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

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

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

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

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

哲学家舍尔( J.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和美国哲学家格赖斯(P. Grice) 的会话合作原则( Co- operative Principle) 是近三十年来语用学的三大主要发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 当一个人说话时, 他的话语同时包含着三种行为: 即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 和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act) 。而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中心。舍尔进一步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指出言外行为由言外示力( illocutionary force) 与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两部分构成。格赖斯认为合作原则是会话各方都必须遵守的总原则, 它包括质( quality) 、量( quantity) 、关系( relation)与方式( manner) 四条准则。对这四条准则的违背, 则会产生被格赖斯称作的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语用学自70 年代兴起以来, 已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成熟的、相对独立的领域。它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使用和理解语言, 即研究发话人利

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翻译是一种用流畅的目的语将原文再现的活动。成功的翻译应让目的语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因此,在翻译实践中,也不能绕开语境和语言的使用者因素。译者是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桥梁。离开具体的语境,很难让读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因而也达不到翻译的目的。语用学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语境与语言的使用者因素都是两者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语用学的翻译观就是一种纳入了语境和语言使用者这两大因素的翻译等效理论。在翻泽实践中,它既能指导译者理解原文,也能指导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想要表达的意义。翻译过程中主要涉及四个要素,即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文作者及译文读者。而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有着双重身份,译者既是原文读者,又是译文作者。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起着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桥梁作用。翻译并不仅仅是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语际转换。原语中原文作者要表达的信息很可能在语言之外,即言外之意。仅仅局限在静态的语义层面,译者就很难将原文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把握原文的动态意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形成语用意识。

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

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

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 特别是语用学的迅速发展,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

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

的交流

语用学理论对翻译学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语境、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等方面。语用学的翻译观认为, 一部完美的翻译作品应尽可能在词法, 语义, 语用三个层次实现等值转换, 以再现原作的意图。翻译的过程也不再被认为仅仅是对文本进行解码- 编码, 而是一种语际交际与信息交流的动态过程。译者作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 再通过译文将此意图明示给译文读者,

满足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 实现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

3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3.1 语用学翻译研究的由来及现状

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学者有Hatim和Mason以及Gutt。Hatim 和Mason [1] 在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1990)一书中所提到的中心思想是:语篇作为“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功能”,是“为了对某一特定环境作出反映,并因此达到一个整体的修辞目的”;而Gutt[2]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中明确提出了关联论翻译观,由于这一理论对于翻译交际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自其提出起至今在国内外翻译界的影响较大。由Leo Hickey [3] 主编的学术文集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是语用学翻译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该论文集收录了13 篇文章,包括有关翻译方法的言语行为和言外功能,合作原则与文学翻译,对相关理论在翻译中的思考,礼貌原则与翻译等多方面的内容。该论文集涉及了语用学基本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是对语用学翻译研究所进行的一个全面概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翻译学是一门正在崛起的新兴学科, 其介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边际而又同时具有这三种特征, 其和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都有着一种对话关系。( 韩家权, 2 0 0 4 ) 目前从多学科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学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趋势。从我国翻译学现状来看, 明确地把翻译学与语用学有关问题相结合研究的并不多。就国外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而言,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奠基之作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语用学翻译研究。在俄罗斯语言翻译学中,语用问题作为诸多语言学问题之一而被学者们所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他们主要从语义对应的角度来分析语用意义的传达和翻译的语用意义。三位俄罗斯翻译理论家对翻译中的语用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是巴尔胡达罗夫、科米萨罗夫和什维策尔分,他们的研究涵盖了诸如:语用关系、原文发出者交际意图和译文接受者接受能型、语用意义的传达以及翻译语用学的构成和翻译语用学的研究类型等多个议题,他们三人的翻译语用学思想对于语用学翻译研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中国国内的语用学翻译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旅美学者赵元任,他提出语义要根据语境决定,强调功能和语用对等。如今,国内学者或者运用语用学理论结合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或者借助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的现象进行解释,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看到语用学翻译研究所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将翻译的研究与语用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研究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无论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还是在重大学说的创立上都没有形成气候。

国外典型的语用学翻译观

国外最早用语用学来研究翻译的为哈特姆与梅森( Hatim&Mason) 写的《话语与翻译》。哈特姆与梅森从语境的语用学翻译角度讨论了言语行为与翻译、合作原则与翻译, 同时认为, 译者要根据语境对原语的语义进行推理, 综合考虑译者和读者的不同文化语境、原语与译语的关联、译文与读者的关联程度, 充分挖掘原文的意图, 最后把原文的意图在译语中充分传达出来。但该理论较少涉及实际的翻译操作。

奥·希金( Leohickey) 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从多方面探讨了语用学对翻译实践的制约与影响,如合作原则与文学翻译、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和方式、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礼貌原则、关联原则、新信息与旧信息、前提与指示、时间指示与空间提示、模糊限制语、话语连接词等制约翻译的因素。奥·希金指出, 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同原文之间的语用等值, 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的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等同的理解和感受。

