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三种类型的业务。

第三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第四条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第五条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风险控制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应评估、审查表外业务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掌握表外业务经营状况,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完善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授信方法,将表外业务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综合分析与管理,并建立审慎的授权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表外业务应当获得上级银行的授权。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对每项表外业务制定书面的内控制度和操作程序,并定期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评估,保证程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建立计量、监控、报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单个和总体业务风险及其变动情况.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和承诺类业务可采用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和承诺类业务应当有真实交易的背景,真实交易是指真实的贸易、借贷和履约及投标等行为。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经营衍生金融交易类业务应设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市场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市场风险。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设定所能承担的整体风险限额和每一种业务的风险限额,并根据不同业务明确各部门和各级交易人员的交易敞口头寸、期限及止损等权限。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当前台(交易)与后台(会计结算与交收)分开,业务资料保存完整,以备查验。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根据表外业务的规模、客户信誉和用款频率等情况,结合表内业务进行头寸管理,规避流动性风险。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形成的垫款应当纳入表内相关业务科目核算和管理。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应当有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表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审计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

控制,对风险的计量、限额和报告等情况进行再评估;在商业银行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的年度审计中应包括对表外业务风险情况的审查和评估。

风险监管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按照报送非现场监管报告书的时间要求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各类表外业务经营情况,报表格式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

第二十一条商业银行应根据信用转换系数和对应的表内项目权重计算表外业务风险权重资产,实行资本比率控制.信用转换系数和风险权重按中国人民银行制订的统一标准执行。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应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表外业务的监督检查.

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资商业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独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

第二十四条本指引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银监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试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12 附件1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 附件2 关于流动性覆盖率的说明 附件3 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 附件4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

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

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

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方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管理方法 与传统的表内业务相比,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存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常见的金融风险,不过,表外业务风险更为分散、隐蔽性更强、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这要求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需要借助更多的工具,需要更为复杂和灵活的管理方法。 一、表外业务风险的类别 商业银行在划分表外业务和传统业务的风险采用了基本相似的方法。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以下种类: (一)信贷风险 传统意义上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于信贷业务中,大规模贷款的企业容易造成信用风险。但在实际上,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如信用证业务、票据承兑业务、担保业务等,在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时同样会引发信用风险,此类或有负债业务的风险却往往被人忽视。虽然这些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方原因发生支付违约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例如,在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发行业务中,一旦开证人或票据发行人资金周转困难或资金链断裂因而不能按期偿付,银行就要承担连带偿付责任。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因利率、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

变动造成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由于利率、汇率等的频繁波动,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市场风险最为显著,是表外业务面临的主要的风险之一,尤其在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业务中非常突出。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风险和商品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系统内部内控机制的缺陷带来失误,或者发生灾难事故而造成意外损失。主要指由于系统故障、业务操作流程不合理、人为过错、外部意外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主要关系到各种欺诈、业务操作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出现较大缺口而无法及时弥补,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获得足够的资金,常常会导致严重后果。历史上因流动性问题发生银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倒闭的事件不胜枚举。流动性问题对银行的表外业务影响也很大,比如银行提供过多的授信或备用信用证,就可能发生无法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风险。再如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想要进行对冲轧平其头寸,却没有相应的对手,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缺口而面临风险。 (五)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当银行自有资金不足又缺乏其他可用资金时,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DOC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2014(试行)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

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

一、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的区分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 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包括下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表外项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开出即期信用证、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八大类。 表外业务仍然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而表表外业务则是完全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业务。 表外、表表外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因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二、银行在非标业务上与银监会斗智斗勇的历史 2013年3月底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明确将非标资产做了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 非标资产的业务形式有:银信合作、票据双买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转让、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偿付、银证合作。 2009年之前,长期贷款卖出回购的银信合作就已经存在: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扮演通道的角色,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 2009年,银监会发了【银监发[2009]11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 紧接着又发了【银监发[2009]113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 2010【银监发〔2010〕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拨备,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 2010年,银行直接用理财资金直接买信贷资产实现表内转表外,但是很快【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出台,明确了“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2010年末2011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

