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谈语用学新解》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唐迪尔(DonalC.Doer)

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书中介绍了一种新的翻译学视角,即语

用学,用以解决翻译时所面临的语言学问题。在《谈语用学新解》出版之后,翻译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新方向。书中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改变了以往翻译学中对语言的看法,强调了翻译时要考虑原文的语气、语境,以及认知心理因素影响,并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使翻译技术更加精准。

二、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是一种从语言行为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的实际使用方式,以此来解决语言问题的学科。在翻译中,语用学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指导,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从各种功能上把握译文的内容与表达。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语用学理论有助于翻译者从语言行为的角度深刻理解原文的内

容和意图,把握原文的上下文环境,以及发言者的意图、情感以及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原文。

2.多种翻译技术的运用

语用学理论使翻译者更加注重原文内容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翻译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多义翻译技巧、等义翻译技巧、多重语境翻译技巧等。

三、《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1.从理论上改变了翻译学

《谈语用学新解》发表后,改变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抽象的语言学视角转向了实践中翻译者接受原文和编写译文时所表现出的

技能,强调了要考虑原文的语气、语境,以及认知心理因素得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使翻译变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2.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

《谈语用学新解》对对翻译者的翻译技术的认知也有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原文的内容与表达,从而使翻译技术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被广泛应用

《谈语用学新解》所提出的语用学理论在国内外翻译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有效的实践,成为国内外翻译实践和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四、总结

《谈语用学新解》是一本重要的翻译学著作,出现后,翻译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提出的语用学理论改变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翻译变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对于翻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 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 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 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 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

浅谈语境顺应下的文化翻译 【摘要】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语境顺应对文化翻译的影响,力在把语境关系动态顺应论借鉴到文化翻译中,用来指导翻译实践。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翻译中最大的难题。译文语言的选择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作出动态的顺应,从而对大限度地满足文化翻译的需要。 【关键词】语境顺应;文化翻译 0引言 顺应论是比利时学者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变异性或多样性;商讨性;顺应性。维索尔伦从四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规律进行了描述:语境关系顺应、结构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意识突显。概括地讲,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使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策略选择过程。 根据顺应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离不开语言载体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所以,译文的语言选择也应该是做出顺应的动态过程,这种顺应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语境而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 1文化语境与语境顺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因此,人们需要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 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表明了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翻译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向译语读者传达原文的所有可能意义,文化语境影响词义的选择,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顺应论强调人们选择语言过程中应动态地顺应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变化。 2动态对等与深层文化语境顺应 Nida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问题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他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因为形式很可能隐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他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语言形式,而是要将句子深层结构的意义表达出来,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向译文读者传达其文化内涵。 2.1民族文化的动态顺应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本质特征的文化。要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顺应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典籍英译,译者在处理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文化信息时,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如直译加注或增译或释译等传递特有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以实现译文对汉语民族文化的动态顺应。 《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与林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仍送至贾

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它具有很高的 文化和语言层次的要求。在翻译实践中,语用学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非 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也可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本文将探讨 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指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其研究的重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和社会文化背景。换言之,语用学探讨的是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特定 的交际目的,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中的要求来使用语言。 语用学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更 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 内涵。 语用学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理解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转换语言风格,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英语中,一些俚语和口语表达方式可以基于文化和地区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通过语用学的研究,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处理。

意图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翻译商业文件时,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了解原文的具体背景和工作目的。通过识别这些目的,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内涵。 注重语言效果 语用学也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和设计高效和有效的翻译风格和语言结构,从而达到更好的语言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翻译广告文本时,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确定最佳的语言结构和词汇选择,以在目标语言中实现最佳的广告效果。 结论 总之,在翻译实践中,语用学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还有助于实现更好的语言效果和质量。因此,我们建议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帮助。

浅谈语言学对翻译学科的影响

浅谈语言学对翻译学科的影响 语言学对翻译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翻译理论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一、对翻译管理的影响 1、通过理解细节来提高翻译质量。 通过调研语言变化,有助于翻译实践。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 解语言,而翻译就是理解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语言学的理论分析 可以帮助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找到精准的词语,更好地 //////////////////////////////////////////////////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风格,从而有效 改善翻译质量。 2、加强多种语言的理性比较以及理解。 语言学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规则,从而更好地实现多语言之间的有效沟通。翻译实践过程中,语言学的 理论知识可以协助我们依据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异同之处,选择合适 的表达,达到最高翻译质量。 二、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1、科学化的翻译方法。 语言学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科学性手段,包括 translationese、bilingual corpora、term 学习等,这些手段可以帮助翻译者快速准确地进行翻译 实践。