国内典型的语用学翻译观

国内语用学翻译理论研究较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张亚非1987; 何自然1988) 。张亚非指出, 双语翻译要注意原语与译语的语言结构等值、语义等值和语用等值。曾宪才( 1993) 结合语义、语用和翻译阐释了语用翻译观。他认为, 翻译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再现原文的意义。翻译语义就是翻译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联想意义、比喻性意义以及形合意合语用意义中的风格意义、主题意义、突显意义和时代意义。语用意义是翻译的难点, 我们可以采用字面法、变通法和改换法。何自然教授( 1997) 把语用翻译看作一种等效翻译观, 语用等效翻译分为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他的语用翻译观建立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译事是一种包括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译者要重视原文的语境, 寻找最佳关联, 并灵活地运用各种语用策略处理原语与译语的文化差异。钱冠连教授( 1997)的“语用翻译观”认为, 翻译活动中语言使用人被视为“翻译者”, 而翻译者研究应处理混成符号束语境和智力干涉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的语义隐含, 原语的隐含意图必须保留在

译文中; 隐含意图的处理必须依靠语境、附着于人的符号束、智力干涉的帮助与实证, 并在忠实原著或话语的前提下进行翻译创造, 以获得完美的等值翻译。同时我们要注意翻译

中的文化亏损, 以获得翻译的可译性与等值的完美性。此外, 语用翻译还涉及口译与笔译的研究, 包括英汉文化对比语用翻译、跨文化语用翻译、语用等值、语用失误以及翻译模式等。但上述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语用翻译理论与翻译流派。

4语用学翻译观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及指导意义

综观中外翻译史,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理论养分。翻译研究的这种拿来主义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弱点。有利之处是它对任何学科都没有偏见,只要有用,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纳。这样可以避免在理论和实践上走极端,对翻译理论的迅速丰富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利之处在于,各个学科所输入的理论之间互有冲突,不能很好地兼容,导致理论解释上的不一致性。因此,我们对输入的理论要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借来的理论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应用该理论时应该有所选择。翻译研究的现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有待于深化,需要继续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理论输入不仅不会导致目前局面变得更混乱,而只会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或者为加深认识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考方法。们不应该害怕从更多的相关学科引进理论。就已有的译论而言,它们可以划分成三大类(Nida, 1993: 157)。这三类译论包括:(1)语文学类译论,(2)符号学类译论,以及(3)语言学类译论。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翻译、人际交际、跨文化交际、语际语言研究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其理论指导作用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意识。语用学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科学的、微观的语用学分析方法,比如预设、语言礼貌、会话含意、关联理论、话语连贯、语篇结构、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这些课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对于解决翻译中有关语言使用的各种问题都有所帮助,因此都能够被运用到翻译研究与实践之中。语用学不仅给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微观的语言学分析方法,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翻译研究的宏观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和翻译研究的方法论等方面都有借鉴作用。翻译也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的只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始发语和目的语),是一种语际信息交流。我们在这里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语用学是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交际的主体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话语进行表达和理解的动态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注重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其研究对象与语用学一样,同为语言的使用与理解。其差异有二,一是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翻译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但是相关研究表明,

书面语篇也是在动态交际中使用的语言,作者通过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意图示意给作品读者。因此,现代语用学和翻译学均已把书面语篇和口语话语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二是语用学与翻译研究的第二个差异差异,语用学研究的是发话人/作者和听话人/读者之间的二元交际过程,而翻译活动则是一种三元关系,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交际者通过原作和译作进行的交流活动。但是,事实上,翻译活动的三元关系可以看作是两个相承接的二元关系,即原作者和译者间的交流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这两个二元关系既紧密关联,又相对独立,并不影响语用学的应用。综上,这两种差异性并不妨碍语用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相反,语用学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 翻译与语用学的融合将提供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

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表达。要准确地理解,译者不仅要深刻地理解原文在原文语境之下的意义,而且还要通盘考虑语言使用者的因素。而要准确地表达,就要求译者在有扎实译入语功底的同时,也要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文所对应或相似的语境,从而将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读者,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在对日常会话的翻译中,语用学翻译观对其指导意义尤为明显。有的句子若按字面直译,有时会让英语为母语的读者非常费解。比如,汉语中,人们经常见面寒暄:“你吃饭了吗?”若将这句话直译为英语“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则会让英美国家的读者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会误解成说话人有意要请听话人吃饭之意,引起误读。而事实上,“你吃饭了吗”这句话在汉语中大多数情况下仅表示寒暄,并无实际意义。若要其译为英语,简单的译为“Hello”或“Hi”一类打招呼的英文表达既可。当然,如果文中确实是想要表达说话人想向听话人询问是否已经吃过饭的情况就另当别论了。由于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有时,这类情况不可避免。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日常会话翻译的时候既要考虑语境,也要考虑说话人的意图。尽管,就传统的翻译观而言,将汉语“你吃饭了吗”译为英文“Hello”或“Hi”,并不符合“忠实”的翻译原则,但是,做这种处理,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是对等的。语用学的翻译观就是这样一种等效的翻译观,即用译入语再现原文的语境和意义,从而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再如,朋友给你照相时,他可能会对你说“Say cheese”。若按字面直译为“说‘奶酪’”,则让人很难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说话人之所以会这样说,并不是想让听话人说“奶酪”这个词,而是想让听话人通过说“cheese”这个词,做出一个微笑,从而能够拍出一张好看的照片,译者在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在照相这种特定情境下,汉语当中的“奶酪”一词发音并不具备英语中“cheese”的效果。因此,在翻译时,就不能将“cheese”译为“奶

