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在英国制造出来,仅几十多年的历史,它就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至今己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手动数显打印型:这种类型坐标测量机主要用于几何尺寸测量,采用数字显示,可打印测量结果,一般采用手动测量。带有电传打印系统的坐标测量机虽然解决了数据打印问题,但记录下来的数据仍需要人工进行运算。例如在测量机上测量孔距,实际上测得的是孔上各点的x与 Y坐标,需要进行计算处理才能得出结果,人工计算工作量很大,所以这类测量机目前已被淘汰。

(2)手动型:带有小型电子计算机的测量机的数据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即数据输入部分、数据处理部分与数据输出部分。有了电子计算机可进行诸如工件安装倾斜的自动校正计算、坐标变换、孔心距计算、偏差值计算等工作。并且可以预先储备一定量的数据,通过计量软件存储所需测量件的数学模型,对曲线表面轮廓进行扫描测量。此类型的三坐标测量机采用手动或机动皆可。

(3)计算机数字控制型(CNC):带有小型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测量机虽解决了数据处理问题,但测量过程仍然是手动或机动的,对一些大型零件(如汽车外壳、叶片或航空工业与空间技术中的一些具有曲线表面的零件)和一些精度要求较高或对测力有一定要求的零件(如非金属材料或薄壁零件等)的测量,手工操作既费力,又不能保证检验精度,因此发展出计算机数字控制坐标测量机。这种测量机可按照编制好的程序自动进行测量。计算机将贮存在磁盘中的程序读入,经信息处理,通过数控伺服机构控制测量机按程序自动测量,并将测量的结果输入计算机,按测量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并自动打印数据或磁盘等形式输出。

2.2三坐标测量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各种工程项目与科学实验的需要也对三坐标测量机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国内外三坐标测量机发展情况和科技、生产对三坐标测量机提出的要求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它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普及高速测量:质量与效率一直是衡量各种机器性能、生产过程优劣的两项主要指标。传统的概念是为了保证测量精度,测量速度不宜过高。随着生产节奏不断加快,用户在要求测量机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会对CMM的测量速度(Measuring Speed)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2)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确保可靠高速的测量功能,国外十分重视研究机体原材料的选用,最近在传统的铸铁、铸钢基础上,增加了合金、石材、陶瓷等新材料。 Zeiss、 Sheffield、 LeiLz.、FerranLi(英国)、DEA等世界上的主要三坐标测量机制造厂商,大都采用了重量轻、刚性好、导热性强的合金材料,来制造测量机上的运动机构部件。铝合金、陶瓷材料以及各种合成材料在三坐标测量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控制系统的改进: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测量的目的越来越不能仅仅局限于成品验收检验,而是向整个制造系统提供有关制造过程的信息,为控制提供依据。从这一要求出发,必须要求测量机具有开放式控制系统,具有更大的柔性。为此,要尽可能利用发展迅速的新的电子工业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设计新的高性价比系统。

(4)测量机测头的发展:三坐标测量机除了机械本体外,测头是测量机达到高精度的关键,也是坐标测量机的核心。与其他各项技术指标相比,提高测头的性能指标难度最大。解决理想测头的途径必然带动“固体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并且探测方式应由被动感知改为主动探测,此外,测量机测头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非接触测头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5)软件技术的革新:测量机的功能主要由软件决定。三坐标测量机的操作、使用的方便性,也首先取决于软件,测量机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都必须有相应配套的软件技术跟上。可以说测量机软件是三坐标测量机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技术。软件的发展将使三坐标测量机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它至少将包括能进行自动编程、按测量任务对测量机进行优化、故障自动诊断等方面的内容。

2.3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Z方向驱动设计

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光电原理的三维形貌检测系统的驱动设计,包括三大部分:机械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其中驱动系统的机械系统设计部分是主要的内容,它包括了驱动系统总体设计、机械传动设计、机械支承设计、执行部件设计,由于驱动系统的Z轴方向为竖直立式结构,所以还包括了制动系统设计;驱动系统的检测系统设计部分主要涉及到了基于光电原理的测头检测系统设计、控制Z轴方向测头位置的位移检测系统设计以及限制行程起保护作用的接近开关检测系

统设计;而驱动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是利用PLC作为控制器,通过闭环反馈实现对驱动系统的精确控制。通过上述三部分所组成的驱动系统,实现了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在Z轴方向的高精度驱动

此次设计的要求及主要的技术参数有:

A.行程范围:0-500mm;

B.定位精度:±0.005mm;

C.驱动方式:伺服或步进驱动;

D.控制方式:PLC或计算机控制;

E.系统性能可靠,结构简单,维修、维护方便。

2.3.1 机械系统设计

驱动系统的机械系统设计部分是主要的内容,它包括了驱动系统总体设计、机械传动设计、机械支承设计、执行部件设计以及制动系统设计。其中总体设计关系到驱动系统的结构布局,对后面零部件的设计选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最能影响总体设计方案选择的无疑就是驱动系统的传动方案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动方式功能特点和应用特性的比较,考虑到螺旋传动中的滚珠丝杠副传动有着传动效率高、定位精度高、刚度好、运动平稳、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点,所以驱动系统采用了滚珠丝杠副进行传动,通过由计算所得出的丝杠必需的额定动载荷用CQ368T4滚珠丝杠,再通过对丝杠的接触刚度和拉压扭转刚度、丝杠稳定性以及丝杠寿命的计算校核,表明所采用的滚珠丝杠合格通过,可以选用;而介于丝杠和执行部件之间起传递转矩并有过载保持作

