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一刑法考试重点

大一刑法考试重点

大一刑法考试重点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地域和人员方面的适用范围。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有五个原则,分别是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和综合原则。这些原则规定了不同情况下刑法的适用范围。

二、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是否适用于之前未经审判或判决确定的行为。如果适用,则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

三、犯罪具有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应受刑罚的特征。

四、犯罪构成包括犯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犯罪的客体是指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三种。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不同,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会受到伤害。

一)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所有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关系,例如刑法所保护的整体社会关系。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直接客体是指某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而犯罪对象则是犯罪行为所直接指向的人或物。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危害行为是指人的意志或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其中,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应履行义务而未履行的消极行为。特定义务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法律行为引起的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行为人必须有能力履行这种特定义务,否则就构成危害行为,而行为人未履行特定法律义务也构成危害行为。

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危害结果具有客观性、因果性、侵害性和多样性。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依据是人的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以及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实施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负全部的刑事责任,不能因其责任能力因素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包括两类:一类是不满14周岁的人,一类是行为时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文规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

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我国刑法中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即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为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导致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或降低,但仍具有责任能力。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种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群,包括未成年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又聋又哑的人以及盲人。对于这些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可以免除处罚。

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结果,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则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结果,但却有意放任,导致这种结果发生。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结果,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最终导致这种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都只预见到结果的可能发生,但区别在于过于自信过失不希望结果发生,相信能够避免,而间接故意则是放任结果的发生。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不受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行为。如果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不负刑事责任。要求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权利而采取行动,并且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且不能造成重大损害。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不得已采取的行动,造成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其要件包括必须针对正在发生的紧急危险、采取的行动必须是避免危险所必需的、所保全的必须是法律所保护的权利、不可超过必要的限度。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实行紧急避险。

与正当防卫相比,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更广泛,可以是不法侵害,也可以是自然灾害、动物的侵袭。紧急避险必须是出于迫不得已,而正当防卫无此要求。对主体的要求也不同,紧

急避险要求主体不能有特定的身份,而正当防卫则没有这样的要求。避险保护的是合法利益,损害的也是合法的利益,法律应当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避险所保护的利益必须要大于避险行为所损害的第三者的利益。实施对象也不同,正当防卫只能对不法侵害人实施,而紧急避险必须是向第三者实施。相同点是二者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时才能实施,并且超过法定的限度造成相应损害后果的都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各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犯罪既遂形态则是故意犯罪的完整形态类型,必须实施具体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并以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以法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与否作为犯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志。

行为犯、危险犯和举动犯是三种既遂犯罪形态。行为犯的既遂标志是法定的犯罪行为完成,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未遂则是因意志外的原因未达到法律要求的程度。危险犯的既遂标志是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

的具备。举动犯又称即时犯,行为人一着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符合全部构成要件,而构成犯罪的既遂。

对于既遂犯罪的处罚原则,刑法分则具体条文规定了既遂犯罪的基本犯罪构成,直接按照刑法分则各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幅度处罚。而犯罪预备形态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其特征是行为人已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但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且目的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但未进入犯罪实行行为而停止下来是行为人意志外的原因。我国刑法规定了对于预备犯的从轻、减轻处罚,或免于处罚的原则。

犯罪未遂形态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其特征是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未完成而停止,即犯罪未得逞,且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外的原因所致。根据实行行为是否实行终了和行为的实行能否构成犯罪既遂,未遂犯罪又可分为实行终了未遂、未实行终了

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对于未遂犯罪的处罚原则,法律规定了从宽处罚的原则,因其危害性显著轻于既遂犯。

根据刑法第23条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这是得减主义的具体实践。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从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形态。其中,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具有时空性、自动性和彻底性等特征;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除具备上述特征外,还必须具备有效性。根据犯罪中止发生时间范围和中止行为的不同要求,可以将其分为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实行终了的中止、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等类型。我国采取减免制对中止犯进行处罚,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免除处罚;对于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应当减轻处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行为。其形式包括共同犯罪的形成、结构和共同犯罪人结合形式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共同犯罪可以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等类型。对于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

活动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刑事责任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刑事责任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与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他们在他人暴力威胁等精神强制下被迫参加犯罪,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完全丧失意志自由,因此仍应对其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他们的刑事责任应当按照其所教唆的犯罪处罚。

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对于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罪犯,可以判处死缓。死缓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刑种,而是暂缓执行死刑的一种制度。根据犯罪人的表现,死缓之后有三种结果:没有故意犯罪的可以减为无期,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15

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有故意犯罪的则可以由最高法院核准

执行死刑。此外,附加刑是从刑,用于补充主刑的适用,可以附加适用或独立适用。

罚金是一种常见的附加刑,适用于贪利型或与财产有关的犯罪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罚金的立法规定及数额的司法确定缴纳需要自行研究。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以及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等。适用对象广泛,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和普通刑事犯罪。剥夺政治权利的适用方式包括应当附加适用和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期限与起算方面,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期限相同,同时起算,同时执行。

