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案例中,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安娜·O。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O的21岁癔症患者。弗洛伊德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习到宣泄疗法,又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提出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分析法。尽管安娜并不是弗洛伊德亲自治疗的病人,但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的重要性是极其显著的。

安娜·O原名伯莎·帕彭海姆,生于1859年2月27日,死于1936年5月28日。安娜的父母都出自名门望族,历史上出现过几个智力不凡的人物,母系这一支中,其中一位就是有名的大诗人海涅。她的母亲擅长交际,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商贾、金融家和犹太社团领导有联系,其兄亦为有名望的绅士。安娜的英语很流畅,并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过着维也纳上流社会妇女的日常生活,骑马,做些刺绣。

1880年布洛伊尔治疗安娜时,她是一个20刚出头的知识女性,有着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症状:右侧、左侧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瘫痪和麻痹;有持续性的神经性咳嗽;会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会有古怪的饮食习惯(如,在几个星期里全靠桔子过活);会一度失去说德语的能力,而仍然能说英语;并且会体验到她称之为“缺席”的解离状态。

按照布洛伊尔的描述,安娜一直很健康,成长期并无神经症迹象。她非常聪明,对事物的领会迅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智力极强,有很高的诗歌禀赋和想象力,但受到严厉的和带有批判性的抑制。她意志力坚强,有时显得固执,情绪上总是倾向于轻微的夸张,像是很高兴而又有些忧郁,因而有时易受

心境支配,在性方面发育很差。布洛伊尔将她描绘成一位“洋溢着充沛智力”的女子。

1880年,安娜21岁。这年7月,她深爱着的父亲患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竭尽全力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自己也出现了诸多症状,如虚弱、贫血、厌食、睡眠紊乱、内斜视等。按布洛伊尔的说法,“这段时间安娜和她的母亲共同分担着护理父亲的责任。”安娜的症状迅速加重,发展为肢体的痉挛和麻木,并伴有交替出现的兴奋、抑制和失神状态。12月11日,安娜卧床不起,直到次年的4月1日才第一次起床。4月5日,她父亲去世,“她爆发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在这之后,持续两天的深度昏迷”。接着她似乎平静了些,但仍有幻觉和失神、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出现过语言方面的错乱和强烈的自杀冲动。症状的加重看来与她长期护理濒临死亡的父亲有关,但也同她对总体的生活状态的不满有关。她的才能和愿望受到她的家庭和文化氛围的压抑。

布洛伊尔对她进行催眠治疗:通常下午安娜处于困倦状态,接着,在日落时分对她采用深度的催眠,对此,她发明了一个技术性的名称“云雾”。如果在这个状态下,她能讲述白天发生的幻觉,思想清醒起来,显得平静而又快活,她会坐下来非常理智地工作、写字或画画直至夜晚。约清晨4时,她上床睡觉,次日又开始重复这样的顺序…

随着治疗的推进,安娜的一些症状消失了,但这并不完全是由于催眠的作用,因为布洛伊尔在一开始就强调说,安娜“完全不受暗示的影响,她从不受哪怕一丁点儿的断言的影响,而只是受争论的影响。”所以对于安娜来说,症状的缓解不如说是自我暗示和宣泄的作用。布洛伊尔注意到的,当安娜在治疗中说出她的某些“幻觉”后,她的症状就会消失。这种情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安娜曾看见一只狗从杯子里喝水的事件。高觉敷先生在《精神分析引论》译本序中提到过这个情节:

(安娜)还有一个特殊症候,就是有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在干渴得无法忍受时,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状态中,她诉述自己童年时,如何走进她不喜欢的女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从玻璃杯内喝水,引起了她的厌恶,但由于受尊敬师长的传统影响,只好默不作声。她在催眠中,恢复了她对这个往事的回忆,尽量发泄了她的愤怒情绪,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

从安娜的病例可以看出,“某种症状可以用交谈法治疗,这个交谈疗法要在催眠状态下实施;并且,要使之有效,需采用大声说出症状的原始起因的方式”。也就是说,安娜在治疗中重新体验了以往的创伤性事件和相应的情感过程,症状由此而得以缓解。安娜自己称这种方法为“谈话疗法

