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治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3
【《园冶》全文】【自序】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
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
”遂播名于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于公闻而招之。
公得基于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
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百,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延予銮江西筑,似为合志,与又于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
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
先生曰:“斯千古未闻见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改之曰‘冶’可矣。
”时崇祯辛未之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题。
园冶卷一【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园治读后感3000字一、园林之美,美在自然。
书中给我印象特别深的一点就是对自然的尊重。
园林不是生硬地去改造自然,而是巧妙地顺应自然。
就像我们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一样,园林也是。
那些山石、水流、花草树木,都不是随随便便摆放的。
比如说山石,不是简单地堆砌起来就完事了,而是要根据它们的形状、质地,找到最合适的位置,让它们看起来就像是从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水流也是,弯弯曲曲的小溪,潺潺地流淌着,这才是自然该有的样子。
不像我们现在有些城市里的人造景观,水都是直直的沟渠,一点生气都没有。
二、造园者的匠心独运。
造园者那可真是一群充满智慧和艺术感的人啊。
他们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
从整体布局到每一个小细节,都得精心设计。
就拿园林里的小径来说吧,它的宽窄、走向,都大有讲究。
窄窄的小径,蜿蜒在花丛之间,走在上面,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秘密花园。
而且造园者还特别擅长利用空间,小小的一块地方,能给你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他们还会巧妙地设置一些遮挡物,比如说假山或者是屏风之类的,让你在园林里走的时候,一步一景,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惊喜。
这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让平凡的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三、园林里的文化底蕴。
园林可不仅仅是好看的花草树木和石头的组合,它里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园林的名字到每一处景点的命名,都有着文化的影子。
这些名字往往都取自诗词歌赋,充满了诗意。
比如说“拙政园”,这个名字就很有深意,体现了园主人那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心境。
而且园林里的一些建筑风格、装饰图案,也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园林里走一圈,就像是在读一本历史文化的书籍。
这让我觉得我们老祖宗真的很厉害,他们把文化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园林这样的休闲之地,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四、与现代的联系。
《园治》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摘要:明代的园林营造大家计成,把中国古代的造园法则和自己丰富的经验进行升华总结,撰写了《园冶》一书。
这部著作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被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造园专著,是中国传统宜居思想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美学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生哲理的思索和追问所达到的层次,在园林中创造出的某种精神境域。
计成的《园冶》达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既通过山石、水木、建筑等艺术形式营造了园林意境,表达了自己的意蕴体悟,又在园林意境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境界。
他对园林幽静的“意境美”的营造无不是以“境界”作为最高要求的。
《园冶》以前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都已不复存在了。
留存至今的大多为明、清的宅园和庭园。
其中,苏州、扬州和川西园林和庭园,最为人所称道,而苏州园林和庭院更其著称于世。
计成的《园冶》是在镇江写成的第一部古典园林设计建造理论的专著,计成不仅是一位造园家,更是一位工诗善画的知识份子,因此作出了《园冶》这么一本著作。
进入明、清以后从文人中分化出一部分从事园林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
他们同工匠出身的造园家会合成一股新的推动力量,激发了造园事业向更高层次(或境地)的发展。
不少文人出来著书立说,特别是在人文荟萃的江南一带。
他们当中名声最为显赫的有明代《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园冶》的作者计成和清代《一家言》的作者李笠翁。
《长物志》和《一家言》并非造园学的专著,但它们的作者还是用了极大热情和较大篇幅阐述了园林中室庐、花木、水石等诸多方面的经验之说。
中国的传统庭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中国传统庭园在一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城市人口需求及建设。
借鉴西方现代庭园的发展经验,吸收西方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推动我国现代庭园的发展。
为了更容易理解西方现代庭园的方方面面,本论文首先对庭园及庭园的相关概念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介绍了西方传统庭园艺术几千年来的发展概况。