判决宣告以后发现漏罪的情况下,应当对漏罪进行量刑,然后按照限制加重原则和其他适用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如果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发现漏罪的情况下,应当对漏罪进行量刑,然后按照并科原则和其他适用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在判决宣告之后,但刑罚执行之前,如果发现被判刑的罪犯在宣判之前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行,那么就需要对新发现的罪行进行判决,并将之前和新罪行所判处的刑罚进行合并,不得超过最高刑期,这就是数罪并罚计算刑期的先并后减方法。

如果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表现出悔改或立功行为,就可以获得减刑。减刑主要有两种情况:将原判的刑种减轻为较轻的刑种,或将原判的刑期减轻为较短的刑期。

适用减刑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的根据是“确有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悔改表现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研究和劳动。立功表现指具有检举、揭发监内外犯罪活动、阻止他人犯罪、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等情形。

减刑适用的限度是: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确有悔改表现并有立功表现的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减刑不超过两年有期徒刑。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现突出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两年有期徒刑;如果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得超过三年有期徒刑。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其起始时间应当自无期徒刑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无期徒刑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确有悔改表现或立功表现,服刑满两年后可以获得减刑,减刑幅度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有期徒刑,视其悔改或立功程度而定。

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但是,如果罪犯有以下情况之一,不得适用假释:(1)未服刑满二分之一的;(2)因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3)因犯罪被判处死刑,但未被减为无期徒刑的;(4)因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未

被减为有期徒刑的;(5)因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但未执行

满八个月的;(6)在刑罚执行期间又犯罪的。

2.罪犯必须认罪悔罪,并且有较好的表现。罪犯必须认罪

悔罪,接受改造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和研究,表现良好,没有违反监规或犯罪记录,对社会没有危害。

3.社会对罪犯的态度。假释的适用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态度,如果社会对罪犯的态度较为严厉,罪犯的假释申请就可能会被驳回。

4.假释的审批程序。假释的审批程序比较严格,需要经过

监狱、法院、检察院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最终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决定。

3.假释的效果

假释对罪犯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罪犯来说,假释是一种机会,可以让他们回到社会上重新开始,有机会改过自新。对于社会来说,假释也是一种减轻负担的方式,可以减少监狱的人员和经济压力,同时也可以让罪犯回到社会上,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是,假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罪犯没有真正悔改,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和帮助,可能会再次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假释的适用必须慎重考虑,要确保罪犯已经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能力回归社会。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分论重点知识总结 本章介绍了侵犯财产罪中的重点罪名,包括抢劫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和敲诈勒索罪。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其主体为年满14周岁并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故意行为和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其客体是财产权和公民人身权,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和他人的人身。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若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不必要求行为一定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必须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在抢劫过程中,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致人重伤、死亡的,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若处于报复或其他个人目的而伤害或杀死被害人后,乘机将其财务拿走的,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实行赎罪并罚。在抢劫行为完成之后,行为人出于灭口或其他目的而杀死被害人的,应定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赎罪并罚。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主体为16岁以上的自然人,具有直接故意和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其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仅限于动产。 聚众哄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集多人,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情节严重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其主体为自然人一般主体,具有故意行为和非法占有目的。其客体是复杂客体,主要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次要客体是他人人身权利。行为对象是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被他人合法占有的行为人自己的财物,也可以成为行为对象。行为人以威胁或要挟的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或限期交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多次敲诈勒索他人财物的行为。 3.客体是本单位的财物所有权。犯罪对象是本单位的财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财物。

