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1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法律道德统一法治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

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

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

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

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

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

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

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一是两者调整的对象不同。道德和法律在调整对象方面的区别主要体

现为:道德主要是通过对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思想动机的调整来影响人们的

外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们的外部行为,要求人们外部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来讲,道德命令是内在的、自觉的,法律史外在的、强制的。道德包

含动机方面的考虑,要求人们根据伦理责任的意识行动,法律则不考虑潜

在的动机,主要以行为的外在方面作为依据。

二是调整的手段不同。道德调整主要建立在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

德评价基础上,它通过社会舆论的批评与谴责及主体的自我反省促成主体

遵守道德。法律调整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得到实施。法

律对违法行为规定了强制制裁措施,在主体违法时国家机关就应当对违法

者实施制裁。可见,道德的主要调整手段是社会舆论的压力,法律调整的

主要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前者比较分散,后者则是有组织的。

三是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律。许多行为受到道德

的调整,但没有被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不为法律禁止也不为法律所保护。相反,违法行为基本上都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

第一,两者有共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

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

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

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原始社

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

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第二,两者的目的相通。法律与道德都包含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

公平正义的目的。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规定,愿望

的道德表达了人类的道德理想,如善良、公正、诚实等。在法律发展史上,在法理学发展的各个时期,法律思想家们都强调良法与恶法之分,每都追

求和向往良法治理环境下的国家,离开了道德,关于良法的理论思考与立

法实践就失去了依据。

第四,两者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

的辅佐。由于法律的他律性和道德的自律性特点,法律所不能及的地方通

常由道德进行调整,两者在功能上有不同的作用空间,因此两者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关系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的特点,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法律与道德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社会的巨大变迁而不断变

化和发展,这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求我们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

系要正确理解和适用。因为在一段时期内,也许某一行为是符合道德的,

但是到另一段时期后就变成了不道德的了;同理,曾经合乎法律的行为换到了另一个时间空间也许就是不合乎法律的;甚至有的行为曾经不合乎法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成合乎法律的,如妇女的堕胎行为。

(二)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逐渐融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素质也随之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即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法律与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转化,基本道德原则可转化为法律,长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法律与道德的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符合法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规律。

(三)法律中越来越具备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加上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使得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广泛的道德基础,法律为了为了更好滴保护人权,在内容上也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规定,以体现对人权、正义、效益与秩序等的追求,这是法制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表现,同时也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启示

(一)法律与道德建设应同时进行

由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必然要求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两者要同步进行,才能使得法律与道德之间不脱节。在法制的建设中要注重发掘法律中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及情感成分,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以实现综合治理;同时在道德的建设中要注重结合法律的教育

功能,使得人们在内心更加富有理性,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自身

道德修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立法活动要更加体现法治与德治的融合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有效工具,而立法活动则是打造这一工具的重要前提。在法律道德化和道德法律化的今天,法律的制定更应该体现与道德的

融合。一是立法活动要将一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原则,使道德规范具有

法律属性和法律效力。二是立法活动要将某种道德规范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即通过义务性规范直接反映特定的道德规范,如《婚姻法》中关于子

女赡养父母、父母抚养子女并不得遗弃的义务性规定就是如此。三是立法

规定准用性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国家立法的有效补充。例如,我国民事司

法实践中不乏依习惯或道德规范认定特定行为合法与否的做法。

(三)进一步提高司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徒法不足以自行。司法人员是实施法律的主体之一,其思想道德素质

深刻影响到法律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因此,提高司法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于法律的道德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强调的司法人性化是人文关怀的集

中体现,同时也是法律与道德逐步融合的结果。法律的实施要想取得预期

的效果,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司法队伍践行法律的精神,即道德高尚的

人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崇尚法律,尊敬法律。道德平庸的审判人员是对

一国法律的嘲笑,而道德败坏的审判人员就是对国家法治的公开的践踏,

因为每一个不公正的判决就是对人们法律热情与信仰的最为深刻的伤害。

由此可见,司法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息息相关,同时也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具有重要

意义。

四、结语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2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含义