陈植(1899-1989) 著名林学家,造园学家。
1899年6月1日出生,上海崇明人。
1918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林科。
1919年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学科学习,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
1922年回国后,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教员,江苏教育团公有林(后改为江苏教育林)技术主任、场长。
1926年担任总理陵园设计委员。
1931年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33-1937年任江苏地政局技正,江苏省建设厅技正、科长,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等职。
他在中央大学执教时编写的《造林学原论》,为中国造林学奠定了初步基础,该书被教育部定为《大学丛书》之一,1949年由国立编译馆出版。
他根据多年从事教育林场及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感受,撰写了《十五年来中国林业》一文,1933年发表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艺小丛书》第六册上。
1937年抗战开始,陈植转入后方,到云南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他完成了由中国人自编《中国木本植物名志》的宏愿。
抗战胜利后,陈植被任命为海南岛接收大员。
他通过接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编著了《海南岛资源之开发》、《海南岛新志》两书,先后于1948年、194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近10篇有关海南岛农、林、渔、牧各业开发的论文,陆续发表在《东方》杂志上。
1947年接收工作结束,他又回到广州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共和国成立后,他任南昌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教授。
1952年院系调整,被调到华中农学院林学系任教授。
1955年他与华中农学院林学系师生一同并入南京林学院。
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
他先后担任中华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监事等职。
陈植毕生致力于林业教育和学术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国造园艺术,挖掘、整理祖国造园遗产。
他在日本留学时,受到导师本多静六博士和上原敬二等知名造园学家的影响,对造园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回国后更孜孜不倦地钻研、探求。
为弘扬祖国造园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他收集大量资料,编写了《造园学概论》一书。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_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自然,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谢,可观赏堂、山、桥、树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檄,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第四章名词解释1.皇家园林[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研]答:“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宫苑、苑囿、御苑等。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现存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2.写意山水园[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研]答:“写意山水园”指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林,其特点是以山水为骨骼,以诗情画意为表现形式。
3.榭[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研]答:“榭”是中国园林建筑中依水架起的观景平台,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四面敞开,平面形式比较自由,常于廊、台组合在一起。
平面通常为长方形,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有时建筑物的四周都立着落地门窗,显得空透、畅达,屋顶常用卷棚歇山式样,檐角地平轻巧;檐下玲珑的挂落、柱间微曲的鹅项靠椅和各式门窗栏杆等,常为精美的木作工艺,既朴实自然,又简洁大方。
4.苑[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研]答:“苑”是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
大的苑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射猎行乐。
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
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
5.舫[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舫”是仿照船的造型,在园林的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北京颐和园的“清晏舫”等。
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
6.陈从周[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
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著有《说园》等。
7.艮岳[西南林业大学2012年研]答:“艮岳”是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之一,属于中国宋代的著名宫苑。
中国建筑史19981.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构建筑位于(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2.“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是指(大朝、治朝、燕朝),“五门”是指(皋、库、雉、应、路)3.“东西堂”制度是(魏晋)时期开始的(宫廷布局)制度。
