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刑法总论期末复习资料-刑法总论重点知识整合

大学刑法总论期末复习资料-刑法总论重点知识整合

20XX年复习资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说明:

1、整理的根据是教务处的刑总考试公示信息中所列的二十六个要求重点掌握的词条: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解释、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不作为、因果关系、刑事责任年龄、单位犯罪、故意过失认定、认识错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罚种类、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追诉时效。

2、整理的资料来源:

(1)曲新久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XX年7月第四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重要立法、司法解释(限于教材中列出的条文)。

(3)本科生教学大纲

(4)方鹏老师、徐久生老师课件

(5)《刑法48讲》

3、只代表个人思路,且全文3万多字皆为手打,难免有个别错误,仅供大家参考。

4、人人日志把原来的排版和格式全给搞乱了,大家将就着看吧……

预祝大家复习愉快考试成功~~

一、刑法基本原则

二、刑法解释

三、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

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犯罪的客观方面(一)——不作为犯

六、犯罪的客观方面(二)——因果关系

七、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

八、犯罪主体(二)——单位犯罪

九、犯罪的主观方面(一)——罪过形式及其相互辨析

十、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十一、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一)——正当防卫

十二、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二)——紧急避险

十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一)——犯罪预备

十四、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犯罪未遂

十五、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三)——犯罪中止

十六、共犯形态

十七、罪数形态

十八、刑罚的种类

十九、刑罚的裁量制度(一)——累犯

二十、刑罚的裁量制度(二)——自首

二十一、刑罚的裁量制度(三)——立功

二十二、刑罚的裁量制度(四)——数罪并罚

二十三、刑罚的裁量制度(五)——缓刑

二十四、刑罚的执行(一)——减刑

二十五、刑罚的执行(二)——假释

二十六、刑罚的时效制度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确立

1、含义:刑法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

2、特征:

(1)贯穿全部刑法规范

(2)指导、制约全部刑法适用活动

3、确定:

(1)20XXXX0XX9年刑法没有规定

(2)20XXXX年刑法确立了三大原则

(二)罪行法定原则

1、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基本要求:

(1)法定性。

(2)明确性

(3)合理性

3、派生原则:

(1)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

(2)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

(3)禁止习惯法

(4)禁止绝对不定刑期

4、我国立法体现:

【刑法第三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具体体现:

(1)犯罪的法定化:

①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

②刑法总则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③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

④废除了类推制度,彻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

(2)刑罚的法定化:

①刑罚总则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

②刑罚总则明确规定了量刑的原则

③刑罚总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

5、适用的司法范围

(1)正确认定犯罪

(2)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3)严格限制新《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的“特殊减轻处罚”的适用,即“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三)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1、含义:刑法规范在根据其内容应当得到适用的所有场合,都予以严格适用,不允许有不平等的现象。

2、基本要求:

(1)对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予以平等地保护;

(2)对于实施犯罪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认定犯罪;

(3)对于任何犯罪人,都必须根据其犯罪事实与法律规定量刑;

(4)对于被判处刑罚的任何人,都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刑罚。

3、我国立法体现:

(1)20XXXX0XX2年宪法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写入宪法

(2)20XXXX年列入刑法:

【刑法第四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具体体现:

①第6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

适用本法”;

②第39条,“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③专章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罪。

4、注意理解:

(1)这一原则是司法原则,而不是立法原则

(2)这一原则所指的特定对象是犯罪人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

1、含义:刑罚的轻重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

2、基本要求:

(1)有罪当罚,无罪不罚

(2)轻罪轻罚,重罪重罚

(3)一罪一罚,数罪并罚

(4)同罪同罚,罪罚相当

3、我国立法体现:

【刑法第五条】刑法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具体体现:

(1)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刑罚体系

(2)规定了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3)设计了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

4、与刑罚个别化原则的关系:

(1)罪行相当原则是调整罪刑关系的基础性原则,为刑罚个别化原则的运用划定范围与疆界;

(2)刑罚个别化原则是调整刑罚与犯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刑罚应当根据犯罪人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以规定、裁量与适用,从而构成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制约与校正。

二、刑法解释

(一)解释主体(按解释权分)

1、立法解释:人大及其常委会

2、司法解释:最高法、最高检

3、学理解释:非权威机关

(其中,前两种为有权解释,第三种为无权解释)

(二)解释对象

1、法律文本:字、词、句、段、逻辑分析

2、以对应案件事实的目的来解释刑法规范

3、对分则罪名的构成要件的解释

(三)解释方法

1、文理解释(语义解释):根据刑法用语文义以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2、伦理解释(逻辑解释)

(1)含义:参酌立法背景、沿革、目的、社会需要等因素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2)分类: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类推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历史解释等

(四)解释位阶

1、有权解释的解释位阶:

(1)立法解释优于司法解释

(2)同一机关的解释中新解释优于旧解释

2、解释方法的一般适用顺序(注意:无固定位阶)

(1)文理解释优于伦理解释

(2)一般采用文理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的顺序

三、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

(一)概念、种类

1、概念:刑法的适用范围,亦称刑法的效力范围或“刑法的效力”,是指一国刑法在什么领域、对什么人、于什么时间具有效力,以及刑法对其颁布施行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

2、种类:

(1)空间效力:主要解决刑法对地的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2)时间效力:着重解决刑法生效、失效的时间和溯及力的问题

(二)空间效力

1、属地管辖

【刑法第六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意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实际领土:领海、领陆、领空

△拟制领土:船舶、航空器(注意不包括国际列车、国际汽车)

(2)法律有特别规定的:

△【刑法第十一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不适用中国刑法)

△【宪法第三十一条】港澳台地区适用其本地刑法,不适用内地刑法典及普遍效力刑法。(不适用中国大陆刑法)

△刑法典颁布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了特别刑法。(不适用刑法典)

△【宪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立法法第六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自治区、州、县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当地适用变通规定。(不适用刑法典的部分条文)

(3)犯罪地认定:只需犯罪行为与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即可

2、属人管辖

【刑法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1)对我国公民可以适用(法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不适用),对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军人必须适用。

(2)【刑法第十条】对域外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3、保护管辖

【刑法第八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照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适用条件:

(1)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

(2)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

(3)双重犯罪:所犯之罪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也受处罚

4、普遍管辖

【刑法第九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1)对象为:

劫持航空器罪;劫持人质罪;侵害国际保护人员和外交代表等国际犯罪;恐怖主义犯罪。

(2)条件:

①我国缔结或参加了相关的国际条约;

②对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没有保留。

(三)时间效力

1、生效时间

(1)法典明确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2)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实行生效

2、失效时间

(1)国家立法机关明确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2)自然失效

3、溯及力问题

(1)一般规定:

【刑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溯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罚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实施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做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原则:从旧兼从轻。)

(2)特殊规定:(20XXXX年刑法【新法】相对于20XXXX0XX9年刑法【旧法】)

