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程大纲(杨秀英)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文化经典专题一(入门四问)专题导引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助读套餐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2.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3.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求:找寻。
疵:毛病。
4.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知识清单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明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明确:“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28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学分:2学时:3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6学期一、教学任务中国文化概论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开设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生命教育等课程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全面掌握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专业能力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应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当前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国梦。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应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三、教学内容(一)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选读1.教学内容:选取中华优秀文化代表性经典及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诵读讲授,具体包括《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节选)、《道德经》、《庄子》(节选)。
2.教学要求:对所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50到100遍,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思想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得到了全面而集中的体现。
从小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做人的根基,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科学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课程性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
人文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诵读中,学生的识字能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培养。
工具性是课程的重要特点。
二、课程目标1、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诵中感悟,感受经典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性,学习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等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3、直面经典,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在诵读过程中,有机地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5、在阅读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7、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积极构建校园阅读文化生态。
8、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课程内容(一)古诗文选古诗文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诗文作为诵读的首选。
(二)古代蒙学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学生诵读。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中国文化导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现代文员专业的基础必修课(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旨在使学员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能以所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从而能更深刻更准确的了解我们自己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
本课程为研究性课程。
在掌握一定的知识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员因尽可能从某一侧面对传统文化做深入的理解,而此可为思想、制度、伦理、艺术、风俗中之任一端。
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无意在一学期内让学员掌握多少概念、知道多少史实。
"导论"之意在做一引导,而非概述、通论之类。
本课程应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部分:先秦文化了解先秦文化的基本情况,世界文明发展的轴心时期的中国文化-诸子百家。
了解"士"的起源及士文化发展的简况。
了解早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家思想。
了解"和而不同"的时代精神。
第二部分: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了解文化一统的意义。
了解儒学独尊后的儒家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魏晋的时代精神。
了解道家思想再传播的过程。
了解人性的自觉的文化特征。
了解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了解孝及孝的精神。
了解"出处去就"的人生意义。
了解儒道互补在传统中形成主流的意义。
第三部分:唐宋文化了解繁荣的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了解佛学中国化的基本情况。
了解宋学发展的基本过程。
了解三教合一的意义。
了解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状况。
了解宋理学及对后世的影响。
了解文化南移的过程。
第四部分:元明清文化了解明清市民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了解西学东渐的过程及国人接受的过程。
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走向衰落的本质。
了解明清时期对传统的总结。
《四库全书》的一般情况。
第五部分:近现代文化了解西学东渐于近代的意义。
了解洋务运动的文化内涵。
了解"五四"对传统批判的意义。
了解中国文化今天的命运及对于未来的意义,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0041010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授课对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秋季学期学分:2学分主讲教师:顾卫星,叶建敏,王德春,冷洁,项莉,汤丽娜等指定教材:顾卫星,叶建敏主编,《中华文明与地方文化英文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一、教学目的: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发展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大学英语应用类通识课程,“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课程旨在:1. 引入中华文明的教学内涵,为大学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丰富的语篇,将“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综合于一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2. 教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内容,帮助大学英语学习者得体地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和本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3. 努力提升大学英语学习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激发大学英语学习者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4. 提升大学英语学习者在区域社会发展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中国文化通览(General Survey)1、教学内容:了解本课程在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加强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性;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讲授内容:(1).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2). 中华民族的人口分布与不同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的特征(3).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起源和文化渊源(4). 中国民族政策的内容及原则2、教学要点:重点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社会文明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
结合观看英文版记录片《美丽中国》相关视频剪辑,思考并阐述中国特有的地理特征与中国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历史(History)1、教学内容:回顾中华文明经历的不同历史阶段和探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进程及成就。
讲授内容:(1). 与史前文明相关的考古发现以及神话传说(2). 早期文明的发展及成就(3). 帝国时代的文明特征(4). 当代文明的发展进程2、教学要点:重点掌握不同历史文明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文化创造及特点。
《中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我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我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我国文学经典选读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深入了解我国文学的精髓,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课程将涵盖我国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拓展文化视野。
