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

外国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

外国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

简答题

1.罪刑法定主义

(一)含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二)历史沿革

1.渊源:1215年英国《大宪章》39条蕴含罪刑法定思想

2.发展:17、18世纪启蒙运动

(1)1789法国《人权宣言》第8条“宪法性文件”

(2)1810 法国刑法典第4条首次以刑罚条文的形式正式确定了罪刑法定原则

(3)1948年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三)意义:1.保障人权2.保护社会3.限制国家刑罚权4.限制法官造法

(四)思想基础: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心里强制说(费尔巴哈)(五)内容:

1.排斥习惯法:即实行成文法(只能由立法机关制定成文法律来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

2.禁止类推解释: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有罪类推

3.不溯及既往

4.禁止绝对不确定的刑罚:我国刑法实行的是相对确定法定刑主义

5.要求明确性

6.实体正当性

2.构成要件的种类和要素

一.构成要件的种类

1、日本学者关于构成要件的种类

(1)基本的构成要件和修正的构成要件(基本的构成要件:单独

犯罪的既遂状态

修正的构成要件:未遂犯、共犯、教唆、从犯)

②修正的构成要件是在基本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发展的

3.封建的构成要件和开放的构成要件

(二)原苏联学者关于构成要件的种类

1.简单的构成:(1)叙述的构成(2)空白的构成

2.复杂的构成:(1)选择的构成(2)包括两个行为的犯罪构成(3)包括两个罪过形式的犯罪构成(4)包含两个客体的犯罪构成

二、构成要件的要素

1、基本的构成要件要素

(1)行为

①主观面

A .基本的主观面:故意、过失

B .目的犯、侵犯犯、表现犯

②客观面

A 作为与不作为(真正、不真正作为犯)

B形式犯与实质犯(危险犯与实害犯都是结果犯)

C即成犯、状态犯(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继续犯

(2)行为的主体

A.自然人、法人(单位)

B.身份犯与非身份犯

C.必要共犯与任意共犯(重婚罪、通奸罪、受贿罪)→对象性犯罪{罪名同一:重婚罪罪名不同一:行贿、受贿}

D.亲手犯(自手犯)→脱逃犯

(3)行为客体:犯罪对象、行为对象

(4)行为时状况、时间、地点

2.修正的构成要件要素

⑴客观的构成要件与主管的构成要件

⑵记述的构成要件与规范的构成要件

3.违法性论

一、违法性概念:指行为为法所不允许的性质

违法多元性——德国

违法一元性——日本

二、违法性的本质

(一)形式的违法性论与实质的违法性论:(1)形式的违法

性着眼于具体的实定法的规定,认为违反了实定法的秩序就是违法。换言之,凡行为适合刑法各本条的构成要件且没有正当化事由时,就是违法的。

(2)实质的违法性着眼于抽象的法理念或目的,认为违法即是侵害或威胁法规范所保护的利益、秩序。

(3)关于此利益或秩序的解释,主要有法益侵害或规范违反的论争。法益侵害说认为,违法性的实质上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法益是指应当由刑法保护的利益。规范违反说认为,违法性的实质在于违反法规范或者违反了法秩序。

(4)大冢仁教授认为,要用法益侵害和规范违反二者共同说明违法性的实质,即违法性的实质是违反国家、社会的伦理规范,给法益造成侵害或威胁。

(二)客观的违法性论和主观的违法性论(根据违法性判断要素的不同)

(1)客观的违法性论,是把法理解为客观的评价规范,其规定国家所欲保全并维持的客观的共同生活秩序,所以凡是与相矛盾的事项,不问发生的原因何在,也不管是人的行为、自然现象还是动物的行为,也不管是否是有无责任能力者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因此客观的违法性论主张违法性先于责任,将二者严格区分。故对于客观的违法性而言没,提倡“责任是主观的,违法是客观的”的立场。

(2)主观的违法性论认为,法规范是对行为人命令的违反,只有能够理解命令的内容、能够根据他作出意思决定的人的行为,才能承认是对法的违反,因此违法性的问题只是关于有责任能力者的行为问题。因此主观的违法性论强调“违法”与“责任”的一体性,主观的

违法性论忽视了违法性的观念与责任的观念的质的不同,混淆了二者,在这一点上是失当的。但客观的违法性论完全忽视了违法性的主题要素,如将纯粹的动物的行为认为是违法的,显然是不合适的。但为了将违法性与有责性相区别,违法性必须是客观的。在我国,张明楷、周光权等人极力提倡客观的违法性论。

