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刑法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刑法学重点梳理

一、刑法的时间

1、概念-------是指刑法的生效和效力终止的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生效前具有溯及力。

2、生效时间P39

①1979年刑法7月1日通过②1980年1月1日起生效

③1997刑法3月14日通过④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3、失效时间P39

①明文宣布失效:第452条第二款规定15件单行刑法失效

②自然失效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概述

1、概念P21

2、特征

〔二〕罪刑法定原则P22-P24

1、含义:指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和处什么刑,均由法律明文规定,即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处罚”。

2、立法表达:罪之法定、刑之法定、取消类推,重新阐述从旧兼从轻原则、进一步明确罪名、罪状和法定刑,严格限制自由裁量权。

〔三〕平等适用刑法原则P24-25

1、概念及基本要求

法律规定P24:《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基本要求P24

2、立法表达和司法适用

刑法适用范围

犯罪概念

单位犯罪

具体犯罪的规定

〔四〕罪责刑相适应原则P25-26

1、基本含义:P25 指犯罪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重要依据,犯多大的罪就处多重的刑,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2、基本要求

①刑事立法中对各种犯罪的处罚原则规定,对刑罚裁量、执行制度以及对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设置,不仅考虑其社会危害性,还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

②刑事司法上,裁量刑罚,不仅要看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而且要看整个犯罪事实,讲求刑罚个别化。

三、犯罪的特征

1、犯罪概念:即“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刑法第13条〕P43

2 、特征P43〔一定要看书〕

①严重社会危害性P43:犯罪是社会危害性通常被认为

是犯罪行为发生时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形成的实际损害。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②刑事违法性P44:只有社会危害性到达触犯刑事法律

标准的严重程度时,这种行为才能被认为是犯罪。所以,讲犯罪的刑事违法性特征,不是讲犯罪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违法属性,而是指它具有触犯刑事法律标准的“刑事违法性”特征。犯罪确实定必须依照刑法的明文规定。

〔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③刑罚当罚性P45:危害社会的行为不仅要到达触犯刑事

法律标准的严重程度,而且必须是应当给予刑罚处罚的,才属于犯罪。它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犯罪是应付刑事责任的行为〕

3、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属性,理由在于:

①从结果来看,只有社会危害性才能决定犯罪的性质。

②从立法上来说,立法机关首先考虑的是社会危害性,如果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或者其社会危害性未到达一定程度,就不存在应受刑罚惩罚的问题。

③从司法上看,司法人员在认定犯罪时,主要依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时,根本不存在构成犯罪,因而也不存在应受惩罚的问题。

故无论是从犯罪的性质来看,还是在立法或者司法上,主要考虑的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但是,社会危害性在立法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是立法上的犯罪概念,在司法上只具有一种补充和参考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不能仅仅凭社会危害性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四、犯罪构成要素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P50

1、概念-----是指由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P50

2、特征:三个P51-P52

3、犯罪构成概念与犯罪概念的关系P50

A 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①犯罪概念是确定犯罪的总标准,是犯罪特征的高度概括;犯罪构成解决犯罪的形成及法定条件问题,因而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②犯罪概念反映犯罪的基本特征,揭示犯罪的社会属性和法律性质,从而为犯罪构成的立法化提供了具体的界定尺度。所以,它们相互作用,密切关联。

B 但是,就说明的犯罪问题的功能作用来看,两者又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二〕犯罪构成要件P52

1、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要件P53第二段

①犯罪客体用以说明犯罪社会危害性有无的要件,它是犯罪本质特征在犯罪构成中的最集中反映,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②犯罪客观要件是用以说明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是通过行为人怎样的行为受到侵害,在怎样的情况下受到侵害,以及受到怎样的侵害的要件。它分别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等。

③犯罪主体是用以说明构成犯罪之人的基本特性的要件,它不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单位〕、包括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状况,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了行为人的特殊身份与特定地位。

④犯罪主观要件是用以说明行为人是在怎样的心理状态支配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要件,分别包括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以及某些特定的犯罪目的等,它是犯罪主观恶性的重要表达。

2、犯罪构成的意义:各自特点不同,社会危害性严重程度不同有所区别,对正确定罪量刑都有意义。

五、共同犯罪的特征

〔一〕概念P129-130

《刑法》第25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共同犯罪的性质----解决的是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与非实行犯关系问题

〔三〕共同犯罪的特征:

1 、〔主体要件〕必须两个以上的人参加犯罪。一个人不可能构成共同犯罪,一个人同另一个未到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只有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一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与一个单位,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2 、〔主观要件〕必须是故意共同实施犯罪。即参加犯罪的个人、单位都是出于故意并相互合意实施某种或者某几种犯罪行为。如果参加犯罪的个人、单位双方或者各方共同过失犯罪,或者一方是过失而另一方是故意,都不能构成共同犯罪。

3 、〔客观要件〕社会危害大。共同犯罪人多势众,共同谋划,联合行动,能够实施单个人难以实施的犯罪,而且容易完成犯罪和实现预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后又互相包庇,消灭罪证,易于逃避侦查和审判。因此,共同犯罪较之单个人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其主犯特别是首要分子历来都是刑法打击的重点。

六、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相似之处:①都具有主观目的的正当性〔即主观意图均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损害〕

②都具有客观行为的有益性〔即二者行为的结果均是对社会有益的;

③都具有实施行为的合法性〔即两者实施行为的前提均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犯或者危险威胁〕

不同之处:P115

①危险的来源不同;〔前者的危害来源,既可能是人的不

法侵害,又可能是自然界力量和动物的侵袭等;而后者的危害来源,则只能是人的不法侵害〕

②行为的对象不同;〔前者的行为是针对第三者实施;而

后者的行为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

③实施行为的条件要求不同;〔前者只能在“迫不得已”

时实施,而后者无此限制〕

④对损害程度的限度的要求不同;〔前者对合法利益造成

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而后者对不法侵害者造成的损害允许等于或者大于不法侵害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

⑤对行为主体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前者不适用于职务上、

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防止本人危险;而对后者的主体则无此限制〕

七、我国刑法的刑罚体系

这一章多结合书看下吧P182-194

〔一〕概念P182

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二〕种类

1 、根据某种刑罚方法是只能单独适用还是可以附加适用划分,是法律上分类.