二、课程目标1. 了解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我国文学经典作品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 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先秦两汉经典选读:《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2. 唐诗宋词选读:《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等;3. 元曲明小说选读:《西厢记》、《水浒传》等;4. 清代经典选读:《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四、教学方法1. 阅读与讨论:老师精选经典文学作品,推荐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2. 课外阅读与写作:布置相关课外阅读任务,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评论或小论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3.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音频、视频,展示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4. 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与文学相关的展览、剧场演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课外阅读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撰写一篇学术性论文。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我国文学经典作品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也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希望学生们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对我国文学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一堂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的导读课程。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几部中国文化经典的导读,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内涵。
导读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透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窥探到孔子的道德观念、为人处世的智慧。
比如,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强调了知识与思考的重要性。
通过导读《论语》,我们可以学习到孔子的教诲,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导读二:《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一众形象鲜明的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众生相。
通过导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到封建社会的种种局限和矛盾。
导读三:《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通过导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诗歌文化的卓越成就,同时也可以通过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验,了解到古人对于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感悟。
导读四:《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宋江等108位英雄豪杰为中心,描绘了他们的抗争和命运的故事。
通过导读《水浒传》,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英雄精神,同时也可以反思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通过以上几个经典作品的导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其中的思想智慧和艺术表现力。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要籍导读课程导学(2004年1月)各位学员:大家好!欢迎你参加“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课程学习。
我是省电大负责本课程教学管理的责任教师李浪安,从现在开始,我将在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为您提供教学支持服务。
如果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取课程教学信息,或者遇到有关疑难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电话、信件、E-mail、来访等多种形式,与我取得联系,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我很乐于并将尽力为大家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课程导学》将向你介绍课程的性质、学时、学分、学习媒体,并对教学内容、课程重点、平时作业、期末考核要求等作出说明。
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作为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的提高课,它是在学生已学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及若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的基础上,不着重于作家、作品的评论、分析,而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的具体评述,了解古代学者如何阅读、阐释作品,进而把握他们研究作家、作品所采取的视角和价值体系,这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古代文学的知识领域和学术视野,又为有志于专攻中国古代文学的同学指出读书、研究的必要门径。
本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要籍,指的是清以前(包括清代)的古代学者所作的有关文学的经、史、子、诗文总集、别集的传疏、笺注,以及他们对古代戏曲、小说所作的评注。
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文本阐释的特有方式和文学传承的重要通道,因之,对古代文学文本的解读,对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对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都离不开它们。
作为学术研究,这些要籍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用现代人所作的注释、评论代替的。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不着重从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去论述,而是通过对若干重要的古代文学要籍的评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要籍的特点,认识它们的价值,以及深入研究它们的方法,也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学时、学分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滚动开出),课内总学时为72,4学分。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1.课程描述:“文史要籍导读”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门课程主要讲授《文心雕龙》、《昭明文选》两部文史要籍。
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先秦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学习,为下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打下基础。
另外,对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的学习,也有一定帮助。
2.设计思路:《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上的一部巨著,近百年来,《文心雕龙》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研究专著、文章大量涌现,已然成为一门显学。
《昭明文选》是先秦魏晋南北朝段的一部诗文总集,文苑典模,后世元龟。
基于此,本门“文史要籍导读”课程,选择这两部经典作为讲授对象。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文心雕龙》、《文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重点篇目可以达到深入的理解,以期为其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编排结构前九周用来导读《文心雕龙》。
首先是对全书的概述,作者介绍,龙学史,接着是对选择具体七篇进行逐字逐句的精读,最后尽量将《文心雕龙》理论进行现代应用,讲授在《文心》理论的指- 1 -导下,我们“如何写论文”。
后九周用来导读《昭明文选》,首先对全书概述,介绍作者,选学史,接着对《文选》的文体分类情况进行概述,选择陆机、任昉等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精读,最后选择每种文体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讲解。
二、课程目标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先秦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学习,为下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打下基础。
另外,对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概论、美学等课程的学习,也有一定帮助。
三、学习要求1、最低学习要求: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老师讲授,课后完成老师布置得小组讨论任务。
2、进一步学习指导:学生可以参考相关文献,进一步深入自学《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
四、教学进度- 2 -- 3 -- 4 -- 5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吴林伯《文心雕龙义疏》,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戚良德《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版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 1986年版(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梁)萧统.(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陈宏天,赵福海,陈复兴主编.昭明文选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清)梁章鉅撰,穆克宏点校.文选旁证[M].福州:福建人民版社,2000.高步瀛. 文选李注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5.黄侃.文选平点[M].北京:中华书局,2006.汪习波.隋唐文选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王书才. 明清文选学述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骆鸿凯.文选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9.屈守元.文选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93.- 6 -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傅刚.《昭明文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傅刚.文选版本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范志新.文选版本论稿[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范志新.文选版本撷英[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俞绍初,许逸民主编.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8.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B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附:作业和平时表现评分标准1)作业的评分标准- 7 -2)课堂讨论及平时表现评分标准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思想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得到了全面而集中的体现。
从小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做人的根基,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科学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课程性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
人文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诵读中,学生的识字能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培养。
工具性是课程的重要特点。