(三)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1)对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威胁所作的否定性评价,称为结果无价值,因此法益的侵害或威胁这种结果的无价值是本质性的东西,行为引起的结果是违法性评价的根据。对于引起结果的行为本身的样态所做的否定性评价,称为行为无价值。

(2)行为无价值认为违法性的根据在于行为本身的反伦理性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即行为本身是违法性的评价根据。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对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阻却违法事由的一般原理,结果无价值与法益侵害说相结合,行为无价值论与社会相当性说相结合。

2、关于主观的违法要素,行为无价值论由于站在规范违反说的立场上,认为恶的行为、恶的内心是违法性的主要根据,因此行为无价值论力主主观的违法要素的存在;而结果无价值论将刑法的目的首先理解为法益的保护,认为现实产生的恶才是违法性的根据,因此一般不承认主观的违法要素。

3、关于主观的正当化要素,如正当防卫目的,结果无价值论认为不需要这种要素,行为无价值论则认为这种要素是必要的。

4、关于被允许的危险理论,行为无价值论者认为,如果根据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这些具有危险的行为就具有违法性,是不应被允许的,但这违反了法的精神,否则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问题,因此应采取行为无价值论,即使某种行具有某种危险,但如果依据国家、社会的伦理规范来看,

被认为是相当的,就应当被法允许。

结果无价值论者认为,被允许的危险具有实质的危险性,但由于与救济其法益有关,即为了救济其他法益,因此被允许的场合。例如,

为了抢救伤者,便让救护车高速行驶,告诉行驶抢救受伤者的可能性,与高速行驶会撞伤他人的可能性相比,如果前者优于后者,这种危险就是被允许的。

三、违法的要素

(一)客观的违法要素

构成要件的客观要素,原则上是客观的违法要素:构成要件要素的如法益侵害、危险的程度、行为的手段、方法和形态也是违法要素。

(二)主观的违法要素

主观的违法要素是指属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对决定违法性的存在与否和程度具有不可缺少意义的要素。故意与过失不只是责任要素,也是主观的违法要素,在此意义上将其称为违法故意和违法过失。主观的违法要素被构成要件类型化时,就成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四、可罚的违法性理论

可罚的违法性是指行为的违法性程度必须适合行为危害性的质与量,这样才具有可罚性,可罚的违法性是用来限制成立犯罪条件的违法性的评价,以与民法或其他法领域的违法性相区别。

五、违法性的判断

4.中止犯(中止未遂)

一、概述: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因自己的意思阻止犯罪完成的情形

二、性质:

三、要件:

(一)中止意思:即是指行为人中止犯罪是基于己意(二)中止犯罪

四、处罚:

(1)不处罚或免除处罚

(2)减轻处罚

(3)减轻或免除处罚

(4)对自动中止不罚,对自动防止结果减轻处罚

论述题

1.犯罪构成三大体系的比较

一、历史沿革

1.贝林格:价值中立理论里面不存在主观意思客观描述类型

2.迈耶:烟火理论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就推定构成犯罪

3.迈兹格:违法类型理论认为构成要件之违法类型

4.山野清一郎:违法责任类型理论

(一)以德日为代表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递进式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1.由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构成,并且这三个要件之间具有递进式的逻辑结构。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形成的三分理论是大陆法系理论中犯罪构成的通说。

⑴构成要件该当性:

①构成要件的行为

②因果关系

③构成要件的故意

④构成要件的过失

⑵违法性(如果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一般可以推定给行为属于违法。但如果行为具有刑法上所规定或者法律所认可的违法性阻却事由,则给行为就不属于违法)

⑶构成要件有责性:

①责任能力

②故意责任

③过失责任

④期待可能性

2.犯罪结构多样说。犯罪应分为四种类型:以作为形式实施的故意犯罪、以作为形式实施的过失犯罪、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故意犯罪和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过失犯罪,而每一类犯罪都应有自己独立的犯罪构成。(片面,不够合理)

(二)以前苏联及我国为代表的犯罪构成体系——耦合式的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由犯罪的课题、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四个要件构成,又称“四要件说”,是前苏联及我国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的通说。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体系与前苏联的犯罪构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在我国刑法学界,普遍承认:犯罪构成是由一系列实施要件构成的,但在犯罪构成要件的内容与排列上具有分歧,可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⑴二要件说:①行为主体和行为要件;②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⑵三要件说:①主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客体;②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⑶四要件说。