(一)法律的含义法是一种人们的生活行为准则,它通过立法者的制定

或认可,进而形成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他规定的是人们的

权利行使界限,只要我们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我们就是自由的。法律包

涵自由、平等及秩序等价值。

据此可知,法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工具,它将统治阶级的意志

上升为国家意志,并用一定的形式固定下来,由大家共同遵守。法作为一

种行为规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直到阶级的出现才产生。法律从一诞生,

就带有强制性、阶级性及国家意志性。法的国家强制性就是以国家强制力

为后盾,只有当人们违法或者抵抗法律时才会受到国家暴力机关的处罚,

而平时国家强制力则不会显现。阶级性主要讲的是法律的本质,在原始社

会虽然也有一定的规范,但那不是法律,与法律不具有同一性,而法律的

真正出现是在阶级和私有制产生后才出现,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

制定法律。对于国家意志性,法律表现的很明显,在古代,国家既是帝王

的私人财产,所以法律由皇帝制定。而现在随着民主的发展,立法的完善,法律也更能体现民众的意愿。

(二)道德的含义道德也是一种社会调整方式,并且它产生的比法律还

要早。在古代,主要是把道德作为社会的主要调整方式道德的主要内容是

为了强调一个字,即善。它通过对人们善的指引来达到统治的目的。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说明了道德的作用。道德主

要是通过调整人们的内心,来达到维护统治的结果,相应的道德的载体是

乡规民约,而非以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方式确定。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

民间习俗和民众内在的信念来保证实行的。道德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是人们内心向善的意念决定的,只不过被统治者利用了罢了。

一定的道德也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现状,当今社会随着道德的沦丧,产生了很多有违道德的现象,这也是只强调法律而忽视道德作用的结果。所以,必须靠道德的内心调节作用来促进法律外在作用的发挥。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都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法律通过调整人们的外在行为来达到调控的目的。而到的主要是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调整,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二者侧重点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

2.法律是道德传播的有效手段。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对法律的遵守,就是对道德的认可。道德的传播通过法律也可以有效的进行,法律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正确的法律是必然符合道德的要求的,恶法非法就很好地说明了法律如果不符合道德就会成为恶法。道德的产生早于法律,人们对道德的接受早于法律,所以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如果法律不符合最基本的道德就不会被人们所接受。

4.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在当今社会,某些法律调整转化成了道德调整。这就是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强调的是统治者以自己的一直将某些道德上升为法律,用道德的形式规定下来;法律道德化强调的是将一种强制的法律义务转化为自觉地道德义务。道德和法律就是在这种嬗变中不断发展并发挥其社会调控作用的。

(二)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二者是有区别的

1.产生的时间不同。法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人类进入

私有制经济时期,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把统治阶级意志上升

为法律。现在意义上的法律,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才产生的。而道德

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可以说是和人类一同出现的,例如早期的宗

教等。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的形成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它的形成有

严格的程序性,并且它也以固定的形式存在,这样可以保证法律的稳定性

和权威性。法律比较具体。而道德的形成则是潜移默化的,它很少有具体

的表现,往往是通过一内心来表达,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比较抽象。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律仅仅调整人的行为,而不涉及人的思想,

在法律上对思想犯不予认可。而道德对于人的行为和思想都进行调整,但

更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调整,道德更强调对人内心意念进行改造,进而达

到对人行为改造的目的。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如果一个人违反

法律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构成犯罪还会受到刑事处罚。而道德主要靠社会

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一个人道德的好坏与法律无关,只要不触犯法律,法律就不会碰触你。

5.内容不同。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权利与义务对等,没有

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则是更强调义务。基本不涉

及权利。权利和义务不对等。这样只会让人们对道德更加反感,不利于道

德社会作用的发挥。

三、法律与道德的亲和

中国是一个之邦,长期以来,人们的行为都是以道德准则来加以规范。在法制社会建设进程中,法律与道德不免会发生一些冲突。

法律虽然必须与社会道德相一致,但同时必须给私人的道德和不道德

留下一点余地。法律不是万能的,有些民事活动根本不干法律的事,法律

无法调整或即使调整也调整不好。法官判案仅遵从于法律,不用遵从于道德。法庭是法律殿堂,不是道德裁判所;法官是护法使者,不是道德卫士。法官不能根据民意、民愤、情感和社会舆论来判案。法律虽然与道德相通,但也有相冲突的一面。当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法官要恪守法律,维护

