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教案是笔者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原子的构成》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本节

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电性、电量和质

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培养运用想象、归纳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2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在学生已有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本节只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初步了解。由于缺乏粒子的观

点和微观想象力,对初三学生来说,研究一种看不见粒子的构成比较

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直观的视频图片,通过分析宏

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课本上图表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从而加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3 重点和难点重点:

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4 教学过程导入: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能不能再分呢?(在此投影原子弹的爆炸图片,课前发原子弹爆炸的相关知识卷)如果能再分,原子由什么构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师活动:

多媒体投影原子的发现过程,播放卢瑟福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提问视频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补充a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粒,异性电荷相互引吸,同性电荷相互排斥。提问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极少数被直接弹回?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 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腔,使绝大多第一文库网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

2 原子内还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核,极少数a粒子被直接弹回。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发现过程,通过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微观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教师活动:

投影课本70页图4-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投影电子运动视频。得出结论: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教师活动:

投影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图片,并解释原子弹是通过原子核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进而总结原子核虽然很小,但还能再分。提出问题:

原子核又是由什么构成?教师活动:

投影课本70页表4-

1,提问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电性与质子数一样。教师活动:投影课本71页表4-

2,提问从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中子数。讲解: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近似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提出问题: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吗?学生讨论回答。讲解: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但是其大小能反映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的卓越贡献。投影:

附录相对原子质量表,指导学生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演示、图片展示等方法,把微观的内容宏观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难点,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知识点的衔接和过渡上不够自然顺畅;对课本上图表的分析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找规律,还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规律,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不足;由于是公开课,听课教师较多,而且本节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发挥,交流讨论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问题要进一步改进,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掌控和驾驭能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史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能说出各微粒带电的情况 3、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能说出各微粒带电的情况 2、知道哪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 教学评价: 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猜想评价学生的构建和猜想能力 2、通过探究“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为什么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测试进行终结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原子究竟是不是简单而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呢?请以“我想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猜想。 【生回答】 【师引导】这些都是同学们对原子结构的猜想,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

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子中是可分的。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的球(面包),在这个球里面散布着很小的带负电的电子(葡萄干)。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以及他的团队做了著名的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质量和体积都比金原子小的多。他们预测这些α粒子会毫不费力的击穿金原子,结果却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 3、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类比】好比我们儿时玩的玻璃球!我用一个比玻璃球小很多的球轰击玻璃球,会出现几种轨迹?为什么会出现三种运动轨迹?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1、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 2、原子核特点:带正电、质量大、体积小 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个足球场,那么原子核只有一只蚂蚁那么大!【学生观看原子结构动画】请同学们按照动画中的提示,完成原子结构的填空

初中化学_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第一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原子的结构。 本节教材的编制是从原子机构发展史的角度逐步展开的。首先展示了人们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即原子是最小的粒子,这也是多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家的认识有认同感,激发其探究的热情。而后,教材又展示了汤姆森发现电子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原子是可分的、原子内部是有结构的”认识。随后介绍卢瑟福的a粒子散射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思考,认识到原子中必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部分,这个正电荷的部分就是原子核。通过这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原子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数目不尽相同。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是由结构的”、“结构是由层次的”、“基本构成是相同的”等化学基本概念。 本节课沿着探寻原子结构的历史轨迹,引导学生走进探寻原子的世界,领略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形成“原子是可分的”的意识,构建原子结构的微观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感受到科学家们对科学探究的不畏权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地探索过程,逐步构建了物质是有结构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化学基本观念。为以后继续探究离子的形成、物质的构成、元素、化学式知识以及化学变化的原因,做了铺垫,所以,学好本节内容也是今后更好的学好化学,运用化学知识的关键和转折点。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分解的学习,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了两种变化过程,并对分子和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分子和原子很小,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以再分,可以组合成新的分子。初步建立起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认识了构成物质的分子的特征,形成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且物质的变化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运动和变化的结果”的认识。但原子是否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对此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大部分同学猜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不过没有任何的理论依据。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上大附中何小龙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本教案是笔者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原子的构成》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本节 课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描述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电性、电量和质 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培养运用想象、归纳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2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本节在学生已有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究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本节只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初步了解。由于缺乏粒子的观 点和微观想象力,对初三学生来说,研究一种看不见粒子的构成比较 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直观的视频图片,通过分析宏 观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微观想象力;引导学生对课本上图表分析讨论、