(三)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的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双层次犯罪构成理论体系通过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衡量和判定犯罪是否成立,英美法系的犯罪成立条件分为实际意义省的犯罪要件和诉讼意义上的犯罪要件。

实际意义上的犯罪要件是指犯罪行为和犯罪意图,这种意义包含在犯罪定义之中,犯罪定义之外的责任要件是诉讼意义上的犯罪要件,通过合法抗辩事由体现出来,这种犯罪成立条件具有双层次的逻辑结构。

犯罪成立=积极条件(实质条件)+消极条件(合法抗辩自由)

⑴积极条件:

主观条件(主观意图):蓄意、明知、轻率、疏忽

客观条件(犯罪行为):作为、不作为、持有(事态)

⑵消极条件:未成年、错误、精神病、醉态、胁迫、圈套、安乐死、正当防卫、紧急避难等。

外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外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极其重要 第九章英国法 一、法律渊源 (一)普通法 形成: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统一司法机构的建立 1、普通法院制度↗民事诉讼高等法院(私人民事案件) 僧侣贵族\↗御前会议 御前会议↑↘王座法院(刑事和国王民事案件)高级官吏/↘理财法院→理财法院(皇室财政税收案件) 2、亨利二世司法改革 (1)1179年,温莎诏令将巡回审判改为定期永久性制度 (2)1166年,克拉灵顿诏令建立由陪审团参与审理的刑事司法制度 (3)1176年,诺桑普顿诏令建立由皇室法官进行调查的刑事司法制度 (4)1179年,大巡回审判诏令 基本原则:遵循先例 主要特征:程序先于权利 (二)衡平法 形成:社会经济关系快速发展 普通法自身缺陷:1、保护范围有限,由令状确定 2、在封建自然经济中形成,内容僵化 3、以损害赔偿为主,救济方法有限 (三)制定法 种类:欧洲联盟法;国会立法;委托立法 二、宪法 (一)渊源:宪法性文件;宪法惯例;宪法判例 (二)宪法性文件 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臣民权益,成为《权利法案》的典范) 1628年《权利请愿书》(重申《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及对臣民权利的允诺) 1679年《人身保护法》 1689年《权利法案》 性质:奠定君主立宪制政体的重要宪法性法律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内容:1、未经国会同意,国王不得实施或终止法律;不得征收和支配税款; 不得征集和维持常备军;不得设立宗教法院和特别法院;不得滥施 酷刑和罚款 2、臣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 3、议员在国会地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会以外任何机关的询问 1701年《王位继承法》 1911年与1949年《议会法》 (三)基本原则:议会主权原则;分权原则;责任内阁原则;法治原则 (四)特点:英国宪法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延续性 英国宪法的内容很不确定 英国宪法是柔性宪法

外国刑法学

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是指“无论是对于立法还是既存法规的解释、适用而言都不能突破的根本性规则。 ——井田良 (二)刑罚基本原则的内容 认识不一致。行为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法益保护主义、责任主义、谦抑主义等。 二、罪刑法定主义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概念与沿革 1.概念:(与旧时代的擅断主义相对立) 2.沿革: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根据 1.形式根据(限制司法)【不能从国民的角度来审视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否妥当】 1)民主主义原理(三权分立理论【洛克首先提出,由孟德斯鸠发展】国民主 权及议会民主思想) 2)自由主义原理【事先让人民知道犯罪的后果是什么】(心理强制说【费尔 巴哈】预测可能性【自由主义原理主要是这个内容】) 2.实质根据(限制立法) 实质根据在于人权保障原理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形式的侧面(限制司法权/形式正义的体现) 1、法律主义:指犯罪与刑罚在形式上必须由法律加以规定 (1)习惯法能否成为刑法的渊源?一般认为不能成为刑法的法源,但 排斥习惯法并不排斥在解释刑法时通过习惯法来作为构成要件的 解释原理 (2)判例能否作为刑法的渊源?大陆法系一般不能,但在类似案件上 具有指导作用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禁止对被告人不利的事后法(判例也一样), 有利的则不禁止,与罪刑法定原则保障人权的基本宗旨一致。 3、禁止类推解释(但扩张解释不被禁止) 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必须对刑种和刑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实质的侧面(限制立法权/实质正义的体现) 1、刑罚法规的明确性(以美国的用语不明确而无效的理论发展而来) 明确性的判断标准:以一般人的理解能力为基准(是相对的,条文要做到 绝对的明确是不可能的) 体现: *条文适用到何种程度,适用的边界轮廓不清晰 *界限在某种程度上是明确的,但适用太广(如网络上的中立的帮助行为) 机能: &可以在事前明确地告诉国民什么是犯罪 &禁止监察机关或法院肆意运用法规 2、刑罚法规内容的适正处罚原则(不仅要在形式上规定刑罚,且内容要适当。 是从美国宪法中的实体的程序正当理论发展而来的)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学的基本任务? A. 规范人们的行为 B. 维护社会秩序 C. 保护公民的权利 D. 强制教育罪犯 答案:D 2. 刑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时期? A. 封建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古代奴隶社会 D. 人类社会的起源时期 答案:C 3.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 A. 有罪推定原则 B. 内容完整性原则

