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 论文关键词:语用意义语境文化等值

论文摘要:翻译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即语句,也就是语言单位的运用价值。翻译者首先要认识原文的语用意义,才能应用译语深入表达原意。因此,讨论语用意义对研究翻译理论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用意义——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以及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意义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语言和语用者即人的关系。它所关心的是运用句子的目的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句子(sentence)作为语句(utterance)运用得是否得体。[1]语用学将语言单位和在某一特定交际环境下的语用者联系起来,语用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语义学(semantics)把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看作是孤立的,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语言使用者(作者、说话人)和接受者(读者,听众)。一个句子的语义意义就是该句的命题内容,它独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是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东西。因此,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意义的,但是语用意义和语义意义却有较大的区别。

二、翻译中的语用意义

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将语用意义分为语境意义(situational meaning)和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两类。

1.语境意义

语境“研究语句之外的语用的和非语言的特征,这些特征跟非语言活动中所用语句的意义的表达有高度潜在关系”。语境不能被看作语言或语言学层次上的东西,它是语言活动描写的一个方面。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境包括领域(field)、格调(tenor)和方式(mode)三个方面。领域指出正在进行的活动,格调指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方式指表达形式。语义意义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过滤,传递其语用意义。[2]语境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Yes?”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在商店里,它可以表示“Can I help you?”在电话里,它可以表示“Whom do you want?”在教室里,可以表

示“What’s the question?”等等。因此在翻译中要重视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地理解原文的语句意义,在传达时,对原文的语义意义作适当变通。

2.文化意义

除了语境以外,文化背景是正确理解语用意义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单位和语用者即人的关系的。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要受到他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的限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无一不受到文化的制约。比如颜色是每个文化共有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有的时候不同的文化赋予同一色彩以不同的含义。Green(绿色)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可是,常用来表示“嫉妒”的汉语却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另外,green在英语中还可以表示没有经验,而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意思。这些由于文化而引起的语用意义的差异都是造成理解和表达困难的原因。《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曾经叹过这样的苦经:《红楼梦》的爱好者在我的译文中将看不到“红”这个意象,而“红”字在原文中却是比比皆是。[3]在原文中“红”可以代表“好运”、“青春”等,并且一再出现。但英语中没有这样的内涵意义,我明知道译文中失去了些什么,但就是无能为力。所以,在《红楼梦》的英译本中,“悼红轩”变成了“Nostalgia studio”,“怡红院”变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 elights”,“怡红公子”成了“Green Boy”。

三、相关译法

下面,以几位翻译家和著名刊物的译作为例,探讨如何正确、有效地表达原文语用意义的途径和方法。

1.释义手法

例1:华北农村土地的风浪孕育了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万象:《她属于人民——悼丁玲》)

译文:She shifted to land reform work in the midst of peasants in some northern areas.What she did,saw,experienced,felt in this respect of revolutionary work she conceived into a plot for a long novel:“The sun shines over River Sanggan”which was published and won great fame.

(许梦雄译)

对于丁玲来说,正是轰轰烈烈的华北农村土地改革的亲身体验、所见所闻,给

她提供了丰富深刻的内涵,如将其直译,不仅不能正确表达原文的语用意义,还可能引起读者的误解。在英语中找不到语用等同的对应词的情况下,译者采用了释义手法,将“风浪”译为“What she did,saw,experienced,felt……”对其深刻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准确而充分地表达了原文中的“风浪”二字在这里的语用意义。[6]

2.喻体转换

作为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比喻手法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出现频率都很高,英汉民族由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喻体所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译语与原语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相同,却不能和语用意义(pragmatic meaning)等同,因而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然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独具特色,是其他修辞手段无法替代的。为了达到同样的修辞效果,表达与原文一致的语用意义,译文可采用喻体转换的方法,即将原文的喻体转换成译文中承载对应喻义的物体,以取得等值的意象联想。[8]

例2:他出去了,母亲和我却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

(鲁迅:《故乡》)

译文:After he had gone out,mother and I both shook our heads over his hard life:many children,famines,taxes,soldiers,bandits,officials and landed gentry,all had squeezed him as dry as a mummy.

