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5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覃晴谭天【摘要】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节目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对《中国好声音》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电视选秀节目;传播特征;价值创新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再次掀起了电视选秀的收视热潮,首期收视率破1.5%,第二期2.8%,节目冠名费6000万。
而且话题不断,影响力延伸到互联网,不到一个月,《中国好声音》网络覆盖量超2亿条,新浪微博已有76万粉丝,视频观看次数超3700万。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日趋低迷低俗电视选秀节目何以再次唱响最强音?它能否开启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新世代?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发展脉络,从其节目模式进行解构和剖析,希望找到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升级换代的密诀。
一、音乐类选秀节目的演变中国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将近30个年头,其雏形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是它开创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先河;20年后,湖南卫视2004年推出的《超级女声》成为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新时代的领军者;现如今,《中国好声音》逐渐显现出强势的竞争力。
一路以来,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在“选”与“秀”的矛盾中徘徊,在专业性与娱乐性的博弈中成长。
1、音乐类选秀1.0,为选而秀在中国电视史上,最早在电视荧幕上进行新秀选拔的节目当数中央电视台1984年创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其举办的宗旨是“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新人新作、丰富电视荧屏”,由此不难看出,其属性首先是专业比赛,其次才是电视节目,电视播出服务于比赛。
随着时代的变迁,《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在赛制和播出上逐步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包括直播取代录播、细分唱法组别、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吸收新唱法组别。
而变革的基础仍然是满足专业选拔的需求。
传播中国好声音展现什么的中国形象特征中国形象特征是一个广泛而又深入的事物,《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正是把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传播出去。
《中国好声音》以其真挚、友爱、尊重、关爱、勤奋、梦想等价值观完美融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型传播模式,向世界展示出当下中国的文化特色,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
《中国好声音》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该节目以细腻的文化内容和精致的形式传播出中国的文化精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打破了台湾、大陆的文化壁垒,实现了两岸文化的输出和融合。
《中国好声音》也是一种文化新闻传播方式,节目中每位选手及评委都以独特而又真挚的文化态度展示出中国文化中的真实性和激情。
他们致力于展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如“尊重老年”、“崇尚友爱”、“尊重劳动”等。
另外,《中国好声音》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俭、勤奋、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体现了在当代中国强调发挥优势、积极进取的思想和精神。
节目中出现的梦想也更加深入地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如“懂得珍惜、奋斗不息”。
对参赛选手们,参加节目不仅仅是参加比赛,更是一种追求梦想的行为,为自我追求拼搏,为自我实现梦想而努力。
《中国好声音》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价值的传播。
它所传达的是爱国、勤奋、梦想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和价值观,
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友爱的特色。
总之,《中国好声音》为世界展示了中国当下文化的特色,呈现出中国的美好形象。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尊重、友爱、勤奋、梦想、爱国等,同时它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进行了有力的诠释,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活力,传播出更广阔的世界观。
