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论视野中的“格”
- 格式:pdf
- 大小:352.17 KB
- 文档页数:4
2018年第:/_总第79。
期)大放f_《人间词话》中姜夔之“格”齐 放(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姜夔是南宋词作名家,也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认为“有格调”的代表。
王国维虽批评其词作“无意境”的弊病,但其“高格”却被反复强调并加以肯定。
此处姜夔之“格”已不止于词作艺术的外在风貌,除了氛围上的清空、意趣上的骚雅外,更是词人高洁人格的投影,具有词格与人格的双重内涵。
关键词:《人间词话》姜夔词格人格姜夔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着特别的情形,一方 面他被称赞为“格韵高绝”[1],另一方面被认为“有隔雾看花 之恨”。
王国维对姜夔的人格之讥与词作之贬显然有失公允,但更要看到肯定的一面,以姜夔之“格”为切人点探究其 词作与人格的真实面貌。
_、姜夔之“格”《人间词话》中关于姜夔“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条:(三十八)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 双燕》次之。
白石《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视 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何如耶?(三十九)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 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 :写景之,在一“隔”。
风,渡江绝。
拥其间耶?(四十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 用力,无之味,之。
终不 于第一之作。
(四十三)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
整个《人间词话》中提到“格”的次数不多,但王国维独 独对姜夔词之“格”推崇备至,甚至到了“古今词人格调之高,”的。
,“高格”是姜夔词的一大特点。
但 王国维次讥姜夔人格,认为其“中为营三窟之 计内美而有能”。
,在评价姜夔词格与人格,我的。
关作 与 ,以下三个面对姜夔之“格”-词中的 /雅意高洁人格的 。
二、姜夔之“词格”在评价词时,王国维倾向于厚五代北宋而薄南宋,他 说-“于 /,。
”他姜夔词有肯之,在其“格”的评价。
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胡建次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4)001
【摘要】宋代诗话对"格"作为诗学审美和理论范畴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为格调、品格之义的诗格论;作为风格、风致之义的诗格论;作为体式、诗法之义的诗格论.宋人着力的理论性辨识为明清诗学理论中格调论的出现和成熟累积了丰富的理论和批评养料.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胡建次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宋代诗话中的经典之作——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几点理解 [J], 赵军
2.论韩国诗话中的文体史料与文体批评——兼与以宋代诗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比较 [J], 任竞泽
3.韩诗之变与苏诗的变中之变--论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确立[J], 谷曙光
4.宋代诗话中的生态审美智慧——以《历代诗话中的宋代部分为例 [J], 黎洁
5.简论宋代诗话笔记中的虚词 [J], 卢小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朝“格”的立法成果和性质问题考述胡兴东【摘要】宋格在中国古代格这种法律形式发展史上属于代表性成果.宋格作为宋朝国家法律分类中的四大基本法律形式之一,不管是从性质还是内容上看都不是“令”的简单派生物和补充物.宋格在立法形式上有综合性法典和单行法两种.宋朝国家至少制定了8部格典,同时还制定了大量的单行格.单行格现在可以考察出的篇名多达189篇.宋格从篇名结构上看,可以分为赏罚类,官员选拔、考核和管理类,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类,教育礼制类和其他类型等.认为宋格的性质是与赏罚有关的法律是源于对《元丰格》的总结.但这种认识后来成为学术界对宋格性质认定的谱系起点,导致对宋格性质认识上出现误差.宋格的性质从实质主义看,宋神宗定义是对的,但不反映宋格的全部内容特征.宋格在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各类制度中的等级、数量、标准、职数等进行具体设定,但不能用行政法来简单归类.若从现在部门法分类体系看,宋格中有行政法、民法和刑法等各种部门的内容.【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9页(P114-122)【关键词】宋格;酬赏;法律形式【作者】胡兴东【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09.9宋格在宋朝法律形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构成宋朝四大基本法律形式之一。
对宋格的研究,若与敕、例等其他法律形式相比,属于研究成果较少的法律形式。
对宋格的性质,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与赏罚有关的法律。
考察此种认识,最早源自宋神宗朝的时人。
近代以来有学者则从律令法律结构的前提下提出宋格在神宗朝后成为“令”的实施细则。
[1]但考察现在存留的宋格内容,会发现宋格在宋朝法律形式中,所规范的内容不仅仅有赏罚,还包括大量标准、准则和等级等方面的内容。
宋格的性质,从现在可以看到的格典和单行格的法律篇名上看,主体是国家机构的管理、行政奖赏和官员考选标准等方面,但就此得出宋格完全是行政法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宋格中还有大量刑事和民事等方面的内容。
文史哲视野中的宋代辞赋作者:刘培从社会心理与文化焦虑视角看,文化发展的动力源于现实政治与文化愿景的反差,它往往借助于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表现出来。
这种矛盾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呈现为学术思想的推陈出新,以学术思想为内核的社会文化因之也发生递进演变。
因此,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学术思想的发展史,更是社会心理和文化焦虑的演变史。
勾勒宋代学术思想的内在冲动享国319年的赵宋王朝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将华夏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勾勒宋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必须深入学术思想,进而探索社会心理和文化焦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