①追溯时效、特殊减轻、不得驾驶:从轻和有利于被告人。

②累犯、特别自首、立功的认定、缓刑假释的撤销:依后一犯罪行为、自首行为、立功行为、违规行为发生时的法。

③不得适用旧刑法的类推。

④再审案件(审判监督案件):原则上从旧。

⑤继续犯、连续犯、同种数罪:适用新法。

(3)司法解释、立法解释的效力

①时效与被解释的刑法条款同步。

②先后两个解释之间:从旧且从轻。

③新的解释明文规定从新的,从新。

④已决案件不再变动。

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基本概念

1、犯罪概念

【刑法第十三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犯罪成立条件

3、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简言之,犯罪构成是刑法所规定的构成犯罪的主客观要件的总和。

4、犯罪论体系

(二)三种犯罪论体系比较

1、递进式的德日刑法三阶层犯罪论

2、耦合式的英美刑法双层次犯罪论体系

3、齐和填充式(平面式)的前苏联四要件犯罪论体系

4、当前我国采用的犯罪论体系:平面四要件说

(三)各犯罪论体系达成的共识:

1、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

2、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事实判断先于价值判断。

3、定型判断先于非定型判断。

五、犯罪的客观方面(一)——不作为犯

(一)刑法意义上的行为之特征

1、有体性:即人为性。

2、有意性: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在意识或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作。

3、危害性:对犯罪行为的社会评价,即在客观上侵犯或威胁法益的行为。

(二)不作为犯的分类

1、纯正的不作为犯: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法定的不作为之罪的情形。

2、不纯正不作为犯:行为人因不作为而构成了法定的作为之罪。

(三)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一般要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作为)的义务

(1)法律明文规定的积极作为义务

(2)业务上和职务上所要求的积极作为义务

(3)法律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

(4)先行行为引起的积极作为义务——先行行为导致了他人的权益处于某种危险状态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四)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判断时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

1、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

2、犯罪行为能否成为先行行为的判断

(1)若刑法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犯或者因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先前的犯罪行为并不导致行为人负有防止严重结果发生的义务,而是直接将该加重的危害结果评价在相应的结果加重犯或另一重罪中。

(2)若刑法未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为结果加重犯,也未规定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如果先前的犯罪行为导致另一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则认为该犯罪行为导致行为人负有阻止该危险状态、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3、持有行为(如持有违禁物)是一种事实状态,一般不能认定为不作为。

六、犯罪的客观方面(二)——因果关系

(一)刑法上的危害结果

1、特征:

(1)法定性——危害结果是刑法规定的

(2)行为的危害结果是使直接客体遭受损害的事实

(3)危害结果是由实行行为造成的

2、危害结果对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的作用

(1)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对于所有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而言,危害结果决定犯罪成立与否。

(2)危害结果是犯罪既遂的必要条件:对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结果犯而言,(法定的)危害结果决定犯罪既遂与否。

(3)危害结果仅仅是加重刑罚的情节:对于直接故意犯罪中的危险犯、行为犯、举动犯而言,危害结果并不影响犯罪成立或犯罪既遂与否,但影响量刑的轻重。(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1、含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危害行为与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在危害结果发生时要求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2、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

(1)必然因果关系: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指向的一类因果关系。

(2)偶然因果关系:某种行为本身并不包含产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必然性,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又有其他原因或条件加入其中,由后来介入的这一原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应适当考虑,情节严重的可影响定罪量刑。

3、因果关系判断的基点:条件说

(1)判断方法:无a即无b,则a是b的条件(排除思维法)

(2)判断的一般步骤:基于条件说判断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事实联系,再借助主观罪过理论将其转换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判断因果关系必须考虑的问题——介入因素

(1)基本原理:某先行行为(条件)在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因其他因素的介入,打破了预定的因果链。

(2)介入因素的主要种类:

①自然时间

②他人行为

③被害人自身行为

(3)对于介入因素的判断

判断介入因素是否导致因果关系中断,关键在于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的关系——是否具有独立性、异常性。

①若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且本身独立于先行行为,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切断而导致不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E.g.甲以故意杀人的故意向乙的食物中投入足以致死的毒药,但毒药起作用前丙开枪杀死乙。则甲的投毒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甲仅成立故意杀人未遂。

E.g.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中撞上正常行驶的汽车身亡。甲的追赶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因为该行为并非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②若介入因素的出现在考虑先行行为的条件下是正常的或从属于先行行为,则因果关系仍然存在。

E.g.甲在悬崖边砍杀乙,将其砍成重伤后以为乙已死便离去。乙没死,自己醒来后跌跌撞撞站起,迈了两步便摔下悬崖死亡。甲的杀害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仍有因果关系。

E.g.甲开枪杀乙,未射中乙但乙因受惊吓而心脏病发死亡。因果关系仍然存在。

七、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

(一)刑事责任年龄及刑事责任能力

1、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划分

(1)完全无刑事责任:20XXXX周岁以下

(2)相对负刑事责任:20XXXX-20XXXX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20XXXX周岁以上

2、特殊规定:

(1)相对负刑事责任者责任范围: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注意:相对刑事责任者对于任何过失犯罪,不论危害结果如何都不负刑事责任。

(2)对未成年人(未满20XXXX周岁)犯罪:

①【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②不能适用死刑(包括死缓)

③不成立累犯

(3)年龄对老年人责任能力的影响

【刑法第十七条之一】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①从宽处罚的程度是“从轻或减轻”

②原则上禁止使用死刑(包括死缓),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③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老人,应当适用缓刑

(4)周岁的规则计算

①周岁以实足年龄为准,按公历年月日计算,自过生日的第二天起才视为满足特定周岁,过生日的当天不计算在内。

②在隔时犯的情况下,若犯罪行为的实施与犯罪结果的出现不在同一天,则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应当以行为时为基准。

(5)跨年龄阶段犯罪的问题

①已满20XXXX周岁的人事实了某种犯罪,并在已满20XXXX岁前也实施过相同的行为:若20XXXX-20XXXX岁期间实施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重大犯罪的,应一并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就只能追究已满20XXXX周岁后所犯之罪的刑事责任,先前行为作为酌定的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②20XXXX-20XXXX周岁期间事实了八种重大犯罪并在20XXXX周岁之前也实施了相同犯罪的,也只能追究已满20XXXX周岁后犯罪的刑事责任。

(6)非刑罚的制裁措施

【刑法第十七条第四款】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刑事责任能力

(1)划分

①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A、未满20XXXX周岁的人

B、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②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A、已满20XXXX周岁的未成年人

B、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障碍者

C、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③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常态、罪刑规范的样本

(2)精神状态对责任能力的影响

【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

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酗酒的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听说、视觉机能对责任能力的影响

【刑法第十九条】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二)原因自由行为

1、含义:行为人在实施犯罪的前一行为(原因行为)时是自由的,开始着手后一行动时,缺乏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情形。

2、处理:原因自由行为与责任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实行行为时没有责任能力,但是使之陷入这种无责任能力状况的原因行为是自由的,而戏中更清醒下行为人对其行为负责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责任与行为同在的原则。因此,原因自由行为应当受到谴责而不影响有责性。如,酗酒者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八、犯罪主体(二)——单位犯罪

