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第四条根据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担保承诺类业务包括担保、承诺等按照约定承担偿付责任或提供信用服务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由银行承担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诺等。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按照约定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代客理财、代理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中介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代理收付、代理代销、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其他类表外业务是指上述业务种类之外的其他表外业务。

第五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当遵循以下原

则:

(一)管理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对表外业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覆盖表外业务所包含的各类风险。

(二)分类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区分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根据不同表外业务的性质和承担的风险种类,实行分类管理。

(三)风险为本原则。商业银行开办表外业务,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合规优先的理念,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业务进行管理。

第二章治理架构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架构。

董事会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负责制定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审批重要的业务管理、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等。

高级管理层承担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责任,负责执行

董事会对于表外业务的决议,制定表外业务的经营计划、政策流程、管理措施等,审批表外业务种类,组织实施。

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表外业务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明确各类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确定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承担表外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首要责任。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当确定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表外业务合规审查,将全部表外业务纳入合规管理。未经合规审查的,不得开展该项表外业务。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各类表外业务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状况及具体业务特点,指定各类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部门,有效管理相关风险。

第十条开展表外业务前,应当由会计部门根据表外业务的交易结构对相应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核算规则进行审查,确保其准确反映表外业务的经济实质和风险实质。

第-I—条商业银行应当定期汇总整理全行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情况,并作为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一部分,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审计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情况。商业银行聘请外部审计师进行年度审计时,应当将表外业务风险情况及相关会计信息

纳入年度财务报告审计范围。

第三章风险管理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将表外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及时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并建立业务、风险、资本相关联的管理机制。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准确识别各类表外业务风险,并根据业务种类和风险特征实行差异化风险管理。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应当针对各类表外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流程。未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不得开展该项表外业务。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需要设定风险限额的业务,并设定相应的风险限额。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授权管理体系,明确机构、部门、岗位、人员的业务权限,授权管理体系应当与表外业务管理模式、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并实施动态调整。

商业银行应当对分支机构的表外业务合作机构和产品进行书面审批授权。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不得开展与本行发展定位、业务规模及风险管理能力不相匹配的表外业务。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根据银行和客户承担风险的方式、程度和各类表外业务性质,确定相应的审批标准和流程。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与其关联机构之间的表外业务合作应当严格遵循关联交易管理有关规定,按照商业原则进行业务合作,交易价格应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

第二H—条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对表外业务开展相关压力测试,测算压力情景下主要表外业务风险情况,以及对本行资本、流动性、损益变动等的影响。在开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账薄利率风险等压力测试时,商业银行也应当充分考虑相关表外业务的影响。

第二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落实表外业务内部控制要求,加强对客户身份和交易的真实性审核,强化不相容岗位分离、制衡措施和业务的核对、监控,建立异常、可疑交易检查和处理机制。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当严格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对于表外业务形成的垫款,应当纳入表内相关业务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覆盖所有表外业务的全口径统计制度,制定全行统一的统计标准。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表外业务相关信息管理系统,具备统计、计量、监控、报告等功能,能够全面准确反映单个和各类表外业务规模、结构、风险情况,为风险评估、计量、绩效考核、统计分析、监管报告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第二十五条商业银行开展担保承诺类表外业务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纳入全行统一授信管理,采取统一的授信政策、流程、限额和集中度管理,实行表内外统一管理。

第二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审慎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准确界定相关业务的法律关系、责任和承担的风险种类,厘清各方职责边界,有效管理相关业务所包含的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时,不得以任何形式约定或者承诺承担信用风险。

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表外业务,应当实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在资产、账务核算、人员等方面的隔离。

第二十八条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时,应当按照参与主体的不同,建立相关主体合作标准、评价体系和审批流程;应当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界定商业银行、客户、资金使用方、合作机构等各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参与主体包括客户、资金使用方、合作机构等。其中,

客户是指表外业务资金的提供方或来源方;资金使用方是指表外业务中的实际用款方;合作机构是指接受委托提供资产管理以及相关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及经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机构。