归纳总结,从而加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3 重点和难点重点: 原子的构成、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4 教学过程导入: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能不能再分呢?(在此投影原子弹的爆炸图片,课前发原子弹爆炸的相关知识卷)如果能再分,原子由什么构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原子的构成,教案《《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师活动: 多媒体投影原子的发现过程,播放卢瑟福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提问视频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 补充a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粒,异性电荷相互引吸,同性电荷相互排斥。提问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极少数被直接弹回?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 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腔,使绝大多第一文库网数a粒子能直线通过。 2 原子内还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且带正电荷的核,极少数a粒子被直接弹回。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发现过程,通过a粒子散射模拟视频,微观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构成。教师活动: 投影课本70页图4-1原子的构成示意图,投影电子运动视频。得出结论: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教师活动:

宁兴学校化学教师杨晓丽九年级化学科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妙课题2《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评价材料: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二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学校:宁兴学校 姓名:杨晓丽 年级:九年级 科目:化学 课题: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编号:号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电子发现的实验,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对学案上两个表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通过师生共同讲述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宏观现象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的团结协作、不懈追求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及愿意为科学献身的情感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原子?原子和分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讲述]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一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引入新课]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

的构成 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能分,它又是哪几部分构成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从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已经很小了,原子核更小它的半径只有原子的半径的几万之一,原子这么小,在化学变化中已是不能再分了,那么原子的构成又是怎样被一步步发现的呢?(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猜想,迫切想知道粒子微观结构的发现历程。) 一、原子结构发现史 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通过实验证实电子带负电荷,是所有物质原子共有的组成部分。汤姆逊的枣糕式无核模型。发现电子的汤姆逊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均匀地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他是第一个提出有代表性的原子结构模型:就象红枣镶嵌在糯米糕中一样,人称枣糕式无核模型。由此汤姆逊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原子核的发现α粒子散射实验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资料,α粒子是带正电荷的微观粒子,α粒子流打在金属箔上出现不同的散射情况,说明金属原子内部结构有那些信息? 1.大部分α粒子能畅通无阻地穿过金属箔。 2.少量带正电的α粒子也能穿过金属箔,但发生较大偏转。 3.极少量带正电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弹回 剖析α粒子散射实验:大部分α粒子没有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受到带正电物质的斥力作用;极少数α粒子完全被弹回说明受到带正电物质的斥力作用,而且原子内部有一个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的核,给α粒子有力的撞击。 总结: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这就是卢瑟福的行星式有核模型 3、介绍中子的发现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但从原子的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课后反思

原子的构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够熟练的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原子结构图片的分析与讨论,增强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全力以赴,能够利用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2)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上,我首先采用多媒体模拟水在电解反应中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的模拟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提出疑问:原子那么小,还能继续往下分吗?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

高中: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高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高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一 首先复习提问“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

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二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 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 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

原子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构成教学反思 1.1 2.2 3.3 激发学生对微观的探究与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我的备课中我的要求比课程标准和考纲都要深入一点,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至于其他方面的话还是能比较好地把握得到。 原子构成教学反思2017-09-18 08:31:10 | #1楼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周艳霞 2016年10月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着手两方面:一是 不段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首先,问题的设置: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否可以再分? 如果原子可以再分,它是由哪些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呢?2、相对原子质量定义 为“某原子的质量与C-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C-12原子是什么原子?阅读、归纳与整理联系上节课,从哪个原子结构模型就可以说明?从哪个结构图可反应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相对质量? 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化学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空间想象力还未建 立起来。对学生而言,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会有很大困难。因为学生缺乏粒子的观点,我在第三单元讲解水的组成时,就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水电解的微观模拟动画以及解释图片,但这个模拟动画可能会使学生从感性上认为原子是一种实心的球体。因此本

节课我仍然采用多媒体教学,先从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入手,让学生了解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的由来,尤其是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英国化学家卢瑟夫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到了原子的有核模型,以及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动转的行星模型等都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这些使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得益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更得益 于多媒体教学手多的合理运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更好的加以利用,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2017-09-18 08:31:20 | #2楼 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马春在上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构成宏观物质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将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了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从微观的视觉来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联系。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的粒子吗?原子是怎样构成分子和物质的?化学家用什么标准语言来描述微观世界?这些问题将在本节课中逐一得到解决。我们还将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但是,科学研究表明,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粒子。我们通常难以看到原子及其内部结构,因此,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利用动画,发挥想象,在头脑中简历一个形象的原子结构模型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课题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知道整个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是有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范文 《原子的构成》课题的教学,教材编排上是叙述性的,很抽象。若按传统方法直接按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 会对原子结构的知识产生兴趣。教师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 现真理。经过反复研究教材,本人觉得这一内容是一个比较好的 “基础理论型”探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呢?通过查阅了一些资料, 决定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展开学习活动,在 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 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 象地展示出来。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 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虽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枯燥的,但由于事先灵活地组织好了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景,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表现非常 活跃,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把教师讲解为主改为学生探究为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原子的 结构,单靠教师在课堂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因此听着是懂了,但遗忘得也快。为了克服这一点,课堂上运用影 像资料、动画模拟、史料佐证来创设情景,阶段性地逐步启示学生 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把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加强了教学的`直 观性。本人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才能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才能发现知识,在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地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习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有几点需要研究、探讨: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共4篇)

