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1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身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身开始。

2.让学生对自身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明确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明确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身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明确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身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

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关于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3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身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身开始。

2.让学生对自身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明确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明确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身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明确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利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利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明确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

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明确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身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身的研究写出自身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含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身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关于资料,健全自身的研究报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5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明确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身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明确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青岛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电的本领 11、《灯泡亮了》 教学目标: 1、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试验并做实验记录,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2、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能够初步掌握用符号表示一个简单的电路。知道开关的功能。 教学重点: 1、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认识完整电路的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 能对电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教学方法: 1、通过解暗箱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组装电路、画电路图让学生了解完整电路的连接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电筒 小组准备: 1、实验盒(电池盒、电池、灯座、小灯泡、3根导线;

2、6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玩手电筒,初探电路 1、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小电器,你们认识吗?它的主要用途是做什么?请各小组试着用用。(板书:灯泡亮了) 师:关于灯泡亮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提问题(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等)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2、拆装手电筒,研究手电筒发亮的秘密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刚才的观察,手电筒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手电筒为什么亮起来? 生:猜测。 师:有了(出示实物:灯泡、电池、开关)这些,灯泡就能亮吗? 生:可能猜到要有导线把它们连起来。 师:灯泡和开关从手电筒外面我们就能见到,那手电筒里究竟有没有电池?有没有导线连接它们?要想知道这些,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拆开手电筒 师:在同学们动手之前,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的温馨提示。(课件展示任务要求):(1)、拆开的部件有序摆好 (2)、看看手电筒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3)、每部分有什么作用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青岛版) 19、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 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之前我们先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才行,我们看一下:(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没穿)的同学。 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长)头发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女生)的同学。 师:你们想试一下吗?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 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 二、、猜谜语,导入新。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师:看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学习第19、《蚂蚁》。(板书题: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备课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这是第二学期学习科学课,基本了解了这门学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了解了实验课中应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能努力去做,需要逐步培养学生一些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生活和学习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能够试着和同学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潜能。要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具备一定的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创新生活的小主人。 二、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1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身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身开始。 2.让学生对自身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明确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明确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明确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身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明确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青岛版2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程计划 教者: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游戏的科学”、“太阳与实践”、“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有关里的现象进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对太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 第三单元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电器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手段揭开雨点有关的相关探究。 第四主要从自己的身体入手,引导学生涉猎神秘和新奇的生命领域人体。

第五单元以学生对常见的几种动物的人是为基础,层层展开,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够成功的乐趣。 二、学生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学生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本年级共3个班,每班都有50或51人。 三、教学要求与评价 1、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准备用于探究活动的足够的材料,如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水槽、玻璃杯、废纸、抽气筒等。教师的引导应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教师应能够给学生的每一项探究活动以比较充分的时间保证,使学生的感受、思考、表达等都能得以比较充分地进行。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知道空气是一种透明的物质,没有一定的开关和体积,但具有质量;知道固体、气体、液体的主要区别;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力等;同时,潜移默化地意识到,借助于可见的物质媒介可以发现并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意识到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也可以获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2、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乐意以各种不同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 3、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爱好。 四、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2、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 3.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等方法。 5. 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充分运用教具、挂图、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尤其要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7、发挥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又密切联系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尤其重视解决那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从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科学的价值。 五、教学进度表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车的运动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师生交流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使劲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2、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究推和拉都是力(1)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他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全班交流。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给大家?(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2活动三推力和拉力在生活应用 (1)谈话: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推力和拉力? (2)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播放搜集到的生活中推力拉力应用的录像。 谈话: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观看了老师带来的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自由活动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谈话:拉力和推力进行“拔河比赛”。 2、活动评价: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板书设计:小车的运动 推力 }运动 拉力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后反思: 本课通过实验证明小车的运动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能够从亲自动手中理解推或拉都会产生力,推力或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推力或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整堂课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通过开关门、推拉车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理解推或拉都会产生力,通过让小车钻过“山洞”,让小车过小桥理解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想办法让小车跑得又快又远,调动学生积极性。 2、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作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能有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摩擦力做出合理的假设;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做好探究实验记录。

新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太阳与影子 第一课影子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影子”,并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影子吗?先回想生活中观察过的影子,再说一说。 2.学生汇报。 二、探究活动 (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有影子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出示图片。 教师继续提问: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想一想这样的场景可能涉及哪些知识、原理。 3.学生汇报自己的认识。 4.学生通过回想生活中见过的影子,汇报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二)画影子。 1.师生谈话:同学们画过影子吗? 2.学生讨论,教师提示:你们打算怎样画影子?影子可能是什么样的? 3.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分组配合画同伴的影子。 4.活动体验完成后,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 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影子是灰黑色的; (三)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1.制造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制造影子?可以用什么物品、什么方法? (2)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4个学生在一起做影子形成的实验,一个学生手握手电筒操作,两个学生配合,另一个学生记录。 (4)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的情况。