(杨宪益、戴乃迭译)

该例中的“木偶人”与英语中指称意义对应的“puppet”喻义不一致。汉语中的“木偶人”与“呆滞、木讷、枯瘦如柴”相联系,而英语中的实际喻义却是“受他人指使的、操纵的傀儡”,如:a puppet government,傀儡政府,伪政府。为此,译者将原文中的喻体改成了mummy(木乃伊),并与动词“squeeze”相呼应,在译文中产生了等值的意象联想,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上面谈的是原文与译文同一喻体不同的处理。还有一种情况,原文喻体独具民族文化特色,译语中没有对应物,导致指称意义空缺。处理这种情况,同样要采取喻体转换的方法,在译文中寻找喻义相等的对应物作喻体进行替代。 "

3.加注补义

翻译的目的,就是要把原语的全部信息不仅是内容方面的,也包括原作的风格、色彩。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色彩,有时需采用直译法。但仅凭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语用意义的时候,可采用加注补义的方法。加注,包括附注、尾注、脚注等,也是有效移植文化的补偿手段。

例3:“小方,你倒没生病?哦,我明白了!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

(钱钟书《围城》)

译文:“Little Fang,you didn’t get sick?Oh,I get it! Miss Pao’s beauty is such a feast to the eye,and you got your fill just looking at her and didn’t have to eat.”

*xxxxLY,“someone is beautiful enough to be eaten.”

(珍妮.凯利,茅国权译)

此处即采用了加注补义的方法,既保留了原作诙谐、戏谑的语气风格,又完整准确地表达了语用意义。

例4:It is always inspiring to see a brave man fighting for a lost cause,and I never cease to admire the Jacobitish zeal with which year after year Mr.John Ervine carries on a guerrilla war-fare against the ever-increasing power of tobacco.

译文:看勇敢的人为一种无望的事业而奋斗总领人鼓舞。我心里一直钦佩约翰·欧文先生年复一年地以斯图亚特王朝拥护者的热诚,进行游击战般的战斗,来对抗日益增强的烟草势力。

(转引自屠国元)

Jacobitish系Jacobite的形容词形式,指1688年被迫退位的英王JamesⅡ的拥护者,JamesⅡ王室即所谓的House of Stuart(斯图亚特王室)。这里将Jacobitish zeal译成“斯图亚特王室拥护者的热诚”,只是部分地传递了所含的文化信息,恐怕还得加注以作补偿。

毋庸置疑,加注作为补偿确是译者移植文化的有效手段。但必须指出,在翻译实际操作时不宜太泛使用,不然,译品特别是文学诗歌译品,定会让读者感到索然无味,毫无想象的空间,因而无法享受原作的“美质”。[9]译品也不应注释过

多。加注固然有效,却不是唯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

4.借用法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当原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可借助译语文化中流传甚广、尽人皆知的人物、事件或典故进行表达时,译者不妨加以借用。譬如在翻译“口蜜腹剑”、“人面兽心”、“笑里藏刀”等语句时,若借用“犹大之吻”来表达,则更易于被西方读者所理解。

例5:中国现在已有几十种文艺期刊,今后将有更多刊物在全国发行,完全可以预料,一个全盛的文艺繁荣时期将在中国出现。

——《北京周报》

译文:With scores of journals and magazines on literature and art now published on nationwide scale and more coming off the press at a later date,an Augustan age for China’s literature and art can well be expected.

——Beijing Review June22-28,1987

Augustan为古罗马皇帝,在其统治之下出现了拉丁文学的全盛时期。译者对该词的借用,准确表达了原文的语用意义,使了解西方文化的读者对中国将要出现的文艺繁荣局面有了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但借用法的运用,必须与原文的语体风格融为一体,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5.增译达意

增译,也叫增益、增词或加译,旨在译出原语发出者感到理所当然而译语接受者却不甚了解的意义,因此也是移植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6:I do know that mother,father,sister,teacher,were among them words were to make the world blossom for me“like Aaron’s rod,with flowers.”