法律的尊严,不要超越法律去插手道德上的事情。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不

能以破坏法制为代价。严格遵守法律才是符合民众的最大利益,才是最崇

高的社会公德。

四、结语

法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而道德也是为了追求更好的

社会生活。道德是有标准的,不可能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并且道德是

调整人的内心,这本身就很难把握,因此就需要寻找折中的办法,法律就

产生了。法律本身就包含了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并且也通过规范人的外在

行为来作为执行方式,更能发挥功效。因此,法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道

德要求。只有实现法律与道德最大的相融才能实现法治社会。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 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 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 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 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 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 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 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 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 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 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 哪些呢

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 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 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 观念基础。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 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道德观念随着物 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 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 出相应地调整。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 的主流社会道德。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 之产生了。 再次,由于道德本身的范围是模糊的,当法律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概念 阐述不清时,法律的强制力就容易与道德规则的约束力相冲撞,由此引发 冲突。 对道德与法律冲突的选择 当道德的指向与法律的规定发生分离时,拥有裁判权的法官到底该如 何选择,在社会上曾引发了无数争论。笔者认为,在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 略的大背景下,法律的至高无上性不容置疑,道德以及其他规范应当服从 法律;而在法律规则模糊不清以及无法涵盖的领域,则是道德的用武之地。这是由道德本身缺乏客观性和可实际操作性等限制因素所决定的,在缺少 法律约束的条件下,扩大道德的适用范围必然会引起评价标准的混乱。 结语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篇一: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完稿) 浅析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号:125012011001 姓名:陈凤凰 道德与法律鱼水一家亲,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在当今社会,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法律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根;法律需要有源之水,那么道德就是它的“活水”。国家的繁荣昌盛与稳定,需要以法为浆,以德为帆。扬帆弄浆,必将实现和谐社会的宏愿。 道德、法律、关系、相辅相成 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提倡法治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提倡“德政”。法律与道德是治国的两大无形的“武器”,是社会的强大支柱,缺少任何一根支柱,社会将难以运转。因此,弄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把握两者的结合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我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浅析一下两者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理解一下道德和法律的涵义和本质特征。一、道德与法律的涵义 1.1什么是道德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

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归根结底,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圣人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推崇德政,“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道德经》中也有关于德治思想的记载,“遵道而归的,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 1.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从主观方面看,法律是约束人们的一种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从客观方面,它又收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的影响,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不好现象而制定的一种对全国公民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条文。我国的八荣八耻中就明确提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要求。 那么,道德与法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二、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最有用的”武器”,他们共同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国家文明和文化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其本质联系是: ①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②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之一 ③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三、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道德是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是自发自律的形为;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形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 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 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 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 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再次,由于道德本身的范围是模糊的,当法律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概念阐述不清时,法律的强制力就容易与道德规则的约束力相冲撞,由此引发冲突。 对道德与法律冲突的选择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相关论文2000字(2)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相关论文2000字(2) 2000字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文字篇二 《法律与道德》 摘要:本文通过对茅于轼《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一文的阅读,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法律道德茅于轼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倡导者,认为经济自由度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例关系的,自由度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在他《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一文中,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健全的立法和严肃的司法是不够的,“法律并不是十分可靠的规则”,“无形的规则,包括伦理、传统文化乃至语言规则,都或强或弱的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生活,它们起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法律的作用”。他认为法律的交易费用太高,不利于追求效率,而道德则相反,道德是人们的一种内心约束,“它的执行成本等于零”,百姓头脑中历来形成的观念,法律很难调控,只能依靠道德来约束。 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对于市场的正常运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茅先生的论述在肯定法制保障的同时,强调了道德在市场经济运行、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上的独特优势,这些论述使人耳目一新。道德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约束,道德的“执行成本等于零”,法律是交易费用极高的活动,国家维持公、检、法以及私人法律服务消耗了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但决不能因此而降低法律规则在维持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作用。因为这是建设法治国家所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等到良好的法律获得了普遍的服从,没有人犯法,法律只是“看而不用”,法趋于消亡,经过一个凡事皆由道德调整的阶段,最后连道德规范也被自然习惯所取代,自己也一起消亡了,那么法律的交易费用也就自然趋向于零了。而实际上良好道德的建立同样是需要消耗巨大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个讲道德的社会,与一个不讲道德只讲法律的社会相比,前者的社会运行成本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 第1章引言 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治理中,根本上来说法律与道德要相辅相成,相互适应。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结合往往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二者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分析研究,针对我国社会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法与道德关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法与道德关系协调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达到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2章法律与道德的概述 2.1法律的概念和特征 2.1.1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它起到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作用,正义是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减少社会