(一)概念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成立单位犯罪的条件:

1、主体条件——合格的单位

(1)单位具有合法性

(2)单位的范围广泛:

①法人、非法人

②国有、非国有

③国家机关

④单位的附属机构:

A、独立的分支机构

B、单位的内设机构(能够有独立的财政核算系统)

2、行为条件——以单位名义实施,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违法所得大部分归单位所有。

3、主观条件——单位按照决策程序集体决定或者负责人决定(单位意志)

4、法律条件——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20XXXX0/445)

(1)纯正的单位犯罪:只能由单位构成,自然人不可能构成

(2)不纯正的单位犯罪:自然人、单位均可构成

△刑(八)将“强迫职工劳动罪”修正为不纯正的单位犯罪(3)不能由单位构成的罪名

①自然犯:如盗窃罪、重婚罪、强奸罪等

②某些法定犯:如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抗税罪等

(三)不属于单位犯罪而属于自然人犯罪的四种情况:

1、无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公司、企业

2、盗用单位名义实施,利益归个人私分的行为

3、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单位

4、成立以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四)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

1、一般采取双罚制:

(1)对单位判处罚金(并且只能判处罚金)

(2)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其他刑罚

2、刑法典分则明文特别规定实行单罚制的,依照规定,即只追究单位犯罪的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3、单位犯罪不构成累犯

九、犯罪的主观方面(一)——罪过形式及其相互辨析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基本内容

1、概念: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两个要素:

(1)认识因素:行为人对该行为以及该行为的后果有没有认识到以及认识的程度,包括:

①必然性认识:认识到行为必然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②可能性认识:认识到行为可能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③无认识:没有认识到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

(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样的态度,其意志上能不能控制、有没有控制。分为:

①希望——积极追求

②放任——无所谓的态度,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危害结果出现与否都可以接受

③轻信——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就草率地认为某种危害结果是不会发生的

④疏忽大意——没有认识到结果会发生,意志上对这个行为所引起的后果是疏忽的、没想到的

3、二者的组合导致不同的罪过形式:

认识因素意志因素罪过形式

必然性认识→ 希望 = 直接故意

可能性认识→ 放任 = 间接故意

↘轻信 = 过于自信的过失

无认识→ 大意 = 疏忽大意的过失

4、认定的注意事项

(1)罪过与行为同时存在,罪过是行为当时而非行为之前或者行为之后的主观心态

(2)罪过形式判断的基准在于危害结果,是故意还是过失不在于对危害行为本身的认识而在于对该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3)刑法是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

(二)罪过形式的种类

1、故意犯罪

【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直接故意(明知必然或可能+积极追求)

①必要的认识因素

A、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

B、以特定行为对象为必要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要求认识到特定行为对象

C、因果关系的基本部分(不要求认识到具体样态)

D、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时间、地点等

②非必要的认识因素

A、责任年龄、不决定行为性质的身份

B、数额、情节(可观超过要素)

C、行为的违法属性

③意志因素:希望、追求

(2)间接故意(明知可能+放任)

①构成

A、对结果发生的盖然性认识

B、放任意志:容忍结果发生——不是确信结果可以避免而是确信结果更可能发生,并且对结果的发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听之任之

②间接故意的通常表现形式:

A、为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B、为实现某种犯罪意图放任另一危害结果发生

C、瞬间冲动下不计后果的行为(激情犯罪)

2、过失犯罪

【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1)过于自信的过失(有认识的过失)

①认识因素:发生结果的可能性

A、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B、结果发生可能性小

②意志因素:轻信能够避免,相信能够避免结果

A、过高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

B、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

C、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

(2)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的过失)

①具有预见义务

A、业务上的预见义务:法律规范确定的义务

B、生活中的预见义务:社会规范确定的义务

②具有预见能力:注意的可能性

通说:应当采用折衷说——主观说为标准,客观说为参照

3、无罪过事件

【刑法第十六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1)不可抗力:行为人预见到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不可能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或者虽然采取了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但是结果仍然不可避免。

(2)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三)罪过形式的辨认问题

(四)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

1、犯意转化

(1)定义: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过程中,改变犯罪故意的具体内容从而导致此罪与彼罪的转化。

(2)种类:两种情形

①预备阶段的此犯意在实行阶段转化为彼犯意。

处理原则:实行行为之犯意吸收预备行为之犯意

②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化

处理原则:高犯意吸收低犯意

2、另起犯意

(1)定义: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原犯罪行为而另起其他犯罪故意,实施另外一个犯罪行为。

(2)与犯意转化的区别

①前一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停止下来:

A、犯意转化——前一犯罪行为正在继续

B、另起犯意——前一犯罪行为由于某种原因已经停止

②犯罪对象是否为同一对象:

A、犯意转化——针对同一被害对象

B、另起犯意——既可以针对同一被害对象也可以针对其他被害对象

③犯罪客体是否为同一或同类法益

A、犯意转化——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相同或者同类

B、另起犯意——前后犯意所侵害的法益大多数情况下不同

④刑事责任认定

A、犯意转化——实为一罪,仅以一罪论处

B、另起犯意——实为数罪,可能数罪并罚

十、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1、定义: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的法律性质或意义发生误解。

2、分类:

(1)将有罪行为误认为无罪——假想不犯罪

(2)将无罪行为误认为有罪——假象犯罪

(3)对行为的定性以及处罚轻重的错误认识

3、处理原则:一般不影响定罪量刑

(二)事实认识错误

1、概念:行为人在犯罪时预想的情况与实际发生的情况不一致。

2、处理原则:法定符合说

行为人预想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属于同一法定该犯罪构成范围内的,被认为其法律性质相同,不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承担故意的责任。

3、种类划分

(1)对象错误:行为人预想侵犯的对象与实际侵犯的对象不一致。(辨认误差)

①同一构成要件内的对象错误——不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成立故意。

E.g.甲想杀乙,但把丙误认为是乙而杀死了丙,甲的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不受影响。

②不同构成要件之间的对象错误——阻却行为人对因错误而发生的危害结果成立故意。

E.g.甲在半夜潜入乙家后院准备伺机杀乙,不久看见门口一个黑影一动便开枪命中。第二天乙发现自家的驴被杀死。则甲只承担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2)打击错误:行为人对对象的辨认无误,但是在实施侵害行为时,行为出现误差以致实际侵害的对象与预想侵害的对象不一致。(行为误差)

①同类对象的打击错误

E.g.甲欲射杀乙,由于射击水平有限没有瞄准,杀死了乙身边的丙。

②不同类对象的打击错误

(3)手段错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自己所采取的手段或者使用的工具发生认识错误。

①结果未实现,但行为具有客观危险性——犯罪未遂

E.g.甲欲毒死乙,却误把白糖当成砒霜投入乙的杯中。

②不能犯:行为不具有客观危险性——不认为是犯罪

③迷信犯:即使依照行为人的主观计划实施,客观上也绝不能实现预想的结果(不能犯的一种)——不是犯罪

E.g.甲欲杀乙,用稻草制作了乙的小人在家用针扎了49天,第50天乙出车祸死亡。

(4)因果关系错误:行为人最终造成了犯罪结果,但是导致犯罪结果的实际过程与预想的进程不一致。

①类型

A、因果机制偏离

B、结果提前实现

C、结果延后发生(韦伯故意,概括故意)