译文:我确实知道其中有“母亲”、“父亲”、“姐姐”、“老师”——后来正是这些词把一个美好的世界展现到了我面前,就像《圣经》上说的“亚伦的仗开了花”一样。

(转引自屠国元)

“亚伦”(Aaron)是《圣经》中的任务,摩西之兄。译文中增加“《圣经》上说的”,达到原语宗教文化信息移植的目的,便于汉语读者理解。此外,译文中加上“美好的”,以补足原语中的内在含义。如果没有这些增词,原语文化信息便难免遗失,读者也会如坠云雾。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在于语际间意义的准确传达,等值是翻译中的基本问题。[10]但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方面的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完全等值的对应关系是不可能的。如果语形意义、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方面的等值关系是相互矛盾的,就要遵循语用意义领先,语义意义次之,最后考虑语形意义的等值为代价,因为翻译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具体语境中的句子(sentence)即语句(utterance),也就是语言单位的运用价值(use-value),并且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更常见的是不同语境引起的语用意义的变化而产生的困难。例如:《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两句对话,小孩问老人:

“How much do you suffer?”

“Plenty,”the old man said.

“plenty”和“一言难尽”语义意义可以说不等值,但在这种情况下,“一言难尽,道出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性格,在语用意义上是等值的,即所谓“神似”译文。

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译文要尽量保持与原文在语义意义上的等值关系。

参考文献:

[1]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冯树鉴.意译技法之窍门[J].英语辅导,1990,

(3).

[3]迈克尔.葛里高利:《语言与情景》中译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4]李广荣.论翻译中的等值——一种社会符号学的方法[J].杭州大学学报,1993,

(3).

[5]李嘉熙.钻进去,跳出来——翻译门径之一[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

版),1993,

(3). [7]叶子南.论西化翻译[J].中国翻译,1991,

(2).

[8]张复星.翻译——语际间表达方式的转换[J].中国翻译,1991,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与翻译 本文根据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进行语用对比, 并在此对比的基础上, 以语用等效的翻译原则为指导, 提出了在英汉比喻性语言的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的处理方法。 标签:喻体;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语用等效 1. 引言 大约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诗学》和《修辞学》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之后,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一直是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重点。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高潮。自此,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翻译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说明了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我国历史上没有系统的隐喻理论,但中国历代的文学精品中充满了精彩的隐喻,历代先哲和学者有关文学和语言的论述中也不乏对隐喻的真知灼见。 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地理、习俗、政治、宗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我们只有从语用和文化角度加以对比,才能真正比较全面地发现隐喻的构成和使用特点,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从而在两种语言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 2. 隐喻的英汉语用对比 2. 1 地理环境引起的语用差异 语言来源于自然。多彩的自然环境赋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独特语言。例如,英国是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如“He is all at sea”(他浑然不知所措),“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等。而汉族世代在大陆上生活,在翻译这一类的隐喻时很难在汉语中找到对等的关于航海和水产的隐喻。地理环境不同,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也受到影响。同一自然现象在东西方人眼里有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2.2 生活习惯引起的语用差异 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不同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也会在各自的语言尤其是在隐喻中体现出来。例如,在英汉的隐喻表达中就可以看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国人主食面包,这种食物常常出现在英语的隐喻中,如“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别人的饭碗),“earn one’s bread. ”(谋生)等。在中国,传统的主食是大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由“米饭”引申出来的词汇,如“铁饭碗”、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了解中英习语差异:学会大师级翻译原则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国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理论的基础。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很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

