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汇编【精品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410.25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1.辛酉政变答: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不久病死,年仅6岁的载淳继位,由肃顺等八大臣辅佐,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派肃顺等八大臣护送咸丰灵柩起程,自己先期4天于11月1日回到北京。
次日,突然发动袭击,逮捕载垣、端华、肃顺,并以“不能尽心议和”、阻止回銮及抗旨反对垂帘等罪名,处以极刑,其余肃顺一派亲信分别革职、遣戍。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桂良、文祥、沈兆霖等为军机大臣,奕兼管军机处,并将载垣等拟定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1862—1874),两宫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政权实际落入慈禧之手。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2.马关条约答: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等。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
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答: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辛丑年)9月7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十一个国家的代表,与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在北京签订。
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折合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
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鸦片战争:事件:“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
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签订《南京条约》。
影响:1. 政治上,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 经济上,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3. 思想文化上,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2.《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1842年由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共13款,主要涉及五口通商、割地赔款、灌水自主权等内容。
影响:1.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 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马关条约》:是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而与日本签订的刻毒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1.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2.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3.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等。
影响:1.中国主权沦丧,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2.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民发展3.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对江浙两省财富的掠夺。
4.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并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运动过程:扶清灭洋、转入直隶、列强介入、对外宣战、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1、《望厦条约》《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1、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
共34款,。
规定美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比《南京条约》有所扩大。
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
2、《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
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
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
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3、虎门销烟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查禁鸦片,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于三月十八日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三天之内将其船所有鸦片尽数缴出,由洋商查明共缴苦干箱,造具清册,并要他们出具甘结,保证以后永不再夹带鸦片。
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于四、五月间被迫陆续缴出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又二千多麻袋,合计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斤。
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在林则徐主持下,用卤水和石灰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4、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清政府建立“公行制度”垄断外贸,规定外商来华办理贸易及其他事务,均需与经其特许之公行商人进行。
还先后颁发《防范外夷规条》(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嘉庆十四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道光十一年)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俾民夷不相交结”,对出口商品的品种与数量也加以限制。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适用于吴达德老师)-------杨帆编辑整理1. 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 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 “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
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 “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
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 《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一.名词解释1.延安整风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主观主义的任务,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毛泽东连续发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篇演说,标志着全党普遍整风的开始。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为了正确地解决党内矛盾,毛泽东制定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方针。
2. 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成为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一律平等的思想。
这一思想贯穿了反帝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联合社会主义苏联、支持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光辉思想。
②民权主义:包括自由平等观、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五权宪法等一套理论和方案。
规定了建国三时期说(军政、训政、宪政)。
它充满着民主主义精神。
出发点是避免专制独裁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流弊,真正做到“主权在民”。
目的使中国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③民生主义:发展前期的理论,提出“耕者有其田”;不仅要节制资本,还要“发达国家资本”,“振兴实业”。
三大政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正式决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阶段的进步性,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
3.《海国图志》清朝后期魏源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祥备的世界史地巨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题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新时代的开始。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反对和愤怒抗议巴黎和会上将中国的山东问题交给日本的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3. 新文化运动:指的是20世纪初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主张科学和民主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旧的文化观念,倡导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提倡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观念,为中国的文化改革开辟了道路。
4. 五卅运动:指的是1925年5月30日至6月1日在上海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工人和学生运动,又称“五三零事件”。
五卅运动最初因法国工人和学生运动的挫败而引发,要求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工权益、抵制日货和办学改革等。
该运动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特点,是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5. 南京国民政府:又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18日,是为了应对国共分裂情况下政权的重新组建而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位于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
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两党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也标志着国共两党开始掌握政权。
6. 九一八事变:指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沈阳制造了一起用来借口发动对中国侵略战争的事件,是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爆发前夜的重要事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伪满洲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
7. 南京大屠杀: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13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占领南京期间对南京城内的居民进行的大规模杀戮和暴行。
南京大屠杀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最为残忍的一部分,其罪行被认定为对人类罪的一种。
8.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8月28日至10月9日的中日两国在重庆召开的一次会谈,是中国国共两党和日本政府首次正式进行和平谈判。
中国近代史期末重点一、名词解释1.《南京条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西、比、荷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4.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5.三角贸易三角贸易:鸦片的激增导致三角贸易的出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重点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次运动,以迎接外来文化,引进外国技术为主要目的,以洋务总局为中心,主要由慈禧太后及慈禧太后的谋士们发起和推动的。
2.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一场侵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中国台湾海峡和日本冲绳岛海峡进行,中国败给日本,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外国侵略”时期。
3. 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突然袭击中国东北铁路,在沈阳发动战争,标志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正式开始。
4. 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由孙中山和国民党建立的一个政治研究机构,主要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研究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5.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政府,1911年10月10日成立,1949年10月1日解散,是中国第一个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11.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通过解决土地消除国民经济生活中贫富悬殊和贫富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未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没有提出正确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等。