C.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权原则 D. 罚金原则 答案:B 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正当防卫? A. 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 保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 C. 保护公共财产免受损害 D.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答案:A 5. 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 A. 研究刑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B. 研究刑事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形态 C. 研究罪犯心理和犯罪动机 D. 研究刑事诉讼制度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

某市发生了一起巨额贪污案。被告人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巨额公款转入他个人的银行账户,并用于购买 了豪华轿车、房产和珠宝等奢侈品。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1.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小李的行为属于什么罪名? 答案:贪污罪 2. 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请分析。 答案:是。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 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情 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 将巨额公款转入个人账户,涉嫌侵吞公共财物,且数额巨大,构成贪 污罪。 3.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李的刑罚应如何确定? 答案:小李的行为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适用刑法第三百八 十八条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判处小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简答题 1. 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规 定和实施。通过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罚的

兰州大学22春“法学”《刑法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5

兰州大学22春“法学”《刑法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 一.综合考核(共50题) 1. 某机场的机械师陆某对机场领导人员心怀不满,在某次为等待执行任务的一架波音747客机进行机械检修时,故意对飞机的发动机装置进行了破坏。但恰好这架飞机此次没有投入运营。在第二天运营前机械师陈某在对飞机进行检修时发现了故障及时进行了排除。对陆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A.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未遂 B.破坏交通工具罪未遂 C.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既遂 D.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 参考答案:D 2. 结果犯是以发生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结果作为犯罪既遂标准的犯罪类型。()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3. 联防队员甲见乙形迹可疑,将其带回办公室吊打讯问,致乙重伤。甲的行为()。 A.构成刑讯逼供罪 B.构成暴力取证罪 C.构成故意伤害罪 D.构成故意伤害罪,并应从重处罚 参考答案:C 4. 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是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核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央政法委员会

5. 关于正当防卫,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B.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行为即将发生或者正在进行。特殊情况下,对已经结束的侵害也可正当防卫 C.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D.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参考答案:ACD 6. 广义刑法包括()。 A.刑法典 B.单行刑法 C.外国刑法 D.附属刑法 参考答案:ABD 7. 宁某为了不赡养老人,在饭中下毒准备杀死老人,但其发现老人与小孩一起吃饭时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结果导致老人和小孩一起死亡。对此,宁某的犯罪行为在主观上只有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8.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定故意杀人罪。()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9.

《外国刑法学》试卷A

《外国刑法学》考试试卷(A )(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刑法启蒙学者是:( ) A.孟德斯鸠 B.洛克 C.卢梭 D.康德 2.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死刑的残酷性、不人道性与不必要性,明确提出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的是( ) A.费尔巴哈 B.贝卡利亚 C.边沁 D.李斯特 3.在共同犯罪中,正犯就是指( ) A.实行犯 B.帮助犯 C.教唆犯 D. 胁从犯 4.为补救长期自由刑的弊端而设的制度是:( ) A.累犯制度 B.缓刑制度 C.假释制度 D.数罪并罚制度 5.在对待犯罪人的主观意思上,刑事近代学派主张( ) A.意思自由论 B.意思决定论 C.道义责任论 D.社会责任论 6.侵害本国国民的权益因而适用本国刑法的,体现了刑法在空间适用范围上的( ) A.属地主义原则 B.属人主义原则 C.保护主义原则 D.普遍主义原则 学院: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7.正当防卫之所以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是因为缺乏犯罪构成的()要件。 A.该当性 B.有责性 C.违法性 D.符合性 8.期待可能性理论最早来源于()的刑事判决。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意大利 9.不属于财产刑的刑种是() A.罚金 B.没收财产 C.复权 D.科料 10.正犯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而且违法时,共犯才成立,这是()的主张 A.最小限从属性 B.限制从属性 C.极端从属性 D.最极端从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 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镇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刑法学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A.龙勃罗梭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 菲利 2.关于犯罪构成的要素,德国和日本刑法理论通常认为包含以下()要素 A.构成要件符合性 B. 违法性 C.有责性 D.犯罪客体 3.关于实行紧急避难的条件有() A.存在现时危难 B.不得已 C.避难意思 D.避难所造成的损害可超过其所避免的损害