4.“里坊制”大约解体于(宋朝),取而代之的是(厢坊制)。
5.秦汉的陵体称(方上),底边的边长达到(350 米)到了(唐)朝时,开始盛行“因山为陵”。
6.我国石窟寺的主要形制是(佛殿式)和(塔院式)。
7.从唐朝道宣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成为以(佛殿)为中心。
8.宋朝的米芾认为,湖石之美在于(瘦、皱、漏、透)。
现存湖石掇山最佳一例是(苏州环秀山庄中的湖山假石),造景中以(太湖石假山)为最杰出,由(戈裕良)等人设计。
9.徽州居民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
10.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11.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主要取决于构建间的(榫卯)结构,相当于一个(铰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阻尼面)。
12.宋代用材制度中,“材”与“份”的基准分别为斗拱的(拱高)与(拱高的1/15)。
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单位是(份),主要用于度量构件的(长,宽)。
13.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用材的最高等级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厥门)建筑上。
14.近代的建筑透视法是(清)朝时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我国的。
15.北京协和医院是美国建筑师(胡塞和墨菲)设计的,属于(中国式复古主义)风格。
19991.古代都城的居住划分单位在汉朝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
宋代都城的布局采用(厢房制),唐采用(里坊制)。
2.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属于(雉门)形制。
3.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
4.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
1.园治的相关内容《园冶》,又名《夺天工》。
刊行于明崇祯七年(1634)。
这是中国古代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造园学专著。
全书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
《园冶》并不是从理论视角来写作的。
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课本。
2.留园,拙政园,寄畅园特色【留园简介】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
坐落在苏州市阊(音:chāng)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另一资料:留园修建于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
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
留园占地约30亩(另两资料:2顷、约30000平方米),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
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鱼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园冶名词解释
园冶,又称为园艺冶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园艺设施冶金学,即利用冶金技术来解决园艺设施中的问题。
园艺冶金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园艺设施材料:研究不同材料在园艺设施中的性能和适用性,包括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的特性和选择。
2. 园艺设施构造:研究园艺设施的结构设计和构造方法,包括温室、大棚、水培设施等的设计原理和施工工艺。
3. 园艺设施表面处理:研究园艺设施表面的处理方法,包括涂层、镀膜、阳极氧化等技术,提高材料的耐候性、抗腐蚀性和光透过性。
4. 园艺设施保温和遮光:研究园艺设施保温和遮光的技术,包括使用隔热材料、遮光网、遮阳罩等方法,提高园艺设施的保温效果和光照透过率。
5. 园艺设施通风和温控:研究园艺设施的通风和温控技术,包括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温室控温等方法,保持园艺设施内的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通过园冶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园艺设施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留园理水手法水,苏州园林的灵魂《园治》有曰:卜筑贵从水面,立基讲究源头。
即园林内房屋的位置最好临水,规划房屋时要分析水源所在。
故而规划园林的第一步是理水即布置园内的水。
十亩左右的园林基地,取十分之三的面积,开挖水池水池形状,随地势布局,最忌建成规则的方、圆样式。
以水池为中心,再辅以溪涧,水谷,瀑布,让园内水系曲折回还,以此扩大空间感,是苏州园林常用的理水技巧。
苏州园林内的池塘,通常下面会有口井,所以园林可能干涸、荒芜,淤塞,但一旦挖开,清流依旧。
园林内水的故事仿佛与水无关,却与水一般无处不在——引:借、泉、井“无水不成园”,模拟天然山水的园林内水的存在与山不相上下,而且中国文化中山为阳,水为阴,山水一处,自然阴阳。
道家尤爱水,老子说“上善若水”,庄子云:“水静犹明。
” 换做儒家,孔子也有“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这样山水仁智的说法。
因此筑园的基础就是“叠山理水”。
“你知道为什么叫‘理’水,而不直接叫凿井、挖池吗?”因为叠山可以“无中生有”,你可以运来一堆石头叠出一座“山”,但水是没法“无中生有”的,所以要“借”,要引,要梳理、要通竣。
最初的园林大多在郊外、身处大自然中,寻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依山临水,但到了晚明时期城市园林兴盛,借就不易了,当然苏州园林中也有借水的,譬如沧浪亭,借古河葑溪之水;譬如昆山曾经的玉山佳处直接借阳澄湖的水,东山启园借太湖水,这都是在水边起的园林。
最妙的“借”是网师园,园内自有一股清泉——涵碧泉。
1978年当时的涵碧泉淤塞,著名的“山石韩”第三代韩良顺带工人开挖,还没挖到一股森然凉意便汩汩而出,很快,清泉喷涌泻出,大家恍然大悟,难怪涵碧泉旁边有个亭子叫“冷泉”,因为此泉正属冷泉。
名字得自宋代朱熹的诗句“一方水涵碧”。
