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期末重点复习

刑法期末重点复习

刑法复习重点

1、刑法学的含义:刑法学是研究有关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一切问题的科学。

2、刑法的性质:

(1)阶级属性: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2)法律属性:

①广泛性:调整的社会关系--保护的社会关系最为广泛。刑法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而是以特定的调整方法使它与其他部门法律区别开来。刑法的调整对象不限于某一类社会关系,而是调整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

②严厉性:调整的方法--强制性最为严厉。任何法律都具有强制性。但适用刑法的后果即刑罚最为严厉。刑罚可以剥夺自由、财产甚至于生命。

③补充性。刑罚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代价较大,只有在其他法律措施不能奏效时才能动用刑法,是指成为其他法律的补充措施。

3、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①条文:刑法规范基本单位,统一序号

②款:以另起一行来表示

③项:以(一)等基数号码为标志(详见法条)

4、刑法的解释:就是指对刑法规范的基本含义所作的阐述和说明。

5、刑法解释的种类:

(1)按照解释效力分为:

①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主要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刑法实施过程中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刑法修正案不属于立法解释,而属于刑法的修改)②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如何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所作的解释。)

③学理解释未经国家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个人对刑法所作的解释。

(2)按照解释的方法分为:文理解释和伦理解释:(按照立法精神及刑事政策,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论理解释分为:当然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

6、罪刑法定原则:

7、刑法的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

处理原则:①属地原则。以犯罪发生的地域为标准。②属人原则。以犯罪人国籍为标准;

③保护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即国家保护原则和国民保护原则;④普遍原则:以保护国际共同利益为标准;⑤折中原则:以属地原则为基础,以其他原则为补充。

8、刑法的溯及力:新的刑事法律生效后,对新的法律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①从旧原则②从新原则③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④从新兼从轻原则。

9、犯罪概念的类型: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

10、犯罪客体是指为我国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包括行为、结果和因果关系。

11、犯罪客体的特征:(1)犯罪客体表现为法益;(2)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保护的利益;(3)犯罪客体是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法益。

12、危害行为的概念:指基于人的意志实施的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特征:有体性、有意性、有害性;

13、不作为:

(1)指行为人具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行为。即应当做而未做。如遗弃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等。

(2)构成条件:①有义务: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②有能力: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如其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有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3)表现形式:一般为静止,但也有可能为积极的行为。因为不作为主要违反命令性规范。

(4)这种义务的来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②职务、业务要求要求履行的义务;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5)分类:不作为包括纯正不作为和不纯正不作为。

14、因果关系特征:客观性;相对性;时间序列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复杂性;

15、刑事责任年龄: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不满14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但可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可收容。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4)减轻责任时期:刑法第 17 条第 3 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 17 条第5款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事责任年龄类似一条抛物线。

16、生理功能的丧失适用要求:

(1)对象:又聋又哑(必须同时具备)的人或盲人(双目失明),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宽处罚;(3)正确适用“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

17、生理醉酒:(1)病理性醉酒,属于精神病人的范畴,不负刑事责任;(2)生理性醉酒--应负刑事责任.

18、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上有所不同:都已经预见到可能性,但预见的可能性程度、概率不同,一般说来: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后者无任何凭借,前者则有自己的凭借。

(2)意志因素上重要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不希望",后者则表现为"无所谓".

19、正当行为的构成要件:

(1)防卫意图;包括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认识和对于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决意。是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统一。包括防卫挑唆、相互的非法侵害;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

(2)防卫起因;起因条件--有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不

法侵害包括犯罪行为和一般违法行为;不法侵害是现实存在的;不法侵害通常应是人的不法侵害;

(3)防卫对象;包括不法侵害人和不法侵害人的特殊情况(动物和精神病人)。(4)防卫的时间;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

(5)防卫的限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而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20、紧急避险构成:(1)起因条件-危险需要避免;(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3)对象条件:第三者的合法权益;(4)主观条件--正当的避险意图,包括避险认识和目的;(5)限制条件:迫不得已的条件下和保护法益必须小于所避免损害的利益;

21、被害人的承诺成立条件:(1)承诺的范围:对自由、名誉、财产有处分的自由;(2)承诺权限:只能承诺处分自己的权益;(3)承诺内容:承诺的是接受结果,仅仅承诺接受一定的危险;(4)承诺能力:必须是成年的、精神正常的人。(5)承诺意思:必须处于被害人的真实意志;(6)承诺时间:必须在结果发生之前;(7)承诺的效果:经承诺实施的行为不得超越承诺的范围。

22、犯罪预备的处罚:消极说、积极说、折衷说;

23、共同犯罪的形式:(1)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2)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3)简单共同犯罪---复杂共同犯罪;(4)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 24、共同犯罪人的法定分类:

(1)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对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包括: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集团犯罪中骨干分子; 一般共犯中主犯)按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2)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3)胁从犯;应当按照犯罪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4)教唆犯。按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处罚:①教唆不满18周岁——从重;