外国法制史重点整理

外国法制史复习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使用楔形文字镌刻的法律的总称,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国家所适用的法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律,有自己的特征,以汉姆拉比法典为代表法典,对人类法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古代巴比伦王国国王汉穆拉比颁布.因铭刻在一黑色玄武岩圆柱上,故又称石柱法.内容包括诉讼手续、财产权、损害赔偿、租佃关系、债权债务、婚姻家庭、继承、买卖奴隶等.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法典.现存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3.摩奴法典 它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的,是婆罗门僧侣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编制而成.这部法典是对婆罗门法的总结和继承,是佛教法的渊源. 4.种姓制度 是摩奴法典中明确规定的制度,是印度法的特色,对印度整个社会影响很大.它包括四个种姓:第一种姓婆罗门执掌神权,地位最高贵,义务和职业是传授宣传吠陀,主持宗教祭祀,以及接受布施;第二种姓刹帝利担任国家的重要官吏,执掌军事和行政大权,地位仅次于第一种姓,这两个等级为特权者,免税;吠舍为第三等级,多为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主要从事“照料家畜,布施,祭祀,经商,放贷,耕田”等;第四种姓为首陀罗,最低贱,多为奴隶. 5.十二表法旧译“十二铜表法” 古代罗马共和国的主要法律.制定于公元前451年.因刻在十二块板上,故称.内容包括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与监护、所有权与占有、房屋与土地等.是留传下来最早的古罗马成文法典. 6.市民法 是罗马固有的,仅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罗马公民以外的外来人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不受其保护.由于它是在罗马奴隶制经济不发达的初期形成的,所以具有内容原始,范围狭窄和注意形式主义等特点. 二、问答题 1.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 (1)结构体系的完整性:序言、法律文本和结语 (2)统治者将法律描绘为神的体现 (3)内容缺乏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 2.汉穆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规范了人们的 行为,保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作为大一学生,学习 和掌握刑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大 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复习刑法。 1. 刑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 刑法是国家运用强制力量,通过制定、公布和实施刑事法律,规范和惩罚危害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 - 刑法包括了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确定和执行等内容。 -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法无规定不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等。 2. 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 刑法可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两大类。 - 普通刑法包括了刑法总则、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等内容。 - 特殊刑法涉及到特定领域的犯罪行为,如贪污贿赂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

3. 刑法的适用范围 - 刑法适用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 刑法适用的主体是我国公民和犯罪在我国领土内实施的外国人。 - 刑法还适用于在船舶、航空器和驻外机构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4.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和刑事责任能力。 -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 犯罪行为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 5. 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 - 刑事处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主体进行的一种强制行为,目的是惩罚犯罪、防止犯罪和教育改造犯罪人员。

- 刑事处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监禁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等。 - 刑事处罚应当依法进行,刑罚应当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 6. 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年龄界限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原则。 - 未满14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14周岁至18周岁 的人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后应当依法给予教育、挽救和改造,不宜判处刑罚。 总结: 本文总结了大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刑法的定义和基 本原则、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刑法的适用范围、刑事责任的 构成要件、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以及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等 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刑法和备考期末考试都非常有帮助。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和巩固,能够对刑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刑法知识,为维护社会法治作出贡献。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狭义刑法是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 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 2、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对前段 的补充、是前段的例外或者对前段的限制。 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 处罚”,即行为之定罪处刑(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 为限。 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 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 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6、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7、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 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 适用我国刑法。 8、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 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9、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 解决。 10、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 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1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1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 14周岁不满16周岁。 1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7、所谓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 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 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18、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9、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20、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 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 (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 【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