②处理原则:不影响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认定,也不影响定罪量刑问题。

十一、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一)——正当防卫

(一)概念

【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成立条件

1、防卫起因:现实的不法侵害

(1)不法侵害的特征

①不法性: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其他违法行为

②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防卫必要性)

③人的侵害,现实的侵害

(2)应注意的问题

①对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侵害行为:应当视为不法行为,原则上应允许正当防卫,但出于人道考虑应尽量避免。

②对动物侵害的防卫情形,分为三类:

A、针对野生动物的自发攻击——紧急避险

B、针对他人唆使的家养动物攻击——正当防卫

C、针对家养动物的自发攻击——紧急避险

③对紧急避险等合法行为,不可实施正当防卫

④对自己行为招致不法侵害的防卫:对自己进行的防卫挑拨不可防卫;但对轻微过失甚至无过错引起对方侵害,或者预想只会引起对方轻微反击,对方却对重大法益进行侵害时,可实行正当防卫。

(3)不符合起因条件的防卫——假想防卫

①概念:假想防卫是指没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但防卫人误认为存在着不法侵害,或者客观上存在着侵害,但这种侵害为合法的,而防卫人不明了其行为合法性而进行防卫,造成损害的情形。

②性质:认识错误,主观心理状态是过失或者意外事件

2、防卫时间: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1)不法侵害的开始与结束时间

①开始时间:

A、一般情况下,应以不法侵害人着手实行不法侵害时为开始(着手说)。

B、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待着手实行后来不及减轻或者避

免危害结果时,也应认为已开始(直接面临说)。

②结束时间:

A、不法侵害行为已经不可能(继续)侵害或者威胁法益。

B、但侵害结束,损害尚可挽回时进行防卫也属正当防卫,如罪犯抢劫既遂后

被害人夺回财物。

C、侵害结束,损害尚可挽回时,也被作为特例认为是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对

其进行防卫也属正当防卫。

(2)预先设置防卫装置的问题

①如行为本身违法,会危害公共安全,则不被允许

②如行为本身不违法,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发挥了作用,并且没有超过必要限度时,一般可认为是正当防卫

③如行为本身不违法,但损害了无辜者的合法权益,不是正当防卫

(3)不符合时间条件的防卫——防卫不适时(事前防卫&事后防卫)

①概念: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者已经结束而进行“防卫”的,分为事前加害和事后加害。

②性质:

A、故意犯罪:明知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或已经束;

B、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而未预见时间;

C、意外事件:客观情况使防卫人不可能预见。

3、防卫对象:不法侵害人本人

△不符合对象条件的防卫——防卫第三人

(1)概念:防卫第三者是指的是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对与不法侵害无关的第三人实施防卫,造成损害的行为。

(2)性质:

①、故意犯罪:明知防卫对象针对的不是不法侵害者

②、假想防卫(过失犯罪或无罪):误认第三者为不法侵害人

4、防卫意图:

(1)防卫目的: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

(2)防卫认识:防卫人认识到存在不法侵害人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3)不符合意图条件的防卫——

①挑拨防卫:故意犯罪

②互相斗殴:故意犯罪、有可能正当防卫

③偶然防卫:故意犯罪

5、防卫限度: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1)考虑的因素

①不法侵害的强度

②不法侵害的紧迫性(缓急)

③不法侵害的严重性(权益)

(2)不符合限度条件的防卫——防卫过当

①性质:正当意图+过失

②处罚:

【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特殊防卫(无过当防卫)

1、概念

【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规范了人们的 行为,保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作为大一学生,学习 和掌握刑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大 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复习刑法。 1. 刑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 刑法是国家运用强制力量,通过制定、公布和实施刑事法律,规范和惩罚危害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 - 刑法包括了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确定和执行等内容。 -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法无规定不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等。 2. 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 刑法可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两大类。 - 普通刑法包括了刑法总则、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等内容。 - 特殊刑法涉及到特定领域的犯罪行为,如贪污贿赂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

3. 刑法的适用范围 - 刑法适用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 刑法适用的主体是我国公民和犯罪在我国领土内实施的外国人。 - 刑法还适用于在船舶、航空器和驻外机构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4.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和刑事责任能力。 -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 犯罪行为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 5. 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 - 刑事处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主体进行的一种强制行为,目的是惩罚犯罪、防止犯罪和教育改造犯罪人员。

- 刑事处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监禁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等。 - 刑事处罚应当依法进行,刑罚应当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 6. 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年龄界限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原则。 - 未满14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14周岁至18周岁 的人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后应当依法给予教育、挽救和改造,不宜判处刑罚。 总结: 本文总结了大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刑法的定义和基 本原则、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刑法的适用范围、刑事责任的 构成要件、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以及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等 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刑法和备考期末考试都非常有帮助。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和巩固,能够对刑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刑法知识,为维护社会法治作出贡献。

刑法总论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1、刑法的解释 一.概念和意义 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阐释;刑法规定具有抽象性;法律稳定性二.分类和类型 1.按效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通常包括三种情况①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②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③刑法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 (3学理解释: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作出,但无法律效力 2.从解释方法的角度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1文理解释 (2论理解释:当然解释(正意解释和反意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 1、刑法三大基本原则(重点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罪行法定原则(重点 一.渊源 1.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行为的定罪和处罚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界二.分类 1.绝对的罪刑法定原则:严格的不容任意选择或变通的原则 (1绝对禁止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以明文规定为唯一依据(最相类似(2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以成文刑法典及其规定的刑法规范为唯一渊源(3绝对禁止溯及既往,把从旧原则作为解决刑罚溯及问题的唯一原则(4绝对禁止法外施刑和不定期刑 2.相对的罪刑法定原则 (1允许有条件的类推和严格限制的扩大解释(2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间接的渊源(3不再坚持从旧原则,而是从旧兼从轻原则(体现“有利被告(4在刑种方面允许采用相对的不定期刑三.体现和基本要求 1.要求: (1法定化:罪的法定和刑的法定(2实定化:实体性的规定 (3明确化:文字清晰,意思明确 2.体现: (1立法体现:①刑法第三条规定 ② 1997年刑法典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③取消1979年刑法典中的类推制度④确立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⑤分则中罪名规定,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定刑 (2司法体现:正确定罪和量刑;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1、刑法的空间效力的4个原则 1.属地原则(领土原则:单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原则:单纯以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原则(自卫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 一、刑法学的基本概念 1.刑法的定义:刑法是国家行使刑事强制权力的法律体系,以规定犯 罪行为和刑罚的种类、适用条件、量刑标准等,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刑法学的定义:刑法学是研究刑法规范内容、刑法理论和刑法实践 等方面的学科。 二、刑法学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刑法行为必须依法规定。 2.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必须确立罪刑的种类、范围和适用条件。 3.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种类、程度应与犯罪的危害程度相适应。 4.独立性原则:刑法独立于其他法律领域,有其特有的规定内容和程 序规定。 5.人权保障原则:刑法规定必须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 三、刑法的基本结构 1.刑法一般规定部分:包括刑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等内容。 2.罪刑法定部分:规定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的内容和效力、罪与刑的关系等。 3.刑事责任部分:规定了犯罪的主体范围、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减 轻刑事责任的情节等。