商业银行应当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的合作机构、产品实行总行统一管理。未经总行授权,分支机构不得销售任何第三方产品。零售类业务应当按照相关要求实施专区"双录"管理。

商业银行开展代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应当遵循合规性、匹配性、审慎性和透明性原则,加强合规管理,在谨慎评估后开展业务,确保风险可控,并遵守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监管规定。

第二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总行统一集中管理的表外业务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制度,并定期跟踪评价,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机构。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不同业务种类,制定差异化的合作机构资质审查标准,书面确定对单个合作机构的风险限额和风险监控方式。

第三十条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时,不得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应当遵守资金来源、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投资范围、收益分配、风险承担等相关监管要求。

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开展代理投融资服务类表外业务

时,应当严格按照穿透原则向上识别最终投资者,禁止通过欺诈或者误导的方式进行错误销售;向下识别底层资产,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监管要求,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第三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对复杂交易结构的表外业务中可能承担的风险进行实质评估和审查,建立专业化的管理机制,确保前、中、后台充分了解复杂交易结构的风险信息。要对各种担保关系通过合同予以明确,准确识别并有效控制参与代理业务而产生的相关风险。

第三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穿透原则,准确识别、评估和缓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

对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金融资产风险分类相关规定,真实、准确地进行风险分类,并按照债务人履约能力以及金融资产风险变化结果,及时动态调整。商业银行应当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监管规定,及时、充足计提减值准备。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资本监管相关规定,按照业务实质审慎计算表外业务对应的风险加权资产,计提资本。

商业银行应当依据相关监管规定,从表外业务收入中计提相关风险准备金。

第四章信息披露

第三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监管规

定以及委托协议的约定等对表外业务情况进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外业务的规模、结构、风险状况等。

第三十五条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包括定期信息披露和临时信息披露。

定期信息披露是指根据监管规定或表外业务产品说明书、协议等约定的间隔期,定期披露相关信息。

临时信息披露是指根据表外业务服务协议等约定,对包括但不限于重大事件、风险事件、产品管理、投资运作情况等内容及时进行披露。

第三十六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应当采用本行官方网站发布、营业网点发布等途径。

第三H^^∙t条对于应当由表外业务合作机构披露的信息,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与合作机构沟通,及时掌握其拟披露信息的内容。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监管要求,向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登记相关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状况的信息、数据。

第三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向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情况,至少每年度一次,年度报告应当于年后三个月内报送。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各类表

外业务规模、结构、发展趋势、风险状况、压力测试情况、已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潜在风险点和拟采取的措施等内容。

出现重大事件、风险事件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四十条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持续分析表外业务发展和风险情况,根据业务种类和风险特征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措施。

对担保承诺类业务,重点监管信用风险,关注统一授信执行、表外业务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表外业务垫款等情况。

对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业务,重点监管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关注业务操作规范、客户投诉、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情况。

第四十一条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对商业银行相关表外业务的资产风险分类和减值准备计提情况,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计提情况,相关风险准备金计提情况,以及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影响实施持续监管。

第四十二条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实施持续监管,具体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提示、现场检查、监管通报、监管会谈、与内外部审计师会谈等。

第四十三条对不能满足本办法及其他关于表外业务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以要求制定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和行

政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外国银行分行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由银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还应当遵守各类具体表外业务的相关规定。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同时废止。

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及其管理方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管理方法 与传统的表内业务相比,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存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常见的金融风险,不过,表外业务风险更为分散、隐蔽性更强、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这要求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需要借助更多的工具,需要更为复杂和灵活的管理方法。 一、表外业务风险的类别 商业银行在划分表外业务和传统业务的风险采用了基本相似的方法。表外业务的风险有以下种类: (一)信贷风险 传统意义上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于信贷业务中,大规模贷款的企业容易造成信用风险。但在实际上,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如信用证业务、票据承兑业务、担保业务等,在交易对象无力履约时同样会引发信用风险,此类或有负债业务的风险却往往被人忽视。虽然这些业务不直接涉及债权债务关系,但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方原因发生支付违约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例如,在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发行业务中,一旦开证人或票据发行人资金周转困难或资金链断裂因而不能按期偿付,银行就要承担连带偿付责任。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因利率、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价格