②教唆14至16周岁实施刑法17条2款;③教唆16至18周岁实施刑法第29条第2款;③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5、想象竞合犯和法规竞合犯的区别:

(1)想像竞合犯一般是一行为数罪过多结果(多法益),法条竞合犯是一行为一罪过一结果(单法益)。

(2)前者数个法条之间不存在重合或者交叉关系;后者则必然有此种关系。法条竞合是永恒的竞合。

(3)前者不同罪名的数个法条发生关联,以行为人实施特定的犯罪行为为中介或者前提;后者并不以犯罪的实际发生为转移。即想像竞合是临时的竞合。核心:想像竞合犯因特定的案件事实而竞合,法条竞合与案件事实无关。

26、连续犯特征:(1)行为人主观上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2)实施了性质相同的数个行为。(罪名相同)

(3)数个行为均有独立性。(独立成罪)(4)数个行为具有连续性。

27、死刑的限制性规定

(1)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适用对象的限制: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怀孕的妇女;c、审判时已满75周岁(例外: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

(3)适用性质的限制:主要适用于暴力性犯罪,初步减少、取消经济性非暴力

犯罪的死刑。

(4)适用程序的限制: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

(5)从死刑执行制度上进行限制:适用条件:a、应当判处死刑 b、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法律后果:

A、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B、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28、(1)法定量刑情节:刑法明文规定的法院在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并适用的量刑情节。(2)酌定量刑情节:未明文规定,由法院司法人员根据刑法精神结合具体案情来决定量刑幅度的因素。

29、从轻和从重的处罚的区别是什么?

30、;累犯及其成立条件: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成立的条件:(1)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主观;(2)前罪所判处的刑罚和后罪应当判处的刑罚必须均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刑度;(3)后罪发生在前罪所判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以内。

31、自首及其的成立条件: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1)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①犯罪后自动投案。②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实质条件

(2)以自首论(特别自首、准自首)成立条件:

①主体: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正在服刑的罪犯。

②供述的罪行需为司法机关还未掌握得本人其他罪行。

③第67条第3款:“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32、刑罚消灭的事由:①超过追诉时效;②经特赦令免除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 ;

③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⑤其他法定事由。

1. 逻辑学有什么作用?(1)认知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探寻新结果,获得新知识。(2)表达作用: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建立新理论。(3)说服作用:有助于人们做出更为严谨、更具有说服力的推理和论证。(4)分析作用:有助于人们揭露谬误,驳斥诡辩。

2. 直言命题讨论四种直言命题,主要包括哪几项? 并各举一例。(课本P83)(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S都是P)。例如,所有的盗窃罪都是侵犯财产罪。/所有的被告人都是有罪的。【A】(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S都不是P)。举例,所有的盗窃罪都不是侵犯财产罪。/所有的被告人都不是有罪的。【E】(3)特称肯定命题(有S是P)。举例,有的盗窃罪是侵犯财产罪。/有的被告人是有罪的。[【I】4)特称否定命题(有些S不是P)。举例,有的盗窃罪不是侵犯财产罪。/有的被告人不是有罪的。【O】

3. 三段论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什么?(1)三个标准形式的直言命题;(2)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作结论主项的词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作结论谓项的词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词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3)三个项各出现两次。

4. 请简述什么是非形式逻辑谬误?包含的几种谬误分别是什么?非形式逻辑谬误就是指结论不是依据某种推理、论证的形式从前提中得出的,而是依赖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因素从前提中得到的,其谬误是有关推论的内容和实质的。非形式谬误分为:(1)歧义性的谬误。(2)相关性谬误:相关谬误是论证的论据与论题在心理上相关,而不是在逻辑上相关。正确的论证应该立足于论据与论题的逻辑相关,即论据在逻辑上支持论题,由论据可逻辑地导出论题真。在相关谬误中,论证者利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功能,以言词来激起人们心理上的恐惧、敌意、怜悯或热情,引诱人们接受其论题。相关谬误主要表现为诉诸权力、人身、权威、无知、怜悯、众人等。(3)论据不足的谬误。

5. 三段论的七条规则分别是什么?(课本P94)前五条是基本规则,后两条是导出规则。在这七条规则中,前三条是关于词项的规则;后四条是关于前提与结

论的规则。(1)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2)三段论的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5)前提有一个是否定的,其结论必是否定的;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必有一个是否定。(6)两个特称前提推不出结论。(7)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必须也是特称的。

6. 陈述学习普通逻辑学的意义。(1)学习普通逻辑,有助于人们从习惯性的自发性的思维上升到自觉的逻辑思维。(2)学习普通逻辑,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揭露和驳斥逻辑错误。(3)学习普通逻辑,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学科。