用的联接零件,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了联轴器,又因凸缘联轴器与其他类型的联轴器相比有着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装拆方便、刚性好、传递转矩大等优点,所以采用了GB5843-86凸缘联轴器YLD3,再通过传递转矩和转速的校核确定了这类联轴器可以安全有效使用。机械支承设计主要包括轴承的选型、导轨的选型和机构支架的设计,考虑到较之滑动轴承,滚动轴承有着摩擦阻力小、启动及运转力矩小、启动灵敏、功率损耗小且轴承单位宽度承载能力较大、润滑安装及维修方便等优点,所以丝杠两端采用了滚动轴承承载,又因为轴承在既要承受径向载荷又要承受轴向载荷,且轴向载荷较大,所以采用了两单列角接触轴承面对面安装的组合轴承,最后通过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校核通过了此类轴承的选择;由于滑动导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接触刚度好、抗振性高、工艺性好,所以驱动系统采用了成本较低且安装方便的光轴直线滑动导轨;而机构支架设计主要是根据支架必须满足工作要求、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工艺性好和实际的形状结构需要进行设计,符合实用、经济、美观三项基本原则。执行部件设计先通过不同类型执行部件的优缺点比较,决定使用以电能作为动力的电动执行部件,即电动机,又通过步进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在控制精度、速度响应性能、运行性能、过载能力、矩频特性、低频特性六个方面的比较,决定使用总体性能更优越的交流伺服电机进行驱动。由于驱动系统的Z轴方向为竖直立式结构,所以驱动系统还包括了制动系统设计,在这里选择了利用制动器进行制动的设计方案,由于锥盘式摩擦制动器制动盘轴不受弯曲、构造紧凑、磨损比较均匀、制动转矩大小与旋转方向无关、摩擦面散热条件较好等优点符合驱动系统的需要,所以选择了操作方便反应快捷的电磁锥盘式制动器进行制动,防止由于滚珠丝杠副不能自锁而产生的电机停止时丝杠副逆转现象,起到了制动保护的作用。

图2.1 驱动系统总体结构

1.电磁制动器

2.滚动轴承

3.导轨副

4.滚珠丝杠

5.丝母

6.接近开关

7.光栅尺

8.联轴器

9.电机

2.3.2 检测系统设计

驱动系统的检测系统设计部分主要涉及到了基于光电原理的测头检测系统设计、

控制Z 轴方向测头位置的位移检测系统设计以及限制行程起保护作用的接近开关检测系统设计三个部分。其中基于光电原理的测头检测系统设计是对被测物进行三维形貌检测的直接检测系统,其核心元件为光电传感器,具有精度高、反应快、非接触、可测参数多、传感器的结构简单、形式灵活多样等优点。控制Z 轴方向测头位置的位移检测系统设计根据精度指标、效率指标和电气接口形式选择采用封闭式光栅尺HQ-200,其性能指标达到了驱动系统Z 轴方向测头位移测量定位的实际需要。而为限制行程起保护作用的接近开关检测系统设计,通过电感式接近开关、电容式接近开关、磁感式接近开关和光电式接近开关的性能比较,最终选择了综合性能较好的电容式接近开关,其技术指标达到了实际的需要。

在现代工业中,通过传感器检测有关外部环境及自身状态的各种物理量(如力、温度、距离、变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及其变化,并将这些信号检测出来,反馈给控制装置或进行显示,实现上述功能的传感器及其相应的信号检测电路,就构成了现代检测系统。

由于各行业中需要检测的量绝大部分是非电量,直接对这些非电量进行放大、运算、传输、记录、指示等腰三角形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将这些非电量转换为电量,则这一切就变得容易多了。因此,现代检测系统一般都是非电量检测系统,其构成图

5.1所示,包含两个环节:

图5.1 检测系统的组成

(1)把各种非电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这就是传感器的功能。传感器是检测系统的信号获取部分,它将被测物理量转换成以电量为主要形式的信号,所以传感器又称为“一次仪表”。

(2)对传感器送出的电信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合乎需要的、便于输送或显示和记录的、可作进一步后续处理的信号,这叫电信号处理系统,通常又称为“二次仪表”。

2.3.3控制系统概述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新型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已成为目前自动化技术中的一个热点,正受到国内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与用户越来越强烈的关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出现,将给自动化领域带来又一次革命,其深度和广度将超过历史的任何一传

器 信号处

理 显示记录

控制装置 被测量 电信号

一次仪表 二次仪表

次,从而开创自动化的新纪元。驱动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主要是利用PLC作为控制器,通过闭环反馈实现对驱动系统的精确控制。通过上述三部分所组成的驱动系统,实现了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在Z轴方向的高精度驱动。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有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监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SCADA)系统等等。不同的控制系统有其自己的功能特点和合适的应用场合。

(1)PLC即可编程控制器:适用于工业现场的测量控制。它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原因是现场测控功能强,性能稳定,可靠性高,技术成熟,使用广泛,价格合理。它具有继电接触器控制装置和通用计算机及其它控制系统所不具有的特点。

(2)DCS即集散工控制系统:属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大规模控制系统。它适用于测控点数多、测控精度高、测控速度快的工业现场,其特点是分散控制和集中监视,具有组网通讯能力、测控功能强、运行可靠、易于扩展、组态方便、操作维护简便,但系统的价格昂贵。

(3)FCS系统即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保留了DCS的特点,或者说FCS吸收了DCS多年开发研究以及现场实践的经验。今后十年,传统的4~20mA模拟信号制将逐步被双向数字通信现场总线信号制所取代,模拟与数字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将更新换代为全数字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归纳为一句话:FCS将取代DCS,DCS从此将消亡。FCS系统的核心是总线协议,即总线标准,基础是数字智能现场装置,本质是信息处理现场化。