2、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学也可以为翻译课程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提高语言能力,如熟练运用句法、词汇和修辞,切忌形式主义,紧抓实质,突出文意。 三、对研究领域的影响 1、源语与目的语的研究。 语言学的理论能够从结构性、形式性、功能性和语用性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源语样式和目的语样式的形成及其互动过程,为探究翻译性话语的分析和比较提供有力的研究依据。 2、多语翻分析。 多语翻译则是就原作进行多个版本的翻译,为研究多种语言之间在不同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比较原作与多译本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模式提供了有效标杆。而语言学理论也可以为这一语用性研究提供有效指导。 总而言之,语言学与翻译学对对方都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翻译理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言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特征,更仔细地把握翻译规则,形成正确的翻译理论,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交流语言。在各个领域, 人们都需要进行英语翻译,以便和各国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但是,英语翻译中存在一些语用学问题,可能导致翻译流畅度和准确度的下降。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语用学概念简介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语用学研究 的对象包括语言的意义、语境、话语行为、语用规则等等。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译者和源语言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而进行更准确流畅的翻译。 二、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1. 语境 语境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出现的环境。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单词的正确 意义,因为可能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源语言中单词、短语、句子的实际语境,避免翻译错误。同时,也需要在翻译中加入必要的语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 比如,源语言中出现了“sea”的单词,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提示,那么它可能代表海,也可能代表C国的一个购物中心。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把“sea”翻译成正确的汉语意思。 2. 文化背景 在语用学中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和交际方 式都有不同的影响。在英语翻译中,如果不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极易给翻译造成影响。对于某些语言中的成语,语用规则和习惯用法,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例如,在英语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个短语表示的是一个尽管显而易见 但没人想提的问题。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成语,当然就涉及到翻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转换句子结构,并用语言文化背景更为熟悉的成语或形容词来替换这句话。 3. 合适的展现方式 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还涉及展现方式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源语言翻译 成目标语言,必须结合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和译者自身的理解,采用合适的展现方式。 比如,在德语中,有一种叫做“Kaufrausch”的词,它表示突然间进入购物狂欢 状态。直译成中文会让读者感到生疏和不自然,译者可以根据文化背景运用“血拼”等类似的本土化词汇或类似化解释。 4. 礼貌性 在翻译中,礼貌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日常交流中采用不同的语 言以体现谦卑、礼貌的态度,而在英语翻译中也需要做类似的工作。例如,当我们翻译一些网上购物评论或游戏中的互动,就需要格外注意礼貌性的问题。 比如,在翻译一篇用户评论时,如果对于一些内在缺陷过多的产品,直接表达 负面评价可能会引起卖家或某些买家的反感,但使用委婉的措辞可以保证可读性和礼貌性。同样,设计广告或者产品文案时的口吻也是需要考虑到这点。 三、结语 总之,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极为重要,不仅影响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而且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社交礼仪等方方面面,需要翻译者具备充分的语境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唯有这样,翻译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一、引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 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

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因此,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至关重要。 三、语用翻译 近十年来语用学与翻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至出现了“语用翻译”这样一种翻译新论。 由Leo Hickey 主编的论文集《翻译语用学》(1988),收集了13 位作者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文章,包括言外功能、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前提等,几乎囊括了语用学的所有方面。文中,他们涉及到的翻译问题包括原文译文的意图及达到的手段;译者如何与读者合作,跨文化差异与克服的途径;翻译中的礼貌与关联,等等。 1. 语用翻译观的基础。语用翻译观的基础是把翻译看作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中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

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谈语用学新解》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唐迪尔(DonalC.Doer) 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书中介绍了一种新的翻译学视角,即语 用学,用以解决翻译时所面临的语言学问题。在《谈语用学新解》出版之后,翻译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新方向。书中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改变了以往翻译学中对语言的看法,强调了翻译时要考虑原文的语气、语境,以及认知心理因素影响,并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使翻译技术更加精准。 二、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是一种从语言行为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的实际使用方式,以此来解决语言问题的学科。在翻译中,语用学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指导,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从各种功能上把握译文的内容与表达。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语用学理论有助于翻译者从语言行为的角度深刻理解原文的内 容和意图,把握原文的上下文环境,以及发言者的意图、情感以及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原文。 2.多种翻译技术的运用 语用学理论使翻译者更加注重原文内容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翻译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多义翻译技巧、等义翻译技巧、多重语境翻译技巧等。 三、《谈语用学新解》对翻译的影响

