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康德美学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西方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古典的上古时代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美学思想是同()一起产生的。
A.古典艺术B.古典文学C.自然哲学2、()是完全的社会学观点的代表。
A.3A.4A.5A.6A.C.7A.8、《理想国》和《法律篇》的作者是()A.苏格拉底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9、《诗学》的作者是()A.休谟B.贺拉斯C.亚里士多德10、贺拉斯在文论上的着作是(),,这原是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一封信。
A.《诗艺》B.《建筑十书》C.《诗学》11、标志着崇高从修辞学范围进入美学范畴贺一个新的美学范畴诞生的是()A.朗吉弩斯的《论崇高》B.贺拉斯的《诗艺》C.柏拉图的《理想国》12、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源头是()A.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第二部分信仰的中古时代和发现的近古时代1、A.2A.3A.4、(A.5、A.6A.C.崇拜亚里士多德D.艺术模仿自然7、“三一律”是由()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B.贺拉斯C.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D.薄伽丘8、14世纪被称为“诗圣”的人是()A.但丁B.彼特拉克C.薄伽丘D.布克哈特9、《十日谈》的作者是()A.但丁B.彼特拉克C.布克哈特D.薄伽丘10、()曾称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A.11A.1、A.2A.C.3A.4、A.蒲伯B.德莱顿C.考克试D.霍布斯5、()是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欧洲又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思想运动。
A.启蒙运动B.地理大发现C.“光荣革命”D.王朝复辟6、卢梭在文艺上的最大贡献,在于他()。
A.“浪漫主义之父”B.静寂主义C.百科全书式的学者D.儿童中心论7、《爱弥儿》的作者是()A.拉哈伯B.狄德罗C.卢梭D.伏尔泰8、“美在关系说”的提出者是()A.拉哈伯B.狄德罗C.卢梭D.伏尔泰9、法国古典主义的集大成者布瓦洛用诗体写成的()成为古典主义的法典。
康德与弗洛伊德对美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艺术与审美观念近现代哲学中的美学领域,康德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一直备受争议。
两位哲学家对艺术与审美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本文将分析康德与弗洛伊德之间的辩论,探讨他们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对艺术与审美观念的影响。
一、康德的美学观点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美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与人的感官和理性有密切关系。
他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无目的性”这一概念,即审美经验不会受到功利性的影响,纯粹以审美的形式存在。
此外,他还强调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认为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经验应该是人们所认同的。
康德对艺术的看法与他的美学观点密切相关。
他认为艺术是以审美形式呈现的作品,通过对美的追求,艺术家可以达到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目的。
康德提出了“目的论无中心性”的观念,即艺术作品不需要追求某种具体的目标或主题,而是通过形式的表达来触动观众的审美情感。
基于这一观点,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美的艺术”,即以审美形式为目的的艺术;另一类是“技术的艺术”,即以实用功能为目的的艺术。
二、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的奠基者,对美学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美的体验与情感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
他通过对人类无意识的探索,推崇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弗洛伊德主张将美学和精神分析相结合,将艺术看作是情感和欲望的表达方式。
弗洛伊德的美学观点与康德不同,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来进一步揭示人类内心的欲望和冲突。
他主张将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的观赏和创作,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表达和释放情感来实现心理的平衡和治愈。
三、康德与弗洛伊德观点的对比与辩论康德和弗洛伊德对美学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功能性方面。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与个体的感官和理性有关;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基于潜意识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中国对康德美学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大力引进康德美学,直接将其作为美育的学理根据。
第二阶段是在建国后作为唯心主义美学的代表,康德美学受到严厉批评。
在这一阶段,学界对康德美学持一种排斥态度。
第三阶段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康德美学研究在中国真正进入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康德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徐晓庚的《康德美学研究》等。
总之,康德美学研究呈现开放性,多样性的状态,不过相关专著主要偏重对康德美学的研究以及康德对美学的影响。
限于本人学力有限,对康德美学进行系统、全方位的研究,范围太大,力所不及,故希图以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论、本体论等基本理论为中介,来阐述康德哲学体系对艺术的影响。
第1章:艺术与哲学的关系1.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两座不同性质的高峰,艺术和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而艺术则纯粹体现出人类感性的灿烂。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哲学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艺术也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理念,对哲学也产生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第一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搞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被特定哲学思想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流露出来。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是最古老,最本源性的文艺学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康德认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非时间前后的关系。
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前的艺术家并不是艺术作品的起源,时间过程中在先的艺术家不决定在后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家决定不了艺术作品的本质。
同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也非表象的经验关系。
艺术作品并不栖息于艺术家,作品不是艺术家的属性。
收稿日期:2001-03-19作者简介:汪涛(1974- ),女,江西南昌人,广州中天科技有限公司翻译,硕士,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2001年8月第22卷第4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ZH AN J I ANG NORMA L C O LLEGEAug 1,2001V ol 122 NO 14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审美无利害性”概念的确立与“为艺术而艺术”命题的提出汪 涛(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5)摘 要:康德美学所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性”概念在理论上给当时的文学艺术极大的启发,文学艺术转向自身的价值追求,开创了西方现代批评的先锋。