但这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对于没有这么得天独厚的园子而言,这水就需要好好“理”了。
怎么理?凿井,引河水,甚至引雨水……想方设法把水弄过来,而且不是弄过来就完了,还需要水是活的,最好是流动的。
【单选题】【1】1.先秦最重要的设计著作是( ▲ )A.《管子》B.《孟子》C.《考工记》D.《墨经》2.《园治》是著名园林设计家( ▲ )的作品,它是明清园林建筑理论的重要成果。
A.计成B.宋应星C.李渔D.周甲胄3.由著名设计家勒·柯布西耶营造的( ▲ )教堂,成为现代教堂建筑的著名实例。
A.圣保罗B.佛罗伦萨C.圣彼德D.朗香4.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中世纪( ▲ )式建筑艺术的代表。
A.罗马B.拜占庭C.哥特D.多立克5.青铜是铜和( ▲ )的合金。
A.钴B.铝C.锡D.铁6.现代设计文化对设计的物化分类是:视觉传达的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的公共艺术、( ▲ )A.服饰产品设计B.工业产品设计C.手工业产品设计D.生活商品设计7.钢铁、塑料、纸张属于设计文化材料分类中的( ▲ )A.原生材料B.复合材料C.声光材料D.有机材料8.设计过程的以下四个步骤中,主要核心是( ▲ )A.市场调研B.技术规范C.构思方案D.讨论修正9.任何设计家知识的存在都有两个方面,即知识的( ▲ )A.外在性和内在性B.保守性和开放性C.准确性和模糊性D.包容性和排斥性10.以下选项不属于工业产品设计的特征的是( ▲ )A.适用B.精巧C.古拙D.触感11.下列法律中,哪种对保护设计家的合法权益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B.《著作权法》C.《专利法》D.《广告法》【2】1.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全书是( ▲ )。
A.《管子》B.《园治》C.《淮南子》D.《天工开物》2. ( ▲ )被誉为“人类技艺所能想象的最宏伟、最壮丽的大厦”。
A.佛罗伦萨主教堂B.圣彼德大教堂C.比萨教堂D.卢浮宫3.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罗伯特·文丘里是( ▲ )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倡用装饰符号,表达个人的感情。
A.功能B.浪漫C.现代D.后现代4.宋代毕升设计的活字印刷术,是设计文化继承方式中的( ▲ )设计。
【自序】不佞少以口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口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口口吴(江口)口居口州。
口口皆佳山水,口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口口假山,予偶口之,口口一笑。
或口曰:“何笑?”予曰:“世所口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口成“壁适晋陵方伯吴又于公口而招之。
公得基于城口,乃元朝温相故园,口十五口。
公示予曰“斯十口口宅,余五口,可效司口温公‘独口’制。
”予口其基形最高,而口其源最深,口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爷口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面意;依水而上,构亭台口落池面,篆壑口廊,想出意外。
口而出,口步口四百,自得囗江南之口,惟吾独收矣。
奇,亦口口抒略尽,益复自喜。
口汪士衡中翰,延予口江西筑,似口合志,与又于公所构,并口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口。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口,主人皆予口桓信宿。
先生称口不已,以囗口关之口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囗先生。
先生日君之开辟,改之日‘冶’可茱。
”口崇口辛未之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口。
园冶卷一【口造口】世之囗造,口主囗匠,独不口三分匠、七分主人之囗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口巧,口云精口,其人□口斧斤者哉?若匠性雕口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囗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口口,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
假如基地偏缺,口嵌何必欲求其口,其屋架何必拘三、五口,口口多少?半口一广,自然雅称,斯所口“主人之七分”也。
第园筑之主,犹囗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口,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口求得人当要口用。
“因”者:随基□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口口,泉流石注,互相借口;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口置婉口,斯口“精而合宜”者也。
得景□无拘口近,晴口口秀,口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口屏之,嘉口收之,不分町口,尽口烟景,斯所口“巧而得体”者也。
请结合红楼梦和园冶,谈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举两个现代的实例,加以具体分析,并论其当代设计意义《园冶》一书它从造园的艺术思想到意境的意匠手法,从园林的总体规划到个体建筑设计,从结构列架到细部装饰都有系统的论述, 《园冶·兴造论》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即园林或景区的规划、设计须因地制宜,设计者应切实准确把握住拟规划地域的“地脉”,开发、设计应注意与原有生态系统、地域文化系统和谐共生,尽量避免或减少破坏性开发、孤立性开发。
所谓“因”,从有形物象层面,就是要随着地势的高下,根据地形的变化形势,设计成相应的景观内容。
例如登高宜建亭处建亭,形成游览观赏点;近水滨的地方适宜顺势造水榭;游览路径不妨偏僻而蜿蜒,意在曲折自然,“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园冶·相地》篇论及了园林、景区选址问题,涉及内容非常广泛。
计成认为“园基不拘方向……得景随形”,不论是山林地、城市地,还是村庄地、郊野地,都可以根据风景地域的情形,即基地的形状和环境,创造景境,设计景物。
山林地类型建造园林、景区,自然条件最为优越。
地形地势,有高有洼,有曲折的溪流、瀑布深渊,有陡峭的悬崖、平坦的林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即像这种自然风景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财、物的投入,不需要大兴土木来改变原生态系统,仅需“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利用自然多于改造,着意突出自然本色,以符合人们返回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需求。