(4)SCADA系统即监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它的主要结构包括远程控制单元RTU(Remote Terminal Unit)、通讯网络及中心站,主要配置有CPU模板、I/O(输入/输出)模板、通讯接口单元,以及通讯机(RADIO)、天线、电源、机箱等辅助设备。SCADA系统集中屯现场测控功能强和组网通讯能力强这两大优点,其讯道既可配有线通讯系统又可配无线通讯系统,性能价格比高,而无线通讯系统尤其适合于地域广阔的应用环境。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而来的新一代工业控制产品。广泛应用子各种生产机械的过程控制。现代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具有逻辑运算,数值运算,数据转换及数据通讯等功能,成为新一代工业控制机,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内,占有明显的位量。其硬件结构如图8.1所示。

图8.1 PLC 简化框图 PLC 的CPU 是按扫描方式工作的,包括读取输入、解读逻辑程序(用户程序)及输出提供服务。扫描是循环进行的,每扫猫一次用户程序就执行一次。若无子程序段,就将全部程序作为一个程序段处理。若有子程序段,CPU 在解读程序之前,先读取该程序的一个程序段的全部输入(已存入输入状态存贮器内),一个程序段的逻辑解读完后,CPU 对此程序段提供输入/输出服务,并开始解读下一个程序段的逻辑。

PLC 的特点有:运行稳定、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设计、使用和维修方便,编程语言直观、易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体积小、质量轻、能耗低。

3 结论

此次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光电原理的三维形貌检测系统的驱动设计,包括三大部分:机械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主要设计参数及设计要求有:行程范围为0-500mm 、定位精度为±0.005mm 、采用伺服或步进驱动方式和PLC 或计算机控制方式,并要求系统性能可靠,结构简单,维修、维护方便。设计过程按照驱动系统三大组成部分分别进行设计选型。

通过以上机械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驱动系统在设计所要具备的技术参数上,实现了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在Z 轴方向的高精度驱动,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和目的

4 参 考 文 献

[1]金涛,陈建良,童永光,逆向工程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机械工程,2002.

[2]许智钦,孙长库,3D 逆向工程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3]赵梅芳、沈邦兴、吴晓明等,多目立体视觉在工业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03

[4]张宏伟,双目视觉形貌测头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2.

[5]http ://https://www.doczj.com/doc/eb19058843.html,/docc/scaner.htm

[6]https://www.doczj.com/doc/eb19058843.html,/products/develop/emonster/intro.htm 中央处理单元CPU 编程器

系统程序存储器 用户程序存储器

电源 输

路 输出电路

[7]管业鹏、童林夙,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03

[8]吴斌,大型物体三维形貌数字化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

津大学,2002

[9]沙吉乐,基于液晶光栅技术的三维视觉测量系统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

津;天津大学,2003

[10]张健新、段发阶,双目传感器结构优化设计,光电工程,1996

[11]许智钦,便携式彩色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2

[12]苏显渝,张冠申,陈泽先,等。鞋楦三维而形光电自动测量系统,光电工程,1989

[13]丁汉,朱利民,熊振华,复杂曲面快速测量、建模及基于测量点云的RP和NC

加工,机械工程学报,2003

[14]贾云得,机器视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机械设计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PE(400*600)颚式碎石机的设计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一)产品的品种规格 复摆颚式破碎机以进料口的长度和宽度来标定机器的规格,国内制造商基本上按行业标准制造约8种规格粗碎系列产品。国际上主要制造商的产品有更多的规格。例如:美卓集团的诺德伯格公司,有C、VB和重型3个系列合计22种规格;特雷克斯集团的锡达公司有28种规格;爱斯太克集团的先锋公司有15种规格。 (二)产品的性能 复摆颚式破碎机的主要技术参数是处理能力和最大允许进料尺寸。同一规格的复摆颚式破碎机由于设计不同,其最大允许进料尺寸也不相同,我国参照采用原苏联标准,进料口宽度以固定齿板齿尖(齿底)与活动齿板齿底(齿尖)距离为计算标准,而国际上不少企业以固定齿板和活动齿板之间距离计算,由此,标明相同规格的产品,国内产品与国外企业的产品相比实际上往往小一个齿深的距离,大规格的破碎机齿深为60-100mm,因而国内产品的允许进料尺寸往往偏小50-80mm。 (三)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工艺 近20年来,针对复摆颚式破碎机运动方法的四连杆机械设计理论有很大进展。例如:破碎腔的双向啮角,短肘板大摆角,减少传动角与偏心距等,国外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往往已采用这些经过验证的先进设计理论来提高产品性能和使用可靠性。我国国内制造商由于种种原因采用先进设计理论甚少,其主流产品几乎都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定型的产品,采用耐磨材料,(如高锰钢)和重要配套件(如调心滚子轴承)等国产基础件,使用寿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同类产品。此外,主机厂的加工和装配工艺上多年来也较少有改变,例如轴承孔、轴承座的加工的装配工艺及机架的加工与装配等等。 二、研究主要成果: 我国目前主要缺少的是大规格品种:以进料口在750mmX1060mm以上为界。各制造商生产的大规格产品仅3-4种。而诺德伯格公司的C系列11种规格中大规格有9种,锡达公司也有9种。大规格品种齐全,使大型砂石场建设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最终版