酪”,而应译为在译入语中能产生与原文同等效果的相应词汇,比如汉语中的“茄子”一词。

语用学关注的是“言外之意”,语言使用者因素在翻译实践中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用学翻译观,关注的是如何将原文语境下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给原文读者的信息,在译入语的语境下再现给译文读者的问题。翻译,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翻译,有时如果

离开了具体语境,就失去了翻译的意义。译者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的桥梁,如何架起

这座桥梁除了要有深厚扎实的双语功底以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翻译观。翻译观会影响译者的语言风格,会对译者对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造成一定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翻译实践。语用学翻译观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及译文的评判标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语用学翻译观有其适用性,也有其局限性。目前,并没有一种能够适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译理论,也没有一种能够指导所有类型文本翻译的翻译观,语用学翻译观也不例外。语用学翻译观对日常语言的文本解释力较强,对应用型文本尽管也有一定解释力,但解释力相对较弱。因此,要提高译文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译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翻译的目的,灵活的采取翻译策略。

5 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

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实

践中理解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 它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例如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宣传广告语/ 高高兴兴上班去, 平平安安回家来, 常见的翻译为:

( 1) Go to work happily, come back home safely.

实际上简单的地译为Good luck!反而更让人觉得明白易懂。这是因为把原句的语用含义表达出来了, 达到了语用效果, 语用含义是指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

含义。这句话有如下含义:

( 2) It. s cold in here.

直译为这里很冷。但这种译法只能说部分地正确, 因为不同的语境将决定原句不同的交际意图, 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 如请求、警告、劝告等等) 。这句话有如下含义: 如果作为直接话语: 这里很冷。

如果作为语用含义: 请求某人关上窗户。

如果作为反语: 抱怨这地方太冷。

如果作为比喻: 指气氛尴尬。

( 3)Milk, please.

如果在商店: 我要买杯牛奶。

如果在酒吧: 请来杯牛奶。

如果在家里: 请喝牛奶。

可见, 语用含义不是揭示人们说了些什么, 而是告诉人们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语用学中语境在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话语被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语用含义比词语本

身具备的意义更为重要。这种翻译称为语用等效翻译。例如搞砸了一件事,别人会对你说: ( 4) You have done a beautiful thing.

这里可以译为,看看你干的好事。这在我们中国人日常用语中也常有这样的反语, 这说明英美人和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因此, 语用等效翻译也就有了可能。

5.2 语用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于语用翻译的最大意义, 就在于明确强调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我们知道, 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可是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 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 而人类认知事物的原则就是关联原则, 即根据

与之有关联的信息来认知事物。

(5)A: Can you drink ?

B: I used to go to bar for leisure.

很显然, 该句中的话语不能仅靠字面意义来理解。我们可通过认知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断:

1 去酒吧一般都会喝酒。

2 我以前常去酒吧。

3 我能喝酒。

由此可见, 每一个话语都会建立起一种关联, 围绕着关联就可以定出理解某一话语

的标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 目的语读者和源语作者拥有不同的认知环境, 所以,译者在表达他的理解时, 也要寻找最佳关联性。

( 6) Wearing white to symbolize good luck, partiers flock to the beach to offer gifts to the sea goddess and drink champagne

穿着象征好运的白色衣服,跑到海滩向海神献礼并喝着香槟。在西方国家,大家认为白色是代表吉利好运的颜色,而这样的概念在中国却不存在,因为在中国,我们的观念里一直以来存有的是白色代表不吉利,不好的事,而代表喜庆好运的应该是红色,反之,在西方,红色却又意味着流血战争。

(7) Can you lift the box?

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Yes, I can.”,然后依然站在一边看着说话人一个人费劲地抬着箱子而不去帮手,那么可以说他没有真正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思。两人之间的交际失败。

(8)“Tomorrow is Saturday”

这句话究其字面意思无非是告诉听话人“明天是星期六”这个信息,但是事实上听话人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相应的推理。语境1: 如果说话人是公司员工,并且这句话是对老板所说的“Let's start to work before eight o'clock tomorrow morning”的回复,那么听话人( 老板) 对这句话应该做出的推理为: “明天是周六,我不用来上班”。语境2: 如果说话人是妻子,并且这句话是对丈夫所说的“Let's go to church tomorrow”

的回复,那么听话人( 丈夫) 的推理应该是“明天是周六,我们不用去教堂”。语境3: 如果说话人是女友,并且这句话是对男友所说的“I will join a colleague gathering tomorrow”的回复,那么听话人( 男友) 的推理应该是“明天是周六,我们应该一起度过”。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交际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人是否能够正确推理出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的隐含含义。在翻译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误译。这里我们拿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Sperber & Wilson,1986)、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coherence)的必要条件之一。

5.3 语境与翻译表达

正确理解是翻译表达的基础。译语要恰如其分, 达意传神, 就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的差别。结合语境, 适当调整, 不计较每个字, 使译语明白畅达, 文从字顺。

( 8) I t. s unnecessary to dress like a bride when there is no time left.