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2、根据限制和剥夺权利的权利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

①资格刑: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

②财产刑:罚金和没收财产

③自由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④生命刑:死刑

3 、主刑和附加刑的区别

①主刑亦称为基本刑,是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法方法。附加刑也称为从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②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可以附加适用,而附加刑则两者皆可;

③对同一犯罪人只能同时执行一个主刑,而不能同时判处两个以上主刑,附加刑则可以如此。

〔三〕特点P183

1 、体系完整,结构严谨,适应同犯罪作斗争的需要。

表现为:刑罚由轻到重,主次分明,轻重衔接,有限制、剥夺自由刑、生命刑、财产刑和资格刑。

2 、方法人道,内容合理,表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表达为虽保留死刑,但对其严格限制,刑罚执行方法,死刑用枪决和注射方法。对判处管制的人实行同工同酬,对拘役的犯罪分子允许一个月回家1至2天,酌情发给报酬。

3 、宽严相济,目标统一,表达了惩罚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政策。

〔四〕生命刑

1、概念

2、生命刑存废的评价

3、中国死刑的限制

〔一〕中国目前未废除死刑的原因

①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②中国当前还存在着严峻的治安形势,在严重犯罪大量存在并危害到社会秩序和人身安全的的治安形势下,废除死刑是不明智的;

③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杀人者死"的报应观念在中国民族心理结构中已经根深蒂固,非法杀人不处以死刑,难以平息民愤;

④中国现在人权意识还比较单薄,由于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人的生命价值相对较低,死刑较易为一般群众所接受。

〔二〕我国的刑事政策以及死刑的具体限制

刑事政策是:不可多杀,不可不杀,防止错杀。①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②适用对象的限制

③适用程序的限制④规定了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五〕自由刑

1 、概念-----是指剥夺或者限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在我国包括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以及无期徒刑。

2、自由刑的优劣及其评价及其改革趋势

3、我国自由刑的具体规定及适用: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六〕财产刑

1、财产刑是一种仅次于自由刑的刑罚方法。在我国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

2、我国财产刑的修订

3、我国刑法罚金的规定

①适用方法-----单科制、并科制和选科制

②数额-----有无限额罚金制、限额罚金制和倍比罚金制。

③缴纳----- 一次缴纳、分期缴纳、随时追缴以及酌情减少或者免除。但是对于不能缴纳罚金的人,不能改为执行其他刑罚。

4 、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区别

①没收财产重于罚金。没收财产适用于情节较重的犯罪,罚金适用于情节较轻的犯罪。

②没收财产可以没收其一部分或者全部财产,这种财产既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财产,如房屋和家具等;而罚金只剥夺其一定数额的金钱。

③没收财产只没收犯罪分子本人的财产,而罚金可以是其本人的,也可以是他人借与或者赠送的。

〔七〕资格刑

1、亦称为名誉刑、能力刑、权利刑等,是最轻之刑罚

2、我国资格刑的具体规定及适用:内容、适用对象与范围、期限、执行

〔八〕非刑罚处罚方法

1、非刑罚处罚方法的种类

①训诫②责令具结悔过③责令赔礼抱歉

④责令赔偿损失

⑤行政处分⑥行政处罚⑦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2、“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和“责令赔偿损失”的区别

①适用对象的不同②处理的结果不同

本章重点难点:1、自由刑的合并处罚。

八、比照

〔一〕犯罪与排除犯罪性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概述P104

1、概念---是指某种行为在形式上似乎符合犯罪构成,但实质上既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相反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正当业务行为等。

2、特征P104

①形式上与犯罪行为有相似之处。

②不具有犯罪行为特有的社会危害性。

③为法律所允许或许可

④客观上似乎给社会造成一定损害,而实质上对社会有益而无害,或者虽给社会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法律明文规定不是犯罪。

⑤主观上没有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为了保卫社会,或者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本质及分类

①本质P104 :必须坚持“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能定罪处刑”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行为人的行为具备了刑法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要件,才能认为是犯罪,否则就不是。

②分类P104

法定类型〔刑法〕

①正当防卫

②紧急避险

③意外事件〔这个老师的课件没有,但书本上有)

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认定的分类

①履行职务行为

②包括直接依法实施的职业行为和执行命令的职务行为。

③正当业务行为〔医疗行为、竞技行为〕

④自救行为

⑤基于权利人自愿的损害〔有学者称之为"被害人同意的行为"〕,包括权利人明确承诺的损害、推定权利人承诺的损害与权利人的自损行为。

4 、其他排除犯罪性的行为P116-119

〔1〕履行法定义务----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法律、法令明文规定的职责的行为。条件是:

①法律明文规定的应该执行或者是可行的;

②必须由法律规定的特定身份的主体去行使;

③必须在法定限度内实施;

④主观上必须是依法行使权利或者履行义务的意图。〔2〕执行上级命令-----是指在国家法律认可范围内依照上级机关工作人员命令而实施的行为。条件是:

①执行的命令所属上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布的;②该命令本身是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③命令的形式合法;

④没有明显的犯罪性内容;

⑤执行命令的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二〕犯罪与排除犯罪性

共同犯罪人的法定分类P139-144

①《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刑法》第97条对首要分子解释,即“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P139-140

a) 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但首要分子必定是主犯。错

b)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不都是首要分子,但首要分子也不一定是主犯。错

〔主犯一定是首要分子,但首要分子不一定是主犯〕〔三〕一般立功与重大立功P204-205

1、立功的表现

①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经查属实

②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属实

③阻止他人犯罪活动

④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

⑤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

2、重大立功

①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属实

②提供侦破其重大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属实

④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

⑤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

⑥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其他重大表现的

3、处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九、注意相关时间的计算

十、区分同类罪名的不同特征

十一、案例〔均来自11思教〕

但书-----是指在刑法条款当中,如有用"但是"连接用来表示转折含义的,则从"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学理上称为"但书"。

我国刑法条文中"但书"表示的具体意思上:①是前段的补充,如第13条,"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