矛盾。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为其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1]。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产生、发展而出现,法律将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1.2法律的特征 (1)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准则,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效,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2)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每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假定模式、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组成;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制度和不同法律部门构成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法律有法定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规范文件之间有严格的效力和从属关系。 2.2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2.2.1道德的概念

道德和法律论文

道德和法律论文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一直是法学家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和法律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道德和法律论文篇1 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摘要: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会发展的两股力量,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辉映,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上左右着历史的走向。现实中法律和道德的冲突激烈,这促使我们以古看今,从古代法律道德关系的处理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 人类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过程;法律道德化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然而,不管法律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律调整的范围多么广阔,总有鞭长莫及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凡是法律不及之处,皆是道德用武之地,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道德。显然,中国古代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思想为我们今天采用德法并治之治国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历史考证。 一、道德与法律关系的法理探析 (一)法律和道德的概念及其特征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行为规则体系,它是通过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认、维护和发展有利于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社会关系和会秩序。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荣誉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力量来保证其完成。道德主要是从个人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关系上来反映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共 同构成了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的基础。尽管法律与道德在内容、来源和执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关系。本文将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法律是由国家或社会权力机构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规则 和制度,通过法律,社会可以对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并确保公平、正义和秩序的实现。法律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违反法律规定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法律的制定依据是社会共识和立法程序,它通常通过立法机关的程序进行制定,包括通过选举选出的代表进行立法和制定规则。 道德是个人或社群在行为准则、价值观和道德理念方面 形成的一种规范性要求。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自愿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来源于个体的良知和社会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主要通过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家庭教育等方式传递和形成。尽管道德不具有强制力,但违反道德规范可能导致道德谴责、社会排斥和道德内疚感等后果。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互动关系。首先, 法律往往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和具体规范。法律往往以道德为基础,将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规则,把它们作为法律条文的内容。例如,法律禁止盗窃和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一规定是基于道德原则中的尊重他人财产和生命的原则。 其次,道德可以对法律产生影响和指导。道德可以通过

对公众舆论、立法者和执法者的影响,对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例如,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动物权益的关注,推动了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出台,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动物福利。 此外,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秩序维护和社会行为规范方面 发挥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法律主要通过制定法律规则和规范,对个体和社会行为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和惩罚。法律的执行需要依靠执法机关进行监督和执行,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公平的实现。而道德主要通过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社会的道德观念,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道德的实施主要依赖于个体的道德选择和良知的引导。 综上所述,法律与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两个规范体系,它 们相互作用、互为依靠,共同构建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准则。法律规范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能够通过法律制裁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而道德规范则更多地依靠内在的自愿和个体良知的引导,对个体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的合理结合和互相促进,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3000字已到达上限,以下为第二篇) 法律和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两个核心规范体系,具有不 同的特点和功能。在社会中,法律和道德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准则。本文将继续分析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探讨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法律和道德在规范行为和约束社会成员方面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性规范,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和规则,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依赖于国家机构和政府的权力,确保公平、公正和秩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相关论文1500字