原译文为:在没有时间的时候,没必要还要打扮的像个新娘。该译文拘泥于原文句式, 一词一句地仿照原文, 不仅末能达意, 而且生硬别扭。根据语境前提,这句就直截了当地译为快走吧,没时间了。

( 9) . . . and oh , pray don’ t throw away your letters and things in the snow like that , and tear out your pockets by theroots .

译文: 嗨, 千万别把信件什么的都这样扔到雪地里,别把衣兜全扯掉了! 将tear out by the roots译为把全扯掉是误译。在此语境中是指将衣兜一股脑全部翻扯过来。就样译文上下文才达意。

( 10) Dreaming of one day becoming a big potato

译文: 梦想有天能成为一个大人物。在中文中,土豆有时可以含有木讷,老实的含义,而英文中,big potato却意为大人物,这与汉语含义大相径庭。考虑文化语境, 处理好英汉间的文化差异, 才能进行成功的翻译。可见翻译应以语境为依据, 因为一方面译者与源语作者的有效交际要靠语境, 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有效交际也要靠语境, 而这两种

语境是不完全一样的, 要取得翻译等效, 译者必须在忠实原文作者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

切合译入语语境, 取得与原文相同的意义效果。

6 结语

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中的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翻译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意义转换,寻求不同文化的语境中原语与译语的对等与平衡。由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等, 翻译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一现象说明人们对翻译现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有待于深化, 需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 从更多的相关学科引进理论。而语用学理论正在被应用到语言教学、跨文化交流、语言习得、语际语言研究和翻译等等领域, 其理论指导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语用学是研究交际中的语言, 是对语言进行动态的研究, 而非从纯语言的角度孤立封闭地进行研究。语用学的理论极具现实性,因此,语用学理论对于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用翻译主张在翻译中做到语用等效。语用等效包括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就是在词汇、语法、语义等不同的层次上,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在理解语言的明示意义和暗含意义的基础上将它们完全复制到译文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原作的交际意图,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寻求原语和译语认知语境间的最佳关联,找到两种文化的最佳结合点,结合原文与译文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 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信息, 使译文读者付出最少的努力得到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时达到近

似同等的感受。语用等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句法或词义层面上的对等, 而是一种功能的动态对等。这样才能准确传达原作的语用用意,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圆满完成作者、译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正如以上所述,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中, 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而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的理论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总之, 翻译中应用了语用学理论, 便能译出佳作来, 更能成功完成作者与译者及读者之间的交流。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 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 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 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 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

语言学知识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语言学知识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语言学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言学的探索范围: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应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 对语言学的分类: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学习语言学可以提高译者进行语言对比的起点以及进行语言分析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规律性,将有助于翻译实践。 理论语言学:一般指不带语言学字样的学科。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会话分析,语篇分析等。 应用语言学:一般指带语言学字样的学科。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 语义学研究对象:自然语言(指词汇句子篇章等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的意义。 研究目的: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及共性。 1.外延意义的翻译 2.内涵意义的翻译 3.词语的重复使用 1.外延意义的翻译也叫概念意义或认知意义,是词语字面上的意义,也叫字 典意义。是词汇最基本的意义。特征“稳定性明确性有限性,即不随语 言环境语言个体等的变化而变化。 引申译法:在原词或词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用符合汉语规范又能更好表 达原文精神实质的新词或词组来翻译。这样能更好表达原文的精神,避免 疑问生硬晦涩或词不达意等。 例子: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 in the novel. 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性格既残暴又狡诈。 That shows that a vacuum, which is absence of matter, cannot transmit sound. 这表明,没有空气的真空空间不能传播声音。 2.内涵意义的翻译内涵意义:引申的隐含的意义。相对于外延意义,内涵 意义具有不确定不明确和无限性的特征,即它会因人的经历感情文化背 景的不同而不同,会随时代和社会变化而变,在不同的语境和上下文会包 含不同的意义。 Woman: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人会把它与脆弱怯弱缺乏理性反复无 常等贬义联系在一起;具有男女平等思想的人则会把它与文雅勤勉富有 同情心具有爱心等褒义联系在一起。 3.词语的重复使用英语中常用近义词同义词和代词进行替换,汉语则经常 采用重复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种词汇运用手段的差异,原文 为英语是替代的表达就需要运用重复的方法来翻译。例子:the monkey’s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animal had learned to drive vehicle singlehandedly. 这只猴子最出色 的表演是学开拖拉机。到九岁时,它已学会独自驾驶拖拉机了。 语用学: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蕴含的意义,它与语境密切相关。不同社会的语用原则是不同的,因此在双语翻译中必须熟悉掌握语用原则。 语用翻译:用规范化习惯化的译语表达方法传达和再现源于的语用意义。 1.言内意义