1.从理论上改变了翻译学 《谈语用学新解》发表后,改变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从抽象的语言学视角转向了实践中翻译者接受原文和编写译文时所表现出的 技能,强调了要考虑原文的语气、语境,以及认知心理因素得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使翻译变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2.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 《谈语用学新解》对对翻译者的翻译技术的认知也有重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注重原文的内容与表达,从而使翻译技术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3.被广泛应用 《谈语用学新解》所提出的语用学理论在国内外翻译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有效的实践,成为国内外翻译实践和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四、总结 《谈语用学新解》是一本重要的翻译学著作,出现后,翻译学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提出的语用学理论改变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推动了翻译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翻译变得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对于翻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从语用学顺应论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技巧作者:陈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7期 摘; 要:电影片名是特殊的文体语言,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帮助受众提高审美能力的语用功能。电影片名是一种目的性强的特殊文本,其翻译是一种文化翻译,从语用学角度,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语用顺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电影片名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1 许多学者从文化差异等视角对电影片名翻译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指导电影片名翻译工作。电影要体現其商业价值。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具有艺术欣赏性,具有美学功能与使役功能。现阶段进口电影片名翻译十分混乱,港台地区与各大视频网站有其独特的译名,本文从语境顺应与商业顺应方面对进口电影片名翻译进行了探讨。 一、顺应理论阐释 Verchueren 在1999年新作《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与顺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Verchueren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与文化的角度对语用行为的纵观。语言的选择是根据不同心理意识程度做出某种顺应。从动态顺应中的意识凸显程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完成语用描写。 顺应的语境成分社交世界指交际双方的遗存关系,平等关系等方面。Verchueren认为语境是随着交际过程复杂不断更新[1]。 语言结构顺应主要体现在语言、语体的选择,话语语段的选择及话语建构成分的选择。动态顺应是Verchueren语用学综观理论的核心,说话人需要顺应的语境因素是语句山下文。语境关系的动态顺应特征能动态解释交际双方语言选择中的顺应作用。 意识凸显程度指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及语言顺应时的意识凸显程度,其认知心理涉及感知,计划。由社会心理决定。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顺应 1.与文化语境的顺应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_1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论文摘要:翻译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即语句,也就是语言单位的运用价值。翻译者首先要认识原文的语用意义,才能应用译语深入表达原意。因此,讨论语用意义对研究翻译理论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用意义——语境意 义和文化意义,以及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意义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语用学研究语言和语用者即人的关系。它所关心的是运用句子的目的以及在特定 环境下句子作为语句运用得是否得体。[1]语用学将语言单位和在某一特定交际环境 下的语用者联系起来,语用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语义学把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看作是孤立的,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语言使用者和接受者。一个句子的语义意义就是该句的命题内容,它独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是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

东西。因此,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意义的,但是语用意义和语义意义却有较大的区别。 二、翻译中的语用意义 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将语用意义分为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两类。 1.语境意义 语境“研究语句之外的语用的和非语 言的特征,这些特征跟非语言活动中所用语句的意义的表达有高度潜在关系”。语境不能被看作语言或语言学层次上的东西,它是语言活动描写的一个方面。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境包括领域、格调和方式三个方面。领域指出正在进行的活动,格调指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方式指表达形式。语义意义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过滤,传递其语用意义。[2]语境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比如:“Yes?”这句话在 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在商店里,它可以表示“Can I help you?”在电话里,它可以表示“Whom do you want?”在教室里,可以表示“What’s the

英汉翻译中对语言结构对象的选择与顺应

英汉翻译中对语言结构对象的选择与顺应 【摘要】维索尔伦1999年创新性地提出了语用综观论下的顺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以交际为目的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从而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以这一理论为基础,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不断选择的过程,并以对语言结构对象的选择和顺应为研究重点,总结出一种全新的翻译模式。 【关键词】语言结构对象;选择与顺应;翻译模式 一、引言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于1999年提出一种全新的语用学理论,他认为使用语言就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一理论不单单适用于语用学研究领域,对翻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更为复杂的、涉及双语之间转换的选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根据语言内部或外部原因. 要有意识地做出变异,按照高度灵活的原则从可选择的译文中进行协商,从而得出顺应原文效果的译文。 二、顺应论与英汉翻译 在维索尔伦看来,选择发生的原因是语言有三个特性: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语言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范围;协商性"使选择的进行不按机械方式,也不按严格的