刑法学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法学》 三、名词解释。 1.间接走私 2.犯罪构成 3.不作为 4.自首 5.牵连犯 6.洗钱罪 7.广义刑法 8.玩忽职守罪 9.减刑 10.绑架罪 11.侵占罪 12.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13.假释 14. 过于自信的过失 15. 有期徒刑 16.交通肇事罪 17.伪造货币罪 18. 窝藏、包庇罪 四、简答题。 1.简述单位犯罪。 2.简述滥用职权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3.成立不作为在客观方面需具备什么条件? 4.敲诈勒索罪与诈骗罪之联系与区别? 5.简述数罪并罚的几项原则。 6.侮辱罪的构成特征。 7.简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客观方面。 8.简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9.简述我国刑法中的刑罚目的。 10. 简述强奸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11.简述伪证罪的概念和特征。 五、论述题 1.试述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特征及其与恐怖组织的主要区别。 2.试述自首的概念、成立的条件及其处罚原则。 3.论述教唆犯的概念、成立条件和我国刑法对教唆犯规定的处罚原则。 4.论述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六、案例分析 1.林某和田某是某厂工人。一天晚上,林某与田某在厂区一饭馆喝酒。其间,林某与田某因一件小事争吵起来。田某打了林某几拳,林某也打了田某几拳。后被群众拉开。厂领导为防止他们再打架,将林、田二人分别叫到办公室谈话。田某在随厂领导去厂办公室途中昏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查明:死者外表有三处表皮轻伤,心脏附近有大量脂肪,心脏功能减弱。根据医学理论此种病症在特定情况下,即可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引起心力衰竭而死亡。 问:林某的行为是故意伤害致死还是意外事件?说明理由。 2.农民赵某1987年与王某结婚后,王某一直未生育。1998年12月,赵某趁去东北某市作生意之机,将一在家门外玩耍的4岁男孩骗走,欲带回家收养。但在路上男孩又哭又闹,赵某心虚,怕事情败露,遂将男孩放在野外人迹罕至处,只身返回,后来男孩被冻饿致死。 问:对本案中赵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请说明理由。 3.甲素知乙家有钱,且每天白天只有一老妇看家,遂起抢劫意念。为使抢劫顺利,甲先盗窃军用手枪一支,子弹十发。一切准备就绪后,将枪弹藏于身上,来到乙家。时逢老妇偶然外出,甲撬门入室,发现室内无人,于是窃得现金及其他财物总价值一万余元。正准备逃离时,老妇回来,甲遂开枪致老妇重伤后,逃离现场。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甲的行为属于罪数形态中何种犯罪形态? (2)该犯罪形态的处断原则是什么? 4.甲、乙、丙经事先商议,欲前往某办公大楼盗窃29寸彩电一台。商议后某日在该大楼下班后,三人一起前往。盗得彩电后,由甲乙两人装入纸箱,一人一边用手抬下楼。丙因空手,便抢先下楼。丙走至大楼门口,恰逢大楼值班员老头丁从旁边厕所走出准备打扫卫生。见丙形迹可疑,大吃一惊,欲用拖把上前阻拦。丙见状抢过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大一刑法总论期末知识点 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规范了人们的 行为,保护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作为大一学生,学习 和掌握刑法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大 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和复习刑法。 1. 刑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 刑法是国家运用强制力量,通过制定、公布和实施刑事法律,规范和惩罚危害社会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 - 刑法包括了刑事犯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的确定和执行等内容。 -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法无规定不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等。 2. 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 - 刑法可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两大类。 - 普通刑法包括了刑法总则、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等内容。 - 特殊刑法涉及到特定领域的犯罪行为,如贪污贿赂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等。

3. 刑法的适用范围 - 刑法适用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 刑法适用的主体是我国公民和犯罪在我国领土内实施的外国人。 - 刑法还适用于在船舶、航空器和驻外机构实施的刑事犯罪行为。 4.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 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人和刑事责任能力。 - 犯罪行为是指违反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 - 犯罪行为人是指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主体。 5. 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 - 刑事处罚是国家对犯罪行为的主体进行的一种强制行为,目的是惩罚犯罪、防止犯罪和教育改造犯罪人员。

- 刑事处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监禁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等。 - 刑事处罚应当依法进行,刑罚应当与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相适应。 6. 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 - 刑法规定了犯罪的年龄界限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原则。 - 未满14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14周岁至18周岁 的人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后应当依法给予教育、挽救和改造,不宜判处刑罚。 总结: 本文总结了大一刑法总论的重点知识点,包括刑法的定义和基 本原则、刑法的分类和组成部分、刑法的适用范围、刑事责任的 构成要件、刑事处罚的种类和作用,以及犯罪与刑事责任能力等 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习刑法和备考期末考试都非常有帮助。希望同学们通过系统学习和巩固,能够对刑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刑法知识,为维护社会法治作出贡献。

刑法总论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1、刑法的解释 一.概念和意义 对刑法规范的含义进行阐释;刑法规定具有抽象性;法律稳定性二.分类和类型 1.按效力划分为立法,司法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通常包括三种情况①在刑法中用条文对有关刑法术语所作的解释②在法律的起草说明或者修订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③刑法施行过程中,立法机关对发生歧义的规定所作的解释(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 (3学理解释: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专家学者作出,但无法律效力 2.从解释方法的角度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1文理解释 (2论理解释:当然解释(正意解释和反意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 1、刑法三大基本原则(重点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2、罪行法定原则(重点 一.渊源 1.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行为的定罪和处罚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界二.分类 1.绝对的罪刑法定原则:严格的不容任意选择或变通的原则 (1绝对禁止适用类推和扩大解释,以明文规定为唯一依据(最相类似(2绝对禁止适用习惯法,以成文刑法典及其规定的刑法规范为唯一渊源(3绝对禁止溯及既往,把从旧原则作为解决刑罚溯及问题的唯一原则(4绝对禁止法外施刑和不定期刑 2.相对的罪刑法定原则 (1允许有条件的类推和严格限制的扩大解释(2允许习惯法成为刑法间接的渊源(3不再坚持从旧原则,而是从旧兼从轻原则(体现“有利被告(4在刑种方面允许采用相对的不定期刑三.体现和基本要求 1.要求: (1法定化:罪的法定和刑的法定(2实定化:实体性的规定 (3明确化:文字清晰,意思明确 2.体现: (1立法体现:①刑法第三条规定 ② 1997年刑法典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③取消1979年刑法典中的类推制度④确立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⑤分则中罪名规定,罪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定刑 (2司法体现:正确定罪和量刑;正确进行司法解释 1、刑法的空间效力的4个原则 1.属地原则(领土原则:单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原则:单纯以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原则(自卫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法学《刑法分论》考试重点知识总结