是犯罪。" ②是前段的例外,如第246条规定"侮辱罪、诽谤罪"告诉才处理,又但书指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③是前段的限制,如第20条第2款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犯罪与刑法、证据法、程序法的关系

犯罪不仅是一个刑法问题,也是证据法和程序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①只有法律规定的才是犯罪,法律没有规定的就不是犯罪。

②只有证据证明的才是犯罪,没有证据证明的就不是犯罪,在某种情况下,某一犯罪确实③内心确信是某人实施的,但只要没有缺凿的证据证明就不能认定是犯罪。

④只有经过法庭审判确认的才是犯罪,没有经过庭审确

认的就不是犯罪。

2007年10月,被告人宦庚安在任江苏龙山亲和农牧副总经理期间,为了单位的利益决定从王浩明处购买20公斤稀释后的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安排江苏龙山亲和农牧职工将盐酸克伦特罗配入饲料中,用于饲养生猪100余头,分别出售给胡汉忠、赵志伟屠宰后在江阴市和仪征市市场销售,违法收入约人民币7万元。案发后查获稀释后的盐酸克伦特罗11公斤。

主体?罪名?

我国刑法总则第三十一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里的“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主要是指分则规定的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对单位判处罚金〔如刑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的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据此,对于单位犯罪,通常情况下除需对单位判处罚金之外,还应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即所谓的双罚制。如何理解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未作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一般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把握:

一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中实际行使管理职权的负责人员;二是对单位具体犯罪行为负有主管责任。该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非单位的管理人员,就谈不上主管人员;如与单位犯罪无直接关系,就不能说对单位犯罪负有直接责任。司法实践中,主管人员主要包括单位法定代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单位的部门负责人等。但以上单位的管理人员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只有当其在单位犯罪中起着组织、指挥、决策作用,所实施的行为与单位犯罪行为融为一体,成为单位犯罪行为组成部分之时,上述人员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处罚主体,对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需强调指出的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也即“一把手”,作为单位的最主要的领导成员,在单位里对重要问题的决定会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单位实施犯罪的情况下,是否均需对单位犯罪负责?对此,同样不能一概而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仍需视其是否具体介入了单位犯罪行为,在单位犯罪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组织、指挥、决策作用而定。如主持单位领导层集体研究、决定或者依职权个人决定实施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当属“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反之,在由单位其他领导决定、指挥、组织实施单位犯罪、不在其本人职权分工范围之内、本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则不应以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因失职行为,依法构成其他犯罪的,另当别论。

具体到本案中, 被告人宦庚安虽然是被告单位的副总经理而非该单位的“一把手”、法定代表人,但经法庭质证确认的证据能够证明宦庚安系被告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在法定代表人吴英松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宦庚安为了单位的利益购买盐酸克伦特罗,并授意本单位职工配入饲料喂养生猪予以销售,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宦庚安系江苏龙山亲和农牧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应追究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刑事责任,证据充分,于法有据,表达了罪刑法定和罪责自负的刑法原则。

案例2:

2010年10月,江西省安义县一个村民小组,为了解决铺设村内水泥公路和建一村民集体娱乐活动场所所需资金,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组长组织多名村民砍伐小组集体所有的林木出售。

主体?罪名?

第二种观点认为,村委会、村民小组符合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要件和特征,应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并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三种观点认为,村委会及村民小组虽然符合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法律特征,但由于目前刑法规定不明确,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不能将其作为单位犯罪主体追究刑事责任。

一、《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没有否认村委会、村民小组的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刑法》第三十条仅是对单位犯罪主体概念所作的概括性规定,并非只有该条所列举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才属于单位犯罪主体,也不能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没有涉及到村委会、村民小组而片面

认为村委会、村民小组就不属于单位犯罪主体。《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对单位犯罪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即“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犯罪”。从这一规定可以清晰明确地看出,单位犯罪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二是“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应认定为单位犯罪。这一规定,与《刑法》第三十条规定本身的含义,与上述《解释》第一条有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界定,以及第二条“个人为进行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第三条“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情形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规定,其内在涵义是一致的。因此,公安部《关于村民委员会可否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批复》有关否认村民委员会单位犯罪主体资格的解释,显然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及《纪要》精神。

二、村委会、村民小组符合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要件和法律特征。首先,村民委员会及其分设的村民小组是依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立的相对独立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与场所,依法负有对“农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以及公共秩序的维护、集体财产的经营与管理”的职能,因此能够以自己独立的财产和经费对外承担责任,所以具有刑法理论上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全部要件。其次,当村委会、村民小组为本村组谋取利益,经村委会组成人员或者召开村民大会集体研究决定,或者村组负责人员决定,组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时,即符合“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单位犯罪的特征时,就应当依法追究村委会、村民小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

三、把村委会、村民小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具有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依据。198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伐、滥伐林木案件应用法律的几个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国营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或虽持有采伐许可证,但违背采伐证所规定的地点、数量、树种、方式而任意采伐本单位管理或所有的林木,情节特别严重的,定滥伐林木罪”,该解释虽然是针对1979年《刑法》有关滥伐林木罪所作的规定,但与修订后的1997年《刑法》规定无抵触,可以参照执行。同时,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规定村民小组组长可构成职务侵占罪,而《刑法》规定的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也就是说,该司法解释认可了村民小组具有与“公司、企业”同等的刑法意义上的“单位”法律地位。另外,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意见》第二条规定,“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的`其他单位',既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常设性的组织,也包括为组织体育赛事、文艺演出或者其他正当活动而成立的组委会、筹委会、工程承包队等非常设性的组织”,更进一步明确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刑法意义上的“单位”性质。司法实践中,网上公开的许多具体案件也是依照上述规定及精神进行处理的。

四、明确将村委会、村民小组纳入单位犯罪主体,具有刑法理论及实践需要。

第一,就刑法规定而言,刑法分则所规定的非法占用农用地罪、非法采矿罪、破坏性采矿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等不少具体犯罪,单位都可以构成,并且这里的单位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村委会、村民小组。因为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许多自然资源既可以由国家所有,也可以归村民集体所有;而且即使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一般也由村委会、村民小组获得经营权。

第二,就本案所涉及的滥伐林木犯罪而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违反森林法的规定,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或者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滥伐林木罪定罪处罚。而这里所指的“本单位所有”,一般情况下就是指村委会、村民小组所有。