7. 什么是形式逻辑谬误?并分别举例阐述形式逻辑谬误主要的三种情形。形式谬误,就是指逻辑上无效的推理、论证形式。包括否定前件谬误、肯定后件谬误、假两难推理。(1)否定前件谬误的典型形式是“如果A那么B;非A;故非B。”比如:“如果是鸟类,那么终将死亡;人不是鸟类;故人不会死亡。”(2)肯定后件谬误的典型形式是“如果A那么B;B;故A。”比如“如果是油条,那么是好吃的;面包是好吃的;因此面包是油条。”(3)假两难推理的典型形式是“A或B 或C;非A;故B。”这是对选言三段论的误用。诡辩者常常以这类形式表述。比如:“支持中国或支持美国;你不支持中国;故你支持美国”。诡辩者在表述上刻意将“中立”这个选项隐去,造成选言三段论的假象。

8. 各种直言命题主、谓项的周延情况是怎样的?并各举一例说明。(课本P83)(1)全称肯定命题。主项S是周延的;谓项P是不周延的。例如: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周延;“违法行为”不周延。(2)全称否定命题。主项S和谓项P都是周延的。例如:所有的犯罪行为都不是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周延;“违法行为”周延。(3)特称肯定命题。主项S、谓项P是不周延的。例如:有的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犯罪行为”不周延,“违法行为”不周延。(4)特称否定命题。主项S不周延,而谓项P是周延的。例如:有的犯罪行为不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不周延,“犯罪行为”周延。

命题形式S P SAP 全程肯定命题周延不周延SEP全程否定命题周延周延SIP特称肯定命题不周延不周延SOP特称否定命题不周延周延9.逻辑学的性质是什么?(1)普通逻辑是一门形式学科。(2)普通逻辑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3)普通逻辑是一门无阶级性的学科。10. 陈述演绎证明、归纳证明与类比证明的区别是什么?(1)演绎证明。演绎证明就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的证明。其特点是:从一般原理推出特殊场合的命题。(2)归纳证明。归纳证明就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作为论证方式的证明。其特点是:用特殊性的命题来证明一般性的道理。(3)类比证明。类比证明就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作为论证方式所进行的证明。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两种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一个事物具有某属性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也应具有该属性,从而确立论题的真实性。

10. 陈述演绎证明、归纳证明与类比证明的区别是什么?(1)演绎证明。演绎证明就是运用演绎推理形式的证明。其特点是:从一般原理推出特殊场合的命题。(2)归纳证明。归纳证明就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作为论证方式的证明。其特点是:用特殊性的命题来证明一般性的道理。(3)类比证明。类比证明就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作为论证方式所进行的证明。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两种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一个事物具有某属性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也应具有该属性,从而确立论题的真实性。

11.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区别是什么?(1)直接证明。直接证明就是由论据按照推理规则直接推出论题的证明。其特点是:从论题出发,为论题的真实性直接提供证明理由。直接证明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2)间接证明间接证明就是通过确定其他命题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证明,就是说,用这种证明方法证明的论题不是由论据按照推理规则直接推得,而是通过间接的方法得到证明的。间接证明分为反证法和选言证法。

12. 论证的要素是什么?(1)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2)论据: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可作为论据的判断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已被确认的关于事实的判断,另一类论据是表述科学原理的判断(包括定义、公理、定律、原理等)。在一个论证中,只能有一个论题,论据一般有多个。(3)论证方法: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13. 相关谬误包括哪些情形?分别阐述,并分别举例说明。(1)诉诸权力:指论证者借助强力或威胁,迫使人接受其论题。(2)诉诸人身:用论证者自身或别人在人身即人格或处境上的优势作为论据来论证某一个命题的真理性。论据与论题之间只具有心理上的相关性,并不具有逻辑上的相关性。如“某某人格高尚,他的话可信。”人格优秀的人说话未必全对。(3)诉诸权威:在论证中以本人或他人的权威为根据来论证某一论题。诉诸权威是诉诸人身的一种情况。例如,“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4)诉诸无知:以人们对某一个命题的无知为根据,从而断言该命题是真的。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还没有人能够证明鬼是不存在的。(5)诉诸怜悯:又称诉诸情感。即借助于打动人们的怜悯心、同情心,以诱使人们相信某命题。例如,学生李某数学没考好,他找到老师说:“如果您给我不及格,我的奖学金就没了。”(6)诉诸众人:指援引众人的意见、见解、信念或常识等来进行沦证。

例如,鬼是存在的,因为很多人都说见到过鬼。(7)人身攻击:用某人在人格或人身上的缺陷或不足作为反驳他所持的某个论点的论据。人身攻击也是诉诸人身的一种情况。例如,他曾经犯过错误,他说的话不可能是真的。我们通常说:“不能因人以废