4.犯罪部分:规定了各类犯罪罪名、犯罪的构成要件和行为要件等。 5.刑罚部分:规定了各类刑罚的种类、适用条件、量刑标准等。 四、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指犯罪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具体危害结果。 2.客观要件:指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包括犯罪的犯罪事实和犯罪的 结果。 3.主观要件:指犯罪行为的造成侵害行为的主动心理状态。 4.法定要件:指构成其中一犯罪行为,需要符合立法机关的明确规定。 五、犯罪的危害程度和刑罚的量刑标准 1.刑事责任能力:指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能力。 2.量刑标准:指根据犯罪的危害程度和社会对犯罪行为的反应程度来 确定刑罚的种类和程度。 3.加重和减轻刑罚的情节:指在量刑过程中,根据犯罪行为的特殊情 况来增减刑罚的程度。 4.刑罚的科学划分:根据犯罪的危害程度和刑罚的程度,将刑罚分为 主刑、副刑和附加刑等。 六、刑事法律的适用 1.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生效时间是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不 得对溯及既往。 2.刑法的现行适用原则:指刑法规定的原则要在犯罪行为发生时适用。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是刑法的基础和核心,它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度。下面是对刑法总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 1.刑法总论的概念和目的 -刑法总论是研究罪和刑的一般理论,是刑法学的基础。 -刑法总论的目的是论述罪刑法律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范,为刑法的具体规定提供理论基础。 2.刑法学的定义和特征 -刑法学是研究罪和刑的法学科目,主要包括刑法总论和刑法特论。 -刑法学的特征是科学性、实践性和正义性。 3.犯罪的定义和特征 -犯罪是指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具备法律规定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犯罪的特征是社会危害性、非法性和有罪性。 4.刑罚的定义和特征 -刑罚是国家为了惩罚犯罪行为而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法律制裁。 -刑罚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行使、有罪的个别化反应和双重性(包括矛盾性和积极性)。 二、刑法总论的基本原则

1.法定原则 -法定原则是刑法中的最基本的原则,包括犯罪与刑罚的法定原则和犯罪与刑罚的合法性原则。 -犯罪与刑罚的法定原则要求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法律规定,禁止非法犯罪行为和非法刑罚。 -犯罪与刑罚的合法性原则要求犯罪与刑罚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禁止违法犯罪行为和违法刑罚。 2.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规定了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法律规定和法律特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素包括罪名、刑罚和法定刑三个方面。 3.禁止反复追究原则 -禁止反复追究原则规定了犯罪人在同一犯罪行为上不能被重复追究责任。 -禁止反复追究原则确保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和刑罚的公正公平性。 4.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 -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规定了犯罪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利,包括人格尊严权、自由权、隐私权等。 -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保障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和刑事诉讼的公正公平性。 三、犯罪的构成和责任

大学刑法总论期末复习资料-刑法总论重点知识整合

20XX年复习资料 大 学 复 习 资 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说明: 1、整理的根据是教务处的刑总考试公示信息中所列的二十六个要求重点掌握的词条: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解释、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不作为、因果关系、刑事责任年龄、单位犯罪、故意过失认定、认识错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罚种类、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追诉时效。 2、整理的资料来源: (1)曲新久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XX年7月第四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重要立法、司法解释(限于教材中列出的条文)。 (3)本科生教学大纲 (4)方鹏老师、徐久生老师课件 (5)《刑法48讲》 3、只代表个人思路,且全文3万多字皆为手打,难免有个别错误,仅供大家参考。 4、人人日志把原来的排版和格式全给搞乱了,大家将就着看吧…… 预祝大家复习愉快考试成功~~ 一、刑法基本原则 二、刑法解释 三、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 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犯罪的客观方面(一)——不作为犯 六、犯罪的客观方面(二)——因果关系 七、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 八、犯罪主体(二)——单位犯罪 九、犯罪的主观方面(一)——罪过形式及其相互辨析 十、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十一、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一)——正当防卫 十二、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二)——紧急避险 十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一)——犯罪预备 十四、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犯罪未遂 十五、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三)——犯罪中止 十六、共犯形态 十七、罪数形态 十八、刑罚的种类 十九、刑罚的裁量制度(一)——累犯 二十、刑罚的裁量制度(二)——自首 二十一、刑罚的裁量制度(三)——立功 二十二、刑罚的裁量制度(四)——数罪并罚 二十三、刑罚的裁量制度(五)——缓刑 二十四、刑罚的执行(一)——减刑 二十五、刑罚的执行(二)——假释

刑法总论知识点归纳

刑法总论知识点归纳 刑法总论是刑法学的基础和核心部分,主要研究刑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是刑法体系的总开篇。以下是对刑法总论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 一、刑法的概念和功能 刑法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而制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定犯罪行为和刑罚的种类、构成要件和适用原则,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惩罚和社会治安的维护。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无禁止性原则、责任追究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有罪推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法无功罪不立原则、法无过罚不加原则等。这些原则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刑法实施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三、刑法的法律关系 刑法的法律关系包括主动关系、正面关系、竞合关系、归责关系和补充关系。主动关系是指刑法主体对客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正

面关系是指刑事责任与刑事犯罪之间的法律关系;竞合关系是指同 时涉及刑事责任的法律关系;归责关系是指对同一犯罪行为涉及的 多个刑事责任的划分;补充关系是指刑法与其他法律制度之间的补 充关系。 四、刑法的构成要件 刑法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和结 果要件。犯罪行为要件是指犯罪必须具备的行为特征;客体要件是 指犯罪行为必须针对的对象;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具备的犯 罪意图和过错;结果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必须得到的结果。 五、刑罚的种类和适用原则 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管制等;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等。刑 罚的适用原则包括法定原则、个人化原则、适用性原则和限制性原则。 六、刑法的犯罪责任和刑事责任

犯罪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给予的社会制裁。犯罪责任分为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是以刑罚为主要内容,民事责任是以赔偿为主要内容。 七、刑法的特殊原则和制度 刑法的特殊原则和制度包括紧急避险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免除刑事责任原则、紧急情况遗弃罪限制原则、缓刑原则、宽大原则和认罪认罚从宽原则等。这些原则和制度保障了刑法的公正、人道和效益。 综上所述,刑法总论是刑法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刑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掌握刑法总论的知识点,有助于深入理解刑法体系和刑事司法的运行,进一步提高刑事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水平。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是法律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 成部分。本文将对刑法总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 助读者深入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定。 一、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结果、因果关系和法 定性等六个方面。其中,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客体是指 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物体或主体,行为是指实施犯罪的具体行动,结果是指实施犯罪后所导致的后果,因果关系是指行为和结果之 间的因果关系,法定性是指犯罪行为是否在法律上被明确规定。 二、虚构犯罪和未遂犯罪 虚构犯罪和未遂犯罪是刑法总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虚构犯罪 指的是根本不存在的犯罪,而未遂犯罪则是指犯罪行为未能达到 预期的结果。对于虚构犯罪,法律并不给予制裁;对于未遂犯罪,法律规定一定的刑罚。