犯罪学考试重点

犯罪学考试重点 犯罪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犯罪饱和法则 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和状态。但是,又是某个国家的犯罪也可能出现超饱和状态,不过最终还是会恢复到饱和状态。 2、标签理论 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任何行为本身都不是有罪的,而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他们贴上犯罪的标签。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3、斯德哥尔摩模式 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彼此产生欣赏、喜爱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 4、犯罪场 主体与客体相交融、客观与主观想结合、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背景)。 5、犯罪黑数 一定时空中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罪数量。 6、犯罪亚文化 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7、被害人贬值 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

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8、自然犯罪 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与政治的道德情绪的行为。 9、被害人盲点症 被害人处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以致注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 10、二次被害 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被害(原先的被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的询问、出庭作证或者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物质的损失、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和痛苦,通称二次被害。 11、刑事政策 国家用来对付犯罪的专门手段,其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事后回顾(政法、报复和矫正)来实现对犯罪的特殊威慑和一般威慑。 12、犯罪中和技术 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犯罪完成后,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至于动摇犯罪决意或萌生罪恶感与悔罪意识,从而实现犯罪的合理化,遂使用将“被害人贬值”的心理虚饰技巧。 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对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从根本上预防和较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二、简答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与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的异同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的应受制裁的行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规定并依法应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所谓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所谓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意义:既有利于积极同犯罪作斗争,又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推进法制化进程,又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目的,又有利于达到刑罚的最佳效果。因此,它们必将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从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概念: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即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原则:属地原则,属人,保护,普遍。 属地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事、物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 领域:领陆领水领空 属人管辖权:是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本国国籍的人或物均具有管辖的权利。按照管辖对象不同,分为属人管辖和属物管辖。 我国《刑法》的适用问题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2.对外国人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 刑法溯及力: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已经审判但判决尚未确定(生效是否适用新刑法的问题。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刑法认为是犯罪。旧刑法认为是犯罪,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且处罚相同的。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处罚比旧刑法轻的。按旧刑法已经审判并作出了生效的判决:原判决依然有效。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一、刑法概论 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实施强制措施的一种特殊法律。刑法是刑事法的核心,是刑事法规范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则和原则,具有强制性、惩罚性和侵权性的特点。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性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无罪推定原则、追溯原则、犯罪不按民事责任确定和与国际刑法原则相符合。 刑法的对象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指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客观上有违法特征的行为。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罪犯人权。 刑法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二、刑法的犯罪类型 1. 根据犯罪性质划分,刑法可以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 普通刑法是指适用于一般犯罪行为的刑法规范,包括刑法通则和刑法特则。 特殊刑法是指适用于特定犯罪行为的刑法规范,包括刑法特例和刑法分则。 2. 根据犯罪对象划分,刑法可以分为人身刑法和财产刑法。 人身刑法是指以危害人身健康、权益和生命为对象的刑法规范,包括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等。 财产刑法是指以危害财产安全为对象的刑法规范,包括盗窃罪、诈骗罪等。 3. 根据犯罪行为划分,刑法可以分为直接犯罪和间接犯罪。 直接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本人直接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间接犯罪是指犯罪主体通过其他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教唆、指使和共同犯罪。 三、刑法的刑罚类型 刑罚是刑法对犯罪行为实施的一种惩罚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罚金是指对犯罪人处以的一定金额的罚款。 拘役是指对犯罪人强制在特定场所居住,限制行动自由的刑罚。 有期徒刑是指对犯罪人限制人身自由,在一定期限内收监的刑罚。

外国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外国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四个选项,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应试人员应将正确的选项选择出来,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1.国际私法的规范包括统一实体规范,统一实体规范采用直接调整的方法来调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下列条约中不属于统一实体规范的是哪一项?( ) A.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约公约》 B.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C.《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D.《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 恰当答案:D 解题思路: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约公约》年《国际贸易术语表述通则》UCP600都具体内容规定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属统一实体规范,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于公约》就是对各国冲突规范的协同,属统一冲突规范,不属于统一实体规范。 2.下列哪项规定属于间接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的规范?( ) A.民商事民事诉讼的被告对人民法院统辖不异议并败诉面试的,视作宣称该人民法院为存有管辖权的法院 B.本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 C.多式中转人对全程运输拥有承运人的权利,分担承运人的义务 D.民用航空器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适用民用航空器国籍登记国法律 刑法习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国际私法习题经济法练习题国际法练习题 正确答案:D 解题思路:A选项是民事诉讼中的程序规范,其调整的是诉讼程序关系,而非涉外民商事实体关系B项是国际公约的规定,也不是冲突规范C选项是合同法中的实体规范,特点是直接调整民商事关系D选项正确,冲突规范的特点之一是间接调整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3.在以下国际私法范围内的规范中,哪一项属间接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 ) A.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动产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B.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约公约》

