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牙髓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23.96 KB
- 文档页数:4
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王江峰;高翠莲【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Feulgen改良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死后不同时间(0~14d)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呈缓慢而规律下降,直至死后两周仍未完全降解.结论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线性关系,测定死后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可望成为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方法.【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06(022)001【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死亡时间推断;DNA含量;腐败尸体;胸骨骨髓【作者】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王江峰;高翠莲【作者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鉴定系,广东,广州,510520;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232;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9;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9;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2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4推断死亡时间(estimation of the time since death)可为刑事案件的侦察工作提供线索,缩小侦察范围,对确定凶犯和排除嫌疑人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而一直是法医病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有关死亡时间的研究多集中于早期死亡时间推断[1-3],对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还缺乏一种既简单、精确而又行之有效地方法,有关的研究也见之甚少。
本试验着眼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这一难题,选择法医学检案中最容易获得的检材—胸骨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DNA高度特异性染色方法—改良的Feulgen法[4],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人死后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求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新方法。
组织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相关性研究进展摘要: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充分表明,机体死亡后,各器官组织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而下降,测定DNA含量将是精确、客观推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
综述了组织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组织细胞;DNA含量;死亡时间推测死亡时间一直是法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目前对于早期死亡时间(PMI),可以根据尸体现象和简单仪器进行大体判断,但这种判断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如果能找到一个灵敏的指标用以判断死亡时间,得出的结论会更准确而且具有说服力。
许多学者为此分别对血液、玻璃体液内电解质成分变化、死后DNA含量改变等做了大量研究,并且找到了上述物质随死后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为死亡时间的推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其中,组织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机体死亡后,由于DNA内切酶的不断激活,DNA含量会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而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下降速度会呈现特有的规律性,掌握了这个规律性,无疑会对准确判断死亡时间带来莫大的方便。
随着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显微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共聚焦显微镜慧星图像摄取、计算机图像分析、流式细胞仪(FCM)等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准确测定死后不同时间DNA的不同含量值提供了条件,也使通过测定DNA含量来推断死亡时间成为可能。
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98年,Henssge等[1]对小鼠死后白细胞DN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组织化学定量研究,他们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定量测定小鼠死后不同时间白细胞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发现小鼠死后白细胞DNA含量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而且其下降的幅度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于是他们断定,测定DNA含量变化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机体死亡时间的一个可靠指标。
随后,Johnson等[2]用SCGE检测小鼠死后心肌细胞核DNA的降解,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死者死亡时间的方法法医学上死亡时间又叫死亡经历时间,是指从死者死亡发生到法医进行尸体检验时所经过的时间,又称死后经过时间,通常描述为死后多少天或多少小时。
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是法医尸体检验和命案现场勘查的任务之一,对于判明罪犯作案时间、确定侦查范围、甄别重点嫌疑人等都有重要作用。
推断死亡时间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推断,如尸体本身现象推断死亡时间、尸体胃肠道食物推断死亡时间、从死后化学变化推断死亡时间等。
一、从尸体本身现象判断死亡时间当人死亡之后,尸体本身会呈现出一定的现象,医学上将这些现象划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
不同时期尸体现象可以用来推定死者死亡时间,最近又增加了一个判断死亡时间的新方法,叫做眼球化学法,是由美国的内科医师约翰·科发现的,他视察到人在死亡之后,尸体内红细胞会不断有规律的破裂,红细胞内的钾离子会不断的有规律的进入眼玻璃体液,据此人们完全可以准确判断出死亡时间。
因为这种方法不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所以测得的死亡时间比较精确。
(一)根据早期尸体现象判断1.根据尸冷推断死亡时间一般来说,春秋季成年尸体,尸体温度在室内每小时下降0.83摄氏度。
水中尸体每小时可下降3--4摄氏度。
夏季烈日下的尸体、死前发生肌肉痉挛或者激烈搏斗的尸体,死后一段时间内,试问还能上升,即环境因素、衣着多少、尸体本身情况、死因都会影响判断。
以春秋季节为准,尸体颜面、手足等裸露部分有冷却感,为死后1~2小时或以上,着衣部分皮肤有冷却感,为死后4~5小时;死后最初10小时,尸体直肠温度每小时平均下降1℃;10小时后,每小时平均下降0.5~1℃;肥胖尸体在死亡后最初10小时,尸温每小时平均下降0.75℃,消瘦尸体每小时平均下降1℃。
夏季尸冷速率是春秋季的0.7倍,冬季是春秋季的1.4倍;暴露在冰雪天气的尸体,尸温在死后数小时即降至环境温度。
2.根据尸斑推定死亡时间3.根据尸僵判断死亡时间尸僵出现和缓解的时间、强度,与死者肌肉发育、年龄、死亡原因及其环境因素有关。