(talkingcure)”或“扫烟囱(chimney-sweeping)”。显然,这就是弗洛伊德四年后开始对他的病人实施催眠时所用的“催眠宣泄”法。

安娜的病案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对其症状和治疗过程有不同的看法,表面看来,这只是学术上的分岐,但实际上它所涉及的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移情和反移情。布洛伊尔在叙述安娜的病史时,说她“在性方面的发育极不成熟”。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布洛伊尔之所以在病史中对安娜的性发育如此强调,似乎与他要回避治疗中的某种尴尬、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有关。这就是反移情。现代精神分析培训强调反移情,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治疗师更多地洞悉自身,可以说,弗洛伊德当时就已经萌发了这样的观点:不看清自身的反移情就很难真正理解咨客的移情。弗洛伊德认为:在治疗她的症状过程中,布洛伊尔能够使用跟病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非常强烈的暗示,这种良好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今天我们所谓‘移情’(transference)的一个完满的原型。有强烈的理由怀疑,在她的一切症状得到解脱之后,布洛伊尔一定从进一步的迹象中发现了这种移情的性动机。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这个出乎意料的现象的普遍性,结果是,他好象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他放弃了一切进一步的研究。

所谓治疗关系背后有性的动机,纯粹是精神分析的论调,是否成立还有争议。但迹象还是有一些的。据《癔症研究》的编者说,琼斯在他的《弗洛伊德传》中曾对此有过详细的叙述,希尔施米勒等在论著中也提到过所谓“癔病性假性妊娠”,按欧文·斯通在《心灵的激情》中颇具文学色彩的描绘,有一天晚上,安娜突然出现了严重的腹痛症状,布洛伊尔及时赶去,却发现安娜已经认不出他了。他问安娜怎么会突然疼起来,安娜却说:“我快要生布洛伊尔大夫的孩子了。”布洛伊尔的妻子因其丈夫与那个迷人的女人安娜·O每晚接触而生醋意。而这时安娜则产生了怀孕的幻觉,并认为胎中孩子的父亲是布洛伊尔。布洛伊尔带着轻度的恐慌,结束了治疗,第二天便匆匆带着妻子到威尼斯去度第二个蜜月,在那儿他们怀上了一个女儿,并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

弗洛伊德反复琢磨:如果真象布洛伊尔所说,她的病没有一丁点儿性的因素,那么,她在那么多可供选择的幻觉症状中,为什么偏偏选中了马上要生出

她的医生的孩子这个念头呢?她怎么又会认不出布洛伊尔医生呢?是不是因为她如果认出了他,就不可能象对一个陌生人似地对他说:“我快要生布洛伊尔大夫的孩子了”?当她捧着自己平坦的肚子时,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奇想呢?弗洛伊德认为,布洛伊尔之所以放弃了对安娜的治疗,原因就在于安娜强烈的正性移情,换句话说就是他无法处理自己的反移情。弗洛伊德还认为,布洛伊尔的治疗是不彻底的,安娜·O出现了移情,却没有得到处理,所以并没有治愈。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荣格、茨威格、琼斯,还有其他人。据说,圈内人都知道这个“秘密”,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明白弗洛伊德的意思。如果有人把它理解为布洛伊尔没治好安娜·O,再和她进出疗养院、继续受神经痛的折磨联系起来,就会对《癔症研究》一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如在希尔施米勒看来,布洛伊尔主要关心的是以心理治疗缓解某些症状,而安娜随后严重的面部疼痛和用药已成为主要的难题,这是心理治疗无法治愈的。

《弗洛伊德与安娜·O》一书中提到安娜·O身上有三种病:癔症,神经痛,吗啡成瘾。布洛伊尔用“谈话疗法”治好了她的癔症,从而创建了精神分析。后面几年,她进出疗养院,都是治疗神经痛和吗啡成瘾。有许多证据证明布洛伊尔对安娜·O产生了反移情,但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安娜·O对布洛伊尔产生了移情,所谓“怀孕幻觉”(安娜·O突然表现出生孩子的样子,并说“布洛伊尔医生的孩子要出生了”)并没有得到原始资料的证实。但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确定安娜·O有强烈的恋父情结,父亲死后,她把布洛伊尔当成了父亲。另外,从她后来成为女权主义者,而且终身未嫁,也提示恋父情结没有解决。1888年,她与母亲定居法兰克福,此后她写过短篇小说和戏剧小品,出版

过自己的著作,并热心于社会公益方面的事情,在当地颇有影响。1954年,原西德曾发行一枚印有她画像的邮票,以示纪念。

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精神分析的生活应用 【导读】对于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来说,弗洛伊德也并不陌生。精神分析被称为深度心理学,很多理论可以用之生活中。 深度心理学即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治疗体系。我们可以用深度心理学来认识自己和他人。(来源心融网) ●爱和恨就是硬币的两面,你恨一个人是因为你爱他;你喜欢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没有的;你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身上有你有的东西;你经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某人,其实潜意识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觉得世界充满爱,生活很美好,那是因为你自己内心充满爱和美好。如果有人对你说周围的人都对他不好,是因为他内心有对别人的敌意。经过心理防御机制的“化妆”,投射成是别人在恨他并且攻击他。这种人内心的“自我评价”较低,因此自我防御机制过强,影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当你想到一个人,只有喜悦的感觉,那并不是爱。因为当你爱上一个人,想念他而他不在身边的时候,会产生抑郁的内心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的当下都被记忆或者幻想污染了。如果一个人习惯于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侣以及身边人,这种人往往是从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紧张环境中长大的。潜意识中,他要保持对过去的忠诚,不能“背叛”过去。当他将这种状态传递给别人,就会让他和身边人都缺乏幸福感,这就是过去对现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谈笑风生,用快乐和愉悦感染大家,让人感到很有趣,这表示他的潜意识里没有压抑自己。若他是一个很无趣、拘谨的人,很有可能他

