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杨中外的画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感悟20字
画家张择端中间描写画里的人物,画上的人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行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画在上面了。
还写了一个有意思的场景: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正往下走,但桥下人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轿子,但是倒把旁边的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小毛驴有惊扰了欣赏风景的人,人们连忙回头来干小毛驴。
最后以《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收尾。
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张择端画的画可真传神啊!。
《3、记金华的双龙洞》前置性作业
班级:姓名:
一、我有朗读课文和课文里画的词语五遍。
(请家长签名)
二、生字书写时有哪些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最少写出三个)
三、我会动脑筋。
1.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接着写双龙洞的和来到;再写怎样通过来到;最后写。
2.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流出来的”;“在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听到了“声音轻轻的”。
3.预习完课文,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也可以是关于作者的写作方法的?(最少提一个问题)
4.随着文章去游双龙洞,你觉得洞中最有趣的是哪里?你觉得作者写得好吗?好在哪里?请举例说一说。
5.我能认真读书,把各个景点的特点以及你读书的感受标注在课本上。
(要在书上有批注,一定要落实)
四、我收集的关于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可以打印或粘贴在背面)。
《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绘画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欣赏和分析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难点:欣赏和分析著名的山水画作,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创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
2. 示范法:展示和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著名的山水画作,培养审美情趣。
4. 创作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引起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讲解:讲解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并结合示范进行讲解。
3. 欣赏与分析:展示和分析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
4. 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绘画创作,可以自由选择题材和表现手法。
5.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历史背景和发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著名山水画作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4. 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古代绘画艺术的教材或参考书籍。
2. 图片:展示著名山水画作的图片或幻灯片。
3. 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4. 视频或多媒体:用于展示绘画过程和分析画作。
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导学案小组姓名编写任课教师叶锦良【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 我能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学习重点、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知识链接】张择端相关资料: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清明上河图》相关资料: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
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
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
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给课本的生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想想每段讲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细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积累好词好句,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
4、巩固(1)我会读词语名扬中外撑船官吏形态各异毛驴悠闲溜达甚至拽住了惊扰作坊店铺摊贩摆小摊都城(2)我会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
课题: 20*、一幅扬名中外的画新授课前准备: 搜集《清明上河图》资料,准备摹本,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和观察图片,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k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2、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二、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3、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学习的问题:(1)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3、根据问题进行自学4、合作小组内讨论五、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4(1)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 (3)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阿(4)展示《清明上河图》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5)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图片,文字资料。
制作相应的幻灯片备用(也可用小黑板或练习纸)。
教学时间:1课时。
20、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照图画,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欣赏国画名家的传世之作欣赏国画名家的传世之作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细腻而又严谨的笔墨技巧、精致而清雅的线条、恬淡而又潇洒的气韵,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而这篇教案则是以“名扬中外的画”为主题,通过欣赏国画名家的传世之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画的特点和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国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2.掌握国画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中国国画的历史与发展2.国画作品的形式和意境3.国画名家及其作品的欣赏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精美的国画作品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国画的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2.1.中国国画的历史与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图示,讲解中国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元代的“四大家”、明代的“文人画”、清代的“八大家”等方面介绍国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2.2.国画作品的形式和意境教师可以讲解中国国画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如写意、工笔、重彩、淡彩等等,同时还要注意讲解国画作品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如传达快乐、哀愁、寓意或者寄情于物等等。
3.欣赏3.1.国画名家及其作品的欣赏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画名家及其作品进行欣赏,如张大千的《千里江山图》、吴昌硕的《梅花》、齐白石的《竹鱼图》等。
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国画名家的不同绘画风格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
3.2.国画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讲解国画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重点介绍“形式”、“构图”、“笔法”、“意境”等方面,让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去观察和欣赏国画作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活动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国画作品的欣赏和评比活动,每个小组需要选择一个国画名家及其作品进行欣赏,并结合作品特征和所表现的意境,进行评比和注解,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国画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说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六年制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