1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扫描式三维形貌检测系统即为三坐标测量机,是经过4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机床、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兴起后,各种复杂零件的研制和生产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因而体现三维测量技术的三坐标测量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新型精密测量仪器,三坐标测量机已广泛地用于机械制造、电子、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它可以进行零件和部件的尺寸、形状及相互位置的检测,例如箱体、导轨、涡轮和叶片、缸体、凸轮、齿轮、形体等空间型面的测量。此外,还可用于划线、定中心孔、光刻集成线路等,并可对连续曲面进行扫描及制备数控机床的加工程序等。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能与柔性制造系统相连接,已成为一类大型精密仪器,故有“测量中心”之称。 三坐标测量机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主机机械系统(X、Y、Z三轴或其它)、测头系统、电气控制硬件系统、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测量软件)。 三坐标测量机的出现是标志计量仪器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过渡的一个里程碑。三坐标测量机在下述方而对三维测量技术有重要作用: (1)解决了复杂形状表面轮廓尺寸的测量,例如箱体零件的孔径与孔位、叶片与齿轮、汽车与飞机等的外廓尺寸检测; (2)提高了三维测量的精度,目前高精度的坐标测量机的单轴精度,每米长度内可达1μm以内,三维空间精度可达1μm一2μm。对于车间检测用的三坐标测量机,每米测量精度单轴也可达3μm一4μm; (3)由于三坐标测量机可与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配套组成生产加工线或柔性制造系统,从而促进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 (4)随着三坐标测量机的精度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促进了三维测量技术的进步,大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引入,不但便于数据处理,而且可以完成CNC的控制功能,可缩短测量时间达95%以上。 2本课题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2.1三坐标测量机的发展历程 三坐标测量机是集机械、光学、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大型的精密测量仪器,由于它的通用性强,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效率高、性能好,因此自1959年

(机械)文献综述

关于轴承衬套自动化装配机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归纳了轴承衬套和轴承座装配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衬套材料及其装配方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研究其自动装配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对自动化装配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轴承衬套,装配方法,液压气压传动 1、引言 在机械生产的组装工作中经常要进行衬套的装配,传统技术在装配衬套时是用木板垫在衬套上,用锤敲击,把衬套挤入孔内。这样易使衬套边口变形,而且在装配时必须翻转工件,这就使得装配质量差、速度慢、工作强度大,严重影响整机的装配质量。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快捷,适应性强的装置,来提高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衬套材质及其装配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改进。衬套可由很多种材料制成,其中有:木材、塑料、铸铁、冷硬铸铁、软钢、淬火钢、铜、黄铜、青铜、铅铜合金、铝、巴氏合金以及粉末冶金(铁、黄铜、铜,石墨、酚醛原料以及尼龙)等。选用哪种材料则要根据有多大的空间,轴的转速、承担的总负荷、润滑型式而定,在很多情况下还要考虑到设备的成本]2[。 按衬套在装配中的装配关系,又可分为如下几种装配方法:胶粘装配法、压配合装配法、温差装配法(冷却装配法、热胀装配法)]3[。 胶粘装配法:为达到强度要求,主要选厌氧胶,厌氧胶在含有氧气的环境中呈液态,在金属零件间,当空气被隔绝后即迅速固化,使衬套得到牢固的粘接。 压配合装配法:这是一种利用人工锤击或压力机将被包容件压入包容件的方法。如被包容件有内孔,装配后会产生收缩和变形。对内孔尺寸有精度要求时,需预留收缩量或作重新加工。 温差装配法:这是一种利用包容件加温胀大,被包容件冷却收缩,使过盈量暂时消失并有一定装入间破的装配方法。①热胀装配法:把预装的包容件,在加热箱中缓慢加温到莫一允许的温度,取出后迅速将被包容件装入的一种装配方法。用于过盈量不大的配合。②冷缩装配法:将被包容件置于冷却介质中,使其冷却,在无过盈量状态下进行装配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包容件不宜加热,过盈量不大的配合。③热胀冷缩装配法:将上述两种方法并用的一种装配方法。适用于过盈量大,形状复杂,有较高表面质量要求的零件。 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装配方式是压配合装配法,这也是最实用也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由于传统的压装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我们在原有的基础采用液压传动技术为动力的装配机,在机构上也做了许多改进。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成本角度来看,液压缸作为执行元件是完成直线运动的最佳形式。如同用电动机来完成旋转运动一样,液压缸作为线性驱动可在空间的任意位置组建它所需要的运动轨迹,运动速度可无级调节]4[。 2、液压传动压入式衬套装配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自动粉料立式包装机设计-文献综述

附录2 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分析了粉粒立式包装机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列举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一些主要机构的改进和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在包装机械中运用的先进技术,最后对粉粒包装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和总结。 关键词粉料立式包装机现状分析粉状物料自动化精度自动定量充填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为满足现代化商品包装多样化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开始不断发展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通用包装机械和设备,从而使得包装机械的形式日趋增多,粉料立式包装机是将具有热塑特性的塑料复合膜经加热软化制成包装容器,在一台设备上自动完成制袋成型,计数充填,封口剪切等全过程的自动包装设备。它常用于食品药品的大众包装中。 国外粉料立式包装机的现状分析 1.结构设计标准化,模组化。用一台包装机完成对不同物料的包装时,利用原有机型的模组化设计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进行规格转换或转换成其他包装形式的机型,并为不同的计量系统提供足够的空间。 2.包装速度高速化。目前国外的小袋包装机单列包装速度一般为30-80袋/分,近些年来很多公司推出的多列式包装机可使包装速度大大提高。 3.结构运动高精度化。由于采用各种新技术,如通过伺服电机,编码器及数字控制(NC),动力负载控制PLC等高精密执行机构控制各种动作,使整机的充填计量精度和制袋精度都有所提高。 4.控制智能化,弹性化。国外大多及其都通过智能型控制仪表和触摸屏上的菜单式应用软件对机器的各种参数进行跟踪调整,电子显示切袋长度,包装速度,充填物的净含量以及包装产量等一目了然,标准的色表跟踪光电系统能绝对保证包装产品的印刷图案正确。另外,机器可对工作过程进行在