二、课程目标1、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诵中感悟,感受经典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性,学习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等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3、直面经典,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在诵读过程中,有机地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5、在阅读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7、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积极构建校园阅读文化生态。
8、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课程内容(一)古诗文选古诗文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诗文作为诵读的首选。
(二)古代蒙学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学生诵读。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An Introd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课程编号:022230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师范类)先修课程:大学语文、哲学通论后续课程:伦理学、中国哲学史总学分:3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其精华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课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与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
提高他们的文史素养,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4学时)一、“文化”界说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本章重点:文化的内涵。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难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0学时)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一、中国人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物质文化。
三、原始观念文化自然崇拜。
生殖--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四、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关系;氏族关系。
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五、上古文化分布华夏文化集团。
东夷文化集团。
苗蛮文化集团。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部落的发祥。
尊神重巫。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完备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制礼作乐。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促成士阶层崛起。
激烈的兼并战争有利于文化传播与重组。
列国争霸提供宽松学术环境。
学术下移推动私学兴起。
二、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百家所指称。
百家所依归。
百家所论述。
三、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兼并战争带来文化融合。
华夏族渐趋形成。
- 1 -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典籍导读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Cultural Works 课程代码
1151022012
05
课程属性 学科基础 课时/学分 36/2
课程性质 选修 实践学时 8
责任教师 杨秀英 课外学时 64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 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中英文):
本课程将通过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相关篇章,使学生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典籍——四书的基本内容,掌握正确的读法。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
会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积淀人生的感悟,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探讨孔子思想
的现代意义及其如何取舍等问题,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This course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 four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reciting relevant chapter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ncius, University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master the correct read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I will further appreciate the broad and profound Confucian
thoughts, accumulate the feeling of life, and learn the truth of being a man
and doing things. By discussing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Confucius' thoughts
and how to choose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 2 -
Chinese culture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2. 设计思路:
为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并将经典运用
到生活中,特开设此课程。本课程通过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关篇章,
提高人文修养,探究传统文化的根源,启迪人生智慧。通过介绍《论语》《孟子》的读
法,分专题诵读。包括孔子其人,孔门论孝道、孔子的智慧:修身之道、君子之道、
交友之道、知人之道、为学之道、中庸之道、为仁之道及孔子论教育等专题。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二、课程目标
(一)专业教育目标
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其教
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
能:
(1)能掌握《论语》其书体例,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正确的读法。通过读《论语》
相关篇章,对孔子有全面而感性的认识。全面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继承我国古代优
秀的文化遗产。熟悉孔子的嘉言懿行,学习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了解
孔门所崇尚的君子人格之内涵,把握孔子的中庸之道,修身之道和交友之道,全面了
解其仁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2)掌握《孟子》其书体例,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正确的读法。继承我国古代优秀
的文化遗产。
(3)研读《大学》、《中庸》,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正确的读法。继承我国古代优秀
的文化遗产。
- 3 -
(二)思政教育目标
通过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关篇章,对孔子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全面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取其精华,继承我国古代
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将经典运用到生活中,做有孝心的中国人。精读孔门论君子的篇
章,了解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君子人格,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认识孔子的仁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精读孔子的中庸之道,修身之道和交友之道。感受
经典魅力,增长人生智慧,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古文阅读能力,同时要求: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
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
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
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
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
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四、教学进度
序号 专题 或主题 计划课时 主要内容概述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4 -
1 课程简介及学习要求 2
介绍中国文化典籍导读课讲
授内容及课程性质,了解课
程要求,并当堂了解学生掌
握的相关知识基础。引导学
生体会反躬自省的经典阅读
法。
“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见贤
思齐”导读
2 《论语》《孟子》及其读法 2 能掌握《论语》《孟子》其书体例,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正确的读法。 “学而时习之”章导读
3 孔子其人 4 通过读《论语》相关篇章,对孔子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4 孔孟论孝 4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文
化,做有孝心的中国人。
1参观养老院
2写作《给父母
的一封信》
5 讨论实践课 4
结合所学内容,各小组分专
题讨论,如何将经典运用到生活中。 写读书报告
6 孔子的智慧 知人之道 修身之道 交友之道 为学之道 6
如何知人?何谓谋取俸禄
之道?何谓知之道?深入了
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
的价值追求,学习修身之道、
交友之道、为学之道等。继
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
产,并将经典运用到生活中。
分组做主题演
讲
7 君子之道 2 了解孔子论及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
8 仁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2 全面认识孔子的仁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9 《大学》《中庸》选读 中庸之道 2
能掌握《大学》《中庸》其书
体例,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
正确的读法。了解中庸之道
并运用到生活中。
看经典电影,结
合课程学习写
感悟心得
- 5 -
10 当堂按要求写读书报告 2 在规定时间之内,按要求写作读书报告
11 课堂交流、反思总结 2 反躬向内理会自家生命和生活,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自觉。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6
2、 主要参考书: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96
(2)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杨伯峻《孟子导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六
、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比例%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30
2.期中论文成绩 20
3.期末论文成绩 50
总计 100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
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
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 6 -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