三、犯罪数罪并罚原则 犯罪数罪并罚原则是刑法总论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指的是在 同一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对于有多种犯罪行为的人,应分别对其 进行量刑,并对其最终判决做出综合考虑。这一原则旨在保障刑 法的公正性和合理性,避免重复处罚和不必要的惩罚。 四、死刑的适用范围和特殊限制 死刑是刑法中的一种极刑,适用范围相对较窄。我国刑法规定 的适用死刑的罪名包括分为两类,一类是严重暴力犯罪的罪名, 如蓄意杀人、故意伤害导致死亡等;另一类是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的罪名,如叛国、叛逃、间谍等。此外,我国刑法对于女性、未 成年人以及精神异常人员等特殊人群有特殊限制。 五、刑法的司法解释和适用原则 刑法的司法解释和适用原则是司法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司 法解释是指由最高法院等司法机关对刑法予以解释和说明的行为,而适用原则则指在司法实践中依据刑法规定对案件进行裁判的方

《刑法总论》复习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复习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是中国法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刑法的基本概念、刑法的任务和法益、刑法的基本原理、刑法的构成要素、刑法的责任与过失、刑法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刑法的侵权与错杀、刑法的共有与单独犯、刑法的背离行为、刑法的犯罪与违法行为、刑法的犯罪事实和犯罪手段、刑法的刑数和刑罚种类、刑法的数刑原则和量刑标准、刑法的分则等。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刑法的基本概念 1.刑法的定义与特点 2.刑法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3.刑事法与刑法的区别 二、刑法的任务和法益 1.刑法的任务 2.刑法的法益 三、刑法的基本原理 1.法无禁止即为许可原则 2.定罪处罚与他法之功效原则 3.现行法为准则之原则 4.人民罪犯法内刑事依法原则 5.罪刑相适应原则

6.矫正与预防相结合原则 四、刑法的构成要素 1.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 2.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及其适用 3.犯罪构成要件的关系 五、刑法的责任与过失 1.犯罪人的主体责任 2.过失犯罪的要件及其解释 3.过失犯罪的种类及其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4.犯罪责任的限制与消除 六、刑法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与效力 2.正当防卫与性质过度防卫、情怀防卫的关系 3.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与效力 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七、刑法的侵权与错杀 1.侵权与犯罪的区别 2.侵权与错杀的构成要件 3.侵权与错杀的法律后果

八、刑法的共有与单独犯 1.共有犯罪的构成要件 2.共有犯罪的法律后果 3.单独犯罪的构成要件 4.单独犯罪的法律后果 九、刑法的背离行为 1.刑法的背离行为概述 2.刑法的背离行为的种类与解释 3.刑法的背离行为的法律后果 十、刑法的犯罪与违法行为 1.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与种类 2.犯罪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区别 3.无罪不刑原则与疑罪从无原则 十一、刑法的犯罪事实和犯罪手段 1.犯罪事实的构成要件和种类 2.犯罪手段的构成要件和种类 3.犯罪事实与犯罪手段的关系 十二、刑法的刑数和刑罚种类 1.刑法的刑数

刑法总论知识点总结

刑法总论知识点总结 一、刑法的基本概念 1. 刑法的概念和作用 刑法是规定和规范国家刑事责任制度的法律,它以刑罚为手段,通过对罪犯进行惩罚和预 防犯罪的制度安排,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刑法的作用主要包括预 防犯罪、惩罚犯罪、保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权。 2. 刑法的特征和功能 刑法具有犯罪构成要件、犯罪责任和刑罚三个基本特征。刑法的功能主要包括惩罚功能、 预防功能、制度功能和教育功能。 3. 刑法的内容和范围 刑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刑罚以及犯 罪的法律后果。刑法的范围主要包括犯罪和刑罚的法律规定,以及刑事责任制度的基本原 则和制度。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基础 1.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法无不定罪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犯罪法定原则、法无溯及力原则、罪刑规定法定原则等。 2. 刑法的理论基础 刑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利益保护理论、社会责任理论、道德信仰理论、公正原则、正义 理论、人性本善理论、刑法意义论等。 三、刑法的构成要件和犯罪构成 1. 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 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主要包括客观方面的行为、结果和因果关系,以及主观方面的过错、 故意和主观方面的成分。 2. 犯罪构成要素 犯罪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以及犯罪构成的特殊要件。 3. 犯罪构成的特殊要件

犯罪构成的特殊要件主要包括危险犯、未遂犯、故意犯、错误犯、共同犯、从犯等。 四、刑法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 1. 刑事责任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刑事责任是指个人因违反刑法规定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主要包括前科责任、信用责任、法定责任和特殊责任。 2. 刑事责任的形式和适用 刑事责任主要分为刑罚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适用主要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过失和错误,以及客观方面的成年人责任和青少年责任。 3. 刑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 刑事责任的减轻和免除主要包括情节、条件和程序。 五、刑罚和刑事制裁 1. 刑罚的种类和目的 刑罚的种类主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刑罚的目的主要包括惩罚、预防和教育。 2. 刑罚的适用和量刑 刑罚的适用和量刑主要包括客观方面的法定刑和量刑基准,以及主观方面的刑罚的适用和刑罚的量刑。 3. 刑罚的执行和变更 刑罚的执行和变更主要包括刑罚的执行方式和刑罚的变更程序。 六、犯罪的侦查和立案 1. 犯罪的侦查 侦查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的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和证据进行调查和取证活动。 2. 犯罪的立案 立案是指司法机关对已经侦查完成的犯罪案件进行立案审查,决定是否依法立案追诉的程序。 七、刑事诉讼和法律救济 1. 刑事诉讼的程序和原则

大一刑法总论考试必背知识点

大一刑法总论考试必背知识点在大一的刑法总论考试中,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知识点将为我们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供必要的指导。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 刑法的定义和特征 刑法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用于对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的法律。刑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具有强制性和独占性:刑法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对犯罪行为实施处罚,同时也独占了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权。 - 具有社会性: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安定。 - 具有公益性:刑法的原则是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法定性原则:刑法的规定必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据。