死后视网膜血管图像时序性变化的实验研究李晓娜;郑吉龙;霍德民;王玖琳;岳文青【摘要】目的探讨个体死后视网膜血管生物特征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死亡时间推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构建家兔空气栓塞死亡模型,分为睁眼组和闭眼组,于兔死后9h内,使用眼底照相机每隔1h获取视网膜图像,无创监测死后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变化过程.结果兔死后2h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不明显,死后3~8h血管呈从外周向视盘逐渐消退趋势,至死后9h血管完全消失.结论个体死后视网膜血管图像变化随死亡时间推移呈现一定的规律,若能对其变化规律进行量化分析,有望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提供一个新的无创方法.【期刊名称】《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48)004【总页数】4页(P320-323)【关键词】法医病理学;视网膜血管;死亡时间;图像;兔【作者】李晓娜;郑吉龙;霍德民;王玖琳;岳文青【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化学教研室,沈阳110122;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医学系,沈阳110035;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法医学系,沈阳110035;南昌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南昌330000;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化学教研室,沈阳110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9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是法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难点之一。
传统用于PMI推断的研究对象包括尸僵、尸斑[1-4]和核酸、蛋白质及离子等[5-7],因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较大,适用范围很有限。
由于眼组织位于眼眶内,与外界环境相隔绝,愈发受到法医学者青睐[7-9]。
有学者[5,10]研究了死后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氨基酸与离子浓度等的变化规律,因检测的方法不同,实验结果差异较大。
也有研究[7-9,11,16]分析死后角膜厚度与清晰度变化规律,但当眼睑未闭合完全时角膜会直接暴露,而视网膜组织处于眼球内部最深层。
目前,相关研究[12-13]主要探讨死后视网膜组织核酸降解规律,该方法操作繁琐,所需仪器和试剂昂贵,且会破坏眼球结构,影响尸体遗容,难于在基层推广应用。
兔死后尸血pH值和气体成份的变化
王尔文
【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3(000)004
【摘要】本文报道30只家兔死后尸血pH值和气体成份的变化与死后时间的关系,死后0~2小时,尸血pH值下降很快,pCO2迅速上升,pO2变化很明显,
O2SAT降低也很显著。
死后2小时以后,上列各项变化逐渐变小。
死后0~3小时,由于尸血pH值迅速降低引起尸血HCO3浓度的降低,BE浓度变化也很大,死后3小时后,尸血HCO3浓度,BE浓度变化逐渐变小。
人死后,尸血pH值和气体成份很可能也有上述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以应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总页数】5页(P154-158)
【作者】王尔文
【作者单位】上海市公安专科学校,上海200335;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6
【相关文献】
1.血、尿中乙醇含量的测定及其评价,Ⅲ、乙醇的死后生成及其血、尿样品中乙醇浓度变化 [J], 沈敏
2.兔静脉空气栓塞死后不同间隔时间气体变化的初步研究 [J], 夏晶;张琳琳;陈新山
3.实际混合气体状态变化对容积成份的影响 [J], 赵正德
4.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后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动员作用 [J], 谈红;孟楠;张夏晓;苏莉;张国明;李晓燕;公雪;陈英剑;姜蕴珊
5.妊娠兔心肌梗死后外周血干细胞变化及其与雌二醇的关系 [J], 郑小璞;马爱群;张伟;董安平;王锐;耿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尸体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及其与死后经过时间的关
系
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王江峰
【期刊名称】《中国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021)002
【摘要】目的探讨推断腐败尸体死亡时间的新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以改良的Feulgen法染色,死后经过不同时间(<1~14d)的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进行观测,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随死亡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死后2周DNA量达最低值;死后DNA降解速率与死亡时间呈直线相关.结论测定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有助于腐败尸体的死亡时间推断.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罗光华;陈玉川;成建定;王江峰
【作者单位】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司法鉴定系,广东,广州,510520;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232;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广东,广州,510089;广东警官学院,广东,广州,5102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9
【相关文献】
1.离体人胸骨骨髓DNA降解与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初步研究 [J], 陈玉川;成建定
2.大鼠死后视网膜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的图像分析 [J], 彭新;蔡春燕;易少华;陈晓瑞
3.大鼠脑、骨髓细胞核DNA降解推断死后间隔时间的研究 [J], 胡俊;赵小红;易少华;张益鹄
4.家兔角膜上皮细胞DNA含量与死后经过时间关系的研究 [J], 周建斌;杨松涛;熊石龙;赵云
5.胸骨骨髓细胞核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研究 [J], 靳俊峰;罗光华;高翠莲;陈玉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兔死后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谷建平;刘爱兵;宋梅
【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研究了40只家兔死后不同时间心血红细胞内钾钠离子含量变化及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发现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随死亡时间增加一性下降(r=-0。
829,P〈0.025)。
在死后0~48小时,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
红细胞内钾离子含量与死亡时间显著相关。
红细胞膜Na^+-KT^+-ATP酶活性在死后48小时无显著变化。
【总页数】3页(P199-200,203)
【作者】谷建平;刘爱兵;宋梅
【作者单位】庄市人民检察院;解放军第467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9.1
【相关文献】
1.家兔死后心血氧化还原电位值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J], 杨天潼;于永光;白敬;张海东;孙婷怡;Mary G. Ripple;David R. Fowler;李玲
2.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J], 周睿卿;张付;王晔;廖志钢
3.家兔死后眼玻璃体液消光度与死亡时间关系研究 [J], 龚志强;许小明;孙跃刚;王登文;周宪民;徐方云;周吉林
4.家兔死后的角膜厚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J], 范哲;李丹;秦海翔;杨牧;费
青
5.家兔失血性休克死后肝脏CT影像学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J], 郑吉龙;倪首涛;章彪;霍德民;赵开放;刘夏;杨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