形式——功能关系,而根据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原则和策略”U.CHI)进行;顺应性是核心,它"使人们得以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选择项中进行可协商的语言选择,以便逼近交际需要而达到满意的位点"DECHI。"顺应性又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语境关系顺应,包括交际语境中任何一个和语言选择相顺应的要素;二是语言结构顺应,是指选择过程可以发生在任意语言层面上;三是顺应的动态性,即顺应在交际过程中发生;四是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即顺应的状态。" 顺应性同样也是翻译活动中的核心。从宏观方面来说,翻译必须顺应多层次、多维度的翻译目的,这一层面译者的意识突显性较强;从微观方面来说,翻译过程受到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译者的意识突显性较弱,因而规约性更强。考虑到这一因素,本文就以语言内部因素为突破口,探究英汉翻译中对结构对象的选择和顺应,从而为翻译提供一个全新的模式。由于语言选择过程是在表现出某种变异性的所有结构层面上展开的,所以要研究翻译的选择顺应过程要从具体的结构对象入手。 三、结构对象的选择与顺应 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将顺应性结构对象分为四部分:语音、词汇、命题和句子、超句单位。研究英汉翻译中结构对象的选择和顺应可以体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交际活动的语言核心特征,以下就对这些核心特征分别进行阐释。 (一)语音层面的选择和顺应

语境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语境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作者:刘珍春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 【摘要】语境理论由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提出。广义而言,语境理论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种语境都对翻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语境理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翻译 语境理论最先由波兰人类学家马里诺斯基(Malinowski)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认为“在一种原始的语言里面,任何一个单独词的意思都高度依赖于文章;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划桨,这句话需要知道整个的话语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和语言表达无关,词语出现的语境不能被忽略。”这些表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在决定单个词意思的重要性。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弗斯(John Firth)继承和发展了马里诺斯基的思想,指出任何话语语境应该包括下面五个部分:音位学语境、形态学语境、词汇语境、句子语境和情景语境。前面四个部分都术语语言语境。根据弗斯(1991)的定义,情景语境包含参与者相关的特点,涉及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相关主题和语言行为的影响。弗斯也提出,语境应该不仅包括语言,也应包括面部表情、动作,交流过程中在场的所有人及当时的环境。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提出了语域这一概念,语域即词的语法结构和构成,他进一步发展了情景语境。他认为构成特定语境的三个维度是语域、语旨和语式。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域指“现在发生的事情,事情发生的社会行为本质,参与者从事的事情,在此之中,语言人物是最核心的部分。” 语旨指“谁在参与,参与者的本质,他们的地位和角色。” 语式指“语言的哪一部分在起作用,参与者期待在哪种语境中语言为他们做什么。”实际上,语式是关于语言活动的媒介,包括修辞手法。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知道语境可以影响词语的意思。语境的改变会不可避免的导致词意的改变。菲尔莫尔(Fillmore)提出“我发现无论何时我注意语境中的句子,马上我会问自己如果语境发生些许变化,会有什么影响。”翻译中,词意是首先要考虑的,词意的变化会随之影响翻译。 语言语境的变化会导致词意的改变,例如,下面这个句子“The bank is rich.”,我们不能确定句中‘bank’的意思,所以可以翻译成“这家银行很有钱”或“这条河很富足”。但是,如果后面还有一句,‘many people deposit their money in it’,就能够确定“bank”一词的意思。下面的话语中,同样是“什么东西”,但是它的意思却随着后面句子的意思而改变。如果后面的句子是“小明好奇地问小华”,那么“什么东西”则翻译成“What is this?”;如果后面的句子是“小明生气骂道”,翻译则可能是“he/ she is nobody.”。翻译截然不同。 词意也会随情景语境的变化而改变,看下面句子:“Jeremy, light!”这句话的理解会随语境改变而改变,如果,话语是发生在睡觉的时候,说话者的意思很可能是“Jeremy, turn off the