商业银行商票表外业务风险资产计提规则研究

商业银行商票表外业务风险资产计提规则研究 摘要:商票信用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商票业务将大幅提升;商业银行的商票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商票的保贴和保证等;商业银行对商票表外业务在风险资产计提上,存在规则不明确的问题,票据市场上无统一规范标准;从政策文件切入说明商业银行的商票业务分类,剖析各类商票业务风险资产计提的适用条款;商票保证业务的相关风险资产计提规则,亟需监管部门和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统一认定。 关键词:商业银行商票业务风险资产计提 一、商票信用市场发展迎来新机遇 (一)从市场层面来看,商票在票据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据上海票交所统计2021年末,银票承兑余额12.81万亿,商票承兑余额2.16万亿,商票占比14.45%,这也是历年来较高水平;2021年末,银票贴现余额9.05万亿,商票贴现余额0.83万亿,商票占比8.35%。由此可见,商票总体水平很低,签发量占比高于贴现量占比,说明商票的融资变现环境还是差很多。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商票市场占比可望达到30%左右,成为票据市场一股力量,商票在票据市场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现阶段商票之所以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不外乎资产端运用能力弱和滥用商票引起信任危机、资金端授信和创新不充分,以及中间端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近年市场各方都在为商票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即将到来的商票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上海票交所构建商票信息披露规则、电子票据和二级市场发展提升了电子商票的使用体验。企业也在自我觉醒,开始不断尝试商票在

供应链金融中的运用。商业银行逐步探索引入担保机构作为增信或强化场景风控,用商票金融产品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这些关乎商票有益的探索必将带动市场各方积极加入,为商票发展提供动力。 (二)从政策层面来看,商票应用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供应链创新和应用迎来政策机遇期。供应链创新和应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为加快我国供应链发展步伐, 2017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 提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要求。这些政策的出台, 有助于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 为商业汇票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是监管政策支持商业汇票更好地服务供应链企业。2018年5月, 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提出票据承兑、贴现原则上应由当地银行分支机构办理, 但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开展的供应链相关业务不受影响。2020年4月,为进一步推进电子商业承兑汇票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便利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结算融资,促进长三角经济金融协同发展,央行杭州分行、上海分行、南京分行、合肥分行联合发布的《长三角地区电子商票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引导和鼓励商业信用的发展,促进商业信用票据化,不断提高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占比。尤其是创新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形式,支持银行机构采取保贴、保证等方式,增强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信用。推进商票保证及保贴增信业务,符合监管导向,有助于获取监管支持。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种类和特点,以及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并详细地探讨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able outside the commercial banking business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off-balance sheet business risk of the concept,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balance—sheet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 OBSA Risk Management

前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处于动荡之中,市场利率、汇率起伏不定.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时而高涨、时而萧条。以此为契机,金融创新活动在西方高潮迭起,并迅速扩展到全球。这股金融创新热潮引发了商业银行业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时值不利的市场条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同时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开始大规模从事表外业务活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起到了服务客户、联系客户、促进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可以说,表外业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商业银行赢利的主要手段.金融业务表外化和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样成为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以其巨大的风险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表外业务金融杠杆性高、盈亏数目巨大、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纷纷在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框架下,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展开了理论研究和监管实践。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监管。中国银监会应当督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 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 易类三种类型的业务。第三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第四条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第五条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风险控制 第六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应评估、审查表外业务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掌握表外业务经营状况,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完善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授信方法,将表外业务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综合分析与管理,并建立审慎的授权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表外业务应当获得上级银行的授权。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对每项表外业务制定书面的内控制度和操作程序,并定期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评估,保证程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建立计量、监控、报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单个和总体业务风险及其变动情况。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和承诺类业务可采用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和承诺类业务应当有真实交易的背景,真实交易是指真实的贸易、借贷和履约及投标等行为。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经营衍生金融交易类业务应设计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市场风险评估模型,有效控制市场风险。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设定所能承担的整体风险限额和每一种业务 的风险限额,并根据不同业务明确各部门和各级交易人员的交易敞口头寸、期限及止损等权限。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经营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应当前台(交易)与后台(会计结算与交收)分开,业务资料保存完整,以备查验。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根据表外业务的规模、客户信誉和用款频率等情况,结合表内业务进行头寸管理,规避流动性风险。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形成的垫款应当纳入表内相关业务科目核算和管理。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应当有完整、准确的会计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表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审计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