第三,本案中,村民小组为了铺设村内水泥公路和建一村民集体娱乐活动场所,经村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村小组所有的林木并出售,所得款均用于村集体公用设施建设。如果不能把村民小组作为单位犯罪主体并追究其刑事责任,无疑既违背了刑法规定,又放纵了犯罪;如果依照公安部《批复》规定,根据刑法有关单位犯罪“双追究”的规定,仅追究“负有领导责任”的村小组长及相关“积极带头实施滥伐”而“负有直接责任”的村民的刑事责任,也同样明显违反了罪责自负及罪行相适应原则。

由于客观上存在以上《刑法》规定不明确、相关司法解释有冲突、法律理解有矛盾的情况,造成了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问题法律理解与适用上的不统一局面,并导致了当前各地在对于村委会、村民小组以及居委会等是否属于单位犯罪主

体的问题各说各的话、甚至各判各的案的司法混乱情形,直接影响到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和统一实施。因此,建议尽快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对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单位犯罪主体问题予以明确。

案例1:

2011年2月初,韩、徐、刘、董四人在龙镇农场商量外出打工挣点钱,挣不到钱就抢点或偷点。于是,四人携带尖刀、卡簧刀、匕首等作案工具乘火车至吉林省公主岭市预谋作案。2月26日清晨,四人预谋抢劫出租车司机,并购买-条绳索用于捆绑出租车司机。上午9时许,四人租乘张某驾驶的吉C-36837号夏利出租车,假称前往四平,欲在行车途中抢劫司机。当车行驶至公主岭收费站时,司机张某说没有带钱让四人帮助交过桥费。当车到了四平后,四人无钱付车费,韩、徐、刘三人借故溜走,董某被司机张某扭送到公安机关,董某交待了上述犯罪事实,嗣后其余三人也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问题:四人的行为的性质?

(一)认定犯罪事实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法院经过公开审理查明:

被告人韩某、萤某、徐某、刘某预谋抢劫出租车司机并携带尖刀、卡簧刀、匕首、绳子等作案工具于2001

年2月26日9时许,租乘司机张某驾驶的吉C-36837号红色“夏利”出租车,前往四平市。在行车途中,四被告人没有对司机进行语言威胁及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侵犯人身的手段,并未着手实施犯罪行为而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因此构成抢劫〔预备〕罪。

(二)四、判案理由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韩某、董某、徐某、刘某预谋抢劫他人钱财,并准备了作案工具

尖刀、匕首、绳子等,选择了抢劫对象,已构成抢劫〔预备〕犯罪。被告人韩某的辩护人认为韩某无罪的意见,因无证据证明不予采纳,被告人徐某的无罪辩白因有同案三被告人的供述佐证,其辩白不成立。

案例 2 甲趁乙打时,欲从乙背后抢夺其,被乙老公丙发现,冲过去把甲给抓住了。

如何认定甲行为的性质?

甲是犯罪未遂,因他不是主动放弃犯罪。

假设甲争辩其只是靠近乙而已,并没有抢夺的犯罪故意,则丙的证言无法将其定罪。没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

如假设双方所言真实,则甲是未遂犯。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已经着手进行犯罪,但因行为人以外的原因使犯罪行为或结果未能得逞的。

案例3:被告人李某与陈某系“结拜”兄弟,李某与朱某与2007年8月离婚。同年11月,陈某与朱某登记结婚。李某认为自己与妻子离婚皆因陈某挑唆所致,于是对陈某产生怨恨,遂起杀害陈某的念头。2007年12月5日下午,李某从市场上买来西瓜刀,又以摩托车没油而向他人要了一矿泉水瓶的汽油。当晚,李某窜至陈某家附近,在藏匿过程中碰见陈某之妻朱某(李某前妻)回来,双方发生争吵,当朱某将其院门打开时,李某持刀冲进院子与朱某发生扭打。在纠缠过程中,朱某被陈某的刀所伤,构成轻微伤。在此过程中,李某一直嚷着“要杀死陈某”。陈某见状一直躲在屋内,周围居民听到李某叫喊声即赶来将李某拉走。

问题:李某的行为究竟属于何种犯罪形态

对于本案中李某的故意杀人行为究竟属于何种犯罪形态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为泄私愤,持刀至被害人家中企图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在行凶的过程中由于被害人妻子及周围居民的干预而使其行为未得逞,其行为应当属于犯罪未遂。

第二种意见认为,李某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这一主观心理状态的支配下,实施了购置杀人工具、守候被害人等相关犯罪预备行为,但因被害人妻子及周围居民的干预而使其故意杀人行为未能着手,其行为应当属于犯罪预备。

[评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犯罪预备具有四个特征:1、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2、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3、事实上未能着手实施犯罪;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具备三个特征: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犯罪未得逞;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原因。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界限在于:行为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犯罪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而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

着手不是犯罪行为的起点,而是犯罪的实行行为的起点。着手标志着犯罪进入了实行阶段,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实行行为,而且着手本身就是实行行为的一部分。关于着

手的认定,国外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不同学说,包括主观说、形式客观说、实质客观说、折中说。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形式客观说〕认为,所谓着手,就是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笔者认为,通说对着手的界定尽管逻辑上不存在缺陷,但未能从实质上说明什么是着手,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准确界定何时为已经着手。

笔者认为,犯罪的本质是侵犯法益,没有侵犯法益的行为不可能构成犯罪,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其实行行为。不仅如此,即使某种行为具有某种法益侵害的危险性,但这种危险性非常微小时,刑法也不可能将其规定为犯罪的实行行为。另一方面,刑罚处罚犯罪预备行为,而预备行为也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险。因此,实行行为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行为人开始实施这种行为时,就是实行行为的着手。或者说,侵害法益的危害性到达紧迫程度时,就是实行行为的着手。至于何种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则应根据不同犯罪、不同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要考察行为是否已经接触或者接近犯罪对象,行为是否已经开始使用犯罪工具,行为人是否开始利用了所制造的有利条件,所实施的行为是否需要其进一步的行为就可以造成犯罪结果,如此等等。