- 特殊性原则:对于犯罪行为的追究,必须具备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的犯罪要件和刑事责任。 - 罪刑法定原则:法定刑罚原则要求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定罪和刑罚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扩大司法权力的行使范围。 - 最低限度原则: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制裁应当在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侵犯个人自由。 3. 刑法的分类 刑法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分为两大类:犯罪行为刑法和非犯罪行为刑法。 - 犯罪行为刑法包括对于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侵害人身权益等行为的刑罚规定。 - 非犯罪行为刑法包括对于违反行政法规、违反社会公德等行为的刑罚规定。 4. 刑法的要素 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 - 犯罪主体:即犯罪行为的执行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 犯罪客体:即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可以是人身、财产或其他社会利益。 - 犯罪对象:即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时也称为犯罪结果。 - 犯罪手段:即实施犯罪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5. 刑法的刑罚体系 刑罚是刑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刑法规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刑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 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 - 安全措施:对于精神病人、危险犯罪分子等实施的强制性措施。 6. 刑法的适用原则 在具体适用刑法时,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 定罪量刑合一原则:即对于犯罪行为的定罪和量刑应当合理统一,不得存在过度量刑或不足量刑的情况。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2、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在我国领域内的,由我国管辖; 3、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在外国领域内的,一般不予管辖; 4、犯罪行为在外国领域内,结果在我国领域内的,由我国管辖。 刑法的个人效力:刑法适用于自然人和法人,但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特殊规定。 刑法的时间效力: 1、法律适用前已经成立的犯罪,依照新法定罪从重的规定; 2、法律适用前已经成立的犯罪,依照新法定罪从轻的规定,但不减轻已经判决的刑罚; 3、法律适用前已经成立的犯罪,新法不定罪或者免除处罚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4、法律适用前已经成立的犯罪,按照旧法定罪从轻的规定,可以减轻已经判决的刑罚。 第四章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1、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 3、犯罪行为; 4、犯罪结果; 5、犯罪的因果关系。 犯罪主体:是指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人。 犯罪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利益。 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主体故意或者过失侵犯犯罪客体的行为。 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因果关系:是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五章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的种类: 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3、无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的种类:

1、主刑; 2、附加刑; 3、政治权利剥夺。 刑事责任的限制和免除: 1、法定情节限制刑事责任; 2、自首、立功、认罪、悔罪等情节从轻、减轻、免除刑事责任; 3、紧急避险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六章刑罚 刑罚:是指国家依法对犯罪人实施的惩罚措施。 刑罚的种类: 1、主刑; 2、附加刑; 3、政治权利剥夺。 刑罚的目的: 1、惩罚犯罪行为; 2、保护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 3、教育犯罪人改造自新。 刑罚的量刑标准: 1、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总论是刑法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律规范、犯罪构成、刑罚、犯罪与责任、犯罪预防等问题。以下是刑法学总论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罪刑法定原则:规定犯罪成立的条件,确定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 平等原则:所有犯罪行为在法律面前应该平等对待,不论犯罪的主体、犯罪的性质、犯罪的情节如何,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法律制裁。 - 人道主义原则:在刑法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权利和利益,保障人权,给予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法律保护,不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宗教信仰、民族、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 2. 法律规范 刑法规范是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关于犯罪、刑罚、犯罪构成、责任等刑法方面的条款和规定。刑法规范的作用是明确犯罪的定义、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刑罚的种类和幅度、犯罪与责任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犯罪预防和惩罚犯罪的实践。 3.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判断一个犯罪行为成立的基本要素。犯罪构成包括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等四个方面。其中,主体是指能够犯罪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客体是指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财产权利等;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4. 刑罚 刑罚是指法律规定对犯罪行为给予的惩罚措施。刑罚的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死刑等。刑罚的制定应当考虑到犯罪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以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权利和利益。 5. 犯罪与责任 犯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实施了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构成决定了犯罪的性质,而刑罚则决定了犯罪的责任程度。

刑法总论期末考试整理

刑法总论期末考试整理

一.单选 1.刑法中的基本原则、各自含义 •罪刑法定原则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样的犯罪,以及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并给予什么样的刑罚处罚,必须以刑法的明文规定为前提,如果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即使行为危害很大,也不能认定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和给予刑罚处罚,也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刑相当原则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犯罪的轻重相适应,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 2.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形态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3.空间效力 •属地原则凡在本国领域内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或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属人原则凡是本国公民,无论是在本国领域内或领域外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保护原则不论犯罪人的国籍,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的领域内或者领域外,只要是侵犯了本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都使用本国刑法。 •折衷原则以属地原则为基础,有限制地兼采属人原则和保护原则。 •普遍原则不论犯罪人的国籍,不论犯罪地点发生在哪个国家的领域内,也不论犯罪行为侵害了哪一个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只要有犯罪行为发生,任何国家都有权根据刑法的共同原则加以处罚。 •永久居所或营业地原则如果犯罪人或受害人在某国有永久居所或营业处所,那么该国即可行使行使管辖权。 4.直接故意,间接故意,疏忽大意,过于自信 (1)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犯罪过失 疏忽大意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5.年龄 •不满14周岁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年满16周岁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6.正当防卫,假想防卫,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通过人身反击的手段,以制止不法侵害人继续进行的行为。 假想防卫主观上有防卫目的,客观上无不法侵害,排除故意。 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7.吸收犯,牵连犯,想象竞合犯 吸收犯一个犯罪行为为另一个犯罪行为所吸收,而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仅以吸收的那个行为论罪,对被吸收的行为不再予以论罪的情况。

刑法总论重要资料复习资料

chapter 1 刑法概说 广义刑法 广义刑法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刑法的空间效力 也称刑法的地域的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内对什么人适用。 刑法的溯及力 是指刑法生效和失效的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以前发生的,尚未审判或者审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从旧兼从轻原则 原则上适用旧刑法审理,新刑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刑法处罚较轻(有利于犯罪人)时,适用新刑法,即在这种情况下新刑法有溯及力。 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宗旨:限制司法权的滥用和保障人权。 内容(六项派生原则): 1.排斥习惯法。刑法的渊源只能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 2.禁止类推。 3.刑法无溯及效力。但根据“有利被告”原则,新法轻于旧法时,有溯及力。 4.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 5.明确性原则。 6.实体的适当原则。 论罪刑法定原则的概念、内容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1)概念:罪刑法定原则,指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这种行为处以何种刑罚,必须预先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①排斥习惯法,即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只能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成文法,法院不能以习惯法对行为人定罪判刑,而只能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作为定罪判刑的依据。 ②禁止类推。类推可能导致法官随意适用法律,侵害公民的自由权利,因之,禁止类推被认为是罪刑法定原则的一个派生原则。③刑法无溯及效力,或称事后法的禁止。即允许根据行为后施行的刑法处罚刑法施行前的行为。④禁止绝对的不确定刑。绝对的不确定刑,指法律未明文规定确定的刑罚,由于这种情况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被禁止。⑤明确性原则。⑥实体的适当原则。指刑法规定的犯罪和刑罚都应认为适当的原则。 (3)立法体现:①我国刑法采取成文法而排斥习惯法,习惯法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1997年刑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表述,不仅要求犯罪法定化,而且要求刑罚法定化。②我国刑法废止了类推制度。③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④我国刑法分则没有规定不确定刑,除个别情况规定的是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外,绝大多数规定的都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⑤我国立法机关对明确原则相当重视。⑥我国刑法第13条明文规定了犯罪的定义,同时规定“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为我们判断犯罪的规定是否适当提供了科学的标准。chapter 3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 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定义: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刑法概述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定罪量刑) 广义刑法: 1、刑法典:我国刑法,1979年颁布,1997年修订,199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9个刑法修正案(截止2015 年); 2、单行刑法:专门规定某种犯罪; 3、附属刑法:非刑事法律文件中 狭义刑法:指刑法452条法条 刑法根据的容: 1、《中华人民国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任务) 2、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有、劳动集体所有、个人)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体系:总体上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编 章 节 条:“但书”——1)前段的补充;2)前段的例外;3)前段的限制 款:标志为另起一行 项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立法指导思想、规则的规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 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都应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定罪处罚,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定罪上一律平等 2、量刑上一律平等 3、刑罚执行上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第五条)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围 刑法的效力(适用)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围,也即刑事管辖权的围。 刑法空间效力确立的几种原则: 1、属地原则:以本国领域为标准 2、属人原则:以本国国籍为标准 3、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 4、普遍原则:以有效惩罚犯罪、保护各国利益为标准(国际犯罪) 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以属地管辖原则为主、兼采其他管辖原则的刑事管辖体制。 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第六条) 1、犯罪行为与结果择一地主义