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相关论文1500字 我们都知道,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的15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法律与道德的1500字论文篇一:《法律与道德评价》 摘要:法律实证主义以恶法非法的观点与自然法学派对立,并以此形成独立的法学流派,但因恶法亦法的主张褒受误解和之一,然而,法律实证主义的内在逻辑要求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并以此确立公民的守法义务。 关键字:道德评价;守法;义务 一、实证主义与法律权威 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与道德存在必然的联系,并以此得出了恶法非法的观念。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法律与社会事实问题才是关于法的定义的核心问题,并由此得出了恶法亦法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权威的来源。自然法学派认为“恶法非法”,正如凯尔森所说:“若实在法从自然中获得其效力,那么实在法就根本不具有自身的效力,人们就只应服从自然规范”。人们甚至可以得出:恶法非法,不应当是法律的法律就不是法律,我们不仅可以批评它,也可以违反它。而和现实中人们对于法律的遵守和评价有很大差距,自然法在把法律权威交给道德的正当性时,已经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法律实证主义则把是与应当是做了区分,认为不应当以应然的法律来否定实然的法律,法律的应然性和实然性是有区分的,并从强制性的一面解读法律的权威性,使法的权威性回归到了法律的自身特征上面去。法律的权威不来自法律的道德正当性,而来自法律自身的强制性。如安乐死问题,现行大部分国家还是禁止安乐死,可如果从自然法角度,我们可能得出安乐死的道德正当性,由此得出可以在法律禁止的情况下实施安乐死,如何维护法律权威性,便需要依靠法律自身的强制性。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参考论文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参考论文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参考论文篇一 《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法律和道德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法律和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本文对了解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与两者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字:法律;道德;关系 作者简介:渠浩誉,德州学院,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001-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迈向了新台阶,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道德、素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道德和法律,这两者之间又存在这一定的关系。所谓的法律和道德关系指的是进行法律规范化、道德规范化,这两者规划化之间存在的关系,其实就是法律和道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一、了解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意义 目前,人们对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疑问,摸不清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一直以来,人们都是以道德与不道德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根据人们的行为来判断是否应该得到认可,或是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很多行为虽然不道德,但是未触犯到法律,因此,就会出现法律受到道德的批判,而法律却不会对道德进行批判的现象。人们对道德的概念模糊不清,很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哪些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哪些行为应该受到刑法处罚,人们的主观意

论文范文——法律与道德关系

论文范文——法律与道德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古今中外的社会、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中,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有的人认为法律即道德,违反道德的法律是“恶法”,不具备法的属性;有的人认为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严格的界限;另外的一些人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法律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出现新的内容,两者的融合更加紧密,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统一法治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与法律两者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佐,但是两者也有区别: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与区别-法理学论文-法学论文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与区别-法理学论文-法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范文第三篇: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与区别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法理学核心的问题之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不是法哲学的局部问题,而是贯穿于整个法哲学的全局问题。凡是法治不及之处,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德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一个法治完善和健全的国家中,法律几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规则的汇编。 一、道德和法律的起源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产生于人类

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不是人主观自发的,也不是神的意志,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道德的本质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二)法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二、法律与道德的含义 (一)道德的内涵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达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的,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在相应的变化,不同的物质生活、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 (二)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体现了法律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更体现了法律的物质制约性。 三、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二者之间联系密切。起源上法律和道德都是从古代社会最原始的风俗、习惯等演化而来的。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2)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2)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二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哈特与富勒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上都有过精炼的论述,这是一个经典而绝非过时的领域,深入剖析双方论战的实质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坚持对形式正义的追求,严格遵循法律与道德在形式意义上的分离,并重视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体现实质正义的要求,以此,真正协调和发挥法律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哈特;富勒 作者简介:徐嘉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f419217156.html,ki.1009-0592.2016.06.285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作为一个经典的法学理论问题,已存在诸多相关的论述与主张,其中尤以哈特与富勒之论战尤为经典,该论战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成为相关研究的“珠穆朗玛峰”,只要我们述及此话题,概不能绕道而行。此外,于我国当下法治实践而言,新的实践和挑战亦都显示出重新思考与讨论该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然,对于这个老问题国内也存在着诸多相关论述,但老问题中如何发现新问题抑或有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却永远不会止步。本文试图从法律解释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哈特与富勒之间论战实质,并结合当前法治实践,重新审视和明确两者在何种意义上分离,又在何种意义上结合,从而深化理论上的认识,以期指导实践。 一、哈特与富勒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之争论 发生在20世纪的这场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的经典论战从未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普遍为人们所熟知的单纯“分离说”与“结合说”远远不能代表哈特与富勒的思想,我们将探究双方争论的根源,获得这场争论中双方实质上的共识。 (一)争论的开端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 所谓“情、理、法”三者,以法为先。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为优先的原则,只有在法律无法调整的领域,才考虑以社会善良风俗为原则。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相关论文篇一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行为规则,在法律规范中包含着国家对人们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要求。道德则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它评价人们行为和思想的标准是善与恶,包括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它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法律与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主要行为规范,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统一性表现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 关键词:法律;道德;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10-02 一、法律与道德的含义、属性及特征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 (二)道德的属性 道德作为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式和社会调整形式,具有以下属性:

1.物质制约性和历史性。物质制约性指道德的根本内容和性质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最主要的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2.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 3.民族性。道德具有民族性,指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或者说道德具有民族的特点。 4.人类共同性。道德的人类共同性不是指人类有亘古不变的道德,而是指人类社会共同的道德内容。 二、法律的含义及特征 (一)法律的含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式》中指出,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由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就是法律。”[1]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的概念的阐释,吸收国外法学研究的成果,将法定义为: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特征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可将法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法是反复适用的。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第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的种类繁多,除了法之外,还有道德规范、社会礼仪等。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第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三、中西方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思想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思修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法治经济制度的完善,依法治企工作的推进,以及国际化竞争加剧,企业成本与法律风险提高,企业迫切要求更高、更专业化的法律与管理人才为之服务。以下是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法治经济制度的完善,依法治企工作的推进,以及国际化竞争加剧,企业成本与法律风险提高,企业迫切要求更高、更专业化的法律与管理人才为之服务。以下是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1 《浅谈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在古今中外的社会、道德、政治和法律思想中,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有的人认为法律即道德,违反道德的法律是"恶法",不具备法的属性;有的人认为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严格的界限;另外的一些人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法律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必然联系,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新时期出现新的内容,两者的融合更加紧密,研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于现阶段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德治与法治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统一法治 一、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一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 【摘要】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德治 一、法与道德本质的共同点以及区别 分析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深入剖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同点以及区别,从而才能更明了两者衍化出的各种社会形态,最终对其掌握,充分的为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和目标实现作出正确导向和决策指导。 (一)法与道德的本质共同点 1.两者都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系统的概念,道德起源于最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群体生活习惯,没有明确的准则,一切出发点均为习惯。同时,也依靠大多数成员的习惯进行着调整。由于其存在着相当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改变的属性,所以存在着更多的无方向性。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成员关系的层次和相互关系逐渐复杂,各自成员的观点也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实现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则顺势而生。但是,当社会规模与复杂关系发展到更大的阶段,为了继续维护社会群体成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 法律与道德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二者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直是法律理论的焦点问题。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与法律相关的思修论文篇一 《论法律与道德》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和智者都试图给出答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是不可能划上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汉河界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发挥着不能彼此相互替代的重要作用。唯有“法律”与“道德”携手,才能真正地达到法治的目的。法德相融,相互渗透与协调,法律适当道德化,道德适时法律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社会。 关键词:法律;道德;道德法律化;限度;法律道德化 法律和道德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大调控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法律和道德就始终相伴、形影不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它们凭借着自身的独有优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习惯借用西方的一句谚语“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来定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认为法律和道德调整着各自的领域。我不反对这种观点,但在法律调整而道德不调整的领域以及道德调整而法律不调整的领域外,还存在一个法律和道德交叉调整的领域。正如博登海默说:“道德和法律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的命令,其控制范围部分上是重叠的,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几乎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存在着一个具有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证和加强对道德秩序的遵守,而这些道德规范仍是一个社会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1]法律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换言之,法律与国家的产生同步,而在法律出现之前道德就已经存在了,

法学毕业论文浅析法的价值视野下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的价值视野下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源自道德,是精简化的道德,是基本的道德,以下 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问题不仅是一个法哲学的问题,其对立法、执 法实践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法的价值的探究一直是法 律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法学流派对 法的性状、作用的期望也彼此不同。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就是正义、就是善德; 分析法学派认 为法律就是一种规范、规则或秩序。“恶法非法”理论是自认法 学派的理论代表,“恶法亦法”理论责任分析法学派的典型观点。“恶法非法”理论认为法应当是正义的,法律与道德密不可分; 而分析法学派却坚持“法律至上”或“规则至上”、法律与道德 相分离,法律的主要使命是应当为人们提供秩序。法的价值目标 到底为何? 笔者认为法是人们自我约束以期更加正义和秩序的生活,它实际上是我们达到目的的一种工具。正义和秩序都是法的 目的。而事实上,如若我们制定出来的法不能够满足这两个方面。那么我认为制度的罪恶所带来的灾难胜于凶残的千军万马。因为 制度的罪恶为凶残的侩子手提供了合法的外观。这是很可怕的。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法的价值是指法律作为客体对 于主体的意义,是法律作为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关于