结合本案来看,尽管李某已经实施了企图杀害陈某的一系列准备行为,如购置凶器、守候被害人,对陈某的生命权构成了一定威胁,但李某始终未能见到陈某,只是与其妻子发生了身体接触,而陈某一直躲在屋内这一李某尚未能触及的场所,其生命权所受到的危险性远未到达紧迫的程度。依据法益侵害说的理论,既然李某的行为尚未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就不应被认定为已经着手。而李某为泄夺妻之恨,持凶器至陈某家附近守候,欲杀之而后快,由于朱某纠缠、居民干预等一系列李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使其准备杀害陈某的行为未能进入实行阶段,因此,李某的行为应当被定性为故意杀人预备。

十二、法条分析

刑法学 期末试题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哪项不属于刑法学的基本任务? A. 规范人们的行为 B. 维护社会秩序 C. 保护公民的权利 D. 强制教育罪犯 答案:D 2. 刑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哪个时期? A. 封建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古代奴隶社会 D. 人类社会的起源时期 答案:C 3.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项? A. 有罪推定原则 B. 内容完整性原则

C. 最高人民法院解释权原则 D. 罚金原则 答案:B 4.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正当防卫? A. 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B. 保卫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 C. 保护公共财产免受损害 D. 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答案:A 5. 刑法学的主要任务是? A. 研究刑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B. 研究刑事法律责任的性质和形态 C. 研究罪犯心理和犯罪动机 D. 研究刑事诉讼制度 答案:B 二、案例分析题

某市发生了一起巨额贪污案。被告人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将巨额公款转入他个人的银行账户,并用于购买 了豪华轿车、房产和珠宝等奢侈品。该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1. 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小李的行为属于什么罪名? 答案:贪污罪 2. 小李的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请分析。 答案:是。根据中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 家工作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情 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 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李在担任某县政府主任期间, 将巨额公款转入个人账户,涉嫌侵吞公共财物,且数额巨大,构成贪 污罪。 3.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李的刑罚应如何确定? 答案:小李的行为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适用刑法第三百八 十八条的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判处小李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 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简答题 1. 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刑事责任以及刑罚的规 定和实施。通过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性质和刑罚的

刑法学笔记整理

刑法笔记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四节罪责相适应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概念和原则(概念:对地对人的效力解决刑事管辖的范围问题)(原则:各国社会政治和历史传统不同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四个各有缺陷,各国予以综合采纳) 二、属地管辖 《刑法》第6条第一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涉及两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含义:是指我国领域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具体;领陆、领水、领空(空气空间,非外层空间),此外,依国际条约和惯例,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a、我国的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b、我国的驻外使馆) 属于领域内的犯罪情形有a、犯罪行为与结果都发生在我国境内。b、行为国内,结果国外。 c、行为国外,结果国内 2、“法律特别规定除外“,是指即使我国内犯罪,法律特殊规定,此不适用我国刑法。法定情形:a、11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b、90条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补充变更规定。c、刑法施行以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特别刑法的规定。d、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例外规定。 三、属人管辖 7条1款规定 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适用,但最高刑3年以下可以不追究。7条2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国外犯罪,适用。 四、保护性管辖刑法8条“外国人领域外对我国国家或公民按本法规定最低刑3年以上,可适用,犯罪地法不认犯罪的除外“ 五、普遍管辖 9条规定,我国缔结的条约和国际惯例规定的罪行,依此所承担的义务范围行驶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一、生效时间:1、公布时。2、公布后一段。 二、失效时间:1、国家立法机关宣布失效2、自然失效 三、溯及力:刑法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前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生效的

法学《刑法分论》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重点知识总结 罪状:是刑法分则条文对犯罪具体状况的规定和描述。 简单罪状:即仅规定犯罪的名称,对具体犯罪构成特征不作描述。叙明罪状:即详细规定具体犯罪构成特征。 引证罪状:即分则条文本身没有直接规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而是引用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称。 空白罪状:即条文本身没有明确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而是指出需要参照其他法律或者法规中的有关规定来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和其他单行刑事法律对各种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法种类和刑罚幅度。 种类: 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即在条文中只规定单一的刑种和固定的刑度。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即在条文中不规定具体的刑种和刑度,只笼统规定对某种犯罪应“依法惩处'‘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即在条文中对某种犯罪规定一定的刑种和刑度,并明确规定最低刑和最高刑 (1)、规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 (2)、规定最低限度的法定刑 (3)、规定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的法定刑 法条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发生重合,只能选择适用其中一个法条,排斥其他法条适用的情况。适用原则: 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2、重法优于轻法原则 转化犯:从一种犯罪转到另一种犯罪。

1、非法拘禁,暴力致人伤残或死亡一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2、收买被拐卖妇女,强行性关系一强奸罪 3、收买被拐卖妇女,又出卖一拐卖妇女儿童罪 4、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或死亡一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5、体罚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或死亡一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6、私自开拆邮件并窃取财物一盗窃罪 7、携凶抢夺一抢劫罪 8、反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一抢劫罪(转化型抢劫)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务安全的行为。 所谓“不特定”: 1、犯罪对象的不特定性: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几个人的人身权或者某项财产权的,而是针对某一类权利或多数权利,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2、危害结果的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是犯罪分子难以明确或难以预料,甚至就连犯罪分子也难以控制的。 (这里的不特定是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构成要件:客观方面:“已经”和“足以”(危险犯)均成 主观方面:“过失”和“故意” 爆炸罪:是指故意引起爆炸物或其他设备、装置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将投毒罪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包含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就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就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就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就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与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就是犯罪与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与,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与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与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就是刑法规定,目的就是为了准

确理解与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与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就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 【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与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就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就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与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与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与制约全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意义并直接体现一个国家刑法基本精神的根本原则。(概念) (2)它对刑事立法具有先导性意义,对刑事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与制约作用,对刑法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