线状态检测和故障诊断分析,一旦发生问题,自动停机,并显示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 5.包装形式多样化,国外包装机目前既有三边封口袋,四边封口袋,枕型袋,还有风琴式,自立袋等,用户可根据市场的需要,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国内粉料立式包装机发展现状 我国包装机械发展较晚,目前正处于起步应用阶段,虽然从九十年代后,我国的制袋充填机有了较快发展,通过参考国内外产品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开发研制,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差异程度低,成熟产品技术易模仿和抄袭,造成低水平重复,阻碍了对包装机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在产品技术方面,国内粉料包装机的主要特点如下: 1.速度低,品种少。 国外大多数制袋充填包装机根据包装物料的不同和产量的大小,一般在20-100袋/分之间,大多为单列式包装,封合形式一般是三边封,四边封和背封式。 2.精度低 采用螺杆充填的粉料计量充填系统,当充填量为100g~1000g时,国外机器的计量精度一般<1%,而国内一般在62%~63%之间。 3.可靠性低 国内一些企业为了能在产品初期快速赚钱,低价格倾销,采用无质量保证的电子元件、控件或低级的原材料,再加上无规范的加工和装配工艺,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改造,导致产品不稳定或不适合用户使用要求。 4.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的包装机械虽采取了一些PLC和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仪表,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还是低水平的机电控制,还没有带有数据储存、采集、修正功能的机器。[1] 二、研究主要成果 全自动粉料立式包装机的工艺过程包括:卷膜牵引、打印、袋成型、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1.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现代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涉及到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综述相关的文献,重点探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 2. 机械设计 2.1 机械设计理论研究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核心内容,其理论研究包括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优化理论等。众多学者对机械设计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基于CAD/CAM技术的机械设计方法、基于逆向工程的机械设计优化等。这些研究为机械设计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2.2 机械设计应用案例分析 机械设计的应用案例分析主要关注在工程实践中的机械设备设计问题,如汽车发动机的设计、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等。这些案例分析能够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找出机械设计的关键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使得机械设备的性能得到优化。 3. 机械制造 3.1 机械制造技术进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特别是在精密制造、柔性制造和数字化制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电火花加工、激光切割等精密制造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质量;柔性制造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生产;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机械制造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3.2 机械制造过程控制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过程控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各种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如数控加工、自适应控制等,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这些控制技术可以提高机械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 4. 机械自动化 4.1 机械自动化技术研究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是实现机械设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关键。在机械自动化方面,涉及到传感器技术、控制算法和智能决策等多个方面。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对机械设备进行智能监测和故障诊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行可靠性。 4.2 机器人技术应用 机器人技术作为机械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机器人在装配、搬运等重复性劳动中,

(完整word)机械手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吉林化工学院 文献综述 300X200X120°物料机械手的设计 300X200X120° Material mechanical arm design 性质: R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机电工程学院 教学 院: 系 机械电子工程系 别: 11410209 学生学 号: 学生姓 吉国光 名: 机自1102 专业班 级: 指导教 王集思 师: 职实验师

称: 起止日 2015.3。1~2015。3.28期: 吉林化工学院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摘要:在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程度,工业机械手被广泛应用。工业机械手可以用于机床间传送工件;各类有自动夹紧、进刀、退刀和松开的功能半自动车床,上下料操作;还可以用于对人体有害的工作环境。它具有对环境适应性强、持久耐劳、动作准确、通用性好、灵活性好等优点。而工业机械手技术的高低更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工业机械手的设计能较鲜明地体现机电一体化的设计构思.所谓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程技术吸收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技术等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集成技术。工业机械手的设计更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设计对程控通用机械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计算.分手部、手腕、手臂、液压驱动系统和电器控制系统五部分,每部分都对各部分的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计算,根据要求及相关标准进行了部件材料和器件的选择。 关键词:机械手;手部;手腕;手臂 引言: 在当前的物料搬运设备中,可分为对大型物件和对小型物件.这两者的搬运设备选择主要针对搬运设备能提起的重量.对于小型物件而言,又可分为不易损坏和易损坏两个类型。在之前的生产搬运过程中,传统的搬运设备往往不能满足易损坏物品的要求。因为易损坏的物品对搬运设备的力度、精度、轨迹有着严格的控制,所以企业往往采用人工搬运的方式。人工搬运虽然可以满足易损坏物件的安全,但是这种搬运方式往往效率低,费用高。这阻碍企业实现自动化和提高自身竞争力。但随着20世纪50年代一种类似于人手的机械手的兴起, 给这种易损坏物品在搬运方式上带来全新的改变。机械手的灵活多变,精确度高深受企业的喜爱。机械手现在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在海洋开发和宇宙探测有着十分出彩的变现。应该说,机械手正改变着传统的搬运方式.机械手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自动化生产设备,它的特点是可通过编程来完成各种预期的作业任务,在构造和性能上兼有人和机器各自的优点,其中物料抓取机械手就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机械手。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抓取东西,最简单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套类似手指、腕、臂、关节等部分组成的抓取和移动机构—执行机构。在物流快递搬运过程中,由于货物尺寸变化较大,需要机械手能够适应不同物体的抓取需要,调整机械手的抓取运动幅度,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多自由度机械手,满足不同货物的抓取需要。