《刑法》重点知识总结 罪状:是刑法分则条文对犯罪具体状况的规定和描述。 简单罪状:即仅规定犯罪的名称,对具体犯罪构成特征不作描述。叙明罪状:即详细规定具体犯罪构成特征。 引证罪状:即分则条文本身没有直接规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而是引用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称。 空白罪状:即条文本身没有明确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而是指出需要参照其他法律或者法规中的有关规定来具体说明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和其他单行刑事法律对各种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法种类和刑罚幅度。 种类: 1、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即在条文中只规定单一的刑种和固定的刑度。 2、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即在条文中不规定具体的刑种和刑度,只笼统规定对某种犯罪应“依法惩处'‘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即在条文中对某种犯罪规定一定的刑种和刑度,并明确规定最低刑和最高刑 (1)、规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 (2)、规定最低限度的法定刑 (3)、规定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的法定刑 法条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在法律适用上发生重合,只能选择适用其中一个法条,排斥其他法条适用的情况。适用原则: 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2、重法优于轻法原则 转化犯:从一种犯罪转到另一种犯罪。

1、非法拘禁,暴力致人伤残或死亡一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2、收买被拐卖妇女,强行性关系一强奸罪 3、收买被拐卖妇女,又出卖一拐卖妇女儿童罪 4、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或死亡一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5、体罚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或死亡一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 6、私自开拆邮件并窃取财物一盗窃罪 7、携凶抢夺一抢劫罪 8、反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一抢劫罪(转化型抢劫)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务安全的行为。 所谓“不特定”: 1、犯罪对象的不特定性: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害的对象,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几个人的人身权或者某项财产权的,而是针对某一类权利或多数权利,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2、危害结果的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是犯罪分子难以明确或难以预料,甚至就连犯罪分子也难以控制的。 (这里的不特定是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构成要件:客观方面:“已经”和“足以”(危险犯)均成 主观方面:“过失”和“故意” 爆炸罪:是指故意引起爆炸物或其他设备、装置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将投毒罪改为投放危险物质罪,包含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

《刑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刑法复习题 (课程代码362139) 一、名词解释 1.犯罪构成: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 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2.犯罪中止: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 生的行为。 3.缓刑: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4.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的期限内又犯一 定之罪的犯罪人。 5.数罪并罚:是刑法中规定对一人犯数罪的情况下的一种量刑情节,对犯两个以上罪行的犯人,就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判决宣告执行的刑罚。 6.自首: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7.想象竞合犯:即想象的数罪,是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犯罪形态 8.减刑:是指依法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具有法定的减刑情节时,由负责执行刑罚的机关报送材料,人民法院依法予以减轻原判刑罚的刑事司法活动。 9.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0.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11.作为: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实施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12.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13.犯罪未遂:己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14.假释: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罚后,因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15.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侵害及具体危险的事实。