文中通过分析康德对审美无利害性的阐释,以及唯美主义思潮是如何吸收康德美学思想、进而提出“艺术无功利”和“为艺术而艺术”等惊世骇俗的理论口号,并厘清它与康德美学的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文艺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批判》;“无利害性”;想象力;唯美主义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01)04-0042-04 唯美主义一词的英文为aestheticism ,由aesthetic(美学)一词演变而来,近年来又有人将其译作“审美主义”或“美学主义”。
唯美主义是从审美论出发看待文学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之一,它的基本信念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属性是审美性,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是审美价值,文学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美。
西方任何文艺思潮的背后必定有其哲学美学理论来源,唯美主义也不例外。
它的产生除了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外,更主要的是来自康德美学的直接影响。
康德在他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不涉利害”的命题,是美学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审美无利害性”这一命题直接引发了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产生,并且作为新的美学理论基石影响了现代美学的诸多流派。
在一些当代美学家看来,“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就象美国著名美学家杰罗姆・斯托本尼兹所说的那样: “除非我们能理解‘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现代美学理论。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简述康德美学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影响张红霞 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康德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中,主体性和形式性是康德认识论的两个主要特点,而康德所倡导的美学的先验主体性和形式性是由他自身的一些条件限制的,如:他的认识论的先验的主体性和形式性。
康德哲学之所以对现代和近代文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应为他的美学思想非常独特。
关键词:美学;浪漫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56-01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认识论的,讲认识必然即真的问题。
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是关于理论学的,讲实现意志自由即善的问题。
然而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他的《判断力批判》主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审美论和目的论,主要作用是联系前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由此可见,康德美学一方面是以知性的真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又指向意志的善,或者说它关联着知性的必然和意志的自由,因而具有双重性质。
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的,他的伦理学也是先验的,而联结康德的认识论是有先验的,这一点和伦理学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原理相似。
康德把这个先验原理称为“主观合目的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内在知性的自由活动。
主体性特点在这一先验原理中表现的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对象完全符合主体的主管目的,对象在表现出内在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主体想象力的发散思维和知性思考的自由活动,这一特点所表现出来额与客观对象的客观想和对象的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此外,这种审美先验原理还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形式性,即:主观合目的性也叫“形式合目的性”。
康德的观点是这么认为的,从主体的角度来对待,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活动一种抽象的活动,是一种无知性的概念,它不会涉及到利害关系,所以从审美学的角度来判断这个问题可以称作是“形式判断”;从对象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可以仅仅看做一种自由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对象的形式引起主体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对象的美和对象的概念知识和实用性功利等内容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因而只是形式。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问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
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高到创作的首位。
受其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推崇情感,运用想象进行创作,并认为创作没有外在的目的,同时强调个性主义,表现出了基本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西浪漫主义接受取舍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l8世纪末和l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代替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
作为一种运动,它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一次反叛,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革命,它带来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
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
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与其“社会关系的类似成正比”,“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界的现状与欧洲浪漫主义萌芽时期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和《判断力批判》这两部著作中。
前者主要分析优美和崇高的不同特点:优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小巧,和谐,让人心生爱怜;崇高则是巨大以至于无形的“壮美”,让人心生畏惧,甚至是恐怖,所以康德成其为“可怖的崇高”,它往往与道德联系在一起。
优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范畴,在他后来集大成的美学巨著《判断力批判》中,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仍然是按照这个一分为二的模式来处理的。
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即审美)的四个特征:(1)它是愉悦的,但是不带任何利害关系;(2)它是普遍的但不是概念;(3)它具有合目的性,但无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4)它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康德在这里提出了“共同感的重要概念”)。
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康德讨论了目的论判断力。
这是我国美学界长期以来都没有注意到的康德美学的重要部分。
其实,作为康德的对手和朋友,黑格尔对康德的目的论判断力理解得很透彻,概括得很精炼:“康德开始从这样的原则去看有生命的东西:在有生命的东西里,概念或普遍性包含在特殊性内。
作为目的,这普遍性不是自外而是自内决定着个别的和外在的东西,决定着有机体各部分的构造,这就是说,个别的方面自然而然地就适应目的。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72页。
不知道为什么朱光潜先生没有注意到)因此,黑格尔称康德构成了美学真正的出发点。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
而对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特性与影响的剖析与揭释,可增进对合目的性原理乃至整个康德美学的认识与理解。
一、康德合目的性原理的内涵1.目的与合目的性的规定在康德美学中,目的与目的性等概念都有他特定的规定,在探讨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之前,须把这些概念厘定清楚。
那么,什么是目的呢?康德给出了自己的确切的表征,他说:“一个关于对象的概念在它同时包含着这个对象的现实性的基础时叫做目的。
一、填空题(20分)1后康德美学中————、—————和——————三人的美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极为突出。