机械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机械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机械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引言: 机械工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以研究和应用机械原理和技术为核心,广泛应用 于各个领域。毕业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 设计和实施一个机械系统或设备,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 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本文将综述机械毕业设计的相关文献,探讨其中的研究方 向和成果。 一、机械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 1.1 机械设计与制造 机械设计与制造是机械工程的核心领域之一,涉及到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制造 工艺的选择、装配和测试等方面。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机械结 构进行设计,并使用CAD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制造方面,学生可以选择适合的加工工艺,如数控加工、激光切割等,以制造出满足设计要求的零部件。 1.2 机械控制与自动化 机械控制与自动化是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研究如何通过电气、电子和计 算机技术来实现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研究不同的 控制算法和方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以实现对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 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元件,构建机械系统的反馈回路,实 现自动化操作。 1.3 机械能源与动力工程 机械能源与动力工程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如何高效地利用能源,

以及如何设计和优化机械系统的动力传输和转换。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研究不同的能源转换技术,如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等,以及动力传输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如齿轮传动、皮带传动等。 二、机械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 2.1 机械设计与制造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毕业设计中,学生们通过设计和制造不同类型的机械零部件,提高了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例如,某学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传动系统,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了传动效率和可靠性。另外,还有学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机械结构,实现了对特定工作环境的适应性。 2.2 机械控制与自动化 在机械控制与自动化方面的毕业设计中,学生们通过研究不同的控制算法和方法,实现了对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例如,某学生设计了一个基于PID控制算法的自动调温系统,通过对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进行处理,实现了对温度的精确控制。另外,还有学生设计了一个基于图像识别的自动化装配系统,通过对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实现了对零部件的自动装配。 2.3 机械能源与动力工程 在机械能源与动力工程方面的毕业设计中,学生们通过研究不同的能源转换技术和动力传输系统,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动力传输效率。例如,某学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燃气轮机,通过优化设计和工艺,提高了燃气的利用率和发电效率。另外,还有学生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齿轮传动系统,通过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了传动效率和可靠性。 结论:

关于机械设计的文献综述范文

机械设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机械设计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各种机械装置、设备和系统的设计,旨在满足特定需求并优化性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本文将对近五年内机械设计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二、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近年来,对于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些学者研究了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方法等。这些新方法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也使得设计更加精准和符合实际需求。 三、新型机械结构设计研究 在新型机械结构设计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更高效、更紧凑、更可靠的设计。例如,一些学者研究了新型齿轮设计,以提高齿轮的传动效率和寿命。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新型的轴承设计和新型的传动系统设计。这些新型设计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四、智能化与自动化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一些学者研究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测和优化设计。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如何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快速原型制造和智能制造。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设计的效率和生产的质量。 五、机械设计中的材料与热处理研究 材料与热处理是机械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们直接影响到机械零件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一些学者研究了新型的高强度材料和耐腐蚀材料,以提高零件的强度和耐久性。此外,也有学者研究了新型的热处理技术和工艺,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六、结论 总体而言,近五年内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无论是在理论和方法上,还是在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未来的机械设备将更加高效、可靠和智能。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机械工程涵盖了许多领域,是现代工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在这篇 综述中,我们将梳理机械类文献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包括材料工程、设计与制造、控制与自动化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材料工程 材料工程是机械工程的基础,它涉及材料的选择、材料性能改善和 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在机械类文献中,对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和 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例如,高强度钢、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等在 机械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研究。此外,纳米材料、形状记 忆合金和生物材料等新型材料的研究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设计与制造 设计与制造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产品的设计、制造 工艺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在机械类文献中,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研究 内容丰富多样。例如,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方法、产品的可持续设计以 及产品性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广泛报道。此外,制造工艺的发 展和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应用也是机械类文献中的热门话题。 控制与自动化 控制与自动化是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它涉及到机械设备的自 动化操作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在机械类文献中,控制与自动化方面的 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例如,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应用以及自

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外,智能 控制算法和人机交互技术等的研究也是机械类文献中的重要内容。 能源和环境 能源和环境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机械工程在能源和环境 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机械类文献中,关于能源和环境方面的研 究得到了广泛的报道。例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能技术的开发以 及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外,机械工 程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制造方面的研究也是机械类文献中的重要内容。 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类文献综述涵盖了材料工程、设计与制造、控制与 自动化以及能源和环境等多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机械类文献的 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机械工程将 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实现人类的科技梦想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 的贡献。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机械类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绳架吊挂式带式输送机设计 姓名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号 指导教师 郑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二○一二年五月 摘要 随着带式输送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其结构简单、运行平稳可靠、能耗低,对环境污染小、便于集中控制和实现自动化、管理维护方便、在连续装载条件下可实现连续运输等许多优点,越来越被人们深刻理解和认识,因而针对生产需求设计出了通用带式输送机和各种各样的特种带式输送机。虽然它们结构各异,使用场合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是相同的,即大多属于以输送带兼作牵引机构和承载机构的连续运输机械,只有极个别的带式输送机(如钢丝绳牵引带式输送机)的输送机只作为承载机构。 带式输送机是一种输送松散物料的主要设备,因其具有输送能力大、结构简单、投资费用相对较低及维护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港口、码头、冶金、热电厂、焦化厂和煤矿井等行业。 本文论述了带式输送机的过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带式输送机/现状/输送带/发展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上,带式运输机主要用于运距较长,运量较大的矿井码头等场合。随着科技的发展,输送机的种类在不断地增加,并且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跟随着现代制造技术和橡胶技术突飞猛进,输送机的综合性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虽然,带式输送机而今,在不断的向大运输距离,大运输角度的方向发展,而此次设计的绳架带式输送机是小运输距离的水平运输,但是,此次设计的绳架带式输送机在采煤区的特殊工作环境下,还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的。 带式输送机是一种摩擦驱动以连续方式运输物料的机械。应用它,可以将物料在一定的输送线上,从最初的供料点到最终的卸料点间形成一种物料的输送流程。它既可以进行碎散物料的输送,也可以进行成件物品的输送。除进行纯粹的物料输送外,还可以与各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工艺过程的要求相配合,形成有节奏的流水作业运输线。所以带式输送机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各种工业企业中。 在矿山的井下巷道、矿井地面运输系统、露天采矿场及选矿厂中,广泛应用带式输送机。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带式输送机能非常灵活地从一点或多点受料.也可以向多点或几个区段卸料。当同时在几个点向输送带上加料(如选煤厂煤仓下的输送机)或沿带式输送机长度方向上的任一点通过均匀给料设备向输送带给料时,带式输送机就成为一条主要输送干线。 带式输送机可以在贮煤场料堆下面的巷道里取料,需要时,还能把各堆不同的物料进行混合。物料可简单地从输送机头部卸出,也可通过犁式卸料器或移动卸料车在输送带长度方向的任一点卸料。 带式输送机与其堆料机和取料机相配合,已经成为大规模准取款状物料(如煤、矿石等)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带式输送机是煤矿最理想的高效连续运输设备,与其他运输设备相比,具有输送距离长、运量大、连续运输等优点,而且运行可靠、易于实现自动化和集中化控制,尤其对高产高效矿井,带式输送已成为煤炭开采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的关键设备,随着我国高产高效矿井的出现,原有的带式输送机无论是主参数还是运行性能都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向长距离、高带速、大运量、大功率的大型化方向发展,并要改善和提高运行性能,确保安全可靠。 带式输送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应用非常广泛,可分为普通型和特