从小的生长环境是压抑的。 ●在没有宗教传统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突然信仰宗教,是早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但是相反,如果在有宗教传统的家族中长大的孩子,身心会很健康,而且还比别的孩子更纯净,更舒服。 ●一切记忆都会寻求表达,哪怕是被深埋被压抑的。爱过的会寻求再爱,恨过的会寻求再恨,被虐待过的会寻求再被虐待。如果实在被压抑得太深,人体就会以疾病的方式来表达。心因性疾病,如胃溃疡、神经性皮炎、口腔溃疡,还有一切没有原因的疼痛,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完美主义者是因为无法容忍自己的瑕疵,把坏的部分投射给别人,于是就可以指责别人了。 ●每个人都只对心中有的东西敏感。如对金钱吝啬的人,会对别人“小气”很敏感。 ●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心理医生说,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很倒霉的,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那别人也会认为他是倒霉的。所以一个老师面对一个认为自己很差劲的学生,怎么能被他教会呢?老师要坚定地认为他是好孩子有优秀的一面,那才能帮助他提高。否则老师就变成被“教会”的学生了。 ●安慰一个哭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说“不要哭”,而是说“你一定很痛苦吧,想哭就哭吧”,或者“我陪你一起哭”,这是“共情”。人类最高级别的安慰,就是理解别人的痛苦,并陪伴他。

运用所学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事件

运用所学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事件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中的现象,并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的两大砥柱。我认为,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在这两种理论中寻找到依据,得到合理的解释。下面,我将用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事件一: 比如说,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有些小孩子会特别的胡搅蛮缠,一旦家长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开始大声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等等。一般到了这种时候,家长和旁人都会觉得很尴尬。但一般怎么说他都不听。没办法,家长只好满足他的要求。然后,这个小孩子就会心满意足的带着自己喜欢的宝贝离去。家长虽然心里很生气很恼火,却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小孩,往往在大人看来,任性得让人讨厌。而小时候的我恰好是这种小孩的相反面。从小,我妈妈管我特别严格,不允许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哪怕在当下只是狠狠的瞪我几眼,在事后也会很严厉的教训我。所以我小时候就很害怕她生气,每次胡闹时看到她生气了,我就得赶快找个台阶下,赶快收场才好。记得有一次,我妈妈带着我和她的同事去逛街。我看到一双凉鞋,特别漂亮。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然后我就吵着闹着要那双鞋。刚开始时,我只是吵着嚷着求妈妈给我买。但她一口回绝了我。因为那双鞋的价格是我平常穿的鞋的价格的3、4倍,而且那双鞋一看就不结实。但旁边的阿姨们看我那个样子,就开始劝我妈妈给我买。我一看就有支持者,就变本加厉,站在那双鞋旁边不肯走。我余光瞄到妈妈已经生气了,但当时那双鞋给了我超乎寻常的勇气。我想不管怎样,我都要得到这双鞋。最后,妈妈给我买了那双鞋。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都不和我说,我怎么做她都不肯理我。我真是又开心又害怕。后来,那双鞋果然穿了没多久就坏了。从那以后,一般妈妈不让买什么,我就基本上不闹了。 就比如上述例子中,前一种类型的小孩,当他开始哭闹时,一般家长就会立刻安慰他或者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小孩就会逐渐明白,自己的哭闹能给自己带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小孩就会变得越来越闹。随意哭闹的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巴甫洛夫,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该类小孩往往一哭,家长就给予它所想得到的东西,就相当于在助长该行为的增生。而小时候的我呢,首先,平日的生活里妈妈就不惯着我,所以我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而且,往往我表现得越懂事,妈妈就会表扬我,甚至给我奖励。这其实也是一种强化的行为,让我不断强化懂事的行为,并逐渐把这种行为变成自己的习惯。而偶尔的那次哭闹事件中,妈妈瞪我、不理我,让我心里害怕又略后悔,她的“冷处理”让我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太过分了。回家后,她训斥我的行为,是对我的惩罚,虽然最后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鞋子,可心里却并不是全然的高兴。而事后,鞋子确实很快就坏掉了。这样的后果,对自然恢复有一种减弱作用。 事件二: 就比如现在社会,有很多人有烟瘾、暴食等习惯。究其根本,是因为移置作用。有很多小孩大点后,不再使用橡皮奶嘴时,就嘴里总喜欢有个棒棒糖。当年龄长大到不能随意吃棒棒糖时,接吻、抽烟等行为就会出现。移置作用移置作用是用一种精神宣泄替代另一种精神宣

