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的案例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20.27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好声音案例1、《中国好声音》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一、模式的胜利:国际成熟模式与中国方式运用的合谋1、海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与细节的原版式复制2、中国“制播分离”模式的经典运用二、“草根”叙事:受众接受心理的发掘1、“草根”音乐选秀:音乐选秀的零门槛2、“草根”背后的故事:故事讲述会3、悬念的设置:导师背对学员听声音、转椅后学员选择导师等三、明星效应:受众注意力的聚焦1、导师的明星效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名度较大,覆盖人群范围较广2、导师的表演性与真性情:促进了节目的戏剧性与可视性四、仪式化:精妙绝伦的场景呈现1、表演性的舞台:舞台的装饰、LED灯等2、专业的硬件配备:音像、乐队等3、符合情境的音响以及音乐:根据现场情感给予符合情境的配乐呈现五、整合营销:各种传播方式的合力促销1、前期广告宣传:明星导师的广告播放2、事件营销传播:导师转椅天价、节目剧透等3、新媒体(微博)营销:明星互相转发微博话题的辐射效应六、浙江卫视:输出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的公平原则可以不看相貌,不看背景,只听声音,让其貌不扬的草根实现梦想,这正体现了生存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内心价值需求。
2、作为制作公司的灿星团队在困境面前采取了哪些竞争战略?其创新策略有哪些不足之处?电视台不再是一次性买断制作公司的节目,而是采用了一种“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节目制作公司灿星制作与播出平台浙江卫视采取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合作方式。
灿星公司采取的竞争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在众多的诸如快男、超女等选秀节目日渐泛滥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了这种音乐类娱乐节目,采用了盲选、PK等赛制,在比赛形式上就较其他选秀类节目更吸引眼球;此外还很重视在考察选手的过程中对于选手的经历、梦想等精神层次的挖掘,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增加了观众对于选手的认同感,为节目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增长型战略1.增强实力。
那英、汪峰、庾澄庆、张惠妹等大牌歌星的加盟,使得中国好声音保持在歌曲类选秀节目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找到一线歌星作为合作伙伴也保持了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媒介经营与管理案例分析文章摘要:前几年有许多选秀节目备受我们追捧,如《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随着选秀节目的层出不穷,如今选秀逐渐走了下坡路,在被称作“选秀末世”的年代,《中国好声音》为何能一枝独秀,一夜爆红?它的经营与管理是在哪些方面取胜的?背后是怎样的模式创新?它是怎样把歌曲推销出去,让你心甘情愿地为它买单?它又能带给企业哪些启示,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
熟悉的《中国好声音》如此深入人心,玄机究竟在哪里?栏目简介:《中国好声音——The V 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它的定位是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
由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导师言传身教,为中国乐坛发展提供了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改变了以往选秀节目只是选秀的局面,树立了中国电视音乐节目的新标杆。
播出频道: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伊一)栏目定位: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开播时间:2012年7月13日栏目时长:90分钟,巅峰之夜长达4个多小时播出时段:直播:每周五晚21:30 重播:每周二上午7:30 周六下午4:30栏目分析:《中国好声音》在传媒经营管理方面取胜的原因⑴对传媒环境的透彻分析:对传媒环境的分析,是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实施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有助于传媒及时识别和把握传媒机会,趋利避害,从而使节目更能适应传媒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的生存方式。