刑法学(1)期末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狭义刑法是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 罚的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 2、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对前段 的补充、是前段的例外或者对前段的限制。 3、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4、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 处罚”,即行为之定罪处刑(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法律有明文规定者 为限。 5、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亦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 罪刑相称;罪轻罪重,应当考虑行为人的犯罪行为本身和其他各种影响刑 事责任大小的因素。 6、我国刑法解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7、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 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 适用我国刑法。 8、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 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9、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 解决。 10、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1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12、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 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13、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 犯罪主观方面。14、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 14周岁不满16周岁。 1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6、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7、所谓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 所持的心理态度。它包括罪过(即犯罪的故意或者犯罪的过失)以及犯罪 目的和犯罪动机这几种因素。 18、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19、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 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20、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 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刑法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相似与区别? 答: 1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 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1) 间接故意是旅途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 的意志;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 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 害结果发生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3) 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2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如二者均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从本质上说,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法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所反映的是对法益消极 不保护的态度。这种本质上的差别,又是通过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体现出来的。 首先,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 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的意志。 其次,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施行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 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危害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 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过于自信的过失是“预见” 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说明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2、简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1 因果关系是客观属性,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要对" 危害结果" 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如某人于雨夜躺卧一货车下避雨睡觉,第二 天早晨司机倒车装货时压死该人。虽然倒车行为与压死一人的结果有因果关系,但因为司机并无故意或过 失,而无责任。 因果关系是"行为" 与" 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只是不对结果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可能 承担刑事责任,如犯罪未遂。 2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有联系且行为人对行为后果主观存在罪过→如果该行为为刑事犯罪,那么需要承 担刑事责任。* 如果在该行为人做出该行为后,出现了异常因素。如果该因素是独立的且异常的,那么就不 存在因果关系,此人的该犯罪行为未遂。如果该因素为正常的且相关的,那么就存在因果关系,为既遂。 3、简述刑法的性质? a/ 所谓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 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 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 所谓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任何一种社 会关系,只要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刑法就规定对这种行为予以一定的刑罚处罚,从而使这种社会关系进 入刑法调整范围。在这个意义上,刑法可以说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2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任何 法律都具有强制性,任何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受到国家强 制力的干预。但是,所有这些强制,都不及刑法对犯罪分子进行刑事制裁即适用刑罚严厉。刑罚不仅可以 剥夺犯罪分子的财产,限制或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剥夺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而且在最严重的情况 下还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b/

盐城师范学院刑法各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盐城师范学院刑法各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1.犯罪客体。国家储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非法吸储,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非金融机构或者非法的金融机构、无吸储资格而吸储的,二是合法的金融机构违反规定吸储的。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 集资诈骗罪 本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集资数额较大(个人集资数额1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数额50万元以上)的行为. 1.犯罪客体.出资人的资金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 2.客观方面。使用诈骗方法集资,数额较大。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方面.直接故意,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集资,或者在非法集资过程中产生了非法占有他人资金的故意,均构成集资诈骗罪。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的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二者都以非法集资为外在表现形式,但同时又存在着根本区别: 一、犯罪的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非法占有所募集的资金。后者则的目的则是企图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进行赢利,在主观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公众存款的目的。 二、犯罪行为的客观手段不同。前者的行为人必须使用诈骗的方法;而后者则不以行为人是否使用了诈骗方法作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之一,尤其是在吸收存款或募集资金的目的行为上并没有遮掩赢利的意图 三、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出资人资金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秩序,后者是国家储蓄管理制度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本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或者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以及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或者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 1.犯罪客体。国家及金融机构的信用卡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要有妨害信用卡管理的行为,包括下列5种行为之一: (1)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 (2)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3)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 (4)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5)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 4.主观方面.故意,且主要为直接故意

刑法学期末考试考试题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刑法学》 满分100分 一、简述题(每题8分,共40分) 1 .如何正确理解和认定犯罪的“着手实行”? 答:所谓已经着手实行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所规定的某种犯罪构成的行为。这是犯罪未遂形态必须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相区别判断行为人是否着手实 行犯罪时,应考虑以下因素:⑴行为是否已经接触犯罪对象。⑵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已具有直接引发危 害结果发生的原因。⑶是否已经过犯罪预备的阶段。方面去判断是客观方面的主要标志。⑷行为 是否已表现出行为人的犯罪故意状态。上述四个方面应综合分析,不能仅从某一否已经着手。 2 •简述假释的考验期和考察的内容。 答:对于假释犯的考验,《刑法》第83条、第84条和第85条作了如下规定:10 (1)有期 徒刑假释的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年。假释考(2)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①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③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④离开所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 准。(3)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如果没有撤销假②按照监督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释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宣告剩 余刑罚不再执行。 3.简述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的界限。 答: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在性质和主体上有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1)主体的具体范围不同。 叛逃罪的主体如前所述是特定的中国公民,而投敌叛变罪的任何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 国公民。主体则可以是(2)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叛逃罪的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两种形式,投敌叛变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投奔敌方或者在被敌方抓捕、俘虏后投降变节两种形式。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电大本科期末考试《刑法学》试题及答案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 .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8分) 1、危害行为只能表现为不作为一种形式的犯罪是( )。 A 遗弃罪 B 抢劫罪 C 故意杀人罪 D 强奸罪 2、下列情况不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 A 盗窃他人财物之后,又返还财物的。 B 犯罪分子认为条件不适合而停止犯罪 C 主动停止犯罪预备行为 D 客观上有可能将犯罪进行到底,而犯罪人误以为不能进行到底而中断犯罪的。 3、( )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聋人 B 哑巴人 C 盲人 D 醉酒的人 4、甲开车故意将多人撞死的行为构成了( ). A 杀人罪 B 交通肇事罪 C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 重大交通事故罪 5、王某在商场见一妇女为购一衣服正欲付款,遂上前一肥抓过该妇女手中的1600元钱,并骂:“不象活,不和我商量就来买东西."王某的行为构成( )。 A 抢劫罪 B 抢夺罪 C 诈骗罪 D 招摇撞骗罪 6、间谍罪的主体可以是( ). D 反动组织 24分) 1、何为正当防卫?其构成要件如何?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3分) 构成条件:(1)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 侵害;(2)针对不法侵害行为;(3)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实行防卫;(4)针对不法侵害 者本人;(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5分) 2、何为累犯?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是什么?累犯应如何处罚? 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的人,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3分)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有: (1)前罪和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2)前罪后罪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3)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所判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以内。(3分)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2分) 3、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区别是什么? (1)直接客体不同,后者只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前者除财物所有权外,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3分) (2)客体方面不同,前者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后者是乘人不备,公