四种翻译方法,十种翻译技巧

四种翻译方法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 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 应当指出,在再能确切的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有其可取之处,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另一方面可以进新鲜的表达方法。 Literal translation refers to an adequate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When the original coincides or almost tallies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sequence of vocabulary,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rhetorical device, literal translation must be used. Free translation is also called liberal translation, which does not adhere strictly to the form or word order of the orig in al.(郭著章)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英语文化的前提下,在英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以求疑问与原文的内容相符和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陈宏薇) 简单地说,直译指在译文中采用原作的的表达方法,句子结构与原句相似,但也不排除在短语层次进行某些调整。 意译指在译文中舍弃原作的表达方法,另觅同意等效的表达方法,或指对原作的句子结构进行较大的变化或调整。(杨莉藜) Literal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hav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literal translation takes sentences as its basic units and the whole 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ng. 2, literal translation strives to reproduce bot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entire literary work and retain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figures of speech and such main sentence structures or patterns as SV,SVO, SVC, SVA, SVOO, SVOC, SVOA formulated by Randolph Quirk, one of the authors of the book A Comprehensive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 论文关键词:语用意义语境文化等值 论文摘要:翻译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即语句,也就是语言单位的运用价值。翻译者首先要认识原文的语用意义,才能应用译语深入表达原意。因此,讨论语用意义对研究翻译理论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用意义——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以及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意义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语言和语用者即人的关系。它所关心的是运用句子的目的以及在特定环境下句子(sentence)作为语句(utterance)运用得是否得体。[1]语用学将语言单位和在某一特定交际环境下的语用者联系起来,语用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语义学(semantics)把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看作是孤立的,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语言使用者(作者、说话人)和接受者(读者,听众)。一个句子的语义意义就是该句的命题内容,它独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是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东西。因此,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意义的,但是语用意义和语义意义却有较大的区别。 二、翻译中的语用意义 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将语用意义分为语境意义(situational meaning)和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两类。 1.语境意义 语境“研究语句之外的语用的和非语言的特征,这些特征跟非语言活动中所用语句的意义的表达有高度潜在关系”。语境不能被看作语言或语言学层次上的东西,它是语言活动描写的一个方面。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境包括领域(field)、格调(tenor)和方式(mode)三个方面。领域指出正在进行的活动,格调指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方式指表达形式。语义意义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过滤,传递其语用意义。[2]语境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Yes?”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在商店里,它可以表示“Can I help you?”在电话里,它可以表示“Whom do you want?”在教室里,可以表

关于汉译英的译法总结英译汉与汉译英有两个重要的问题

关于汉译英的译法总结英译汉与汉译英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增词/减词;词性转换。我们知道学习英语翻译首先要搞清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完全掌握西方的文化背景,在这里总结了一下在汉译英时所 翻译出来的英语应具备的特点: 1、句式结构为:废话+主语+主要的话+废话,所以在汉译英时,当多个分句进行组合时需要找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2、善用长句,不用标点。在进行汉译英是多为合译,中文短句通过一定的介词连词进行句子组合; 3、善用连词,英语为形合式语言,句与句之间善用连词连接,句子多为长句; 4、善用名词、形容词。英文属弱势语言,善用弱势动词,因此汉译英的关键点在于找出最重要的动词,将中文中的强势动词进行弱势动词的过渡,一个地道的英文句子中动词越少越好; 5、善用代词。中文中善用名词或者名词省略,而英文中多用代词指代; 6、常用标点符号:“; : -” 7、评论性语句顺序为先评论再事实; 8、语言结构为先总后分; 9、善用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而中文善用宾语从句。如,我记得:the memory of….(表语从句);what I remembered is th at…(主语从句) 汉译英翻译步骤: 1、断句。中文句子较短,首先判断哪些句子应该放在一起翻译。 2、找动词(核心谓语动词)。判断句子中哪个动词重要,哪个不重要。 3、找连词(在多个分句同时存在时使用); 4、翻译; 5、重读。 英文句式特点: 1.主谓搭配问题(平衡) 中文由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主语较长,谓语、宾语较短,而英文的主谓宾分配比较均匀,没有固定的强调结构。我们也称中文为“非平衡性语言”,英文为“平衡性语言”。 如,中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译为:China is rich in marine resource.而不是译为:China’s marine resource are very rich. 2.评论与事实(先评论后事实) 翻译时,英文是先评论后事实。 如,中国要在短时间内达到粮食高产国家的水平难度较大。其中难度较大是评论,前面是事实。翻译时应为: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China to reach the level of countries with high grain yield in the short period of time. 如何找核心谓语动词? 谓语动词的层次性。 如,我进去看了。 1找核心谓语动词:进 2找非谓语或从句:看 3介词:去 4还有动词则不译 翻译为:I came in to have a look. 如,我只记得门警是瑞士的兵士,穿着黄色的制服。

英语翻译的十大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这些技巧不但可以运用于笔译之中,也可以运用于口译过程中,而且应该用得更加熟练,因为口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译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 一、增译法 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 ①、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②、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③、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④、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 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增译连词) ⑥、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译介词) ⑦、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完整版)翻译技巧翻译方法_文档视界