文学是一个时代心灵感受的写照,文学史是一个时代心态演变的历史,它真实地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焦虑。
从宋代文学的视角研究社会心理和文化焦虑,进而勾勒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冲动,是研究宋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可行途径。
在古代文学诸文体中,辞赋由于独特的形制和功用,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学术思潮、文人心态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也是最能揭示时代文化内在冲动的文体之一。
在理学前夜的宋代学术思想发展与皇权专制程度的加强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宋初学术何以摆脱名物训诂之学而向道德性命之学推进?这种种问题,当时的学术并没有明确的答复。
但在文学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忠爱之思悄然滋长。
这表明,如何确立儒家思想和它憧憬的秩序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构成士大夫的共同焦虑。
在当时渲染王朝声威的辞赋中,忠爱之思得到饱满的表达。
而且,在捍卫专制集权之外,人们不得不设法对皇权的恶性膨胀与滥用有所防备。
忠于华夏文化、加强皇权,并对皇权进行规范,成为士人的共识,这便是宋初学术思想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宋初的辞赋喜欢展现对君王的爱恋之情,往往在道德层面对君王有所讽谏,希望通过治心、涵养道德把君王塑造成具有内圣品格的王者。
宋儒完成学术重要转型儒学的复兴彰显着深切的淑世情怀,宋儒从对皇权的规范与约束,到对士风文风的整饬,再到对士人心灵的重构、本体论的开创,完成了学术的一次重要转型。
论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格卑是宋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内涵。
在宋代文人们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格卑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分析其来源、特点和影响,以期加深对宋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一、格卑的起源及含义格卑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的《临江仙·滟滟随波》:“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里的“白驹过隙”指的是时间飞逝,生命短暂,人要珍惜时间。
后来,这种意境转化为“格调高洁、意境恬淡”的诗歌特色,即“清·幽·自然”。
在宋代诗学中,关于格卑的理论和探讨产生了不少著作。
《唐宋八大家文选》中收录的王安石的《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贴对潇湘。
圆缺草茜香凝血,宿鸟巢枝声绕梁。
半岩疏雨过残暑,隔岸苍鹰飞古木。
三径就荒红叶小,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通过丰富的文字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环境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展示了格卑清幽、高洁自然的诗歌风格。
格卑的含义在宋代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格调高尚、风致淡泊宋代的诗歌以格调高尚、风致淡泊而著名。
在诗人的创作中,追求简约、清新、雅致的诗风,强调“超脱红尘、澄明淡泊、清净高远” 的心灵追求。
这种诗风体现了一种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反对过分追求功名利禄,推崇淡泊名利、自在神仙的境界。
2.意境深远、思维高超宋代诗人倡导的是一种超越常人的思维和境界。
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兴手法,借物喻情,通过对自然界、人生命运的描绘和感悟,表现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诗歌倾向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与时俱进的思想、哲学和文化中寻求新的人生价值的探索和研究。
二、格卑在宋代诗歌中的表现在宋代的文学历程中,格卑是一种清新雅致的诗风,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诗人和作品。
以下列举几位代表性的诗人和他们的诗作。
1. 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坛上的大家,他的诗歌作品影响广泛,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元时期古文批评之论“格”【作者简介】高洪岩(1967-),男,辽宁法库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2009A803)【内容提要】宋元时期古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以来批评家已经注意到了古文风格问题;元代批评家更是以风格批评为主体,从题材和风格的关系上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格”的内涵以及标准。
从理论上为明清时期古文风格论的形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铺垫。
【关键词】宋元古文批评格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
如方颐孙《大学新编黼藻文章百段锦》所罗列的十七格,其“格”的含义主要是行文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谋篇方法、布局方法、议论方法、描写方法、说理方法、用典方法、引用方法、辨析方法、反衬方法、推论方法、比喻方法、遣词造句方法、结尾方法等,就总体而言属于文章学中的文术一类。
古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
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没有直接谈“格”,而是使用了“格制”这个术语,但从所罗列的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成“格”和“制”两部分。
“格”含义相当于文章风格,比如“清新”、“雅健”、“华丽”、“典严”等,这些特征与古文的特点想吻合;“制”含义相当于体制,即文章布局、行文,比如“上下”、“前后”、“彼我”、“整齐”①等,这两个方面都是文章学的命题,但在选本中并未充分展开,仅仅是提出了思考。
宋代的古文创作蔚为大观,除了“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王、欧、曾”六家之外,苏门弟子、唐庚、吕祖谦等人也是古文大家,他们从创作实践上引导了古文的发展,但是缺乏理论上的建树,即使个别人涉及到了古文批评理论,也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专门化、系统化的长篇大作。