刑法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犯罪:一切危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3、刑事责任:刑事法律规定的,因实施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单纯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负担. 4、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5、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6、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7、刑罚: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8、自首: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9、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10、普通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 二、论述题 1、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1)危险来源不同。紧急避险的危险来源广于正当防卫的危险来源。 (2)损害对象不同.紧急避险损害的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正当防卫只能损害不法侵害者的利益。 (3)实施条件不同.紧急避险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正当防卫并非是制止不法侵害的最后手段(4)限度标准不同。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只能小于所避免的侵害;正当防卫需要整体判断,有时即使造成的损害大于所避免的损害仍具有正当性. 2、死刑适用的限制条件 (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2)犯罪时不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以及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3)死刑判决必须经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才能执行 (4)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3、我国数罪并罚原则的适用 (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2)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3)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4、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为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2)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行为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3)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其他的复习范围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乙于某日晚在一条僻静胡同里抢夺了一名妇女的黑色挎包,内有2000元人民币.在此案件的案情事实中,对犯罪构成没有意义的是? A.实施了抢夺他人较大数额财物的行为 B.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C。行为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D。行为人选择了晚上在僻静胡同里作案 2、我国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10类,其划分的根据是?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直接客体 D.一般客体 3、甲患有抑郁症欲自杀,但无自杀勇气。某晚,甲用事前准备的刀猛刺路人乙胸部,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没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但甲的想法表明其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刑法分论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一、刑法概论 刑法是国家对犯罪行为实施强制措施的一种特殊法律。刑法是刑事法的核心,是刑事法规范犯罪行为的基本规则和原则,具有强制性、惩罚性和侵权性的特点。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性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无罪推定原则、追溯原则、犯罪不按民事责任确定和与国际刑法原则相符合。 刑法的对象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指主观上有故意或过失,客观上有违法特征的行为。 刑法的目的是保护社会秩序和人身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罪犯人权。 刑法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二、刑法的犯罪类型 1. 根据犯罪性质划分,刑法可以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 普通刑法是指适用于一般犯罪行为的刑法规范,包括刑法通则和刑法特则。 特殊刑法是指适用于特定犯罪行为的刑法规范,包括刑法特例和刑法分则。 2. 根据犯罪对象划分,刑法可以分为人身刑法和财产刑法。 人身刑法是指以危害人身健康、权益和生命为对象的刑法规范,包括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等。 财产刑法是指以危害财产安全为对象的刑法规范,包括盗窃罪、诈骗罪等。 3. 根据犯罪行为划分,刑法可以分为直接犯罪和间接犯罪。 直接犯罪是指犯罪主体本人直接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间接犯罪是指犯罪主体通过其他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教唆、指使和共同犯罪。 三、刑法的刑罚类型 刑罚是刑法对犯罪行为实施的一种惩罚措施,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罚金是指对犯罪人处以的一定金额的罚款。 拘役是指对犯罪人强制在特定场所居住,限制行动自由的刑罚。 有期徒刑是指对犯罪人限制人身自由,在一定期限内收监的刑罚。

大一刑法总论考试必背知识点

大一刑法总论考试必背知识点在大一的刑法总论考试中,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知识点将为我们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提供必要的指导。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1. 刑法的定义和特征 刑法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用于对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进行制裁的法律。刑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具有强制性和独占性:刑法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对犯罪行为实施处罚,同时也独占了对犯罪行为的制裁权。 - 具有社会性: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安定。 - 具有公益性:刑法的原则是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2.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法定性原则:刑法的规定必须以法律明文规定为依据。

- 特殊性原则:对于犯罪行为的追究,必须具备在刑法中明确规定的犯罪要件和刑事责任。 - 罪刑法定原则:法定刑罚原则要求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定罪和刑罚应当有明确的规定,不得随意扩大司法权力的行使范围。 - 最低限度原则:刑法对于犯罪行为的制裁应当在保证社会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地侵犯个人自由。 3. 刑法的分类 刑法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的不同,分为两大类:犯罪行为刑法和非犯罪行为刑法。 - 犯罪行为刑法包括对于违反刑法规定,危害社会秩序、侵害人身权益等行为的刑罚规定。 - 非犯罪行为刑法包括对于违反行政法规、违反社会公德等行为的刑罚规定。 4. 刑法的要素 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包括: - 犯罪主体:即犯罪行为的执行者,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

- 犯罪客体:即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可以是人身、财产或其他社会利益。 - 犯罪对象:即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时也称为犯罪结果。 - 犯罪手段:即实施犯罪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5. 刑法的刑罚体系 刑罚是刑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刑法规定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刑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主刑: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 - 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等。 - 安全措施:对于精神病人、危险犯罪分子等实施的强制性措施。 6. 刑法的适用原则 在具体适用刑法时,需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 定罪量刑合一原则:即对于犯罪行为的定罪和量刑应当合理统一,不得存在过度量刑或不足量刑的情况。

刑法总则期末考试复习总结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刑法的阶级性质:刑法的性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刑法的阶级性质;二是刑法的法律性质。所谓刑法的阶级性质就是指刑法的阶级属性。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才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应运而生。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刑法的阶级本质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所谓刑法的法律性质就是指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之一部分所具有的特征。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如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比较起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2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概念: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意义:既有利于积极同犯罪作斗争,又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有利于推进法制化进程,又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既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目的,又有利于达到刑罚的最佳效果。因此,它们必将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更加完善和刑事司法的更加文明,从而更好地保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概念: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即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原则:属地原则,属人,保护,普遍。 属地管辖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一切人、事、物享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管辖权。 领域:领陆领水领空 属人管辖权:是指国家有权对具有其本国国籍的人或物均具有管辖的权利。按照管辖对象不同,分为属人管辖和属物管辖。 我国《刑法》的适用问题 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2.对外国人适用(1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2在我国领域外的适用 刑法溯及力: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已经审判但判决尚未确定(生效是否适用新刑法的问题。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旧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刑法认为是犯罪。旧刑法认为是犯罪,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且处罚相同的。新、旧刑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刑法处罚比旧刑法轻的。按旧刑法已经审判并作出了生效的判决:原判决依然有效。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将犯罪表述为是触犯刑律、具有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