(完整版)翻译技巧翻译方法_文档视界 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 翻译方法: methods of translation 1.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2.意译 free translation 3.异化 alienation 4.归化 domestication 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 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 e.g.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三教九流 2. 意译(free translation;paraphrase) 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区别于“直

译”)。通常在翻译句子或词组(或更大的意群)时使用较多,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e.g. Don’t cross the bridge till you get to it. 不必过早地担心。(不必自寻烦恼)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Don’t 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een stolen. 直译:不要等马被盗后,才去锁马厩门。 意译:亡羊补牢。 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1. It’ s a Smoke Free Area. 直译:它是个自由吸烟区。 意译:它是个无烟区。 2. Shakespeare put his hometown on the map. 直译:莎士比亚把他的家乡放在了地图上。 意译:莎土比亚使他的家乡声名远扬。 3. John would not come out of his shell and talk to others at theparty. 直译:晚会上,约翰不愿从壳里钻出来与其他人说话。

关于语用预设翻译浅析

关于语用预设翻译浅析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文化 论文摘要:大部分语用预设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亮得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得人同意,因而在翻译时应格外慎重.本文探讨了语用预设得特点,并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五个方法:加注、简略化、语境化、转换法和直译. 一、引言 翻译是译者对原作得再制造过程.源语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得社会文化基础,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预设许多得文化常识,并“理所所以”地认为读者能够自然推理并理解.但这却给来自不同文化得目标语读者造成了很多理解上得困难,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难以跨越得鸿沟.翻译时尤应慎重处理这些文化负载浓厚得语用预设,好得翻译通过对原作得巧妙再制造,让目标语读者自然轻松地理解其中得“不言而喻”,体会作者得创作意图.本文基于语用预设得特点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几点方法,以期有所关心. 二、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得.如“john’s brother is ill”不管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leech曾列举了包括属格在内13种语义预设语言因素(1981:181-184).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得一种意义,是静态得,抽象得.但在具体得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得语境中,因此从单纯得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得,有必要从语言使用得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得语用研究.WcOm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得,与讲话人(有时包括讲话对象)得信念、态度、意图有关得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比较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受语境得妨碍,是动态得,具体得.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讲话人对语境所作得设想.讲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得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得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得必要条件.(fillmore,1971:276)讲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得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得知识.(jackendoff,1972:230)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讲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得知识.语用预设得这种“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得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得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得,跟语境紧密相关,与交际双方得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得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差不多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 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得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得作用.既然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得思想,如何让原作者这些“不言而喻”得预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就成了一个难点,下文将对此作一番探讨. 三、语用预设得翻译 正如levinson指出得那样“就算两种语言来自相差特别大得语系,它们得语义预设也大体是相通得”(1983:216),语义预设得翻译大都可直译,如: i saw you and your girlfriend walking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afternoon 昨天下午我看到你和你得女朋友在逛街.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 3.1.1翻译转换理论 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 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例1.两个表面之间进行摩擦后,摩擦表面的材料温度会升高。 [译文] Any friction between two surfaces will result in a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material. 例2.假使生产过程没有实现自动化的话,生产率就不会这样大幅度的增长。 [译文] Ha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not been made an automatic one,the productivity would not have increased so greatly. 例1原文中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是通过词汇形式“后”来表述,而在译文使用一般将来时来描述这一时间范畴,这样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完整地表达了原文要传达的时间概念和语义逻辑关系。例2原文用“假使没有……就不会”的词汇形式表达假设发生的某种情况及其相应的后果,可是在英译时,这个语义是没有办法用词汇形式表达,只能考虑层次转换,求助于英语语法中虚拟语气表达形式。 2.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形式的脱离,是在不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之间自由的转换。范畴转换可以细分为四类转换: 即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运用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运用 摘要:伴随着语用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英汉翻译中引入语用学理论有其必然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了大致的描绘,最后从语境的设定与关联原则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应用细节。 关键词:语用翻译理论;英汉翻译实践;应用; 语用翻译理论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是语用学与翻译领域相互融合的产物。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语言的使用问题。语用学将文本从语言环境中过渡到了特定语境中,进而超脱了文本本身的语言范畴,通史寸会话内容的分析以及寻找最佳关联,实现了对语言功能意义的全面认知。伴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语用学已经被广泛地用于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教学等相关领域。 一、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用必要性 翻译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精华,在兼容并蓄的同时,翻译理论得以升华与发展,从而为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语用学也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被更多的学者所广泛关注,理论更加完善,被广泛用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以及翻译等相关领域,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工作的指导价值。随着语用学理论