元代虽然也出现了郝经、许衡、王构、“金华三先生”、虞集、马祖常等古文名家,但在艺术成就上还是与宋代相去甚远。
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论文题目宋代诗话辞格论研究学科专业名称中国古代文学申请人姓名傅颖指导教师王勇副教授论文提交时间 2018年6月1日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选题意义 (1)二、研究现状 (2)第一章诗歌批评新体式——宋诗话 (4)第一节宋诗话对诗论的发展与探讨 (4)一、宋诗话对诗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委婉含蓄”为例 (4)二、宋人对诗论的探讨与争鸣:以“夸张”“歇后”为例 (6)第二节宋人对诗论的个性化创新 (12)一、宋诗话更新了诗论内容 (12)二、宋人以个性化视角书写诗话 (13)第三节宋诗话由“论诗及事”向“论诗及辞”转型 (15)一、理论性的诗话专著开始出现 (15)二、三大诗话汇编相继诞生 (16)第二章宋代诗话论辞格(上) (18)第一节以具体形象为特点的辞格 (19)一、比喻论 (19)二、比拟论 (21)三、摹状论 (23)四、设彩论 (26)第二节以突出强调为特点的辞格 (27)一、映衬论 (28)二、设问论 (29)三、复迭论 (30)四、排比论 (33)第三章宋代诗话论辞格(下) (35)第一节以精炼含蓄为特点的辞格 (35)一、用事论 (35)二、“翻案法” (40)三、精警论 (43)四、对偶论 (44)五、双关论 (46)第二节以变化多样为特点的辞格 (48)一、倒反论 (48)二、互文论 (49)三、错综论 (50)四、转品论 (52)五、飞白论 (54)第四章宋诗话对诗歌微观修辞的高水平研究 (56)第一节宋诗话对修辞方法的基础层(辞格)之重视 (56)一、辞格体现语用之美 (57)二、辞格运用须遵循自然之道 (59)第二节修辞生成过程的逆向还原 (61)一、荀子“修辞生成论”及其逆向还原 (61)二、以杜甫“用事”为例逆向还原其修辞活动过程 (64)三、以苏轼“比喻”为例逆向还原其修辞活动过程 (67)结语 (73)参考文献 (7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8)致谢 (79)中文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
王世贞“才、思、调、格”的文体意义作者:李树军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3期摘要:才、思、调、格是王世贞文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才是才能、性情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的个性特征的总和;思是情感、意义的生成和存在;调倾向于指一切声容意兴的品质;格倾向于指体裁和体貌。
这些概念都与古代文论中“文体”范畴的核心意义——体裁和风格有关。
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这是王世贞前期诗学理论中对“格调说”最为直接的论述。
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是王世贞对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
关键词:才;思;格;调;文体中图分类号:120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3-0110-03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中继李攀龙之后操柄文坛的核心人物。
才、思、调、格是其文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是王世贞对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
王世贞通过这些概念试图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创作主体创造性和文学的规定性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以体裁、风格为突出表现的规定性与以才能、思致为代表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这是文学复古运动中必须面对的和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从文体的角度能够较好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王世贞所面临的理论和创作困境。
《艺苑卮言》卷一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这是王世贞前期诗学理论中对“格调说”最为直接的论述,虽然论述过于简单,但这些论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
袁震宇、刘明今先生认为:“此语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由才思产生格调。
二是格调为才思的境界。
也即是说:诗文的格调是作者个人才思的体现。
反过来格调又对作者的才思起一定的制约与规范作用。
”陈伯海先生解释说:“诗人的才情形成了诗篇的构思,构思产生了音调,音调的高下又决定着作品的形体规格”。
‘“以“格韵”品诗张浣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摘要院“格韵”是宋代诗评家品诗时所用的与“韵”相关的重要范畴,“格”与诗人的意志高卑相关,而“韵”与诗人之情感相关,因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内涵界定,且唐诗重“韵”而宋诗重“格”,因此,在宋代以“格韵”品诗偏重在“格”一字。
然而,“格”与“韵”并非无关的两个词,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格高则韵远,格卑则无韵。
关键词:格韵;格;韵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10-01宋代很多品评者提出了“格韵”一词来品诗。
苏轼在《书鲁直诗后二首》中,就有:“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盘飱尽废。
”这里,苏轼品黄庭坚的诗文为“格韵高绝”,而在《书曹希蕴诗》中评曰:“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
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此语甚工。
”这里是从反面说曹希蕴的诗“格韵不高”。
而这两段话中虽都以“格”“韵”并举来品评诗歌,却很难推测出其内涵,但从修饰“格韵”的“高”与“不高”之词来看,多半是修饰“格”一字,因“韵”常指为一种流动变化的过程性,较少以高低来定。
苏轼品诗,似是以“格”为主,以“韵”为辅。
而“格”与“韵”的内涵所指,则在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中被论述得较为详尽。
诗有格高有韵胜。
予每论诗,以陶渊明、韩、杜诸公皆为韵倅倅胜。
一日见林于径山,夜话及此。
林曰:“诗有韵格,故自不同。
如渊明诗,是其格高。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句,乃其韵胜也。
格高似梅花,韵胜似海棠花。
”予时听之矍然若有所悟。
自此读诗顿进,便觉两眼如月,尽见古人旨趣。
然恐前辈或有所未闻。
这里,陈善将“格”与“韵”区分开来,以梅花来喻高格,以海棠花来喻韵胜,可见,“格”偏重于意志,而“韵”则更偏重于风情。