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作者:罗净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1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基于语用学的翻译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和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翻译研究三个角度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发展。文章旨在说明,面对其他翻译研究途径的挑战,语言学途径的译学研究进行了自我反省和调整,仍展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性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latest developments of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1990s. It mainly covers translations studies based on pragma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e point the paper intends to make is that the linguistic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are still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Key words】pragmatic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ranslation studies 【作者簡介】罗净(1993.0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文华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起,大批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进入我国,为国内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近十几年来,随着其他研究视角的开拓,该途径的讨论逐渐减少,甚至还伴有批评之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颇多。首先,20世纪中期翻译语言学派的研究确实存在一些缺陷。蒙娜·贝克指出,“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起初眼界是比较狭窄的,目光局限于句子以下的单位……还倾向于认为意义和‘现实’能够从语言中分割出来,然后在翻译过程中完整无缺地进行转换”。因而,很多学者尤其是从文化途径研究翻译的学者对此类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翻译的语言学派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活动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操纵翻译的权力等因素。翻译文化学派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他们对语言学派的批评也似乎一针见血,学者也渐渐被这种研究方式吸引。其次,国内对最新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关注较少。人们的印象还是停留于奈达、纽马克等人所持的传统语言学派的观点。但实际上已经有些学者开始将语言学科的新兴研究方向如语用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引入翻译研究,试图超越早期语言学派那种封闭静止的研究方法。

试析论语义学对翻译的影响

试析论语义学对翻译的影响 语义学(semantics),顾名思义,是研究词语意义的科学。而在翻译中为了将源语从意义、风格、文体等方面较好地再现于目的语,第一步就是真正的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各方面的意义:而“语义学的所有东西都与翻译理论有关”(Newmark,1982):其研究已经为我们指出了用语义学指导翻译的几个途径:从语义特征、词义类型、歧义分析等方面分析源语,评价目的语。 1 利奇的词义的七种类型 1.1 词汇意义即概念意义 词汇意义即词典意义。根据其在汉语中的对应程度,大概有下面几种情况。 (1)英语词汇意义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基本对应的词来表达。这些词有一个普遍的特征,即为专用名词,术语、或者日常所见的词。 比如:apple 苹果 language 语言 (2)词汇意义上只有部分对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比如:aunt 阿姨、姑妈 evening 傍晚、晚上 (3)新出现的事物,或者以前在英语或者汉语中没有出现的新词,主要通过音译来交流的词。 比如:豆腐:toufu (4)一词多义的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个时候应该从其诸多意义中,进行选取,避免歧义产生。如:She is very fair.第一种意思为:她很美丽。第二种意思是:她很公正。 (5)词义的转移现象。 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词的意义也在发生变化。许多词在涵义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又产生了新的涵义。