以及翻译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语用学不同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都能够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微观的分析手段,例如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等内容。语用学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翻译进程中相关语言可能会出现的使用问题,所以被更多的学者用于翻译实践当中。语用学本身对于翻译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使得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视角解释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翻译和语用学之间的融合也提供了全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为构建翻译学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指导。除此之外,语用学理论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当采用目的语再现原文意思的时候,也要凭借语用学知识的帮助。除此之外,在翻译过程中,置身于文本所营造的语境下,理解文本的语用意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流程 英汉翻译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原文本分析阶段、译语表达阶段以及译文的重新组织。 第一,原文本分析阶段。在翻译一篇文本的时候,需要对原文本的结构、词汇以及句法进行整体分析,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语言以及语境知识。该过程就是让译者在阅读的进程中推断出作者的交际意图以及信息意图。作者通常会通过一些逻辑、词汇信息将文本的交际意图表露出来,引导读者进入既定的语境中,为作者理解文本内容做好铺垫工作。交际意图通常是作者希望文本所达到的交际目的,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译者会根据自身对于文本语境的理解,选择和作者交际意图最为贴切的假设。

经典文学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经典文学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章:导言 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类作品具有 文字、意境、文化及历史积淀等多重因素,翻译时需要在语言层 面和文化层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素养和功力,才能做到最优秀的翻 译作品。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如何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翻译出 经典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二章:翻译方法 1. 直译法 直译法,又称字面翻译法,是翻译中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逐字逐句地翻译源文本,把单词、语言结构尽可能 地翻译成目标文本中相应的单词和语言结构,在语言转换的过程 中尽量保持源语语言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特色。然而,由于中西文 化的差异、语言习惯的不同等因素,直译法对于一些语言上的韵味、抒情性以及实用性等方面的表达经常很难保留,因此在翻译 经典文学作品中直译法的应用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把原文主要表达的思想或情感传达到目标文本中, 而不追求字面的翻译准确性。在翻译经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往往 需要采用意译法。比如:经典文学的某些特殊习语是源文中含蓄、

隐晦的,可是在目的语言中可能无法表达同样的内涵,此时就需 要使用意译法来翻译,更好地达到传达经典文学作品的目的。 3. 联想法 联想法一般指的是从文学作品的句子和语义中联想出更为深刻 的内涵和含义,在目的语言中表达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 歌词等代表性的文学类别。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往往是由 于它们超越了表面的文字表达,揭示出了人类深沉的情感、思想、哲学、宗教信仰等。这些深刻的思想含义在翻译时也需要通过联 想法来传达到目的语言中。 第三章:翻译技巧 1. 熟练掌握两种语言 翻译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否则很难进行有效的翻译。 熟练掌握两种语言不仅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的掌握,还包括对 文化、习俗、历史等方面的了解。只有在这些方面都有深入研究,才能做到最优秀的翻译作品。 2. 注重细节 翻译经典文学作品时,细节对于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 文化差异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翻译人员应该在处理文化信息时,特别是在表达文化差异的时候,注重细节,不要遗漏细节。此外,

