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助,但两者也有区别:一是调整的对象不同。道德与法律在调整对象上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在信念和思想动机来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的外在行为,要求人的外在行为的合法性。具体来说,道德秩序是内在的和自觉的,而法律历史是外在的和强制性的。道德包括对动机的考虑,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责任的意识行事,而法律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基于行为的外在方面。二是调节手段不同。道德调节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通过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以及主体的自我反思来促进主体遵守道德。法律调整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 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 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 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

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及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法律是社会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独立性。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及特点 道德是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人们对善恶、公正和义务的理解和追求。道德准则通常以忠诚、正直、正义、诚实等为核心价值,是人们自觉遵循的内在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解决纠纷和惩罚违法行为。法律通常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存在,并且由执法机构进行监督和执行。 二、1. 相互影响

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法律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一部分。许多法律规范是基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制定的,例如禁止杀人、盗窃等。另一方面,法律的存在也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当人们知道某一行为违法时,他们可能因为法律的约束而选择避免该行为。 2. 处于不同的层面 尽管道德和法律有相互关联,但它们处于不同的层面。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准则,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观念和选择;而法律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进行约束和制裁。道德是一种人们自愿遵守的准则,而法律是一种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 3. 满足不同的需求 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道德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内化的方式来教育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判断和选择,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法律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通过制裁和处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不同的需求决定了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关系 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但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二)、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 2、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 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 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论述法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 法,属于历史范畴。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2、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奴隶主阶段和奴隶阶段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激烈的对抗,正是这种矛盾和斗争,导致了国家和法的产生。 法与原始习惯的区别;1、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2、两者产生方式不同3、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 4、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 5、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 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首先和主要体现统治阶段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法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法是指国家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而把非国家主体创造或发展的规范体系排除在法的范围之外。 法的本质; 法是经济阶段意志的体现:法是“意志”的体现和反映。法是“统治”阶段意志的反映。法是统治“阶级”“公共”的意志的反映。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段的意志。 法的内容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培植了人们的法律需要,同时又决定着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存、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据此,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主要可作如下表述: 生成形态并列。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的重要行为规范,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但是,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一论断不仅深刻地概括了道德的本质特征,而且指明了道德与法律的根本区别。从性质上看,道德体现的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它包括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形态,也包括与这些观念相对应的伦理行为规范。道德的规范作用来自于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精神力量,实际上是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性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律表现的是“国家意志’’的他律,具体而言,它是由国家机关根据占社会领导地位或主导地位的阶级意志而采用规范形式制定的,同时又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即法庭、警察、监狱等来保证施行的。所谓法制即是上述法律规范体系及有关的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一系列环节的制度。以上说明,在社会规范系统中,法律与道德是两个并列存在的对立面的统一。就其生成形态来说,法律主要是一种制度形态的上层建筑,道德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它们在基本内涵、表现形式、调控方法等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调控范围交叉。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仅表现为对立面的排斥,而且存在着对立面的过撞与转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 社会功能互补。在社会规范体系中,法律与道德是两种不同属性的行为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尽管两者手段不一,但其功能却相互补充。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诱导,其实现方式主要依靠舆论督促、内心修养和习惯驱使,因而道德在社会职业和家庭生活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但道德也有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 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 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 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 (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 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法 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 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 规范又是法的规范。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 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 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 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 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 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不一样。能够说大部分的社会关系即能够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能够由它们各自调整;可是也有少量的社会关系只好由道德来调整。 (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程不一样。法必定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后将被道德所取 代,人们将依靠自我道德观点来实行自我行为。 正确认识法与道德的差别,才能理解二者不可以互相取代和混杂,不可以偏废,进而有益于划清法律 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界线。特别在司法实践中,不可以把应属法所调整的行为、应负法的义务的行为,只 用道 德规范去调整,使其仅负道德义务,以致纵容违纪犯法;也不可以把应属道德规范调整的行为,应负 道德义务的行为,用法的规范去调整,去追查法律责任,以致影响社会平定。2、法与道德的互相作 用 1、道德是增强法制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1)道德对峙法有重要意义。道德的很多原则和要求,反应和贯串在法律意识中,进而指导社会 主义法的拟订。我国一系列立法浸透着道德的内容和精神。另一方面,我国立法不可以超越现阶段人们的道德水平,不然就没法获得实效;立法也要跟着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向前发展,不然就落伍于社会实质。 2)道德对法的实行有重要意义。因为法反应了道德的很多原则和要求,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必 然有助于增强者们守纪的观点和自觉性,支持和拥戴法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道德作为启迪人们心里觉醒的无形力量,是国家强迫力没法取代的。增强道德建设,斥责和克制违纪犯法行为,鼓舞见义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道德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内心的 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判断和行动的规范,而法律则是由国家或社会所制定的、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的法规。道德和法律同时存在于社会中,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首先,道德和法律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存在的。道德是每个人 内心的良心和道德准则的体现,它反映了人们对于善恶、公正、正义等基本价值的追求。人们通过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法律则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所制定的强制性规范。它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制裁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此来防止和惩治违法行为,保护社会的正当权益。 其次,道德和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补充和支持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也是法律制定的参考标准。道德准则通常早于法律的出现,它通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同时,法律也是道德的具体实现。当人们在道德层面上无法完全自觉地遵守准则时,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可以起到补充和强制的作用。法律的约束力保证了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行为的道德层面进行了规范。 然而,道德和法律并不完全一致。道德是个体的自发行为,而法律是社会为了 维护公共利益而制定的。道德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内心,它是人们自愿遵守的规范。而法律则与国家的权威和制度有关,它具有强制力,必须被人们遵守。另外,道德准则可以是主观的、模糊的,因为它随着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法律是客观、明确的,它针对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和行为。因此,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冲突。例如,一些道德准则可能对法律进行挑战,因为它们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需要权衡个人的道德信念和法律的规定,做出自己的选择。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 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当务之急,应当进一步加强有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的立法,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堵塞立法漏洞。 当然,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么法律、在何时、怎样介入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学结论。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内涵;法律是基本道德要求的强烈化和制度化,是道德体系的强烈依托和后盾。 二、正确理解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和地位,关键在于摆正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大意义 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依宪治国与西方宪政的关系 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西方“宪政”是资本主义理论、价值在制度上的体现。在取代封建等级特权上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但是它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五不讲。 它一不讲公民义务,只要个人自由;二不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不讲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四不讲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五不讲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解