我着重分析以下四点:①受众的消费取向:拒绝“选秀”标签,导师盲选,在海选阶段的选手已经有一定的水准,歌声与梦想是贯穿节目的精髓,俘获了受众,此外节目真实、真诚,四位导师具有令人信服的公众形象,点评精彩。
②广告客户:最初加多宝对刚刚引进的好声音前景未知,6000万的独家冠名费可谓一场豪赌,节目播出后20天时间内中国好声音的广告费从15万上升到了36万,加多宝赢了;音乐梦想巅峰之夜,浙江卫视全程直播,4个多小时的直播中,粗略统计有14轮广告播出,“好声音”插播广告创下15秒116万的天价;广告创收已超过1亿元,而这个数字待最终结算完还将上涨。
创新扩散理论三个阶段案例分析中国好声音第一是新颖在我们看多了芒果台的超男快女已经把选秀和外表挂钩的时候中国好声音打着不看外表只听声音的旗号让我们对它分外关注第二就是海选的比较严格之前看的选秀节目唱的多烂的也会播上一播可好声音每一场的每一个学员都会给我们惊喜
第三是导师阵容四位导师在我们普通百姓的心中认知度远高于其他选秀节目请的评委
第四形式创新即使是模仿荷兰好声音可是不得不说这种选秀模式在国内前所未有
第五提供一个平台为那些有梦想的歌者们许多好声音出来的人曾经参加过多次选秀可并未被熟知。
1、《中国好声音》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一、模式的胜利:国际成熟模式与中国方式运用的合谋1、海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与细节的原版式复制2、中国“制播分离”模式的经典运用二、“草根”叙事:受众接受心理的发掘1、“草根”音乐选秀:音乐选秀的零门槛2、“草根”背后的故事:故事讲述会3、悬念的设置:导师背对学员听声音、转椅后学员选择导师等三、明星效应:受众注意力的聚焦1、导师的明星效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名度较大,覆盖人群范围较广2、导师的表演性与真性情:促进了节目的戏剧性与可视性四、仪式化:精妙绝伦的场景呈现1、表演性的舞台:舞台的装饰、LED灯等2、专业的硬件配备:音像、乐队等3、符合情境的音响以及音乐:根据现场情感给予符合情境的配乐呈现五、整合营销:各种传播方式的合力促销1、前期广告宣传:明星导师的广告播放2、事件营销传播:导师转椅天价、节目剧透等3、新媒体(微博)营销:明星互相转发微博话题的辐射效应六、浙江卫视:输出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的公平原则可以不看相貌,不看背景,只听声音,让其貌不扬的草根实现梦想,这正体现了生存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内心价值需求。
2、作为制作公司的灿星团队在困境面前采取了哪些竞争战略?其创新策略有哪些不足之处?电视台不再是一次性买断制作公司的节目,而是采用了一种“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节目制作公司灿星制作与播出平台浙江卫视采取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合作方式。
灿星公司采取的竞争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在众多的诸如快男、超女等选秀节目日渐泛滥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了这种音乐类娱乐节目,采用了盲选、PK等赛制,在比赛形式上就较其他选秀类节目更吸引眼球;此外还很重视在考察选手的过程中对于选手的经历、梦想等精神层次的挖掘,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增加了观众对于选手的认同感,为节目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增长型战略1.增强实力。
那英、汪峰、庾澄庆、张惠妹等大牌歌星的加盟,使得中国好声音保持在歌曲类选秀节目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找到一线歌星作为合作伙伴也保持了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好声音打造成功品牌——《中国好声音》公关案例评析一.案例概要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并且一炮打响,打造了音乐选秀节目的成功品牌。
“好声音”始终与公众之间建立并保持一种正能量的交流,受到质疑也是迅速、真诚地回应。
通过微博公关这一有效的传播技能与宣传手段,“好声音”及时了解民意,并做出了相应的可行性反应。
二.背景研究(一).公关主体“好声音打造成功品牌”这个案例的公关主体是《中国好声音》这档选秀综艺节目。
《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由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
(二).背景探究从社会环境看,近年来传统选秀节目日渐式微。
国内选秀节目从《超级女声》开始,已达七年之久,大量节目的营养含量越来越低少。
很多节目的内容比较恶俗,参赛选手怀着拜金思想,矫揉造作,自以为“诚实”;有的评委靠一张“毒舌”,说话犀利搏出位;有些选秀甚至在之前就内定了人员,缺乏公平公正。
在超女快男各种唱响各种梦想秀之后,大部分公众早已厌倦了屏幕上雷同或相似的选秀节目。
而婚恋和职场真人秀的崛起,越发让音乐选秀没有市场。
基于以上原因,公众在对选秀节目提出质疑的同时已经逐渐麻木。
