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论文: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高频超声诊断作者:康利克陈海宁郑红雨黄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常见的婴幼儿消化道畸形,其病理学基础是幽门肌特别是环肌肥厚使消化道梗阻。
临床表现为剧烈频繁呕吐及腹部膨隆触及包块而就诊。
本文就我院近年来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1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诊断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11例,男7例,女4例,新生儿8例,6个月以内婴儿3例,因进食后剧烈频繁呕吐及腹部膨隆触及包块,临床拟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而就诊进行超声检查。
1.2超声检查方法采用ALOKA-7a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7.5MHz,患儿平卧位,利用患儿腹壁薄,透声好的特点,适度加压排开肠道气体,进行腹部有序的扫查。
首先了解贲门结构,胃壁、胃腔情况,然后在胆囊下方找到幽门部进行仔细扫查。
2.结果其典型超声图像为纵切呈梭形低回声团块,形态类似成人子宫颈长轴切面,幽门管壁增厚为较均匀的低回声,肥厚的幽门环肌横切面,呈面包圈征改变。
幽门肌厚度﹥4㎜,最厚﹥10㎜,幽门管长度﹥15㎜,管壁与胃窦部相延续,管腔狭小呈线状。
胃内物通过受阻,胃腔明显增大,内可见液体及食物回声。
3.讨论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幽门环状肌及全层肌肉增厚、增生,以环状肌为主【1】,使幽门腔狭窄所引起的胃输出道不全性梗阻,为婴儿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多发生于出生后4周内,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吐奶,开始是溢奶,然后是逐渐加重的喷射状呕吐,呕吐物无胆汁。
因幽门管狭窄,食物通过受阻,引起胃潴留,胃不同程度的扩张。
大部分患儿在右上腹可触及橄榄样包块,观察到胃蠕动波,是幽门肥厚性狭窄的特有征象。
其发病原因不祥,大多数学者认为有几方面的学说,如幽门肌层先天性发育异常,幽门环肌过度增生而至幽门狭窄,支配幽门的副交感神经发育异常紊乱,家族性遗传倾向,内分泌因素,其他如血型、病毒感染、环境等因素【2】,都可能引发小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疾病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英文名: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缩写:CHPS别名:先天肥大性幽门狭窄;新生儿肥厚性幽门狭窄ICD号:Q40.0分类:儿科概述: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厚、增生,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是新生儿、婴幼儿常见病之一。
流行病学: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由于新生儿幽门环形肌肥厚,导致幽门狭窄,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
1717年首次在伦敦报告本病,1898年首次用胃空肠吻合术治愈本病。
1911年Ramstedt 采用幽门肌切开术治疗本病,此方法沿用至今。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种而异。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黑种人约2.5倍。
国外统计每1000名新生儿中有2~5名发生本病,国内发生率为0.3‰~1‰,男多于女,约为4~5∶1,50%~60%为第1胎,少数病例有家族史。
发病率因地区和种族不同差异很大。
该病在欧美发病率很高,有人报道300~900个活婴中有1例。
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较低,大约在3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例。
但仍为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
男性远较女性发病率高,男性占90%以上。
多为足月产正常婴儿,未成熟儿较少见。
目前手术治疗该病获得良好疗效,病死率已降至1%以下。
病因:病因目前尚无统一认识,有以下几种学说: 1.幽门肌间神经丛异常 由于神经节细胞发育不正常,数目减少或退行性变,使幽门括约肌神经控制不平衡,长期处于痉挛状态,使幽门肌肉肥厚、增生,幽门管腔狭窄而形成幽门部不全梗阻。
C D D C D D C D D C DD2.遗传学说 有人认为本病系多基因遗传,发生于同胞兄弟机会是3%~6%,同卵双生儿为22%。
母患病子女风险率为19%和7%,父患病子女风险率为5.5%和2.4%。
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高频超声诊断分析目的以我院63例疑似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病例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高频超声诊断的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63例疑似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的病例资料,分析高频超声诊断结果的准确率,观察患儿的幽门管长度、腔内径、幽门管直径及幽门肌层厚度等。
结果63例患儿均经手术治疗确诊为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高频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63/63),幽门管长度(20.08±3.71)mm,腔内径(1.45±0.32)mm,幽门管直径(16.31±1.98)mm,幽门肌厚度(5.74±0.71)mm;均可明显观察到“宫颈征”及“靶环征”特征图像。