法律的超越的绝对指向,并且法的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属 人性和社会性。 人们对法律问题的判断有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对法律 价值的判断,是人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衡量法律的存在与人的 关系以及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以主体为取向尺度,具有较强 的主观性,是一种规范性即应然的判断。①法的价值主要体现为 秩序、正义、自由和利益。而“自由”在普世价值中成为法的最 本质价值的体现,是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可以去衡量一部法律是 否较之前取得了进步,甚至可以作为判断一部法律是否是一部真 正意义上的法律的标准。 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持一定的秩序,法的基本价值由秩序 自身的性质所决定; 秩序的正义性与否决定了法的其它价值的正 义性,在形式上决定了社会生活的正义属性。 二、法律和道德 哈特认为法律和道德相互独立,各自存在。但是笔者认 为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融合的。有些规范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如近亲不婚这个规范,就是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范。它 们本身没办法完全地剥离开来。 也有观点认为法律与道德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认为法律 作为一种秩序与生俱来的具有自己固定的道德性,即使是设定一 部坏法律,也必须尊重它的道德性,如果一部法律与它所维持的 秩序的道德性相违背,它就不能称之为法律。 有两种道德与法律有关,第一种是愿望的道德。是一种 以更高标准去体现幸福的精神领域,如助人为乐、济困扶危等。 另外一种则是义务的道德,是我们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 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性的体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2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人进行价值判断、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过程。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与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本文旨在探讨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分析其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对个体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基础。个体人格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具备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个体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个体的人格对于其人生的方向、目标和达成程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常赞美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因为这些人常常展现出良好的品格、诚信的行为和责任感,深得他人尊重与信任。 思想道德修养对社会的影响 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对个体有着重要影响,也对整个社会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需要社会成员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使个体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其次,道德修养能够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使社会成员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最后,高尚的道德修养能够提高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无论是立法者还是执法者,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都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有效。其次,道德修养能够提升个体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个体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以法律为准则行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最后,法律的规范与制度能够引导和促进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规定了社会行为的底线和红线,推动人们遵循道德准则,促进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 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体和社会的基础,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在当代社会,我们应重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积极践行道德准则,遵守法律法规,以建设和谐、公正、法治的社会。 第二篇:法律基础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 引言 法律基础作为社会管理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健康的法律基础能够维护个体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本文旨在探讨法律基础对个体与社会的意义,并分析其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法律基础保障个体权益 法律基础作为规范个体行为的准则,能够保障个体的合法权益。法律赋予个体各种权利,并规定了个体的行为界限,为个体提供了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法律规范了个体与他人、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维护个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个体在法律的保障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的论文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主题的论文 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论文篇一:《法律与道德的分离》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再解读,重新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得出了西方法律在演化的历程中实际上是存在一个去道德化的过程,亦即法律逐渐脱离于对道德的依附独立发展的过程。这种认识对我国当下的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关键字:法律文化;理性;分离;法治 在前市民社会法律和道德都是一元的。也就是说在前市民社会法律的被评价标准是一元的。法律代表的是某一利益群体的利益,维护的是单一的道德价值。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法律逐步去掉了对道德、伦理的要求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回到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上,正是要使当下的法治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去掉法律中传统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道德戒律使得法律获得独立的地位。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法律与道德 大体上可以说,在西方城邦文明以前的社会中法律和道德都是一元的。也就是说在前市民社会法律的被评价标准是一元的。即用一元的道德伦理观念去评价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那时,“以形而上学或神学为基础的一元论的世界观使得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引起广泛的争论。在处理法律与道德之关系时,无论是神学自然法还是理性自然法,都将法律与道德严格整合到了一个价值体系之中。”在处理法律与道德之关系时,无论是神学自然法还是理性自然法,都将法律与道德严格整合到了一个价值体系之中。法律与道德之地位是不平等的,道德的位阶高于法律,法律的合法性也必须求诸于道德。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在早期城邦时代家庭伦理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的最基本的纽带具有的强大的力量,“在许多世纪内,城邦需尊重各家庭、各胞族及部落的宗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