言”,某人虽然过去曾犯过错误,但他现在所讲的话却未必假。

14. 请画出对当关系方阵。并简要陈述其中的逻辑关系。(1)反对关系(SAP 与SEP):不能同真,可以同假。(2)下反对关系(SIP与SOP):不能同假,可以同真。(3)矛盾关系(SAP与SOP 、SEP与SIP):既不同真,也不同假。(4)差等关系(SAP与SIP 、SEP与SOP)全称命题真时,特称命题必真;特称命题假时,全称命题必假。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犯罪概念是() A、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 B、划分罪与非罪的总标准 C、划分此罪与彼罪的具体标准 D、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2、犯罪客体是() A、犯罪行为侵犯的物 B、犯罪行为侵犯的人 C、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D、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 3、李四带邻居家七岁小孩去河里游泳,因没看管好小孩致其在河里溺水死亡。李四应负不作为犯罪的刑事责任,其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是() A、法律规定的义务 B、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C、职务、职责所产生的义务 D、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 4、对单位犯罪() A、以单罚制为原则,以双罚制为例外 B、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 C、一律实行双罚制 D、一律实行单罚制 5、王五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在吃饭时,突然其三岁幼子抢着要母亲饭吃,王五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王五对其子的死亡,主观方面属于()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6、无认识(预见)的罪过形式是()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7、张三持刀追杀李四,王五路过见状举棒打伤了张三。王五的行为属于() A、紧急避险 B、正当防卫 C、故意伤害罪 D、防卫过当 8、任何犯罪成立都必须具备的客观要件是() A、刑法因果关系 B、危害结果 C、犯罪目的 D、危害行为 9、甲男欲强奸乙女,先将乙女禁闭于室内数十日,待乙女无力反抗时对其实施奸淫。甲男的行为属于() A、结合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想象竞合犯 10、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的() A、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负刑事责任 B、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 C、不构成犯罪,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D、待其满十四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理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在法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刑法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秩序的维护、罪犯的惩罚以及法律的公正性等方面。而期末考试是对学生掌握刑法知识的一 次全面检验。为了帮助同学们复习刑法分论,下面将提供一些复习题供大家参考。 一、刑法基本原则 1. 列举并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 2. 什么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即不得为的原则?它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是什么? 3. 列举并解释刑法中的法律适用原则。 二、犯罪的构成要件 1. 什么是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2. 简要说明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关系。 3. 解释犯罪的犯罪主体要件,并列举几种犯罪主体。 三、刑罚的种类和量刑原则 1. 列举并解释刑罚的种类。 2. 解释刑罚的量刑原则。 3. 什么是刑法中的特殊刑罚?列举几种特殊刑罚并简要说明其适用条件。 四、刑法中的共犯和从犯 1. 解释共犯和从犯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 2. 什么是共同犯罪和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3. 什么是犯罪分子的教唆和煽动?它们在刑法中的区别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五、刑法中的防卫和紧急避险 1. 解释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概念。 2. 列举几种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情况,并简要说明其适用条件。 3. 什么是过当防卫?它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和适用条件是什么? 六、未成年人刑事责任 1. 解释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概念。 2.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有哪些? 3.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多少?为什么? 以上是一些刑法分论的期末考试复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构成要件、刑罚种类和量刑原则、共犯和从犯、防卫和紧急避险以及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等内容。同时,还要注意理论知识的联系实际,能够灵活运用刑法的原则和规定解决实际问题。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规范了人们的 行为,保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作为大一学生,学习 和掌握刑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大 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复习刑法。 1. 刑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 刑法是国家运用强制力量,通过制定、公布和实施刑事法律,规范和惩罚危害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 - 刑法包括了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确定和执行等内容。 -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法无规定不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等。 2. 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 刑法可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两大类。 - 普通刑法包括了刑法总则、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等内容。 - 特殊刑法涉及到特定领域的犯罪行为,如贪污贿赂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

3. 刑法的适用范围 - 刑法适用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 刑法适用的主体是我国公民和犯罪在我国领土内实施的外国人。 - 刑法还适用于在船舶、航空器和驻外机构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4.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和刑事责任能力。 -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 犯罪行为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 5. 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 - 刑事处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主体进行的一种强制行为,目的是惩罚犯罪、防止犯罪和教育改造犯罪人员。

- 刑事处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监禁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等。 - 刑事处罚应当依法进行,刑罚应当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 6. 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年龄界限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原则。 - 未满14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14周岁至18周岁 的人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后应当依法给予教育、挽救和改造,不宜判处刑罚。 总结: 本文总结了大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刑法的定义和基 本原则、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刑法的适用范围、刑事责任的 构成要件、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以及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等 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刑法和备考期末考试都非常有帮助。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和巩固,能够对刑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刑法知识,为维护社会法治作出贡献。

盐城师范学院刑法各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盐城师范学院刑法各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1.犯罪客体。国家储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非法吸储,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非金融机构或者非法的金融机构、无吸储资格而吸储的,二是合法的金融机构违反规定吸储的。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集资诈骗罪 本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集资数额较大(个人集资数额1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数额50万元以上)的行为. 1.犯罪客体.出资人的资金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使用诈骗方法集资,数额较大。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集资,或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资金的故意,均构成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二者都以非法集资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同时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一、犯罪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后者则的目的则是企图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进行赢利,在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公众存款的目的。 二、犯罪行为的客观手段不同。前者的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的方法;而后者则不以行为人是否使用了诈骗方法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尤其是在吸收存款或募集资金的目的行为上并没有遮掩赢利的意图 三、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出资人资金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后者是国家储蓄管理制度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本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或者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以及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或者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 1.犯罪客体。国家及金融机构的信用卡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要有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包括下列5种行为之一: (1)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 (2)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3)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4)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5)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且主要为直接故意