如:gay这个词有快乐的、高兴的意思。但是在近代的发展中,渐渐发生了词义的转移变成了同性恋的意思。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 1.2 内涵意义 利奇认为,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这就是说,内涵意义是附加在理性意义之上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附属性,而且会经常随着社会、时代而发生变化。社会、阶层、集团乃至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填上附加的意义。内涵意义包括所指事物的“公认特性”过去居于支配地位的男子喜欢把“软弱”、“感情用事”等形容词加在女性的身上,也喜欢把女性母性的一面表现出来,可见内涵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此的内涵意义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传达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 例如:英语中love一词,其内涵意义在不同的句子中有所差异。 (1)love is sweet;(2)love is color blind; (3)love is quiet.这几个句子中的“人生”,分别蕴含了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和看法。 1.3 风格意义和感情意义 风格意义是有使用场合的不同而表达出的不同意义。感情意义是关于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意义。在翻译的实践中,我们需要抓住原文的风格特点,区分正式的、文学的、口语的等一系列风格的差异。在鉴别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再选择恰当的用词。英语词汇还具有表情的功能。一个人的措辞可以表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感情和立场。那么在翻译中应慎重的加以辨析,掌握其确切意义,将内容、感情等用贴切、流畅的汉语表达出来。 如:“How much did you suffer?” “Plenty”, the old man said.(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这里plenty按字面讲,完全可以译为“很多”、“不少”。然而这些译文都不能体现老人饱经风霜的凄苦之情,因而译为“一言难尽”则更恰如其分体现老人此刻的心情。 1.4 联想意义和搭配意义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doc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一、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1.关于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尚未定性的学科,它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公认的分析步骤和分析方法(见黄国文1988:7,Hatch 1992:1,Schiffrin 1994:1)。 进行语篇分析有多种方法。美国著名语篇分析学者斯夫术(D.Schiffrin)在《语篇分析途径》(Approaches to Discourse。1994)一书中介绍了六种可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互动社会语言学(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交际文化学(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语用学(pragmatic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变异分析(variation analysis)。 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1985/1994)一书的前言中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的理论框架成了很多中外学者研究语言的工具,我国有很多语篇分析学者都是韩礼德的理论的支持者和应用者,如胡壮麟、朱永生、黄国文等。 不少学者认为,系统功能语法是一种比其他理论更适合于语篇分析的理论。在翻译研究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分析和研究的框架,因为功能语言学的最大关注点与翻译的目的一样,都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功地把韩礼德的语篇分析思想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著作有:《语篇与译者》(Hatim&Mason,1990)、《翻译与翻译过程:理论与实践》》(Bell,1991)、《换言之:翻译教程》(Baker,1992)、《译者即交际者》(Hatim&Mason,1997)、《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语篇语言学》(Hatim,1997)以及《再论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House,1997)。 2.关于语言功能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同时,语言又是一个用于交际的系统,可以运用不同的代码形式来指称具体的和抽象的东西,并可创造具有交际价值的信号。语言可以用来(1)描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2)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3)组织信息。这三种纯理功能分别属于韩礼德所说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功能”(也称为“谋篇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见Halliday,1994)。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包括感情、信息、思想等),语言的这种功能在功能语法中称为“经验功能”,韩礼德(1985,1994)在论述语言纯理功能时,认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一起构成了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指人们使用语言来表现、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或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其方法是使用各种称谓、语气、措辞方式;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核心,它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从而使得说话人创造与情景一致或相称的语篇。 3.什么是语篇? 韩礼德(1989)以社会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语篇是在某个语境中起作用的语言”(Halliday&Hasan 1989:10)。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因此,严格地说,语篇和句子之间不存在着大小高低的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见黄国文2001:5—6)。一个语篇必须是逻辑连贯并意义完整,因此,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 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 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 ”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

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 。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 (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 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 (古代)“ 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 和“现代” 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 常将英语的“ 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 metaphysics ”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思臆想,这层贬义是英语中没有的,因而此概念的汉语文化内涵大于英语文化内涵。 (3)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和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内涵不同。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2019年文档资料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一、引言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rren(2000)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了“语言顺应理论”,为语用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宋志平(2004)指出,广告的翻译属于语用语言的等效翻译,强调译文的效果,而顺应理论为实现最佳的译文效果提供了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本文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阐述了在广告翻译中如何利用这一理论,促进中英广告的最佳互译,实现广告的终极目的。 二、顺应理论基本内容 Versehueren(2000)出了顺应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的选择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 础上进行”;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这三个特征实质上描述了一个翻译过程,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翻译模式。其中,变异性是前提,商讨性是方法,顺应性是最终的结果。因此在成功的交际中,一切语言的选择都是以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为前提,是译者顺应定位读者交际语境的结果。 三、广告翻译的语言特点 广告翻译在遵循翻译原则的同时还需兼顾其独特的标准和

特点。首先,体裁层面,广告翻译更强调语言的措辞和原创性。第二,句式层面,句式比较简短而有说服力,更多使用主动句。第三,词汇层面,词汇或是口语化或读者耳熟能详或是新生词汇。从其特点可知,广告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运用各种语言手段让读者接受广告译文,并对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使商品生产商受益。 四、语用顺应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Verschueren(2000)提出的语用顺应论指出语言的选择与使用过程实质是一种动态顺应过程。以语用顺应论为基础广告的翻译应做到两方面的顺应:语言内顺应和语言外顺应。本文通过分析具体的广告实例,从这两个角度来阐释广告翻译是如何运用语用顺应论来实现自身的功能。 (一)广告翻译中的语内顺应 广告翻译要想达到其终极目的,首要的任务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语言结构上的动态顺应。本文从三个层面结合广告实例来分析广告翻译中的语内顺应。 第一,词汇层面;以中英广告翻译为例,汉语的广告词汇倾向于意义的表达,惯用四字成语和习语等,以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英语的广告词汇通常以评论性、描述性的形容词为主,强调简单准确。所以译者应考虑目标语词汇的特点,以符合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以Rejoice广告语为例, “StartAhead ”(Rejoice)被译成“成功之路,从头开始”(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