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 一条 为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市场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表外业务发 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 第三条市场风险管理遵循“集中管理、责任落实、如实报告、快速反应”的原 则。 集中管理原则是指全行市场风险集中于总行进行管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统 一组织全行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工作;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协助总行风险管理部统一组织所在分行辖内市场风险事件或隐患的报告工作。 责任落实原则是指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经营承担市场风险业务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中包含的各类市场风险;及时报告有关政策和程序的履行情况以及相关的市场风险状况。 如实报告原则是指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应客观、详尽、及时地将市场风险事件或隐患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对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不客观的,应追究其责任。 快速反应原则是指经营承担市场风险业务的部门应及时报告市场风险事件,风险管理部门在接到市场风险事件报告后,应立即牵头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出处理方案,迅速处理,避免或减少损失。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全面的市场风险管理,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以本币为计量单位、风险调整后的全行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和职责分工 第五条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 (一)董事会; (二)监事会; (三)经营管理层; (四)市场风险统一分析、管理、合规检查及审计监督部门,包括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合规部、审计部; (五)涉及市场风险的各业务部门; (六)各分支行及其职能部门。 第六条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本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制定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并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和程序,确定本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 (二)督促本行经营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 (三)定期获得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经营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第七条监事会负责监督本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第八条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经营管理层全面负责推行董事会通过的市场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及各项决定,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拟定、审议、批准、推行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基本制度、程序等; (二)全面掌握全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总体状况;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第四条根据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担保承诺类业务包括担保、承诺等按照约定承担偿付责任或提供信用服务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由银行承担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诺等。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按照约定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代客理财、代理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中介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代理收付、代理代销、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其他类表外业务是指上述业务种类之外的其他表外业务。 第五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当遵循以下原 则: (一)管理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对表外业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覆盖表外业务所包含的各类风险。 (二)分类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区分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根据不同表外业务的性质和承担的风险种类,实行分类管理。 (三)风险为本原则。商业银行开办表外业务,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合规优先的理念,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业务进行管理。 第二章治理架构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架构。 董事会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负责制定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审批重要的业务管理、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等。 高级管理层承担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责任,负责执行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回表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回表的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指银行在业务中与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股权市场以及其他 金融市场之间进行的各种交易和业务活动,这些业务不计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回表是指这些表外业务交易产生的风险和损益需要回归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以便更 好地了解和控制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盈利能力。 1. 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回表是一种风险管理和监管要求的体现。由于表外业务涉 及到各种金融市场的交易和业务活动,其风险性较高,容易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暴露。 为了控制和管理这些风险,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将表外业务回表,以便更好地评估银行 的风险状况,确保银行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回表可以增加银行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表外业务的交易和 业务活动对于外部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来说往往是不透明的,这给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带 来了困难。通过回表,银行可以将表外业务的风险和损益回归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 向外界揭示银行的真实风险状况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 和监管部门的信心。 3. 业绩评估和盈利能力分析:回表可以帮助银行评估自身的业绩和盈利能力。表外 业务往往具有较高的收益性和风险性,其回归对银行的利润表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回表, 银行可以计算出表外业务的净利润和风险敞口,进而评估自身的业绩和盈利能力,分析表 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收益贡献,为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商业银行进行表外业务回表的原因包括风险控制和监管要求、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业 绩评估和盈利能力分析,以及内外部监督和控制的需要。回表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了解和 控制自身的风险状况和盈利能力,提高银行的战略决策和运营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发展的现状前景、 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突出,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内容及其确认 (一)表外业务的内容 表外业务是指确定的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对某项金融商品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在交易成立时,它即形成某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资产,并同时形成另一个企业的一项金融负债。按照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解释,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策略及方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策略及方法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在合理成本内及时获取充足资金,以满足到期债务、支付义务和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然而,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和资金来源的变化,一些银行出现了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和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和方法: 一、现金流缺口管理:这是将表内表外业务中或有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假设条件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累计净额,从而对现金流期限错配进行控制和管理。缺口管理主要分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 二、流动性限额管理:这主要包括指标限额和流动性资产储备限额。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涵盖了现金流指标、资产负债期限缺口指标、集中度指标等,常见指标包括累计现金流缺口