大学刑法总论期末复习资料-刑法总论重点知识整合

20XX年复习资料 大 学 复 习 资 料 专业: 班级: 科目老师: 日期:

说明: 1、整理的根据是教务处的刑总考试公示信息中所列的二十六个要求重点掌握的词条: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解释、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不作为、因果关系、刑事责任年龄、单位犯罪、故意过失认定、认识错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罚种类、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减刑、假释、追诉时效。 2、整理的资料来源: (1)曲新久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XX年7月第四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重要立法、司法解释(限于教材中列出的条文)。 (3)本科生教学大纲 (4)方鹏老师、徐久生老师课件 (5)《刑法48讲》 3、只代表个人思路,且全文3万多字皆为手打,难免有个别错误,仅供大家参考。 4、人人日志把原来的排版和格式全给搞乱了,大家将就着看吧…… 预祝大家复习愉快考试成功~~ 一、刑法基本原则 二、刑法解释 三、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 四、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犯罪的客观方面(一)——不作为犯 六、犯罪的客观方面(二)——因果关系 七、犯罪主体(一)——自然人犯罪 八、犯罪主体(二)——单位犯罪 九、犯罪的主观方面(一)——罪过形式及其相互辨析 十、犯罪的主观方面(二)——主观认识错误 十一、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一)——正当防卫 十二、犯罪的正当化事由(二)——紧急避险 十三、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一)——犯罪预备 十四、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二)——犯罪未遂 十五、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三)——犯罪中止 十六、共犯形态 十七、罪数形态 十八、刑罚的种类 十九、刑罚的裁量制度(一)——累犯 二十、刑罚的裁量制度(二)——自首 二十一、刑罚的裁量制度(三)——立功 二十二、刑罚的裁量制度(四)——数罪并罚 二十三、刑罚的裁量制度(五)——缓刑 二十四、刑罚的执行(一)——减刑 二十五、刑罚的执行(二)——假释

《刑法学》(上)期末复习题

《刑法学》(上)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概念 1、刑法 2、刑法的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 二、简答 1、如何理解刑法的性质 2、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3、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哪几类,并举例子说明 4、我国自97年刑法修订以后通过了哪几个刑法修正案 5、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怎样的(会阅读条文)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 1、刑法的基本原则 2、罪刑法定原则 3、罪责行相适应原则 二、简答题 1、我国刑法规定的三大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是什么,应如何理解?第三章刑法的效力 一、概念 1、刑法的空间效力 2、刑法的时间效力 3、刑法的溯及力 二、简答 1、我国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 2、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方面四如何规定的 3、如何理解我国刑法规定的溯及力原则 三、单项选择 1、关于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1)凡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都必须适用我国刑法 (2)凡是在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也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在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停靠的国家不认为是犯罪的除外 (3)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是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保护和普遍管辖原则为补充 2、我国普通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2)按照犯罪地法律不受处罚的 (3)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4)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四、多项选择 1、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有以下哪些情形() (1)是前段的补充(2)是前段的例外(3)是前段的总结(4)是前段的限制 2、下列解释中按照解释方法分类的是:() (1)学理解释(2)文理解释(3)立法解释(4)论理解释 3、我国刑法应当对下列哪些犯罪有管辖权() (1)发生在我国领域的犯罪,且法律对该犯罪无特别规定 (2)发生在行驶或停泊于境外的我国交通工具 (3)我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交通工具内的犯罪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所谓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所谓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意义:既有利于积极同犯罪作斗争,又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推进法制化进程,又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目的,又有利于达到刑罚的最佳效果。因此,它们必将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从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概念: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即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原则:属地原则,属人,保护,普遍。 属地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事、物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 领域:领陆领水领空 属人管辖权:是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本国国籍的人或物均具有管辖的权利。按照管辖对象不同,分为属人管辖和属物管辖。 我国《刑法》的适用问题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2.对外国人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 刑法溯及力: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已经审判但判决尚未确定(生效是否适用新刑法的问题。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刑法认为是犯罪。旧刑法认为是犯罪,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且处罚相同的。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处罚比旧刑法轻的。按旧刑法已经审判并作出了生效的判决:原判决依然有效。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刑法总论》复习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复习知识点整理 一、刑法学的基本概念 1.刑法学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2.刑法学与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文书的关系 3.刑法学的对象和方法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法定性原则:罪刑法定、行为法定、责任法定 2.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合一原则、量刑相适应原则、无罪推定原则 3.法律适用原则:犯罪与非犯罪区分、主观和客观因素区分、阳性与消极两种构成方式 4.案件独立处理原则:分罪处理、整罪处理 5.特殊性原则:特殊罪类型、特殊量刑规定 三、刑法的构成要件 1.犯罪构成的主要要件:客观要件、主观要件 2.犯罪构成的辅助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3.犯罪构成的重要概念: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失、故意瞒报犯罪 四、刑法的主要内容 1.罪与刑的基本概念:罪的概念、刑的种类、刑与奖励的区别