中国好声音成功的因素自2005年后,各电视台选秀节目相继推出,从湖南电视台的超级女声到当下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层出不穷,节目推出面临巨大的收视率竞争。
但是,中国好声音却以黑马姿态突破了当下娱乐低谷,从本质来说中国好声音是选秀节目的最新轮回起点,所以其能在国家推出限娱令,观众音乐热情大幅下降后取得从大街小巷到颁奖晚会的成功。
中国好声音栏目的制作基础、运行体制、传播精神以及后期市场的运用造就了节目整体的成功,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进行了简要分析。
1节目前身基础较为完善我国娱乐节目大多数都是引进国外版权,如中国好男儿、达人秀等,但是电视台只单纯的引进了节目的制作形式、表演体制,没有对国外娱乐节目的传播精神、运作实质进行深层的分析,最终我国的娱乐节目内容流于肤浅,收视率不尽人意。
于是部分卫视在节目形式引进的基础上对节目进行本土化的量身改造,中国好声音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
中国好声音的原版是源自荷兰的《the voice》,2010年荷兰rtl4电视台推出的这档节目在本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将近荷兰人口总量五分之一的受众,随后的两年中,《the voice》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展到美、法、韩等欧亚国家。
浙江卫视在引进《the voice》之后,荷兰原版栏目的制作方将栏目流程、策划、具体内容以及灯光、音响等都做了详细说明,同时派遣专业的指导人员进驻浙江卫视对栏目策划进行高标准的指导。
这些内容都保证了中国好声音良好的栏目策划基础,具备了吸引受众眼光的基本要求。
2栏目制作精良一个电视栏目能否取得成功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幕后栏目制作对其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好声音栏目组在幕后制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首先在硬件设施上,中国好声音改变了选秀节目只重视舞台设计、选手包装的局面,对音响配置、伴奏乐队、节目录音等都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其中,节目中需要的4把导师专用转椅的价格高达320万元,音响共配置了27个机位,花费将近2000万元。
模糊限制语的交际语境顺应性研究--以《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导师点评话语为例于娇艳;姜占好【摘要】根据Prince及其同事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利用Verschueren的交际语境顺应论,可以得出在中国好声音第三季中明星导师点评环节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实现了对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三方面的顺应,导师们使用模糊限制语不仅委婉客观地评价了学员,保护学员及自身的颜面,传递了正能量,而且他们非凡的话语策略,对良好的社会交际有重要作用。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he supervisors use hedges in The Voice of China Season 3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adaptation of the social world, mental world and physical world on the basis of Prince and his colleagues' pragmatic classification of hedges and Verschueren's adaption theory, which has reached the euphemism of evaluation, protected the face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mselves, passed the positive energy and made a better effect of communication.【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43-46)【关键词】模糊限制语;交际顺应理论;社交世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作者】于娇艳;姜占好【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1美国自动控制专家Zadeh教授1965年在其论文《模糊集合》中首次提出了模糊概念和模糊理论。
瓮春秀 055《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学分析中国好声音似一阵狂热的龙卷风,席卷我国的大江南北,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场音乐风暴发生的原因。
我觉得“认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不仅主持人专业认真,尽管一再被媒体和公众调侃“卖凉茶”,但不妨碍其执着依然,再加上漂亮的“贯口”,人气扶摇直上。
还有,学员在认真地唱歌,导师在认真地“转椅”。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节目的创编者,他们认真地从国外引进版权,认真地从国外进口国内无法生产的最重要道具——转椅。
他们的音响系统据说也是花费不菲,这保证了节目的专业水准。
“中国好声音”从一开始就被定位成一个专业的励志的音乐节目,凭借整个节目组这种认真的精神,他们大体做到了。
下面就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一下它“一夜爆红”的原因。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角度出发来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它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