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共4篇) 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4篇《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原子的构成教学反思 今天早上雾气很大,出门有点冷,因为要给学生上课,心里很紧张,到了学校也无法缓解这种紧张的情绪,对,我很紧张,虽然从老师,学生,室友的角度都看不出我的紧张情绪,但是我,确实很紧张,直到,孩子们做完操回到教室,一个个的坐好安静下来,我深呼吸一下,让学生收拾好书本,开始我的第一节课。我即使再紧张,也要控制,因为我的课只有45分钟,紧张也是一堂课,享受也是一堂课,还不如好好呢。 上课的时候,感觉最好的不是我把这节课上完了,时间也掐得比较准,而是初三(1)班的孩子积极地配合我,认真的在听讲,思考的时候大家都在动脑,记笔记的时候没有一个是不动起来的,也就说我上课的时候他们在听,在参与,而不是我一个人讲。 上完这节课,翟老师和我大概的交流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三点: ①在化学史部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时候,关于这三个现象,我引导的太多,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出来,可能那些层次相对低一点的同学不一定会回答的出来,我自己原本的处理是组织学生讨论,当时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又怕控制不住学生就临时把讨论去除了。 ② 介绍核电荷数这个概念的时候,只是由学生从书本53页的段落中寻找到,但是却没有向学生自己介绍这个概念。 ③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可以省略,这个知识点,就忘记了向学生讲。 基于以上这几个失误,我要记在我的反思上,便于以后工作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今天第一天上课,上完课自己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翟老师和一班的学生都说上的`蛮好,虽然我知道这个“蛮好”带着点安慰,但是我就当是真的“蛮好”来接受吧,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和组成元素; 2.理解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 3.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 1.原子的组成元素; 2.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教学难点: 1.理解原子中的电子云和能级的概念; 2.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出示照片,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结构? 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考。 二、展示(10分钟) 1.教师出示原子结构图,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3.教师指出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介绍质子、中子和电子的 作用。 三、讲解(15分钟) 1.教师介绍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和作用。 2.教师讲解原子中的电子云和能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四、实验(20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现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五、相互学习(10分钟) 1.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共同总结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原子模型中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 六、展示和讲解(10分钟) 1.学生代表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的历程。 2.教师讲解原子模型中的未解之谜,并给予学生一些思考和启示。 七、归纳(10分钟) 1.教师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和组成元素,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 2.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的反馈。 八、小结(5分钟)

1.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其组成元素,理解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作用,掌握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展示、讲解、实验和互动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教师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能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教学更加有效和针对性。最后,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相信教学质量和效果会进一步提高。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3篇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3篇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1 1、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 原子能级结构的提出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以往的教材是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出发,给出玻尔理论基本内容和由这个理论推导出的氢原子电子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而现今教材的处理是在对氢原子光谱不连续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级结构的猜想。为什么这么处理呢?一方面是为了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不理解和错误认识。在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模型的矛盾中,大多数学生没有“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要辐射能量”这样的认识;另外玻尔理论中“轨道”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氢原子的电子是没有轨道的,这在第二章中已经阐明,所以书中只提到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在“资料活页”中给出了玻尔理论。 2、原子的跃迁 除了使学生明确原子跃迁时所遵循的规律,教师还应强调:原子无论吸收能量还是辐射能量,这个能量还是任意的,而是等于原子发生跃迁的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原子辐射和吸收的光子