《刑法总论》复习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复习知识点 第1——2章刑法概述 一、刑法概念:国家有权机关制定的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分类:广义刑法/狭义刑法、普通刑法/特别刑法 三、渊源: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四、特征:调整对象不特定性、最后手段性、最严厉的强制性 五、机能:规制机能(评价机能+导向机能)、保护机能、保障机能 第3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二、主要内容 1、罪刑法定原则 (1)定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定义理解:“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传统理论基础(自然法、三权分立、心理强制)、现代理论基础(民主主义、尊重人权) (4)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 形式侧面:排斥习惯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定期刑 实质侧面:明确性原则;刑罚内容适当原则;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残虐、不均衡的刑罚 2、罪刑相适应原则 (1)定义: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2)定义理解: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责相称,罚当其罪。 (3)罪刑均衡的理论演进 旧派:同态复仇,等量报复;新派:刑罚个别化;折中:罪责刑相适应 (4)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 刑罚的轻重,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适应; 刑罚的轻重,与犯罪分子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1)定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2)内容:定罪平等;量刑平等;行刑平等 第4章刑法效力论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2021最新刑法总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渊源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说,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制定、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它仅是广义刑法的内容之一。 二、刑法的性质 刑法的性质有两层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 1.刑法的阶级性质 (1)刑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2)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 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3)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2.刑法的法律性质 (1)刑法所规定内容的特定性 (2)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范围的广泛性 (3)刑法强制方法的严厉性 (4)刑法的谦抑性 三、刑法的渊源

一般认为当代我国法律的渊源有宪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具体到刑法,其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刑法典,即专门、全面、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文件。 2.单行刑法,即专门规定某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文件。 3.附属刑法,即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非刑事法律文件中有关具体犯罪、刑 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刑法的指导思想、根据与任务 一、刑法的指导思想 刑法的指导思想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用以指导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刑法的根据 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刑法的制定根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两个方面的内容。 1.法律根据:刑法的法律根据是宪法。 2.实践根据:我国在同犯罪作斗争中积累的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三、刑法的任务 我国《刑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总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一、刑法的概念: (一)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犯罪法、刑(罚)法、罪刑法? 保安处分与刑罚的关系 (二)刑法的地位 刑法是独立的法律还是从属性的法律? (三)刑法的指导思想(了解) 正义、合目的性与法的安定性(Radbruch) 正义:要求的是平等对待; 合目的性:保护法益 安定性:实定性、普遍性、明确性、稳定性。 正义内部的冲突 合目的性与安定性的冲突 二、刑法的渊源 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国内外立法渊源的现状 一部刑法典可以规定全部犯罪吗/ 三、刑法的分类: (一)形式分类: 1.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2.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区分意义 普通法条与特别法条 3.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4.固有刑法与行政刑法(形式的区分与实质的区分) (二)实质分类 1.自由刑法与权威刑法 2.侵害刑法与意志刑法 3.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 4.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第二节刑法的性质、任务与目的一、刑法的性质 (一)特定性

(二)严厉性 (三)广泛性 (四)不完整性 (五)补充性 (六)保障性 刑法是部门法吗? 二、刑法的机能 (一)任务 (二)机能 行为规制机能——宣示刑罚? 法益保护机能——适用刑罚 自由保障机能——限制刑罚 第三节刑罚的目的 保护法益 狭义的法益保护与广义的法益保护 第四节刑法的制定、修改与根据(了解) 一、刑法的制定 二、刑法的修改 三、刑法的根据 第五节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 一、刑法规范 (一)规范的含义 (二)刑法规范的不同侧面 裁判规范——法官 行为规范——一般人 法益保护规范——立法者 二、刑法体系 三、刑法解释 (一)解释的必要 怎样解释凶器、住宅、淫秽等概念/ (二)解释的目标 当难以解释凶器概念时,应当追问立法者(或起草人)当初的想法吗? (三)解释的效力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四)解释的方法(了解)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总结

刑法学知识点总结 【1】刑法的渊源 答: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也可是刑法的渊源。但注意其没有普遍的效力只是在特定的地区适用) 【2】刑法的机能 1、概念:刑法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 2、分类:包括显在的机能与潜在的机能。 3、一般认为:刑法具有以下三种机能:○1行为规制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2保护法益的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保护法益不受犯罪侵害与威胁的机能。○3人权保障机能(即自由保障机能),它是指刑法具有保障公民个人的人权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 【注意】:本书中认为刑法的机能只有两种即法益保护(推出刑罚目的)与人权保障(推出罪刑法定原则),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只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注意一下刑法第2条)【3】刑法的性质 1、制定内容的特定性 2、制裁手段的严厉性 3、法益保护的广泛性 4、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

5、部门法律的补充性 6、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4】刑法的目的 刑法的目的基本上有三个层次: ○1刑法的整体目的即保护法益。刑法的整体目的与宪法相符合,对宪法目的有服从、体现和保障实现的义务。 ○2刑法分则各章规定的目的,是由分则的章名和有关规定体现的。刑法分则各章的目的,贯穿在该章的全部刑法条文中,对分则各章具体条文的解释与适用必须体现该章的目的。 ○3各个条文的目的,是由条文的具体规定体现出来的(这里的条文主要是指分则性条文) 【注意】:○1除条文有特别规定或者应为立法缺陷导致具体犯罪存在具体归类错误的以外对各个条文目的的理解不应超出规定该条文的“章”的目的范围。○2不同层次的目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底层次目的受高层次目的的制约,高层次目的依赖于低层次目的的体现与实现。刑法的目的体系、结构与刑法文字是纲与目的关系。【5】刑法规范 1、概念: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内容的法律规范,就是刑 法规范。(即罪刑规范) 2、刑法规范与刑法条文具有密切联系。但是规范与条文并非 等同。 3、刑法规范首先是裁判规范,即是指示或命令司法工作人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