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读书笔记

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读书笔记 (最新版) 目录 一、引言 二、外国刑法学总论的内容概述 三、刑法的概念、性质和种类 四、刑法的基本原则 五、犯罪成立的条件与刑罚的判定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国外的法律制度,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外国刑法学。其中,《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一书,对各国刑法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本文将结合该书的读书笔记,对外国刑法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 二、外国刑法学总论的内容概述 《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一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刑法的概念、性质和种类;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成立的条件与刑罚的判定。书中对这些部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三、刑法的概念、性质和种类 刑法是规定刑罚处罚的前提条件与处罚的内容的法律,或者说,刑法是规定犯罪成立的条件与对犯罪判处什么刑罚的法。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刑法规定,刑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大陆法系刑法、英美法系

刑法等。各国刑法在概念、性质和种类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刑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等。这些原则在各国刑法中都有所体现,但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可能略有差异。 五、犯罪成立的条件与刑罚的判定 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指在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中,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等。刑罚的判定则是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犯罪者的人身危险程度等因素,来判定适用何种刑罚以及刑罚的幅度。 六、结论 总之,《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 面了解外国刑法学的平台。

《外国法制史》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外国法制史》 巴比伦法 楔形文字法: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6世纪适用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及毗邻地区的奴隶制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又称“两河流域法”。一些西方学者把受《汉穆拉比法典》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归属为一个法系,称为楔形文字法系,或者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法系。——名词解释 世界上第一部保存较完整的法典是《乌尔纳姆法典》。——选择 《汉穆拉比法典》:前18世纪上半叶由古巴比伦第六王汉穆拉比颁布,两河流域法典中最著名的一部,世界上第一部保存较完整的法典。选择 《汉穆拉比法典》中的社会阶层:自由民(阿维鲁,享有完整权利的自由民;穆什钦努,不享有充分权利、失去公社社员身份的自由民,主要是佃农、王室附庸者)和奴隶。——选择印度法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以种族和职业为基础的一种独特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公元前11世纪左右,种姓制度基本形成。整个社会分为四大种姓和种姓外的贱民。四大种姓是僧侣贵族婆罗门、军事贵族刹帝利、平民吠舍和奴隶首陀罗。——名词解释、选择阇提:公元4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手工业部门猛增,自由民增多而奴隶减少,形成固定和排他性的职业团体,即阇提。——名词解释 对吠陀的注释,即《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奥义书》涉及宗教伦理道德,具有高度哲理性,囊括了婆罗门教法的核心内容,如梵天是世界最高主宰、轮回转世、“造业”等。——选择 《所闻经》、《家范经》、《法经》。《所闻经》是关于祭祀仪礼的规定,《家范经》相当于教徒的家庭法规,《法经》相当于民事、刑事法规。选择 《律藏》、《经藏》、《论藏》。《律藏》记载了释迦牟尼订立的寺院规条。 印度教法一般禁止不同种姓间通婚,尤其禁止逆婚——高种姓女子下嫁低种姓男子,逆婚生产的孩子属四个种姓之外的贱民。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则为顺婚。——选择 希腊法 雅典政制发展——选择 (一)前621年,徳拉古(Draco)立法 1、公民权取得的条件 2、将贵族选拔官吏改为公民抽签选举 3、成立公民选举产生的401人议事会。 (二)前594年梭伦(Solon)立法1、颁布“解负令”2、以财产权代替世袭特权,并对应相应公职3、提高民众大会(Assembly)的地位4、创设400人议事会并首创民众审判制(dikastes,作为法庭的民众大会分支)5、废除德拉古的严刑峻法,开创了“法律统治时代” (三)前509年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改革 1、根据地域原则重新划分居民,分为十个选区(德莫) 2、创设了500人议事会 3、确立“陶片放逐法” (四)前443-429年伯里克利(Pericles)改革 1、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 2、公民大会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 3、增加民众法院的民主性——未经判决不得