比例、累计最大现金流缺口、流动性比例、贷存比、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核心存款比例和杠杆率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业务特征定制部分流动性管理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设置相应限额,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 三、日间流动性头寸管理:这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通过掌握资产和负债的情况,及时调整资金头寸,保持流动性的稳定,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现金流缺口管理、流动性限额管理和日间流动性头寸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降低流动性风险,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

2021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单选题与答案解析(58)

2021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单选题与答案解析58 一、单选题(共60题) 1.对于社会公益基金财产,不得用于投资的是()。 A:政府资助的财产 B:社会组织捐赠的财产 C:个人捐赠的财产 D:投资取得的收益 【答案】:A 【解析】:考查社会公益基金。政府资助的财产和捐赠协议约定不得投资的财产,不得用于投资。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 A:不动产信用控制 B:再贴现政策 C:常用借款便利 D:回购交易 【答案】:A 【解析】: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旨在影响银行系统的资金运用方向和信贷资金利率结构的各种措施,包括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除此之外还有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等。 3.报价系统的理念是()。①多元②公平③开放④竞争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报价系统秉承“多元、开放、竞争、包容”的理念。 4.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注册规则》,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待偿还余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净资产的()。 A:50% B:40% C:30% D:20% 【答案】:B 【解析】: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待偿还余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净资产的40%,任一企业集合票据募集资金额不超过2亿元,单只集合票据注册金额不超过10亿元。 5.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①战略投资者的选择标准②持有期限③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金额④向战略投资者配售的股票总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当在发行公告中披露的内容。 6.(2021年真题)下列关于新中国成交以来金融市场发展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有() Ⅰ我国历史上曾建立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的"统"指的是全国实行"统存统贷"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Ⅱ1952年12月,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 Ⅲ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1月1日起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A:Ⅱ、Ⅲ B:Ⅰ、Ⅱ、Ⅳ C:Ⅰ、Ⅲ、Ⅳ D:Ⅲ 【答案】:C 【解析】:

农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ⅩⅩ农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Ⅹ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市场风险管理,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行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 市场风险根据表现形式与管理模式的不同可分为交易性市场风险和非交易性市场风险。 交易性市场风险是指因风险驱动因素的变化(如利率的变化、发行体信用的变化、期权等)导致投资组合或单笔交易的价格发生变化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非交易性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结构(如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等)的不完全匹配,当利率、汇率等发生变动时,银行收益产生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通过实施本办法,达到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最大化的市场风险管理目标。具体表现为:(一)提升本行的价值创造力,通过有效经营和管理各类市场风险,保持有竞争性的净利差和投资组合回报水平,进一步提升本行的市场竞争力。 (二)统一本行市场风险偏好,并将高级管理层确定的风险偏好转化为具体的管理指引,增进前中后台的协同意识和联动能力,有效落实平衡风险和收益的要求,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促进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健全和梳理金融市场业务各项制度规范的依据,通过在业务领域有效配置市场风险管理资源,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增强风险管理的业务敏感度,构建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交易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 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合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 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 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 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 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

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结 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 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 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份职责。

2021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单选题与答案解析(49)

2021年金融市场基础知识单选题与答案解析49 一、单选题(共60题) 1.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合理设定应急计划触发条件②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明确各参与人的权限、职责及报告路径③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④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认识。 2.下列关于债券成交原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价格优先就是证券公司按照交易最有利于投资委托人的利益的价格买进或卖出债券 B:时间优先就是要求在相同的价格申报时,应该与最早提出该价格的一方成交 C:价格优先就是要求在相同的价格申报时,应该与最早提出该价格的一方成交 D:客户委托优先主要是要求证券公司在自营买卖和代理买卖之间,首先进行代理买卖 【答案】:C

【解析】:审题,题目问的错误的是B、C选项前四个字是不一样的时间优先就是要求在相同的价格申报时,应该与最早提出该价格的一方成交,C项错误。 3.根据《证券法》,证券公司必须将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与()分开办理,不得混合操作。①证券经纪业务②证券承销业务③证券自营业务④证券投资咨询业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知识点。证券公司必须将证券资产管理业务与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承销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券做市业务分开办理,不得混合操作。 4.(2021年真题)当证券公司被撤销、关闭和破产或被中国证监会采取强制性监管措施时,()有权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债权人予以偿付。 A: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 B:证券交易所 C:中国证监会 D:中国证券业协会 【答案】: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