以此推论,“格高”为诗之立意高,也就是诗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不沉湎于沉坠之物,如陶渊明的诗歌,皆脱俗绝尘,而显清远,这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内在精神品格息息相关;而“韵胜”为诗之情盛,如“池塘生春草”一句,欣喜之情满溢,又如海棠花之摇曳生情。
从两宋文学谈宋人山水气格姜楠吉林大学艺术学院一、宋人学风下的审美变化(一)唐宋文学影响下的审美对比自魏晋以来,文人士大夫对于绘画、书法、音乐的影响便在不断加深。
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者时喜时悲,从宇宙之大到品类之盛,从聚会的欢乐到作者感叹终期于尽的悲苦,全字也随着作者的心态产生着变化。
字的解体间也一如那个时代一般洒脱成性。
音乐或如《广陵止息》随着嵇康的不羁俗世奏响在临刑之前。
从现存的隋唐代绘画上,我们可以发现专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特色,如展子虔的《游春图》用笔纤细雅致,青绿设色下表现的是隋唐时期繁荣华丽的盛世景象,像隋唐的诗文一般。
唐代帝王多喜爱用诗词考察学子学识,受此风影响,诗词风格日渐工谨华丽,就连一向以豪迈著称的诗仙李白也不能免俗。
正如这个繁荣的帝国一般,画师们也通过华丽的笔墨去歌颂盛世,如大小李将军的青绿山水,唐代宫廷的仕女图,都是以华丽的设色进行表现。
即使有徐熙、吴道子、王维等人以水墨情趣为主的“士夫画”开创者,但其所占比重却是小之又小。
时至五代十六国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自然景物的关注日渐增多。
唐人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也到了宋代才得到高度的重视,而理学在宋代虽然没有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但是文人士大夫们却是热衷于讲道论学,文人画的萌芽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成长,乃至绘画理论也不同于以往玄而又玄的比喻,开始出现对“真”“理”的探索。
我们可以参看这一时期的理论著作,如荆浩的《笔法记》其文中通篇所主要谈的便是“真”的问题,即绘画的真实性:曰: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窍矣?叟曰:不然。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
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
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
谢曰:故知书画者,名贤之所学也。
耕生知其非本,玩笔取与,终无所成,惭惠受要,定画不能。
文中所言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便是所讲要透过事物的表面探究事物的本质,正如同两宋的士大夫们对理学的热衷探讨一般,山水绘画也从隋唐的华丽风格转变为对事物的“真”的探求。
论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在宋代诗学中,“格卑”是一个相当流行的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的批判。
它常在一种轻松、随性的语境中被表达出来,有时观点鲜明、例证具体,有时又显得武断、空泛,比如韩驹径谓“唐末人诗”为“格致卑浅”(韩驹、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
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文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之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
”①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的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
”这种断语可以作为鉴赏之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果强作解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范畴之外。
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的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一诗话》)、‘气格如此之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过于严格的要求。
处于大崩溃前夜的唐季,已经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的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时代的暮气。
”②这一论述揭示了“格卑”的社会根源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的具体审美因素。
此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中的“格”,由于立足点也是“诗人的人格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形态”,所以在论及“格卑”之时,虽然注意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内容的高尚,仍不免‘格卑’之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未详③。
因此,学界对“格卑”观念的观照,要么停留于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的追索,却未能在审美范畴之内予以足够细腻的分析,未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在宋代诗学中的丰富意义及历史价值。
本文拟从具体批评语境出发,结合具体诗作,梳理宋代“格卑”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而澄清其历史价值。
“格卑”观念虽是在宋人手里发扬光大,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时诗人常在自嘲的语境中讨论”格卑”。
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樊川文集》卷三)这是自嘲苦吟之态。
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
格调说“格调说”来源:•中国古代的一种论持主张。
为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和清代沈德潜所提倡。
它强调格调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如《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所说“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辩则律清”,就是从这两方面着眼的。
在唐代以后的诗歌理论中,常常谈及诗的“格”、“调”如下:•唐代皎然《诗式》提到“格高”、“体贞”、“调逸”、“声谐”.•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提到“意格欲高”,“句调欲清、欲古、欲和”•严羽《沧浪诗话》认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认为“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等等。