2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明确地将人的本质特征(“类特性”)规定为“————————”或“————————”。
3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的概念,4马克思在《——————》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5在马克思、恩格斯致——————信中,出现了“——————”和“席勒式”名词。
6马克思在《————————》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问题。
二、解释题:解释下列观点(每题10分,共40分)1“首先对劳动者说来,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非肯定自己,而是不是定自己,并非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非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报按、精神受到摧残。
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无拘无束,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突然若失。
……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性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最多还在居家打捞等等时,才感觉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性能时,却感觉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P82.您完全正确地反映了此刻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白作伶俐,而且是垂死的仿照文学的亠个本质的标记。
另外,我感觉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此刻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如何做;从这方面来看,我相信,若是把各个人物用加倍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加倍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
P1893.“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想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粹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简述康德美学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影响
作者:张红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8期
摘要:康德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中,主体性和形式性是康德认识论的两个主要特点,而康德所倡导的美学的先验主体性和形式性是由他自身的一些条件限制的,如:他的认识论的先验的主体性和形式性。
康德哲学之所以对现代和近代文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应为他的美学思想非常独特。
关键词:美学;浪漫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1
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关于认识论的,讲认识必然即真的问题。
他的《实践理性批判》是关于理论学的,讲实现意志自由即善的问题。
然而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他的《判断力批判》主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审美论和目的论,主要作用是联系前两者,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由此可见,康德美学一方面是以知性的真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又指向意志的善,或者说它关联着知性的必然和意志的自由,因而具有双重性质。
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的,他的伦理学也是先验的,而联结康德的认识论是有先验的,这一点和伦理学的美学思想是一致的,原理相似。
康德把这个先验原理称为“主观合目的性”,它的主要特点是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内在知性的自由活动。
主体性特点在这一先验原理中表现的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对象完全符合主体的主管目的,对象在表现出内在美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主体想象力的发散思维和知性思考的自由活动,这一特点所表现出来额与客观对象的客观想和对象的价值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此外,这种审美先验原理还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形式性,即:主观合目的性也叫“形式合目的性”。
康德的观点是这么认为的,从主体的角度来对待,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活动一种抽象的活动,是一种无知性的概念,它不会涉及到利害关系,所以从审美学的角度来判断这个问题可以称作是“形式判断”;从对象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可以仅仅看做一种自由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对象的形式引起主体的想象力与知性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对象的美和对象的概念知识和实用性功利等内容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因而只是形式。
所以康德说“美只是涉及形式”。
康德美学对以合的文论有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美学主体性的影响,浪漫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是多样性的,主要是對情感、想象和天才的论述等内容,这些论述有了康德的哲学和美学基础,
就可以发展得比较好。
这也可以说是康德从哲学饿角度,将情感从其他领域独立出来,即情感为独立的领域,也可以说是审美的领域,与之相对的感念主要是伦理学的意志领域。
康德认为,在主体的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活动在审美判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的是不受概念形式,主要受情感形式制约和影响的活动,这种情感认知具有普遍意义。
康德的理论也从不同角度想象力的创造功能进行了充分的认可,它从理论上认为从大自然提供的素材中创作的想象力完全不同与优越于大自然的东西。
他把想象力的创造功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对事物进行审美判断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想象力与知性判断的活动,这一理论具有独特的特点,对人们的观点影响较大,即康德所形成的理论即“纯粹美”或“自由美”。
另一种是在审崇高(壮美)中所体现的对事物的想象力与理性的活动,其间理性由于其自身特点创造了有明显道德意识的崇高。
在这两种情况中,想象都作为创造的基本功能,而情感则是创造的动力和内在依据。
关于天才的认识,康德曾经说:“天才是天赋的才能,它给艺术制订法规”。
艺术从零一个角度又可以认为是天才的创造,天才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独创性和典范性。
他从自己的理论学说的角度出发,把天才创造的作品认为是范本,认为这个范本是不可模仿和不可超越的。
因此,独创似乎是天才的特权。
康德天才论在当时的年代具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他最为可贵之处是他的理论不止于提出上述论断,他还根据审美判断的先验原理和审美活动的本质,深入探索和猜想了艺术天才的机制。
他认为天才的创造是一种完美的体现,是想象力与知性两者达到了一种“幸运的关系”以后才产生的。
他说“天才本质地建立于那幸运的关系里,这关系里没有科学能讲授,也没有勤劳能学习”。
所以,天才不存在科学中而只存在于艺术中。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对天才的解释体现出了先验哲学理性的光芒,与新古典主义天才论有较大区别,与神灵凭附的神秘主义天才论也有本质区别,它的解释使得浪漫主义天才论的学说具有较为合理的基础,在西方文论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洪流.规训权力与反抗权力——吉尔曼《黄色墙纸》的权力机制解析[J].外国文学.2006
年03期
[2]潘学权.谈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干预[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姜焕文.细读——新批评管见姜焕文[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5]田右英.身体的隐喻——《画皮》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09年14期.
[6]王裕亮.谢投八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解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2年06期.
[7]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贾佳.用两种声音阐述一段人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