犯罪学考试重点

犯罪学考试重点 犯罪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犯罪饱和法则 每一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每个国家始终都存在一定数量一定种类的犯罪,犯罪始终处于与其原因相适应的饱和状态。但是,又是某个国家的犯罪也可能出现超饱和状态,不过最终还是会恢复到饱和状态。 2、标签理论 人的行为并不取决于事物的内在性质,而是取决于社会解释方式,即它们被称作什么以及由其名称所引起的含义。任何行为本身都不是有罪的,而是社会把某些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并给他们贴上犯罪的标签。贴标签是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3、斯德哥尔摩模式 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彼此产生欣赏、喜爱情感并结成融洽、友好关系;被害人对当局和法律抱持怀疑与敌视态度。 4、犯罪场 主体与客体相交融、客观与主观想结合、存在于潜在犯罪人体验中的特定环境和条件(背景)。 5、犯罪黑数 一定时空中实际已经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纳入警方记载的犯罪数量。 6、犯罪亚文化 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7、被害人贬值 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犯罪后,为了防止产生或消除自己的犯罪感,有意无意地贬损被害人的存在价值,否定被害人的固有人格

的一种心理纹饰活动。 8、自然犯罪 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与政治的道德情绪的行为。 9、被害人盲点症 被害人处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以致注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 10、二次被害 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被害(原先的被害)后,在随之而来的调查与诉讼过程中,因不得不接受警方的询问、出庭作证或者进行控诉、辩论等活动,而再次遭受物质的损失、人格侮辱与名誉损害,以及精神刺激。这些因犯罪被害而来并具备被害性的损失、损害和痛苦,通称二次被害。 11、刑事政策 国家用来对付犯罪的专门手段,其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对犯罪行为的事后回顾(政法、报复和矫正)来实现对犯罪的特殊威慑和一般威慑。 12、犯罪中和技术 犯罪人在预备、实施犯罪或犯罪完成后,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不至于动摇犯罪决意或萌生罪恶感与悔罪意识,从而实现犯罪的合理化,遂使用将“被害人贬值”的心理虚饰技巧。 1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对违法犯罪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从根本上预防和较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 二、简答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与刑法意义上的犯罪的异同 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的应受制裁的行为,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规定并依法应

刑法学总则部分重点归纳

独角兽重点提示:属地管辖的例外:法律规定有特别规定,主要包括三种情形:第一:我国港澳台地区适用本地区刑法;第二,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犯罪,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第三,民族自治区省级人大根据本民族特点,针对刑法部分条文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 独角兽重点提示:纯正的自然人犯罪,是指只能由自然人构成而不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常考的有,行贿罪、受贿罪、贷款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 三、行为

独家兽重要提示:持有型犯罪属于作为犯罪。例如,持有假币罪。 四、危害结果 五、因果关系的判断

无介入因素f 前行为导致结果的发生f 因果关系不中断 介入因素不是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要原因,前行为是导致危害结 果发生的主要原因f 因果关系不中断 介入因素是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要原因:L 介入因素非常异常, 即 前行为通常不会导致发生介入因素,因果关系中断2.介入因 素 不异常,即前行为通常导致发生介入因素f 因果关系不中断 六、客观(违法)阻却事由 特别提示:正当防卫中防卫不适当:需要特别注意,防卫不适时的处理 办法:1.故意为之,成立故意犯罪2.过失为之,成立过失犯罪3.没有 故意也没有过失,成立意外事件。 七、主观(责任)阻却事由 行为人的 行为 有介入因 素

八、犯罪形态 注意:本章节重点看一下犯罪的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区别。 九、共同犯罪 十、罪数中重点的知识点

注意:牵连犯和想象竞合犯的区别:牵连犯两个行为,想象竞合犯只有一个行为。 十一、刑罚的体系(重点) 注意:如果一个罪被判处罚金,另一个罪被判处没收部分财产或没收全 部财产,应分别执行,不能用没收全部财产吸收罚金 十二、刑罚的裁量(重点)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LT