pac人格理论

PAC人格理论是由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伯恩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词的首个英文字母简称为PAC理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例子,小王同学早上在寝室睡觉,被他的室友打电话吵醒,小王非常的生气,冲着室友直接喊:“寝室是大家公用的环境,你这样吵得大家都睡不着觉,所以你以后不要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打电话!如果非要打,必须出去!”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小王的室友便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本来应该亲密无间的室友关系变得十分冷淡。 这个实例中的小王就是典型的以“父母”的状态与他的室友进行沟通,“父母”的状态主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责骂、训斥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的成分占优势时,那么这个人就会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而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那么成人状态则主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善用理智的分析。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的成分占主要优势时,那么这种人的行为表现则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而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的成分占主要优势时,也就是儿童状态占优势时,那么这种人在平时则会表现出喜怒无常、做事情不假思索、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近期有学生总是反应学校食堂饭菜分量

不足、味道不好、价格不合理,甚至还出现了饭菜变质的现象,对于这件事情小张同学心里非常不舒服,他认为我们交钱来上学,学校就必须做好服务工作,于是他见人就说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伙食很差。最严重的的一次是他当面责骂食堂的工作人员,把饭菜直接摔在了地上,班长小毛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征集了班级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主动联系辅导员,他希望老师能与食堂的负责人和学校进行沟通,把问题解决,平复同学们的心情。这里的小张同学其实他在遇到问题时不假思索,乱发脾气,表现出了婴幼儿时期的冲动,很明显在他的人格结构中C的成分占优势,而班长则不同,在遇到这种事后不慌不乱,主动联系老师,解决问题,在他的人格结构中很明显A的成分占优势。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案例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与技术的 一例咨询案例介绍 摘要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内容主要有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欲学说、焦虑理论等,基于这一理论的心理咨询的技术主要有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阐释、催眠术、心理防卫机制分析等。这一理论和技术特别适用于与性有关的来访者的咨询与治疗。在对一位23岁大学女生的精神分析中发现,从青春期开始,来访者性的欲望产生,这并没有导致她在性的方面的觉醒,反而导致了这位女生的错误记忆,她误以为自己童年受到过性的伤害。到了23岁,恋爱两年后,这种想法日渐强烈,急切地要求检验,但其父母从未发现异常,存在性伤害的可能基本可以排除,可以分析为仍然是性的欲望在潜意识起作用,是这种欲望导致错误记忆加强。在尊重来访者作为中国文化环境中一员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推理说理分析,使其认识到错误记忆是存在的,伤害并没有发生,解除了来访者的疑虑和沉重的心理负担。咨询并没有按照来访者的要求进行催眠治疗,因为其问题不适合催眠治疗,这并非忽视来访者,反而是为了对其负责。这个案例尽管复杂程度不高,但充分体现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精髓。通过咨询见习观察,发现运用精神分析,要结合中国国情,对来访者潜意识动机的分析,未必完全暴露给来访者,这也许是与精神分析理论基本精神有些不一致的发现。 精神分析理论可以被看作心理咨询、精神病治疗的奠基理论,其创始人又是代表人物的是弗洛伊德。该理论最重要的著作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另有《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理论用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欲学说、焦虑理论看待和解释各种心理障碍与疾病的发生,用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移情分析、阻抗分析、催眠术、阐释、心理防卫机制分析作为具体的技术,展开对来访者的咨询与治疗。 一、理论基础 (一)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典型案例 弗洛伊德语录: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满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可能悔棋。 梦是人类对未完成愿望的一种达成。 女人越是拒绝,越是否认其性欲,男人对她的评估就越来越高。 踏上寻找自我之旅,直面潜意识之下的“本我”,通晓发掘意识能量,领悟精神分析之实用。 凡是掌握精神分析知识的人,无异于享受着天堂般的生活。——荣格。 序言: 对自己的内心一无所知,却不知不觉地跌入泥淖而深受其苦,这是神经质患者的不幸,也是许多正常人的实际状态。 第一章——弗洛伊德生平及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并非某一天以完全形式被发现,而是在从弗洛伊德时代到现在的100多年的认真修正中得以发展的。 精神疾病的发生是又无意识的冲突造成的。精神分析的宗旨在于从无意识中找出造成这些异常人格的来龙去脉。因此,精神分析疗法首先是将无意识里隐藏的冲突外化,然后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像弗洛伊德那样,系统地诠释存在于我们内心,却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世界。 贫穷的弗洛伊德,推迟了婚期四年。妻子伯纳斯是个大家闺秀,养育三字三女。他对家庭忠诚无二,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揭示自己发现的人类内心世界,他不惜公开自己的隐私和生活。除了在16岁时有过一次单恋,他一生只爱一个女人,玛莎·伯纳斯。 第一阶段:1856出生到1897年年,为情感创伤论阶段。 母亲19岁时与39岁的父亲结婚,弗洛伊德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儿子年龄相仿,而同父异母的哥哥与母亲年龄相仿。兄妹7人,5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