这些都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因此它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民主义是旧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因此又称为旧三民主义。
112.《民报》《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
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
《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
《民报》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
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三民主义。
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
《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
113.《新民丛报》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
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
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
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汇集1、《望厦条约》《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1、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
共34款,。
规定美国享受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比《南京条约》有所扩大。
并规定准许美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
2、《穿鼻草约》亦作《川鼻草约》。
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
主要内容为:(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
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3、虎门销烟一八三九年三月,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查禁鸦片,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于三月十八日通知外国鸦片贩子,限三天之内将其船所有鸦片尽数缴出,由洋商查明共缴苦干箱,造具清册,并要他们出具甘结,保证以后永不再夹带鸦片。
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斗争,英、美鸦片贩子于四、五月间被迫陆续缴出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又二千多麻袋,合计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余斤。
从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在林则徐主持下,用卤水和石灰将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清除烟毒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4、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清政府建立“公行制度”垄断外贸,规定外商来华办理贸易及其他事务,均需与经其特许之公行商人进行。
还先后颁发《防范外夷规条》(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嘉庆十四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道光十一年)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住处所、行动自由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俾民夷不相交结”,对出口商品的品种与数量也加以限制。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1.闭关政策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10.片面“最惠国待遇”《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
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
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
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29.“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一、名词解释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辛亥革命后,由当时位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具有“宪法”性的文件。
1912年3月8日由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4年5月1日因大总统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而被取代。
1916年6月29日为大总统黎元洪所恢复。
共七章五十六条。
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名项民主自由权利。
2、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此次战争以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为讨伐对象。
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
至此,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
这次战争从广东出师北伐,所以叫做北伐战争。
3、驼峰航线“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
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
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
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适用于吴达德老师)-------杨帆编辑整理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
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
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
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
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
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
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
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
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
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
“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
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
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
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名词解释: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民报》,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天讨》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新民丛报》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大全1. 辛亥革命:指的是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2. 五四运动: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和市民激烈反对巴黎和会讨论中国领土问题的事件。
这一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新的高潮,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国共合作:指的是1924年至1927年间,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时期。
两党联合推翻北洋政府,推行“国共合作”的政策。
4. 南京国民政府: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国共合作的结果。
1927年至1949年,在南京建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5.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一种政治思想,包含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原则。
6. 重庆谈判:指的是1945年至1946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在重庆进行的政治谈判,旨在解决国共内战后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7. 三反五反:是中共中央在1951年发起的一场打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倾向的运动。
8. 文化大革命: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党内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加强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破坏。
9. 改革开放:指的是中共中央在1978年启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
10. 四人帮:指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四名主要领导人,即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和姚文元。
他们被视为文化大革命中的主要推动者,在1976年被党内其他领导人推翻。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仅供参考。
实际上,中国近现代史及其中的名词解释非常广泛,无法一一详尽列举。
1、《巴黎和约》引爆了五四运动,它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的(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P2512、1920年8月,陈独秀、俞秀松、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首先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发起组织(发起组、核心、纽带),推陈独秀为书记,组织部名称就叫中国共产党。
10月,李大钊与张国焘、邓中夏等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为书记。
1920年秋至1921年春,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先后成立了党的小组。
在此期间,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施存统、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先后在中国留学生中也成立了共产党小组。
P2643、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马林也出席了。
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1924年1月1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以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同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P2774、1925年8月26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各地方军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蒋介石逃到台湾,这是中国政府正规军队的建制。
P2955、戴季陶主义1925年六七月间,戴季陶在上海先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了“建立纯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被称为戴季陶主义。
他宣扬唯心主义的“道德观”,反对阶级斗争,鼓吹阶级调和,宣扬团体游“排拒性”,反对共产党跨党,反对国共合作,说什么:“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体不固;团体不固,不能生存。
”戴季陶主义的出炉,是统一战线分裂的前兆。
(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1.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2.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亚罗号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只,曾在香港注册,所领执照在1856年9月底已经失效。
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
这本是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
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诡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只,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向英国公开道歉。
叶名琛对英国的无理要求拒实力驳所,但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将所获疑犯交给英国领事馆。
在事件交涉过程中,英方故意制造事端,激化矛盾。
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5.永安建制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
官商督办: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
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
这种方式在当时情况下有利于保护企业,防止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皖系军阀——段祺瑞直系军阀——冯国璋奉系军阀——张作霖《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
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借师助剿:在太平天国进军江南时,清朝地方官闻风丧胆,有人建议把镇压太平军的希望寄托在借助外国军队上,这就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的“借师助剿”方略。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