变动造成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由于利率、汇率等的频繁波动,在银行的交易活动中市场风险最为显著,是表外业务面临的主要的风险之一,尤其在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业务中非常突出。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风险和商品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系统内部内控机制的缺陷带来失误,或者发生灾难事故而造成意外损失。主要指由于系统故障、业务操作流程不合理、人为过错、外部意外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主要关系到各种欺诈、业务操作中断或系统失败、内部流程管理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出现较大缺口而无法及时弥补,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获得足够的资金,常常会导致严重后果。历史上因流动性问题发生银行遭受巨大损失甚至倒闭的事件不胜枚举。流动性问题对银行的表外业务影响也很大,比如银行提供过多的授信或备用信用证,就可能发生无法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风险。再如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想要进行对冲轧平其头寸,却没有相应的对手,无法以合适的价格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缺口而面临风险。 (五)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当银行自有资金不足又缺乏其他可用资金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概念、种类和特点,以及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类型和特点,并详细地探讨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table outside the commercial banking business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off-balance sheet business risk of the concept,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balance-sheet business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 OBSA Risk Management

前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经济处于动荡之中,市场利率、汇率起伏不定.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时而高涨、时而萧条。以此为契机,金融创新活动在西方高潮迭起,并迅速扩展到全球。这股金融创新热潮引发了商业银行业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创新。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时值不利的市场条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同时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开始大规模从事表外业务活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起到了服务客户、联系客户、促进银行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作用。可以说,表外业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标志。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商业银行赢利的主要手段。金融业务表外化和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一样成为国际金融业务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表外业务为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以其巨大的风险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表外业务金融杠杆性高、盈亏数目巨大、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潜藏着巨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给银行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和商业银行纷纷在巴塞尔委员会的监管框架下,对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展开了理论研究和监管实践。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 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1.03.22 •【文号】银监发[2011]31号 •【施行日期】2011.03.2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 正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管理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1]31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 现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发〔2000〕344号)不再适用。请各银监局将本《指引》转发至辖内各银监分局和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

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第三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第四条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第二章风险控制 第五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应当评估、审查表外业务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掌握表外业务经营状况,对表外业务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完善以企业信用评估为基础的授信方法,将表外业务纳入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授信管理。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综合分析与管理,并建立审慎的授权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表外业务应当获得上级银行的授权。 第八条商业银行应当对每项表外业务制定书面的内控制度和操作程序,并定期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评估,保证程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 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计量、监控、报告各类表外业务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单个和总体业务风险及其变动情况。 第十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类和承诺类业务可以采用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经营担保类和承诺类业务,应当对交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真实交易是指真实的贸易、借贷和履约及投标等行为。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表外业务的规模、客户信誉和用款频率等情况,结合表内业务进行头寸管理,规避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专题文章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储、信贷资金发放、风险管理等多种重要职能。其中,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然而,作为一种非标准化业务,表外业务也伴随着相应的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表外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循《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充分认识和规避风险,加强风险管理,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特点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以外的特殊业务,如远期外汇买卖、利率互换、资产证券化等。这些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 风险暴露度高 2. 流动性风险大 3. 信用风险较高 4. 法律风险复杂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围绕着风险认识、风险评估和风

险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表外业务的管理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 风险认识 1.1. 深入理解表外业务的特点和风险 1.2. 完善风险认识的内部管理机制 2. 风险评估 2.1.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 2.2. 定期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控 3. 风险管理 3.1. 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政策 3.2. 指导银行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 四、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对于规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经营行为,提高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水平,保护银行的安全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认为,商业银行需要在执行这一指引的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认识和评估,科学合理地对表外业务进行监控和管理,以规避潜在风险; 2. 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银行内部人员对表外业务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 3. 着力加强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切实做好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