这些诗论家都很重视诗的格调,但还没有把它作为论诗的决定性环节。
到明代前后七子,才把格调作为一个决定性环节来构成他们的诗歌理论。
格调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认为格调生于才思,格调之高超在才思之深远广博,故学习古人格调,不可在形貌上摹拟因袭,而要在扩大自己的才思上下工夫。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格调'就是一切声容意兴体制之‘总抽象'。
”•邹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所谓‘格'往往是指诗歌体制上的合乎规格;所谓‘调',就是指诗歌的声调韵律。
”不同诗歌理论下的格调论•前后七子的诗歌理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格调在他们的诗歌理论中都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
•1、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李梦阳强调“格古,调逸”(《潜虬山人记》),称“高古者格,宛亮者调”(《驳何氏论文书》)。
•2、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
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艺苑卮言》)他们都把格调作为论诗的重要环节。
•3、李梦阳还说:“诗至唐,古调亡矣,然自有唐调可歌咏,高者犹足被管弦。
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
”(《缶音序》)•4、王世贞也说:“余所以抑宋者,为惜格也。
宋代应用文体写作审美内涵概论
宋代应用文体写作审美内涵是指宋代应用文体作品具有的审美特点和意蕴。
宋代应用文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文言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包括了各种应用性质的文学形式,如书信、奏疏、碑铭、议论文等。
以下是宋代应用文体写作审美内涵的概述:
1. 以节俭朴实为美:宋代应用文体写作注重形式简洁、意境含蓄。
文字通俗易懂,避免冗长空泛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注重实用性和实际效果。
2. 追求精确细腻的表达:宋代应用文体写作注重逻辑清晰、文字准确,追求文字的精炼和表达的细腻。
通过精准选择词语、短句和修辞手法,准确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
3. 崇尚清雅自然的风格:宋代应用文体追求清雅自然的文风,倡导以自然为师的写作理念。
文笔流畅优美,情感真挚自然,注重情景描写和人物刻画的真实性。
4. 倡导文人情怀和意境的融合:宋代应用文体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试图将情感内涵与艺术呈现相结合。
文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讲述真实故事或表达个人情感,寄托对世情、人生和理想的思考。
5. 追求身份地位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宋代应用文体写作注重身份地位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文人在写作中既注重展示自身的学问才能和社会地位,也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福祉。
总之,宋代应用文体写作审美内涵以节俭朴实、精确细腻、清雅自然、情感意境融合和身份地位与社会责任平衡等为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宋代应用文体作品独具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1、宋代文学批评特点: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社会风尚大体上呈现出重文,尚理,崇雅的特点。
宋代实行右文政策,中央及地方官吏多用文士,大办学校,大开科举,因而造就了一批集学者,官僚,诗人与一身的人。
宋人讲“理”,此理,不仅是哲理,而且包括义理,事理,性理,情理和禅理。
宋代文化以复雅崇格为特色,风流儒雅是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美学风范。
宋人取名、字、号多以“翁”,“老”,“居”等自称,文化艺术上也多呈现出雅致化的倾向。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金明馆丛稿二编》)而宋代的文学理论就诞生和繁盛于宋代登峰造极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宋代文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学风尚。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中国古代有许多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数量众多,持帖浩繁,仅以诗话为名者即有数百种,是一笔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
它们多用随谈录的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了《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严羽)等针砭时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在资料辑录方面,至今已有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和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等。
(2)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进入历史的反思阶段,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
汉代人重“礼”,以“礼”为人的言行和待人处事的规范;宋人重”理”,以理为人的心灵秩序和内在准则。
(3)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宗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
尊杜宗韩是宋代文学批评的两大支柱。
宋代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生动局面;黄庭坚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宗;一代宋诗话,论诗也多以杜甫为宗。
宋代古文上承韩愈,一欧阳修为领袖的北宋诗文革新运用实际上就是尊韩文学思潮的表现。
宋人论文,都以韩愈为宗,故尊韩亦成为了宋代文学批评的学术尊尚之一。