2.犯罪的构成和刑事责任:犯罪构成的基本要件、主观过错与刑事责任 3.犯罪的起因和发展:犯罪原因的分类、犯罪的心理发展过程、犯罪的社会导向性 4.犯罪的后果和危害:犯罪后果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5.犯罪的预防和处理:犯罪预防的原则、犯罪处理的原则、国际刑法合作 五、刑法学说和刑法政策 1.刑法学说的概念、分类和演变 2.刑法政策:刑事法律政策、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政策的特点 六、刑法的适用范围和刑法解释 1.刑法的适用范围:适用犯罪类型、适用对象 2.刑法解释:法律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关系、解释对象与效力 七、刑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刑法学与法理学 2.刑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 3.刑法学与刑事政策学 4.刑法学与犯罪学 八、刑法和刑法立法原则

1.刑法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2.刑法立法原则:适用原则、立法技术原则、立法程序原则 以上所列知识点仅为《刑法总论》的主要内容,复习时应结合教材、参考书和课堂笔记进行全面复习。同时,也建议通过刑法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加深对刑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整理 1、单项选择题 1、犯罪概念是()a、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b、划分犯罪与非犯罪的一般标准c、划分本罪与其他罪的具体标准d、成立犯罪的必要条件 2、犯罪客体是()a、犯罪客体是b、犯罪人是 C、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被犯罪行为所侵犯d、法律法规被犯罪行为所侵犯 3、李斯拿了邻居的七年他淹死在河里,因为他没有好好照顾孩子。李四应当对不作为犯负刑事责任。他的不作为的来源是(a,b,c,d,4, A,单一处罚原则,例外b,双重处罚原则,例外c, d, 5,王武想毒死他的妻子,并把有毒的药物放在她的饭碗里。却发现他的妻子正在吃饭, 这时他三岁的儿子突然抢走了他母亲的食物。王武害怕这件事的披露不会阻止他, 导致他的小儿子和他的妻子一起死去。王武对儿子死亡的主观方面属于()a,间接b,直接c,过失d,过度自信6。不知罪(深谋远虑)的表现形式有()a、间接b、直接c、过失d、过度自信 7。张三用刀追杀李四。王武举起棍子,打伤了路过的张三。王武的行为属于()甲、紧急乙、正当防卫丙、故意伤害丁、防卫过当 8。任何犯罪成立的客观条件是:(一)刑法因果关系(二),危害结果(三),犯罪目的(二) D,危害行为(三)

9。一个男人想强奸一个女人,首先要把这个女人锁在室内几十天,然后当这个女人无法抗拒的时候,他就犯了通奸罪。一个人的行为属于()a,共同犯罪b,连续犯罪c,牵连犯d,想象竞合犯 10,14 岁以下的人故意杀人(),构成故意杀人,但不承担刑事责任B,构成故意杀人,并应承担刑事责任,但免除刑事处罚c,不构成 犯罪。因此, 199d 不负刑事责任, 14 岁以后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应该宽大处理。 有权对刑法进行司法解释的有()一、各级人民法院b、各级人民检察院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2、- a、b、c、d、 13, 我国刑法规定的我国境内的犯罪是指()一、被害人的居住地在我国境内b、罪犯居住在我国境内 C,犯罪或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d,受害人和罪犯都居住在我国境内14, 一个因与他人勾搭而想杀死自己的丈夫并娶另一个一天,贾听 了巫婆的话,烧了一张写着人和丈夫名字的纸。他拿了一点纸末,把它和白糖混合在一起。他让丈夫喝下它, 并试图用神力杀死它。不久, 她的丈夫意外地死于一种奇怪的疾病。丑闻曝光后,a承认了这一事件,并实施了犯罪。a的行为()a,a的故意犯罪b,a的事实认定错误c, a 的事故d, a 的排除犯罪行为 15, a 的男性, 14 岁,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由于非法逆行和极快的速度,撞上对面走在拐角的b,造成b因头部受伤死亡,经抢救无效 a 的行为:(a)a 因不满16 岁,对 b 不负刑事责任,属于 c 类事故,构成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复习题 (课程代码362139) 一、名词解释 1.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2.犯罪中止: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 3.缓刑: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4.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的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人。 5.数罪并罚:是刑法中规定对一人犯数罪的情况下的一种量刑情节,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 6.自首: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7.想象竞合犯:即想象的数罪,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 8.减刑: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具有法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 9.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0.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11. 作为: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12.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13.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14.假释: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15、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险的事实。