(完整word版)浅谈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这些探索逐渐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历史中,不同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翻译有或深或浅的认识。特别是二战以后,翻译理论工作者将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对比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西方,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不断涌现,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了各种翻译理论模式,形成了各种翻译研究流派。但是,由于翻译活动自身的复杂性,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互相渗透性,而且各种模式之间常常互相借鉴,彼此参照,因此,翻译研究流派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存在。 国外的翻译研究,在西方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可以远溯至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贺拉斯等人的相关著述。然而在这漫长的两千余年的时间里,直至20世纪50年代以前,除个别学者如德国的洪堡、本雅明外,翻译研究者的关注焦点始终没有跳出“怎么译”这三个字。也就是说,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一直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以散文译诗”还是“以诗译诗”这样一些与翻译行为直接有关的具体问题,他们的理论则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的经验体会。 20世纪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巨大发展的时期。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翻译学者开始从科学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翻译问题,他们运用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等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翻译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开拓出翻译研究的崭新领域。翻译研究的这一语言学转向是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质的突破和飞跃,以至于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初,翻译甚至被纳入语言学范畴,被当作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二、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一般认为,西方语言学派开始对翻译进行“科学”研究的标志是美国著名学者尤金,奈达于1947年发表的《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语言学派在地域上分布较广,其代表人物主要集中于英美,代表人物有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哈蒂姆等。除此之外,捷克布拉格学派的雅科布逊,前苏联的菲奥多罗夫,法国的乔治-穆楠,以及德国的斯奈尔一霍恩比,也都是当代国外语言学派的突出代表人物。 (一)彼得·纽马克 彼得,纽马克曾任教于伦敦理工大学和萨里大学,主要从事德英互译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许多翻译理论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较广,在翻译类别、翻译性质和翻译规则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自己的原创性理论不多,而多针对其他翻译理论家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其观点相当独到中肯,在翻译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纽马克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强调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区别,并对两种翻译的本质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准确的阐释。他认为,交际翻译并非处处适用,在有些文体和场合当中,语义翻译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约翰·卡特福德 约翰,卡特福德是著名英国翻译理论家,任教于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院。他以充满原创精神的论著为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把寻求对等视作翻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忙特福德运用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语言层次进行描写研究,采用统计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对等现象进行归纳,极为细致周密。他的《论翻译转换》一文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典型表现。卡特福德在此文中首先定义了“转换”这一概念,认为转换既是“在从源语道目的语的过程中偏离了形式上的对等”。他将转换分为层次转换和类型转换。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

语用学翻译研究概略 导言 语用学翻译是一门旨在研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的学科。它旨在加深理解语言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使用,并探讨这种语 言使用与解释、翻译和传达之间的关系。在翻译学科中,语用学翻译 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语用学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语言使用的学科,研究语言与文化和社 会背景的关系。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语言形式和 功能。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在文化和社会交际中的作用,语用学 在研究和理解翻译实践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语用学翻译的基本概念 语用学翻译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以及在不 同的交际环境中最好地完成翻译任务。它强调了语言在文化和社会背 景下的使用,以及如何在这些背景下进行翻译。同时,语用学翻译也 关注翻译中语言使用的目的、意图和效果。 语用学翻译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语用意义”。语用意义是指语言所携 带的非字面意义。它以外在因素,如语境、修辞、口气、强调和语气等,来解释语言的意义。语用意义是理解和翻译语言正常运用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语用学翻译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翻译目的。翻译目的指的是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为什么需要进行翻译。翻译目的是指在翻译时要达到的结果和效果。有时候这个目的是译者自己设定的,而有时候是根据客户的要求。 最后一个基本概念是翻译效果。翻译效果是指翻译后获得的结果。这个结果包括了译文的质量、精度、一致性和完整性等。翻译效果是翻译结果是否最终达到了翻译目的的关键。 语用学翻译的挑战 语用学翻译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在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时,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翻译的结果。其次,还要考虑欺诈、歧视、文化差异等因素。第三,由于超越了字面上的意义,语用学翻译需要有很高的能力来判断语言的非字面含义和语境。 此外,语言本身也是复杂的,词语、语句、句子的含义和用法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也给翻译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语用学翻译的应用 语用学翻译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这需要更加精确和准确的翻译技术,否则翻译的信息会被误解或者完全失去意义。 语用学翻译还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在商业交流和贸易领域,翻译是至关重要的。在法律和政府领域,翻译也是很重要的。翻译在电影、电视和文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行为,它具有很高的 文化和语言层次的要求。在翻译实践中,语用学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非 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也可 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点。本文将探讨 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指研究语言使用的学问,其研究的重点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和社会文化背景。换言之,语用学探讨的是如何利用语言来达到特定 的交际目的,以及如何根据不同文化和社会情境中的要求来使用语言。 语用学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翻译者更 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 内涵。 语用学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理解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转换语言风格,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例如,在英语中,一些俚语和口语表达方式可以基于文化和地区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通过语用学的研究,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加以处理。