《浅谈小学英语学科素养【学科教育之浅谈宋代诗学中的“格卑”观念】》摘要: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诗话》)、气格如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严格要,所谓禁体物语、举令即欧阳修《雪》云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全唐诗》卷六八三)相并无对象上关但无论是廊、柱、灯、雨、帘类物事还是倚、绕、敲类动作还是整体上温软、靡丽气氛都如出辙可以相拼接、置换、引言何谓格卑宋代诗学格卑是相当流行观念主要体现了宋人对晚唐五代诗某些审美特征批判它常种轻松、随性语境被表达出有观鲜明、例证具体有又显得武断、空泛比如韩驹径谓唐末人诗格致卑浅(韩驹、季随《陵阳先生室语》)目前学界批评晚唐五代诗就喜空泛地借鉴格卑观念比如《唐代学史》评郑谷诗云可惜常常失松浅体骨较弱格调也不够高① 这显然是沿用了欧阳修《六诗话》说法(郑谷)其格不甚高这种断语可以作鉴赏结却难以揭明病灶;如强作人就容易以实释虚滑向审美畴外比如臧清云前人评价郑谷诗多说其格不甚高(欧阳修《六诗话》)、气格如卑(叶梦得《石林诗话》)这是严格要处崩溃前夜唐季已不可能再激荡着奋发踔厉盛唐朝气了十哲也难脱代暮气② 这论述揭示了格卑社会根和精神背景却不能说明造成格卑具体审美因素外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辟专节讨论宋代诗学格由立足也是诗人人格乃至整代精神形态所以论及格卑虽然到诗歌若只有精神容高尚仍不免格卑讥气格亦关乎语言风格问题但语焉详③因学界对格卑观念观照要么停留借鉴、发挥要么进行士风人格层面追却能审美畴予以足够细腻分析能更切实、更全面地揭示它宋代诗学丰富义及历史价值拟从具体批评语境出发结合具体诗作梳理宋代格卑观念涵与外延进而澄清其历史价值格卑观念虽是宋人手里发扬光但其草创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当诗人常嘲语境讨论格卑比如杜牧《忆齐安郡》云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樊川集》卷三)这是嘲苦吟态再如韩俚《格卑》云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入云山输画匠动人风月羡琴僧南朝峻洁推弘景东晋清狂数季鹰惆怅尘流落尽抛怀抱醉懵腾(《全唐诗》卷六八二)这是嘲余反省格卑原因多情善感亦即吴融《离霅溪感事献郑员外》所谓足恨饶悲不由、徐夤《泪》所谓发事牵情不由(《全唐诗》卷六八七、卷七○)又如郑谷《贻》云琴有涧风声淡诗无僧格还卑(《郑谷诗集笺》卷三)句既暗示了格卑项外表征僧作语词或象频繁出现又宣称己格卑原因并不其《咏怀》云薄宦浑无味平生粗有诗景物还多感情怀偶不卑(《郑谷诗集笺》卷二)可见郑谷仍然认情怀多感是格卑根原因综上所述格卑观念草创际涵尚很模糊、简单包含了晚唐五代诗人对身创作零碎反思涉及风格、人格、语言等多种因素这些反思奠定了宋代格卑观念基础也宋人批判继承晚唐五代诗埋下了伏笔宋代诗学格卑观念涵上有很发展呈现出清晰性与复杂性并存貌方面格卑观念拥有相对清晰基涵格是法式、标准④而不是简单风格或人格;卑是低级、不高明而非粗俗、俚俗祖无择《都官郑谷墓表》论郑谷诗辞清婉明白不俚不野(《郑谷诗集笺》附录四)就是对欧阳修所谓其格不甚高脚也就是说格卑主要是综合性审美语言观念关是语言表能力即与言关系另方面格卑具体涵随着批评对象变化而呈现出分化倾向终体现两种相对立语言策略是胜言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世言白少傅诗格卑虽诚有然亦不可不察也元白张籍诗皆陶阮出专以道得人心事工不应格卑但其词伤太烦其伤太尽遂成冗长卑陋尔比吴融韩偓俳优词格卑则有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味岂复可及也元白张籍以主而失少杜牧云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非不佳然而词浅露略无余蕴元白张籍其病正只知道得人心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梅圣俞云状难写景如目前元微云道得人心事固乐天长处然情失太详景物失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其所短处二是言胜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装者外初似再三则无味要当以主辅以华丽则边皆甜也装者外腴而枯故也或曰秀而不实晚唐诗失太巧只外华而气弱格卑流词体耳宋人认正是胜言与言胜这两种语言策略造就了晚唐五代诗格卑特征二、胜言说胜言味着审美对象面前语言成从属性、性表达工具降低了身表现能力从而也使对象美感失了拓展空具体说其审美表征有二是叙事抒情情失太详以元白古体诗代表;二是写景体物景物失太露以郑谷近体诗型元白诗叙事抒情上具有酣畅淋漓情感魅力以至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樊川集》卷九《唐故平卢军节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这种风貌方面固然与情感身浓有关另方面更是语言策略产物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云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心则情见词所以入人深也唐人亦多乐府若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得名其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尽更无余味及其末也或是诙谐便使人发笑曾不足以宣讽诉情况欲使闻者感动而戒乎?甚者或谲怪或俚俗所谓恶诗也亦何足道哉!这段话分析得很深刻正可作前引《岁寒堂诗话》论元白诗格卑脚诗毕竟不说即使是述事也必须以抒情宗旨即述事以寄情而情感抒发要语言遮掩、修饰乃至重构即情贵隐如仅把情感放赤裸裸事件或情境加以表象化把玩所谓述情叙怨委曲周详就只能入人肌骨而不能宣讽人心换句话说当表象塞满语言空情感就成终极态貌而不再是通往微妙世界与高尚目标媒介《长恨歌》优美与孱弱兼具就太擅长情造态比如写与重逢那段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感君王辗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虚无缥缈楼阁玲珑五云起其绰约多仙子有人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教玉报双成闻道汉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枝舂带雨(《白居易诗集校》卷二)其语言策略是把简单思念情外化各种直观表象平面上密集地铺陈、展开、衔接、组合形成以核心较长抒情单元而语言身精炼性和精彩则退居次要宋人看这种作态表演是不高明是要用语言功夫铁成金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云白乐天《长恨歌》云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枝春带雨人皆喜其工而不知其气韵近俗也东坡作送人词云故将别语调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虽用乐天语而别有种风味非铁成黄金手不能也苏轼既没升华境界也没改换象只是剪裁出简约态梨花雨然添要看把当下视角变成视角待我离歌唱尽你将哭作梨花雨!