《刑法期末复习资料》《论犯罪与刑法》各章内容梳理笔记.doc

附:各章内容梳理笔记: 第一章:刑罚的起源 关于刑罚产生的原因,作者做了这样的逻辑推论: 自由=> 战飪二空有其名的自由^让度自由保证自由长久性 也就是说,自由的人民为了彼此间的利益可能产生无休止的战争,战争状态把人民搞得筋疲力尽,人是趋利避害的有智慧的动物,深谙得失之道,遂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自由给一个最高的权威,去调节人类之间的关系,区形成法律,以保证长久的自由。同时,作者提到,这种单纯的拥有权力,是不足够的,而是要达到易感触的程度一一刑罚由此产生。因为只有易感触的力量才能使人们受到约束而不去随便轻易地夺回自己的自山和霸占别人的自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国家暴力对人产生的威慑。 第二章:刑罚权 (一)刑罚权的限度:以维护对公共利益的集存、防范个人的践踏为必要的限度。刑罚是一种人对人行使的权力。如果过这种人对人行使权力的任何行为,超过了绝对必要性,就是暴虐的。(二)法律是要以不可磨灭的人类感情为基础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的。没有人会为了公共利益而将自己的那份自由毫无代价地捐赠出来。 (三)刑罚权的实质:人类为了避免战争而让渡出来的最少量的那一部分自有的结晶。一切额外的东西都是擅权,而不是公正,是杜撰而不是权利。 第三章:结论 通过前两章论述,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很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在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 第二个结论:这种有利于多数人的公约应当得到遵守,无论是君主还是臣民,最伟大的人还是最渺小的人。同时需要一个能够判定实施的第三者。 第三个结论:严酷的刑罚不但违背了开明理性所萌发的善良没得,也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第四章:法律的解释 这是作者的第四个结论:刑事法官没有解释刑事法律权力,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 在此章节中,贝卡利亚批判了“法律精神需要探询”这一公理,指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分析法律时常变动所带来的麻烦。严格遵守刑法文字所造成的麻烦是不能与解释法律所造成的混乱相提并论的。 只有法律固定,人们才能获得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它才能使人们准确地衡量每一罪彳丁所带来的不便,人们也将获得一种独立的精神。 第五章:法律的含混性 这是除去对法律进行解释之外的另一个弊端。 含混的法律会把一部庄重的典籍变成一本家用私书。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成文的东西,就绝不会有稳定的管理形式。印刷术在法律走向大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法律应该是以明确和公开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使人容易了然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对法律有一个很明确的了解,这才是人们遵守其的前提。这有这样,社会也才会趋于稳定。第六章: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一)犯罪阶梯论: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这就需要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相对于一系列越轨行为构成的阶梯来说,需要有与之对应的有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 赏罚上的分配不当会引起一种越普遍反而越被人忽略的矛盾,即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

刑法期末复习题集

刑法期末复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新刑法第12条规定的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我国刑法规定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 A.已满20周岁 B.已满18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4周岁 3.犯罪预备行为的表现形式为( )。 A.准备工具 B.制造条件 C.排除障碍 D.准备工具、制造条件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 )。 A.人民政府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公安机关 5.某甲因抢劫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因盗窃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因强奸罪被判9年有期徒刑,某甲的宣告刑可能是( )。 A.12年有期徒刑 B.7年有期徒刑 C.2年有期徒刑 D.19年有期徒刑 6.我国刑法分则条文采用的法定刑形式主要有( )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C.相对不确定的刑 D.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 7.某甲捏造某乙受贿5000元一事,并写成小字报四处散发、张贴,致某乙名誉受到很大伤害。甲的行为构成( )。 A.诬告陷害罪 B.报复陷害罪 C.侮辱罪 D.诽谤罪 8.甲生产销售的假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而且销售金额是7万元,甲的行为构成( )。 A.生产、销售假药罪 B.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C.AB两罪并罚 D.危害公共安全罪 9.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应定( )。 A.盗窃罪 B.拐卖儿童罪 C.绑架罪 D.绑架罪从重处罚 10.丁某听说贩卖毒品很赚钱,便从毒贩手中购得海洛因800克,转手向他人出售时被抓获,经鉴定丁某贩卖的毒品是面粉,丁某构成( )。 A.诈骗罪 B.贩卖毒品罪 C.走私毒品罪 D.一般违法行为 11. 中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刑罚处罚的,可以()处罚。A.从轻B.免除C.减轻D.免除或者减轻 1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3.某甲将某乙打昏在地,路过此地的某丙见乙昏迷,趁机将乙的提包拿走,内有人民币5000元。甲与丙的行为属于( )。