3岁时,母亲生的第二个男孩6个月夭亡,弗洛伊德认为弟弟的死因自己而生。 10岁,父亲作为犹太人而遭受侮辱,弗洛伊德喜欢汉尼拔将军的动机如此有关。汉尼拔将军也是犹太人,曾进军罗马。 弗洛伊德在thumsee疗养所曾一个人击退了反犹太主义的进攻,与父亲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弗洛伊德对基础医学十分重视,为此推迟毕业两年。 1880到1882,他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人物布罗伊尔,比他大14岁。两人共同研究癔症的病因,并合著了《癔症的研究》一书。26岁,布罗伊尔向其介绍了催眠术和疏导法。介绍了由此方法治疗的案例安娜·欧。 中上层家庭,美丽聪慧。21岁接受治疗,77岁去世,维护女权方面做过很大贡献,曾发行过纪念她的邮票。 疏导法指压抑的情感得到发泄和净化,以达到治疗精神创伤的治疗方法。 29岁在法国夏科博士处接触到催眠术,以夏科的名字为自己的长子取名。(30岁结婚)一生对夏科十分感怀,从他那里知道癔症的原因来自精神创伤,而且在性的问题上得到启发。两个方面,精神疾病由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功能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 1886年弗洛伊德30岁,诊所开业。采用催眠和布罗伊尔的谈话疗法。(核心是询问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后才发生了这些症状)一个象征意义的典型案例:发作性牙痛和颜面疼痛折磨15年,拔牙7颗无济于事。源自丈夫出轨,不与之同床,对丈夫的辱骂和容忍。吞咽困难是因为要压制对丈夫的回击。眉间出现剧痛,因为在房间手淫被严厉的奶奶发现,奶奶犀利的眼光通过眉间的疼痛表现出来,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个淫乱的孩子,婚姻的不幸是对自己的惩罚。 一个女士因为爱上自己的姐夫而又负罪感导致下肢瘫痪行走,维持了两年。弗洛伊德利用自由联想法治愈了这个病人。(评论:文化的影响) 《癔症的研究》是在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和布罗伊尔合著的。他专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

精神分析理论生活例子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案例中,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安娜·O。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O的21岁癔症患者。弗洛伊德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习到宣泄疗法,又师从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提出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分析法。尽管安娜并不是弗洛伊德亲自治疗的病人,但这个病例在精神分析史上的重要性是极其显著的。 安娜·O原名伯莎·帕彭海姆,生于1859年2月27日,死于1936年5月28日。安娜的父母都出自名门望族,历史上出现过几个智力不凡的人物,母系这一支中,其中一位就是有名的大诗人海涅。她的母亲擅长交际,与当时许多著名的商贾、金融家和犹太社团领导有联系,其兄亦为有名望的绅士。安娜的英语很流畅,并用法语和意大利语阅读,过着维也纳上流社会妇女的日常生活,骑马,做些刺绣。 1880年布洛伊尔治疗安娜时,她是一个20刚出头的知识女性,有着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歇斯底里症状:右侧、左侧会在不同的时间里出现瘫痪和麻痹;有持续性的神经性咳嗽;会出现视觉和听觉障碍;会有古怪的饮食习惯(如,在几个星期里全靠桔子过活);会一度失去说德语的能力,而仍然能说英语;并且会体验到她称之为“缺席”的解离状态。 按照布洛伊尔的描述,安娜一直很健康,成长期并无神经症迹象。她非常聪明,对事物的领会迅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智力极强,有很高的诗歌禀赋和想象力,但受到严厉的和带有批判性的抑制。她意志力坚强,有时显得固执,情绪上总是倾向于轻微的夸张,像是很高兴而又有些忧郁,因而有时易受