这样便平面创造了深表象简约而风味无穷言对反作用力可见斑郑谷诗长写景体物唐末有郑鹧鸪美誉(《唐才子传郑谷传》)而他宋代几乎被众口词地呼格卑也主要因其写景体物作如周紫芝《竹坡诗话》云郑谷《雪诗》如江上晚堪画处渔人披得蓑归句入皆以奇绝而不知其气象浅俗也东坡以谓学教童蒙诗可谓知言矣然谷亦不可谓无语如春阴妨柳絮月黑见梨花风味固似不浅惜乎其不见赏苏公遂不人所称耳江上句浅俗仅仅知其美而月黑句风味知其所以美因月色暗淡梨花才分外显得皎洁若月色朗润则梨花必失色矣不句仍算不上高明《藏海诗话》亦拈出句人评曰月黑见梨花语少含蓄不如义山明无月夜佳也义山句处是着把客观因缘化主观情态不再是月黑造就了花美而是无月衬托了花美仿佛花美是我成就永恒这样便相句上增添了层由单带含蓄美这种语言功夫是郑谷诗所欠缺再如方岳《深雪偶谈》云郑都官《海棠》诗秾丽宜新着雨妖娆全欲开欧公谓其格卑郑诗如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逢月花格卑甚矣又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云郑谷《海棠》诗云浓艳正宜新着雨娇娆全欲开花惟海棠开可观雨尤佳东坡云雨有泪益凄怆亦也五代诗格卑弱体物命亦有功夫可见郑谷《海棠》诗只是毫无曲折地陈述物性重体物命而轻语言修饰尤其宜、全二语不仅结构上多余还把原就平白如话思用更平白方式强调了遍是白而又白浅又浅格卑甚矣睡轻句毛病亦写景体物还须禁体物语这里也有高手与弱手分如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云诗禁体物语学诗者类能言也欧阳忠公守汝阴尝与客赋雪聚星堂举令往往皆阁笔不能下然亦定法若能者则出入纵横何可拘碍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非不体物语而气格如其卑苏子瞻冻合玉楼寒起栗光摇银海眩生花超然飞动何害其言玉楼银海所谓禁体物语、举令即欧阳修《雪》云颍州作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欧阳修全集》卷五四)又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云古今以体物语形诗句或以人事喻物或以物喻人事可见体物语致相当比喻和拟人⑤二者原理都是形似而形似容易造成浅近效如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论石曼卿红梅诗条云(东坡)观画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诗定知非诗人言可论画、作诗法也世浅近者不知理做月诗便说明做雪诗便说白有不用等语便笑其不着题风晚唐人尤甚郑谷乱飘句虽不用比拟格但仍拘泥表象直写其乱飘、密洒态甚至比体物语更浅、更露所以格卑而苏轼冻合句所以能超然飞动是因巧用道教故以玉楼喻双肩以银海喻双目(赵令畸《侯鲭录》卷)貌似拘泥表象实则出入纵横也就是说郑谷习惯观察然表象特征又习惯用放松语言状态把握便总把表象表达得太准确、太直接、太呆板正所谓极有思、但其格不甚高(《六诗话》);而苏轼却用知识和智慧构然表象填入人容显示了卓越语言技巧综上所述元古体诗和郑谷近体诗以核心以表象归宿重表达胜表现重句胜词法宋人看这种胜言语言策略不仅无法发挥语言身潜能、塑造语言身美感而且使审美对象滞留表象无法容纳更丰富形式变化和更深刻容开掘这是宋代格卑观念层涵三、言胜析论如说宋人对胜言批判比较精锐、明朗那么他们对言胜态则相对复杂和延宕李贵指出唐北宋诗歌革新实质上是语言体观反是诗歌语言革新语言取代象被视诗歌要素诗歌优劣不象优劣而语言表现力表达尽否和造语工否⑥ 这判断虽难概全但至少说明多数宋人语言策略上进取心和信心这背景下宋人对晚唐五代诗语言成就是难置贬词比如《藏海诗话》云唐末人诗虽格不高而有衰陋气然造语成就今人诗多造语不成苏轼也认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名如蚕作茧不留罅隙吴子华、韩致光所以独高唐末也(李仪《姑溪居士集》卷四○《跋吴思道诗》)因宋人从言胜角批判晚唐五代诗格卑是种正向建设而非反向扭是极力发展语言表现力趋势立足言、关系而提出警醒和反思言可以工可以成就但却不该因身表现力增长而降低乃至失落其对工具职能《藏海诗话》所谓要当以主辅以华丽、晚唐诗失太巧只外华而气弱格卑也正是这思宋代格卑观念这层涵集体现俳优词、僧格卑、语高卑三命题俳优词格卑是批评韩偓、吴融(见前引《岁寒堂诗话》)与《藏海诗话》气弱格卑流词体致是思亦即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所谓诗太拙则近太巧则近词韩偓诗与词密切关系向是学史上定论如元朱晞颜《跋周氏埙篪乐府引》云旧传唐人《麟角》、《兰畹》、《尊前》、《花》等集富艳流丽动荡心目其盖出王建宫词而其流则韩偓《香奁》、李义山《西昆》余波也(《瓢泉吟稿》卷五)韩偓诗与词相似处是富艳风格既包含物象身珠光宝气也包括各种修饰语精致华丽;二是对象虚拟化倾向也就是说物事、情感都不再是具体主观体验而是以某种情境通例基础适当加入性化细节和修饰是语言工巧就愈发显得造作乃至空浮因韩偓诗太巧、格卑乃用套语言功夫修饰不对象从而造成语言富艳风格我复制这种我复制不只是简单语汇沿或语法套路而是整体语言策略诗人写诗首要目标不是表达对象而是表现风格比如韩偓三首诗《闻雨》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着枕函声《绕廊》浓烟隔帘香漏泄斜灯映竹光参差绕廊倚柱堪惆怅细雨轻寒花落《倚醉》倚醉无端寻旧约却怜惆怅难胜静楼阁深春雨远处帘栊半夜灯抱柱立风细细绕廊行处思腾腾分明窗下闻裁剪敲遍阑干唤不应(《全唐诗》卷六八三)相并无对象上关但无论是廊、柱、灯、雨、帘类物事还是倚、绕、敲类动作还是整体上温软、靡丽气氛都如出辙可以相拼接、置换这种现象李商隐晚唐五代诗相当常见但相对零星;到宋初西昆体那里则蔚观《瀛奎律髓汇评》卷八评《建茶呈使君学士》条对有很到位总结凡昆体必物上入故事、人名、年代及金、玉、锦、绣等以实又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云以含蓄天成上破碎雕锼下如杨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混沌死失其然态;而西昆体没落亦丢弃了然天成物事和情感而迷醉套富艳而人工语言系统这义上宋人批判韩偓格卑与批判西昆体雕锼是以贯皆出对语言我复制现象高警觉既然是高警觉其视野便不会仅仅局限富艳格僧格卑命题所针对风格就正了韩偓对面这命题是郑谷先提出即诗无僧格还卑晚唐五代近体诗僧遍地皆是僧格也相当泛滥比如王钦臣《王氏谈录》唐世诗僧条引王洙语唐世诗僧得名者众然格律体乏高远颜延所谓委巷歌谣耳又商刻《东坡志林》卷○云(司空图)又云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吾尝独游五老峰入白鹤观松阴满地不见人惟闻棋声然知句工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宋代这种僧格还得了些不雅称呼比如《说郛》卷三八引《续骫骳说》苏黄门每称(参寥子)曰释子诗无蔬笋气又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云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得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夫所残弃又作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酸馅气相比下陈善批评更公允、肯《扪虱新话》上集卷四忌俗与太清条云予尝与僧慧空论今诗僧如病可、瘦权辈要皆能诗然尝病其太清予因诵东坡《陆道士墓志》坡尝语陆云子神清而骨寒其清足以仙其寒亦足以死语虽似相法其实与关捩盖固不可犯俗而亦不可太清如人太清则近寒要非富贵气象固所忌也从以上评论我们已可归纳出宋人眼僧格基特征寒俭俗清无超然得气拾掇摹效士夫所残弃非富贵气象等等言以蔽就是语言清寒风格形成我复制从而显得格卑而僧格从晚唐直延续到南宋更显出其强惯性晚唐开始僧格就成诗人描写然简便易行模板比如王楙《野客丛》卷九以鸟对僧条列举了量以僧和鸟组成对仗晚唐诗并进步说仆又考不但对鸟也又有对以虫对以禽对以猿对以鹤对以鹿对以犬者得非嘲戏乎?