同时,在“限娱令”的调控下,人们呼唤形式新颖、内容积极向上的节目出现。
而作为一个追求真才之学、公平公正的综艺节目,精心策划的《中国好声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好声音》引进欧美成功节目,并进行本土化经营,投入了很大资本。
幕后团队包括录音师、调音师,都是一流的,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总音响师金少刚,还有给王菲录专辑的录音师李军等人。
在设备上,也全部采取最高标准,甚至有传闻说,每把导师坐椅造价高达80万。
从节目的定位来看,《中国好声音》节目定位准确,紧紧抓住“好声音”、“公平权威”、“朴实无华的感动”这三个特点。
网络侵权盗用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国好声音》版权纠纷事件时间:2013年细节描述:2013年,中国广电总局推出了一档热门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该节目通过国内外广播、网络等平台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然而,在节目热播期间,一家名为“星光大道”的音乐网站上传了一段被称为《中国超级好声音》的视频,内容与《中国好声音》几乎完全一致。
该视频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引起了轰动。
《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方发现后立即联系“星光大道”网站,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删除相关视频。
然而,“星光大道”并未采取任何行动。
随后,制作方向中国广电总局投诉,要求处理侵权行为并声称此纠纷对《中国好声音》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法院裁决:经过调查和审核,法院认定“星光大道”网站侵权行为成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法院判决“星光大道”网站支付5万元人民币作为版权侵权赔偿。
律师点评: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侵权案例,涉及到音乐作品的盗用行为。
在此案中,制作方采取了有效的维权措施,首先向侵权方发出警告并要求删除侵权内容,然后向上级监管机构进行投诉。
最终,法院判决赔偿金额为5万元,为侵权行为赋予了合理的经济赔偿责任。
这个案例表明,对于网络盗版行为的打击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并且法律对此有明确的规定和惩罚措施。
案例二:微博个人信息侵权事件时间:2011年细节描述:2011年,某商家利用微博平台发布了一则广告,包含了一个知名影视明星的照片和个人信息。
该商家并未获得该明星的许可,私自使用其肖像及个人信息进行推广活动。
明星及其经纪公司发现此事后,立即向商家发出警告信,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
商家未予理睬,反而将该广告进行了持续推广。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明星与经纪公司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并要求停止侵权行为。
法院裁决:法院经审理后认定商家的行为构成了侵权。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相关规定,法院决定商家赔偿明星及其经纪公司100万元人民币,并责令其停止使用明星照片和个人信息进行广告宣传。
1、《中国好声音》节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一、模式的胜利:国际成熟模式与中国方式运用的合谋1、海外成熟的节目模式与细节的原版式复制2、中国“制播分离”模式的经典运用二、“草根”叙事:受众接受心理的发掘1、“草根”音乐选秀:音乐选秀的零门槛2、“草根”背后的故事:故事讲述会3、悬念的设置:导师背对学员听声音、转椅后学员选择导师等三、明星效应:受众注意力的聚焦1、导师的明星效应:有较高的专业水平,知名度较大,覆盖人群范围较广2、导师的表演性与真性情:促进了节目的戏剧性与可视性四、仪式化:精妙绝伦的场景呈现1、表演性的舞台:舞台的装饰、LED灯等2、专业的硬件配备:音像、乐队等3、符合情境的音响以及音乐:根据现场情感给予符合情境的配乐呈现五、整合营销:各种传播方式的合力促销1、前期广告宣传:明星导师的广告播放2、事件营销传播:导师转椅天价、节目剧透等3、新媒体(微博)营销:明星互相转发微博话题的辐射效应六、浙江卫视:输出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的公平原则可以不看相貌,不看背景,只听声音,让其貌不扬的草根实现梦想,这正体现了生存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内心价值需求。
2、作为制作公司的灿星团队在困境面前采取了哪些竞争战略?其创新策略有哪些不足之处?电视台不再是一次性买断制作公司的节目,而是采用了一种“紧密捆绑式的合作关系”:节目制作公司灿星制作与播出平台浙江卫视采取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合作方式。