一、银行表内、表外、表表外业务的区分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 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包括担保类、部分承诺类两种类型业务。 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银行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包括下列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表外项目,包括:银行承兑汇票、融资保函、非融资保函、开出即期信用证、远期汇率合约、货币和利率套期、货币和利率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八大类。 表外业务仍然需要计提风险准备金,而表表外业务则是完全不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业务。 表外、表表外业务之所以受到关注,完全是因为银行以此为突破口来规避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二、银行在非标业务上与银监会斗智斗勇的历史 2013年3月底出台的银监会8号文,明确将非标资产做了定义: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券、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型融资等。 非标资产的业务形式有:银信合作、票据双买断、同业代付、信托受益权转让、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偿付、银证合作。 2009年之前,长期贷款卖出回购的银信合作就已经存在:先将资产卖给信托以后用理财资金回购,信托扮演通道的角色,资产凭借这个通道一来一回,表内变表外; 2009年,银监会发了【银监发[2009]11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理财资金用于投资于本行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 紧接着又发了【银监发[2009]113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直接叫停了卖出回购银信合作; 2010【银监发〔2010〕72号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表外转表内,记拨备(拨备,是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和银行资产损失准备); 2010年,银行直接用理财资金直接买信贷资产实现表内转表外,但是很快【银监会规范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10]102号】出台,明确了“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2010年末2011年初,4万亿刺激到了头,银行开始收银根,房地产、铁公机、城建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策略及方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策略及方法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在合理成本内及时获取充足资金,以满足到期债务、支付义务和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然而,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业务模式和资金来源的变化,一些银行出现了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流动性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大和流动性风险隐患增加等问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和方法: 一、现金流缺口管理:这是将表内表外业务中或有资产和负债可能产生的现金流按照一定假设条件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累计净额,从而对现金流期限错配进行控制和管理。缺口管理主要分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 二、流动性限额管理:这主要包括指标限额和流动性资产储备限额。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涵盖了现金流指标、资产负债期限缺口指标、集中度指标等,常见指标包括累计现金流缺口

比例、累计最大现金流缺口、流动性比例、贷存比、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核心存款比例和杠杆率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行业务特征定制部分流动性管理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设置相应限额,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 三、日间流动性头寸管理:这是指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通过掌握资产和负债的情况,及时调整资金头寸,保持流动性的稳定,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市场波动。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通过现金流缺口管理、流动性限额管理和日间流动性头寸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降低流动性风险,保障银行的稳健经营。

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 办法》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12.02 •【分类】法规、规章解读 正文 中国银保监会制定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适应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中国银保监会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1〕31号,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2011年3月,原银监会发布《指引》,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了规范。近年来,随着表外业务快速发展,《指引》已难以适应表外业务的监管与管理需要,亟待更新和完善。为规范表外业务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管理部门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针对各类具体表外业务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监管制度规定,涵盖了传统表外、理财、代理代销等各类业务。《办法》是在系统梳理已有制度规则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表外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的统领性、综合性规范。《办法》扩展了表外业务定义范围,增加了新兴表外业务类型,构建了全面、统一的表外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理顺了各类表外业务的风险本质、法律

关系和对应管理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规范发展表外业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办法》共六章47条,包括总则、治理架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监督管理及附则等部分,强调商业银行按照全覆盖、分类管理和风险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管理,规范开展表外业务,并加强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 - 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进行监管。中国银监会应当督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3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3号——商 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5.23 •【文号】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8年第3号 •【施行日期】2018.07.01 •【效力等级】部门规章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 正文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2018年第3号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已经原中国银监会2017年第15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 主席:郭树清 2018年5月23日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

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和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有可能引起损益变动的业务。 第四条根据表外业务特征和法律关系,表外业务分为担保承诺类、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中介服务类、其他类等。担保承诺类业务包括担保、承诺等按照约定承担偿付责任或提供信用服务的业务。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第三方承担偿还责任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银行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信用风险仍由银行承担的销售与购买协议等。承诺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诺等。 代理投融资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按照约定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但不承担代偿责任、不承诺投资回报的表外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委托贷款、委托投资、代客理财、代理交易、代理发行和承销债券等。