城市型地域,要设计园林,计成认为“必向幽偏可筑”。
造景之法:借于有形,匠意无限,“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
计成认为借景是最重要的。
园林的空间是有限的,若将园外的景致巧妙地收入园内游人视野中,与园内景物融为一体,不仅突破园内有限的空间,小中见大,丰富景色层次,而且使园林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
而实质上,计成所述的“借景”不只是从游赏角度,考虑景境之间空间的有机联系,其义涵盖了园林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景境(物境与人活动的人境)的“意境”构思。
中国建筑艺术专项考核试题一、单项选择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单选题]A.木B.金属C.石√D.±2 .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一一赵州桥修建于()[单选题]*A.商朝B.秦朝C汉朝D.隋朝√3 .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单选题]*A.大兴城B.长安城VC.罗马城D.洛阳城4 .唐朝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工种是()。
[单选题]*A.都料匠√C.工使D.图工5 .元大都是按照()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的。
[单选题]*A.汉族√B.藏族C.蒙古族D.满族6 .清朝时颁布的(),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单选题]*A《工部工程做法则例》√B.《园冶》C.《营造法式》D.《木经》7 .下列建筑群中,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是(1[单选题]*A.沈阳故宫8 .承德避暑山庄C.北京故宫√D.曲阜孔庙8 .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古代木构架结构是()。
[单选题]*A.抬梁式√B.梁柱式D.井干式9 .下列屋顶建筑形式中,有单檐与重檐之分的是()[单选题]*A硬山顶B.卷棚顶C.悬山顶D.尻殿顶√10 .九脊顶是()的俗称[单选题]*A硬山顶B.卷棚顶C.歇山顶√D.尻殿顶11 .下列官式建筑屋顶形式中,级别最低的是()[单选题]*A.卷棚√B.硬山C悬山D攒尖12 .利用太阳的投能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的古代宫殿建筑的室外陈设是()[单选题]*A.嘉量C.华表D.沙漏13 .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是()[单选题]*A.嘉量√B.日辱C.沙漏D.漏刻14 .布达拉宫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
[单选题]*A.院落式B.宫殿式C.宫堡式√D.园林式15 .中国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是(1[单选题]A.社稷坛B.孔庙C.天坛√D.地坛16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
【《园冶》简介】《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园冶》是计成将园林创作实践总结提高到理论的专著,全书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一部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同时,《园冶》采用以“骈四骊六”为其特征的骈体文,在文学上也有其一定的地位。
【《园冶》作者简介】计成,字无否,江苏苏州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而且也能诗善画,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主要内容和精髓】《园冶》共三卷,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
《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
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
在十篇的论述中,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
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计成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所以在《园冶》中,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闲情逸趣的内容很多。
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
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
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但“安亭有式,基立无凭”。
建造在什么地方,如何建造,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
例如在厅堂前置山,“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那就是败笔。
长廊是游览的路线,“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
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可“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达到有机的统一,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
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乡,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横溢,各具特色。
如苏州拙政园,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作。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
《园冶》说:“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谢,小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