意图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好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翻译商业文件时,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了解原文的具体背景和工作目的。通过识别这些目的,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翻译出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内涵。 注重语言效果 语用学也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和设计高效和有效的翻译风格和语言结构,从而达到更好的语言效果和质量。 例如,在翻译广告文本时,语用学可以帮助翻译者确定最佳的语言结构和词汇选择,以在目标语言中实现最佳的广告效果。 结论 总之,在翻译实践中,语用学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还有助于实现更好的语言效果和质量。因此,我们建议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重视语用学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和帮助。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顺应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角度,重新诠释翻译过程,认为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方面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语用顺应理论是有很强的解释力,借助这一理论研究翻译,将对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顺应论翻译应用 一、引言 翻译是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的复杂性活动,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维因素。维索绪伦(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提出了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从语用综观的角度研究语言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当今的语用学”。顺应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新的视角。 二、语用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 顺应性理论在Verschueren的新著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中有全面的阐述。语言的使用就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动态顺应语境的过程。在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的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语境是动态生成的,可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前者包括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后者主要包括篇内衔接、篇际制约以及线性序列等。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好的译文必须在语言结构、语体风格、文化意识等方面与原文契合,达到功能方面的动态对等。顺应论中的“语用综观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框架,为系统地研究翻译指明了方向。因而我们可以借助于顺应理论,从语言结构、语境关系、动态的顺应等方面研究译文该如何顺应原文的风格和结构。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

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交流语言。在各个领域, 人们都需要进行英语翻译,以便和各国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但是,英语翻译中存在一些语用学问题,可能导致翻译流畅度和准确度的下降。本文将从语用学角度出发,对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问题进行分析。 一、语用学概念简介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语用学研究 的对象包括语言的意义、语境、话语行为、语用规则等等。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译者和源语言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而进行更准确流畅的翻译。 二、语用学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1. 语境 语境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出现的环境。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单词的正确 意义,因为可能同一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翻译中,我们需要注意源语言中单词、短语、句子的实际语境,避免翻译错误。同时,也需要在翻译中加入必要的语境,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内容。 比如,源语言中出现了“sea”的单词,如果没有上下文的提示,那么它可能代表海,也可能代表C国的一个购物中心。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把“sea”翻译成正确的汉语意思。 2. 文化背景 在语用学中文化背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语言和交际方 式都有不同的影响。在英语翻译中,如果不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

极易给翻译造成影响。对于某些语言中的成语,语用规则和习惯用法,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 例如,在英语中“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个短语表示的是一个尽管显而易见 但没人想提的问题。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成语,当然就涉及到翻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转换句子结构,并用语言文化背景更为熟悉的成语或形容词来替换这句话。 3. 合适的展现方式 在英语翻译中,语用学还涉及展现方式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源语言翻译 成目标语言,必须结合目标语言文化背景和译者自身的理解,采用合适的展现方式。 比如,在德语中,有一种叫做“Kaufrausch”的词,它表示突然间进入购物狂欢 状态。直译成中文会让读者感到生疏和不自然,译者可以根据文化背景运用“血拼”等类似的本土化词汇或类似化解释。 4. 礼貌性 在翻译中,礼貌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日常交流中采用不同的语 言以体现谦卑、礼貌的态度,而在英语翻译中也需要做类似的工作。例如,当我们翻译一些网上购物评论或游戏中的互动,就需要格外注意礼貌性的问题。 比如,在翻译一篇用户评论时,如果对于一些内在缺陷过多的产品,直接表达 负面评价可能会引起卖家或某些买家的反感,但使用委婉的措辞可以保证可读性和礼貌性。同样,设计广告或者产品文案时的口吻也是需要考虑到这点。 三、结语 总之,英语翻译中的语用学分析极为重要,不仅影响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而且涉及到语言、文化背景、社交礼仪等方方面面,需要翻译者具备充分的语境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唯有这样,翻译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翻译 一、引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用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学派纷起,新论迭出,这些新的语言学理论运用于翻译领域,对翻译这一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使翻译理论研究也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最近形成的语用翻译观便是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语用翻译观的提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翻译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语用学与翻译随着社会的广泛发展和人际交往的日益加深,语用学与翻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译者若想翻译出使人赞服的文章,真正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意图,只停留在作者表面的言语上去实现翻译的理解和表达已经远远不够。可以说,缺乏语用知识的翻译是失败的翻译,至少是不完美的翻译。所以,译者一定要走出文字表面,渗入到原作的字里行间,借助于各方面的语用知识来完成原文向译文的等效转换。 1.语用学及其语用功能。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1997)中指出“语用学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可见,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隐含的交际意图,这主要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习惯来体现。 2.翻译及其理解过程。翻译同样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 常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而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这一活动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一步。语用知识可以帮助翻译者透