中介服务类业务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委托,提供中介服务、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代理收付、代理代销、财务顾问、资产托管、各类保管业务等。 其他类表外业务是指上述业务种类之外的其他表外业务。 第五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应当遵循以下原 则: (一)管理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对表外业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覆盖表外业务所包含的各类风险。 (二)分类管理原则。商业银行应当区分自营业务与代理业务,根据不同表外业务的性质和承担的风险种类,实行分类管理。 (三)风险为本原则。商业银行开办表外业务,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合规优先的理念,并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业务进行管理。 第二章治理架构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表外业务管理的治理架构。 董事会对表外业务的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负责制定表外业务的发展战略,审批重要的业务管理、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等。 高级管理层承担表外业务的经营管理责任,负责执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 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合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 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 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 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 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 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

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结 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 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 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份职责。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知识含义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知识含义 首先,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信托业务。信托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将委托人的资金或财产进行管理、投资和运营的一种金融业务。信托业务可以提供各类产品,如信托贷款、信托投资、信托保险等。通过信托业务,银行可以将闲置的资金进行有 效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信托业务还可以为客户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满足客 户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包括保险业务。保险业务是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的 业务,主要包括人寿保险、财产险等。通过开展保险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提供风险保障和 风险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同时,保险业务能够为银行带来稳定的收入,并且可以利用银行的客户资源和渠道优势,拓展保险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另外,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包括证券业务。证券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参与 证券交易、发行证券等方式获得的收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证券业务提供股票基金、债券 基金等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同时,证券业务也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投资收益 和手续费收入,提高银行的利润水平。 最后,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包括投资业务。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购买投资性房地产、股权、债权等资产,以获取长期经济利益的一种业务。通过投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将闲 置的资金进行有效配置,获取更高的收益。同时,投资业务还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风险分 散的机会,减少银行的风险敞口。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对于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商业 银行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利润水平,并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多样化的金融 服务。然而,表外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保持业务的稳健运营。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确保业务发展符合法律法规,并 且不会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在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管理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以下 几个方面: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和信息披露。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表外业务时,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表外业务的特点是高风险、 高收益,商业银行需要具备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能力。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全面理解 和评估表外业务的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建立 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分类、分析和监测系统,以及风险报告和风险控制指标等。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风险管理岗位,配备专业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最后,商业 银行需要及时应对表外业务风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防范风险扩大化。 其次,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管理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合规管理。商业银行是金融 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开展表外业务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表 外业务前,应进行合规性评估,明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并建立合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合规监测机制,确保表外业务的合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频繁的汇率和利率波动、金融行业发展自由化、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等复杂的经营状况变化,商业银行提供的表外业务服务种类开始迅速地增多,业务量也不断扩大。随着金融业务表外化的不断发展,其已经同资本证券化、银行经营国际化一起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开展金融业务的一大方向。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在降低和规避某些风险同时,又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过度发展给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带来隐患。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日益成为金融界关注的焦点。 二、表外业务概述 表外业务指不被记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只可能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附注内反映的各类交易活动。在这里“可能”包含的意思是并不是全部的表外业务都会反映在财务报表附注内。所以,表外业务存在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的区别。 狭义上的表外业务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依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的金额变动,但会构成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各类交易活动。这些交易活动虽不被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在一定的条件达到时会转化为表内业务,与表内资产和负债项目密切相关,需要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加以反应,方便银行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解和管理。 广义上的表外业务指所有不被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管理活动,包含狭义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一般不影响表内业务的具体质量,仅给商业银行创造服务性质的收入。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按照具体业务的性质,大体可分为四类:与贸易有关的结算、支付、融资等各类贸易融通类业务;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运用商誉来取得收入的金融保证类业务;中介服务类业务。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2.12.09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提升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能力,中国银保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发送至:**************.cn。 二、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甲15号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100033),并请在信封上注明“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字样。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1月9日。