道德与法律关系的理解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

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范行为的准则,而道德则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它们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功能。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通过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道德则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它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公正。法律和道德共同构建了一个有序和道德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法律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赖。法律的制定往往基于道德的指引和社会共识。道德准则是法律的基础,法律的制定和修订往往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例如,对于谋杀行为,法律明确禁止,这是基于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即保护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持和维护。法律的存在和执行能够加强人们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尊重。 然而,法律和道德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法律是强制性的,而道德是自愿性的。法律通过立法和执法机构来进行强制执行,对违法者进行处罚。而道德则是个人内心的自觉行为,它依赖于个体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其次,法律是明确具体的,而道德是抽象普遍的。法律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款来规范行为,而道德则是抽象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法律往往是对社会中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而道德则是对人类行为的普遍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冲突和矛盾。有时候,法律的规定可能与道德观念相悖,引发社会争议。例如,某些国家允许堕胎,但这与一些人的道德观念相违背。此时,个体往往需要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判断和个人价值观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法律的规定可能超越了个体的道德准则,个体往往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1.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和阶级本质。 思想:都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都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2.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有着共同的任务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和互相补充关系。 1.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来要求,使之得到强化。 ②社会主义法律把社会主义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我国法律把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规则的行为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和打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美德来倡导,对破坏法纪的行为加以谴责。2.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互相补充,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法律所没有或难以涉与的地方,社会主义道德却能发挥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觉守法、护法。 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提高了,就会转变守法观念,变“要我遵守”为“我要遵守”。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与XX犯罪现象作斗争。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 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道德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 2 两者表现的具体形式不同。法律是具体的、规范的表现形式,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认可,是成文的。道德体现在人们的意识和信念中,道德规范出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积月累,一般没有特定的表现形式。 3 两者的实现方式和约束力不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在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各环节中体现,道德不依靠强制力,依靠内心信念,习俗、教育力量来维持。 4 两者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几乎涉与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分属制度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都是调整社会关系与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彼此渗透,相互补充。

大一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大一思修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目的一致,道德和法律都是行为规范,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二者都是重要的社会调控是手段。两者在根本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2、内容转化,道德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维护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另一类是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增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较高要求的道德,是应当遵守的道德。前者通常上升为法律,也是法律所调整的内容。 3、功能互补,道德在调整范围上对法律具有补充作用。有些行为不宜由法律调整或者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同时,法律在约束力上对道德具有补充作用。相比法律,道德的约束是软约束,因此,重要的道德转化为法律,就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4、相互促进。法律对传播道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的实施,往往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因为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或相近的,而且更为明确,所以法律的实施对道德观念的培养可以起到强化促进作用。同时,道德对法律的实施也具有促进作用。遵纪守法通常是

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增强道德观念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法律与道德 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 一、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一般来说,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广义的法律则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和保障的。四是法律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2、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

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 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