这简单对仗问题就能显现惯性可怕尤其说明僧格晚唐五代波及广、影响深语高卑命题面上就体现了言胜真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六引《西清诗话》云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得;盖格有高下才有分限不可强力至也至罗隐、贯休得偏霸夸雄逞奇语欲高而尝不卑也就是说诗人刻用气象、力、刺激性词汇和声韵强化对象而不赋予对象任何具体、实涵就会使语言夸豪风格形成我复制比如贯休《观怀素草歌》对怀素草艺术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见亦不考虑喻象与喻体是否相合只是尽情铺陈、夸饰喻象成种语言狂欢闪电光边霹雳飞古柏身龙死骇人心兮目瞁顿人足兮神辟易乍如沙场战断枪橛箭皆狼藉又似深山朽石上古病松枝挂铁锡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珊瑚枝长束束天马骄狞不可勒东却西南又北倒还起断复续(《禅月集校》卷六)而苏轼说贯休诗有村俗气并举诗例以区别太白体(商刻《东坡志林》卷)很可能也是嫌它语高卑又《仇池笔记》卷上三豪诗条云(杜)默豪气正是江东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所发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奇便作杜默矣又费衮(《梁溪漫志》卷七诗作豪语条云诗作豪语当视其所养非执笔营者可能马子才作《浩斋歌》似亦豪矣反覆观雕刻工多随语尽郭功甫作《金山行》前辈多称虽极力造语而终窘边幅信乎不可强也可见宋人绝非味夸赞其诗豪奔放何纵横(《欧阳修全集》卷五三《答苏子美离京见寄》)风格而是对语高卑始终怀有警觉合而观俳优词、僧格卑、语高卑三命题充分体现了宋代格卑观念二层涵以言核心以风格归宿重表现胜表达重词法胜句宋人看这种言胜语言策略不仅压制、削弱了诗表达造成审美对象模糊、萎缩乃至退隐而且使语言身形式美陷入我复制泥淖使者产生审美疲劳格卑观念这层涵不仅切晚唐五代诗某些缺陷更延伸至宋人我反省四、结语格卑观念价值总格卑观念能够体现宋人对晚唐五代诗语言策略深刻批判胜言与言胜这两种相矛盾语言策略并存晚唐五代诗歌世界宋人看晚唐五代诗所以格卑就是因处理、言关系缺乏平衡感和控制力要么上我沉溺停滞表象特征要么言上我复制沦陷风格模板宋人具体批评语境里格卑观念常被表述成格致卑浅、诗格卑弱、气韵近俗、气象浅俗、衰陋、浅露、凡俗、村俗等等形成以格卑核心词汇近义语义场尽管语义场远不能囊括晚唐五代诗全部特征或弊端甚至具体到人也往往只足以论其格或体但这并不妨碍格卑观念成宋代诗学富有历史价值环方面格卑观念反映了种更具兼容性和创新性理想语言观念如说胜言强调语言表达力、工具性言胜强调语言表现力、足性那么宋人理想则是觉追语言控制力、合理性从而形成宋诗独特风貌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作诗贵雕琢又畏有斧凿痕贵破又畏黏皮骨所以难能脱二病始可以言诗矣就是对这种语言观念精辟表述有斧凿痕略近言胜黏皮骨即指称胜言;既贵雕琢又贵破这才能达到言诗高境界又朱弁《风月堂诗话》云西昆体句律太严无然态黄鲁直深悟理乃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地黄庭坚及江西诗派批判继承西昆体独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地就是这种语言观念觉实践而梅尧臣《依韵和晏相公》所谓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圆熟刺口剧菱芡(《梅尧臣集编年校》卷六)早就表现出对这种理想语言境界向往与追另方面格卑观念又显示了宋诗作历史整体兼收并蓄与我调节能力钱锺先生云从杨万里起宋诗就划分江西体和晚唐体两派而杨万里扭江西派法宝就是努力要跟事物主要是然界重新建立嫡亲母子骨肉关系要恢复耳目观感天真状态因其诗容上见得琐屑多聪明、很省力、很有风趣可是不能沁入心灵⑦这种重轻言、重表象轻风格语言策略与欧阳修所谓(郑谷)诗极有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又有何质区别呢?可见宋诗发展进程各种流派消彼长往往只是既有模式取舍与发挥而晚唐五代诗就是宋诗难以割合重要这义上那些格卑作宋人接受视野就不仅是反例和警醒还有可能成例和激励;而涵丰富格卑观念便能随这些取合和发挥提供足够辩护比如想摆脱江西派诗人便可以搬出晚唐诗胜言抨击江西派末流言胜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韩驹、季随(《陵阳先生室语》)因格卑观念不仅张旗鼓地烘托出宋诗语言理想也潜移默化地滋润了宋诗创作现实更进步说格卑观念不仅参与了宋代诗学审美语言观念上反思与实践而且与传统儒学观念具有因缘关系这里儒学观念绝非冠冕宣言或空泛教诲而是以润物细无声方式渗入到诗学骨髓首先语言哲学层面格卑观念乃是儒质说投影《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君子孔子是道德人品而发但人把质说发展重要学观念如陆机《赋》云碑披以相质又刘勰《心雕龙才略》云荀况学宗而象物名赋质相称固巨儒情也因质胜正相当胜言胜质则相当言胜野、史都各有不足质彬彬、质相称才是理想语言境界其次思维哲学层面格卑观念又是儒庸观体现朱熹《庸句》云者不偏不倚、无不及名这套思维哲学影响了众多学观念集表现对各种偏激学现象控制与调和比如《礼记》温柔敦厚说就是针对讽谏作品激情感而提出和术又李翱《答朱言》(《全唐》卷六三五)理义三者兼并说就是针对情有所偏滞而不流识所主各种流行学观念而提出审判和综合格卑观念亦是庸观体现是对偏或偏言语言策略双向批判如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元白张籍以主而失少贺以词主而失少理各得其偏而前引葛立方脱二病始可以言诗语也样包含着执其两端而用其思维模式因宋代诗学格卑观念是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儒学观念乃至思想传统继承与发展它既继承了又具体历史期和具体学现象发展了从而使身也获得了性比如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云巧则浅若刘禹锡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青螺是也句巧则卑若许用晦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是也显然是对格卑观念借用与发挥像这样从语言策略角评判唐宋诗优劣做法成明清诗学项尚而对任何偏激语言策略保持警醒和理智也常常成明清人论诗、评诗准绳。
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1. 引言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宋代,许多文人通过撰写评论文章和批评著作,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议和创作指导。
本文将介绍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
2. 文学评议与批评的背景在宋代,士人们重视对诗词、文辞和文章等文学形式进行评论和批评。
这种趋势得到了朝廷和社会的支持,使得广大士人积极参与其中。
3. 文章风气与价值观念在宋代,许多士人都追求儒家思想中的“陶渊明情怀”和“谢灵运文字”。
他们注重表达真实情感、塑造深入人心的形象,并强调审美上的优雅和华丽。
4. 文学技巧与表达手法宋代文人对于诗词创作有着独特见解。
他们注重表现自然景物、描绘人物形象,并追求意境与音韵相统一的艺术特点。
5. 文学批评的范围与方法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和批评涉及到各个方面,如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对诗词理论的讨论以及对作者个人修养和写作能力的评价等。
他们通过分类、解析和比较等方法,来评判文学作品的优劣。
6. 著名文人的评议观点在宋代,有许多著名文人也是优秀的文学评论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对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评。
例如苏轼、黄庭坚、陆游等。
7. 影响与意义宋代文人的文学评议与批评观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发展。
他们以其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宋代文人在文学评议与批评上所持有的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