中国银保监会 2022年12月9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国别风险可能由一国或地区经济状况恶化、政治和社会动荡、资产被国有化或被征用、政府拒付对外债务、外汇管制或货币贬值等情况引发。 国别风险的主要类型包括转移风险、主权风险、传染风险、货币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以及间接国别风险(详见附件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是来自银行部的风险,即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的亏损或者资金损失的可能性; 二是来自银行外部客户的风险,主要由于客户间接的资金需求过大,客户的资金需求占 银行贷款的比重大,一旦客户的经营过失或者发生不可预见的事件,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 造成损失或者发生亏损。 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款吸取和发放贷款如,借款人一旦浮现违约现象, 贷款无法按期或者如数归还,客户的行为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 行的主要风险,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严重的影响,是各商业银行重点防的风险之一。 由于市场因子(如汇率、利率、股指、物价的)变化而导致金融资产收益 的不确定性。在银行经营、投资过程中由,于以上市场因素影响,带来了其持有的金融工具交 易价格的波动,从而可能为银行带来资产上的损失。市场风险具体又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 率风险和股权资产波动的风险。 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 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 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所)存在的差异。 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 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 , 当利率上升时 ,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 定 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 ,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 降低。 . z

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斜率形态发生变化即,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挪移 ,对银行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 ,也称为利率期限构造变 化风险。例如,假设以五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 10 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发展保值, 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挪移发展了保值,但该 10 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根抵风险,是另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 ,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 , 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 ,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 ,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 重新定价一次 , 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 "虽然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由,于利率敏感性负债与利率敏感性资产的重新定价期限彻底一样而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彻底相关,变化不同步,仍然会使该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期权性风险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普通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者以*种方式改变*一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 , 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 ,如场(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中,如债券或者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归还等选择性条款。普通而言,期权和期权性条款都是在对买方有利而对卖方不利时执行因,此,此类期权性工具因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而会给卖方带来风险。比方,假设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者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 款,从而对银行产. z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依据境内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本办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本行董事会要求关注的其他风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 -1-

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项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担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内,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内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分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内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范集中风险。严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国家、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实现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 本行统一管理全行的流动性,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体系,-2-

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为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依据境外有关监管指引、本行"章程",并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历做法,特制定本方法。 本方法所称风险,是指对本行实现既定目标可能产 生影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可能带来损失也可能带来收 益。本方法主要关注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一〕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或者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 行义务从而使本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 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行表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 险。 〔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者有问题的部程序、员工 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 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本行无法以合理的本钱及时筹集 到客户和交易对手当前和未来所需资金而对本行经营所产生的 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本行还关注外部监管部门或者本行董事会要 求关注的其他风险。 本方法所称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本行董事会、高级管 . z.

理层和全行员工各自履行相应职责,有效控制涵盖全行各个业务层次的全部风险,进而为本行各工程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第四条本行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收益与风险匹配 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发展风险管理决策,必须考虑承当的风险是在本行的风险容忍度以,并有预期的收益覆盖风险,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或者符合本行的经营目标。 〔二〕部制衡与效率兼顾 本行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部门、各级机构和各层级风险管理人员的具体权责,实行前中后台职能相对别离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境外分支机构和全体员工之间要有效沟通与协调,优化管理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风险分散 本行实现信用风险敞口在、地区、行业、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防集中风险。格遵循监管标准,审慎核定单一客户和关联客户授信额度,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集中度。 本行实现市场风险敞口在、地区、市场、产品、期限和币种等维度上的适度分散,并采用适当的式实现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 本行统一管理全行的流动性,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藏体-2-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视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10号〕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已经2004年12月16日中国银行业监视管理委员会第30次主席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主席刘明康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第一章总如此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视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 第四条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平安、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当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展有机结合。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视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水平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监视管理。银监会应当催促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当的各类市场风险。 第二章市场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如下根本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二〕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完善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