彻理解原文,为翻译的转换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用译入语再现原文仍然需要靠语用知识。文学作品的潜在接受者通常是本民族的读者,作家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接受者的语用背景,因此,最容易因缺乏语用知识而导致译者的误解与误译。 3.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的重要性。早在20世纪70 年代,苏联翻译理论家巴尔胡达罗夫就注意到语用学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于翻译研究。他在《语言与翻译》(1975)中提出了语用意义的传达问题,并把“语用意义”分为四种类型:1)词的修辞特征;2)词的语域;3)词的感情色彩;4)交际功能任务。巴氏指出:“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单位时,语用意义的差异比所指意义的差异更为常见。”因此,在翻译中传达语用意义至关重要。 三、语用翻译 近十年来语用学与翻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至出现了“语用翻译”这样一种翻译新论。 由Leo Hickey 主编的论文集《翻译语用学》(1988),收集了13 位作者从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文章,包括言外功能、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用前提等,几乎囊括了语用学的所有方面。文中,他们涉及到的翻译问题包括原文译文的意图及达到的手段;译者如何与读者合作,跨文化差异与克服的途径;翻译中的礼貌与关联,等等。 1. 语用翻译观的基础。语用翻译观的基础是把翻译看作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中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

语用等效理论在经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2019年精选文档

语用等效理论在经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迅猛发展,国际间贸易商务往来日渐频繁,因此,经贸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就逐渐显现。经贸英语翻译中,不仅要遵循外语翻译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大量运用商贸知识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以便在翻译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贸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在国际商务,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运输、国际大宗交易等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因其具有的独特性,也备受关注。本文将从语用等效理论、经贸英语翻译的特点,以及如何将语用等效理论运用到经贸英语翻译中三方面来描述。 一、语用等效理论概述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这门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规范使用,研究特定场景特定语境的语言使用。美国哲学家查尔斯摩尔斯在他的《符号理论基础》中第一次提到了“语用学”这个词,二在1977年《语用学杂志》一书中,正式奠定了“语用学”这个术语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在此之后,三位哲学家,英国的奥斯汀、美国的赛尔以及同时美国的格赖斯分别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语用学理论,分别是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以及会话合作原则,他们三人的理论不仅奠定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同时也促进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语用学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语用学的扩展应用领域也不断

进步。语用学的一关注重点就是情景运用,在特定情景,同一句话不同的翻译方式更加贴切更加出彩。语境直接影响着双方接受程度以及理解程度,现代社会中经济贸易中以往那种直译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了,重视语言跟语境的结合,运用语用等效理论的合理利用十分重要。 二、经贸英语翻译的特点 1、词意翻译专业性强。经贸英语翻译结合了商务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的特点,属于商务领域的专门性语言运用,他具有专业的翻译专门的词语,用词严谨且针对性强。同一单词在不同的领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例如“future”这个词,一般我们翻译为未来,美国俚语指“未婚妻”,但是在经贸英语翻译中是指特指期货,或者期货交易。“trust”一般我们翻译为动词相信,信任,但是在经贸英语中翻译特指信托、信托机构、信托基金。这类词在翻译中特别常见,一些词语在经贸英语中有特别特定专门的翻译,跟我们一般背诵的词语意思有时候相隔十万八千里,因此要熟练掌握经贸英语专业词汇,才能知道其在不同语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2、词语翻译常常一词多义。经贸英语中常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例如,“finance”我们一般翻译为财政,金融,资金,财政来源,动词解释为为?提供财政支持等,但是一旦前面加上前缀,翻译起来就会有些微差别,有时候甚至两个词语翻译完全搭不上关系。因此在翻译中要懂得灵活变通,在充分掌握英语水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思维、语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活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如何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质量,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有效沟通。 本文将简要介绍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接着,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总结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特点,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翻译理论研究、提高翻译实践水平、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旨在为翻译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二、语用翻译理论概述 语用翻译理论是一种将语用学原理应用于翻译实践的理论框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的科学,它关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意图、行为和社会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语用翻译理论强调译者不仅要传递文本的字面意义,更要关注原文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期待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语用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对原文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包括语言层面的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以及非语言层面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译者需要运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来指导翻译实践。通过这些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原文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功能。 在语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这种调整可能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式的变换、文化信息的增补或省略等。通过这些手段,译者可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中实现与原文相似的语用效果。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运用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语用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英汉翻译中引入语用学理论有其必然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了大致的描绘,最后从语境的设定与关联原则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应用细节。 关键词:语用翻译理论;英汉翻译实践;应用; 语用翻译理论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是语用学与翻译领域相互融合的产物。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语言的使用问题。语用学将文本从语言环境中过渡到了特定语境中,进而超脱了文本本身的语言范畴,通史寸会话内容的分析以及寻找最佳关联,实现了对语言功能意义的全面认知。伴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语用学已经被广泛地用于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教学等相关领域。 一、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用必要性 翻译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精华,在兼容并蓄的同时,翻译理论得以升华与发展,从而为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语用学也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被更多的学者所广泛关注,理论更加完善,被广泛用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以及翻译等相关领域,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工作的指导价值。随着语用学理论

