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简版
- 格式:ppt
- 大小:1016.50 KB
- 文档页数:55
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它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流派。
新行为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60年代盛行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
(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就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
例如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等。
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
(操作主义以探讨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为宗旨,强调“操作分析”的方法,认为由于测量操作的方式不同,同一客观概念并不总是具有同一的意义。
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记录、运算等操作的结果。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倾向性及受教育的特征,托尔曼指出,“行为所固有的目的和认知,按其定义来说,是完全客观的东西”。
托尔曼认为在整体水平上进行行为的心理分析,就是要推断出介于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过程,由此提出了“中介变量(S-O-R)”——认知地图。
赫尔的行为原理,他反对华生的S-R公式和托尔曼的行为的目的性与认知性,同意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重视需要和驱力,构建了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他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1、教育就是行为塑造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基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基于操作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它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流派。
新行为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60年代盛行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
(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就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
例如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等。
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
(操作主义以探讨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为宗旨,强调“操作分析”的方法,认为由于测量操作的方式不同,同一客观概念并不总是具有同一的意义。
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记录、运算等操作的结果。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倾向性及受教育的特征,托尔曼指出,“行为所固有的目的和认知,按其定义来说,是完全客观的东西”。
托尔曼认为在整体水平上进行行为的心理分析,就是要推断出介于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过程,由此提出了“中介变量(S-O-R)”——认知地图。
赫尔的行为原理,他反对华生的S-R公式和托尔曼的行为的目的性与认知性,同意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重视需要和驱力,构建了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他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1、教育就是行为塑造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基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基于操作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原理任凡涛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否定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行为上被揭示出来;人类行为的基本公式是受因果律的支配的刺激—反应,通过它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发生于变化。
一、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基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基于操作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因此,任何行为也都是能够设计、塑造和改变的。
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二、程序教学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一切有机体的学习过程都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属性。
采用两种方法去控制学生的行为:1.安排好强化列联义塑造学生的行为。
2.提供强化,使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强度水平上。
基本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三、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及时的和足够数量的强化,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最有效的控制应该得到工具的帮助,提供积极地强化条件。
即使用依据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机械装置—教学机器。
四、教育研究应该以教与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1.观察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的关系,选择和判断教法的有效性2.教育目的行为化后,从学生的行为的改变程度判断教学的效果结构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一、强调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教育理论才能完美,才能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略论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源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由条件反射和被动学习构成,个体将遭受社会环境中的刺激,从而形成和加强一种行为。
他们强调对行为改变所使用的方式,以及控制行为改变结果的行为技术。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行为,因此要从分析学生的行为中推断出学生发展的方向。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将教育活动视为“结构性学习”的过程,即教育者组织各种条件来给学生进行“结构性学习”,以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学习者的实际行为,重视教师的行为操控的作用,并把建立教育者与学生的沟通作为有助于实现学习效果的设置条件,从而解决学习效果提高和社会能力培养的问题。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师需要重视内容教学以外的行为训练、语言表达、社会交往技能等课外活动,并采用有效的观察技术去改善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认知行为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行为技术中的重要性,即学校教育要贯彻落实,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成功、获得成功并保持成功,并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建立“动态”的教学环境,采取“特定类型的抗阻或正面支持”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状况,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生的挑战,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根据其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
总之,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将解决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变化和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通过实施行为技术和社会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从而做到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三)教育心理学之父”。
2.经典实验:饿猫出笼实验设计了一个带有机关的“迷笼”来训练饿猫学会开启开关出笼取食的行为。
3.学习的主要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准备律实际上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对于已形成的某种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增强或削弱的作用。
4.评价桑代克是动物实验的先驱,提出第一个教育心理学史上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立。
尝试错误的过程直至今天仍然是运动技能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是,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划等号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忽略了认知心理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1.人物背景4.评价经典性条件反射揭示了信号学习的机制,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研究人类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学习律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但也仅能解释较为简单的、低级的学习现象。
板书设计:一、桑代克人物实验饿猫受困——准备律鱼——效果律学习的三大定律多次重复——练习律评价二、巴甫洛夫人物实验条件作用前——中性刺激条件作用中——匹配出现多次刺激替代过程。
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胡彦文基于理念是一种思想,思想是一种决策,决策决定策略,策略决定措施和方式,措施和方式决定价值和效能的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当前,有必要对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作出明确的内涵解读,以推动我校新课程行为的健康发展。
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是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两个行为主体在课堂角色、主体行为、行为性质和内容的转变所引发的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在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实现了主的转变:课堂主体上,实现了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转变,体角色..从教师的主体行为向学生的主体行为转变。
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两个行为主体的行为角色的重大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听众或者观众。
而在新行为主义理念和实践中,教师从演员的角色转为导演的角色,学生从听众、观众的角色转为演员的角色。
两个主体角色的转变是教学上的重大进步。
因为学习本应是学生自己的事,这种转变使学生从从前的听众或观众的局外角色发展到主体角色,成为局内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参与者,就是行为主体或行为者,行为者就是参与者、活动者,就要参与到学习事件中,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的和主体的角色。
这时,学生和教师之间是演员和导演的关系。
其次,在新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中,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中实现的转变: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是演员和导演的关系,决定了主体行为..了主体行为和行为性质及内容的转变。
教师的行为从演员的表现行为转变为导演的策划、组织、引导和创造情景的引领者或导师行为,学习的导游者行为。
学生从听众角色发展到演员的角色后,就要以表现、表演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活动和才能为主,因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从原来的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方式转变到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转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行为方式上,回归到一个作为具有生命活力和创造价值的自主行为的本体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