14、甲患有梦游症,一天夜晚在梦游时将同宿舍的室友乙杀死,甲早上醒来后见状大惊,随即报案。此案中,甲的行为如何认定? A.构成故意杀人罪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是受到精神强制下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D.是睡梦中的无意识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5、王某潜入张某家中,盗窃了张某的电视机、金表、现金等财物。电视机属于王某所犯的盗窃罪中的? A.犯罪对象 B.犯罪客体 C.犯罪目的 D.犯罪行为 16、下列属于刑法中的危害行为的是? A.曹某在日记中写道:“林某太坏了!总有一天我会杀了他的。”并在日记中摘抄了几种杀人的方法 B.上官某下班时遇到一疯子拿着刀向她乱砍,情急之下,上官某拿起路旁的一根木棍超该疯子打去,将其打昏在地 C.朱某在酒店里当服务员时,遇到一位客人对其调戏,难以摆脱,朱某借口说给其拿白酒去,遂将一瓶硫酸故意当白酒让该客人喝下,客人喝下后整个食道被烫伤 D.秦某被他人捆绑在椅子上,无法搬动铁轨,致使两辆火车相撞,多人伤亡 17、甲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岁时抢劫价值85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在18周岁时又盗窃1000元的物品。在对甲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盗窃数额应为? A.15500元 B.13500元 C.10500元 D.5000元 18、甲平时喜欢邻居2岁男孩乙,一日,将乙抱起抛上天空玩耍,甲的妻子丙要甲小心,不要摔着孩子,甲说没事。当再次抛起乙时,甲没有接住,乙掉在水泥地上摔死。甲对乙的死亡结果在主观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19、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气枪打死了甲,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犯罪 D.防卫过当 甲蓄意谋杀同室居住的乙,一天,甲偷偷在乙的饭菜中投毒,但乙因有急事没有吃饭。据此,回答第20、21题。 20、甲的行为属于何种犯罪停止形态?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预备 D.犯罪中止 21、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A.从轻或减轻处罚 B.减轻或免除处罚 C.从轻处罚 D.减轻处罚 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B.从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C.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3、关于累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内又犯罪的。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二年刑期。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刑满释放,六年后又犯杀人罪。甲成立累犯。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刑法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第一学期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价格法》第46条规定:价格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价格法》属于行政法,但由于第46条涉及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属于单行刑事法规,因此,属于广义刑法的范畴。()2.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无明文规定的事项,仅仅根据该事项与刑法中相关规定的相似性来定罪量刑的解释方法。这种解释方法为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但罪刑法定原则并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3.李某于1995年至1997年之间,盗窃机动车共58辆,价值1000万元,1997年9月28日被某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李某于1997年10月4日提起上诉,则本案根据刑法不溯及既往的规定适用旧刑法的规定。()4.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丙的行为不是犯罪。()5.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物,一切犯罪行为都会侵害到具体的人或者物,所以一切犯罪都有犯罪对象。()6.甲雇请乙看守山林,长期没有给乙发工资,乙不断催讨。甲产生杀乙之念。夏天某日暴风雨时,甲令乙上山看护林木,期待乙遭雷电死亡。乙果真遭雷击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故意杀人行为。()7.身体受到暴力强制时的行为,因欠缺有意性,因此不是危害行为。()8.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用枪指着银行收银员,银行收银员将巨款交出的行为是符合紧急避险的行为不构成犯罪。()9.刘某因为对社会很不满,伺机报复社会,一天晚上来到一居民楼放火,被保安发现,没有成功。本案中没有危害结果,行为人不构成放火罪。()10.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必然因果关系,即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着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只有必然因果关系才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11.犯罪一旦形成预备状态,就不可能发展到未遂状态;一旦形成未遂状态,也不可能发展为既遂状态;犯罪已经既遂,就不可能逆转到未遂抑或预备状态。()12.甲乙二人相约实施入室强奸,并约定:如果女主人不漂亮则不实施强奸行为。当甲乙敲开一家的门,发现开门的女主人相貌丑陋,甲乙即谎称自己敲错门而离开现场。甲乙二人的行为是犯罪未遂。()13.甲、乙、丙决定去教训丁。甲偷藏了一把尖刀,当三人将丁打翻在地时,甲突然拔出尖刀将丁刺死。乙、丙在杀人的范畴中没有共同的故意,甲属于实行过限,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14.甲乙共谋杀死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犯,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15.沈某1993年因故意伤害案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

西北民族大学刑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刑法学 一、单选题 1. 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客体是( )(2分;答案:B) A :一般客体 B :同类客体 C :直接客体 D :复杂客体 2. 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是指( )(2分;答案:C) A :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 B :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 C :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 D :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和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3.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 )(2分;答案:A)

A :不认为是犯罪 B :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 :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 :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 4. 犯罪客体是( )人(2分;答案:D) A :犯罪行为侵犯的人 B :犯罪行为侵犯的物 C :犯罪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 D :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5. 某女工一日下夜班路经一僻静深巷时,恰遇住在巷内的男青年闯出门为其心脏病突发的父亲打电话叫救护.该女工以为男青年是向自己冲来的流氓,在紧急中抽出随身带的水果刀将该男青年刺伤,该女工的行为是( ).(2分;答案:C) A :正当防卫 B :防卫不适时

C :假想防卫 D :防卫过当 6. 甲欲杀乙,将毒药投入乙的饭食中.乙服食后,甲后悔,赶紧说明情况,并将乙送往医院抢救.医院在抢救过程中检查发现,甲所投放的"毒药"根本没有毒性,乙安然无恙.甲的行为属于( ) A :不构成犯罪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罪既遂 7. 甲与乙自由恋爱,乙的父亲丙坚决反对,对乙多次辱骂殴打,并对其进行看管,不许乙与甲见面,致乙自杀,在这里作为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 )(2分;答案:A) A :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 B :乙的自杀行为 C :丙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行为和乙的自杀行为 D :都不是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刑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 、刑法:一切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地法律规范地总称. 二、简答题: 刑法地渊源: 、刑法典: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单行刑法(规定、决定、条例、补充规定) 、附属刑法 第二章刑法地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刑法地基本原则:是刑法地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地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二、简答题: ﹡刑法地基本原则: 刑法地基本原则是刑法地核心和精髓,不仅体现刑法地根本精神,还能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适用. 、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指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地原则. 、平等适用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地特权. 、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或罪刑均衡原则,刑罚地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地罪行和承担地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刑法地效力范围 一、名词解释: 、刑法地效力范围:即刑法地适用范围或生效范围,刑法对什么人,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以及是否有溯及既往地效力. 、刑法地溯及力:即刑法溯及既往地效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以前发生地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地行为是否适用地问题.适用即有溯及力,不适用即没有溯及力. 第四章犯罪概述 一、名词解释: 、犯罪: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法地程度,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地行为. 二、简答题: ﹡犯罪地基本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地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地首要特征,也是本质特征.某些行为虽然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地,不构成犯罪. 、犯罪是触犯刑法地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犯罪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罪刑法定原则地重要体现. 、犯罪是依刑法应受惩罚地行为,具有刑罚当罚性:刑罚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程度地一种否定性评价,只有犯罪才具有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地属性. 因此犯罪地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共同构成犯罪概念地总体,成为区分罪与非罪地总地标准和尺度. 第五章犯罪构成 一、名词解释: 、犯罪构成:由刑事实体法规定,决定一行为地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并为成立该种犯罪所必需地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地总和. 二、简答题: ﹡犯罪构成地特征: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所谓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所谓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意义:既有利于积极同犯罪作斗争,又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推进法制化进程,又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目的,又有利于达到刑罚的最佳效果。因此,它们必将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从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概念: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即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原则:属地原则,属人,保护,普遍。 属地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事、物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 领域:领陆领水领空 属人管辖权:是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本国国籍的人或物均具有管辖的权利。按照管辖对象不同,分为属人管辖和属物管辖。 我国《刑法》的适用问题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2.对外国人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 刑法溯及力: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已经审判但判决尚未确定(生效是否适用新刑法的问题。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刑法认为是犯罪。旧刑法认为是犯罪,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且处罚相同的。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处罚比旧刑法轻的。按旧刑法已经审判并作出了生效的判决:原判决依然有效。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