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主义
- 格式:ppt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40
2019考研西方心理学重要考点: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1930~1960左右)新行为主义产生的原因:①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孔德、斯宾塞、马赫、阿芬那留斯)②操作主义的影响③行为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④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古斯里(1886-1959)接近联想行为主义主要观点:条件作用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而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则是条件作用发生的普遍原则。
因此,刺激反应接近的条件作用原理足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
(一)研究对象心理学应该研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二)学习律1、学习定律:接近条件作用。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因为刺激与反应的接近(同时性条件作用)。
2、两条附律:①一个刺激模式在第一次和某一反应配合时就取得了它的全部联系力量,即一次尝试即建立联系②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形成联结,一组刺激与一组反应形成联结,而一组刺激发生时所联系的最终动作(最接近动作)将会在这组刺激再次出现时发生。
(三)练习观练习的效果表现在反应与众多的情境刺激建立了联系,而对于反应与某一特定的刺激的联系来说,一次接近就足够了。
(四)遗忘(消退)古斯里认为,遗忘是因为缺乏重复,导致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减弱,是已有的线索不能唤起先前出现过的反应。
(五)强化观假设有这样一条行为链,刺激反应(刺激) 反应(刺激) 反应(即最终行为) 奖赏,在这里,奖赏总是在最终行为之后,它的作用在于保护最终行为,使得引起它的刺激不至于与其他的行为或反应形成新的联结,从而抑制已有的最终行为。
1、奖赏是安排在某一反应之后,使受奖赏之前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没有机会受到破坏以至形成新的、不必要的联结;2、惩罚则是在原有的刺激反应之后,安排一个厌恶性刺激,此厌恶性刺激所激起的反应使得有机体逃脱原有的刺激情境。
(六)动机观在古斯里看来,既然一切行为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反应,那么行为原因的唯一解释便是刺激。
所以,动机就是刺激。
通过过去的联系引起持久行为的持久刺激是人们做出指向于过去成功动作的原因。
第六章 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1950年前后,由于托尔曼的理论过于简略,过于纲领化而无法继承;赫尔则因致力于其深奥莫测的理论术语的数量化而陷入困境中。
导致了赫尔、托尔曼理论体系影响的衰落,使行为主义心理学失去了信念的基础,行为主义出现了“范式”的危机。
同时,新行为主义信奉的理论及方法基础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态度也出现了转变,于是危机发生。
阵营内部出现两种观点:一种以斯金纳为代表,发展了行为分析原理,倡导激进的行为主义,取代赫尔派而在行为主义阵营中获得支配地位。
另一部分行为主义者以罗推尔、班图拉、米契尔等人为代表,主张采用更“温和”的态度,大胆引入刚刚兴起的认知术语来说明人的行为,试图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信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行为主义的禁区,去寻找新的出路。
在这两种观点中,产生了新的新行为主义。
那么,它是从哪一种观点发展形成的呢?美国心理学史家库克认为:“温和的新行为主义几乎全然丧失了其可鉴别的特点。
的确,观点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值得在其名称前面再加上一个新的…新‟字。
”这样,行为主义的第三代──继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之后,新的新行为主义便产生了。
第一节 新的新行为主义概述一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历史背景(一)行为主义的危机;(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影响;(三)认知革命的影响。
二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班杜拉:加拿大,心理学专业,博士。
斯坦福心理学系主任,1974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2004年美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杰出终身贡献奖。
主要著作《行为矫正原理》;《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社会学习理论》等。
(二)罗特、米契尔、斯塔茨罗特:犹太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著书《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将社会学习概念应用于人格和临床领域。
美国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分会主席,临床心理学分会主席。
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贡献奖。
米契尔:奥地利人,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哲学博士。
与班杜拉一起研究满足延宕及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
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
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
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
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
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
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
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
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
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施良方,民90)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
新行为主义哲学基础
新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行为的研究和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新行为主义基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行为的深入研究,发展出了行为疗法等实际应用领域。
1.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是新行为主义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
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和理解来源于经验,人们通过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来形成知识和理解。
经验主义强调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实验,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新行为主义继承了经验主义的思想,认为行为也是基于经验的学习和适应过程。
2.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新行为主义的另一个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只有通过实证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
实证主义强调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分析,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和解释。
新行为主义借鉴了实证主义的思想,认为行为研究也应该基于实证的方法,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和理解行为。
3.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新行为主义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行为疗法是基于实证的方法,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来理解和解决行为问题。
行为疗法强调对行为的积极干预和调整,以及对行为的重塑和改变。
新行为主义的行为疗法强调对行为的控制和改变,通过制定训练计划和奖励机制等手段来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和
发展。
总之,新行为主义基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通过对行为的深入研究,发展出了行为疗法等实际应用领域。
新行为主义强调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和实验,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为人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第五章新行为主义1、什么是新行为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新生代的行为主义者如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对华生极端简单化的观点和方法不满,于是开展了自己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体系。
尽管他们的术语名称、概念体系、理论观点等各不相同。
但其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却是一致的,因此他们被统称为新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以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为哲学基础,使用非人类的动物作为被试,注重对学习的研究。
2、根据赫尔的理论,界定强化、习惯强度、反应势能?强化:赫尔把强化区分为初级强化和次级强化,初级强化是内驱力降低的过程;次级强化是指经常与初级强化联系在一起的刺激通过学习而成为有效的强化因素,次级强化在控制行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习惯强度:效应器的活动与感受器的活动如果在时间上接近,从感受器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在以后引起该反应的倾向就会得到加强。
反应势能:是指有机体在某一情境下出现某一特定反应的可能性。
赫尔认为,有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迫使有机体活动,内驱力是一切有机体行为反应的原动力。
3、简述潜伏学习实验的意义?托尔曼通过潜伏学习实验得出,强化虽然有助于学习,但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
学习也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只不过其结果不明显,是“潜伏”着的,一旦受到强化,这种结果可通过操作明显地表现出来。
托尔曼对强化作用的研究,推动了行为主义学派的发展,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视野。
潜伏学习实验对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外在学习表现,而要关注它内在的内隐学习,适时给予期待强化,使学生的“潜伏”的学习得到强化,从而提高成绩。
4、托尔曼的理论对当代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重要影响。
它强调认知的作用,要求恢复对认知的客观研究。
现在认知心理学继承了认知行为主义的观点,以至于有人不无夸张地认为托尔曼的行为主义认知理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开山始祖。
新行为主义思想发展的逻辑脉络
新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种流派,主要关注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
它的发展逻辑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经典条件作用阶段:早期的新行为主义者,如Watson和Pavlov,主要研究动物的条件反射和条件作用,强调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
2. 操作性条件作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开始研究动物行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以及动物如何通过操作学习行为。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Thorndike和Skinner。
3. 社会学习理论阶段:20世纪6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开始研究人类的社会学习和认知过程,认为人类学习不仅仅是被动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代表人物有Bandura等。
4. 脑科学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新行为主义者开始将行为和学习过程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研究大脑的神经机制如何影响行为和学习。
综上所述,新行为主义思想的发展逻辑脉络是由最初的关注外部刺激和反应的经典条件作用,逐渐演化为对操作和学习的研究,进而转向关注人类的社会和认知过程,并最终将行为和学习过程与神经科学相结合,探究大脑的神经机制如何影响行为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