浅析汉语成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浅析汉语成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摘要: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成语英译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保留原成语的文化内涵,保全原文的风格,尽量使译文简洁、流畅,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汉语成语英译的实例分析,探讨了汉语成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文学语境汉语成语翻译 成语(或习语)、谚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和英语都是有丰富成语、习语、谚语的高度发达的语言,两种语言中的这些固定表达方式有不少相通之处。有时候,汉语成语英译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借用某些英语成语来翻译,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描写的事物不同,但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然而,成语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较难的。这是因为各民族的成语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成语所隐含的特定意义,到了另一种语言中会完全消失或部分地消失。因此,这种成语具有不可译或难译性,即使想方设法翻译了出来,也会失去原有成语所具有的光泽。下面就汉、英成语翻译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一、成语翻译的原则 1.形象性原则 不管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一般都有着生动的形象。有些成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来一直为人所运用,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汉语中广泛存在着这些成语。如:望梅止渴,削足适履,狗急跳墙,张冠李戴,狼吞虎咽,沧海一粟,等等。因此,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必须坚持形象性原则。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有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如:张冠李戴,译为:put Zhang’s hat on Li’s he a d.有时可以采用以成语译成语的方法,因为在英语中,同样大量存在着形象生动的成语,翻译时完全可以借用这些成语来翻译。如:狼吞虎咽,译为:to eat like a horse,等等。 2.简练性原则 汉语成语一般以四个字为主,有时字数更多些,但其包涵的意义却非常丰富。在翻译这些成语的时候,应体现简练性原则,切忌拖泥带水,啰里啰嗦。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不如用一句英语成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更为简练;“杞人忧天”,就不如把它译为:an unnecessary anxiety更为恰当,等等。 3.以成语译成语的原则 为了体现成语的形象性原则和简练性原则,必须坚持以成语译成语的原则。

关于翻译英语的方法

关于翻译英语的方法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翻译英语的方法,供大家参阅! 翻译英语的方法:直译法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许多英语句子的翻译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这样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之功效,既保持了原文的结构,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做到了原汁原味地重现原文的意境。例1: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 例2: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例3: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翻译英语的方法:增译法 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在翻译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例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增译连词) 例5: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 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翻译英语的方法:词类转换法 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_1

关于语用翻译及相关译法 论文摘要:翻译所要处理的对象是具体语境中的句子即语句,也就是语言单位的运用价值。翻译者首先要认识原文的语用意义,才能应用译语深入表达原意。因此,讨论语用意义对研究翻译理论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中的语用意义——语境意 义和文化意义,以及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意义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语用学研究语言和语用者即人的关系。它所关心的是运用句子的目的以及在特定 环境下句子作为语句运用得是否得体。[1]语用学将语言单位和在某一特定交际环境 下的语用者联系起来,语用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言外之意。语义学把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看作是孤立的,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语言使用者和接受者。一个句子的语义意义就是该句的命题内容,它独立于具体的语言环境,是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

东西。因此,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意义的,但是语用意义和语义意义却有较大的区别。 二、翻译中的语用意义 根据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将语用意义分为语境意义和文化意义两类。 1.语境意义 语境“研究语句之外的语用的和非语 言的特征,这些特征跟非语言活动中所用语句的意义的表达有高度潜在关系”。语境不能被看作语言或语言学层次上的东西,它是语言活动描写的一个方面。根据韩礼德的观点,语境包括领域、格调和方式三个方面。领域指出正在进行的活动,格调指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方式指表达形式。语义意义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过滤,传递其语用意义。[2]语境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比如:“Yes?”这句话在 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语用意义。在商店里,它可以表示“Can I help you?”在电话里,它可以表示“Whom do you want?”在教室里,可以表示“What’s the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中文四字成语的英译及其翻译策略 一、运用视角转换进行形象的替代在成语翻译上,视角转换是汉英跨文化理解和翻译 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 1. 借用不同的喻体与说法。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认识过程中 提炼出来的语言结晶,是修辞手段运用比较集中的语言。 汉英成语修辞各有特色。既有共通之处,亦有其各自的特性。 找出其异同,融会贯通其本意,对于掌握翻译实践中灵活采用对译的方法,借用不同 的喻体与说法都不无好处。例如:鹤立鸡群(like a peacock in the barnyard)一模一 样(like the two peas in the pod)鱼米之乡(a land of rice and fish)守口如瓶(as dumb as an oyster)在借用不同喻体和说法的方法中还可分为两种情况:(1)汉 英借喻词不同。 胜券在握(to have the ball at one's feet)胆大妄为(to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nd)(2)汉语是明喻而英语是暗喻或直述。暴跳如雷(to hit the ceiling)巧舌如簧(to have a oily tongue)2. 借用英语中的原有类似说法。 汉语中有些成语的含义与英语中的一些熟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译各有情趣。(1)说法基本一致。 下面是一些汉英成语含义对等的情况,此时翻译时可直接借用。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如出一辙(to cut from the same cloth)(2)说法类似。 欲速则不达(more haste, less speed)一帆风顺(plain sailing)(3)汉英对应说 法的跨文化理解和翻译。杀鸡取卵(to kill the golden goose)命中注定(be in the cards)二、直译和意译法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运用但在很多情况下,借用毕竟是有限的,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3837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最常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1. 直译法。成语的翻译要注重民族性。 成语经常使人联想到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 状况。汉英成语的对译可以使译文地道,但同时也使译文失去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和情调。 所以还应该尽可能的直译以保持汉语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可以起到推广汉语文化的作用。那些形象生动易懂的成语可以采用直译,使读者一目了然易于接受。 异口同声(with one voice)一见如故(at our first meeting it is lie old times)芸芸众生(all living beings)缘木求鱼(to climb up a tree to catch fish)2. 意译法。有些通俗的成语若采用直译则无从翻译,所以只能采用意译。