结论在诊断小儿CHPS中应用高频超声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具有其操作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的优点,可作为临床诊断CHPS的优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标签: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由于幽门肌肥厚与水肿导致的胃幽门不全性梗阻的消化道畸形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在0.03%以上。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婴儿发生器质性相关呕吐的常见原因之一,患儿随着日月龄增加,呕吐症状越发加重,严重时可引发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如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的确诊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1]。
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等优点的高频超声已经逐渐被推崇为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优选手段[2]。
本文以本院63例病例资料为对象,分析高频超声诊断结果的准确率与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63例疑似为先天性肥厚型幽门狭窄的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63例患儿男48例,女15例,男:女为3.2:1,年龄15天~4个月,大部分1~2月大,均有反复呕吐症状不伴有呕吐胆汁,首次呕吐时间为出生后8-86天,22例患儿可发现胃蠕动波,49例患儿呈明显消瘦状态,24例患儿剑突下或上腹部可触及包块。
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论文: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
性幽门狭窄1例
1 临床资料
婴儿,男,62天,患儿以喂奶后频繁呕吐就诊。
呕吐为进行性加重, 呕吐物不含胆汁。
超声检查显示:幽门管直径16 mm; 幽门肌长度 19 mm; 幽门肌厚度 5mm, 横断面为靶环征,纵断面为宫颈征。
并见胃腔扩大、胃蠕动增强, 动态观察见胃潴留, 胃蠕动增强。
超声提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手术所见与超声检查完全相符。
2 讨论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婴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先天性外科疾病[1]。
占小儿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 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 8: 1。
由于幽门环形肌肥厚, 导致幽门狭窄, 出现幽门梗阻症状。
其病因未明, 可能与肽能神经结构改变和功能不全有关, 因环肌中含脑啡肽的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纤维减少, 组织中p 物质含量减少; 也可能与幽门肌层局部激素浓度增高使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有关。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典型声像图表现为幽门肌增厚、粘膜水肿及幽门管延长, 幽门环肌为低回声, 粘膜为稍强回声, 管腔为无回声区, 横断面为靶环征,纵断面为宫颈征。
幽门管直径≥15 mm; 幽门肌长度≥18 mm; 幽门肌厚度
≥4 mm,可作为诊断的标准[2]。
动态观察胃储留较多、胃
蠕动增强以及幽门窦肥厚等表现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的间接征象,。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幽门痉挛:幽门痉挛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可出现呕吐, 超声检查无明显幽门肌增厚和幽门管延长,喂水后动态观察幽门开放时胃内容物能顺利通过。
②幽门隔膜及胃粘膜脱垂:临床症状与幽门肥厚性狭窄很相似, 超声图像见幽门腔狭窄, 无幽门
肌层肥厚及门管延长。
③胃扭转:临床呕吐症状酷似幽门肥厚性狭窄, 喂奶后或服胃肠造影剂后超声检查显示胃壁、食管与胃粘膜有交叉现象, 胃大弯位于胃小弯上方, 幽门窦
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 无幽门外径扩大或肌层肥厚, 胃
内呈双液平面, 食管腹段延长且开口于胃下方。
④十二指肠梗阻:超声显示胃滋留扩大而幽门环肌弛缓开放的功能良好, 向幽门远端扫查, 近端十二指肠扩张, 肠腔内容物低回声, 如已吞入气体即可见强回声伴声尾。
出现双泡征超声图像, 中下腹肠腔积液较少, 可考虑为十二指肠梗阻。
超声诊断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简单易行、无创伤, 重复操作性强, 且避免了x 线照射引起的身体危害, 以及吞
钡检查引起的呛咳、吸入性肺炎等, 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首选检查。
参考文献
[1]王雅冰,杨晓峰,张彦宗,等.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b 超与x 线检查比较. 中国误诊学杂
志.2011,6(1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