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亭送别(缪稿)
- 格式:ppt
- 大小:532.00 KB
- 文档页数:63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长亭送别》精解,一起来看一下吧。
1.作家作品本篇选自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王实甫,一说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2.人物分析本折通过大段唱词,正面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
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对爱情真挚专一,对功名利禄表示鄙弃,她视科举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唱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而张生的'形象则主要是从侧面来加以表现的,他与莺莺一样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同样为离别在即而满怀伤感,但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比较软弱,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赴京应试,而又热衷于“青霄有路纵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3.主题思想反映了恋爱自由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斗争,和女主人公重爱情、轻功名的叛逆精神。
4.修辞方法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离愁别恨。
例如,对偶:“碧云天,黄花地。
”使曲词显得优雅秀美,含蓄蕴藉。
夸张:“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比喻:“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将酒明喻为水,表现莺莺无心饮酒;暗喻为泪,表现别离之恨。
还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比喻极微小的功名利禄。
排比:“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沈沈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
”一系列的排比加之叠字,使曲词通俗浅近。
5.艺术特色作者把这次伤心的离别安排在一个暮秋黄昏,用凄清悲凉的秋景来表现和烘托渲染离愁,有情景交融之妙。
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朝代】元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小姐把盏者!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红娘把盏者![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长亭送别ppt]长亭送别长亭送别一:长亭送别长亭送别二:《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导语: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下面是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欢迎参考!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长亭送别三:《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长亭送别讲的是什么故事
《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老夫人执意在“拷红”后第二日即打发张生上京赴考,“驳落呵休来见我”,表现出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
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此,可以说,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
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
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
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
《西厢记·长亭送别》原文翻译《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以下是小编整理长亭送别的原文以及翻译,以供参考。
原文:(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姑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王夫人科)(王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王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王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人教版必修四《长亭送别》课文精讲【课文背景知识】《长亭送别》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代爱情剧中的杰作。
故事本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实际上却是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脱胎而来,但思想性、艺术性均大大提高。
作品在批判封建礼教与婚姻制度的同时,通过莺莺与张生等反抗礼教的典型形象的塑造,热情地讴歌了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与美好思想的战斗精神,从而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后人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元大都(今北京)人,名德信。
其创作活动稍晚于关汉卿,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
剧作存目十四种,今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二种。
其中《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
【字词综合运用】1.词语解释:谂(shěn)知:深切体会,深知。
玉醅(pēi):美酒。
暮霭(ǎi):傍晚的云气。
再休似此处栖迟:栖迟,留恋。
2.词义辨析:【重点难点讲解】1.《长亭送别》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和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
“染”、“醉”二字,写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2.《长亭送别》中[叨叨令]这支曲子在情感抒发和词句运用上的特点。
[叨叨令]前的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而引起的第三支曲子则不同。
长亭送别教案[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重头戏。
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该如何准备好教案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学习目标】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诵读法点评法【知识链接】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
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迍迍( ) 蹙眉( ) 萋迷(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谂知( ) 青鸾(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送别途中( 11 ) ( )临别叮嘱( 19)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诸宫调:流行于宋金元时代的文学说唱艺术,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之说唱长篇故事。
因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亦称“弹词”。
源于北宋神宗时,现存作品有金人(佚名)作《刘知远》的残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残篇。
诸宫调体制宏大,曲调丰富,对元杂剧的形成颇有影响。
2。
董西厢: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简称,也称《西厢弹词》《弦索西厢》,诸宫调作品,金董解元作。
取材于唐元稹小说《莺莺传》,但人物故事有很大的发展和创造,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并以张生和莺莺团圆结束。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的典型形象,描写生动,文词优美.为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的成功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有白有曲,所用曲调介乎宋词和元曲之间,为北曲的早期形式。
现存者皆为明刊本,是现存诸宫调的唯一完整作品。
二、课文析读一曲女性的颂歌《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折戏曲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重要地位.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卷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一、赴长亭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
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如果说【端正好】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莺莺相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接下来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起唱的【叨叨令】,是以尽情倾诉、直抒胸臆为特征的。
《长亭送别》鉴赏(共5篇)第一篇:《长亭送别》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供稿者:村夫)金章玉句1、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意。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中的第九支曲子。
前提是进入送别的亭子后,老夫人要红娘把盏,给张生斟酒送行。
崔莺莺希望能上前为张生把盏,在这离别的时刻夫妻相敬相爱。
可是她不得不遵守礼教,把夫妻恩爱之情埋藏在心里,因此十分痛苦。
于是就有了后面的唱词“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
”因此,“举案齐眉”这个词,须结合整支曲子来理解。
【参考答案】①这个成语化用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相敬相爱的典故,表达了崔莺莺对刚新婚就离别的丈夫的恩爱之情。
②离别之际,碍于封建礼教,崔莺莺不能与张生共话夫妻恩爱,心中无比悲伤。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思路点拨】这是课文的开篇,旦角(女主角)崔莺莺的一句念白。
它使用对偶的手法,既照应了《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的题目,又饱含着崔莺莺的哀怨,更有对未来的担忧。
【参考答案】深秋时节,在这十里长亭送别。
昔日的欢乐化作离别的悲伤,从此天南地北各自东西,相隔万里。
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啊,夫妻何日才能团聚!这个句子为本折戏定下了凄切悲慨的总基调。
分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思路点拨】开头化用宋代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名句,唤起读者(观众)深秋的情思。
同时,前四句一句一景:天高云淡,一片蔚蓝;满地黄花,飘散零落;西风劲吹,寒气凛冽;北方的大雁南归,传来阵阵嘶哑的哀鸣。
这些萧瑟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崔莺莺因离愁别恨而痛苦压抑的心情。
于是自然导出了女主人公的落寞情怀。
【参考答案】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把这片树林染红了呢?那是离别之人伤心的泪水!作者化客观为主观:因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整夜眼泪的崔莺莺,觉得眼前这片树林是被她的眼泪染成红色的。
长亭送别王实甫主要内容摘要:1.文学作品《长亭送别》的作者王实甫及其创作背景2.《长亭送别》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3.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一、文学作品《长亭送别》的作者王实甫及其创作背景《长亭送别》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名篇,出自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之手。
王实甫,字伯简,号渔阳遗民,活动于公元13 世纪,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以《西厢记》和《长亭送别》最为著名。
《长亭送别》创作于元代,当时社会政治动荡,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疾苦。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实甫借《长亭送别》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长亭送别》的主要内容及主题思想《长亭送别》主要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
作品以长亭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在长亭送别亲朋好友的情景,展现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离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同时,作品还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三、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长亭送别》作为王实甫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作品的文学形式优美,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作品的情感表达真挚,描绘细腻,使得作品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外,《长亭送别》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长亭送别》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总结:《长亭送别》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一部著名作品,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以及在离别时的伤感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