英汉对译中的音译法

英汉对译中的音译法 【摘要】音译随着翻译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翻译的发展而发展。如今,音译法开始被大多数译者广泛使用。音译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本文将根据本人自身学习翻译的一些经验对英汉对译中的音译方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关键词】翻译;音译;语用功能;适用范围;使用原则 一、引言 当前,英汉对译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意译、直译和音译等几种。每种翻译方法也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各自的优势。可是弊端就是外国的读者往往都会不太理解译文;意译方法的使用对于语言的接收方来讲虽然比较容易接纳,但是有时译文和原文却很难达到语义对等,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译者使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对于语言差别较大的文化现象词,如人名、地名或带有民族特色的词汇,在另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根本难以找到与其语义对等的词汇,这时候我们就会使用音译法。这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音译是英汉对译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音译法。 音译,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音代义的方法。音译就是译音,即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以下将谈及音译的语用功能,适用范围及使用原则。 二、音译的语用功能 从语言的角度看,音译词可起到填空补缺的作用。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松认为,人类一切认知经历及其分类都是可以用某种现有的语言来表述的。一旦出现词语空缺,就可以通过用外来词或外译词、新词、语义改变和迂回说法等手段来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罗曼·雅可布逊) 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同一个词有时会有两种译法,即意译和音译。但是有一些词,如“太极”,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深受人们喜爱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不是区区“Breathing exercise”能概括的,而英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完全语义对等的词语,所以此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因此“Taijiquan”这种音译法得以使用,而且这种译法也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音译的适用范围 1.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 专有名词是指某人、某地方、某机构等的专有名称,如毛泽东Mao Zedong;武汉Wuhan;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比尔·盖茨Bill Gates 等。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论文]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使用实例来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英语翻译中的实践运用,并得出结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两者相辅相成,两者交替使用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对纽马克的简要概述 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毕生从事英德、英法互译教学,对翻译理论颇有研究。他将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如格语法、功能语法、符号学和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认为翻译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和技能,并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法,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扩展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概念,为翻译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2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2.1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定义 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则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果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 2.2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首先,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

解释。而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其次,在形式上,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音效果;交际翻译则是重新组织句法,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词汇,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再次,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重效果轻内容。第四,语义翻译比交际翻译复杂精细,较笨拙晦涩,重在再现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而不是他的意图,倾向于过译;交际翻译则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习惯,采用与原文的语域一致的语域,倾向于欠译。第五,交际翻译的译文通常比语义翻译译文长,因为后者没有帮助读者理解的多余的词汇。第六,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担;交际翻译是一门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 2.3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共同点 第一,两种翻译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知翻译的基础之上的,是对认知翻译的修正和完善。第二,如果原文信息带有普遍性,不带文化特性,信息内容的重要性与表达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同等重要而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又与原文读者相当,就可以同时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第三,在翻译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同一篇作品中,有的部分须采取语义翻译,有的部分需采用交际翻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第四,在保证等效的前提下,无论是翻译何种类型的文本,都最好采取逐词翻译的方法,纽马克认为这是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