大一刑法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大一刑法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刑法的定义与特征 刑法是国家通过立法所制定的,规定了一定的行为标准和相应 的法律后果,以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法律学科。刑法的特 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公共性:刑法针对的是对社会整体安全和秩序构成威胁的行为,而非个人私事。 2. 强制性:刑法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施,对犯罪行为进行 惩罚。 3. 人权保护:刑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权益,保护人权。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实施依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法定性原则: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法律标准和相应的法律后果,要求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定罪并处罚。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定明确而具体,不 能有法无罪,以及罪罚不明的情况。 3.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行为的危 害程度相适应,不能过轻或过重。 4. 罪刑相对原则:根据罪犯对刑事责任的心理、行为状况以及 社会危险性等情况,量刑时需综合考虑其相对性。 三、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构成一种犯罪的必备条件。刑法中一般包括 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两方面。 1. 主观要素:犯罪中的主观方面主要指犯罪人的故意和过失。

2. 客观要素:犯罪中的客观方面主要指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四、刑法中的刑事责任 刑法将刑事责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整体责任:当犯罪人以团伙形式共同犯罪时,每个共犯对罪行负有相同的责任。 2. 个别责任:当犯罪的计划、决策或实施只涉及个别人时,其个体对罪行负有独立的主观责任。 3. 直接责任:指犯罪人实际实施犯罪行为,或直接参与犯罪的行为。 4. 间接责任:指犯罪人没有亲自实施犯罪,但协助或煽动他人实施犯罪。 五、刑法中的刑罚形式和量刑要素

刑法重点知识点

刑法重点知识点 一、引言 刑法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规定并应用的一种法律。它是一 种针对犯罪行为的法律体系,旨在惩罚犯罪分子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本文将介绍一些刑法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罪刑相适应、法无授权不可为、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等。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只有法律规定明确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并根据法律规定处以相应的刑罚。疑罪从无原则强调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应将被告视为无罪,直到能够证明其有罪。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严重程度相适应。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规定了司法机关的审判权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行使,不能随意滥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保证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三、犯罪构成和刑罚 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和相应的刑罚。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客体、行为和结果等。犯罪主体是指能够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的违法行为;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导致的后果。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社会危害程度,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种类,如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等。同时,刑法还针对某些特定的犯罪行为规定了特别的刑罚,如死刑和罚金等。刑法旨在通过刑罚的应用,达到惩罚犯罪分子和保护社会安全的目的。 四、刑法程序 刑法程序是指刑事案件从发生到审判的全过程。它包括刑事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环节。刑事立案是指公安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接到犯罪案件报告后,决定是否立案调查的程序。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对犯罪案件进行的证据收集、审查和侦破活动。起诉是指检察机关根据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程序。审判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犯罪案件审理和判决活动。执行是指对刑事判决进行的刑罚执行和监督的程序。刑法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对维护司法公正和保护人权至关重要。 五、刑法的适用 刑法的适用是指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中,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对犯罪行 为的认定和刑罚的确定。刑法的适用必须遵循法律的规定和相关证据的证明。在刑法适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犯罪行为的主观和客观方面,如故意和过失、违法和犯罪

刑法考试重点归纳

刑法考试重点归纳 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的特点: 刑法的阶级性; 刑法规定何种行为是犯罪,以及应处以何等刑罚的法律;刑法与非刑法的区别; 刑法是应用刑罚方法同犯罪作斗争的法律;制裁严厉;调整范围广泛; 刑法是规定何种行为是犯罪,以及应处以何等刑罚的法律,使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决定的;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包括:1刑法典2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规范;即非刑事法规中的刑事责任条款; 狭义刑法:刑法典 刑法的性质 1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而其他法律规定的都是一般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2一般部门法都只是调整和保护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刑法所谓整和保护的社会关系相当广泛; 3一般部门法对一般违法行为也适用强制方法,但其严厉程度轻于刑法所规定的刑罚; 4刑法具有补充性,即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制某种危害行为时,才能适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和保护的合法权益,也都借助于刑法的调整和保护; 刑法的功能 一行为规制功能:即通过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的功能; 二社会保护功能:指刑法对社会关系的维护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国家、团体、社会、个人均享有各种权利,不同主体根据自己的权利与其他主体发生联系,形成有序的社会关系;对于破坏这种关系的人予以刑法上的制裁,从而保证社会关系的良好运作,便是刑法的一个重要功能; 三人权保障功能:保护没有犯罪的人不受刑法追究以及犯了罪的人不受法外追究,从对国家的刑事追究权力予以适当限制,以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不受国家非法侵犯的作用; 刑法的基本原则 定义:刑法本身所特有的,贯穿全部刑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而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法则或标准