受众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因个人的兴趣和要求而定,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需求和愿望。
但该理论脱离了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受到传媒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没有“奇装异服”,没有矫情的PK环节,也没有夸张渲染,《中国好声音》的选手们只是靠着实力和诚心去打动评委和观众。
辽宁彰武县女孩黄鹤光脚站在舞台唱歌,她说“觉得特别踏实、舒服”。
而“云南哈尼族王子”李维真,个子不高,相貌不扬,常常受到城里同学欺负,但在节目中放声歌唱,所有人为之鼓掌叫好。
还有张玮、赵露、黄勇等诸多选手,虽然“草根”,但他们的声音让人“头皮发麻”。
观众普遍表示,中国之大,人才辈出,藏龙卧虎,民间有许多好歌手。
这些歌手远比很多娱乐公司包装出来的歌手优秀得多。
电视综艺节目过多的煽情桥段早已让人厌烦,而以平凡真实的故事为切入点,更适合观众今天的口味。
中国好声音》会让观众幻想:“如果是我,会为哪一个声音转身”?这种人心底里置换角色的心理诉求是不会变的。
尽管会对选秀、炒作等觉得审美疲劳甚至厌烦,但只要这个好奇的心理诉求还在,这片文化市场永远都还是一片蓝海。
摘 要:自2000年前后电视荧屏刮起娱乐之风至今,音乐选秀节目一直是娱乐节目形式的主流。
然而,草根选秀节目在各大荧屏是换汤不换药,收视率逐年走低。
就在娱乐节目缺乏创新,即将“走投无路”之际,《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为中国音乐综艺节目送来了一股春风。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的成功模式,以期为中国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见解与启发。
关键词:音乐综艺节目 创新 悬念 大众心理中国音乐综艺节目案例分析——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江南2012年夏天,《中国好声音》红遍了大江南北。
2013年年初,《我是歌手》又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盛宴。
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我是歌手》2013年2 月15 日第五期节目的全国网收视再次问鼎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城市网也以收视率2.11%、收视份额8.37%拿下了全国第一。
无论是从受众、媒体的反响,还是从官方权威数据来看,《我是歌手》都是继《中国好声音》之后的又一巨大成功。
一、节目模式分析1、购买海外版权,将其本土化《中国好声音》由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公司购买下荷兰音乐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的中国版权后制作而成,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制播分离。
而《我是歌手》则引进自韩国MBC电视台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
节目团队在借鉴原灯光、舞美、节目包装等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实情进行大胆和大手笔的创新改革,以专业的音乐水准、认真的音乐态度以及开创性的节目形态,高标准打造全新的歌唱竞技类节目。
2、整合营销,吸引关注芒果台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整合营销。
节目播出前,七条概念宣传片在湖南卫视多个时段滚动播出并在各大网站进行病毒式传播。
“非实力唱将,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的剽悍宣传语在前期就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
每期节目前后,又有许多新闻报道出炉,话题极具争议性。
线上线下炒作,持续的事件营销,让节目热度经久不息。
浅析《中国好声音》的成功之道摘要:《中国好声音》作为今夏最火爆的选秀节目,已经成为2012年最热门的话题和最有影响力的选秀节目。
它从国外引进成熟的节目模式,注入中国价值观,成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中国选秀节目“将死”的情况下,异军突起,成功掀起了中国选秀节目的新一轮热潮。
本文试图从《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特点出发,分析它的与众不同之处,解析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并探究其独特的盈利模式,以及《中国好声音》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保持长期生命力的措施。
以期对中国选秀节目和中国节目模式的创新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模式、好声音、制播分离、盈利一、完整引进模式,制作精良(一)引进成熟模式众所周知,《中国好声音》是由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以200万的价格从国外引进的,节目源自荷兰在2010年推出的《The V oice of Holland》。
《The V oice of Holland》在荷兰一经推出,便创下收视奇迹,其“盲选”的新颖模式与导师的专业程度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
此后,《The V oice》被世界上多个国家购买了节目版权。