心境支配,在性方面发育很差。布洛伊尔将她描绘成一位“洋溢着充沛智力”的女子。 1880年,安娜21岁。这年7月,她深爱着的父亲患了胸膜周围脓肿。安娜竭尽全力照顾父亲,不到一个月,她自己也出现了诸多症状,如虚弱、贫血、厌食、睡眠紊乱、内斜视等。按布洛伊尔的说法,“这段时间安娜和她的母亲共同分担着护理父亲的责任。”安娜的症状迅速加重,发展为肢体的痉挛和麻木,并伴有交替出现的兴奋、抑制和失神状态。12月11日,安娜卧床不起,直到次年的4月1日才第一次起床。4月5日,她父亲去世,“她爆发出异乎寻常的兴奋,在这之后,持续两天的深度昏迷”。接着她似乎平静了些,但仍有幻觉和失神、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出现过语言方面的错乱和强烈的自杀冲动。症状的加重看来与她长期护理濒临死亡的父亲有关,但也同她对总体的生活状态的不满有关。她的才能和愿望受到她的家庭和文化氛围的压抑。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大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潜意识 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本我的一部分获得了特殊的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对外界的调节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并将经验消化、储存;对本我的功能是指挥它,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种族发展来看,超我来自于原始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本我(即本能冲动和欲望)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事件

小学生心理辅导—期末作业 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事件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 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它通过科学的理论、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并帮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活。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的两大砥柱。我认为, 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 都可以在这两种理论中寻找到依据,得到合理的解释。下面, 我将用几个例子加以分析。 事件一: 比如说,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观察到, 有些小孩子会特别的胡搅蛮缠, 一旦家长不满足他的要求, 他就开始大声哭闹, 甚至在地上打滚等等。一般到了这种时候, 家长和旁人都会觉得很尴尬。但一般怎么说他都不听。没办法,家长只好满足他的要求。然后,这个小孩子就会心满意足的带着自己喜欢的宝贝离去。家长虽然心里很生气很恼火, 却也无可奈何。这样的小孩, 往往在大人看来,任性得让人讨厌。而小时候的我恰好是这种小孩的相反面。从小,我妈妈管我特别严格,不允许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哪怕在当下只是狠狠的瞪我几眼, 在事后也会很严厉的教训我。所以我小时候就很害怕她生气, 每次胡闹时看到她生气了, 我就得赶快找个台阶下,赶快收场才好。记得有一次,我妈妈带着我和她的同事去逛街。我看到一双凉鞋, 特别漂

亮。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深深的被它吸引了。然后我就吵着闹着要那双鞋。刚开始时, 我只是吵着嚷着求妈妈给我买。但她一口回绝了我。因为那双鞋的价格是我平常穿的鞋的价格的3、4倍,而且那双鞋一看就不结实。但旁边的阿姨们看我那个样子, 就开始劝我妈妈给我买。我一看就有支持者, 就变本加厉,站在那双鞋旁边不肯走。我余光瞄到妈妈已经生气了, 但当时那双鞋给了我超乎寻常的勇气。我想不管怎样, 我都要得到这双鞋。最后,妈妈给我买了那双鞋。回家的路上,妈妈一句话都不和我说,我怎么做她都不肯理我。我真是又开心又害怕。后来,那双鞋果然穿了没多久就坏了。从那以后,一般妈妈不让买什么,我就基本上不闹了。 就比如上述例子中, 前一种类型的小孩, 当他开始哭闹时, 一般家长就会立刻安慰他或者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小孩就会逐渐明白,自己的哭闹能给自己带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 长期以往下去,小孩就会变得越来越闹。随意哭闹的行为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巴甫洛夫,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 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 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 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该类小孩往往一哭,家长就给予它所想得到的东西,就相当于在助长该行为的增生。而小时候的我呢, 首先, 平日的生活里妈妈就不惯着我, 所以我知道哭闹是没有用的。而且, 往往我表现得越懂事,妈妈就会表扬我, 甚至给我奖励。这其实也是一种强化的行为, 让我

精神分析与社会现象的解析

精神分析与社会现象的解析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流派,早在20世纪初期就出现了。其推判之方式与所得出的观点,经常与社会现象产生关联。 本文将以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健康问题为例,分析精神分析的理论 框架是如何解析社会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遭受心理问题的折磨。比如情绪失调、 焦虑、抑郁等等。治疗心理问题一般有两种常见方法,一种是药 物治疗,另一种是精神治疗。精神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其中精神 分析是其中之一。 精神分析是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发展起来的。他的学说是以 人的潜意识为研究对象的,认为人的行为与情感是与潜意识相关的。我们的潜意识里有许多一些无意识的、不可察觉的连结。这 些连结影响了我们的心智活动、情感、决策、判断等等。所以精 神分析认为,潜意识是影响我们情感和行为的重要来源。 精神分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人进行深入分析:心理防御机制、量表分析、自由联想。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人为防止潜意识中的不 安全思维和念头影响意识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机制不仅会影响我 们的潜意识,而且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行动。量表分析是分析