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如果没有橡皮,纸屏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纸屏上还会有影子吗?教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进行实验,做到边观察边记录。 (2)学生进行实验。 (3)全班范围内展示学生的记录。 (4)学生交流观察的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小结:当橡皮挡住手电筒的光时,纸屏上就形成了橡皮的影子。如果没橡皮,纸屏上不会出现物体的影子;如果没有手电筒,纸屏上也不会出现物体的影子。 (四)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 1.玩手影游戏。 (1)教师导课:刚才,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们一起来学做几个手影吧。 (2)教师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做出手影的动作。 (3)学生分组模仿教师进行手影操作。 (4)学生汇报玩手影活动中的发现与体会。 2.探究改变物体影子的方法。 (1)教师提问:影子的形状可以改变吗?怎样改变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影子的长短和放向与光照方向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通过用手电筒照射铅笔的活动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2)学生汇报发现与体会。 3.师生共同总结:光源的位置、照射方向以及遮挡物的形状等会影响物体影子的变化 三、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实验,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学生汇报自己做得好的环节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选出自己认为表现最好的一组。 四.拓展探究 1.师: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生活中影子对我们的影响,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与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回顾与总结。

(完整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 本册教科书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力求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基础性、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建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针对儿童科学学习的进一步深入,侧重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分析数据等方面的训练。 本册教科书打破“知识切块”是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体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游戏里的科学》、《太阳与时间》、《电的本领》《我们的身体》、《动物王国》、《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共24个课题,28个课时。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游戏里的科学》单元以学生玩游戏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情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本册教科书从整体上看,选择儿童身边熟悉的常见物体(玩具、空气、广、镜子、食品、手电筒等)作为探究对象。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从三年级上册的用感官定性观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逐渐过渡到定量观察、做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的能力的培养上,体现了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并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值得特别指出的:本册科学探究内容相对丰富,在强调学生动手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学生动脑的引导。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包括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的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他人之间的交流,等等。 二、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60人左右,2个班。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以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 小车的运动 【教材】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 【教案设计】苏彦美 【单位】兴盛五小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解释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在搜集的过程中,建立团队合作交流的概念,体会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了解生活中推力和拉力的应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 1.(出示玩具汽车)怎样使小车跑起来?(学生演示) 2.让一位同学蹲在地上,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3.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可能很多,教师应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前提及时地加以肯定,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进行处理,对有些发现如:同样都是拉和推,同学甲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有时向这个方向运动,有时向那个方向运动,要及时的加以梳理引导,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铺垫。) 一、以游戏引出探究学习的主题 1.提出问题。 (结合学生游戏发现简单评价后引入)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出示玩具小汽车)如何让静止的小汽车动起来?

(学生自由汇报并在基础训练上填写我的玩法) 二、进行“小车的运动”的探究实验活动 活动一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活动中准备的材料除小汽车外还可以用易拉罐、乒乓球、篮球) 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2. 学生汇报交流。 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讲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力、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3. 填写基础训练上我的发现。 活动二小车钻“山洞”和过桥 1. 提出问题 如何让小车顺利钻过“山洞”和越过小桥?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2.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 (教师先用多媒体制作好游戏规则,根据学生的讨论适当时机播放。) 活动记录 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3.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分析记录后获得的发现,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思考,进一步理解,认识推力和拉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记录与发现有针对性地展示于黑板上。) 活动三小车运动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2.学生进行猜想并记录自己的猜想。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分工:一个负责计时,一个记录,一个动手操作,其他观察监督)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记录。 4. 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探秘植物世界 课时1:认识植物 学习目标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掌握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植物的基本特征 –根、茎、叶的功能和结构 –动植物的不同之处 2.植物的分类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等

–用常见植物进行分类练习 3.植物的生长繁殖 –种子的结构和发芽 –利用种子进行观察实验 –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嫁接等方式 4.植物的保护意识 –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爱护周围的植物环境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植物认识的兴趣。 2.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进行植物的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4.引导学生观察种子的结构,并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 5.介绍植物的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 6.培养学生对植物的保护意识,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7.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资源 •视频:植物生长的过程 •实物:常见植物、种子 •图片:植物的不同部分、植物的分类等 教学评估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的分类练习成果展示。 3.学生对植物保护意识的理解和表达。 课时2:植物的生长环境和适应性 学习目标 •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掌握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培养对植物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 –光线、水分、温度和土壤等要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的差异 2.植物的适应性特点和表现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关节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关节的运动作用和缓冲作用,认识关节类型和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交流介绍。 .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 .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讲解:什么是关节? .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1、小车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两种形式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运动方式是什么? 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 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 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关系? 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 1、我们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小组讨论: (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条件是什么? (2)保持不变条件是什么?

青岛版三年级下全册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1、小车的运动 教科书说明: 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每组一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 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 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 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 (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 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