灿星公司采取的竞争战略是:差异化战略在众多的诸如快男、超女等选秀节目日渐泛滥的背景下,从国外引进了这种音乐类娱乐节目,采用了盲选、PK等赛制,在比赛形式上就较其他选秀类节目更吸引眼球;此外还很重视在考察选手的过程中对于选手的经历、梦想等精神层次的挖掘,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增加了观众对于选手的认同感,为节目带来了良好的口碑。
增长型战略1.增强实力。
那英、汪峰、庾澄庆、张惠妹等大牌歌星的加盟,使得中国好声音保持在歌曲类选秀节目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找到一线歌星作为合作伙伴也保持了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中国好声音”——这是一桩俏生意——张乐正宗好凉茶,正宗好声音。
从2012年7月13日开始的一个半月里,这句口号伴随着一档横空出世的音乐节目迅速变得耳熟能详。
节节攀升的广告费挡不住兴奋的品牌商挥舞着手中的支票,让人暂时忘却了经济危机的阴霾;稳步上升的收视率,各具特色的人气导师,时刻强调的盲选标准和众口一词的光明前途,让人忘却了这个曾经充斥着绯闻、潜规则和信任危机的选秀市场。
有一群人把它带回国内,然后就火了——中国好声音。
从7.13第一期的1.477,到8.17第六期的4.019,“中国好声音”一夜之间成为大街小巷的热议话题。
每到周五的时候,似乎全国的老老少少都在为周末这场悬念与梦想并存的音乐盛会而期待。
要知道,之前出现这样的情况,还要追溯到几年前的超女和“非诚勿扰”,而2010年“非诚勿扰”顶峰阶段拔得周末档娱乐节目收视头筹时,其收视率不过为4.53。
如今,这一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峰,正在接受“中国好声音”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犹如一阵旋风席卷全国,苏州也未能幸免于难。
自“中国好声音”开播以来,浙江卫视周五同时段苏州收视率从0.3一举攀升至2.4,逼近苏州本地频道组的单频道平均收视率2.47,而市场份额更是翻了几翻,从1.3%跃居8.99%,距离苏州本地频道组的单频道平均市场份额9.15%也仅咫尺之遥。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中国好声音”的带动,浙江卫视周五同时段的人均收视时长从原先的17/110分钟拉升至46.6/110分钟,与此同时,苏州本地频道组的单频道平均人均收视时长则由原先的22.4/110分钟下降至18.97/110分钟。
仅从苏州来看,“中国好声音”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收视表现,占据了不错的市场份额,同时段的收视人群也进一步优化。
相对于原先周五同时段的人群结构,“中国好声音”开播后15-45岁主力消费群体占据收视人群比例由68%上升至74%,而高学历人群上升约10个百分点。
反观苏州频道组的人群结构,15-45岁主力消费群体比例维持在48%左右,45岁以上年龄组占到47%左右,而“中国好声音”的这一比例仅为24%。
《中国好声音》成功案例分析天财珠江艺管1102班隋晨婧 2011160292 一.本体特色:1.新颖的节目形式选秀节目一直是近年来的收视热点,自从超女之后虽然也一直有新的节目推出并取得成功,但是节目形式已经很久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创新,但是“好声音”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导师兴奋的拍下按钮转过椅子的镜头深深印入了观众们的脑海里。
作为红遍全球的选秀节目,“好声音”在节目形式的新颖不仅体现在“转椅子”这个细节上,从选手的PK方式、比赛的赛程安排等都有很多创新,而这些创新,正是“好声音”能够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
2.豪华的阵容和顶尖的制作水准浙江卫视为“好声音”下了血本。
据说现场四把导师座椅直接从英国空运过来,总价高达320万元,而现场顶级的音控设备、录音设备、环绕全场的巨型LED屏等等也都造价不菲。
担任“好声音”音效总监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音响总监金少刚,录音由给王菲录专辑的李军负责,伴奏方面也是专门给一线明星伴奏的乐队。
这些顶级阵容联袂贡献了上佳的节目品质,“好声音”的成功自然也水到渠成。
3.四位天皇巨星助阵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著名音乐人作客节目,而且选手还可以挑选音乐人来互动。
主持人出身的庾澄庆制造的活泼,刘欢制造的沉稳和感性,那英制造的豪爽,杨坤制造的幽默,以及少华制造的rap念白,都给这台节目本身添加了很多有趣的调味品。
四位嘉宾的互动和高质量的点评渲染现场气氛,公正的来评价每位选手,每次演出都是一场精彩的开始。
4.积极向上的立意这个节目已经超出了歌唱选秀的意义,而上升到人生励志的层面,在很多方面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哲学涵义。
当有的节目在崇尚“高富帅”或者追逐媚俗的绯闻的时候,“好声音”却通过四个白手起家的评委和年轻选手的互动积极影响着无数80后、90后乃至整个社会,告诫人们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过人的激情、不懈的毅力、鲜明的个性和超群的实力去实现。
反之,那些搞歪门邪道而获得名利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