2011年美国NBC电视台购买了该节目版权,并选择了和人气颇高、几乎不可撼动的《美国偶像》总决赛同时段播出,并在正面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
在中国引进之前,《The V oice》已经在多个国家掀起了好声音的浪潮,好声音的模式也取得巨大成功,所以中国好声音在制作时几乎原封复制,所有的Logo和Logo的位置几乎都和国外一模一样。
但在精神内涵上,却强调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情感,借用星空传媒首席执行官田明的话说,是“国际模式,中国表达”。
(二)投入高额资金,打造中国的电视音乐大片。
为了打造中国的“电视大片”,取得良好的节目效果,中国好声音投入了高额的资金,在节目制作的各个方面都精益求精。
如导师的导师的椅子是从英国空运过来的,和原版一样,每个椅子造价80万元人民币,还有现场演唱会级别的音响、中国一流的调音师、乐队和录音师等。
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现象研究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现象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境外电视综艺节目在中国内地的受欢迎程度与日俱增。
国际知名的节目如《天籁之战》、《中国好声音》等已经成功引进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相对而言,国内娱乐节目的创新和原创程度相对较低,很多节目无疑都是在境外节目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翻译和复制。
因此,梳理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模仿境外节目的现象成为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一、模仿境外节目的原因1. 海外节目的先进性和成功经验。
境外娱乐节目如《美国偶像》、《英国达人秀》等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巨大的商业影响力。
这些节目深入人心并获得国际知名度,吸引了大量观众。
中国内地节目制作人往往会借鉴其中成功的元素,以期获得类似的效果。
2. 国内市场的需求与观众口味的相似性。
境外节目对观众的呼吁点和口味的准确把握,离不开他们对消费者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中国内地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观众需求的广泛性给了制作人很大的发挥空间。
模仿境外节目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观众的需求。
3. 提高产业竞争力。
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市场竞争激烈,争夺观众份额的同时也争夺广告赞助和商业合作机会。
模仿境外节目可以借助境外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和商业模式成功,提高内地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模仿境外节目的现象1. 成功的模仿案例。
在中国内地,有不少经典的娱乐节目成功地模仿了境外节目并获得了高收视率和口碑。
例如,《中国好声音》是模仿荷兰的《The Voice of Holland》,改编后成为了一档备受关注的音乐类节目。
这样的成功案例不仅仅体现了模仿的力量,也验证了模仿方式的合理性。
2. 模仿缺乏独特性。
尽管有成功的案例,但中国内地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仍然存在着模仿和复制的问题。
罗列了众多成功的国外节目,仅仅依靠模仿和翻译,未能赋予其更多的本土化创新元素,导致部分模仿节目在创意方面显得缺乏独特性。
三、针对模仿现象的建议和措施1. 强调创新与原创。
浅谈《中国好声音》陪伴着我度过这个炎热暑假的是一档浙江卫视推出的节目《中国好声音》。
我是从朋友那里听到有关它的一些评论,如吴莫愁独特的嗓音和饶舌,模特丁丁的清新活力,张玮的high歌劲爆,盲人张玉霞声音的空灵柔美等等。
我从而开始喜欢《中国好声音》,但是当我看了一期后,我是真心真意的狂爱上了它,因此我把它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
《中国好声音》的走红在我的意料之中,下面我就来简单的谈一谈这档音乐节目。
首先四位导师的选定就是一大亮点,有代表爵士嘻哈玩音乐的庾澄庆老师,音乐比较正宗而资历深厚的刘欢老师,歌声情感细腻女人而性格豪爽的那英老师和奋斗励志北漂而嗓音独特的杨坤老师。
四位导师的选定涵盖了方方面面,同时针对于其他的音乐选秀节目也是新颖的。
选手的背景经历挖掘是第二亮点。
《中国好声音》不像其他的节目那样有身份年龄的限制,它给怀有音乐梦想平凡的人一个实现梦的舞台。
于是我们看到每个选手都带了一个故事走到我们面前。
来自县城的女孩光脚唱《Rolling in the deep》,大理的超级哈比人哈尼王子唱摇滚版《在那遥远的地方》,海峡那端的盲女把《月满西楼》演绎的以假乱真。
年轻的平面模特要唱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光头女孩一首《被遗忘的时光》将爵士名伶范进行到底,带着面具穿古装的游戏歌手战胜自卑障碍,还有北漂男孩辛酸打拼、自闭男孩楚楚可怜,有为爱情而唱,有为父母而唱,有为自由而唱,在音乐梦想的大旗帜下展示真实的众生百态。
看到那么多平平凡凡的普通百姓登上舞台,靠着短短几分钟的演唱就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梦想,的确是一件幸福又励志的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怎么能不热爱呢?评委盲选的创新是第三亮点。
“好声音”转椅的设计,打破了种种选秀的窠臼,试图回归音乐本质。
评委盲选这个新颖的设定,一则可以更突出好声音这个内核,以达到返璞归真的定位和形象塑造。
二则,先闻其声再看其人,尤其是反差强烈的选手,戏剧性会更突出,也就是说高潮会来的更为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