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潮共2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13
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它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流派。
新行为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60年代盛行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
(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就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
例如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等。
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
(操作主义以探讨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为宗旨,强调“操作分析”的方法,认为由于测量操作的方式不同,同一客观概念并不总是具有同一的意义。
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记录、运算等操作的结果。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倾向性及受教育的特征,托尔曼指出,“行为所固有的目的和认知,按其定义来说,是完全客观的东西”。
托尔曼认为在整体水平上进行行为的心理分析,就是要推断出介于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过程,由此提出了“中介变量(S-O-R)”——认知地图。
赫尔的行为原理,他反对华生的S-R公式和托尔曼的行为的目的性与认知性,同意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重视需要和驱力,构建了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他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1、教育就是行为塑造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基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基于操作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袁东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相应的更新。
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模式,这种理论强调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在大规模培养学生和促进知识传递积累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然,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适应现实的教育教学和考试升学要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当作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指导精神,视其为教师的金科玉律。
为此,采用题海战术、知识灌输、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被广大教师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吕静、杨丽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2013年4月)诚然,教师这种“霸道”的教学观存在,其一是由于目前的教育机制,但也与教师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理解偏差有直接联系。
所以,正确理解行为主义理论,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1.行为主义理论梳理西方的行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合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
在实际工作中,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对个人或社会性问题的行为治疗,至今仍有其影响。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工具)改造主义教育是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并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康茨、拉茨以及布拉梅尔德,其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通过教育为社会成员建设社会新秩序。
②教育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用民主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的教育,达到大多数人都同意的“社会一致”。
③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行为科学使得教育和文化新目的确定成为可能。
④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关注社会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⑤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更容易培养学生“社会一致”的精神。
评价:改造主义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但它夸大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2.要素主义教育(知识中心主义理论)要素主义教育是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而出现的,代表人物:巴格莱、科南特和里科弗,主要观点如下:①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强调要把拥有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并传给下一代。
②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③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④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专心。
⑤重视学业考评和天才教育。
评价:要素主义教育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其某些观点为美国政府所采纳,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能力水平,脱离了生活实际等。
3.永恒主义教育(知识中心主义理论)永恒主义教育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以赫钦斯、阿德勒等为代表,其具体内容如下:①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
②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
教育就是对人的理性的培养,进而引出人类天性中的共同要素。
③永恒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
强调经过理性训练的永恒学科最具有价值。
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有一定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它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思想流派。
新行为主义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60年代盛行于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
(一)新行为主义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就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人物,他们先后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以求摆脱这种困境。
例如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等。
另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操作主义哲学思潮对新行为主义者的影响。
(操作主义以探讨科学体系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为宗旨,强调“操作分析”的方法,认为由于测量操作的方式不同,同一客观概念并不总是具有同一的意义。
人类通过科学所能得到的知识,仅仅是人们所进行的种种测量、观察、记录、运算等操作的结果。
)(二)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认为行为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倾向性及受教育的特征,托尔曼指出,“行为所固有的目的和认知,按其定义来说,是完全客观的东西”。
托尔曼认为在整体水平上进行行为的心理分析,就是要推断出介于实验变量与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过程,由此提出了“中介变量(S-O-R)”——认知地图。
赫尔的行为原理,他反对华生的S-R公式和托尔曼的行为的目的性与认知性,同意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和整体行为,重视需要和驱力,构建了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他把学习定律加以数量化,坚持和发展严格客观的行为主义途径。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三)新行为主义教育的主要理论1、教育就是行为塑造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基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基于操作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学原理任凡涛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是一种比较有影响的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而来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否定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行为上被揭示出来;人类行为的基本公式是受因果律的支配的刺激—反应,通过它可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发生于变化。
一、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基于刺激型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基于操作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学习过程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
因此,任何行为也都是能够设计、塑造和改变的。
教育和教学就是塑造人的行为。
二、程序教学新行为主义教育家认为,一切有机体的学习过程都表现出非常相似的属性。
采用两种方法去控制学生的行为:1.安排好强化列联义塑造学生的行为。
2.提供强化,使行为在长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强度水平上。
基本原则: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三、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及时的和足够数量的强化,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最有效的控制应该得到工具的帮助,提供积极地强化条件。
即使用依据程序教学理论设计的机械装置—教学机器。
四、教育研究应该以教与学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1.观察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的关系,选择和判断教法的有效性2.教育目的行为化后,从学生的行为的改变程度判断教学的效果结构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是一种在现代欧美国家广泛流行。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是布鲁纳。
一、强调教育和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和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教育理论才能完美,才能使人的心理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主义教育家认为,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由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比较以及在教育中的运用第五小组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Thorndike)、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Skinner)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认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学习过程中强化的重要性。
行为学习理论与英国的联想主义一脉相承,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其基本观点是:其一,以S-R公式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将一切心理现象归结为S-R联结的形成;其二,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有四个基本的要素:内驱力(如对赞许的需要)、线索、反应和奖励(或强化),并由此总结出三个学习的基本原理:(1)内驱力演化为动机作用;(2)反应演化为积极反应原理;(3)奖励(或强化)演化为即时强化与反馈。
1.1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
1.1.1桑代克的联结论桑代克联结论的基本观点:首先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次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最后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
”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