也只能是某种特定频率的。这一点可结合前一节的“资料活页”中的“氢的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加深学生理解。 3、原子能级为负值 当选取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为零,氢原子在其他状态的能量为负值。其中的原因是:要使原子电离(即电子处于无穷远处),外界必须对原子做功,使电子摆脱与原子核之间的束缚力。所以电子处于无穷远处时氢原子的能量比氢原子的其他状态的能量都最高。此原因可让学生自行分析,教师可提示他们用功能关系去理解。 4、光谱线系的形成 原子从不同能级跃迁到某一特定能级就形成一个线系,这名话学生应理解:一个原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能量状态,但在某一时刻,一个原子不可能既处于这一状态也处于那一状态。如果有大量的原子,它们之中就有的处于这一状态,有的处于那一状态。氢光谱的观测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它的光谱线还是一个氢原子发出的,而是不同的氢原子从不同的能级跃迁到另一些不同能级的结果。 5、讨论与交流 氢原子光谱的波长满足。 《原子的结构》教学反思2 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学校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旨”的教学模式,并在基础年级初一、初二、初三、三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应正确发挥模型的作用,因为: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模块,利用科学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认识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进一步挖掘科学史中的科学方法的价值 3、可以让学生参与模型建构的活动。因此,讲原子结构模型的发现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说模型思想与原子结构知识综合起来,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讲解上将知识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目标共同体现。在这部分知识上既有讲解也应有质疑,比如用多电子原子的光谱来质疑玻尔模型可不可以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让学生自己思考玻尔模型是否正确。这样的过程也符合科学发展的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研究的历程,让学生体会我们所有的这些知识实际上是有实验的依据,不是科学家自己随便的创造出来的,由这样的依据构建出假说,在由假说构建适合的模型,但是当实验条件变化,模型就会被质疑,人们就会构建新的模型。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假说模型是科学发展过程必然的过程,如果今后他们做科研也必须要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学。 反思二: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1.本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让很难想象的微观粒子直观化,克服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新概念多等对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困难,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2.采用科学探究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

动,既要留给学生充分研讨的时间,又要把握好推进节奏,故我在课堂点评做到简洁流畅。 3.本节课部分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问到好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许是他们思想的火花,也许是他们理解中的误区,我及时引导他们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故在备课时要做好预设。 反思三: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反思 四: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首先复习提问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和课后教学反思

关于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及课后教学反思 东城朝晖学校——潘振志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 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情感与价值观: 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5)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 (6)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盘点收获: 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说些什么吗? 四、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从上到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三、作业布置:同步训练第35—36页 课后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主要采用了:阅读前人的实验结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的方法,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的探究意识还不够,探究仅停留在表面上,未做深入思考。 本节课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知之较少,为探究活动制造了困难:哪些地方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引导探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相当好了。在这方面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为导出“原子的结构”时,我适时地播放课件原子绕着原子核做高速旋转运动的微观图示,使学生较为直观的认识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体会到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手段确实有助于抽象知识的教学。 但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和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如何,一下子也难以想象,此时我又适时地解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然后小结原子的内部结构。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学生们提高了想象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了解了科学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们领略了神奇的微观世界,使微观变直观,抽象变形象,还初步知道了获得实证的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这一课题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了信息面,在帮助学生领略和体验微观世界,提高想象力,创新能力,使微观抽象的原子变为直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初三上册化学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景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的侵虐,当时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 ,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的斗志……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原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通过其他变化或方法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原子的构成。

归纳总结 1.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1)原子不显电性,是由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所有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根据分析教材中“几种原子的构成”的数据可知:①在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②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如氢原子。③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探究点二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 原子虽小但也有质量和体积,它的质量如何表示呢?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 归纳总结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相对原子质量= 12 1 * 碳原子质量该原子的质量 (3)跟质子和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知识拓展 原子的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对比

初中化学_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2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题内容,内容比较抽象,难理解,需要边讲边创设情景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重点是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③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④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1.2过程与方法: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③通过对原子结构探究,初步学会化学理论的探究方式及方法。 2.1 教学重点 ①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认识。 ②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 ①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②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 3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4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本 5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3.2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视频引入,归纳总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的定义,完成课件上的练习,让学生回答填空,书写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并评价,讲解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个反应的类型是分解反应,提出问题:“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展示课件 [讲解] 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 20世纪初,卢瑟福为了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曾用a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数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问题探究: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1) 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箔而不受阻碍呢?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呢? (2) 有的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 (3) 被弹回来的a粒子是怎么回事? [分析] 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回来。所以,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它由哪些微粒构成呢?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并回答。 总结: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展示课件,归纳总结原子的结构,讨论这些微粒带电的情况,学生回答。 [老师提问] 既然我们知道了原子中存在着带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那么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子、分子是否带电呢? [学生回答] 不带电。 [分析] 原子、分子是不带电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