关于机械设计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机械设计的文献综述范文 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机械结构、机械运动、机械材料、机械制造技术等多个方面。在机械设计领域,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研究主题的研究空白,指导自己的研究方向,提高研究水平。 下面是一篇关于机械设计的文献综述范文,供参考: 【引言】 机械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将综述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趋势,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标是设计出满足特定要求的机械结构。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机械结构的强度、刚度、振动特性等方面。例如,张三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机械结构优化方法,通过优化结构参数,提高机械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李四等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机械结构设计方法,通过引入柔性连接件,提高机械结构的振动特性。 【机械运动学与动力学】

机械运动学与动力学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分支,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力学特性等方面。例如,王五等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机械运动学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运动学模型,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赵六等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研究机械系统的力学性能。 【机械材料与制造技术】 机械材料与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机械材料的性能与制造技术的应用。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机械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例如,孙七等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机械材料,通过改变材料成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周八等人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机械制造技术,通过改变制造工艺,提高制造效率。 【研究趋势与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机械设计领域的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机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化设计等方面。例如,研究者们可以将机械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开展绿色设计研究;可以将机械设计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展智能设计研究。这些研究将为机械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论】 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机械结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钢板多点凹坑成形龙门式专用机床 学院(系):里仁学院 年级专业:07级机械制造 学生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副教授 完成日期: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 二、研究主要成果 ……………………………………………………………………………… 三、发展趋势:

……………………………………………………………………………… 四、存在问题 ……………………………………………………………………………… 五、主要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年月日 说明: 1. 文献综述版面设置为:B5纸,上下页边距分别为 2.5cm和2cm,左右页边距分别为2.4cm和2cm。 2. 文献综述正文标题及内容,宋体,小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一般不少于1000字。 4.查阅文献资料篇数,按《燕山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定》执行。 5.以上结构格式为参考格式。 6.页面不够可加页。 一、国内外液压机技术发展状况 由于液压机的液压系统和整机结构方面,已经比较成熟,国内外液压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控制系统方面。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改进液压机的性能、提高稳定性、加工效率等方面提供了可能。相比来讲,国内机型虽种类齐全,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缺乏技术含量高的高档机型,这与机电液一体化,中小批量柔性生产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在国内外液压机产品中,按照控制系统,液压机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继电器为主控元件的传统型液压机;一种是采用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的液压机;