大一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大一刑法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刑事救助的是()。 A.救助被害人 B.救助犯罪嫌疑人 C.救助在押人员 D.救助罪犯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犯罪学研究内容的是()。 A.犯罪心理学 B.犯罪社会学 C.犯罪学说 D.犯罪学方法 答案:D 3.我国刑法的刑法学原则有()。 A.刑事立法原则 B.刑法适用原则 C.刑罚原则 D.以上都是 答案:D 4.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和量刑时,应当参考的刑法构成要件之一是()。 A.具有攻击性行为 B.明知不合法 C.有较大杀伤力 D.致人轻伤 答案:A 5.犯罪与犯罪分子的关系是()。 A.犯罪成因与犯罪结果 B.罪与人分离原则 C.既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 D.犯罪形式与实施方式

答案:C 二、简答题 1.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刑事立法必须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宣告某种行为为犯罪行为,并确定相应的刑罚种类和幅度。它的含义是刑事责任的形成和刑罚的适用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不能任意决定。它的作用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限制刑事执法权的滥用,实现刑事司法的公正与合法。 2.刑法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刑法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学:研究犯罪的各种因素、成因、类型、社会影响等。 2) 刑事法学:研究刑法的基本理论、实践运用和法律条文解释等。 3) 刑事政策学:研究刑事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调整等。 4) 刑法伦理学:研究刑法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与刑罚道德合理性等。 5) 刑法原理学:研究刑法的基本原则、适用原则和解释原则等。 三、论述题 刑法是一门法律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犯罪行为和刑罚制度。在大一的刑法考试中,学生们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掌握和理解。刑法的

大一刑法学考试试题

大一刑法学考试试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按照考试试题的格式来回答并解析大一刑法学 考试试题。 1. 第一题:请简述刑法的概念及其作用。 刑法是一门规范犯罪行为的法律学科,它规定了犯罪行为及其所应 承担的刑罚。刑法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维护社会 的和谐稳定。它通过规定罪名和相应的刑罚,限制犯罪的发生,并惩 罚犯罪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正义的目的。 2. 第二题:什么是故意犯罪行为?请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 故意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当明知其行为具有犯罪性质的 情况下,有意地实施犯罪行为。具体案例可以是故意杀人罪。比如, 甲对乙存有敌意,持刀刺伤乙致使其死亡,这种情况下甲明知自己的 行为可能导致乙的死亡,但仍带有目的地刺伤乙,其行为存在明显的 故意成分。 3. 第三题:请简要介绍刑法中的法律责任概念。 法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刑法规定了 法律责任的各项要素,包括罪名、刑罚等。法律责任是对犯罪行为的 一种法律制裁措施,旨在通过给予犯罪人应有的刑罚,使其受到惩罚,并具有警示和教育作用,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其未来行为 产生约束和警惕。

4. 第四题:请解释过失犯罪行为,并列举一例。 过失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当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犯 罪结果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疏漏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和预 防措施,最终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比如,过失杀人罪。例如,甲在 驾驶汽车时因酒后驾驶导致车辆失控,撞倒行走在人行道上的乙,造 成乙的死亡。甲之所以被定罪,是因为他明知自己在醉酒的情况下还 选择驾车,对导致交通事故的风险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和预防措施。 5. 第五题:请解释共同犯罪及其构成要件,并举例说明。 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更多人共同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其构成 要件包括犯罪行为要具备共同性、共同行动以及共同意图等。比如, 共同抢劫罪。例如,甲、乙、丙三人共同商议,在一家珠宝店抢劫。 在实施抢劫过程中,甲拿着枪威胁店员,乙和丙负责将珠宝装入袋子。这种情况下,三人的行为具备共同性,共同行动并共同具备抢劫的意图。 通过以上对大一刑法学考试试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对刑法的概念、 故意犯罪行为、法律责任、过失犯罪行为以及共同犯罪等内容有一个 初步的了解。刑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 共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的解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刑法总则大一的知识点

刑法总则大一的知识点 一、刑法总则的基本概念 刑法总则是指法律界定犯罪及其定罪量刑要件、规定刑罚种类与幅度的法律规定。其基本概念包括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刑罚种类与幅度等。 二、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犯罪行为要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件,主要包括行为要素、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 1. 行为要素:指的是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物质行为,包括主观行为、客观行为和形式行为。 2. 客观要素:指的是与犯罪相关的客观事实,包括客观方面的结果与因果关系。 3. 主观要素:指的是犯罪人的主观有罪要素,主要包括故意、过失以及主观诈骗成分。

