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子比较与翻译2012
- 格式:ppt
- 大小:181.19 KB
- 文档页数:44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汉句子基本结构的逻辑关系的比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11001摘要f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进行交流的工具。
我们每天使用语言,我们蛀活在一个语言文字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都有人在说话、写字或阅读。
语言对人类来说实在是不可缺的,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赖于正确而高效地运用语言。
这就是语言的共性(普遍性)。
但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上千种语言,不同的民族使用的是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个性(特殊性)。
语言的差异并没有给人类的交流带来障碍,在人类的成功交流的后面是什么在起作用?这就是撰写本文的目的。
、夕撰并极其语义表现的一致性来探索语言的普遍性及其人类的翻译活动的可译性和忠实性。
f人是有理性的,思维是每一个具有正常大脑的人都有的一种能力,、具有全人类的性质。
思维是理性的、抽象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是反映人类思维过程和客观实际的。
大量的研究事实证明:说不同语言的人地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如果正确的话,是没有什么差异的。
无论何种肤色或何种民族的人,他们的逻辑思维必须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砝客卿疼姆的认识才会有统一性,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才能成功:j’’~属维的共性使得“普遍语法”存在于人脑中,表现了人类语言的实质,反映了人在掌握语言过莽起够具有的一个普遍共同的基础。
这就是语言共性论的基础。
吵/f,我们首先阐述了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的观点,他根据普遍语法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TG语法)。
按照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来分析,句子的基本句型是由NP十VP(即:s—NP+vP)的基本结构构成。
每个句子有两种结构: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一个句子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意味着从内容到形式的转换。
句子的形式是由句子的表层结构表达的,句子的意义是由其深层结构表达的。
表层结构反映语言的差异性,深层结构反映语言的相似性。
一个句子的语义表现(即:一个命题)是语义规则在深层结构的运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施事和受事)、属性、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英汉句子对比与翻译第一节英汉在连贯方式上的“形合”与“意合”连贯是句子依据合理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恰当地连为一体的语篇特征,但在重意合的汉语中,这种特征往往隐含在上下文中,呈“隐性”状态,但这并不妨碍汉语读者对其阅读和理解,因为汉语是依靠语篇的语境意义来弥补其在逻辑和连贯方面的不足,而英语语篇中的逻辑和连贯关系则表现出“显性”的特征,既它的逻辑和连贯关系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既词法和句法结构来体现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应该注意这种“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换。
翻译练习:1)We crossed the Y angtze and arrived at the station, where I bought a ticket while he saw to myluggage… At the sight of his back tears started to my eyes, but I wiped them hastily so that nei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ight see them.2)As the weather was getting better, we decided to go for an outing the next day.3)Three month later, when he had spent all his five dollars, he felt obliged to climb onto slow-goingfreight trains, despite the police’s pursuits or arrests.4)It was only his legendary travel experiences,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s of his visit to the northern partof Shaanxi Province 60 years ago that determined his lifetime cause, thus closely connoting his life with the Chinese revolution.第二节英汉在语义层次表达上的“形合”和“意合”进行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们常将英语句子比作树木结构,将汉语的句子比作竹子结构。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精品文档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须依靠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才能进行,其任务主要是达到语言上的对应。
”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相似性,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也是有同有异。
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被动句而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长句而汉语多短句、英语句子重心多在前而汉语句子重心多在后等。
英汉两种句子的结构差异让译者在翻译时倍感压力。
因此,英汉翻译中,必须按照汉语思维方式的特点,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这样才能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一、形合和意合与省略和补充(一)“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结构严密,主谓分明,好比一棵大树,每个枝节都同主干直接或间接相连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结构疏散,但形散而神不散,好比一盘散落的珍珠,错落而有致。
汉语各分句主要通过逻辑关系和语序间接联系。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句间各个成分之间往往通过连词连接,少一个连词,就有可能引起英语句子在语法上的错误。
因此,英语句子连接标志十分明显,往往必不可少。
而汉语句子主要是靠语序和逻辑关系来连接句中的各个成分。
汉语中也有不少连词,但是在许多句子中,省去这些连词,汉语句子依然是可以为读者所接受的,并且也是符合汉语语法的正确句子。
“基于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的‘形合’与‘意合’之异,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持语义连贯的前提下删减掉一些作用不大的连接成分,这样可使得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文气流畅自然,从而更加突出原文的主要部分。
”例如:1,The present onslaught of vehicles poses a ser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ain peace of mind,译文:车辆横冲直撞,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括,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2,He liked his sister who was warm and frlndly and he did notlike his brother who was aloof and arrogant,译文:他喜欢热情友好的妹妹,姐姐,不喜欢冷漠高傲的弟弟,哥哥。
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
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
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
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
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1汉英主语对比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
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
一般情况下, 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
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
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
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
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 ,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
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无灵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
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及翻译
1.语序:英语是一种SVO语序(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是一种主
谓宾语的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
2.修饰成分位置:英语中的形容词一般在名词前面,而汉语中的形容
词一般在名词后面。
3.动词与介词搭配:英语中动词与介词的搭配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与
介词的搭配较少。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差异,根据语序、修饰成分位置和动词
与介词搭配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将英语句子"The boy is reading a book."翻译成汉语时,需
要将语序调整为"这个男孩正在读一本书。
",同时将形容词"reading"放
在名词"book"之后。
另外,还需注意英汉语言的特点和习惯用法,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
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同时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
同时,还要注意准确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并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译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