),这类句式是施事和受事在语形层面上的置位,汉语是“施—动—受”序列的语型,那么这类特殊句式用其它理论就很难得到满意的解释。但是用构式语法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类句式可以叫做“容纳构式”,它的构成要素是: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而且被容纳量超出容纳量的预计。这个容纳量可以是一维的时间,可以是二维的平面,还可以是三维的空间。

再举一例,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性的祈使句式:(A)谦虚一点儿!细心一点儿!高一点儿!远一点儿!(B)*骄傲一点儿!*粗心一点儿!*帅一点儿!*棒一点儿!袁毓林认为B类句式不成立,能进入A类合格句式的形容词必须是[非贬义][可控]的。但是语言研究恰恰是“说有容易、说无难”,像“粗心一点儿!/帅一点儿!”这样的语例在当今的口语中还是较常见的,比如“你一直那么认真干啥,这次就粗心一点儿吧!”“(在照相)你再帅一点儿嘛!”其实这些“例外”的语例和“合格”的语例都属于同一种构式,不妨称为“变化构式”,其构成要素是:周而复始的量、系列性的量+变化,其中的“量”要经过语用的“优选”来得到,即说话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

以上三种句式语例是陆俭明老师结合汉语实际分析得出的。但同时也提出了两个疑问:

1、印象中,构式语法似乎都是用来解释特殊句式的,那么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常式句”是否也有构式呢?比如“张三吃了一个苹果”,这类句式应该是什么构式呢?如果这类常式句不用能用构式来分析,那只能说构式语法还不是一种普适性的理论。针对这类句式,陆老师提出了“事件构式”的设想,当然还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未论证。

2、构式义是独立的,但是它是从何而来的?这个问题Goldberg等学者都没有解释,陆老师的解释是这样的:客观存在的事件通过感官感知而形成认知图式——认知图式投射到人类语言层面形成意义框架——意义框架投射到一个具体语言——根据构式意义的需要在词库中物色具体词语而构成具体的句子。

除此之外,陆老师也谈到了构式语法的几个理论缺陷:

1、Goldberg提出的构式的范围太广,从语素到复句都是构式,如此一来,语法就成为了构式的“清单”,这样就等于取消了组合的规则,特别是抹杀了句法层面上构式与构式之间的相关性。

2、放弃了投射的观点和与之相关的组合规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语言中组合和聚合的关系。这样说可能会以为我们抱守旧理论的陈规,但问题是构式语法并没有提出可以代替这些旧理论的新理论。

3、构式语法认为构式就是形式和意义的对应体,但到底形式是指什么样的形式,意义是指什么样的意义?拿语素来说,语素的形式只能是语音,它的意义则是符号所指称的客观实体,但在句法层面上,形式则是一种词类序列,意义则是一种语义配置,很显然,语素的形式和意义同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不是同质的,那么,不同语言单位的构式是否就是不同的构式呢?这样一来,该理论体系内部就会产生很多无法解决的矛盾。

最后,陆老师指出,他认为在科学界目前还没有一种“放之四海皆准”“可以包打天下”的理论,每一种理论在当下或今后都会显现它的局限。当然,局限并不是缺陷,只能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能解决问题,但经过这个时期之后,它必然会有其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出现。比如牛顿力学理论在提出之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被奉为不可推翻的经典,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这样的经典也终于发现了它的局限,即在宏观低速运行的物理世界是这样,但超出了这个范围就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这样通过对微观高速运行的物理世界的研究,量子力学理论得以诞生。但科学的发展并未止步,我们又发现了量子力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即超物质世界的“黑洞”现象,这样就促使着我们继续探索,科学也正在是这种反复被“证伪”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着。当然,这也跟人的认知能力有关,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个点的运动会形成一条线,一条线的运动会形成一个平面,一个平面的运动又会形成一个三维立体空间,而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运动会形成什么东西?我们描绘不出来。这也是人类目前认知能力的局限。

在报告结束之际,陆俭明先生提出了做学术的“十二字方针”:继承——借鉴——怀疑——假设——探索——求真。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