《国际刑法学》教学大纲

《国际刑法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适用对象:本科法学 考试方式:闭卷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刑法学》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国际刑法学》课程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知识体系,它表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国际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数个学科。为了充分展现国际刑法学的广博内涵,《国际刑法学》课程的体系划分为三编,即:国际刑法总论(上编)、国际刑事司法合作(中编)和国际刑事审判(下编)。这三编代表着国际刑法学的三大架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各编都将相关的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融汇其中,力图全面反映国际刑法学的传统内容和新近发展。 当今世界的整体性越来越强,国际间交往也越来越多,国际间的协作也越来越必要,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本科学生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较为系统的掌握国际刑法的基本原理、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内容及形式以及国际刑事审判的管辖、审判程序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的方法进行;在讲授内容上侧重于讲解疑点和难点。 (三)教学安排 国际刑法学共32个课时。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上编国际刑法总论 第一章国际刑法概述(第一章和第二章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国际刑法学的概念、特点、渊源。 第一节国际刑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国际刑法的概念 二、国际刑法的特点 第二节国际刑法的渊源与发展 一、国际刑法的渊源 二、国际刑法的发展 第二章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国际刑法的七个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际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对国际刑法基本原则产生的影响 二、国家刑事法基本原则对国际刑法基本原则产生的影响第二节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一、国家主权与刑事司法管辖权之间的关系 二、国际刑事司法活动中尊重国家主权原则的体现 第三节合法性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二、国际刑事司法过程体现的合法性原则 第四节普遍管辖原则 一、普遍管辖原则的形成与特点 二、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罪行范围 三、普遍管辖原则适用的局限性 第五节个人刑事责任原则 一、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的确立 二、个人刑事责任原则的发展 第六节刑事诉讼中保障人权原则

外国刑法学要点归纳

外国刑法学要点归纳 刑法与刑法理论 刑法的概念与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 狭义:刑法典(系统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典) 广义: 普通刑法(即刑法典) 特别刑法(刑法典以外的刑罚法规) 保安处分法(刑法上用以补充或代替刑罚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措施。) 二、刑法的机能(刑法的作用) (一)行为规制机能 刑法将一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给予刑罚处罚,表明该行为在法律上是无(非)价值的(评价规范)。同时命令行为作出不实施这种犯罪行为的内心意思决定(决定规范)。(二)法益保护机能 所有的刑法规范都是为了保护某种法益而制定的,故刑法具有法益保护机能。法益: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三)自由保障机能 自由保障机能指刑法具有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保障国民个人自由的机能。 刑法是“善良市民的大宪章”、“犯罪人的大宪章”和“受刑人的大宪章” 第二节刑法理论 一、学派之争 旧派(刑事古典学派) 前期旧派(18C中后期一一19C前半期) 主要表现: 用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来否定封建刑法。 代表人物: 贝卡利亚: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刑法学鼻祖。 1764年出版《论犯罪与刑罚》(近代刑法理论的奠基之作) 主张:社会契约论;罪刑法定主义;客观主义;罪刑相适应;刑罚人道主义;一般预防主义。 首次从理论上系统论证死刑的残酷性、不人道性与不必要性,明确提出废除死刑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费尔巴哈:德国,近代刑法学之父。(创建刑法学体系) 主要观点:法律与道德“二元分立”论;心理强制说(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对于基本观点能够展开来回答: 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和一般预防。 犯罪原因:意志自由论(非决定论) 旧派主张人的意志自由(非决定论),认为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 刑事责任实质:道义责任论 (价值理念是因为犯了罪所以要惩罚要回复原秩序)旧派认为行为人承担责任是一种道 义责任,是对自己基于意志自由而做出的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后果的一种承担方式,是行 为人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方式。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 关注焦点:行为(行为主义) 预防理论:一般预防(简单实用) 刑罚本质:报应刑(公正)。其口号是“因为犯罪,所以处罚他”。 (三)新派(近代学派、刑事实证学派19C30年代以后) 产生原因:犯罪现象的增加 犯罪学发达 代表人物: 菲利:意大利,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刑事实证学派的奠基人。 李斯特:德国,刑法学家,现代刑事政策的创始人。 基本观点: 决定论、行为人主义、社会的责任、改善刑和特殊预防。 犯罪原因:决定论(意志不自由)。社会或生物决定论。 新派则主张决定论,认为人之所以会犯罪是由人的先天素质、周围环境和社会的决定的(决定论),人在社会中是没有选择自由的。 刑事责任实质:社会责任论(价值理念是为了不再犯罪所以要惩罚要保卫社会的未来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