那些与分析人员自己的记忆有关的情感态度,对于分析人员自己 的发展和病态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自由联想是一种从 患者的无意识感知中寻找隐含在意思中的探索方式,弗洛伊德认 为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 精神分析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同时也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更加深入的社会现象解析方法。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对 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可以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潜意识,在不同情 境下出现各种各样的情感,足以说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再婚家庭”。再婚家庭是在离婚后,再婚形 成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孩子已经有了父亲和母亲,但是随着 新的伴侣的加入,孩子可能会感到被冷落,心理失衡,情感不稳定。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情形下,孩子们的潜意识中 会出现不同的情感,如孤独、自卑、失落、依赖、报复和烦恼等。 另一个例子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是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体系中,以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品为导向的一种社会现象。而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些人之所以热衷消费主义,是因为他们有 着潜意识中的内部冲突和情感附着,他们还期望能通过物品和商 品的消费来满足潜意识中的需要。

精神分析理论及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及应用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旨 在揭示人类内心深层的心理结构和冲突。它认为人的思维、情感和行 为受无意识的力量驱动,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可以帮助 人们解决心理困扰和改善个人生活。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原理 1. 无意识意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在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的部分,无意识包含了个人不愿意面对或无法面对的思想、梦境和欲望。 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2. 冲突与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人的内心存在着各种欲望 冲突,如本能欲望与社会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缓解这种冲突,人们 会产生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压抑和转移等。 3. 神经症与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内心冲突会导 致神经症的发生,通过精神分析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找到潜在的冲突, 并通过洞察和自我认知解决内心的困扰。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1. 精神分析治疗:精神分析治疗是精神分析理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治疗师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解析,帮助患者识别和理解潜藏在无意识 中的冲突和欲望,从而解决心理问题和改善个人生活。

2. 教育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它通过揭示潜在的动机和情感冲突,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 的内心需求,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教育和亲子沟通。 3. 文学与艺术解析:精神分析理论常常被用于对文学和艺术作品的 解析。通过分析作品背后的潜在意义和象征,人们可以深入理解和欣 赏作品的内在美和思想。 4. 组织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精神分析理论在组织心理学和人力 资源管理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它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动机和行为,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总结: 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对于人们理解自己的内 心世界和改善个人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应用涵盖了治疗、教育、文学艺术以及组织管理等多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全面的心理解释 和治疗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人类心理的奥秘,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自己的一个成长经历

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自己的一个成长经历 人格心理学,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 心理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六个理论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特质学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生物学流派,精神分析理论属于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很注重无意识,而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其主要的是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分为:脑解剖模型,包括潜意识,意识,无意识;结构模型,包括本我,自我,超我;生与死的本能;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智化,投射;发展的心理性与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了解无意识的东西,包括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口误,催眠,意外,象征行为。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学习,我们同一个寝室的人都起得非常早,而我却怎么也起不了床,我一直也想早起,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哪怕我定了闹铃也没有把我闹醒,我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强迫自己起床也一直不好使,直到有一天晚上快入睡前,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的念明天早上我一定要五点半起床,一直念,念了一段时间后,我睡了,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天已大亮,我还想:哎,又糟糕,还是没起来,可是当我看表时,我被那时间惊住了,这时间既然是五点二十八分,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我每次都以这种办法做到了早起,我也一直奇怪这是什么原因,直到听了老师的人格心理学课,才知道这是一种暗示,是我自己无意识中接受这种暗示,当自己无意中接受这种暗示后,会在无意识中根据自己的生物钟感知这种外界的时间的变化,当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感觉到时间时,自己就醒来了,这种特定的外界环境唤醒了我的意识。 还有一种就是口误,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听见有人说不好意思说错了,这是口误,而人们也对口误习以为常,其实不然在精神分析理论里弗洛伊德恰好提出了弗洛伊德口误,口误是你自己最想要说出的话却一直被自己压制而没有表达出来,而在合适的外界环境下无意识的说了出来,这就是口误,说不定也正是一个人心中真正想表达的,我们有时应该注意。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