《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
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
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园说》部分内容简介】《园说》是全书的总论,作者从造园艺术出发,就园林所要达到的意境做了描绘,其中最为精辟的莫过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了。
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一个纲,也是人们评价一个园林艺术作品的重要信条,两篇文字都不仅长,但言简意深。
第一篇《相地》列举山林、城市、村庄、郊野、宅旁、江湖等不同环境中的园林选址和景观设计要求。
第二篇《立基》重点叙述各类园林建筑以及假山选址立基的艺术和技术要领。
第三篇《屋宇》,分疏了各类建筑名称、功能以及梁深结构类型、变通方式后的图式。
第四篇《装折》即装修,说屏门、天花、门窗隔扇等可折装木柞的式样与做法。
第五篇《门窗》讲述园林建筑门窗多种外形轮廓与做法。
第六篇《墙垣》,揭明不同材质所构成不同类型墙垣及其施工要领。
第七篇《铺地》概述各种材料铺装地面形成种种花纹图案。
第八篇《掇山》,以大量篇幅陈述了园山、万山等八种假山以及石池、峰、峦、岩、洞、涧、水、瀑布等堆砌方法、工程技术要领和艺术追求。
第九篇《选石》,罗列了太湖石等十六种可供掇的山石产地及各种的石料的色泽、纹理、品质。
第十篇《借景》以实例说明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园冶》全文】【自序】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
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
”遂播名于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于公闻而招之。
公得基于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
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百,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延予銮江西筑,似为合志,与又于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
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
先生曰:“斯千古未闻见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改之曰…冶‟可矣。
”时崇祯辛未之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题。
园冶卷一【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
体、宜、因、借,匪得其人,兼之惜费,则前工并弃,既有后起之输、云,何传于世?予亦恐浸失其源,聊绘式于后,为好事者公焉。
【园说】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
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提,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刹宇隐环窗,彷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
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
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白苹红蓼,鸥盟同结矶边。
看山上个篮舆,问水拖条枥杖;斜飞堞雉,横跨长虹;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
一湾仅于消夏,百亩岂为藏春;养鹿堪游,种鱼可捕。
凉亭浮白,冰调竹树风生;暖阁偎红,雪煮炉铛涛沸。
渴吻消尽,烦顿开除。
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
移风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窗牖无拘,随宜合用;栏杆信画,因境而成。
制式新番,裁除旧套;大观不足,小筑允宜。
〖一相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
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
村庄眺野,城市便家。
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
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铺云。
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
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度。
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
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叠围墙,居山可拟。
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
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一)、山林地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
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闲闲即景,寂寂探春。
好鸟要朋,群麋偕侣。
槛逗几番花信,门湾一带溪流,竹里通幽,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起鹤舞而翩翩。
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
千峦环翠,万壑流青。
欲藉陶舆,何缘谢屐。
(二)、城市地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
开径逶迤,竹木遥飞叠雉;临濠蜒蜿,柴荆横引长虹。
院广堪梧,堤湾宜柳;别难成墅,兹易为林。
架屋随基,浚水坚之石麓;安亭得景,莳花笑以春风。
虚阁荫桐,清池涵月。
洗出千家烟雨,移将四壁图书。
素入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
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未久重修;安垂不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窗虚蕉影玲珑,岩曲松根盘礴。
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处寻幽,胡舍近方图远;得闲即诣,随兴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