【精品毕设】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攀枝花学院 Panzhihua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2007级1班 学生姓名:龚林强学号: 200710601025 2011 年 3 月 17日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评价表 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薄壁套类零件加工工装设计及其有限元分析 综述名称薄壁套类零件加工工装设计及其有限元分析文献综述 评阅教师姓 名 职称 评价项目优良合 格 不 合 格 综述结构01 文献综述结构完整、符合格式规范 综述内容02 能准确如实地阐述参考文献作者的论点 和实验结果 03 文字通顺、精练、可读性和实用性强 04 反映题目所在知识领域内的新动态、新趋 势、新水平、新原理、新技术等 参考文献05 中、英文参考文献的类型和数量符合规定 要求,格式符合规范 06 围绕所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搜集文献 成绩 综合评语: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文献综述: 薄壁套类零件加工工装设计及其有限元分 析文献综述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有限元分析(FEA,Finite Element Analysis)的基本概念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如结构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到问题的解。这个解不是准确解,而是近似解,因为实际问题被较简单的问题所代替。由于大多数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准确解,而有限元不仅计算精度高,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形状,因而成为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 有限元是那些集合在一起能够表示实际连续域的离散单元。有限元的概念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产生并得到了应用,例如用多边形(有限个直线单元)逼近圆来求得圆的周长,但作为一种方法而被提出,则是最近的事。有限元法最初被称为矩阵近似方法,应用于航空器的结构强度计算,并由于其方便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引起从事力学研究的科学家的浓厚兴趣。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努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有限元方法迅速从结构工程强度分析计算扩展到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一种丰富多彩、应用广泛并且实用高效的数值分析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有限元”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到今天有限元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理论和算法都已经日趋完善。有限元的核心思想是结构的离散化,就是将实际结构假想地离散为有限数目的规则单元组合体,实际结构的物理性能可以通过对离散体进行分析,得出满足工程精度的近似结果来替代对实际结构的分析,这样可以解决很多实际工程需要解决而理论分析又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计算速度的不断提高,有限元分析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已经成为解决复杂的工程分析计算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从汽车到航天飞机几乎所有的设计制造都已离不开有限元分析计算,其在机械制造、材料加工、航空航天、汽车、土木建筑、电子电器,国防军工,船舶,铁道,石化,能源,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已使设计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加产品和工程的可靠性;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发现潜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夏晓波 ( 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 106040201班,重庆 400050)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生活水平和国防实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制造生产能力的竞争。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中的起步都很晚,和国外的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在逐渐的缩小差距。本文综合了这几年的国内外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并展现了我国现代的机械制造业的一些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益生产、绿色制造. 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 national 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pillar of,Their level of development marked the country or region's economic strength,technological level,living standards and national defense https://www.doczj.com/doc/eb19058843.html,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e final analysis, production capacity of States to compet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china all the world start at late,the level of which is far away from that of advancad countries.However, Key word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agile manufacturing;virtual manufacturing;virtual manufacturing;green manufacturing 一:国内外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当今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机床工业高度重视,竞相发展机电一体化、高质量、高精、高效、自动化先进机床,以加速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欧、美、亚在国际市场上相互展开激烈竞争,已形成一条无形战线,特别是随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在1952年最先由美国研制出来的,80年代以後加速发展,各方用户提出更多需求,早已成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上各国机床制造商竞相展示先进技术、争夺用户、扩大市场的焦点.数控机床出现至今的60年,随科技、特别是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美、德、日三国是当今世上在数控机床科研、设计、制造和使用上,技术最先进、经验最多的国家。 例如:在19世纪初时加工精度是1mm级,到20世纪初时提高到了0.01mm级.目前在发达国家一般的工厂都能稳定掌握1um精度的加工。精密加工的精度已达到0.1~1um、加工表面粗糙度Ra达到0.02~0.1um,超精密加工的精度已从小于0.1um、粗糙度Ra已经小于0。01um而进入纳米级加工. 在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方面, 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实现了机械制造系统自动化。产品设计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工程(CAE)和计算机仿真等手段, 企业管理采用了科学的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加工技术方面也已实现了底层的自动化, 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 、自动引导小车(AGV) 等。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制造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对于改善企业的TQCS ( T —尽量缩短产品的交货时间或提早新产品上市时间、Q —提高产品质量、C —降低产品成本、S —提高服务水平) 已无明显的作用。因此, 近10 余年来, 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 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低,大约落后20 年。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力推广应用CIMS 技术,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已建成研究环境,包括有CIMS 实验工程中心和7 个开放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 部署了CIMS 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 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 CIMS 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

机械类文献综述[最新]

机械类文献综述[最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设计题目: 汽车自动变速器动力传动设计 及运动分析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年级 2007级机制学生姓名谌利学号2007111426 指导教师徐元职称副教授设计地点重庆工商大学日期2011 年 4 月 5 日 目录 前 言 ..................................................................... ............... 2 一、自动变速 器 .................................................................... 2 1.自动变速器的组成、发展及应 用 (2) 1.1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组 成 .................................................................... 2 1.2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概 况 .................................................................... 3 2.自动变速器的几种形式及原理、优缺点概述 (4)

2.1 AT—液力自动变速 器 ...................................................................... 4 2.2 手自一体变速 器 ..................................................................... (4) 2.3 CVT—无级自动变速 器 .................................................................... 5 2.4 DSG—双离合自动变速 器 (6) 3 .普通斜齿轮式自动变速器设计各文献的简述 (7) 3.1 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示意图及传动原 理 (8) 3.2四速普通斜齿轮自动变速器各档位的传动路 线 ............................ 8 二、软件应用简 介 (10) 1.CATIA ................................................................ ................ 10 三、自动变速器相关的问题研 究 ...................................... 11 参考文 献 ..................................................................... (11) 前言

机械文献综述

顶式砝码加压式四轴球体研磨机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 该文章首先分析了现有研磨技术的优点以及各种技术的不足之处,针对四轴球体研磨机尚未完成的顶式立轴砝码加压式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设计。该篇文章中根据四轴球体研磨机的工作原理,对球体和四个磨具所在位置、运动速度、运动形态、球体研磨成型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为该机械设计时的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提出了实现球体均等研磨的充分必要条件。此外还从四轴球体研磨机顶式砝码加压式球体研磨的力学模型入手,运用高点切削作用机制和误差均匀化效应,阐述了球体圆度误差趋小化研磨机理,从而确定了球体研磨的工艺路线。最后,运用Pro/E5.0三维制图软件对顶式砝码加压式四轴球体研磨机的全部零件进行实体建模并进行装配和运动仿真,从而使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确认球体研磨机的可行性,使这一路论进一步得到完善。 关键词:研磨技术;球体研磨;四轴球体研磨机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grinding technology and technical shortcomings, for Four shafts ball-lapping machine has not been completed ball top-style pressure-type vertical weight issue a series of analysis and design. The article in the ball under the four-axis milling machine works on the sphere and the four grinding location, velocity, movement patterns, ball grinding forming principle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mechanical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oposed to achieve equal ground ball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In addition, from a four-axis grinding machine-top ball pressure-type ball mill weight of the mechanical model, the use of high cutting mechanism and error homogenization effect, set the ball roundness error of abrasive and tends to determine the sphere grinding process route. Finally,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software Pro/E5.0 weight-top ball pressure-type four-axis grinding machines for solid modeling and all the parts for assembly and motion simulation, so the design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sure ball grinding machin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