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简介

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是揭示和解释无意识冲动和指向它们的防御。这并不是用分析个人的方式代替家庭交往模式;它了解在何处揭示基本需要和恐惧,这些基本需要和恐惧妨碍了个人以成熟的方式进行交往。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有: 一、弗洛伊德的内驱力心理学。在人性深处,性和攻击是驱动力。当孩子们了解到直接表达这些冲动可能受到惩罚时,心理冲突就产生了。产生心理冲突的标志是他体验到了不愉快的情感。焦虑是不满足,同“一个人表现出一定的愿望是要受惩罚的”这样的想法(通常是无意识的)相联系。例如你表达的愤怒可能使得伴侣不再爱你。抑郁也是不满足,以及害怕灾难已经发生的想法(通常是无意识的)。例如你对母亲长期积累的愤怒使她不再爱你;实际上没有人爱你。冲突平衡的方法有两种:通过对冲动的防御或者放松防御以允许一些满足。 二、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的实质是每个人都渴望被欣赏。如果在我们的幼年时期,父母对我们给与热情的反应、赞扬和欣赏(镜映),我们会内化这种接纳,形成坚强和自信的性格。但某些时候,父母没有反应,或者很平淡,甚至是退缩的,那么我们对欣赏的渴望就会很麻木。我们长大成人后会压抑被关注的渴望,并在接受我们的对象面前爆发。幸运的孩子拥有一个欣赏自己的父母,他会感到很安全,勇于独立,能够去爱。不快乐的孩子没有爱的归属感,他会穷其一生渴望他或她没有被给与的关注。 三、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主要是研究个体和他们深层的动力(依恋的驱力和需要);家庭治疗是对社会关系的学习。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质其实很简单:我们同他人联系的基础是早期经验形成的期望,早期关系的结果是留下了内在客体――从经验和期望中建立起来的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图像。这些内化的客体形成了人格的核心――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现在和过去的社会联系,发展和保持了它的身份。客体关系的内在世界同他们的现实世界是不一致的。它只是一个近似体,强烈受到早期客体图像、投射和认同的影响。这个内在世界逐渐成熟、发展,日渐变得整合,更接近现实。个体处理冲突和失败的内在能力是与客体关系内在世界的深度和成熟度相关的。对自我的信任和对他人的欣赏是建立在对内在好客体的爱的确认上的。 正常家庭是如何发展的呢? 一个孩子不能在人际关系极度冷漠下成熟。婴儿需要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

组织行为学的精神分析理论

作业说明:本作业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是译文部分,第二是参考文章,是为了加深理论我们自己阅读的文章,用斜体字标明。第三是我们2人经过学习讨论汇总下来的心得与看法。 译文部分 组织行为的精神分析理论 哈利·莱文森 一、引言: 组织行为包括那些具有组织功能并存在于个体、群体以及更大的团体中相互联系的行为,它同时还囊括了组织活动中反映组织的知识、价值观和目标的特有模式,涉及到人力管理、策略制定和员工的管理方法,以及这些行为发生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 人们感兴趣的组织行为通常遵循四个方向。首先,案例分析。(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得到资料,如实记载并形成案例,进而分析))管理者一直处理的是点对点、试错操纵或者改变变量的组织行为。接下来采用更具体的方法,现场研究观察者描述并归纳规范、组织实践、群体差异以及一些和他们相关的生产力、电力及环境的关系。如霍桑实验。第三,可能就是最广泛的与实证相关的。实验室研究,有周密的实验设计,要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理论研究,侧重从理论上阐明某种心理和行为现象,注重人,人的动力,如人格理论等。莱文森1981,认为在应对压力时,组织归根到底还是个人,劳伦斯1967也提出重要的变量是性格取向。 对群体的分析最重要的还是对个人的分析,尽管团体的的成果和作用可能会超越个人,但是也是由个人所构成的。大部分群体和群体功能的基本理论都是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组织也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它由重要企业家选择那些符合他们的需求和目的的人,而那些人也会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领导。组织中的行为是两者相互影响的结果。一组来自IBM的经理可能会和艾克森EXXON是石油公司的经理在需求和目标上的极大不同。 在组织中我们重点强调的是要理解个体,满足他们在工作中的需要,在许多的不同理论中,这种需要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划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和激励因素,工作环境、工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主要理论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奥地利医学家S.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 ①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②压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④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②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1900年以后成熟起来的。他从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奥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C.荣格,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主要理论 无意识 精神结构(自我、本我、超我)

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是一个影响了20世纪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学者。它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两个主要部分: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和关于治疗的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所阐述的无意识现象以及与此有关的疾病,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它曾在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形成了所谓“精神分析洪流”。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1)心灵的构成。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的。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与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亦即通过思考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看来,无论什么心理过程,只要假设其影响的存在,但是又无法觉察时,就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核心的观点,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2)人格结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是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本我、自我、超我只有和谐一致,人格才会正常发展,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而当本我、自我、超我失衡或冲突时,人格发展将会非常困难,个体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的活动就会出现问题。面对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则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 (3)焦虑、防卫与转移 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 (4)性心理的发展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性心理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他将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获得性的满足,释放能量。如果人的欲望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出现焦虑,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成为人的问题行为,需要帮助和治疗。 口腔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在口腔期的初期(0~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唇与舌的吮吸活动,吮吸本身可产生快感,婴儿不饿时也有吮吸手指的现象就是例证。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