以及翻译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语用学不同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都能够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微观的分析手段,例如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等内容。语用学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翻译进程中相关语言可能会出现的使用问题,所以被更多的学者用于翻译实践当中。语用学本身对于翻译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使得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视角解释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翻译和语用学之间的融合也提供了全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为构建翻译学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指导。除此之外,语用学理论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当采用目的语再现原文意思的时候,也要凭借语用学知识的帮助。除此之外,在翻译过程中,置身于文本所营造的语境下,理解文本的语用意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流程 英汉翻译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原文本分析阶段、译语表达阶段以及译文的重新组织。 第一,原文本分析阶段。在翻译一篇文本的时候,需要对原文本的结构、词汇以及句法进行整体分析,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语言以及语境知识。该过程就是让译者在阅读的进程中推断出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信息意图。作者通常会通过一些逻辑、词汇信息将文本的交际意图表露出来,引导读者进入既定的语境中,为作者理解文本内容做好铺垫工作。交际意图通常是作者希望文本所达到的交际目的,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译者会根据自身对于文本语境的理解,选择和作者交际意图最为贴切的假设。

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往往需要考虑到语言交际的语境和语用因素。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语境语用学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翻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从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应用和效果等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语境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学问,是由语言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构成的交叉学科。它可以解释语言使用者为什么会如此地运用语言,还可以解释语言使用背景下的沟通,包含发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认知、情感、文化等因素。 在翻译教学中,语境语用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选取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翻译出准确的目标语意思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因此,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 把握语境信息 语言的意义往往是依据语境而变化的,因此,翻译中要重视语境信息的选择和运用。例如,一个单词的意义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因此,在翻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把握语境信息。 2. 注重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是翻译教学中的重要因素,语义指的是单词本身的意义,而语用则指的是该单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在翻译教学中,学生需要注重语义和语用的区别,并考虑其在目标语中的实际使用。

3. 认知和文化差异 翻译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到认知和文化差异,因为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 往往会造成意义的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Christmas”一词在文化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语境下,也许不是特别重要。学生需要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并在翻译中考虑到这些差异。 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效果 通过语境语用学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翻译的准确度和流畅度,避免或减少翻 译的误译和不完整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通过对语境和语用的深刻分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实用的翻译策略,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目标语中的表达方式。 总之,语境语用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课程内容,其 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应用,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更好地完成各种翻译任务。

语用学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精品文档

语用学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增多,从对外经贸往来到文化交流,从政治活动到民间旅游,口译活动已经变得多种多样,口译也发展到多层次翻译。在这种形势下,对口译员的能力水平要求也更加严格。但是译员不掌握一定的语用知识,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员,甚至会出现错误,导致交际的失败。实证调查研究显示,语用失误是导致口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译员语用能力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口译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用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口译水平的 关键所在,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一、语用理论与原则概述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它描写和解释了语言在使用和交际中的诸多方面。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语用学框架下的语用原则与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重视和开发。经典的语用理论与原则主要有: 1、顺应论:由维索尔伦(1999)提出,它以新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为语用学理论框架提开创了新的思路。顺应论指出,语言是受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左右的不断选择的过程,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2、关联论:由Sperber和Wilson构建的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的范畴,在语用学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该理论阐释了

认知与交际的关系。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交际双方之间存在一个最佳的关联,并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人们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试图达到最佳关联,即以最小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3、合作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他认为人们在交际会话中为达到交际目的而遵循的一套相互合作的原则,即: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和方式准则。然而,人们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出于需要会违反合作原则。 4、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的六条准则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1)得体准则 2)宽容准则 3)表扬准则 4)谦逊准则 5)同意准则 6)同情准则。 二、语用学理论对口译实践的影响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高级形式,并且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它将来源语所表达的信息,在经过分析和加工的基础上,将其转变为目的语,从而达到双方的交际目的。 语用学理论对口译这一复杂的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其一系列理论,特别是顺应论、关联理论、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等,能够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循交际原则,达到成功有效的交际。 根据顺应论,语言使用者构成了语境的中心,他们可以激活语境构成的各种因素,因此,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须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灵活安排所传达信息的话语结构,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

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作为一门具有复杂性的学科,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学理论知识。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和规律,对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和语义传递起到指导作用。例如,通过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的研究,翻译者可以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其次,语言学理论帮助翻译者理解语言的含义与文化背景。翻译不仅是对句子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将不同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传递出来。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的语境、语用和语感,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出来。 此外,语言学理论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创新思路。翻译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翻译问题和挑战,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语言学理论中的翻译理论和模型为翻译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翻译研究中著名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换理论和重述理论等,都为翻译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此外,语言学理论对翻译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翻译是一门专业的学科,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语言学理论作为翻译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

高翻译素质和专业能力。翻译教育中的语用学、对等理论、翻译评估 等课程,都是基于语言学理论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思 维和技巧。 最后,语言学理论还对翻译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 进作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翻译的结合,机器翻译和计算语言学 逐渐兴起。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为机器翻译和计算语言学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方法学支持,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总之,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为 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还帮助翻译者理解语言的含义与文化背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翻译教育和技术的发展。因此,掌握和运用语言学理论对于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至关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