三、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依法应承担的刑罚或相关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包括: 1. 刑事责任的划分:刑事责任可分为主体刑事责任和附带刑事责任,前者是指犯罪人依法应承担的刑罚,后者则是指依附于主体刑事责任而产生的其他法律后果。 2. 刑事责任的减免和免除:刑法允许根据犯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刑责减免或免除。 四、刑罚种类与幅度 刑罚种类与幅度是指犯罪行为的刑罚形式及其刑度程度。刑罚种类主要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刑罚幅度则是指刑罚的轻重程度。 1. 主刑:主刑是指根据犯罪行为的轻重情节和法律规定而处以的刑罚。

2. 附加刑:附加刑是指在主刑之外依法附加给犯罪人的法律后果,比如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等。 3. 刑罚幅度:刑罚幅度是根据犯罪的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罪责程度而确定的刑罚的轻重程度。 五、其他相关知识点 除了上述基本概念外,刑法总则还涉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内容,包括刑事法律制度、犯罪的处罚原则、辩护权等方面的知识点。 六、总结 刑法总则是刑法学的基础,也是刑事法律实践的基石。掌握刑法总则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刑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学习刑法总则,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刑罚种类与幅度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牢固的基础。

大一刑法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大一刑法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刑法是法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者需要熟练掌握刑 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了帮助大一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我 们将对一份大一刑法真题试卷的答案进行解析,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 应对类似的考试。 第一题:请解释什么是犯罪的客体? 答案解析:犯罪的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或者危害的对象。在刑法中,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两类,即人身客体和财产客体。人身客 体是指身体健康、生命和自由等人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在犯罪行为 中可能会被侵犯或者危害。财产客体是指个人财产、国家财产或者他 人财产等,这些财产在犯罪行为中可能会被破坏、盗窃或者侵占。 第二题:请解释共同犯罪和从犯罪的区别? 答案解析:共同犯罪和从犯罪是刑法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共同犯 罪是指多个人以共同犯罪的主观故意实施犯罪行为,每个人都承担犯 罪责任。而从犯罪是指在犯罪行为中与主犯形成犯罪行为上的一种从 属关系,从犯只承担帮助犯罪的责任,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故意。总之,共同犯罪和从犯罪在主观故意和实施犯罪行为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第三题:请解释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 答案解析:犯罪构成要件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标准。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意图和刑事责任能力。 主观要件包括两个要素,即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

行为时的明确意图,而过失则是指犯罪分子没有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但由于疏忽或者过失导致了犯罪的结果。客观要件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必须满足的客观条件。客观要件包括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行为要件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和方式。结果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结果是否达到法定标准。 第四题:请解释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答案解析: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两种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故意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时有明确的故意,即他们清楚并愿意实施犯罪行为并为此作好准备。过失犯罪则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过失或者疏忽导致了犯罪的结果。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在主观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即犯罪分子是否有明确的故意。在判定犯罪责任时,必须严格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以上是对一份大一刑法真题试卷的答案进行的简要解析。刑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刑法时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况中。通过分析和解答刑法真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刑法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提高他们在刑法领域的知识水平。希望以上解析对学生们的刑法学习有所帮助。

刑法学考试热点问题

刑法学考试热点问题

刑法学考试热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刑法的适用范围刑法的适用范围,又叫刑法的效力范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刑法在什么范围、在什么时间它是有效的。刑法的效力范围可以分为刑法的空间效力和刑法的时间效力两个问题。 1.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人的效力,它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刑法的空间效力在理论上一般认为具有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是刑法的属地管辖原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刑法在这个国家的领域范围之内它是有效的。所谓属地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既包括这个国家的领陆,也包括这个国家的领海和领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领域不仅包括了领陆、领海、领空,还包括了刑法上所说的浮动领土。我国刑法第6条2款还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当然这种规定也导致了两个不同国家的管辖权竞合的问题。 第二个原则是属人管辖原则,所谓属人管辖,也就是按照国籍的原则来管辖。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第7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当然这种规定同样存在着与国外刑法管辖的竞合。 第三个原则是保护管辖原则,我国刑法第8条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第四个原则是普遍管辖原则,这是对国际犯罪惩治的管辖原则。我国刑法第9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2.在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当中,主要掌握的是刑法的溯及力的问题,即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既往效力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我国刑法是坚持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从旧就是按照行为时的法律规定处罚。从轻有两种情况,一是旧法规定为犯罪而新法不认为是犯罪,从新法也就是不认定为犯罪;二是旧法新法都认为是犯罪,但新法处罚较轻则从处罚轻的法律规定即从新法。当然现在理论上还有一个中间法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 主要是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作为、不作为和持有。 1.作为指的是即积极的行为,是指以积极的身体举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2.不作为,即消极的行动,是指不实施其依法有义务实施的行为。不作为是与作为义务相关的,这是我们理解不作为的重点。不作为的作为义务有四种来源:第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指由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所规定并为刑法所认可的义务,任何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必须履行这种义务;第二是职务或业务上要求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由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但与前述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并不相同;第三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该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第四基于法律行为承担的义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