这个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从古代的思想家、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和绘画几个角度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这幅绘画作品的同时,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找出它名扬中外的原因,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
考虑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个学段的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画面中生活情景不熟悉,我制定了这样的教案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3.培养自学能力“对照画面学课文”这种学习方法是学生新接触的,我将教案重点确定为: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画面中的场景距离现实很远,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还不强,因此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教案难点。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能够在父母的帮助下,搜集有关的资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
由于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情景相距很远,我提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法,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能够置身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
针对本课的教案目标,我设计了让学生对照多媒体上的图片还有课本上的局部图,凭借联想,借助生活体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形象,读出感情,并采用小导游解说,老师范读桥北头的情景等多种方式训练。
《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漫步名画世界,体验艺术之美体验艺术之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逐渐增加。
其中,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
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名画,理解其中蕴含的艺术精髓,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开展一场名画之旅,成为了教师们喜闻乐见的事情。
本文就以《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漫步名画世界,体验艺术之美,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教案任务与目标《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是一项针对初中艺术美学教育的课程设计。
该教案基于中国传统名画和西方现代画派,将名画划分为“中国派”和“西方派”两大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其中,“中国派”主要以中国古典绘画和民间绘画为代表,涵盖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个画种;“西方派”则主要以欧洲历时1300年的绘画史为主线,包括了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各种流派,如迪里达、席勒、莫奈、梵高等名画家。
其目标在于,通过漫步名画世界,体验艺术之美,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貌,发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提升社会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案实施过程1.初步介绍名画概念。
通过制作PPT,介绍名画概念和名画的价值。
让学生了解名画不仅仅是美的表现,还包含着艺术家对生活的思考和创造,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厚重。
2.开展中国名画展览。
通过制作展板和投影,介绍中国名画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名画的质地、笔墨和构成,进一步感受中国画的神韵和意境。
教师可以同时为学生进行名画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绘画技能。
3.开展西方名画展览。
通过制作展板和投影,介绍西方名画的历史和代表作品。
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貌,进一步发现艺术与历史、文学、音乐等科目之间的联系。
同时,为学生进行名画观赏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和美感。
4.开展名画鉴赏大赛。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文原文及赏析原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张择端的画家,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长528.7厘米,高24.8厘米,画面内容丰富,生动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画面上,有热闹的街市,繁忙的码头,各种各样的店铺,还有来来往往的人群。
人们有的在买卖商品,有的在看戏,有的在喝茶,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画中的建筑也十分精致,桥梁、房屋、亭台、楼阁,每一处都描绘得细致入微。
特别是那座横跨汴河的大桥,结构复杂,工艺精巧,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清明上河图》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文献。
它以直观的方式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赏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小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艺术瑰宝和历史文化。
首先,课文详细描述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和尺寸,使学生能够对这幅画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画面中街市、码头、店铺、人群等元素的描绘,生动展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其次,课文强调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作者指出,这幅画的建筑描绘精细入微,特别是大桥的结构和工艺,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同时,这幅画也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最后,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小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还能了解到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这也启发学生们对艺术和历史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国宝蒙冤? 故宫藏《清明上河图》已遭篡改?(按:关于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原作,在历代流传、揭表、补全的过程中,是否有个别细微的部分遭到了人为的篡改问题,学术界向来说法不一。
本文代表新的一家之说,未必正确,仅供读者见仁见智。
)2003年1月12日,画家王开儒在画室中为记者讲解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专门从事古书画复制工作的王开儒,在复制故宫博物院藏画《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根据发现的疑点,经过几年反复论证,最终他断定,这幅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已遭人篡改,并非原貌,中华国宝蒙冤多年!据他介绍,1973年,故宫博物院在揭裱《清明上河图》时,在画首约80厘米处删除了一块“尖嘴立牛张口嘶叫”的画面,理由为“殊碍原画意境”。
王开儒为了解开这个谜团,遍阅历代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论述,考证了数种官方和民间流传的伪本、并学习了兽医知识,他认为,张择端原画作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数十人扫墓归来,在街口与也是扫墓归来的夫妻俩不期而遇,披斗篷的女人骑公驴在前(画面已模糊),男人头缠柳枝赶驴在后,偏巧正与路边老者牵着的发情母驴相遇,那公驴狂奔向母驴,把主人掀翻在地,而母驴张嘴嘶叫,耳失常态,腰向上弓,尾巴稍夹,拼命挣向公驴。
牵驴老者慌忙一手拽缰,另一手忙召唤前面一蹒跚学步的孩童躲开。
正拴在斜对面店铺前的一头公驴也四蹄翻刨,张嘴嘶叫,铺人无不侧顾。
1998年3月,作为画师的王开儒经多次要求终于在当时的故宫古书画保管部的档案中看到了《清明上河图》被删除的部分,并请故宫的专职摄影师将其拍摄下来。
1973年重新揭表前的《清明上河图》争议局部;圆圈内为“奔畜”驴身、老者与小孩。
1973年重新揭表后的《清明上河图》争议局部。
驴身被去掉。
因为故宫认为原画面应为茅棚一角,而非驴头。
王开儒评点所谓“《清明上河图》补全卷”有“画蛇添足”之嫌。
王开儒解释说,由于缺少对生活及历史风俗的考察,当时的故宫博物院专家误解了原画画意,将发情母驴误认为是“尖嘴立牛”,即删除了画面。
20、名杨中外的画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印刷品(包括邮票)和光盘,有条件的可要求上网。
教师准备有关挂图,有条件的应准备光盘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
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出示“阅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一、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
二、画上的街市非常热闹,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三、介绍了北桥头的场景)
3、学生质疑,随机解决一些问题。
三、赏读,展开想象
教师:(张贴挂图或播放光盘《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1、《清明上河图》中都有哪些行业的人物?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
4、北桥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交流问题。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同学们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