刑法分则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重点: 1、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 2、投敌叛变罪:中国公民背叛革命,投奔敌方或者被捕、被俘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叛逃罪: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到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 4、间谍罪: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攻击目标的行为. 5、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为境外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 6、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使公私财物受重大损害的行为 7、走私武器、弹药罪 8、走私和材料最 9、走私假币罪 10、伪造货币罪:违反国家货币管理规定,仿造货币的图案,颜色,形状,制造假货币,意图使其冒充真货币流入市场的行为。 11、逃汇罪: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在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情节严重的行为。 12、集资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只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较大的行为。 13、贷款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14、票据诈骗罪:利用金融票据进行的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15、金融凭证诈骗罪: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进行诈骗财物的行为。 16、信用证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信用证骗取的财物。 17、信用卡诈骗罪: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行为。 18、保险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19、逃税罪:纳税人违反法律法规,采用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数额较大并且应纳税额10%以上,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20、抗税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21、骗取出口退税罪:以假报出口或着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数额较大的行为。 22、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国家商业秘密保护法规,采取不正当手段,侵犯他人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23、合同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24、强迫交易罪:采用暴力、威胁手段,违反他人的意志自由,强迫他人与自己或者第三任进行某种商业或者强迫他人参与或者突出某种商业交易、情节严重的行为。 25、抢劫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产的所有人,持有人或者管理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将财物抢走的行为。 26、盗窃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7、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期末复习资料 一.刑法的渊源 1.刑法典(刑法修正案) 2.单行刑法: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如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惩办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指在非刑事法律中规定的有关刑事责任的法律条款。 4.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所制定的变通与补充规定。 5.香港、澳门尤其行政区合用的刑法

二.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惩罚和保护两个方面: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目的。 三.刑法的体系 我国刑法的体系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个构成部分,以编、章、节、条、款、项依次表述详细规范。 四.刑法的解释 1.扩大解释 2.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 3.历史解释 4.体系解释 五.刑法三个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惩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侧面 1.刑罚法规的明确性原则 “因不明确而无效” 2.刑罚法规的合法性原则 严禁惩罚不妥罚的行为 严禁残酷的、不均衡的刑罚 2.合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使用方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容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五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六.犯罪的基本特性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法谚:无危害无犯罪 ☆社会危害性:反道德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衡量社会危害性大小的原因:一是行为侵犯的客体;二是行为的手段、后果、时间、地点;三是行为导致的危害成果;四是行为人的状况及主观原因。

刑法题库含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题库 第一章刑法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 B、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 C、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 D、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2.有权进行司法解释的机关是( )。 A、各级人民法院 B、各级人民检察院 C、各级司法行政机关 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二、判断题 1.刑法立法解释具有与刑法同等的效力。() 2.我国刑法的整体框架分为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3.1997年3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所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的说明》作为刑法的修订说明,属于宪法解释。() 4.文理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对刑法条文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5.根据解释的效力进行区分,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宪法解释。() 6.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该条关于司法工作人员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7.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三、名词解释 1.单行刑法 2.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项选择题 1.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相适应。 A、人身危险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B、社会危害性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C、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D、犯罪态度和承担的刑事责任 2.甲某在打电话时无意中发现电话机旁市检察院的举报箱中露出一封信,随手取出。发现该信举报该市某局长乙某有受贿4万多元的犯罪事实。甲某与乙某熟识,便将举报信交给乙某。乙某当即酬谢甲某8000元现金。事后,乙某与行贿者串通,并销毁了有关罪证。( ) A、甲某构成敲诈勒索罪 B、甲某构成包庇罪 C、甲某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D、甲某不构成犯罪 3.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该规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全)整合版剖析

刑法分论(第五版) 第四编罪刑各论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 1.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一年后甲受雇于N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受该组织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1万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了3份军事机密材料。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2002年试卷二第11题) A、以叛逃罪论处 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 C、以间谍罪论处 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间谍罪和叛逃罪的构成要件(时间要件)。叛逃罪的构成要件中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的时间必须是在履行公务期间。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大部分犯罪中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个别犯罪中却是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例如,军人违反职责罪中的很多规定要求军人违反职责必须是在“战时”和“战场”,刑法第340条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第341条第2款的非法狩猎罪都要求要有特定的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和特定的方法,包括“禁渔期、禁猎期或者禁渔区、禁猎区以及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 一、判断题 1.煽动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叛逃罪的法定刑中不包括死刑。(对) 2. 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结果犯。(错) 3.是否危害国家安全,是区分危害国家安全罪与非罪或危害国家安全罪与其他犯罪的重要标准。(对)4.投敌叛变罪,是指中国公民投奔敌方营垒,或者在被捕、被俘以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对)5.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错) 6.投敌叛变罪、分裂国家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错) 7.犯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叛逃罪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对) 8. 资敌罪,是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对) 9.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依照武装叛乱、暴乱罪从重处罚。(对) 10.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对) 11.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的主体包括境内外机构、组织或者个人。(对) 二、简答题 1.简述分裂国家罪的构成特征。 答: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统一。(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2.如何区分分裂国家罪与背叛国家罪的界限。 答:两罪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主体不同。分裂国家罪的主体可以是中国人,也可以是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背叛国家罪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2)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分裂国家罪不具有出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性质;背叛国家罪的客观方面具有出卖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性质。(3)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分裂国家罪的故意内容是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的统一;背叛国家罪的故意内容是出卖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 3.简述武装叛乱、暴乱罪构成特征。 答:武装叛乱、暴乱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暴乱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中国人、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均能实施本罪。(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 论述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